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加快我市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

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關於加快我市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

——關於加快我市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

**

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是服務“三農”支農惠農的重要支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市自然災害頻發,爲助力我市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織就農業生產“安全網”,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深入到內黃縣、安陽縣、滑縣和殷都區,圍繞“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保險發展情況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在我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我市農業保險總體保持穩步發展,農業保險市場份額不斷增長,覆蓋面和滲透率持續提升,“三農”服務能力逐步增強。目前,我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品種主要有種植類的小麥、花生、玉米、大豆保險,養殖類的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保險,林業類的公益林保險。由省財政廳公開遴選確定,在我市獲准承辦農業保險的保險機構有10家,已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8家,分別爲人保財險、中華財險、永安財險、太保財險、國壽財險、平安財險、中原農險和國元農險。截至2022年5月底,農業保險保費收入1.53億元,同比增長43.05%,爲36.82萬戶次參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0.14億元,支付賠款0.62億元,同比增長60.3%,受益農戶0.9萬戶次。

(二)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一是認真落實農業保險政策。2021年我市種植業中小麥承保171.2萬畝、花生承保21.17萬畝;養殖業中育肥豬承保101.43萬頭、能繁母豬承保8.88萬頭、奶牛承保0.3萬頭;林業中公益林承保53.48萬畝。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就以上所有險種撥付承保機構保費補貼資金共9895.19萬元。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落實實施,有效減輕了自然災害給我市種養殖戶帶來的經濟損失,增強了種養殖戶的抗風險能力,促進了全市種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二是加強農業保險經營條件管理。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業務經營管理機制,2021年,銀保監安陽分局對轄內具備農險經營資格的10家公司業務經營條件進行覈查,實地複覈縣級分支機構20個,實現機構全覆蓋。進一步明確農業保險經營條件及標準,督促各機構,穩步有序推進農業保險業務,不斷夯實農業保險經營基礎,有力提升服務水平,逐步擴大業務類型及範圍,積極服務國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戰略。三是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轉變。強化監管引領,指導保險公司全力推進小麥安全成本保險惠民政策落地。2022年,全市承保小麥完全成本保險338.34萬畝,佔政策性小麥保險的98.2%,爲21.11萬戶農戶提供33.82億元風險保障,有效提升了糧農抵禦農業風險能力。四是推動特色農業保險發展。引導保險業探索特色農業保險,支持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創新中草藥、果樹等特色產品農業保險,滿足農戶多樣化的保險需求。截至5月底,中草藥保險承保金額2479萬元,承保1340畝,賠款金額137.51萬元;果樹保險承保金額4807.6萬元,承保3410畝,賠款金額138.35萬元。

二、制約農業保險領域拓寬發展的問題

(一)一般農戶保險意識薄弱,制約保險覆蓋率提高。一是一般農戶種植面積小,通常每戶種植面積2-3畝,農業生產保險賠付金額少,對農戶生活影響小。二是大量農民外出務工,農業生產收入佔比較低,投保意願不足。三是留守的大都是年紀較大的老人,保險保障意識薄弱,對保險的相關知識理解較爲困難,甚至對保險存在偏見,認爲“投不投保無所謂”。

(二)保險公司工作不夠到位,制約農業保險擴面提標。一是反映部分保險公司在對待規模小的農戶、養殖戶散戶不積極,認爲工作量大且繁瑣,收益低,承保不主動不熱情。二是大都不願意承保畜牧業,認爲畜牧業病害發生風險大,保險公司理賠責任大。區有部分養豬戶反映多次聯繫保險公司都不出現場,導致養殖戶意見很大。三是政府按照招標程序對保險公司實施的劃區域包鄉鎮承保模式,不利於提高保險公司的競爭,如果中標的保險公司工作不積極,其它保險公司也無法介入該區域承保。

(三)政府相關部門有的對農業保險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形成有效合力。一些保險機構反映,當前政府相關部門尤其基層涉農部門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爲這是保險公司的事情,在推行涉農保險的工作中參與度不足,參與協保工作的積極性較低,未能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紐帶作用。此外,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保險公司、協保人員之間溝通也不夠順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涉農保險擴大支農惠農覆蓋面。

(四)現有險種不能適應形勢,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需求強烈。一是我市的農業保險以中央政策性保險爲主,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少,不能滿足農戶多樣化的農業保險需求,未能有效發揮農業保險在農業風險保障方面的積極作用。如內黃縣的尖椒和蔬菜種植,滑縣的瓜果,湯陰縣的艾草和食用菌,林州的花椒和中藥材種植,龍安區的花卉苗木等等,農民有需求,往往保險公司設計的產品因風險較高對應保費也較高,影響投保積極性和保險險種的發展。二是新開辦險種的政策資金支持不足。各保險機構反映,對於保險公司新開辦的險種,推廣難度大,尤其是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險種,缺乏優惠政策,沒有財政資金配套支持,導致省級補貼申請困難,直接影響了農業保險的有效“擴面增品提標”。三是我省南陽、洛陽、三門峽等地市相繼出臺了相關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財政資金支持政策與具體工作措施。截止目前,我市還未出臺相關制度文件。

(五)財政資金保障壓力大,農業保險補貼機制有待完善。一是縣級財政資金保障困難與壓力大。各縣反映2022年由省直管後,縣級承擔的保費配套補貼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壓力大,造成農業保險的覆蓋率無法有效提升,覆蓋面無法有效擴大,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如內黃縣爲農業大縣,由省直管後,僅小麥、玉米和花生保險由縣財政補貼配套就需600萬,加上農民負擔的20%部分由縣級財政負擔,三項共需財政負擔統保費用1200萬元,此外還有養殖、機井等其他政策農業保險,財政資金不堪重負。滑縣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僅兩項約需縣級財政配套資金1068.8萬元,也反映財政保障壓力大。二是財政資金劃撥時間較長。保險公司每季度申請一次財政補貼資金,但審批、劃撥流程時間長,各級資金到賬時間存在跨季度甚至跨年的情況。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業保險宣傳,提高羣衆保險意識。一是要深入鄉鎮村,加強農業保險政策宣傳,特別是加強對各村的宣傳力度,增強廣大農戶的參保意識,提高農戶對抵禦自然災害、疾病的能力。二是做好政策性保險的優勢與特點宣講工作,如通過明確專人專點,設立定點諮詢臺,委派專門的業務人員或者政策人員對羣衆進行面對面講解宣傳,引導羣衆樹立保險意識。三是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方式,精準推送農業保險法規政策、參保內容、繳費標準和理賠標準,着力提升農戶對農業保險的知曉率。

(二)構建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緊密結合我市鄉村振興戰略和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着力提高傳統農產品、地方特色農產品、畜牧養殖產品等保險覆蓋面,逐步探索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等保險種類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滿足農戶和涉農經營組織多層次需求。穩步擴大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穩妥有序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不斷提高小農戶農業保險投保率,實現主要糧食作物願保盡保,切實鞏固我市主要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着力提升畜牧養殖業保險覆蓋面,探索依託養殖企業和規模養殖場(戶)創新養殖保險模式,提高保險機構開展養殖保險的積極性。結合實際,調整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擴大森林保險覆蓋面,創新差別化的商品林保險產品。進一步完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以建立政策性再保險體系爲抓手,發揮再保險天然的平臺優勢,構建“直保-再保-基金”多層次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將政策性再保險打造成爲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的“穩定器”和“調節器”,確保體系的穩健運行。

(三)立足優勢特色農業,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增品。立足我市優勢特色農業,儘快出臺我市特色農業保險發展文件,明確本地農業特色保險實施細則,支持引導各縣(市、區)因地制宜開展優勢特色農業保險,以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中藥材、肉雞蛋雞、生豬牛羊等產業爲重點,加大保險產品開發和創新力度,探索構建“產量保障+收入保障+品質保障”綜合化服務體系,提供涵蓋特色農產品產、供、銷全流程的風險保障,支持全市地理品牌標誌打造,逐步實現市內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的保險全覆蓋。實行地方特色險種備案制,建立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儲備及動態調整機制,重點支持開辦符合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具有各縣(市、區)特色,與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鄉一品”“一縣一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特色險種,爲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積極對接省農業保險規定要求,力爭將各縣(市、區)自主開發的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更多地納入政府“以獎代補”保險覆蓋範圍,配套給予財政資金支持並進行考覈,以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四)探索開展“農業保險+”,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加強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農業補貼、災害救助、生態保護補償等方面的政策融合,發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綜合效應。開發並推行符合實際需求的“防貧保”綜合保險產品,助力解決弱勢困難羣衆因災、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創新開展自然災害公衆責任保險、環境污染責任險、農村治安保險、農民短期意外傷害保險等,豐富農村民生保障和社會風險管理方式。支持組建金融支農聯盟,促進農業保險與銀行、擔保、基金、期貨等金融工具聯動,增強金融支農能力。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發揮農業保險增信功能,提高農戶信用等級,緩解農戶“貸款難、貸款貴”問題。鼓勵開辦涉農“政銀保”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保險資金支農融資試點項目,加大支持力度,擴大實施範圍。

(五)聚焦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業保險創新發展。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加快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層次、高保障農業保險產品。一是鼓勵開發面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綜合保險,提供涵蓋農業生產、農地流轉、倉儲、運輸、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全流程、特色化、高保障的農業保險產品服務,比如倉儲運輸險、土地流轉保險、農產品質量險、電子商務保險和鄉村旅遊保險等。二是進一步提高農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參保面和覆蓋率,對投保農產品生產的物化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完全成本進行兜底保障。三是探索“保險+農資”合作新模式,降低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成本,打通產銷供應鏈條。四是按照農業保險條例自主自願原則,建議農業大戶可以根據保險公司服務水平,自主選擇保險公司,切實提高保險服務能力,維護農戶合法權益,促進農業保險更加可持續發展。

(六)增強保險機構服務意識,提高農業保險服務水平。一要充分認識到農業保險不單純是一種商業行爲,而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保險業支農惠農的一項政治任務,是通過保險的方式來防範化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制度安排。要加強農業保險基層網點的建設,加大農業保險經營人員隊伍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業保險工作水平。二要加強農險承保機構執業質量監管,以“提升保險服務,規範市場秩序”爲目標,建立以服務能力、服務質量、農戶滿意度爲導向的保險機構招投標和動態考評制度,強化考評結果在保險機構選擇中的應用,切實改善和加強農業保險服務。三要壓實政府管理責任,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多元化保險市場,不斷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七)強化工作組織領導,建立協同配合機制。一是建議成立市農業保險工作小組,組長由負責財政、金融工作的市領導兼任,副組長由負責農業農村工作的市領導兼任。成員單位包括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銀保監安陽分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等,適時召開聯席會議,統籌規劃、分工負責,協同推進我市農業保險發展。二是各縣(市、區)政府比照成立農業保險工作小組,落實省、市農業保險工作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政策,研究確定本地農業保險支持政策和重點,協同推進本區域農業保險各項工作。三是完善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機制。積極建議上級財政部門在制定補貼政策時,加大對農業大縣及欠發達地區的補貼力度,減免或降低縣級財政補貼比例,有效解決農業大縣和欠發達地區財政薄弱而保險需求大的突出矛盾。要及時撥付保費資金,提高資金撥付和結算效率,緩解基層經辦保險機構資金壓力。四是完善農業保險服務機構網絡。各保險公司要搭建完善的市、縣和鄉鎮機構服務體系,夯實隊伍建設,做到一村一員,從根源提高承保和理賠服務質量,打通服務“三農”市場最後一公里,爲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做出更大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