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車船零部件產業集羣思考建議(精選多篇)

第一篇:車船零部件產業集羣思考建議

車船零部件產業集羣思考建議(精選多篇)

產業集羣已成爲汽車零部件產業的主要形式,有人甚至說,零部件產業集聚決定汽車集團的發展。我省奇瑞、江淮兩汽車公司也十分重視集羣發展配套企業。近年蕪湖、合肥圍繞奇瑞、江淮配套已形成相當規模的產業集聚。目前,集聚合肥、蕪湖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數分別在100家、400家左右,兩地都在“xxx”規劃中提出規劃期要將汽車零部件產業做到300億元。 我市現有規模以上車船零部件企業50餘戶,主要集中在**開發區、樅陽汽車零部件工業園、桐城、嶽西等地。xx年即有8戶企業進入全市工業50強。環新集團、船用柴油機公司、板簧集團、迅訊蓄電池公司、金光凸輪軸公司、金科機器公司、**車橋廠等在各自行業佔有一定市場份額。環新集團內企業生產的活塞環、缸套、活塞汽門座圈等主要爲汽車摩托車發動機配套;板簧公司、迅啓蓄電池公司等相當一批企業產品則爲江淮汽車配套。相比較蕪湖、合肥兩地,我市發展零部件產業集羣不具有就近配套優勢,此外,合肥、蕪湖還擁有更多的科教資源,以及國家級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因此,我市在產業發展上要避免爲合肥、蕪湖邊緣化,必須加強產業研究和規劃,發掘相對優勢,整合資源,強化服務,加快產業集聚,優化產業生態。

1、把握省內汽車企業整合的機遇,積極參與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重組。

國務院新近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奇瑞進行區域性重組,奇瑞、江淮整合的呼聲很高。江淮汽車公司董事長左延安認爲整合可從製造資源、配套資源合作開始。整車企業在產品平臺、發動機、零部件採購方面發展合作也是當前國際汽車工業合作的新潮流。奇瑞、江淮很可能先從零部件採購平臺開始合作。對此,我市汽車零部件企業應早作謀劃,以應對由此帶來的零部件配套企業重組局面。從產業集聚上看,我市樅陽汽車零部件工業園距奇瑞、江淮總裝線都在百公里左右,是零部件企業比較理想的集聚地。政府應重視這一工業園的發展,創造條件,推動全市資源的匯聚。藉此擴大我市汽車零部件在省內配套的份額,尤其是擴大奇瑞汽車的配套品種。

2、把握國家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發展電動車配套產業。

市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安達爾電動車發展,零部件配套應緊緊跟上。一是圍繞安達爾電動車配套,在望江縣周邊發展電動車零部件產業集聚。二是大力支持迅啓蓄電池公司的發展,以蓄電池爲重點,發展電動車關鍵零部件,延伸電動車產業鏈。

3、強化園區功能平臺建設,創造集聚引力。

相關工業園以特定目標客戶或產品集聚,建設相對應的功能平臺,如樅陽突出省內汽車廠配套爲重點,市開發區發揮環新集團、船用柴油機公司龍頭作用,以內燃機配套爲重點,建設與之配套的銷售、物流、技術開發、信息等功能平臺,爲園區企業服務,增強園區企業競爭力。

4、加強產業研究和規劃,圍繞發展戰略開展產業指導和服務。

一是加強行業聯繫,積極參加省內汽車產業聯盟的醞釀及成熟後的組建工作,爭取相應位置。二是多層面建立與汽車生產集團聯繫和溝通的渠道、平臺,從整體上建立**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與主機廠的戰略聯盟關係。三是搭建相關平臺,促進技術開發。利用**獲批國家火炬計劃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的機遇,爭取項目,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利用國外中小零部件企業陷身經濟危機的時機,引進技術和人才;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細化項目,將市政府與合工大等院校合作協議落實到企業,完善市校合作機制。四是着力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在擔保上,財政貼息上向零部件重點企業傾斜。針對產業集羣特點,積極探索金融創新,拓寬融資渠道,針對主板和創業板,分別精選企業和項目,推進有條件的車船零部件企業上市融資。

第二篇: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現狀分析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現狀分析

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網訊:

內容提要:單從汽車零部件市場而言,我國的汽車零部件業是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整體產業競爭力還相對較弱。因此,如何儘快縮小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與汽車零部件工業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提升我們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從而讓我們從汽車零部件大國轉變到汽車零部件強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集羣發展勢在必行。

內容選自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發佈的《2014-2014年中國再製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

近幾年,中國汽車產量出現了罕見的高增長。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也經歷了不同尋常的黃金增長期。

隨着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全國許多地區把汽車零部件產業作爲經濟發展的重點。如今,國家把發展產業集羣寫入中長期發展規劃,全國各地興起一股零部件產業集羣建設熱潮。顯而易見,產業集羣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國汽車零部件業正在步入產業集羣時代。

單從汽車零部件市場而言,我國的汽車零部件業是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整體產業競爭力還相對較弱。因此,如何儘快縮小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與汽車零部件工業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提升我們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從而讓我們從汽車零部件大國轉變到汽車零部件強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集羣發展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江蘇崑山、廣東東莞、安徽蕪湖、吉林長春、山東青島、京津冀等多個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迅速崛起。有專家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羣正在逐漸成爲區域經濟非常重要的增長點。美國的底特律、日本豐田汽車城、比利時弗蘭德斯地區,都是大規模汽車產業集羣的典型代表,衆多零部件企業的集聚,爲汽車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後盾。

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儘管很多地方政府對建設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投入了很高的熱情,但現階段,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的現狀不容樂觀。

1.“集而不羣”問題突出。目前我國大多數在建或已建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都處在低端發展階段,產品附加值不高,即所謂的“集而不羣”。集羣內企業之間產業聯繫不多,同行企業之間協作意識不強,集羣內很多企業處於無序競爭狀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汽車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內資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數量,在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所佔的比例不到1%,中型企業所佔比例不足14%,另外我們內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絕大部分只能在低端產品上佔

有一席之地。零部件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管理差,品牌意識不足,產品性價比低。

2. 外資主導。近幾年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都佔過半比例。目前全球排名前100 名的零部件供應商有70%以上在中國開展業務,外資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佔70%以上份額。汽車零部件產業關鍵技術市場更是幾乎被外資企業壟斷。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的核心部件產業中,絕大部分爲外資主導,其中汽車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的生產100% 由外資企業所控制,abs的生產中外資企業佔到90% 以上,安全氣囊和進口自動變速器的生產則有近70%的市場控制在外資企業手中。

3. 政策缺位。從國家各部門及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來看,對整車發展的關注度都遠高於汽車零部件,這使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實力發展相對滯後。近來剛發佈的《汽車產業振興與調整規劃》中,我國已經明確提出要將汽車的“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但由於規劃中還缺乏貫徹落實的具體政策,所以必將導致大多數內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無法獲得有關部門的資金與技術支持,也無法與整車廠形成穩定的供應商關係。

4. 研發投入少,技術創新能力弱。目前,我國內資汽車零部件廠家的銷售收入僅佔全行業的20% 至25%,市場份額的相對弱勢表現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後勁缺乏底氣。有數據顯示,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研發投入的比重上遠低於跨國企業,內資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只佔銷售收入的0. 6%左右,而跨國公司的比重大概能達到7% - 10%。內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資金投入和產品開發方面的明顯滯後,嚴重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過去,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主要靠勞動力和成本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現在國家取消對零部件行業投資的限制,跨國零部件集團又在大舉兼併擴張,國內大多數中小零部件企業既沒有技術和品牌優勢,又喪失成本優勢,將會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第三篇: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產業集羣招商項目

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產業集羣招商項目

項目名稱: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產業集羣招商項目

申報單位:萬年縣招商局

產業類別:汽車及汽車零配件產業項目

項目內容: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加大技術引進與合作,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廣泛推行國際標準,着力培育系統開發及模塊化供貨。重點發展十大系列產品:(1)發動機及零部件;(2)制動器總成及系統;

(3)變速器;(4)方向機;(5)離合器;(6)摩擦材料;(7)傳動系統零部件、總成及系統;(8)電器件;(9)車身零部件;(10)汽車電子產品。形成10家左右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零部件企業,以及一批“專、精、新”零部件技術創新能力,成爲全省及周邊地區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產業製造中心、信息中心和採購中心之一。創造條件引進發動機、整車等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

建設條件:

1、廠址選擇:本項目選址在萬年縣豐收產業集羣,萬年豐收產業集羣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提供“七通一平”的土地。

2、水電供給:項目區水資源豐富,電力供應充足,完全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

3、原材料供應:我縣緊鄰南昌、景德鎮、九江、鷹潭等地,爲長三角、閩三角、珠三角共同腹地,項目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資源充足,運輸方便。

4、交通條件:項目區緊鄰濟廣高速、德昌高速的交匯處,縣內皖贛鐵路、206國道、省道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直達周邊縣市及省內外,交通便利。

市場預測:隨着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髮展,汽車和摩托車的年需求量越來越大,產業獲得持續發展,據預測,到2014年,我國汽車和轎車需求量將分別達到1000萬輛和500萬輛以上,摩托車的年產量和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同時周邊如安徽、湖北、江西、福建等地汽車製造企業10多家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作爲汽車和摩托車的配件產品必須同步發展,因此,該項目市場前景廣闊。

經濟效益:項目總投資10億元,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多億元,年利潤可達2億元以上。

合作方式:獨資、合作

聯 系 人:萬年縣招商局顏紅霖

手機:13879343378

傳真:0793—3691770

電子郵箱:

招商網址:http://

第四篇:發展產業集羣的幾點思考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競爭已從企業發展戰略向產業集羣戰略演化。產業集羣通過協同效應顯現出的競爭優勢,日益受到關注,成爲區域參與國際競爭的骨幹力量。國內外實踐證明,產業集羣是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幾年來,鯉城一批行業已開始形成產業集羣雛形,對推動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更多好範文請關注:)作用。

一、我區產業集羣的發展歷程

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從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企業空間佈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城鄉企業應運而生,在發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辦廠”、“離土不離鄉”的佈局原則,星羅棋佈,隨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依村傍戶的離散型空間佈局無疑成了其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阻礙,於是城鄉企業開始自發進行集中佈局,構成企業羣落,而開發區這一新模式的出現加快了城鄉企業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開發區、工業小區的企業集聚還只是空間上的集中佈局,企業之間基本上沒有建立起太強的產業關聯和分工協作關係,處於一種地理空間上的集中、產業關聯上的離散狀態,企業集聚效應還沒有真正充分發揮出來。在這個階段,我區出現了諸如臨江工業小區、寶洲工業區、北峯工業區等一些的企業羣落。二是從集中辦企業到集中做產業,由企業集聚走向產業集羣的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個很重要的“關節點”:仿效性競爭和產業鏈延伸,前者夯實了集羣的基礎,後者促成了集羣的實現。仿效必然引起競爭,競爭則導致優勝劣汰的分化。一批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形成規模、創出品牌、成爲骨幹,構成了產業龍頭,帶動衆多中小企業發展,實現了從辦企業向做產業的轉變;而一些企業出於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技術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產過程中可剝離的部分剝離出來,走專一化生產道路,這樣就強化了各種各樣的配套需求,產生了產業鏈上下延伸和相關行業逐步配套的強大拉力,從而逐步促成集羣雛形、集羣的形成。如早期出現的江南樹兜汽配專業村,義全機電產品一條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電腦專業街、迎賓路汽車一條街和正在建設的江南高新園區等。

二、我區產業集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我區形成規模的產業集羣少,產業鏈不夠完整,集羣內的企業規模小,層次低。據統計,2014年我區五個支柱行業輕紡服裝鞋帽包袋、樹脂陶瓷工藝美術、機械五金汽配、塑料製品、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實現的產值分別爲:40.37億元、20.88億元、16.63億元、11.09億元、6.65億元,分別佔全區工業總產值33.9%、17.5%、14%、9.3%、5.6%,全區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僅11家,5000萬~1億元的企業也只有23家,五個支柱行業內大規模企業不多,大多數企業規模小,行業內平均每家實現的產值:輕紡服裝鞋帽包袋1219.6萬元、樹脂陶瓷工藝美術971.3萬元、機械五金汽配654.6萬元、塑料製品894.4萬元、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950萬元。區域互補變成重複產業的簡單相加,許多企業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購買,行業存在低水平重複的結構性矛盾,防禦市場風險能力有限。

(2)市場集散規模相對較小。我區的市場以消費市場爲主,與生產性關聯的生產資料市場受發展空間的制約,以街爲市,以路爲市,如伍堡裝璜裝飾材料、迎賓路汽車汽配市場、泉州建材市場、義全機電街等,數量少,輻射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術人才緊缺,企業研發力量薄弱,熟練工人不足,生產穩定性差。一方面,企業高級管理和研發設計人才緊缺,研發力量不足,導致產品附加值難以提高。生物學、新材料等相關綜合性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比較少;另一方面,企業熟練工人不足。由於工人流動性增強,企業招工難度加大,熟練技術工人緊缺,生產旺季工人缺口更大,爲了完成任務,企業經常延長工人工作時間,致使工人超負荷工作,對企業穩定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4)外部環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礎設施薄弱。投資載體嚴重不足,我區現有工業小區15個(不含江南高新園區),佔地面積僅1763畝,佈局分散帶來了缺少規模經濟、城市化滯後等系列問題;二是融資難。各商業銀行現有的信貸政策和管理機制難以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業由於沒有固定資產擔保難以

第五篇:產業集羣思考

產業集羣: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戰略模式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已形成了許多“塊狀”產業,即相同的產業高度集中於某個特定地區,形成專業化塊狀產業。如浙江紹興的印染和化纖,溫州的打火機,福建晉江的旅遊鞋,東莞的製造業等,它們大都以一個市、一個縣、一個鎮或一個村爲範圍,集中某種產品的社會化生產,形成一定區域規模的企業集羣,表現出極強的活力和競爭力。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爲產業集羣或產業集聚。在中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今天,產業集羣正日益成爲一個地區在實現經濟轉型過程中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模式。

一、產業集羣的內涵

所謂產業集羣,是指一些相互關聯的企業和機構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產業空間聚集現象, 它既有本地社區的歷史根源, 又經常取決於本地企業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集合。它代表着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1)產業集羣是對應於一定的區域而言的,是經濟活動的一種空間集聚現象;(2)產業集羣是一個包含了某一產業從投入到產出以致流通的各個相關行爲主體的完備的經濟組織系統;(3)產業集羣存在和發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優勢產業,這種特定的地方優勢產業是產業集羣得以構建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前提。從資源稟賦的角度來看,產業集羣就是一種按最佳的方式將某一地區的多種資源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從事某種對本地區來講最具有競爭優勢的經濟活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

二、產業集羣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經濟學分析

1.產業集羣發展模式會帶來經濟的外部效應

產業集羣內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外部性表現在共享公共資源、技術管理方法快速擴散、市場集聚和輻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礎設施、產品原料服務體系、信息服務方面,許多同類企業甚至完全不同的企業有許多可以共享的資源,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2.產業集羣發展模式會實現範圍經濟

從產業集羣的外部來看,集羣是一個大量生產某一同類產品的企業集團,它實現了某一產品生產的規模經濟;而從集羣內部來看,這一最終投向市場的產品在集羣內部是通過彈性的分工體系來組織生產,因此其內部生產是建立在範圍經濟的基礎之上的。產業集羣是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完美結合的一種經濟組織模式,它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來的超乎尋常的競爭能力很大程度上就來自其具有一種將衆多存量資源要素向現實經濟實力轉換的有效轉換體系。

3.產業集羣會帶來經濟發展的低成本優勢

一是環境成本低。集羣內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規模經濟優勢,實現在相同供給水平下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羣作爲一種資源配置或佈局的空間形成,不僅爲企業帶來基礎設施共享的外部規模經濟,而且有利於專業化協作的開展,信息交流、傳播和交易費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產業集羣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集羣區域內企業相對集中,它能與功能發達而完善的專業市場共存,使企業容易通過市場的變化靈敏捕捉各種最新的市場技術信息,豐富人際渠道,將信息高效傳播,使企業搜索信息的時間和費用大大節省,有利於企業的生產貼近市場,甚至超前於市場。四是配套成本低。專業化經營是企業集羣的一個主要特點,集羣內部各種不同形式的專業化企業只是整個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相互之間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協作系統。由於這些企業處於同一區域,有利於降低企業之間的配套產品的採購、運輸和庫存費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產業集羣模式具有技術制度創新優勢

集羣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牀。波特認爲,企業集羣獲得競爭優勢的來源,主要表現:一是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而不甘落後的自尊需要和當地高級顧客的需求,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由集聚帶來的有效的競爭壓力,既加劇了競爭,又成爲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二是強烈的技術吸納能力。由於地理上接近,業務聯繫緊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場上任何一個具有潛力和市場前景的重大技術創新,集羣內企業幾乎都會同步吸納消化這種創新成果,企業通過這種快速學習和模仿實現自身的更新和升級。三是健全的服務體系。隨着集羣區域的發展、壯大,除了生產企業集聚外,還匯聚了大量的服務企業以及提供研究和技術性支持的機構。如管理諮詢機構、技術開發機構、行業協會等,這些機構對加強技術的研發、交流和擴散, 1

對區域內企業技術進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5.產業集羣模式具有市場優勢

一是有利於形成專業市場。企業集羣與專業市場的相互依存是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一個成熟的企業集羣並不是純粹的生產性企業,而是由生產性企業與流通性企業共同構成的,企業集羣的發展會爲區域內形成專業市場提供條件,而專業市場的形成又將推動產業的發展。二是有利於建立區域性品牌。企業集聚產生的羣體效應,有利於區域性品牌的建立。區域性的品牌是衆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比單個企業品牌具有更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即使單個企業的生命週期相對短暫,只要不是由於技術或自然資源等外部原因使企業集羣衰退或轉軌,區域性品牌效應更易持久。三是有利於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企業集羣利用產業規模可以幫助單箇中小企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區域產業集羣發展對策探討

1.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

集羣化基本上是一個由下至上、市場誘發和市場引導的過程。 在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應該是作爲促進者和中間人,把相關參與者聚集起來,提供支撐性的基礎設施,建立動態比較優勢和有利於產業集羣發展的制度,創造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消除創新系統的系統失效。 因此,在以集羣爲基礎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羣行動協調系統,把組建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作爲培育發展產業集羣的重要措施,規範政府與行業協會的關係,使行會在理順集羣企業關係、發揮中介服務的功能,降低企業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協調企業共同行動等方面大有作爲。二是建立集羣創新支持系統,引導集羣加強與大學、科研機構的聯繫,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結盟機制;強化集羣共享的研發機構和技術質量監測機構,人才機構建設;構建與地方生產系統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培養大量具有現代管理理念的專業管理人員和掌握現代生產技術的產業工人;加大對企業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現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羣發展服務系統。大力推動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構建溝通企業與國際市場的信息網絡,優化企業營銷手段;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形成與產業集羣發展相適應的物流圈和供應鏈;把培育專業市場與發展虛擬經營緊密結合起來,引導企業適應貿易方式的改變;積極探索金融體制改革,降低融資成本,改善融資服務;鼓勵發展各類中介組織,建立健全管理諮詢、信用評估、法律服務、檢測認證等中介服務體系。同時,政府要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爲集羣的發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資源。

2.強化統籌規劃,提高產業集中度

產業集聚的形成是市場作用、企業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綜合結果。產業集羣不是簡單的企業堆積,而是有規劃、有組織的有機融合。區域要加強規劃,促進企業集羣有序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強有力的產業羣體和競爭主體。一是推動中小企業的專業化集聚,引導佈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集中到統一規劃的產業區內,改善產業空間佈局,優化企業之間的生產協作,促進企業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二是加快專業化產業園區建設,專業化產業園區是促進企業集羣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要加快建設一批有一定規模基礎的專業化特色園區。綜合性開發區也要圍繞不同的產業鏈做大、做強,提高專業化競爭力。三是加強專業市場建設。強化專業市場與產業的配套,通過市場建設加快產業的集中,同時爲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空間。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進手段,建設改造市場,完善市場功能,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和輻射半徑,發揮市場的信息傳播作用,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

3.着力培育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羣

以區域特色產業爲依託, 通過相關產業和企業在區域內形成的特色產業體系,因其具有明顯的羣體優勢和區域品牌優勢,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特色產業羣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資源爲依託,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提升競爭力爲目標,着力培育具有市場前景、對整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關聯帶動作用的特色產業,並集中力量,聚合各種生產要素,完善產業體系,形成特色產業集羣。培育特色產業羣的關鍵,是產業的專業化整合問題,其核心是要打破行業、部門和地區乃至所有制的界限,衝破自成體系、門類齊全的地方經濟格局,篩選出能夠影響經濟大局的支柱產業和當家產品,實現優勢突出、重點集中的傾斜式發展, 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原則,大力推行產業的集中化和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