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稻蝦共作”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

“稻蝦共作”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

“稻蝦共作”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

——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稻蝦共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組織實施。今年將稻漁綜合種養寫進了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百千萬”工程,即年增加種養面積100萬畝,畝產水稻1000斤,畝產值10000元。預計今年我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將達400萬畝,計劃到2020年全省達到600萬畝。

稻漁綜合種養是將水稻種植與龍蝦、蟹、魚等養殖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生產模式,是一種可複製、可推廣現代綠色循環農業好模式。區老科協近期會同區科協、區農水局對我區焦村鎮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稻蝦共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產業現狀

目前,我區稻漁綜合種養剛剛起步,全區面積只有2500多畝,基本都是稻蝦共作爲主,主要集中在焦村鎮、三口鎮,其他鄉鎮只有少量零星養殖,其中,焦村鎮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良好。

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從2017年開始,堅持把小龍蝦產業作爲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點工程,積極推進,稻蝦產業呈現規模擴大、效益增長、產銷兩旺的喜人態勢。該合作社今年成功解決了苗種問題,除自用外還對外銷售1萬多斤龍蝦苗,這大大提高了龍蝦養殖的成功率,預計可產成蝦7萬多斤,成爲當地的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一)生產基地初具規模。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水資源豐富,地理環境非常適宜連片“稻蝦共作”,蝦稻產業一年一大變化,三年經歷三個階段性飛躍:2017年爲以稻爲主套養小龍蝦生產“蝦稻共作”階段,生產面積400餘畝,小龍蝦產量達到4萬斤;2018年爲“蝦稻共作”既注重小龍蝦標準化養殖,也注重水稻優質化生產,分別在章村葉家畈和龍源金屋發展“蝦稻共作”基地面積1000餘畝,當年小龍蝦產量5萬斤,稻米25萬斤;2019年在章村葉家畈片和龍源金屋片基礎上,又在陳村陳上大路片流轉租賃了田地,發展到1300多畝,預計小龍蝦產量7萬斤以上。

(二)配套設施日益完善。在蝦稻共作產業發展中,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上下形成共識,凝聚合力,把“稻蝦共作”作爲主導產業,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近年來,合作社共投入近1000萬元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道路,開挖硬化溝渠,配套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由於山區田塊面積小,統一蝦溝建設標準爲2米寬、1.4米深,蝦溝開挖呈“T”型和“U”型,這樣基本能達到國家規定的“開挖的蝦溝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

(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陳貞夫妻2016年12月從南京回鄉創業發起成立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現有171戶入社成員。他們利用在外經銷龍蝦10餘年的經驗,成片流轉或租賃田地,進行稻蝦共作。創業初苦於沒有技術,起步艱難,他們聘請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安徽省現代農業水產(蝦蟹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丁鳳琴爲技術顧問。通過丁老師多次來現場進行技術指導,促進了稻蝦共作產業較快發展。生產的優質小龍蝦供不應求,銷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外地市場,有機稻蝦大米銷往香港、杭州、南京等地。合作社註冊了“西海湖”商標,產品通過了有機認證,現已成爲市級龍頭企業和省級專業合作示範社。

(四)種養模式科學新穎。合作社對蝦稻基地進行全域規劃,制定統一的技術流程與生產規範,爲稻蝦共作、產業標準化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合作社採取“流轉、租賃田地,集中種養”的模式,探索出一條規模發展稻蝦共作新路。將章村葉家畈片、龍源金屋片和陳村陳上大路片流轉租賃的田地進行了整合,集中實施“稻蝦共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溝渠空間,減少建設成本投入,提高稻蝦共作土地利用率,保證了連片開發和規模化發展。

(五)經濟效益明顯提升。合作社“蝦稻共作”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一是租賃田地的報酬。租賃農戶田地租賃期爲20年,每年每畝300斤秈稻(折算成當年稻市場價現金支付)。二是工資收入。合作社常年用工都是僱用租賃田地戶人員。合作社經濟收入增長,按目前種養模式估算,一季蝦就有105萬元收入。市場銷售旺,每畝龍蝦和稻米純收入2890元,遠遠高於單純種植稻的收入。

二、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水、電、路、渠設施落後,小田塊、小環溝,規模小,不適合機械化作業,節約化、產業化水平低,抵禦災害能力差,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二)蝦苗繁育規模不大。苗種是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合作社蝦苗主要靠自繁自育,特別是夏秋季蝦苗供給不足,加之苗種受氣候、水位和捕撈強度影響,供應極不穩定。

(三)人才需求與生產需要脫節。目前,我區從事稻田養蝦的種養戶對如何種好稻、養好蝦技術需求迫切。而我區從事稻蝦綜合種養的技術人員很少,特別是有理論、有實踐的技術人員更少,合作社找人指導難,僱用技術人員更難。

(四)產業處在起步階段。目前,合作社稻蝦種養生產數量少、規模小,還未形成能上連市場、下連農戶、帶動稻蝦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經濟實力企業,基本上還停留在賣龍蝦、賣稻米的初級階段,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五)產區品牌建設不夠。由於現階段我區“稻蝦共作”基本還是分散經營,難成形成合力,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合作,導致還沒有有影響力的龍蝦品牌,難以形成知名的產業品牌;在蝦稻米開發上,企業投入力度還不夠,還停留在蝦稻米商標註冊和有機認證階段,品牌創建工作進展緩慢。

三、發展對策建議

(一)出臺政策扶持,編制發展規劃。一是區政府要制定“稻蝦共作”扶持政策,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標準化種養戶,田間開挖蝦溝和水、電、路、渠等投入,通過申報,職能部門驗收,達到標準的給予一定的補助,有利於種養戶改善基礎設施。二是區主管部門科學編制稻蝦產業發展規劃。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發展,研究和明確稻蝦共作的最適稻田條件,規範發展條件及標準,選擇在陽光充足,生態環境良好,水源充足、遠離污染,水質清澈、排灌方便的地區田塊進行稻蝦共作,形成“統一發展規劃、統一資源配置、統一產業佈局、統一開發建設”大格局,帶動稻蝦共作產業大發展。

(二)加強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區主管部門選擇“稻蝦共作”發展好的實體建設集生產、科研、教學、觀光於一體的現代化標準我區“稻蝦共作”示範基地,示範帶動我區稻蝦產業發展。我區蝦稻產業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走苗種培育和規模化養殖一體化之路,區主管部門要大力扶持建設龍蝦苗種生產基地,確保苗種生產能夠自給自足,並實現產業化經營。

(三)加快主體培育,強化技術服務。爲提高廣大農戶發展稻蝦共作生產積極性,提升種養技術,區主管部門適時舉辦“稻蝦共作”技術培訓班,邀請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省現代農業水產(蝦蟹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丁鳳琴等專家進行授課,培訓組織技術骨幹、種養大戶,促進了我區“稻蝦共作”產業發展要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項目資金扶持、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扶優扶強,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真正讓現有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作用。

(四)積極招商引資,帶動產業發展。引導現有企業擴大生產,建議區有關部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現有資源,引進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實施龍蝦和蝦稻米精深加工,開發具有我區特色的蝦稻產業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使“稻蝦共作”產業在種、養、加一體化生產上形成完整的體系。

(五)加強安全監管,唱響生態品牌。打造品牌,實現標準化生產是未來稻蝦產業化的根本出路。建議區有關部門加強農產品生產質量追溯,引導龍蝦養殖戶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有機產品認證,註冊商標,打造綠色龍蝦和生態蝦稻米知名品牌,實行品牌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工企業,推進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生產。拓寬小龍蝦銷售渠道,開拓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小龍蝦交易市場,加強小龍蝦系列宣傳攻勢,舉辦小龍蝦節等活動,提升市場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