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歷史學科教學論文多篇【新版多篇】

歷史學科教學論文多篇【新版多篇】

歷史學科教學論文範文大全 篇一

淺析歷史學科問題教學設計

一、歷史學科問題教學的概念

歷史學科的問題教學發展到今天,已不僅是一般地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問題進行教學的方法。它已是綜合借鑑目標教學、結構教學、圖示教學、程序教學等教學方法的模式、理論,運用投影、錄音、錄相、電影、電視和計算機CAI技術等最新的教學技術手段,通過問題的展示和學生的質疑問難,形成教學過程的雙向交流,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概括等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素質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這一教學方法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教師通過教學設計,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思考、討論,然後教師進行指導和釋疑;二是教師運用教學技術設計創設新情景,啓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兩種模式在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交替使用。當然,具體教學技術的運用則要視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學校的教學設施而定,不可強求一律,更不可爲用而用,不計效果。

二、的理論依據

歷史問題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通過問題的展示,對學生進行深刻思維、靈活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的培養,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理解、掌握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首先,必須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觀點。師與生、教與學構成課堂教學矛盾的辯證統一體。問題教學,正是解決這對矛盾,促使其達到辯證統一的良好手段。它通過教師對問題展示的外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自覺思維的內因,恰當調節教學節奏,活躍教學氣氛,豐富教學內容,生動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在其過程中,關鍵是“恰當”,“恰當”就是符合學生實際。教師的設計不管多麼完美,願望不管多麼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就不能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原則。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教育學依據。

其次,要明確在問題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是要讓學生無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悅。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問題教學是激發學習動機,啓迪求知慾望,點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識的重要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疑爲思之始”,有疑纔會有思考,纔會有探究,纔會有鑽研,纔會有對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心理學依據。

再次,要懂得中學歷史教學對能力培養的要求是分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它要求學生在對基本歷史事實、歷史現象識記的基礎上,形成歷史基本概念,進而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設計歷史學科問題教學,就是要使學生注重對歷史基本事實的調查和了解,並能從啓發思維的角度,對教材的史實知識重新歸納,具有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和獲取歷史信息、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運用。在學生弄清、掌握歷史基本事實和歷史基本現象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運用目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用概括思維認識各種事物的共同屬性,揭示其本質的內在規律;運用間接思維去比較、判斷歷史現象的本質;運用創造思維對歷史事物形成新的認識,並對現實具有指導實踐的作用。也就是訓練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概括的方法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立場分析評價歷史現象、歷史人物,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第三個層次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擴展。它包括歷史問題的辯證思維,學術問題的爭鳴商榷和學生的質疑問難三個方面。就是在設計歷史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集中、求同思維的基礎上進行發散和求異思維,啓發鼓勵學生從靜態歷史時空到動態歷史時空的歷史時空結構體系方面;從歷史的哲學思考,如人與自然的關係、意識與物質的關係、人的自身發展、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難問題和不同見解,使他們視野擴大,思路開闊,學得更積極主動和富有成效。這是歷史問題教學設計的歷史思維能力要求的依據。

三、歷史問題教學設計與信息系統的開放

從信息論的角度說,問題教學過程實質是師生信息交換、交流的過程。歷史問題教學設計就是通過調控、反饋,控制教學結構,促使信息系統的開放,讓學生獲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統的開放。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多層次、多角度、多類型的問題設計,啓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眼、耳、手、腦等接收系統都處於積極狀態,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發揮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貯存信息。如高三歷史的單元複習課,要求在原有章、節教學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系統,重建知識結構,深化知識層次,強化能力訓練。教學中就可以複習線索爲依託,採取順藤摸瓜,引線串珠的方法,設計系列問題,形成問題系統,設置新的情景,引發學生通過概括、歸納、比較的思維活動,從宏觀上對歷史理論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信息進行加工、貯存;又從微觀上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細微區別的信息進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統的開放。信息渠道既指課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課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師傳輸信息渠道,也有學生通過閱讀、觀察、議論後的質疑反饋渠道。雙向的信息渠道有利於學生拓展思維,擴大、加深、鞏固課堂上獲得的信息。如複習《三個世界的形成和演變》這一章時,可結合現實,設計一些有關“波黑戰爭”、“車臣危機”、“巴以關係”的問題,既可向學生傳輸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學生對兩極格局解體後,世界向多極發展的新思考,暢通雙向的信息渠道系統。

第三是信息網絡系統的開放。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大腦中已貯存了許多各類的信息,形成信息網絡。且隨着不斷的學習,不斷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網絡處於動態之中。歷史問題教學設計,就是教師通過問題設計,開啓學生原有的信息網絡系統,讓他們運用已知的知識,經過聯想、綜合,接收新信息。如講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時,可問:“太平天國革命的綱領是什麼?它與北宋、南宋、明末農民起義的口號有什麼聯繫?爲什麼說太平天國革命是舊式農民革命的最高峯?”學生經過聯想,至少可形成三個新的歷史概念:①封建生產關係造成貧富懸殊及土地兼併嚴重,是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要求推翻封建剝削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會是人們的普遍願望。③從口號中可以看出中國農民戰爭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天國革命是舊式農民革命的最高峯。在新的歷史概念建立後,又要引導學生理清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形成網絡結構,昇華爲歷史觀。此外,有些歷史概念的形成,還要聯繫地理、語文、政治、外語,甚至數、理、化的知識。

信息網絡系統的開放,也可看作是歷史思維能力三個層次——歷史知識的記憶、歷史概念的理解、歷史理論的運用——的構建過程,這一過程是有序的,它通過有序的問題,環環相扣,層層相連,使學生的信息網絡系統處在高度開放之中,不斷深化學生的認識。

四、歷史問題教學設計與思維能力培養

歷史問題教學就是將問題作爲發展智力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包括深層思維、靈活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等幾方面。

歷史學習的深層思維:是指能夠在對歷史現象分析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隱含的人類社會變遷與發展的本質特徵、規律和趨勢,做到“以史爲鑑”,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生深層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通過提供新史料,創設新情景等方法,爲學生進行抽象、概括思維訓練創造條件。如在複習工人運動的發展時,可向學生提供“工業革命時期工人搗毀機器”、“憲章運動羣衆集會”、“巴黎人民保衛蒙馬特爾高地的大炮”三幅圖畫,引導學生從上述圖畫所表達的內容中得出結論: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也從低級的破壞機器的鬥爭形式向高級的奪取政權的鬥爭形式發展。加深學生對“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識;也向學生揭示了隱含在圖畫中的“無產階級在鬥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逐漸從自在的階級轉變爲自爲的階級”的基本理論,讓學生把握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與工人運動的產生和發展是始終並存的這一政治、經濟變化的內在規律。

歷史學習的靈活思維:是指在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分析中,不爲習慣思維所束縛,靈活地綜合運用相關的知識,主動變換思維角度,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材料進行深層次的發掘和高精度的提煉,以尋求解決問題的線索。爲此,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注意設問角度的多變,問題答案的多個和解決方法的多種,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可遷移性。如要求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去尋求發散問題的解決途徑,是訓練靈活思維的方法之一。教學設計時要把問題定位在歷史三維空間的交叉點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去把握歷史。如複習中國近現代史,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爲:‘中國近代史歸根結底是一個民族運動,是具有民族獨立和中國近代化兩個內容的民族運動,而民族獨立是第一位的;而現代史上,這兩個問題仍在繼續,只是二者的位置發生了歷史性的進步的變換。’試分析產生這種‘位置變換’的根本原因,指出19世紀中期和20世紀中期‘民族運動’的不同表現及其最終結局,並談談你對這種不同結局的認識。”這個問題,牽涉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關係,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社會主義社會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必然性和進步性等,可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個方向發散。

從一箇中心向四周輻射謂之發散;將多個問題材料指向同一個中心謂之聚焦,也是訓練靈活思維的方法之一。如可列出《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有關香港問題的條文;丘吉爾在二戰中關於香港問題的講話;鄧小平同志關於香港問題的談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的有關條文,構成一組材料,指向關於香港問題的形成、根源,及我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政策、措施,以及我國爲什麼過去失去香港,現在能收回香港等問題,就是將多個有關香港的材料聚焦於香港問題這個中心。可使學生的思維從多個方向聚焦於一箇中心。

歷史學習的創新思維:是指藉助聯想、運用直覺、釋放靈感的方法去對未知史事進行自主創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創造性的方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非邏輯化的思維。創新思維的訓練一般在總複習階段進行。

藉助聯想,就是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設計,對歷史現象進行順向、逆向、橫向、縱向的聯想,然後根據內在的依存關係加以綜合,總結出事物發展的原因和規律。如通過對太平天國、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聯想,引導學生認識無論是舊式的農民革命,還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都不能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運,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運用直覺,就是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對相類、相似或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直覺分析比較,找出異同,探求其本質區別。如對歷史上鉅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勝多戰例的分析、比較,可得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在於人心的得失、社會制度的優劣、經濟基礎的厚雹技術手段的高低、指戰人員的勇怯的規律。進而設計問題:“比較1894年與1937年日本兩次侵華的原因,分析中國在兩次戰爭中爲何一敗一勝?”

釋放靈感,就是在思維過程中,依靠靈感的活動,以個別事物或現象爲典型,推理、歸納出該類事物或現象的普遍規律;或運用已知知識去推導出未知知識。如設計問題:“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巨大進步,都是以犧牲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爲代價的’。以英國圈地運動、美國‘西進運動’以及日本倒幕運動的史實進行論證。並談談你對馬克思這一科學論斷的認識。”學生通過對三個運動的歸納、推理,就可得出結論,馬克思的論斷,反映了人類社會轉型時期的一般規律。說明人類社會的進步必須以犧牲落後的社會成員的利益爲代價。由此認識到,我們必須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才能避免成爲犧牲品。

歷史學習的批判思維:是指對傳統的或一般的結論、觀點大膽質疑問難;對前人積累的知識,能正確分析批判,開動腦筋,勇於探索,反省自己,糾正思維方式和方向,以期獲得全新的思維成果。教師的問題設計,就要能引導學生不爲前人觀點所左右,獨立地尋求問題的結論。如“《漢書》評價王莽‘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爲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盜之禍……自書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你認爲《漢書》對王莽的評價是否正確?爲什麼?你認爲應如何評價王莽?用史實說明你的觀點。”

五、歷史問題教學設計與學法指導

無論採用那一種教學方法,根本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問題教學法,同樣如此。爲此,教師在對問題設計時,必須同時考慮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問題設計的學法指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導學生啓動思維,獨立自主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一過程是設疑→思辨→釋疑的過程;二是指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是質疑→討論→解惑的過程。

指導學生啓動思維,解答教師設計的問題,關鍵是引導學生從分析問題的條件入手,明確思考的途徑和方向。

如多選題:“我國在本世紀50年代初開展的下列運動中,哪些具有社會主義革命性質?A.全國性的土地改革運動B.沒收官僚資本和接收帝國主義在華企業並將它們轉化爲國營企業C.‘三反’、‘五反’運動D.農業合作化運動。”指導學生解答時要讓學生弄清題幹中的關鍵詞是“社會主義革命”。對政治課的知識進行遷移,學生可以知道,社會主義革命的含義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在中國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革命,其最基本特徵是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生產資料公有制等。然後,根據關鍵詞包含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選項,看選項內容是否涉及政權性質變更與生產資料所有制變更。A項雖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但仍是私有制;B項使生產資料發生質的變化,成爲社會主義全民企業;C項是政治經濟領域運動,未涉及政權或所有制性質變更問題;D項完成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故答案是BD兩項。這一訓練過程,通過設疑→思辨→釋疑,使學生化知識爲能力,學會掌握歷史、分析歷史、總結歷史和表述歷史。

除了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還應學會提出問題。有經驗的教師,不僅善於設計問題,而且善於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問題設計,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向教師提問比教師提問學生更有意義,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更有促進作用。學生是否學會提出問題,是他們是否學會學習的重要標誌,也是他們思維能力高低強弱的重要標誌。爲此,教師在進行問題教學過程中,既要設計好問題,又要引導學生髮問,要給學生討論、發問的時間,要重視學生的問題和保護學生髮問的積極性。

在問題教學中,引導學生髮問,是講、練、思的融合,是教學方法與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機結合。如在講授《鴉片戰爭》時,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既然鴉片輸入對中華民族帶來了如此深重的災難,清政府爲何還有人反對嚴禁鴉片呢?”“中國的禁菸是引起鴉片戰爭的原因嗎?”在講授《辛亥革命》時,學生提出質疑:“同盟會的綱領沒有反帝的內容,孫中山對帝國主義仍存幻想,怎麼能說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質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對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敗、鴉片戰爭的性質、辛亥革命的性質非常有用。

歷史問題教學法,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爲核心,圍繞師生對問題的設計,通過疑、思、解的過程,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記憶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比較綜合能力、表達敘述能力,最終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所以,歷史問題教學法是完成歷史學科能力要求培養的良好方法。

歷史學科教學論文範文大全 篇二

淺談國中歷史學科的興趣教學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的國中歷史教學,面臨不少的困難,嚴重束縛、影響了我們正常的教學,尤其是在農村學校。爲改變這一困境,我們廣大歷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採取了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還不盡人意。我也不例外,積極行動起來,參加教學改革,改變這一困境,提高我的教學效果。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教學,覺得自己的幾點教學方法很有效,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所任班級的教學面貌。

【關鍵詞】心理髮展 歷史學科 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 研究學生

國中學生心理髮展不成熟,注意力不穩定,學習持續時間短。歷史學科處於“副科”地位,會考又得不到平等的重視,儘管現在已列入了會考科目,但考試不單獨命題,與其它學科合卷,比分也不高,不少的地方還是開卷考試。對於歷史學科,家長不重視,學生也不重視。面對這種狀況,國中歷史教師該怎麼辦呢?我認爲,只要我們教師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就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並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有如下幾點淺見,供同仁參考。

一、用教師的熱情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只有熱愛教育事業,才能以滿腔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學,並積極影響和帶動學生,使他們熱愛學習。熱心的教師上課一般都有角色意識,好的教師如演員一般,上了講臺就進入角色。他能通過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做到自己知道的理解的比說的課廣得多,即“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樣他就能一方面把書本知識娓娓道來,另一方面配上體態、手勢語言,“手舞足蹈”吸引學生探索知識的奧祕。

二、用形象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國中歷史課,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是很難調動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的。相反,上課時如果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過程中的情節或場面,某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外貌或行爲事蹟、某些典型的歷史現象或地理環境進行具體細緻的描繪,重現歷史面貌,就能使學習有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調動學生注意力,達到教學效果。

如教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金田起義”這節時,對起義動人的情景和壯觀場面可以作這樣的描述:1851年1月11日,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西邊犀牛嶺古營盤的斜坡上,一隊隊漢、壯、瑤等民族的太平軍戰士,分男行女行整齊排列,旌旗記野,刀槍耀目。正中的指揮台上,飄揚着一面黃綢士旗。洪秀全昂然屹立在旗下,莊嚴地宣佈起義,國號“太平王國”四周響起了“殺妖”的呼聲震得荊山峯鳴谷應,紫水拍岸有聲。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規模宏偉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英雄史詩在金田村譜成了第一篇旋律昂揚的樂章。這樣生動形象再現“金田起義”的歷史情景和場面,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令人難忘的。

在講解歷史事件,分析原因時,也不妨用一些幽默語言來活躍調動課堂氣氛。如講一戰後國際關係,法國與英國在處理德國問題由於立場不一致,而互相爭吵。不妨引用巴黎和會上一句話:法國克里孟梭在指責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對歐洲形勢一竅不通時說:“我猜測這個人是會念書的,但是我懷疑他從來沒有念過什麼書。”

三、用共同的心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研究學生的心理,對改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工作中不可容忽視的環節,而一個教學班的學生雖然來自不同家庭,有各自的生活習性,但由於基本上同一個年齡段,一般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徵,如好奇、喜新愛動等,因此,我利用學生這些特徵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上北師大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西安事變”這節時,我是這樣描述: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逮捕了蔣介石,如何處置蔣介石,蔣在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羣衆,到1933年共屠殺了上百萬的人民羣衆,可謂死有餘辜,在“西安事變”後,共產黨會不會主張殺死蔣介石?用這樣製造一個懸念,讓學生想一想,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四、用“史時”結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中生對時事政治還是比較感興趣,一講起時事,學生就來勁。這對上課不愛聽的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同時又能使讀書較好的同學開拓視野,積累知識。教師如果能恰當地將歷史與時事結合起來,效果肯定不錯。我在講北師大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下冊“凡爾賽和約”時,學生對“15年後阿爾薩斯經公民表決歸還給德國”這句話不理解,當時正值臺灣總統大選,報紙、電視等宣傳媒介都在介紹有關臺灣問題,學生對此也相當關心,我就給他們講有關臺灣的歷史,然後問他們爲什麼臺灣人民會上街遊行示威,反對“臺獨”並支持統一。學生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以此類推也就會理解阿爾薩人民爲什麼選擇德國。這樣把書本上知識和現實即學生所關心的時事結合起來,不僅解決了他們對知識的疑惑,還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五、用多種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開歷史故事會、猜歷史謎語等。滿堂灌的教學容易造成枯燥、單調、沉悶的氣氛,教師就根據教學內容,不斷改變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歷史故事會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形式之一,因爲它生動、形象、故事性強,學生最感興趣,也較容易接受。猜謎也是很好的形式。教學在備課時,根據教學內容,以教學要點爲謎底設計出謎語來。我講二戰日本投降原因時,就以此爲謎語要求學生猜中國古代歷史名人。結果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基本上能猜出來。謎底是蘇武或屈原。爲什麼會有兩個謎底呢?我就說抗日勝利後,共產黨認爲使日本投降的原因是蘇聯的武力,而國民黨則認爲是日本屈服美國的原子彈(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的抗戰)。這些輕鬆有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於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還能使學生覺得上歷史課是一種享受。

興趣是成功的導師。作爲一名智慧的國中歷史教師,不僅教給學生歷史知識,更重要的責任就是要不斷地使學生萌發“詫異的心情”,培養他們對歷史的強烈興趣。

參考文獻

[1]肖建華李毅。中學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數學教學通訊

[2]張道揚。化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

[3]李成林。歷史學科激發學習興趣的實踐研究[J]。商情

[4]陳良惠。激活國中歷史素材創設學生“樂學”[J]。科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