靈感範文站

素質教育論文【通用多篇】

素質教育論文【通用多篇】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及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從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等方面提升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

護理學生;素質教育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要求。高校應以德育教育爲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護理專業是直接維繫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其特點是護士面對的服務對象是人、是社會的人、是需要給予健康照顧的人,護理工作服務於人生老病死的各個階段,人們期望護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嫺熟的技能和優雅的舉止、良好的文化素養及健康的人格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職業素養。爲此,我們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更新觀念,積極探討如何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以應對當前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質,它主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現爲對人民、國家、集體能否獻身的精神等。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依託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

因此在平時工作中應注意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主線,以基本道德規範爲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爲重點,以理想信念教育爲核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爲目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各個方面,作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同時結合青年學生活潑好動,希望多方位發展以及反對空談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論教育與關注、討論國內外時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相結合,與欣賞經典愛國影片、黨史教育片相結合,與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改革開放成果展相結合;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學生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二、結合專業特點,開展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可以爲學生的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面對科學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都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加以解決。因此,廣博的文化知識能爲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護理工作在本質上是充滿關愛的服務,而服務是無形的商品,給人帶來的遠非物質和感官的滿足,所以要求護士必須理解人,關懷人,必須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護士具備寬容、豁達、博愛的胸懷,才能爲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內涵、有愛心的護理。因此人們把護理稱爲——極具人文特徵的專業,把護士——稱爲極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據這一專業特徵,加強對護理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培養尤爲重要。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應貫穿大學始終,不同年級都應具有不同的培訓內容。首先是通過增加人文課程設置或加大人文課程的課時數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力度,如開護士人文修養、護理人際溝通與交往藝術、護理禮儀、護士形體訓練、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護理法律等課程,同時還應注重隱性課程的開設,將護理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護生日常的學習和實踐,結合專業特色,在入學教育、5·12護士節、學生畢業教育及學生日常活動中進行護理人文素質的教育和職業教育,目的是通過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們懂得熱愛、學會奉獻、學會溝通、學會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成爲有教養、有品位、有尊嚴、有內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體貼人、照顧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氣質、儀態、行爲等由內到外散發出知性之美的專業人才。

三、深化護理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

大學專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核,應培養具有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有專業特色專門人才,基礎紮實是專業人才進一步發展的前提,現代科學的綜合性與交叉性,需要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面,成爲複合型的專業人才。因此在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上必須在教育思想、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爲核心,優化教學總體設計,對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繼續加大人文學科的比例,將專業課程提前,讓學生早接觸專業,早了解專業;改革實踐教學、強化護理技能訓練,讓學生早接觸臨牀、多接觸臨牀;在教學中注重加強基礎與臨牀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醫學護理學與人文學科的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臨牀思維能力和臨牀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方面得到較好地培養和提高。

四、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薰陶所形成的素質,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營造學院文化氛圍,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成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優良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設立宣傳欄、名言、名句、名醫、名畫、專題文苑等文化長廊、宣傳學院辦學理念、護理學發展及護理研究動態等。利用各種形式及時向學生宣傳國際、國內新聞,教育新思想、新動向及校內的新人新事。開展多種有益於身心發展的文化、體育、文藝、美術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的校園文化的薰陶,每學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專業知識與技能大賽、歌詠比賽、文藝表演、書法展覽、法制講座等活動來鍛鍊學生、教育學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現代教育的理念和未來醫學護理學發展的趨勢都要求培養具備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醫學護理人才,因此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必須把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作爲素質教育的基本準則,力求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育,使學生學會做人並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及創新能力,學會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優良的道德、和諧完美的精神個性、求真的科學精神、文明的人文素養,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包括:護理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解決衝突的能力、獨立適應社會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成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爲中國實現現代化、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參考文獻:

[1]齊豔。對護理專業實施人文教育的思考[J]。護理管理雜誌2008,8,(3):57-59.

[2]劉春娜,楊新月。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人文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雜誌,2010,10(5):50-52.

[3]史瑞芬。護士人文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5.

素質教育爲題的論文 篇二

《淺談素質教育與提高教師素質》

論文關鍵詞:教師素質;教育觀念;科研創新;職業道德

論文摘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所培養的人的素質。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具有較高的科研和創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質教育是指爲 發展 及提高人的素質而進行的教育,也是一種旨在提高人的創造力的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具有全體、全面、全程的特性。作爲人的素質,則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穩定的品質和個性特徵。如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知識可以用言傳口授的方式,由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素質則不能用傳遞的方法去掌握。人們用言傳口授的方法,給予別人的是關於素質的知識,而不是素質本身。

教師素質是指教育教學 工作特有的品質和能力,它不僅具有個性化的特徵,而且還具有專業特徵。

實施素質教育意味着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對事業的熱愛,還要具有 現代 人的素質。它要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要不斷提高思想 政治 素質和業務素質,教書育人,爲人師表,敬業愛生;要有寬廣厚實的業務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自覺性,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要遵循教育 規律 ,積極參與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成爲教育家式的教師。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觀念

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在長期的教育 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觀念陳舊、理論匱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後等問題,是制約素質教育的主要原因。因爲教育觀念落後,不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教學模式單一,不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教學方法過死,使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 考試 方法僵死,考試內容死板,使得學生死讀書本;對學生以分定優劣的評價嚴重束縛了學生創造意識的形成和創造力的發展。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於教育觀念的改變。

現代教育觀念的核心在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素質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採取相應的措施,引導、推動學生不斷地發展。教師應樹立符合時代發展步伐的教育價值觀、學生觀、質量觀,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逐步提高認識和完善自身素質,實現教育觀念的創新。

二、樹立終身教育觀念

隨着知識的劇增,科技的飛速發展,教師所學的知識和傳授知識的辦法對他們的職業崗位賦予的要求將越來越不適應,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結構,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掌握相關學科的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爲這樣不僅對教師自身的發展有利,還對成長中的學生基本能力發展指導有利。

隨着 科學 技術的飛速發展,每個人都面臨着“學習的革命”的嚴峻挑戰,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不懂電腦、不會外語、不會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稱職的教師應該是學科知識、人文知識、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綜合型教師。

三、科學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現實性和 應用性。培養一支既會教學又懂教育,既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的教師隊伍,其結果可直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是推動教育發展的真正動力,實現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也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育教學,應該成爲每位教師的行動準則。教師隊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強大生力軍,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起着教育理論工作者難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增強科研意識,學習教育理論,掌握科研方法,參與科研實踐,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開拓創新能力

新的世紀惟有創新纔有希望。教師的創新能力表現在能以創新精神對待教學和科研 工作,勇於改革,敢於創造。在 教育 教學中,要敢於有所突破,在理論上要敢於在前人基礎上求新求異,向前 發展 ;在教學的 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要探索 規律 ,大膽創新 實踐。

五、高尚的 職業道德

新型的教師職業道德,應當是具有高尚的 社會道德規範、良好的師生關係,豐富的學識和 科學 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滲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場和觀點。因此,教師本身應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質。教師所具有的堅定的正確的政治方向、敬業樂教、甘爲人梯的奉獻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爲,其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 心理素質

體魄健康是指人在運動、勞動與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及靈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師特定的生活 環境和工作特點,要求教師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因爲教師的勞動是一項既包含腦力勞動又包含體力消耗的艱苦工作,身體健康是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前提。其次,教師的工作是通過聽、看、寫、講來完成的,所以教師必須有良好的 聽力 、視力和聲音,耳聰目明以及聲音洪亮是教師必備的身體素質。

教師還應具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力強。精神樂觀向上能造成一種和諧以及生機勃勃的氛圍,給學生情緒上的感染。教師需具備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以積極的情緒對待生活、工作和學生,要經常表現出風趣幽默的健康情緒。寬闊的胸懷和愉快的心境,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堅持不懈地瞭解學生及探索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這種持之以恆的意志和毅力,是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心理素質,也是教師爲人師表以及教書育人所必需的。

總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一代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廣大教師的神聖職責。每一位教師都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參考 文獻 :

[1]程景民 現代 素質教育概論[M]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2年。

[3]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三

一、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概述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具體實施採用項目化的運行辦法,運行過程類似於科研項目完成的全過程。學校每學年初發布項目活動指南,針對重點項目活動和一般項目活動提出總體要求,體現指導思想和學年重點安排。全校廣大同學及各年級學生組織,根據指南設計項目活動,通過網絡填報項目活動申請表提交學校審批。學校成立專家小組採取答辯會等方式進行評審,決定是否批准,獲批准的項目活動得到相應經費支持。項目實施期間要接受學校組織的必要檢查,結束時需要提交總結報告和經費決算。

二、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計劃的主體是各位同學,學校以各位同學的自主設計確定素質拓展的內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則不但保證了同學們在素質拓展計劃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保證各位同學的個性特徵在素質拓展過程中得到尊重和張揚。

(2)開放性原則:素質拓展是在各級組織的總體安排下的羣衆性的學習教育活動。不受專業、年級和學校的侷限,鼓勵同學們大範圍交流,鼓勵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相互借鑑。

(3)普遍性原則:本計劃適合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它將教會同學們一個科學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學習和事業踏入快車道。

(4)多樣性原則:鼓勵同學們進行科學合理的、風格迥異的設計和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同學們張揚個性的基本保證,多樣化的選擇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創新。

(5)柔性原則: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不用硬指標評價各位同學素質拓展成果的優劣,不樹典型,不作排名,不評優秀,重在過程和參與,追求真正的學習,鼓勵同學們量力而行,倡導用柔性指標引導先進,鼓勵相互借鑑。

三、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體系的實施與運行

要建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的作用,客觀公正地記錄每一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素質培養和發展的重要經歷和主要成績。要通過證書記錄和認證兩個環節,合理量化,科學評價,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拓展。要真實記錄素質拓展的內容,體現客觀性和真實性;要由學生自己填寫具體內容,發揮自主性。在認證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嚴謹性和程序的規範性,保證認證的權威性。要依託基層團建創新成果,探索在社團組織中開展認證;要鼓勵素質訓練項目的組織者積極參與和實施認證;要依託學校的信息化平臺,大力推進素質拓展計劃的電子化認證,研發素質拓展證書的電子版。

四、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義

(一)開啓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新階段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爲依託,通過職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和強化社會認同四個基本環節,使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工作有形化、具體化、規範化、制度化。較之於過去的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具有涵蓋面廣、規範性強、可操作和便與評估的特點,從而使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與課堂教學互爲補充,並駕齊驅,成爲高校素質教育兩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內涵的發展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爲着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於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明顯和現實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觀的經濟效益、時間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它與正規課堂教學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小。其次,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還可以大力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受到資源限制的狀況下,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成本價值優勢。

素質教育始終圍繞提高人的素質這個中心,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服務於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講,素質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大學生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推動大學生社會化,一方面,要求通過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特別是課程體系改革,使教育內容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另一方面,必須通過一定途徑讓學生獲取切身的社會體驗。

(三)大力推進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其一,通過制度化建設,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順利實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過規範化建設,將以往比較零散的第二課堂活動和教育工作進行整合、規範,形成體系,這樣便於用系統的觀點考察其合理性,保證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其三,推進社會化,在大學生素質拓展中積極吸納社會參與。其四,推進信息化。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素質拓展認證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在進行認證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雜的數據處理、信息錄入等工作,因此,必須推動認證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計算機網絡平臺。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實性和可靠性獲得了全校師生和社會輿論最大限度的監督和保障。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四

一、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

音樂欣賞並不是說單單聽懂音樂的旋律與歌詞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應當對音樂背後蘊藏的深層含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向學生傳達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那麼這就需要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一定的聯想與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在深層次上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挖掘,而後體驗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學生在一系列的音樂欣賞活動中,能夠得到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就必須要能夠聽懂音樂,而高校音樂欣賞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聽懂音樂,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在一些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得到音樂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說,在大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課,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進而感受到音樂給人們帶來的美感。

(三)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可以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正是如此,音樂審美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記憶力。只有將一些相關的音樂信息在腦海中儲存起來,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力能夠得到有效鍛鍊,將自身捕捉音樂藝術的能力提升,同時使自身審美的體驗得以增強。

(四)提升學生在音樂鑑賞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種審美活動將,都要求具有相應的文化修養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對音樂進行審美時亦是如此。學生能夠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取到很多同音樂相關的知識,將自己對音樂的認識程度提升,在不斷積累這些知識的同時,學生審美鑑賞的能力亦能隨之得到相應的提升。所以,高校音樂欣賞課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其在音樂方面的鑑賞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

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音樂作品內容以及類型的多樣化,不僅要有民族音樂作品,還要有古典音樂作品,同時也不能少了流行音樂作品。只有將學生在音樂欣賞課涉及的範圍進行擴大,才能使學生不被音樂欣賞的教材侷限住,進而在音樂欣賞過程對情感進行不斷地積累,逐漸將自身音樂審美的能力與素養提升。

(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

審美主體對美的一個總體看法就是審美觀。處於不同文化、時代以及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都會表現得各不相同。從大學生的角度思考,將真、善以及純樸視爲美就是正確的審美觀。所以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正確的審美觀傳達給學生,進而使心靈、生活與社會都能夠得到美化。尤其是針對不同音樂作品的不同音樂藝術水平,教師更應當對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加強引導,避免學生錯誤的追隨一些價值庸俗的“音樂作品”。

(三)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

音樂主體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爲重要的是記憶能力,所以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應當對學生的記憶能力進行培訓。可以將着手點放在一些結構簡單的、內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漸的由小變大、由簡入難,使學生反覆聆聽一些音樂作品,在此循環往復的實踐活動中,令學生對各種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以及和聲等進行了解與熟悉,進而培養學生將音樂的表達形式同音樂的主題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對音樂作品產生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對審美體驗進行不斷獲取。

(四)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人們在對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動進行認識時表現出的傾向性意識就是興趣。學生只有擁有了欣賞音樂的興趣,才能自發地參與到音樂審美的活動中,進而形成一種音樂審美情趣。教師不僅在要音樂欣賞中爲學生構建出一個良好的音樂氣氛,還需要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語言來體現自己對音樂審美的不斷追求,影響並加強培養學生在音樂欣賞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不由自主的欣賞音樂,將欣賞音樂的興趣提升,最終使自身在音樂方面獲得良好的審美情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指的是將一些音樂作爲審美的對象,將參與欣賞活動的人作爲審美的主體,進而形成一種特殊形式的審美對照。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提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就必須要把握好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最終使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得以實現。

淺論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五

《論素質教育與就業》

摘 要:素質教育是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和造就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針對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情況進行研究,對於如何在素質教育中提升學生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就業工作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112-02

引言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就業整體的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就業指導在高校的主導性、重要性日益增強。成爲學校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側重的只是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導。過於強調就業指導的實用性、功利性,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人文素質培養、個性發展等。忽略了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的重要決策,充分體現了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所具有的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隨着中國高等教育從過去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衆化教育”,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情況,如何在開展的素質教育中提升學生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已成爲各大高校的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

一、加強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比較複雜。近些年來,高校擴招,畢業生大幅增加,導致畢業生就業由賣方市場轉變爲買方市場;同時,也由於有一些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陳舊,擇業理想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偏差。許多高校由於專業劃分過細,培養的學生以單向型人才爲主,不能滿足社會對複合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學生技能單一,不適應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要求;其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動手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第三,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敢闖、敢幹的作風;第四,不善於與他人溝通和合作,缺乏應有的溝通技能,組織、協調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強。社會需求和認可的素質就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也是我們教育發展的方向。面對形勢的需要,面對就業市場的壓力,當前亟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素質教育:

一是教師加強學習,提升增強自身創新能力。創新型教師就是善於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將其運用於教學中,並且有獨創的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創新型教師一般都具備如下特點:有創造能力、強烈的求知慾、敬業樂業;能與學生共同學習;評價以激發或促進學生創新爲主。因此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工程實踐能力,才能達到相應的目標。老師首先過實踐關,對老師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可以通過直接送入同專業類型公司培訓或結合黑龍江科技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工程實踐中心進行鍛鍊完成,加大教師的業務學習,使教師能根據所教授的課程內容不斷地創新,爲學生提供最新的知識的技術應用案例,學生在學習中始終難把握學科的前沿知識。只有培養了大批創新型教師,才能夠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落到實處。

二是根據專業特點,制定培養方案,支持學生全面發展。着眼於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不僅要進行專業教育,更要加強“通才”教育。現代科技日益要求通過多學科的融合來解決各種綜合性實際問題,因此,合理調整專業設置,打破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界限,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廣博知識、創新精神、開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已成爲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必須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尊重、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根據大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潛能來培養和造就人才,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注重拓展和完善大學生的智能結構,使他們每個人都能有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長。

知識的積累靠學習,而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實踐。要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從實際出發,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教育,使其接觸自然、瞭解社會,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鬥的精神。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時,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使學生接觸一些企業和社會行業,增加就業的機會。

三是加強實踐教學鍛鍊,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和組織管理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知識生產、傳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要讓學生儘早參與知識創新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在實踐式教學中,要以學生實踐操作爲主,講、做相結合的方式。在講、做相結合過程中發現問題,開闊視野,增強學習興趣,並學會理論知識和一些技能。通過講-做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對比較抽象的概念一目瞭然,既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學過程中要將枯燥理論知識融入娛樂實踐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開闊了視野;學習理論知識鍛鍊動手能力同時,又加深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又提高了綜合設計能力。

二、加強思想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

針對近年來高校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競爭意識、擇業視野等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必須根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新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把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就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轉變和確立與社會需求和市場導向相適應的就業思想觀念,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就業的目的。積極引導大學生把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統一起來,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正確的擇業觀念。隨着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就變得格外重要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能力素質。就業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學生通過審慎地選擇一條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應自己發展的成功之路;指導學生要有良好的擇業心態和心理素質,讓學生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面對擇業。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學校應該加強心理教育,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通過心理諮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畢業生認識到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氣質特點等方面的優勢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質水平,克服就業心理障礙,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機,擺脫心理誤區和束縛,保持良好的就業心境,去獲取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

三、調整課程設置,進一步強化學生能力

通過進一步調整課程設置,實現高校培養人才模式由供給驅動到需求驅動的轉變。優化課程設置是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在課程設置中,努力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以學校師資力量爲基礎,忽視人才市場需求的模式。通過學分制的改革,大力加強選修課特別是跨學科選修課程和前沿交叉課程的建設,使學校課程設置真正從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和適應社會需要出發,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完善專業課程學生成績評定改革,要引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這種成績評定方法能夠促使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有利素質教育的全面培養,爲終生學習奠定基礎,並能激勵大學生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社會裏主動積極地去塑造和鍛鍊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四、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尋找就業機會,減少大學生就業壓力。一是以營銷觀念積極開拓目標市場。積極與相關行業企業進行溝通校企合作事宜,積極收集就業信息;二是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模擬職場實踐訓練。爲了切實推進就業指導工作,使學生通過職場實訓直通用人單位招聘現場;三是“走出去”尋找就業機會。一方面是就業工作人員走出去,進行市場調研、走訪企業、開闢人才市場,帶領學生到用人單位應聘等。另一方面鼓勵畢業生走出去。爲了不使家庭困難成爲學生擇業的“羈絆”,劃撥出專項經費對家庭困難和求職地域較遠畢業生予以補助;四是“請進來”舉辦專場畢業生招聘會。爲方便學生找工作,積極邀請用人單位到校招聘畢業生,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實現了用人單位、學校和畢業生三贏;五是開發校友資源,爲畢業生收集有價值的就業信息或提供就業崗位。

結論

通過加強國情與形勢的認識,進行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教育;探索建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成爲大學生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以提高大學生素質爲己任,向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充分利用就業指導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等對策,爲大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寬鬆的就業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職業選擇,爲就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相結合,加快完善高校就業服務體系。通過素質教育有效提升學生能力,此舉將爲高校破解就業難題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仇存進。淺析就業指導與素質教育的關係[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10):205-207.

[2] 趙東。通過強化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J].教育與職業,2008,(17):63-65.

[3] 王曉巖。高等教育大衆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力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7.

[4] 王軍,劉慧。提高大學生就業力的途徑探析[J].黑河學報,2006,(9):134-137.

[5] 張磊。淺析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就業[J].天津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2):56-58.

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六

一、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國小生素質發展

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更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爲社會的發展而服務。因此,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圍繞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去設置,變單一化爲多元化,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重視國小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國小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同時,要充分深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適時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智能訓練,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啓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科學思想和科學作風的教育等,促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2、重視國小生的美育教育,培養審美能力。美育對人的修養與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不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義而且在語言文字上是相當美的。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我們很好的利用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機地滲透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形成對美好純結事物的嚮往,對祖國美麗山川景物的熱愛,對人物的崇高品質和堅貞精神的讚歎,對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對醜惡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感染和啓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醜惡的能力,培養他們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審美觀和審美理想。

3、加強國小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當今社會非智力因素對一個人的成敗起着重要作用。現在對心理因素的培養呼聲越來越大,教育要面向現實,面向未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心理因素的培養。注意對學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競爭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強國小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在教學中要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進行鍛鍊,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腦、眼、耳、口、手並用,在身心和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於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落實素質教育

1、在“讀”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現代的閱讀觀認爲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判體驗的重要途徑。”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觀世界和自己主觀意念的完善結合體,能體現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讀者通過閱讀,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才能領略到其中的真諦,www.本站baihuawen本站並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響其良好的行爲和習慣的養成。成功的語文教師都會利用朗讀、精讀、略讀或瀏覽等多種閱讀方法,指導學生粗細相結合地閱讀課文,並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後通過同學間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解決問題。如在講授《爭吵》時,讓學生自主地精讀全文,感受“我”的內心活動,體會“父親”的話的含義,並結合身邊的事例,進行討論,使學生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學着處理同學間發生的問題,並透過故事,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從中得到生活的啓示,吸取成長的養分。

2、在“寫”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寫作是運用局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④。作文教學中,要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培養學生創作的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從而發現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學時,要使學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儘量佈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題目,讓學生能身臨其境,通過多種方式去搜集與主題有關的素材。作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通過蒐集素材進行創造性的表述,還要指導學生養成修改習作的習慣。讓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個性習作。從而讓學生會找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並學會如何去正視它、改正它。同時,要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換修改習作的習慣,使學生形成主動合作的精神。

3、在“說”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說話,即口語交際。是語文“工具性”的最好體現。在現代社會生活、工作中,運用口語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已經越來越顯得格外的重要,成爲了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如果一個學生不懂得或不擅於與他人進行口頭交流或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就算他成績再好,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具有良好語文素質及能力的人。而大多數學生都缺乏文明和諧地進行交流的素養。因此,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有較文明的態度的較好的語言修養。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應先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氣,克服交流的恐懼心理。讓學生敢說、願意說,又有話可說。注重選取學生較熟悉的說話材料,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要打破各種傳統思想的制約,只要是學生對某事物的真實看法,無論褒貶,都加以鼓勵,語重心長學生“求異”的思想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關於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七

《轉變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

摘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把教育教學提高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上來。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教育觀念;素質教育;學習觀;學習興趣;學習方法

作者簡介:蔡蔚,任教於江蘇省江都市第三中學。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把教育教學提高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上來。國中學生具有知識面不廣、思維能力較低等特點,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有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這是學生的問題嗎?筆者認爲也不竟然。針對國中學生的特點及教師經常出現的困惑,筆者對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幾點方法和措施,僅供同仁們參考:

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國中的學生,見識較少、所學知識均比較淺顯,對於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等所知甚少,因此,他們可能認爲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麼作用。另外,有的家長也是文盲,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甚至還有家長教給兒女的是“學那麼多幹什麼,會寫字就行了”,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這一點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於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實際中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髮現知識存在於社會,存在於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並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那樣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把“要我學”改變爲“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學數學是較爲枯燥的一門學科,多數國中的學生不喜歡學數學,覺得難,沒有興趣。對於這一情況,我們教師應該採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因爲中學生是正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少年,許多情感問題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罵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教師抱有很大的成見,很怕這位教師,也正是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教師的課的好心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爲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數學多爲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儘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爲生動有趣的問題。如: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遊戲,紅色的爲正數,黑色的爲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後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遊戲上來,學生在遊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

3.利用中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徵,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可讓學生討論“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摺五十次後有多高?”學生討論後,教師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三、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從學生學習的幾個環節,可把學法指導的內容分爲以下五個方面:

1.“讀法”指導

國中學生往往不善於讀數學書,在讀的過程中,沿用國小的死記硬背的方法。這樣既不能讀懂,更無法讀透,且使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訓練。那麼,如何指導學生去讀數學書呢?平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是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枝幹,並能粗略掌握本章節知識的概貌,重、難點;二是細讀。對重要的概念、性質、判定、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等反覆閱讀、體會、思考,領會其實質及其因果關係,並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以便求教);三是研讀。

要研究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研討書本知識安排意圖,並對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把書本讀“薄”,以形成知識體系,完善認知結構。

2.“聽法”指導

“聽”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識,而國中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果下降。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注意做到:(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2)聽知識的引入和形成過程;(3)聽懂教學中的重、難點(尤其是預習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的知識點);(4)聽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及應用的數學思想方法;(5)聽好課後小結。

3.“思法”指導

“思”指學生的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更離不開思維活動,善思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則學得死,效果差。可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掌握好知識的前提。國中學生的思維往往還停留在國小的思維中,思維狹窄。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指導時,應使他們在學習中做到:(1)敢思、勤思、隨讀隨思、隨聽隨思。在看書、聽講、練習時要多思;(2)善思。會抓住問題的關鍵、知識的重點進行思考;(3)反思。要善於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進行分析、歸納、總結。

4.“問法”指導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不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學科的學習無不是從問題開始的。但國中學生往往不善於問,不懂得如何問。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教給學生一些問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問法。即在某個問題得到回答後,順其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刨根到底繼續發問;(2)反問法。根據教材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來;(3)類比提問法。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質等的相互關係,通過比較和類推提出問題;(4)聯繫實際提問法。結合某些知識點,通過對實際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提出問題。此外,還應要求學生在提問時不僅要問其然,還要問其所以然。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因人而異地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樂問、敢問、勤問、善問。

5.“記法”指導

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爲數學沒有筆記可記,有記筆記的學生也是記得不夠合理。通常是教師在黑板上所寫的都記下來,用“記”代替“聽”和“思”。因此,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做到以下幾點:(1)在“聽”,“思”中有選擇地記錄;(2)記學習內容的要點,記自己有疑問的疑點,記書中沒有的知識及教師補充的知識點;(3)記解題思路、思想方法;(4)記課堂小結。使學生明確筆記是爲補充“聽”、“思”的不足,是爲最後複習準備的,好的筆記能使複習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瞭解學生實際,創設適合他們的實際背景

多數教師均有這樣的感覺,多次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記不住,殊不知在講的過程中所創設的背景不切合學生實際。我們地區的學生沒有見過許多先進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物品。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背景時不要死板地套用課本,應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教學背景。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44頁,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開頭提出的一個關於踢足球的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根本不知怎麼踢足球,這樣的背景對學生的學習就沒有大的幫助,但是,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這一情況,及時地將此背景巧妙地進行創改,如將上述問題改爲:打籃球的問題,就比較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就會有很大的幫助。經過創改後,學生多數都能理解並能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效果非常明顯。

五、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教師教,學生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傳統模式,這樣的教學法已不再適應新的教學觀,應將教師的作用從“教”提高到“導”,“導”就是引導,即教師的作用不應該是死板的“教”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充分地使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儘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歸納、總結知識。也就是不要一成不變地將講授法放到首位,要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談話法、實驗法等有利於引導學生的教學方法,以便於我們提高教學成績,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兆平。在新課改下推進素質教育[J].甘肅科技縱橫,2008(4).

[2]翟鑑寬。推進素質教育“五個一”[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2(8).

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八

論文關鍵詞:素質 知識 能力 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核心問題。本文闡述了與大學生素質相關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專業)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指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措施,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較高的參考價值。

一、引言

素質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在教育教學中經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表後,全國上下,在教育領域引發了一場大的革命。素質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並不斷在推進、發展。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提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在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爲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成爲當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素質的內涵與內容

1、素質的內涵。素是表示本來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質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在心理學上,素質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素質用在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給予的基因狀態,通過後天的社會影響和教育後所形成的內在品格。是人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並通過知識和能力表現出來。

2、素質的內容。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因此,對於不同的人羣,素質的內容也有所不同。這裏我們以大學生爲對象,其總體素質要求筆者認爲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內容: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

三、素質教育

針對大學生五個方面的素質內容進行教育和影響,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全面得到提高的過程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整體的、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對於大學生來講,樹立堅定的政治觀,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良好的道德觀,勤奮的勞動觀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五個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專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比較關鍵的,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要。

在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應明確: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對於大學生來講主要是學習如何做人,做怎樣人的問題。即行爲準則--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惡是非、開朗大方、熱愛集體、吃苦耐勞、尊師重友、遵守紀律、愛護公物、注重公德、保護自然、行爲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體內容。即思想準則--破除迷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熱愛祖國、有理想、有遠大抱負等。

3、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導內容。即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及爲社會、爲人民貢獻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觀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

4、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構成系統。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是多渠道、多方面綜合因素構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導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兩課”、各總支、輔導員、班主任等專門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二是學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知識內容中的德育因素、學科施教活動中的德育因素、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養成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之外的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校園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筆者認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貫徹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重在建設的方針;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工作體系;三是通過創建示範工程建設等辦法促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四是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推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二)業務(專業)素質教育

大學生的業務(專業)素質教育是教育的重點。業務(專業)素質主要表現在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和職業崗位技能等方面。針對不同的專業其內容有所不同。

1、專業知識的教育。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科學認知和經驗總結。也就是說知識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對事物的認知,是人們對社會實踐成果的積累和存貯。對大學生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依據專業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及選用合適的教材,通過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和業餘時間的各種活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師生雙向活動,來傳授並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知識。也就是學科理論及實踐知識。

2、專業能力培養。能力是指人們應用已有知識,認識並解決實際問題所具有的品質。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就不可能具備能力。能力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存在於社會中每個獨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動領域就應有多少能力。隨着知識,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發生變化。人的活動領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強。技能,存在於能力之中,但它有別於通常所說的能力,它是指人體各器官產生運動後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樣是從課堂、實踐等各教學環節來實現的。從傳授知識中培養能力,從而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實踐教學環節,更突出體現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在專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廣大教師應該成爲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忠實工作者。

(三)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相對於科學知識、專業素質而言,是一種基礎的社會文化素質。其實質是如何做人的問題。人文是指人性和教養。這是每個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人文素質教育正是在這方面給人以指向並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不僅需要通過專業教學計劃去實施,更要通過個人愛好和自我發展,通過校園文化和社會影響去薰陶,通過哲學、語言、文學、藝術、音樂、體育、歷史、哲學、法學、論理學等學科領域受教育,受感染,獲得人格的塑造和教養的提高。

(四)身體素質的教育

身體素質是對一個人體質、體魄上的完美要求。身體素質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體質--完美的構成和健康的質地;體魄--健康和強壯;技能--體育運動的技能和技巧;衛生知識--人體解剖學常識、防治病常識等。只有在體質、體魄、技能、衛生常識等方面得以健康發展,才能實現身體素質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對大學生來講至關重要,心理素質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影響下逐漸養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具有堅強的毅力、持久的耐力、樂觀的態度、穩定的情緒、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敬業精神、競爭意識、寬容的態度、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過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養成,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未來。否則,將產生心理變態,人格扭曲,思維混亂,行事盲目,做不好應做的事,甚至做了壞事。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的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分析與探索得出:(1)確立了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內涵,明確了概念;(2)確立了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五項內容;(3)提出了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渠道。並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意義予以論述;(4)對研究及實施素質教育具有較高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彙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8.

[2]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Z]。國發[2002]16號。

淺論國小數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篇九

摘要:

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不僅是素質教育充分體現的一種方式,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更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情感教學的涵義進行簡要的闡述,對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進行論述,最後指出情感教學運用的相關策略,希望能爲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

關鍵詞:

情感教學;國小教育管理;重要性;策略;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國小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教學作爲一種注重學生思想情感體驗與培養的新教育模式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凸顯,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良好的情感教育會使國小生們在學習中感受到愉快,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個性和智能順利地得到培養與提高,在國小教育管理中合理地運用情感教學,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着積極的作用。

一、情感教學的涵義概述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活動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來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思想情感的需要,以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情感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主宰,也是學生學好各門功課的有效催化劑,因此不能被忽視。

情感教學是一種爲了順應現代教育發展趨勢而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它強調在教育管理中,思想情感是人獲得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師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通過施加教育的力量,促進學生的情感的豐富,與知識的掌握情況相比,情感教學更多地關注教育中學生情感的變化,情感在教育過程中會不斷地發生質變、昇華,使學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生理、個性獲得全面的培養與發展。

二、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1、有效地促進國小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每個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都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們在努力滿足了孩子物質生活後,更多的是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處於國小階段的孩子,由於心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思想比較幼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因此,對國小生進行合理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過情感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校園真實地感受到老師們對他們的關愛,得到尊重和理解,通過情感教育管理,使他們學會理解家長和老師,學會感恩、學會獨立,等等,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喜歡上上課,尊敬和熱愛授課教師,同時對於國小生其他認知方面的學習也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促進國小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情感教學更是一種對學生的關懷和尊重,使學生更願意主動和教師接近,對知識的學習渴望更加強烈。

2、幫助國小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國小階段是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的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往往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去親自觸碰一下,但往往對事情的本身並沒有過多的想法,因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因此家長和教師要注意對國小生加以指引,讓孩子能夠全面正確地看待問題。教師要充分運用情感教學,發揮其正確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擁有交流自己情感體驗的機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積極正面的情感,時刻留意對學生髮出的每一個指令,錯誤地引導將會對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造成誤導。在國小教育管理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合理地運用情感教學可以引導國小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生活,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對未來生活的遠大的抱負,併爲之而奮鬥。

三、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1、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

國小生除了父母,接觸最多、最深的成年人就是他們的教師,教師對於國小生的影響可能會是一輩子。正所謂言傳身教,教師自身的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只有自身素質較高的教師,才能真正起到積極的言傳身教作用。如有的教師由於自身心理品質不健全,教育能力較差,不善於正面積極引導,教育手段與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相背,甚至對學生做出懲罰或變相懲罰的行爲等。例如,做出一些與國小生能力不符合的任務要求,導致學生可能產生嚴重的對抗心理和厭學情緒,從而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因此說,教師應該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斷地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質,使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能力和個人修養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與昇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急學生之所急,感學生之所感,與學生建立和諧、友好、信任的關係,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2、創設師生情感交流的教學模式

在國小教育管理實踐中,要實施情感教學,就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出發創設師生情感交流的教學模式,以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情感教學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交流的過程,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感關係,從而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通過良好的情感教學模式和科學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其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並通過教師自身的感知和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國小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3、營造良好的情感教學氛圍

實施情感教學,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教學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和關鍵的,處在愉悅、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熱情,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還有益於學生更好地放鬆自己,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自我情感的溝通交流,爲情感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教師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情感滲透與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引起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班集體活動

情感教學更重要的是要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將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體現出來。學生通過積極地參加各種班集體活動,不僅可以逐漸豐富自身的情感,而且還能表達出自身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對於一些性格內向且學習成績中下等的國小生效果尤爲顯着,這類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班集體活動,如辦黑板報、運動會、演講比賽等活動,不僅獲得了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還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鍛鍊,同時在整個班級中會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積極學習氛圍。組織學生多參加班集體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產生積極的情感,並將這種積極的情感與行動相結合,而且教師還能通過對學生仔細的觀察,實行因材施教,更好地幫助每一位學生,在學生的優勢方面進行激勵教育,在劣勢方面進行指正並給予正確的指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着現代教育的不斷髮展,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的重要性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情感教學對國小教育管理實際工作有着極大的影響,它不僅會影響學生思想情感的充分體驗,還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與提升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國小教育管理中,教師要注意科學合理地運用情感教學,給予學生思想情感的培養與薰陶,以順利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與智能,最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波。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的運用[J]。新課程, 2016, (10) :204-205.

[2]李彥臣。淺談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現代交際, 2016, (07) :172.

[3]俞鬆萍。對於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 2014, (09) :205

[4]黃福。情感教學在國小教育管理中的運用初探[J]。中國小校長, 2013, (06)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