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關於某鎮農村黨員隊伍現狀的調查與思考(精選多篇)

第一篇:農村黨員隊伍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某鎮農村黨員隊伍現狀的調查與思考(精選多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需要國家的支持和社戶的幫助,大門從根本上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而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否真正帶領羣衆,關鍵看廣大農村黨員在農村中是否有較高的威信。鄉黨委就如何提高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這一問題,對大山鄉8個村黨(總)支部進行了調查。

一、農村黨員隊伍出現威信危機及原因分析

大山鄉共有農村黨員311名,有職黨員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佔農村黨員大多數的無職黨員,除個別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和個別致富能力強、處事公正的中青年黨員具有一定威信外,絕大多數威信較低。他們和普通羣衆沒有多少差別,甚至少部分農村黨員的思想覺悟、品德素質不如普通羣衆。農村黨員隊伍出項危機,直接影響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影響黨在羣衆中的威信。

從調查情況來看,大山鄉農村黨員隊伍出現威信危機的原因較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村黨員的負面影響,較具有普遍性:

(一)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農村黨員的信仰出現危機。

當前農村經濟成分和經營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農村黨員和農民有了較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農村黨員的信仰動搖、黨性淡化。他們混淆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對黨的遠大理想產生懷疑,錯誤地認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一種空想,歪曲理解黨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認爲聯產承包就是搞個人單幹,容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發展資本主義,丟掉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對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失去熱情。具體表現在他們不是帶領羣衆致富,而是隻顧自己致富,不故關心農村的公益事業,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盤。個別農村黨員把個人利益凌駕於集體利益之上,不參加黨組織活動,不按時交納黨費,甚至連農業稅費也企圖偷逃,儘管是極少數,但在羣衆中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二)權利與義務的反差挫傷農村黨員履行職責的積極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村黨員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和心理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黨員認爲,過去入黨光榮、實惠,當兵、招工、轉幹樣樣優先,而現在只有遇到急、難、險、重任務時纔想到黨員。如計劃生育、抗風防災等需要帶頭時纔想到他們;羣衆集體上訪需要勸阻時纔想到他們。他們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反差很大,這弱化了他們入黨的積極性和自豪感,致使他們不主動履行黨員的義務,威信就會降低。在調查中發現,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黨支部召開會議、組織黨員開展義務勞動等一般情況下都發放誤工費,而經濟條件較差的黨支部召開黨員會議,到會人數很難達到黨員總數的三分之二。可見把參加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作爲一種有償活動對待的農村黨員不佔少數。

(三)農村黨員隊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嚴重地影響了農村黨員隊伍的純潔和先進性。

一些農村黨員大局意識淡化,結果利用自己的威信當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當中,他們不顧黨的選人用人標準,只考慮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爲了自己當選或選出自己的人,採取許願、誹謗對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進行拉票。如果選舉結果不滿意,則拉攏家族、宗族的黨員羣衆和村“兩委”作對,致使新班子難以開展工作。又如當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等大局利益損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時,一些黨員拋開黨的紀律、國家的法律不顧,和羣衆一起甚至組織羣衆阻撓開工、集體上訪等。這部分農村黨員失去了大部分羣衆的信任和支持。

(四)農村黨員隊伍老化,日顯“勢單力薄”。

大山鄉8個村黨支部,311名農村黨員中35歲以下黨員只有52名,35歲以上黨員有259名,55歲以上的老黨員有136名,老黨員大多數不再從事生產勞動,要他們在市場經濟中體現出黨員的先進性是不現實的。

(五)黨組織生活流於形式,弱化了部分農村黨員的集體榮譽感。

全鄉8個農村黨支部基本上能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但多數是流於形式走過場,每年組織黨員開展活動1-2次,但活動的內容一般是組織黨員聚聚餐。由於黨組織生活貧乏單調,農村黨員管理渙散,客觀上弱化了部分農村黨員的集體榮譽感,他們的言行也逐漸以普通羣衆的標準來自我衡量和認可,甘做普通羣衆,甚至落後於普通羣衆。

二、提高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的若干思考

致使目前農村黨員威信普遍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看,要提高農村黨員的威信關鍵是提高他們的宗旨意識、服務本領和建立農村黨員責權統一的激勵機制,促使農村黨員能較好地履行黨員的義務。

(一)加強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

這是提高農村黨員的威信的基礎。從調查的情況看,部分羣衆對農村黨員是否有黨性較爲關注。部分羣衆認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農村黨員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作過高的要求不一定符合實際,但作爲黨員就得有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比如牽頭建設公益事業,帶頭履行計劃生育政策,以身作則遵守村規民約,關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基層黨組織尤其是村黨支部要注重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在農村中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農村黨員,使農村黨員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價值觀,強化農村黨員的宗旨觀念,打好農村黨員提高威信的基礎。

(二)儘快提高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

這是提高農村黨員威信的關鍵。在當前黨的一切工作以經濟工作爲中心的前提下,中青年農村黨員具有較強的致富能力是他們體現先進性的表現和前提條件。一方面只有致富能力的提高才能帶領羣衆致富,才能平息羣衆“不會致富,別當黨員幹部”、“不帶羣衆致富,別當黨員幹部”的呼聲。另一方面提高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是減弱農村黨員責權矛盾的有效途徑。如果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致富了,對黨的事業就會傾注更多的熱情,履行黨員義務的主動性就會增強。結合當前農村黨員的狀況,應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以保證農村黨員致富能力不斷提高:一是經常性地開展農村黨員致富能力提高的培訓工作,以鎮、村黨校爲陣地,組織農村黨員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和實用技術;二是建設一批黨員實踐鍛鍊基地,針對性地組織農村黨員到基地參觀學習、實踐鍛鍊,提高農村黨員致富的實戰能力;三是堅持開展黨內幫、扶、帶活動,提高貧困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

在提高農村黨員致富能力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抓兩頭丟中間”的問題,以往我們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抓兩頭,帶中間”,結果是“兩頭”抓起來,而“中間”帶不上去,致使佔農村黨員大多數的“中間”黨員的致富能力平平,農村黨員的整體素質難以提高。因此要按照着眼於大多數的原則,“抓中間,促先進,帶後進”,在培訓、實踐鍛鍊等安排上要充分考慮“中間”黨員。

(三)輸送“新鮮血液”,增強農村黨員隊伍的活力。

農村黨員隊伍老化,整體活力不強,這是提高農村黨員隊伍的威信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當前農村發展黨員難這一情況,鄉黨委已經把發展農村黨員工作列入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村黨支部要從本村實際出發制定和落實好發展黨員的計劃,明確責任。培養積極分子要採取有職農村黨員負責制,要求每個有職黨員每年培養1-2名積極分子。確定積極分子要推行“兩票制”,堅持“黨員認可,羣衆認可”。發展預備黨員和轉正實行“公示制”,要側重培養回鄉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能手入黨。通過抓好農村黨員的發展工作,提高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隊伍的整體威信。

(四)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

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很大程度上決取於村黨支部在羣衆中的威信。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應採取以下措施:一是要選出威信高的村(居)班子,尤其要選出威信高的支部書記。就調查情況看,村班子成員的威信普遍較高,但離工作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村黨支部要重視村級後備幹部的培養。在今後的換屆選舉工作中,要重點引導黨員羣衆把那些願意爲羣衆服務、有領導能力、有致富本領、有更高威信的農村黨員推選到班子當中來;二是根據農村黨員分散、流動的特點,合理設置新的村級黨組織。爲了方便管理,在農村黨員較多的村成立黨總支部,有三名以上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組設立黨支部或黨小組。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在自然村和村民小組設立黨支部,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得到加強,部分農村黨員的威信也得到相應提高,這爲農村老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創造了條件,值得我們借鑑;三是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內生活。組織生活要不斷完善,充實新內容,求實效。要經常性組織黨員開展文體活動,召開黨建座談會,致富經驗交流會等,增強農村黨員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促進農村黨員的團結,壓下農村黨員日趨家族、宗族化的勢頭,讓農村黨員時刻注意身份與普通羣衆不同,避免在市場經濟中迷失方向變成落後羣衆的危險;四是要暢通黨員“出口關”,利用民主評議農村黨員、羣衆舉報不合格黨員等有效途徑,對不合格的農村黨員及時進行組織處理,確保黨員隊伍的純潔性。

第二篇:關於*鎮農村黨員隊伍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如何提高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

——關於驛馬鎮農村黨員隊伍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需要國家的支持和社戶的幫助,大門從根本上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而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否真正帶領羣衆,關鍵看廣大農村黨員在農村中是否有較高的威信。筆者帶着如何

提高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這一問題,對北海市海城區驛馬鎮6個行政村(居)黨支部進行了調查。農村黨員隊伍出現威信危機及原因分析

驛馬鎮共有農村黨員289名,其中擔任村(居)幹部、村小組長農村黨員54名。有職黨員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佔農村黨員大多數的無職黨員,除個別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和個別致富能力強、處事公正的中青年黨員具有一定威信外,絕大多數威信較低。他們和普通羣衆沒有多少差別,甚至少部分農村黨員的思想覺悟、品德素質不如普通羣衆。農村黨員隊伍出項危機,直接影響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影響黨在羣衆中的威信。

從調查情況來看,驛馬鎮農村黨員隊伍出現威信危機的原因較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村黨員的負面影響,較具有普遍性:

(一)、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農村黨員的信仰出現危機。

當前農村經濟成分和經營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農村黨員和農民有了較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農村黨員的信仰動搖、黨性淡化。他們混淆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對黨的遠大理想產生懷疑,錯誤地認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一種空想,歪曲理解黨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認爲聯產承包就是搞個人單幹,容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發展資本主義,丟掉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對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失去熱情。具體表現在他們不是帶領羣衆致富,而是隻顧自己致富,不故關心農村的公益事業,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盤。個別農村黨員把個人利益凌駕於集體利益之上,不參加黨組織活動,不按時交納黨費,甚至連農業稅費也企圖偷逃,儘管是極少數,但在羣衆中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二)、權利與義務的反差挫傷農村黨員履行職責的積極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村黨員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和心理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黨員認爲,過去入黨光榮、實惠,當兵、招工、轉幹樣樣優先,而現在只有遇到急、難、險、重任務時纔想到黨員。如計劃生育、抗風防災等需要帶頭時纔想到他們;羣衆集體上訪需要勸阻時纔想到他們。他們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反差很大,這弱化了他們入黨的積極性和自豪感,致使他們不主動履行黨員的義務,威信就會降低。在調查中發現,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居)黨支部召開會議、組織黨員開展義務勞動等一般情況下都發放誤工費,而經濟條件較差的黨支部召開黨員會議,到會人數很難達到黨員總數的三分之二。可見把參加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作爲一種有償活動對待的農村黨員不佔少數。

(三)、農村黨員隊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嚴重地影響了農村黨員隊伍的純潔和先進性。

一些農村黨員大局意識淡化,結果利用自己的威信當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居)“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當中,他們不顧黨的選人用人標準,只考慮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爲了自己當選或選出自己的人,採取許願、誹謗對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進行拉票。如果選舉結果不滿意,則拉攏家族、宗族的黨員羣衆和村(居)“兩委”作對,致使新班子難以開展工作。又如當市政建設、土地開發等大局利益損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時,一些黨員拋開黨的紀律、國家的法律不顧,和羣衆一起甚至組織羣衆阻撓開工、封堵廠門、集體上訪等。這部分農村黨員失去了大部分羣衆的信任和支持。

(四)、農村黨員隊伍老化,日顯“勢單力薄”。

驛馬鎮6個村(居)黨支部,從1998年至今近5年的時間發展農村黨員31名,五年來自然死亡5名。全鎮289名農村黨員平均年齡43歲,55歲以上的黨員79名。老黨員大多數不再從事生產勞動,要他們在市場經濟中體現出黨員的先進性是不現實的。在部分羣衆的眼中,黨組織生活是老人“沒事偷着樂”。一個幹部戲稱某支部是“老人協會”,雖然言過其實,但是值得深思。

(五)、黨組織生活流於形式,弱化了部分農村黨員的集體榮譽感。

驛馬鎮6個村(居)黨支部基本上能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但多數是流於形式走過場,每年組織黨員開展活動1-2次,但活動的內容一般是組織黨員聚聚餐。由於黨組織生活貧乏單調,農村黨員管理渙散,客觀上弱化了部分農村黨員的集體榮譽感,他們的言行也逐漸以普通羣衆的標準來自我衡量和認可,甘做普通羣衆,甚至落後於普通羣衆。

提高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的若干思考

致使目前農村黨員威信普遍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從根本上看,要提高農村黨員的威信關鍵是提高他們的宗旨意識、服務本領和建立農村黨員責權統一的激勵機制,促使農村黨員能較好地履行黨員的義務。

(一)、加強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

這是提高農村黨員的威信的基礎。從調查的情況看,部分羣衆對農村黨員是否有黨性較爲關注。部分羣衆認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農村黨員帶領羣衆致富奔小

康的能力作過高的要求不一定符合實際,但作爲黨員就得有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比如牽頭建設公益事業,帶頭履行計劃生育政策,以身作則遵守村規民約,關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基層黨組織尤其是村(居)黨支部要注重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在農村中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農村黨員,使農村黨員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價值觀,強化農村黨員的宗旨觀念,打好農村黨員提高威信的基礎。

(二)、儘快提高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

這是提高農村黨員威信的關鍵。在當前黨的一切工作以經濟工作爲中心的前提下,中青年農村黨員具有較強的致富能力是他們體現先進性的表現和前提條件。一方面只有致富能力的提高才能帶領羣衆致富,才能平息羣衆“不會致富,別當黨員幹部”、“不帶羣衆致富,別當黨員幹部”的呼聲。另一方面提高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是減弱農村黨員責權矛盾的有效途徑。如果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致富了,對黨的事業就會傾注更多的熱情,履行黨員義務的主動性就會增強。結合當前農村黨員的狀況,應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以保證農村黨員致富能力不斷提高:(1)、經常性地開展農村黨員致富能力提高的培訓工作,以鎮、村黨校爲陣地,組織農村黨員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和實用技術;(2)、建設一批黨員實踐鍛鍊基地,針對性地組織農村黨員到基地參觀學習、實踐鍛鍊,提高農村黨員致富的實戰能力;(3)、從區、鎮機關選派一批優秀黨員駐村,在農村中培養自富、帶富能手;(4)、堅持開展黨內幫、扶、帶活動,提高貧困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

在提高農村黨員致富能力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抓兩頭丟中間”的問題,以往我們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抓兩頭,帶中間”,結果是“兩頭”抓起來,而“中間”帶不上去,致使佔農村黨員大多數的“中間”黨員的致富能力平平,農村黨員的整體素質難以提高。因此要按照着眼於大多數的原則,“抓中間,促先進,帶後進”,在培訓、實踐鍛鍊等安排上要充分考慮“中間”黨員。

(三)、輸送“新鮮血液”,增強農村黨員隊伍的活力。

農村黨員隊伍老化,整體活力不強,這是提高農村黨員隊伍的威信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當前農村發展黨員難這一情況,鄉鎮黨委要把發展農村黨員工作列入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村(居)黨支部要從本村(居)實際出發制定和落實好發展黨員的計劃,明確責任。培養積極分子要採取有職農村黨員負責制,要求每個有職黨員每年培養1-2名積極分子。確定積極分子要推行“兩票制”,堅持“黨員認可,羣衆認可”。發展預備黨員和轉正實行“公示制”,要側重培養回鄉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能手入黨。通過抓好農村黨員的發展工作,提高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隊伍的整體威信。

(四)、加強村(居)級黨組織建設。

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很大程度上決取於村(居)黨支部在羣衆中的威信。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應採取以下措施:(1)、要選出威信高的村(居)班子,尤其要選出威信高的支部書記。就調查情況看,村(居)班子成員的威信普遍較高,但離工作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村(居)黨支部要重視村級後備幹部的培養。在今後的換屆選舉工作中,要重點引導黨員羣衆把那些願意爲羣衆服務、有領導能力、有致富本領、有更高威信的農村黨員推選到班子當中來;(2)、根據農村黨員分散、流動的特點,合理設置新的村(居)級黨組織。爲了方便管理,在農村黨員較多的行政村(居)可考慮分設支部,有三名以上的村辦企業設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如驛馬村1998年設立了黨總支,分設東、西片支部,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得到加強,部分農村黨員的威信也得到相應提高。有些地方的基層黨組織把農村老黨員單獨編支部,老黨員支部發揮作用的主要範圍是“發揚傳統、參政議政、監督”,這爲農村老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創造了條件,值得我們借鑑;(3)、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內生活。組織生活要不斷完善,充實新內容,求實效。要經常性組織黨員開展文體活動,召開黨建座談會,致富經驗交流會等,增強農村黨員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促進農村黨員的團結,壓下農村黨員日趨家族、宗族化的勢頭,讓農村黨員時刻注意身份與普通羣衆不同,避免在市場經濟中迷失方向變成落後羣衆的危險;(4)、要暢通黨員“出口關”,利用民主評議農村黨員、羣衆舉報不合格黨員等有效途徑,對不合格的農村黨員及時進行組織處理,確保黨員隊伍的純潔性。

第三篇:黨員隊伍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需要國家的支持和社戶的幫助,大門從根本上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而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否真正帶領羣衆,關鍵看廣大農村黨員在農村中是否有較高的威信。筆者帶着如何提高農村黨員在農村中的威信這一問題,對北海市海城區驛馬鎮6個行政村(居)黨支部進行了調查。

農村黨員隊伍出現威信危機及原因分析

驛馬鎮共有農村黨員289名,其中擔任村(居)幹部、村小組長農村黨員54名。有職黨員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佔農村黨員大多數的無職黨員,除個別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和個別致富能力強、處事公正的中青年黨員具有一定威信外,絕大多數威信較低。他們和普通羣衆沒有多少差別,甚至少部分農村黨員的思想覺悟、品德素質不如普通羣衆。農村黨員隊伍出項危機,直接影響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影響黨在羣衆中的威信。

從調查情況來看,驛馬鎮農村黨員隊伍出現威信危機的原因較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村黨員的負面影響,較具有普遍性:

(一)、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農村黨員的信仰出現危機。

當前農村經濟成分和經營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農村黨員和農民有了較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農村黨員的信仰動搖、黨性淡化。他們混淆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對黨的遠大理想產生懷疑,錯誤地認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一種空想,歪曲理解黨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認爲聯產承包就是搞個人單幹,容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發展資本主義,丟掉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對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失去熱情。具體表現在他們不是帶領羣衆致富,而是隻顧自己致富,不故關心農村的公益事業,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盤。個別農村黨員把個人利益凌駕於集體利益之上,不參加黨組織活動,不按時交納黨費,甚至連農業稅費也企圖偷逃,儘管是極少數,但在羣衆中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二)、權利與義務的反差挫傷農村黨員履行職責的積極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村黨員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和心理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黨員認爲,過去入黨光榮、實惠,當兵、招工、轉幹樣樣優先,而現在只有遇到急、難、險、重任務時纔想到黨員。如計劃生育、抗風防災等需要帶頭時纔想到他們;羣衆集體上訪需要勸阻時纔想到他們。他們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反差很大,這弱化了他們入黨的積極性和自豪感,致使他們不主動履行黨員的義務,威信就會降低。在調查中發現,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居)黨支部召開會議、組織黨員開展義務勞動等一般情況下都發放誤工費,而經濟條件較差的黨支部召開黨員會議,到會人數很難達到黨員總數的三分之二。可見把參加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作爲一種有償活動對待的農村黨員不佔少數。

(三)、農村黨員隊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嚴重地影響了農村黨員隊伍的純潔和先進性。

一些農村黨員大局意識淡化,結果利用自己的威信當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居)“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當中,他們不顧黨的選人用人標準,只考慮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爲了自己當選或選出自己的人,採取許願、誹謗對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進行拉票。如果選舉結果不滿意,則拉攏家族、宗族的黨員羣衆和村(居)“兩委”作對,致使新班子難以開展工作。又如當市政建設、土地開發等大局利益損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時,一些黨員拋開黨的紀律、國家的法律不顧,和羣衆一起甚至組織羣衆阻撓開工、封堵廠門、集體上訪等。這部分農村黨員失

第四篇:農村黨員隊伍結構的調查與思考

對本鎮農民黨員隊伍結構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分析,總的看來,農民黨員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結構不甚合理,“三偏”現象突出。

現有農民黨員中嚴重存在着年齡偏老、文化偏低、數量偏少的“三偏”現象。據統計,全鎮共有農民黨員849人,其中50歲以

上的佔49.5%,在他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屬老弱病殘者,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35歲以下僅佔21.9%;平均年齡爲44歲,個別村的農民黨員平均年齡高達53歲,有的村黨支部被羣衆稱之爲老齡委,支委班子被形容爲“三個支委八顆牙”。從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佔84.74%。從數量上看,農民黨員佔全鎮黨員總數的82%,而佔全鎮農業總人口的比例就顯低了,僅爲7.7%。“三偏”問題的存在,使農民黨員隊伍缺乏應有的生氣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質不高,黨性觀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動搖。一些農民黨員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動搖了,不管“主義”,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義,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參與“法輪功”等邪教組織,政治信仰蕩然無存。(2)思想道德滑坡。個別農民黨員在腦子裏完全淡忘了黨員意識,參與賭博、嫖娼,小偷小摸,損人利己,虐老欺小,鄰里不和,甚至聚衆鬧事,糾紛械鬥等,基本上成了“黨員不像黨員”,喪失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品質。(3)責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喪失了以強村富民爲己任的責任感,有的徹底忘記了自己的入黨宣言,只要組織照顧,不願履行黨員義務,行動上的先進性日益減退,甚至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壞的影響。(4)組織紀律觀念淡薄。個別農民黨員,不願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甚至參加組織活動講價錢,不交納黨費,不做黨組織所分配的工作,對國家、集體和社會公益事業漠不關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領,“雙帶”作用乏力。

不少農民黨員與農村市場經濟很不適應,想問題、做事情缺乏開拓進取精神,滿足於“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貧守窮;有的雖有致富的願望,但缺乏新知識、新技術,苦於無門路,顯得無能爲力;有的面對農業結構調整、激烈的市場競爭,束手無策,無所適從;搞種養沒技術,做生意怕蝕本,入股辦企業怕砸鍋,承包經營怕吃虧,真是市場廣闊,茫然無措。從調查的情況看,在農民黨員中,家庭較爲富裕、有一定幫帶能力的黨員約佔農民黨員總數的20%左右,相當一部分黨員仍處於不前不後狀態,甚至有的還屬“扶貧”對象。如我鎮覆羅山村,有413人,黨員18名,平均年齡54歲,文化程度均是國小以下,大部分黨員因受年齡、文化、自然條件等的制約,經濟生活普遍不如當地非黨羣衆,根本談不上“帶”的問題,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裏的羣衆說:“黨員沒本事,別想他幫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闖新路。”黨員在致富中的“帶頭”和“帶領”作用成了空談,嚴重影響了黨的先進性。

四是要求入黨者少,後備來源短缺。

從調查的情況看,不少農民要求入黨的政治熱情不高,青年農民要求入黨的熱情更爲銳減,一些邊遠山區、經濟落後的情況更差。今年,我鎮人口近1600人的8個山區村,僅有1個青年寫入黨申請書,近三年來,這8個村才吸收黨員不到4個,在它們那裏,黨員的發展幾乎成了無源之水。平區村情況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兩年每個村平均僅吸收黨員0.5個。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客觀環境的因素

一是歷史原因所致。據統計,全鎮農民黨員中,“文革”前入黨的有243名,佔28.6%,而現在這批黨員正趨於高齡化。解放後至“文革

”前這一時期,發展黨員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間入黨,則過分強調思想掛帥,政治領先,“知識越多越反動”,“越窮越革命”,致使這一時期入黨的農民黨員年齡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顯“先天不足”的歷史痕跡。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許多農村青年都不願留家守業務農,致使現在農村好“苗子”難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輕人通過“二個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讀書升學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婦孺老小,客觀上造成了農村發展黨員後繼乏人的狀況,直接影響了農民黨員隊伍結構的改善。三是集體經濟薄弱。由於黨組織缺乏經濟實力,既不能有效地帶領羣衆發展經濟,又不能爲羣衆辦實實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嚮往黨組織的熱情大爲減退。四是不良風氣的影響。個別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扭曲,講實惠,不講政治,想賺錢,不想入黨,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極心態,認爲“入黨吃虧”,“入黨

無用”,“入黨不自由”等。

(二)組織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認識偏差。一些基層黨支部對加強農民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認爲農村以農爲主,只要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其他一切問題均迎刃而解,從而重農輕黨,對農民黨員的工作很少過問,無暇顧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滯後。從調查的情況看,一些黨組

織無論是對農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還是對普通羣衆的教育引導,普遍存在層次不分、方式方法單調、內容缺乏針對性的狀況。在教育對象的層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農亦商“一鍋煮”。在方式方法上,習慣於“集中上大課,開大會聽報告”,讀讀報紙,念念文件,或者套用聽課——討論——總結“老三步曲”。在內容上,大都是“統一食譜”,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時、因需施教,出現供求不對路,學用脫節。管理上對如何根據變化了的新情況,及時研究制訂新的、分層分類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對流動農民黨員、老黨員、中青年黨員、貧困黨員、無職黨員、從事鄉村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不同類型的黨員管理缺乏具體的規章制度,使管理流於形式。三是個別人爲設阻。一些村黨組織負責人私心雜念重,嫉賢妒能,故意壓制人才,害怕“培養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願發展年輕有爲的農民入黨,有意設置重重障礙,採取“拖、卡、壓”等手段,將優秀青年農民拒之門外。這種人爲設“卡”,堵塞了農民黨員隊伍的源頭,制約了整個隊伍的優化。

(三)黨員自身的因素

一些農民黨員放鬆或忽視理論知識和文化科技知識的學習。有的認爲,農民天生就是種田打工,學習既學不來糧食,又學不來經濟,更學不飽肚子,視學習無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認爲年齡大,“修成廟來和尚老了”。有的對學農科知識還有點興趣,而對政治理論根本打不起精神,長期“失學”。據調查,相當部分農民黨員“三個代表”是什麼,分不清楚黨員權利與義務的區別。由於不重視學習,致使農民黨員隊伍“低、老、少、缺”的狀況日趨嚴重,即“覺悟低、觀念老、知識少、技術缺”,面對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步履維艱,甚至行爲失範。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針對農民黨員隊伍存在的諸多問題,切實改進隊伍狀況已刻不容緩。從當前的情況看,應着重抓好幾個方面:第一,改善結構,建立健全嚴格的吐故納新機制。嚴格黨員進口關,拓寬視野和渠道,把素質較高的青年農民吸收到黨內來,同時,對不合格的黨員,及時作出嚴肅的處置,疏通出口將其淘汰出黨,使農民黨員隊伍始終保持肌體健康。第二,提高素質,加強農民黨員的學習教育。教育要突出重點,講求方法,注重實效。教育內容上,着力解決好部分農民黨員理想信念動搖、黨性觀念淡薄、愚味落後、信奉封建迷信等問題;着力解決好一些農民黨員政策法律水平低、應對市場經濟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領問題。第三,激勵與約束手段並舉,塑造農民黨員的新形象。在激勵方面,努力提高農民黨員的政治地位,積極幫助他們尋找致富門路,給予老黨員和貧困黨員更多的幫助和關懷。約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約束爲基礎、管理約束爲重點、監督約束爲保障的約束機制。第四,構築黨支部堅強的堡壘,增強優化農民黨員隊伍的原動力。一要建設一個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發揮農民黨員的模範作用,三要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第五篇:農村黨員隊伍結構的調查與思考

對本鎮農民黨員隊伍結構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分析,總的看來,農民黨員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結構不甚合理,“三偏”現象突出。

現有農民黨員中嚴重存在着年齡偏老、文化偏低、數量偏少的“三偏”現象。據統計,全鎮共有農民黨員849人,其中50歲以上的佔49.5%,在他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屬老弱病殘者,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35歲以下僅佔21.9%;平均年齡爲44歲,個別村的農民黨員平均年齡高達53歲,有的村黨支部被羣衆稱之爲老齡委,支委班子被形容爲“三個支委八顆牙”。從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佔84.74%。從數量上看,農民黨員佔全鎮黨員總數的82%,而佔全鎮農業總人口的比例就顯低了,僅爲7.7%。“三偏”問題的存在,使農民黨員隊伍缺乏應有的生氣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質不高,黨性觀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動搖。一些農民黨員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動搖了,不管“主義”,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義,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參與“flg”等邪教組織,政治信仰蕩然無存。(2)思想道德滑坡。個別農民黨員在腦子裏完全淡忘了黨員意識,參與賭博、嫖娼,小偷小摸,損人利己,虐老欺小,鄰里不和,甚至聚衆鬧事,糾紛械鬥等,基本上成了“黨員不像黨員”,喪失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品質。(3)責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喪失了以強村富民爲己任的責任感,有的徹底忘記了自己的入黨宣言,只要組織照顧,不願履行黨員義務,行動上的先進性日益減退,甚至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壞的影響。(4)組織紀律觀念淡薄。個別農民黨員,不願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甚至參加組織活動講價錢,不交納黨費,不做黨組織所分配的,對國家、集體和社會公益事業漠不關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領,“雙帶”作用乏力。

不少農民黨員與農村市場經濟很不適應,想問題、做事情缺乏開拓進取精神,滿足於“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貧守窮;有的雖有致富的願望,但缺乏新知識、新技術,苦於無門路,顯得無能爲力;有的面對農業結構調整、激烈的市場競爭,束手無策,無所適從;搞種養沒技術,做生意怕蝕本,入股辦企業怕砸鍋,承包經營怕吃虧,真是市場廣闊,茫然無措。從調查的情況看,在農民黨員中,家庭較爲富裕、有一定幫帶能力的黨員約佔農民黨員總數的20%左右,相當一部分黨員仍處於不前不後狀態,甚至有的還屬“扶貧”對象。如我鎮覆羅山村,有413人,黨員18名,平均年齡54歲,文化程度均是國小以下,大部分黨員因受年齡、文化、自然條件等的制約,經濟生活普遍不如當地非黨羣衆,根本談不上“帶”的問題,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裏的羣衆說:“黨員沒本事,別想他幫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闖新路。”黨員在致富中的“帶頭”和“帶領”作用成了空談,嚴重影響了黨的先進性。

四是要求入黨者少,後備來源短缺。

從調查的情況看,不少農民要求入黨的政治熱情不高,青年農民要求入黨的熱情更爲銳減,一些邊遠山區、經濟落後的情況更差。今年,我鎮人口近1600人的8個山區村,僅有1個青年寫入黨申請書,近三年來,這8個村才吸收黨員不到4個,在它們那裏,黨員的發展幾乎成了無源之水。平區村情況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兩年每個村平均僅吸收黨員0.5個。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客觀環境的因素

一是歷史原因所致。據統計,全鎮農民黨員中,“文革”前入黨的有243名,佔28.6%,而現在這批黨員正趨於高齡化。解放後至“文革

”前這一時期,發展黨員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間入黨,則過分強調思想掛帥,政治領先,“知識越多越反動”,“越窮越革命”,致使這一時期入黨的農民黨員年齡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顯“先天不足”的歷史痕跡。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許多農村青年都不願留家守業務農,致使現在農村好“苗子”難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輕人通過“二個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讀書升學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婦孺老小,客觀上造成了農村發展黨員後繼乏人的狀況,直接影響了農民黨員隊伍結構的改善。三是集體經濟薄弱。由於黨組織缺乏經濟實力,既不能有效地帶領羣衆發展經濟,又不能爲羣衆辦實實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嚮往黨組織的熱情大爲減退。四是不良風氣的影響。個別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扭曲,講實惠,不講政治,想賺錢,不想入黨,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極心態,認爲“入黨吃虧”,“入

黨無用”,“入黨不自由”等。

(二)組織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認識偏差。一些基層黨支部對加強農民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認爲農村以農爲主,只要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其他一切問題均迎刃而解,從而重農輕黨,對農民黨員的很少過問,無暇顧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滯後。從調查的情況看,一些黨組織無論是對農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還是對普通羣衆的教育引導,普遍存在層次不分、方式方法單調、內容缺乏針對性的狀況。在教育對象的層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農亦商“一鍋煮”。在方式方法上,習慣於“集中上大課,開大會聽報告”,讀讀報紙,念念文件,或者套用聽課——討論——“老三步曲”。在內容上,大都是“統一食譜”,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時、因需施教,出現供求不對路,學用脫節。管理上對如何根據變化了的新情況,及時研究制訂新的、分層分類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對流動農民黨員、老黨員、中青年黨員、貧困黨員、無職黨員、從事鄉村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不同類型的黨員管理缺乏具體的規章制度,使管理流於形式。三是個別人爲設阻。一些村黨組織負責人私心雜念重,嫉賢妒能,故意壓制人才,害怕“培養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願發展年輕有爲的農民入黨,有意設置重重障礙,採取“拖、卡、壓”等手段,將優秀青年農民拒之門外。這種人爲設“卡”,堵塞了農民黨員隊伍的源頭,制約了整個隊伍的優化。

(三)黨員自身的因素

一些農民黨員放鬆或忽視理論知識和文化科技知識的學習。有的認爲,農民天生就是種田打工,學習既學不來糧食,又學不來經濟,更學不飽肚子,視學習無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認爲年齡大,“修成廟來和尚老了”。有的對學農科知識還有點興趣,而對政治理論根本打不起精神,長期“失學”。據調查,相當部分農民黨員“三個代表”是什麼,分不清楚黨員權利與義務的區別。由於不重視學習,致使農民黨員隊伍“低、老、少、缺”的狀況日趨嚴重,即“覺悟低、觀念老、知識少、技術缺”,面對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步履維艱,甚至行爲失範。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針對農民黨員隊伍存在的諸多問題,切實改進隊伍狀況已刻不容緩。從當前的情況看,應着重抓好幾個方面:第一,改善結構,建立健全嚴格的吐故納新機制。嚴格黨員進口關,拓寬視野和渠道,把素質較高的青年農民吸收到黨內來,同時,對不合格的黨員,及時作出嚴肅的處置,疏通出口將其淘汰出黨,使農民黨員隊伍始終保持肌體健康。第二,提高素質,加強農民黨員的學習教育。教育要突出重點,講求方法,注重實效。教育內容上,着力解決好部分農民黨員理想信念動搖、黨性觀念淡薄、愚味落後、信奉封建迷信等問題;着力解決好一些農民黨員政策法律水平低、應對市場經濟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領問題。第三,激勵與約束手段並舉,塑造農民黨員的新形象。在激勵方面,努力提高農民黨員的政治地位,積極幫助他們尋找致富門路,給予老黨員和貧困黨員更多的幫助和關懷。約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約束爲基礎、管理約束爲重點、監督約束爲保障的約束機制。第四,構築黨支部堅強的堡壘,增強優化農民黨員隊伍的原動力。一要建設一個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發揮農民黨員的模範作用,三要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