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

第一篇: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

現在我可以說這樣一句:給我一個過程,我可以讓你喜歡我。

但是沒有人給我這樣的過程。

壞男人往往臉皮厚,大膽,善於撒謊,不太受道德約束,花招詭計多,不負責任。而這些特點恰恰擊中了女人的軟肋。假設硬件條件相似的好男人和壞男人遇到同一個女人,壞男人的殺傷力要強出n倍。

首先,好男人的出手概率要小得多,因爲好男人開始追求之前就要考慮負責任的問題,所以不完全中意的不會去追,條件不成熟的目前不能追,對方已有男友的不能追,未來前景不看好(例:在不同城市)的不能追,限制極多。而壞男人反正也沒打算負責任,只要對方有點姿色,或是觸手可 得,一概先追了再說。

第二,好男人誠實,沒錢沒關係就實話實說,對女方的缺點也坦誠相告,往往讓女人很失望。而壞男人隨便編兩個故事就可以顯得自己實力超羣;對女人花言巧語又很容易讓她們心花怒放,認爲找到了知己伯樂。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背景下,好男人多年的辛苦努力換來的成果多半還不如一個壞男人用3分鐘時間編出來的故事更能讓女人心動。

第三,好男人總想着尊重對方,不會找機會調戲非禮。而壞男人通過調笑,酒精,跳舞等方式隨時刺激女人的荷爾蒙,一有機會就把對方佔爲己有。女人一旦被調動起來,反而很快會愛上這個男人。壞男人一次調情的效果往往超過好男人默默的多次付出。有些傻女人認爲男人上了她就是愛上了她;更傻的女人認爲一旦被男人上了,她就必須愛上這個男人。女人的本性中隱含着逆來順受的基因。

第四,好男人真心付出,把雙方的感情看得很重,心態容易不平衡,爲一些小事和女友爭吵。而壞男人心想:反正我不過是做一場遊戲,找點刺激罷了,哄哄她得了,生個什麼氣啊?心態更平和,反而顯得成熟個性好。

第五,壞男人的約會經驗通常比好男人多的多。參照第一條,壞男人一有機會就出手,即使不成功也積累了經驗,逐漸瞭解了女人的心理。壞男人通過大量的實戰經驗在約會時把這些表面工作做得很好,而好男人卻懵然不知,被唰了都不明白爲什麼,還以爲是自己實力不夠。

第六,雙方發生爭執時,好男人自尊心,原則性強,不會輕易遷就對方,往往爲些小事誰都不讓步,最後只能分手。而壞男人臉皮厚,認個錯比喝稀飯都容易,往往輕而易舉就能哄得對方回心轉意;當然,那是在他還沒有玩膩的時候,否則即使女方讓步他也能找出藉口分手,有時候女人反而會一再讓步,徹底淪爲壞男人的玩物。

第七,好男人原則性強,循規蹈矩,往往顯得乏味。而壞男人一心追求刺激,變化多端,常常給女人以新鮮感。不知不覺中,女人就被壞男人迷惑住,控制住了。

第八,大部分女人對生活的期望值不現實(愛情小說,電影看多了的後果)。造成的後果是誠實的好男人達不到她們的期望值,只有壞男人才能編造出一個她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另外,對於多數女人來說,上牀造成兩人關係的質變。佔有她身體的男人比起其他男人有太多的優勢(親密程度大大增強,對方無形之中多出很多操縱女方身體及行爲的權力等)。

壞男人能做到的,好男人爲什麼做不到呢?對於好男人,你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你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在意。而壞男人更能容忍你的缺點,因爲他只需要容忍幾天,一兩個月;而好男人卻要計劃一輩子的前景。

我要做一個好男人,但是我不會去做一個迂腐的好男人。在默默付出的同時,偶爾也會有一個小小的浪漫。

想了想,突然意識到,除了是個好男人外,自己還是一個醜男人,至少有人定義爲q 其實,這不是我期望的,但是天生娃娃臉我也麼辦法。女人,不光選擇的是好男人和壞男人,還有帥氣的男人和不帥的男人。

因此,以後的路還很漫長啊。我能等到那個她麼?

好男人 vs 壞男人 醜男人 vs 帥男人

這樣一對比,就發現自己完全處於劣勢,好男人,默默的付出,女人覺察不到。醜男人,將心比心,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也不能怪女人。

第二篇:給我一個支點 我可以撬動地球

給我一個支點 我可以撬動地球

課堂設問設計的技巧

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十分注意課堂設問的設計,課堂設問設計的成功與否,對於教學的成敗,也往往有驚人的聯動效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同一問題,這樣問,學生滿臉疑團,那樣問,就會豁然開朗;這樣問,可能滿臉烏雲,眉頭緊皺。而那樣問,則會“一石激起千層浪”。那麼,課堂設問如何設計才更爲科學有效而富有藝術韻味呢?筆者認爲,課堂設問要深入淺出,課堂教學方能淺入深出。課堂設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冷場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老師要深入思考,以比較淺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其次,我們還要善於提出些出人意料的問題,平中見奇,一石激起千層浪。扔石子是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滿足感”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教學中設置一種讓學生可望而又可即的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一種“原來並沒有全懂”的心理體驗,在課堂上形成一種不斷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學生有了疑問,纔會進一步思考問題,纔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當然,這石子不宜過重過大,雖然有句名言叫“難啃的骨頭纔有嚼頭”,但問題的設置,最好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否則教師還須“引猴上樹”或“架橋搭梯”,那還得花費另外一番功夫。

慎重地對待課堂設問應該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切不可把

設問當做課堂教學的點綴,只求表面上轟轟烈烈,而不講求實效。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我們希望通過問題的設計,能找到一個讓學生“撬動”智慧的支點。

第三篇:給一個支點,翹起地球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是阿基米德說的,原話應該是:如果給我一個足夠大的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它是根據槓桿原理來說明的一個現實問題:當我們具備一定條件的時候我們能夠做成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我們很難想象我們能夠撬動地球,但是當我們有了一個支點的時候,這就不是問題了。根據科學家計算,撬動地球的槓桿需要延伸到銀河系以外!

人類的起源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始終沒有終止過,往往到最後都歸結爲一個因果問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一句波斯的古諺語這樣說:"地球停在一頭大象的背上,大象站在海龜殼上,海龜在牛奶做的海洋裏遨遊。"但是接下來呢?生命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諺語只是這樣閃爍其詞地一筆帶過--無須詢問,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每一個人,無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要麼就是唯物主義者,要麼就是唯心主義者。古往今來,各個哲學流派,乃至公衆之間都曾爲宇宙到底是什麼的問題激烈地爭論過,然而往往一時的結論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剛從揣測的崇山中解脫出來,又滑入了備受質疑的深海。唯物主義者一般都宣稱世間只存在物質及物質與生俱來的力量,而唯心主義者則認爲宇宙中的一切都不過是意識罷了,物質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如今,人們早已不滿足於這些不足以讓人信服的理論了。隨着對早期歷史的進一步瞭解,意識逐漸在這些爭論中略佔上風。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用槓桿撬動整個地球"。這個支點就源於人類的意識。幾十億年前,地球上除了滾燙的岩漿什麼都沒有,那麼萬物何以出現呢?必然是受到一種意識的支配,在一種思想的指引下,地球才按部就班地經歷了各個階段,得以生機盎然,欣欣向榮。

每件事,每種情況,或是每樣物品的起源都是某個人心裏的一個念頭。在建房子之前,你總會制定一個計畫,再根據計畫作出房子的藍圖,然後房子就會按照藍圖一步一步地修建起來了。所有的有形物體都是這樣產生的。

我們思維先作出大致規劃,再進一步思考,描繪出具體的設計藍圖,至於設計的優劣,則取決於你的思考是條理清楚還是模煳紊亂。總之,一切都從意識發展而來。宇宙的創造性法則就是意識,意識不斷地創新、發展,從而創造出煥然一新的世界。然而,正如電的效力取決於與它相聯的機制、系統一樣,意識的效力也取決於我們利用它的方式。

我們每一個人生來都是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都擁有無窮無盡的意識力量,但我們必須讓它有用武之地,給它一些任務,讓它有事可幹,只有這樣,意識才會發揮出它的威力,否則,我們也不比那些懵懂無知的動物強到哪裏去。

世界七大奇蹟是人類在沒有任何現代機械設施的條件下創造的。古人先在頭腦中對這些宏大的工程做出初步設想,對其進行細緻的設計。在長期的籌畫準備當中,潛意識裏往往會迸發出靈感,使他們能夠跨過那些即使現在看來也難以逾越的障礙。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吉薩的金字塔是怎麼建成的:當時什麼都沒有,完全靠赤手空拳把巨石一塊塊地壘上去。再想像一下羅茲的巨像,它如此龐大宏偉,兩根柱子之間甚至能通過一艘巨輪!古人們付出了多少辛勞、血汗,經歷了多少痛苦的日日夜夜,才能完成這樣宏大的工程啊!然而,在那個設備簡陋,

機器聞所未聞的時代裏,人類仍然憑藉智慧和辛勞創造了這些奇蹟。人的意識無疑是充滿創造力的,只是人必須有所想,纔會有所創造。沒有具體的設想,創造力就無用武之地了。 其實宜蘭旅遊 ,在意識當中,潛藏着千百萬個偉大的想法,它們能創造出比世界七大奇蹟還要卓越的偉業。並且這些想法對於每個人都觸手可及,我們可以像邁克爾·安奇洛一樣設計出聖彼德堡大教堂那樣的傳世建築。我們所處的生活狀況以及一切的經歷都是某些心理活動產生的結果。我們只可能成爲我們想做的那種人,也只可能擁有我們想要的那些東西。我們所做的、所擁有以及所處的狀態都取決於內心所想,絕不會做出任何從來沒有在頭腦中出現的事。所以,要獲得權利、成功、富裕,首先必須往這些方面去夢想。做任何事,都要先讓它在頭腦裏生根發芽。

第四篇:趙海燕: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國小品德課堂教學評價實踐淺見)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國小品德課堂教學評價實踐淺見

濱城區樑才辦事處中心學校趙海燕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如果把教學的全面性、導向性、發展性比作一個地球,那麼教學評價就是撬動這個地球的支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新課程評價改革提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的目標,這爲新課程的評價改革指明瞭方向。國小品德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評價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爲核心的社會性發展。甄別學生的道德和社會認知、判斷、行爲,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主動性。由此可見,改革品德學科評價,關注體驗過程,發展個性是品德課程評價發展的新趨勢,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優化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評價談幾點初淺的看法。

一、轉變評價觀念,優化課堂評價主體。

課堂教學評價作爲一種手段,應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首先,轉變評價觀念,實現從關注教師“教”轉變爲關注學生“學”。現在的學生有比較強的自主意識、喜歡新鮮事物、敢於創新,我們的評價觀念就應當從關注教師“教”轉變爲關注學生“學”。一名優秀教師的標準不僅僅看其講課能力,還要看其能否爲學生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機會、良好的氛圍和寬鬆的環境。應當從促進主體學生髮展的角度來審視一個優秀教師應起的作用。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行爲表現,來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樹立“以學論教”的評價觀念。

其次,轉變評價觀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正是給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爲學生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創設條件。因爲它是真實的,所以需要我們教師給予應有的尊重、理解、悅納;因爲它是可貴的,所以我們就應本着“以人爲本”的人文精神,以發展的眼光構建多元的評價標準,從學生真實個性的思想中尋找其蘊涵的合理之處,爲學生彰顯各自的生命力量、發展各自的獨特精神提供一個廣闊、和諧、自主的空間。比如: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機會、重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二、規範教學行爲,構建課堂評價平臺。

規範教學行爲,構建課堂評價平臺。要求廣大教師密切關注學科發展趨勢,把握時代脈搏;改變思維方式,突破思維定勢;不斷拓寬知識領域,提高綜合素養,尤其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真正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而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爲,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行爲的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學目標和任務明確、具體

確立合理、恰當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條件。科學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所要求的課堂教學,應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制訂明確合理的雙基教學目標,能力發展目標和情感態度形成目標,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教學內容科學、準確

教師在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時,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任務,做到知識教學與能力發展的統一,科學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同時反映學科的前沿知識與最新信息;加強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並巧妙地滲透情感教育。

3.教學組織能力的優化

教學組織能力的優化包括教材的組織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其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在具體組織中要突出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儘量減少講授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充分參與。

4.教學態度和諧、得體

心理學研究發現,雖然有的教師很有經驗,對學生非常負責任,但學生的發展並不理想,其原因是教師未樹立有效的交往性態度。鑑於此,我們十分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一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負責;二是教師課堂上的熱情與寬容,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坦率與自發性,讚賞學生的獨特性與創造性。

5.課堂教學效果好、質量高

教學效果和質量要通過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發展來實現和評價。課堂教學要形成教師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師生關係和諧融洽的氣氛。在評價課堂教學效果時,不僅要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看是否對學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更主要看是否促進學生良好的品行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生成性教學,優化教學評價設計。

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品德課堂教學十分注重生成性教學,這既是由品德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也是由品德課堂的複雜性所決定的。例如,我再執教《說說我的朋友》這一活動主題時,提了如下問題:你發現了同學的那些優點?讚揚過同學嗎?許多學生髮現的並不多,自己給過別人讚揚,但並不多。我接着又問:“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回答:“同學老是找我的缺點。”此時,教師不是急於去評判孰是敦非,而是讓學生就回答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教師作了歸納分析:讚揚不是一種交易,我們決不能因爲別人給我們讚揚少,而自己也給別人少。讚揚是一種力量,讚揚能創造奇蹟,絕不會因多了就失去效力。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回答問題的學生具有隨機性,學生回答的內容也具有不可預見性。這種生成性內容的成功處理,除了教師本身紮實的知識底蘊外,更需藉助於教師的教學機智,從容應對,機智處理。我們在課堂設計評價中,應關注教師是否正確處理好教學預設與動態生成之間的關係,做到既關注教學預設,重視教學設計;又着眼於動態生成,設定彈性目標,留有生成餘地。課堂教學實踐往往需要教師能隨機應變,而不是採取壟斷的方式,把學生的思路控制在教師預設的軌道

內。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恰如其分地自主參與、合作探究,並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新知識。

四、創設發展性課堂,優化評價活動實施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旨在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表現、遊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和活動,讓學生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因而,教材內容編排時都是一項項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動,但是有許多活動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鄉土實際加以調整,從而真正做到教會學生更好地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搜集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誘發學生學習激情,延伸生活體驗,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和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比如:在教學中,可融入到少先隊的“雛鷹爭章”具體行動中,“雛鷹爭章”活動融學校、社區、家庭評價爲一體,方法多樣,重在激勵,是符合低、中、高年級不同年齡學生需要的新型評價模式。如執教三年級《我的好朋友》時爭“禮貌章、友愛章“,按照爭章計劃開展自我訓練,請家長當教練給予輔導,督促學生執行訓練計劃,還可請家長、同學、其他科任老師擔當評委,必須經常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這樣通過多元的評價,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爭章活動的要求去做,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爲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將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論觀點內化爲行爲習慣。活動的課堂更需要形成性的評價,只有落實到活動過程之中,落實到孩子真正表現的過程評價才能促使孩子真正的進步,同時促進我們的課堂活動開展得更爲有效。

品德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正處在如履薄冰的探索之中,它有一個逐步完善和發展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參與、支持和協調。讓我們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從每個學生髮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情況出發,“讓被評價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以充滿人文精神的評價作爲導向,真正使全體師生共浴人文陽光,共享人性關懷,讓我們的品德教育成爲“人的教育”,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人”。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密切注意教改動向,不斷改變傳統觀念,把改進教學評價落實到教學的點滴行動中,就一定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揮灑自如,使學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學習和今後的生活中去。

第五篇: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點,阿基米德的這句話是一句運用了誇張和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具有解釋目的的表達性言語。想想它的語境,阿基米德正試圖讓別人相信他的槓桿原理的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不是一句學術言論,並不是一個假說,也不是一個未加證明的假設命題。他只是想通過這個來傳達他的那種自信,對科學的自信。所以無論對錯,他本人都不應該是我們詬病的對象。如果是別人說了這句話,它可能早就被埋沒在了浩瀚的歷史。但正因是阿基米德所說,使其被銘記流傳,也使得人們產生了討論這句話的興趣。這樣的話,我們不如將這句話從阿基米德身上剝離下來,單純的去考慮這句話本身,也許更能客觀的研討。好吧,讓我們再來正式的看一下這句話吧:“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標籤:支點 翹起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