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某區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某區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某區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爲進一步瞭解我區中國小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近期,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國小,18所國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係、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國小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幹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爲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爲客觀的依據。

一、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狀況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國小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國小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爲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爲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衆”。可見,昔日學子“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爲明顯(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選擇爲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爲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爲爲國爲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國小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爲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國小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國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國中生選擇“說不清楚爲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小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爲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爲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爲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選。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爲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爲**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說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爲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爲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裏,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爲。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着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說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爲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說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國小生中十分普遍,這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國中此選項比例爲49.4%,農村爲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爲48.2%,農村爲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國小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佔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醜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願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着爺爺奶奶過,有些乾脆脫離家長的監護。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於網吧、遊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纔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佔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羣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羣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羣。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爲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爲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裏,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着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於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着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國小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爲家裏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於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於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國中生認爲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國小生中有4.5%的人願意長大後當一名農民,農村國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爲老闆、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願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國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國小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爲一種自由。說白了,就是獲得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裏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於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國小生最幸福,國中生最不幸福。

國小生認爲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69.4%,其中尤以農村國小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佔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去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去學鋼琴、攻外語,課餘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國中生認爲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國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會考迅速增溫,會考之熱尤甚於大學聯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雲,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其實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成長中造成困惑的較大問題依次爲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爲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爲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一篇名爲《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鳴,“每天奔波於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於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說的那種童年的快樂”。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說:“國小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高興,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說:‘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爲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說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同學間的關係問題、與父母的關係問題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說”的學生最多,佔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爲“陽光少年”,以爲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佔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彷彿潮溼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借助於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願意將心中困惑與夥伴交流,尤其是關於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係問題;有16.8%的同學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願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說:“老師對我要求嚴,說了怕惹他們生氣,說得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說。”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裏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說心裏話,關鍵取決於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諮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說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爲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願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佔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佔44.1%,再其次是農村國小生、城市國小生,分別佔37%和34.2%;而農村國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佔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於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國中生的閒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遊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裏和人交流,而不願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爲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父母的學生,農村多於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城市多於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於農村;助於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說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於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於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嘆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夥伴的一句話。光慨嘆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爲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爲教師和家長,爲什麼不能成爲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於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於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國小生也是如此,這說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後,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着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絡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聖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爲一種等同於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爲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着又走進了中國小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後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納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八年級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於他們的學生。學高爲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着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後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爲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說:“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並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進程是大勢所趨,規範教育行爲的法規不斷出臺,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爲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爲範,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選。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說的狂熱,他們的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裏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着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佔他們的內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佔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衝擊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爲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級、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啓示,爲什麼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佔17.3%。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爲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爲譴責的對象,而被視爲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說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閱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小、直觀、輕鬆、愉快的內容。

喜愛武俠、言情小說的人雖然也佔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幾年那樣人數衆多。那些書太長,太費心思。金庸的小說和美國的大片、日本的漫畫比起來,還顯得太過優雅,不夠刺激。瓊瑤言情小說中描繪的浪漫情節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太老套,遠沒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鮮活。在金庸和瓊瑤的作品裏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畫和垃圾快餐中,學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差別。

國小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國小生不懂言情,國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閱讀問題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於農村,城市信息暢通,許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羣,許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信息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於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說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絡成爲學生的生活必需品。

隨着社會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瞭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臺。網絡的使用以日漸成爲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互聯網爲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於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絡,應該講網絡已成爲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絡爲洪水猛獸。談起網絡,馬上就想到“遊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網絡。其實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絡並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持,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絡世界裏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着他們去汲取。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遊戲”的坎,讓他們在網絡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5、多數學生上網是爲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爲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遊戲,12.7%是聽歌,9.9%是因爲好奇,9.4%是因爲無聊,剩下的9.2是爲了聊天交友。國小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於高中的學生,國中生最低。打遊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於國小生,同樣也是國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國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國小生做的比成人好。網絡在中國小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國小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國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爲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爲“有性行爲”纔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說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爲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於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爲,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大家總覺得很多中學生早戀的報道、調查有些言過其實,也有人認爲那是開放的大城市纔會出現的事情,作爲(敬請期待本站推出更好文章:)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陸地區,我們的性教育通過生物課的幾節生理衛生課應該可以解決問題,雖然也有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女生課堂這樣的形式作過一些這方面的探索,但推廣的範圍和重視程度都很有限。

在調查中大多數同學把自己周圍異性交往過密或過當的比例定在2%-5%之間,這個比例看上去並不高,仔細算一算呢?以一個班50人計,大概每班有5-6個人有異性交往過當的問題,他們到底過當到什麼程度?在這些孩子中又有幾個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關知識?出現緊急情況時他們知道如何避免可?這些都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2、對異性交往過當的看法

在對周圍同學出現異性交往過當或過密的現象時,半數左右的孩子都選擇“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這在不同年齡(國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鄉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這道題無疑反映出學生比較健康的心態,贊成正常的、有分寸的異性交往,這本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還是出現了差異:在人數第二的選項中,城市孩子(國中21.8%高中21.7%)認爲“那是別人的自由,與我無關”,農村孩子更多則選擇“不贊同,認爲是不對的”。這道題的統計結果是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識強,對別人的關心少,有的孩子對別人的事情從來不放在心上,農村孩子的還是受到學校的正面教育的影響較大,相當一部分同學對異性交往過密還是持排斥和反對的態度。

這種不同就要求進行青春期教育時,要有針對性,採取不同的方法。對於城市的孩子,傳授的內容不妨更科學、更直觀些。要讓他們知道,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美好的一頁,過好自己的青春成長期,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樣既會爲一生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會爲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礎。而對鄉村的同學,教育的方法則要講究一些策略,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一些農村學生的問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興趣”等答案,甚至在問到“你認爲如何在學校進行性教育?”時,有個學生氣憤的回答:“沒必要!我也沒時間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可想而知,如果單刀直入的開展“性教育”,有很多學生恐怕還沒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識的來源

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學生們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來自網絡或其他的一些非正當的渠道,結果依次是:從課本中(37.8%),從電視上(26.5%),與朋友、同學交流中(19.8%),從小說中(8.6%),從網絡上(7.5%)。可見,不管周圍的信息渠道多麼暢通,孩子們可以通過多少種方式去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歸根到底,相當數量的同學最信任的還是課本。該給學生什麼樣的課本?該傳授他們一些什麼樣的知識?怎樣去組織這樣的教與學?老師自己的心態如何?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對學生的基本評價

今天的青少年學生,許多人是獨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獨生子女所處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和複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使他們形成了與以往中國小學生顯著不同的個性特點。他們的道德面貌如何?究竟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一直是社會各方廣泛關注的話題。

1、我們認爲,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政治、經濟生活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爲方式都產生着巨大的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都發生着深刻的變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使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行爲規範和價值觀念;改革開放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人們開闊了眼界,思想更加活躍;法制的健全,**的進程,喚醒了人們的自主意識。既然大家承認這一切都是發展進步的,那麼青少年作爲社會成員中最敏感的一羣,作爲時代精神最緊密的追隨者,他們的思想、道德面貌也應該是進步的。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關係。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小生就整體而言,其素質已超過前人。他們在政治、思想、道德甚至心理品質方面都明顯的區別於他們的父輩,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現爲以下六個方面的積極評價。這些積極評價是本次調查所得出的基本結論。

(1)愛祖國,對黨有樸素感情

(2)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現代文明修養。

(3)具有良好的生存觀和自我表現、自我保護的意識。

(4)有較強烈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

(5)有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頭腦和消費觀念

(6)**法制意識、平等維權觀念和對社會不良現象嫉惡如仇的態度都超過了前輩。

雖然社會和教育都對青少年有許多非議,但我們認爲其中相當一部分僅僅反映了兩代人之間的認識差異,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爲投射作用?即人們很容易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徵或自己的某些想法歸屬到學生身上,從而產生認識的偏差。實際上在社會變革日速,多元化日彰的今天,教師與學生的差異很大,在價值觀念上的分歧尤爲明顯,學生大多把人生價值定位於自我完善,而教師卻大多認爲學生把人生價值定位於建設自己的小環境上。調查表明,教師一般並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樣瞭解學生。人們的負面猜測多數是個人主觀的臆斷,或者是把個別現象擴大化,其實並沒有數據上的支持。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爲刻板印象,例如在訪談中發現,老師們往往認爲學生閱讀的書籍多爲武俠言情類的小說,但調查顯示學生最愛讀的還是學習類書籍,事實證明,大家低估了學生的上進心。因此不能僅僅以成人的看法作爲評判青少年道德面貌的依據。況且由成人社會去評價新生代,這種做法本身就存在問題。成人的判斷標準僅僅屬於他們的時代,而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道德判斷標準。因此大家對孩子們的種種看不慣,可能不反映孩子的道德問題,也許是教育者自己老了。

2、在肯定學生積極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調查可以看出,

(1)學生的現代文明修養在進步,但傳統文明修養在弱化。傳統文化中一些美好的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在新生事物面前和追求新穎時尚的青少年心中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強。

(2)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社會利益多元,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學校的主流教育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和不良的家庭教養的負面影響下使得學生時時處於矛盾衝突之中,許多學生形成了知行不能統一的雙重人格,形成了孤獨、偏激、情緒不穩定的個性心理。

(3)激烈的升學競爭、就業競爭、生存競爭強化了學生對個人利益的片面關注。學生比較重視依法對自己權益的保護但較少體現依法對他人、集體權利的維護,普遍存在着集體意識、大局觀念淡漠的問題,比較多地存在着責任心不強的問題。許多學生分不清楚自我發展和完善與自我中心的區別,行爲更多地來源於個人的功利趨動。

三、幾點建議

1、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教育的氛圍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政府要對影響學生成長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監管,要在社區中加大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活動場所建設,要鼓勵興辦民間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對各種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和進行各種教育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教育部門要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做好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傾向,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雲,在愉悅寬鬆的環境中自然的成長。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無一不在表明黨和國家的一種決心--教育要轉軌,必需從應試教育的死衚衕中走出來,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的發展。可實際情況是,智育一家獨大,學業負擔並未減輕,加班加點屢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夾縫中堅難的生存。今天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觀念、新思想對他們來講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身在其中的校長和老師們總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實身不由已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學校當以育人爲本,育人當以立德爲先,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質,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務。

3、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德育應該隨着整個教育改革的進程而不斷髮展,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識、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德育目標是課程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認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滲透,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對自己的理念、內容、方式、手段進行反思,從時代特徵出發,努力弘揚主旋律,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發展需求出發,努力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學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養,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影響力正在降低的問題,要更新教育觀念,改善師德狀況,提高業務水平,改善教育行爲,用豐富、美好、高尚的優秀文化去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

4、現階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幾個具體工作。

要堅定不移地抓好對學生的理想與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講小道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共產主主義的理想與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會失去精神的家園。

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爲學生的日常習慣,內化爲穩定的信念並在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現代文明人的精神與氣質。

要特別關注問題學生羣體的教育。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會從此呈現另外的景觀。同時,問題學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們自己最痛苦,最需要關懷與幫助。問題學生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表現對校園的秩序,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爲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國小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裏,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爲他們纔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第二篇: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報告

爲進一步瞭解我區各校區中國小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各種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在近期內,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國小,18所國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係、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國小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幹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爲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爲客觀的依據。

一、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狀況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國小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國小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爲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爲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衆”。可見,昔日學子“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爲明顯(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選擇爲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爲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爲爲國爲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國小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爲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國小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國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國中生選擇“說不清楚爲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小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爲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爲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

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爲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選。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爲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爲**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說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爲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爲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裏,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爲。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着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說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爲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說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實習報告網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國小生中十分普遍,這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國中此選項比例爲49.4%,農村爲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爲48.2%,農村爲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國小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國中生行爲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國小有45.6%,高中有43.4%,國中只有38.5%。而國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爲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國小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國小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國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國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國小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國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國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於國小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着小升中考試的廢止,國小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國小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國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着國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國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國小和高中。

國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爲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國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幾點建議

1、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教育的氛圍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政府要對影響學生成長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監管,要在社區中加大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活動場所建設,要鼓勵興辦民間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對各種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和進行各種教育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教育部門要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做好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傾向,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雲,在愉悅寬鬆的環境中自然的成長。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無一不在表明黨和國家的一種決心--教育要轉軌,必需從應試教育的死衚衕中走出來,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的發展。可實際情況是,智育一家獨大,學業負擔並未減輕,加班加點屢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夾縫中堅難的生存。今天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觀念、新思想對他們來講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身在其中的校長和老師們總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實身不由已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學校當以育人爲本,育人當以立德爲先,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質,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務。

3、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德育應該隨着整個教育改革的進程而不斷髮展,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識、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德育目標是課程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認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滲透,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對自己的理念、內容、方式、手段進行反思,從時代特徵出發,努力弘揚主旋律,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發展需求出發,努力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學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養,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影響力正在降低的問題,要更新教育觀念,改善師德狀況,提高業務水平,改善教育行爲,用豐富、美好、高尚的優秀文化去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

4、現階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幾個具體工作。

要堅定不移地抓好對學生的理想與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講小道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共產主主義的理想與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會失去精神的家園。

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爲學生的日常習慣,內化爲穩定的信念並在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現代文明人的精神與氣質。

要特別關注問題學生羣體的教育。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會從此呈現另外的景觀。同時,問題學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們自己最痛苦,最需要關懷與幫助。問題學生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表現對校園的秩序,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爲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國小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裏,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爲他們纔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第三篇:關於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中國小生政治思想狀況的調查報告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結合現在的中國小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開展對中國小生現狀進行 調查並蒐集數據,具體分析如下。

一、調查結果綜合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內容和答案,我們把它綜合歸納爲三個方面十六觀。

(一)政治方面

1.愛國觀。“作爲中國人您感到”:“自豪”86.1%,“自豪感不多”10.2%,“沒有什麼自豪”3.5%,不表態0.2%;“當祖國受到外敵入侵時,你已達到服兵役年齡,對報名服役的態度”:“主動報名”61.2%,“萬不得己才報名”12.4%,“不一定報名”9.8%,不表態16.6%。反映出,愛國感與衛國行兩者存在一定差距,愛國感強於衛國行。

2.對上政治課。認爲“在學校上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對提高道德水準”:“有很大幫助”65.3%,“有點幫助”19.5%,“沒有什麼幫助”9.4%,“說不清楚”4.2%,不表態1.6%。反映出,對學習政治課持不同程度的肯定與不同程度的否定之比是8.5:1.5,說明政治課的作用是大的。但如果把“有點幫助”即幫助不很大和“沒有什麼幫助”與“說不清有什麼幫助”合計則約”三分之一,不可小視。

(二)思想方面

3.人生觀。 “您長大最想幹什麼”:“科技人員”15.8%,“醫生”14.8%,“教師”12.7%,“公務員”11.3%,“私營企業主”11.1%,“軍人”10.6%,“農民”2%,“工人”1.7%,其他20% ,“服務員”和“新聞工作者”爲零;“您崇拜的對象是”:“明星”26.7%,“父母”19%,“英雄模範”18.1%,“專家教授”11.1%,“政治領袖”10.2%,“老師”7%,不表態7.9%;“您的學習目的是”: “爲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46%,“將來有個好職業、高收入、過舒適生活”30%,“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困難處境”9%,“說不清楚”14.4%,不表態0.6%;“您的生活學習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家長”19.6%,“同學”和“朋友”17.9%,“教師”17.6%,“書籍”10.8%,“電影電視”10.1%,“互聯網”8.3%,“明星”5.6%,“英模人物”2.9%,“共青團少先隊”2.9%,其他2.1 %,不表態2.2.%;“您從老師那裏除學到知識外還學到”:“做人處事方法”55.3%,“良好品德”18.6%,“學習方法”10.4%,“其他”14.1%,不表態1.6%。反映出,綜合 1

多方面顯示人生觀的多樣性和不一致性;總趨勢,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最基本的理想信念、事業極大少於其他;長大想幹的職業基本上是以待遇高低而順序;崇拜對象是分散而缺乏突出者;學習目的爲個人利益等略超過爲國家社會利益;生活學習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基本分散而缺乏突出者,但團隊影響力極低很值得深思,從老師除學到知識外還學到的東西是其做人處事方法略多於其他(包括其中之一良好品德)。總之,人生觀價值取向雖還未基本定型,但存在的問題甚爲嚴峻。

4.民主觀。“在選舉班、團、隊幹部時您贊成”:“全班推薦加投票”39.8%,“學生自薦競選演講加投票”28.4%,“全班輪流當幹部”12.3%,“由老師指定”12%,不表態7.5%;“在有關自己的問題作決定時您認爲”:“自己的問題由自己做主”63.1%,“由父母做主”18.7%,跟好朋友商量後定”17.7%,不表態0.5%。反映出,民主意識普遍增強,自我意識也普遍增強,但少數學生還習慣於由老師或家長做主。

5.勞動觀。“學校組織社區服務或公益勞動您是”:“樂於參加”69.3%,“同學都去了只好參加”22.5%,“覺得厭煩”7.4%,不表態0.8%;“您在家裏做家務勞動是”:“偶爾去做”45.8%,“經常去做”43.8%,“沒有去做”9.7%,不表態0.7%;“您在家裏做家務勞動的時間大約有”:“20分鐘以下”38.5%,“30分鐘左右”27.5%,“40分鐘左右”12.6%,“一個小時左右”12.2%,“一個小時以上”7.2%,不表態2%。反映出,參加社區服務或公益勞動與勉強參加和厭煩而不參加之比是6.9:3.1;家務勞動經常做與偶爾做和不做之比是4.4:5.6,學生每天做家務勞動時間人均約30分鐘。由此看出,參加社區勞動優於做家務勞動,但做家務勞動的各種狀態與做家務勞動的人均時間有矛盾,這可能是對家務勞動所指內容理解有偏差,從實際看不大可能每天做家務勞動時間人均達30分鐘。

從上述問卷調查所統計分析的數據中所反應的問題,我們要充分認識新形式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政治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着力解決未成年人思想建設工作中的根節的問題。我們全體師生及同仁要繼續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發揮各校獨特優勢和作用,做好關心中國小生的思想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年人思想道得建設貢獻力量。

第四篇:關於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和福建省關工委的要求,廈門市關工委和廈門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聯合組織力量,於今年5-6月間對本市中國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本文來源於本站本資料權屬本站,放上鼠標按照提示查看本站更多資料進行了一次較爲深入和系統的調查。在八所中國小(高中二所,國中三所,公立國小二所,民辦國小一所),隨機抽選939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爲100%),同時分別召開各種類型座談會十幾場,聽取各方意見。

一、調查結果綜合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內容和答案,我們把它綜合歸納爲三個方面十六觀。

(一)政治方面

1.愛國觀。“作爲中國人您感到”:“自豪”86.1%,“自豪感不多”10.2%,“沒有什麼自豪”3.5%,不表態0.2%;“當祖國受到外敵入侵時,你已達到服兵役年齡,對報名服役的態度”:“主動報名”61.2%,“萬不得己才報名”12.4%,“不一定報名”9.8%,不表態16.6%。反映出,愛國感與衛國行兩者存在一定差距,愛國感強於衛國行。

2.信仰觀。“對信仰的認識”:認爲“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不能沒有”60.9%,“沒有必要信仰”21.5%,“信仰不會帶來實惠”13.4%,不表態4.2%。反映出,堅定信仰與無需信仰之比是6.1:3.9。

3.對上政治課。認爲“在學校上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對提高道德水準”:“有很大幫助”65.3%,“有點幫助”19.5%,“沒有什麼幫助”9.4%,“說不清楚”4.2%,不表態1.6%。反映出,對學習政治課持不同程度的肯定與不同程度的否定之比是8.5:1.5,說明政治課的作用是大的。但如果把“有點幫助”即幫助不很大和“沒有什麼幫助”與“說不清有什麼幫助”合計則約”三分之一,不可小視。

(二)思想方面

4.世界觀。“對於有人說‘世界上有鬼神’,您是”:“根本不信”55.2%,“不大相信”21.8%,“在黑暗中單獨一人時有些怕鬼”19.5%,“非常相信”3.5%;“您遇到困難或想期末考出好成績時通常會”:“依靠自己努力爭取實現目標”95.1%,“到寺廟燒香拜佛”2.9%,“到教堂求上帝保佑”1.3%,“找算命先生”0.1%,不表態0.6%。反映出,是否信鬼神的知與行兩者不相稱,不信鬼神的行爲明顯超過認知。

5.人生觀。“您認爲在人一生中什麼東西最重要”:“健康”21.1%,“知識”20.5%,“友誼”20.8%,“金錢”8.9%,“理想信念”7.3%,“事業”6.3%,“名譽”6.3%,“愛情”4.9%,“社會地位”2.8%,“權力”1.1%;“您長大最想幹什麼”:“科技人員”15.8%,“醫生”14.8%,“教師”12.7%,“公務員”11.3%,“私營企業主”11.1%,“軍人”10.6%,“農民”2%,“工人”1.7%,其他20% ,“服務員”和“新聞工作者”爲零;“您崇拜的對象是”:“明星”26.7%,“父母”19%,“英雄模範”18.1%,“專家教授”11.1%,“政治領袖”10.2%,“老師”7%,不表態7.9%;“您的學習目的是”: “爲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46%,“將來有個好職業、高收入、過舒適生活”30%,“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困難處境”9%,“說不清楚”14.4%,不表態0.6%;“您的生活學習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家長”19.6%,“同學”和“朋友”17.9%,“教師”17.6%,“書籍”10.8%,“電影電視”10.1%,“互聯網”8.3%,“明星”5.6%,“英模人物”2.9%,“共青團少先隊”2.9%,其他2.1 %,不表態2.2.%;“您從老師那裏除學到知識外還學到”:“做人處事方法”55.3%,“良好品德”18.6%,“學習方法”10.4%,“其他”14.1%,不表態1.6%。反映出,綜合多方面顯示人生觀的多樣性和不一致性;總趨勢,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最基本的理想信念、事業極大少於其他;長大想幹的職業基本上是以待遇高低而順序;崇拜對象是分散而缺乏突出者;學習目的爲個人利益等略超過爲國家社會利益;生活學習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基本分散而缺乏突出者,但團隊影響力極低很值得深思,從老師除學到知識外還學到的東西是其做人處事方法略多於其他(包括其中之一良好品德)。總之,人生觀價值取向雖還未基本定型,但存在的問題甚爲嚴峻。

6.金錢觀。“對有錢就能辦到一切”的看法:“有一定道理”46.1%,“不同意”39.6%,“完全同意”3.5%,不清楚和不表態10.8%;“在您看來擁有金錢的多少是”:“不一定能說明一個人成功的程度”69.1%,“一個人成功程度的唯一標誌”15.7%,“不清楚”14%,不表態1.2%。反映出,看重金錢與不那麼看重金錢爲均勢,而看重金錢比以往更加凸現。

7.民主觀。“在選舉班、團、隊幹部時您贊成”:“全班推薦加投票”39.8%,“學生自薦競選演講加投票”28.4%,“全班輪流當幹部”12.3%,“由老師指定”12%,不表態7.5%;“在

0.4%,“不情願地勉強參加應付了事”9.9%,“以自己有事推掉這項任務”9.3%,不表態0.4%。反映出,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關係,大觀念正確與否之比爲6.7:3.3,具體事處理正確與否之比爲8:2,說明3/4的人處理得好,1/4的人處理得不好。

14、公德觀。“當您坐在公共汽車上看到老、小、孕、殘者上車時”:“主動讓座”93.6%,“裝着沒看見或眼睛朝窗外”3.1%,“別人不讓坐何必我要讓”2.9%,不表態0.4%;“您對文明用語的看法”:“是對現代人的起碼要求”80.7%,“用什麼語言是個人習慣不必強求”8.6%,“雖有必要但覺得很彆扭”8.5%,不表態2.2%;“當您騎自行車或走路過馬路遇到紅燈時”:“不闖紅燈”65.4%,“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闖而急時纔會闖”28.2%,“別人闖過去我也跟着闖”5.3%,不表態1.1%;“在公共場所看到別人大聲喧譁旁若無人您認爲”:“這是不文明行爲”84%,“能改就改不改也無所謂不必強求”11%,不表態5%;“在公共場所您看到有人損壞公共設施時”:“找管理人員來糾正”64.8%,“別管他,這與我無關”20.2%,“上前勸阻不聽就算了”15%。反映出,對社會公德是非明、行爲對與認知有錯、行爲有誤之比是7.5:2.5,但對他人違反公德行爲不敢當面堅決制止則較普遍。

15.消費觀。“您對提倡勤儉節約的看法”:“是一種美德完全不會過時”71.9%,“在一定範圍內可以提倡”22%,“以前能用現在時代不同了不必再提倡”6%,不表態0.1%;“您在最近一次過生日時所花的錢”:“沒有花錢”38.5%,“30元以下”16.5%,“50元左右”18.6%,“100元左右”11%,“200元以內”6.4%,“200元以上”4.4%,不表態4.6%;“在一般情況下您零花錢主要用在”:“購買書籍音樂磁帶”58.6%,“幫助貧困地區小夥伴或身邊有困難的同學”17.7%,“零食飲料”14.8%,“同學聚餐”3.4%,“看電影逛公園”2.6%,“上網吧”1.9%,不表態1%;“您在今年春節得到的‘壓歲錢’大約有多少”:“沒有得到壓歲錢”0.8%,100元19%,200元內12.8%,300元內12.7%,500元內14.6%,1000元內21.7%,1000元以上9%,不表態9.4%;“您的‘壓歲錢’一般由誰來支配”:“全部交由父母安排”26.9%,“全部由自己支配”26.9%,“大部分交父母小部分由自己支配”37.1%,“小部分交父母大部分由自己支配”7.8%,不表態1.3%。反映出,對消費觀知行正確與偏差之比是7.5:2.5,具有勤儉節約觀念和把零用錢主要用在有利於學習上和正當娛樂上佔大多數,少數人還存在問題。

16.法制觀。“某同學被一個高大同學毫無道理地揍了一頓並受點傷你認爲他應該”:“向老師學校反映若不解決則求助法律”81.4%,“找幾個好朋友去報復”9.8%,“因受高個子同學警告而不敢報告老師家長”8.3%,不表態0.5%;“當你看到自己要好同學與別人打架時該怎麼辦”:“上前勸阻”62.9%,“向老師反映”28.9%,“幫要好同學出手打人”7.9%,不表態0.3%;“當公安部門向您瞭解所看到某個人作案過程時”:“積極配合提供線索”85.6%,“迫不得已提供一點情況”7.3%,“說不知道或不清楚免得惹麻煩”7%,不表態0.1%。反映出,法制意識的認知與行爲其正確與不正確的比例是8.7:1.3,而不正確方面中明顯錯誤又居多。

二、從調查中引發的幾點思考:

從上述三個方面“十六觀”問卷調查所統計分析的數據以及座談調查中所反映的問題,我們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有以下思考:

其一,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這次調查獲取的數據和現實情況,完全符合中央《若干意見》提出的“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是當代中國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和“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少數未成年人精神空虛、行爲失範,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的分析和評價。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質,正處於逐步形成的過程,尚未定型,而且變化快,可塑性大。在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的環境中,一方面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調查數據中反映出來的未成年人人生觀價值取向多樣性和不一致性、道德標準和道德行爲反差、追求理想、信念、事業極大少於其他、衛國行弱於愛國感、看重金錢的觀念比以往更加凸現、以我爲中心的傾向增強,以及現實生活中的違法犯罪低齡化等等,無不說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若干意見》的頒佈和實施,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的召開,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黨中央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廣大未成人的親切關懷。《若干意見》和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導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行動綱領,也是指導我們進一步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其二,要着力解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的根節問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良苗頭、傾向以及某些較爲嚴重問題,應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環節中查找根節所在,抓

住根節問題,根節派生的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否則,只能治標而難治本。

調查座談中普遍反映,學校教育的根節問題是,捲入了“教爲考”而帶來的“學爲考”的旋風。“德育首位”、“全員育人”只掛在口頭上。所謂“抓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抓應試教育實實在在”,正是學校教育狀況的真實寫照。爲了應付大學聯考、會考,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作業量過大,考試次數過多,在校時間長,日課時數多,週六、週日、假節日補課及各種輔導班,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一位高中學生在《廈門日報》上呼喊:“太累了!一星期上六天課,一天八節,幾乎都是主科,每天要上到下午六七點鐘才放學,每天都感到睡眠不夠。”爲了應付大學聯考、會考,教師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滿負荷或超負荷工作,教育教學工作每天10-12小時是很普遍的,哪有太多精力抓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聚焦是淨化美化心靈,豐富昇華精神世界,而對此所需要培養的許多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是不用考也很難考的。所以,勢必嚴重缺少德育時空和德育實踐,而較多地停留在德育說教上,其成效不大則是必然的。

家庭教育的根節問題是,陷入了主要督促孩子學好文化課而非主要教育孩子學會爲人做事的誤區,這就勢必嚴重地削弱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實踐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功能。許多家長關心的只是孩子的文化學習,能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大學就行。有的家長認爲德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只顧工作和掙錢養家或玩“六合彩”、打麻將等。在農村、城鄉結合部和外來務工人員中,不少家長對子女教育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有的家庭夫妻關係緊張,分居、離異,置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於不顧。調查表明,目前,問題家庭、單親家庭、破碎家庭的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居高,並有不斷增長之勢。家長學校也辦得越來越差,高中不如國中,國中不如國小,有的家長學校成了教師的告狀會、學生學習成績的通報會。

社會教育的根節問題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對這項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沒有真正擔負起領導責任。全社會重智輕德傾向十分嚴重,升學率成爲評價學校的唯一標準,評價教師往往只注重文化課教學水平和能力。加上媒體的片面宣傳,如大學聯考排名等,客觀上給應試教育傾向推波助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硬件嚴重短缺,軟件嚴重不足,對妨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不良影響杜絕不力。當前,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道德行爲對學生有着極大腐蝕力,道德標準和道德行爲反差太大,一些官員腐敗、商家缺少誠信、行業不正之風、見義勇爲受難、歪風邪氣擡頭等等,無疑給學生樹立反面典型,造成他們對學校正面教育的不信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某些媒體爲迎合某些讀者的“性”趣,大肆渲染明星生活趣聞、情變“性”息和性感照片,有些影視文學作品,對犯罪的細節描寫過細,對江湖意氣宣揚過多。這些對學生幼小心靈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而責任部門則對此視而不見,聽之任之或打擊不力。

要解決這些根節問題,需要提高全社會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各級領導、各部門必須按照中央《若干意見》的要求,加大力度、施大舉措、花大功夫,從長計議、從實做起。只有各方都將自己作爲主體,主動承擔起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我做起,才能真正形成齊抓共管,實施有效的綜合治理。要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關工委要繼續做好校外輔導員選配工作,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家庭教育,辦好家長學校,盡力在推進“三個方面教育”中發揮牽線搭橋作用。

其三,要進一步發揮關工委的優勢與作用,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貢獻力量。

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是以老同志爲主體的關心教育青少年的羣衆性工作組織,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有着獨特的優勢和作用。中央《若干意見》提出:“要重視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工作,支持他們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貢獻力量。”關工委決不辜負中央殷切希望,要聯繫實際,總結經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和文明委的協調下,按照育人爲本,以德爲首;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積極參與、主動配合;立足基層,注重實效的工作思路,推進關心下一代工作深入開展。特別要在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推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推動流動人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淨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等方面繼續探索實踐,不斷研究新情況,創造新經驗,探索新途徑,做出新成果。

中央《若干意見》發表後,給我市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予極大鼓舞,從“五抓”入手,落實中央文件精神。一是抓學習。通過發通知,召開全委擴大會,舉辦骨幹培訓班,組織學習座談等形式,逐個部分逐條地學習中央文件精神,並聯系實際,檢查總結以往工作。二是抓調研。市關工委與教育局關工委聯合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和福建省關工委部署,對我市中國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參與市委組織的有關課題調查和座談,提出建議。市直機關關工委組織15名老同志分成4個小組深入42個單位,調查基層關工委參與單位青年職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狀況。三抓基層。去年我市行政區劃調整,社區再次整合,村改居步伐加快。抓基層成爲一項十分迫切任務。我們走訪新組合的六個區黨政領導,促成六個區關工委儘快到位;從完善基層關工委組織網絡入手,調整充實以“五老”爲骨幹的報告員、校外輔導員、幫教員、家教員、文化市場督導員等工作隊伍;並進行創“五好”(領導班子建設好、骨幹隊伍作用好、活動經常效果好、制度健全執行好、積極探索創新好)基層關工委的再動員和部署,使《若干意見》的貫徹有較爲落實的組織基礎。四抓載體,就是要抓緊活動。市關工委發起,同團市委、教育局黨工委聯合舉辦“隊旗團旗黨旗在我心中”夏令營,41名營員在老同志陪伴下,參觀了中國少先隊隊歌的發源地(廈門何厝國小、英雄小八路紀念館)、

閩西南第一個共青團支部所在地(廈門集美國小)、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所在地、羅揚才烈士紀念室(廈門大學囊螢樓)三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同安大嶝島戰地觀光園(海島民兵戰鬥地),聽老一輩和同年齡人講述成長經歷。營員們說這是一堂沿着紅色足跡,探尋成長之旅的思想道德實踐課。家長們說: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感悟人生的提高素質、塑造靈魂的夏令營。最近,我們又會同市文明委、教育局部署了在暑假期間開展百場報告會、百個夏令營、百件好事的“三個百”道德實踐活動。五抓淨化環境。我們進行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發展態勢的調查,並形成報告報送市委,市委辦公廳向各級黨委轉發了我們的“調查與建議”的報告,各級關工委主動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感化、文化市場的督查、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編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手冊等工作。

我們將繼續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發揮老同志獨特優勢和作用,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貢獻力量。

第五篇:關於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和福建省關工委的要求,廈門市關工委和廈門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聯合組織力量,於今年5-6月間對本市中國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本文來源於本站本資料權屬本站,放上鼠標按照提示查看本站更多資料進

行了一次較爲深入和系統的調查。在八所中國小(高中二所,國中三所,公立國小二所,民辦國小一所),隨機抽選939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爲100),同時分別召開各種類型座談會十幾場,聽取各方意見。一、調查結果綜合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內容和答案,我們把它綜合歸納爲三個方面十六觀。

(一)政治方面

1.愛國觀。“作爲中國人您感到”:“自豪”86.1,“自豪感不多”10.2,“沒有什麼自豪”3.5,不表態0.2;“當祖國受到外敵入侵時,你已達到服兵役年齡,對報名服役的態度”:“主動報名”61.2,“萬不得己才報名”12.4,“不一定報名”9.8,不表態16.6。反映出,愛國感與衛國行兩者存在一定差距,愛國感強於衛國行。

2.信仰觀。“對信仰的認識”:認爲“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不能沒有”60.9,“沒有必要信仰”21.5,“信仰不會帶來實惠”13.4,不表態4.2。反映出,堅定信仰與無需信仰之比是6.1:3.9。

3.對上政治課。認爲“在學校上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對提高道德水準”:“有很大幫助”65.3,“有點幫助”19.5,“沒有什麼幫助”9.4,“說不清楚”4.2,不表態1.6。反映出,對學習政治課持不同程度的肯定與不同程度的否定之比是8.5:1.5,說明政治課的作用是大的。但如果把“有點幫助”即幫助不很大和“沒有什麼幫助”與“說不清有什麼幫助”合計則約”三分之一,不可小視。

(二)思想方面

4.世界觀。“對於有人說‘世界上有鬼神’,您是”:“根本不信”55.2,“不大相信”21.8,“在黑暗中單獨一人時有些怕鬼”19.5,“非常相信”3.5;“您遇到困難或想期末考出好成績時通常會”:“依靠自己努力爭取實現目標”95.1,“到寺廟燒香拜佛”2.9,“到教堂求上帝保佑”1.3,“找算命先生”0.1,不表態0.6。反映出,是否信鬼神的知與行兩者不相稱,不信鬼神的行爲明顯超過認知。

5.人生觀。“您認爲在人一生中什麼東西最重要”:“健康”21.1,“知識”20.5,“友誼”20.8,“金錢”8.9,“理想信念”7.3,“事業”6.3,“名譽”6.3,“愛情”4.9,“社會地位”2.8,“權力”1.1;“您長大最想幹什麼”:“科技人員”15.8,“醫生”14.8,“教師”12.7,“公務員”11.3,“私營企業主”11.1,“軍人”10.6,“農民”2,“工人”1.7,其他20,“服務員”和“新聞工作者”爲零;“您崇拜的對象是”:“明星”26.7,“父母”19,“英雄模範”18.1,“專家教授”11.1,“政治領袖”10.2,“老師”7,不表態7.9;“您的學習目的是”:“爲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46,“將來有個好職業、高收入、過舒適生活”30,“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困難處境”9,“說不清楚”14.4,不表態0.6;“您的生活學習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家長”19.6,“同學”和“朋友”17.9,“教師”17.6,“書籍”10.8,“電影電視”10.1,“互聯網”8.3,“明星”5.6,“英模人物”2.9,“共青團少先隊”2.9,其他2.1,不表態2.2.;“您從老師那裏除學到知識外還學到”:“做人處事方法”55.3,“良好品德”18.6,“學習方法”10.4,“其他”14.1,不表態1.6。反映出,綜合多方面顯示人生觀的多樣性和不一致性;總趨勢,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最基本的理想信念、事業極大少於其他;長大想幹的職業基本上是以待遇高低而順序;崇拜對象是分散而缺乏突出者;學習目的爲個人利益等略超過爲國家社會利益;生活學習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基本分散而缺乏突出者,但團隊影響力極低很值得深思,從老師除學到知識外還學到的東西是其做人處事方法略多於其他(包括其中之一良好品德)。總之,人生觀價值取向雖還未基本定型,但存在的問題甚爲嚴峻。

6.金錢觀。“對有錢就能辦到一切”的看法:“有一定道理”46.1,“不同意”39.6,“完全同意”3.5,不清楚和不表態10.8;“在您看來擁有金錢的多少是”:“不一定能說明一個人成功的程度”69.1,“一個人成功程度的唯一標誌”15.7,“不清楚”14,不表態1.2。反映出,看重金錢與不那麼看重金錢爲均勢,而看重金錢比以往更加凸現。

7.民主觀。“在選舉班、團、隊幹部時您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