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多篇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多篇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篇1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打造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爲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佈地塊,爲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大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徑樂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四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村級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幹部隊伍,爲宣傳樂居和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羣衆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爲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爲樂居的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可以依託科技示範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昭大公路沿線引導羣衆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遊。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庫、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遊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置餐廳,讓遊客自己品嚐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爲載體,不斷豐富羣衆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爲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乾、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樂居大河土地整理項目爲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爲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2、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爲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篇2

新建區地處贛江之濱、鄱湖之南,是人文薈萃的“千年古邑”,享譽鄱湖的“魚米之鄉”,區域面積2193平方公里,整個地貌是“四水三山兩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新時代的大美新建,依託鄱陽湖生態旅遊經濟圈的區位優勢,以建設“文化大區、旅遊強區”爲目標,精心擦亮“五色”旅遊品牌,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關心幫助下,新建區堅持走文化旅遊與生態相結合的都市休閒之路,明確了“旅遊強區、旅遊興區”的發展定位,全面唱響紅色教育遊、綠色山水遊、古色人文遊、金色觀光遊、特色體驗遊的“五色”旅遊品牌。依託雄厚的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新建區的文化旅遊產業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約我區文化旅遊大發展的問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整體情況

(一)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新建區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豐富,是公認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遊資源大區。全區擁有世界級文化遺產潛質的旅遊景區1處(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級重要溼地1處(南磯溼地),國家a級景區8個(其中4a景區1家、3a景區6家,2a景區1家),市級以上鄉村旅遊點23家。擁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色經典“小平小道”,遊客探祕、休閒、觀鳥、攝影、科考的絕佳寶地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南磯溼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山萬壽宮廟會”,“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汪山土庫,號稱南方“小長城”的溪霞怪石嶺生態公園,有“鷺鳥王國”美譽的象山森林公園,擁有大漠雄渾和江南水鄉細膩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筆的規劃建設當中並致力於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等。

(二)區位優勢明顯

一方面,新建區在“撤縣設區”之前是全省距省會城市最近的縣,區位優勢、全省獨有、全國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區到新建各景點,基本都在20—50分鐘車程以內,是市民週末出遊的首選之地,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旅行的樂趣。另一方面,新建區交通“大動脈貫通、毛細血管暢通”,境內“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完備,南昌西站、昌北機場直通新建區。完善、便利的交通體系,爲我區吸引內外遊客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遊增長快速

近年來,新建區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快新建區旅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強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項目、土地、資金、人才、環境等方面對推動旅遊業大繁榮、大發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區全區接待旅遊人次超過1400萬人次,同比增長45。2%,旅遊綜合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45。3%。預計20xx年全區旅遊綜合接待總人數達2000萬人次,旅遊綜合總收入突破100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備,但旅遊服務設施相對薄弱。近年來,我區社會經濟發展迅猛,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向二、三產業積聚),城鎮及大部分村落基礎設施日趨完備,2017年人均gdp已達9753美元,按照國際上的一般規律,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旅遊需求就會出現爆發式增長。但新建區旅遊服務設施比較薄弱,客房、餐館檔次不高(全區擁有星級飯店僅1家,五星級飯店0家),娛樂項目單一,城區和主要城鎮及景區缺少針對旅遊者需求的遊客集散中心、旅遊酒店等,滿足不了旅遊接待服務的要求。

2、旅遊管理體制分散,多頭管理、各自爲政,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協調機制。一方面,我區既有區文廣旅新局,又有區旅投公司,一些區直單位也參與文旅項目,各自爲政、各打算盤,沒有擰成一股繩,難以形成集合效應。區文廣旅新局管行業,日常工作就是忙於落實全區所有的涉旅工作和應付各種各樣的上級檢查,根本無暇顧及旅遊行業發展大計;區旅投公司管全區的旅遊項目投資,而且其項目運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資+社會化服務外包形式,行業的管理責任不用擔,平常的工作動態和投資數據沒有及時有效溝通。其他區直單位的如一些田園綜合體和文化特色小鎮等項目,在建設的過程中只是請我局做做觀察員,有甚者根本就不諮詢文化和旅遊部門意見,等要申報景區景點時纔來找專業部門。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區地跨數個行政區域,雖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遊開發公司,但受職能限制,協調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屬於市旅遊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屬於市文廣局(小平小道),有些屬於水務部門(夢山水庫)。這種管理經營體制上的不順,使得市場化經營程度深淺不一,造成各景區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各行其是,競相開發。這種做法導致規劃難落實、形象難塑造、宣傳難統一、管理難到位。

3、旅遊發展戰略高大上,但有計劃實施少,部分項目投資大,但是實際效益不如人意。近幾年來,省、市相繼提出了旅遊強省、旅遊強市的發展戰略,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把旅遊業作爲“一核兩重”產業發展佈局中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發展重點,明確提出了“江西風景獨好,五彩新建來領跑”的發展定位,全面唱響紅色教育遊、綠色山水遊、古色人文遊、金色觀光遊、特色體驗遊的“五色”旅遊品牌。變山水資源亮點爲產業發展熱點,變旅遊資源大區爲旅遊產業強區,使新建區成爲南昌旅遊的目的地、江西旅遊的集散地,使旅遊業成爲該區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全面構建大旅遊、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的生動格局。

雖然我區積極挖掘文化旅遊資源,陸續投資改造或建設了一批旅遊項目:如投資近5億元對“小平小道”紅色經典景區進行改擴建,投資1億多元對汪山土庫進行修復,投資6000多萬元對南磯進行了提升改造,投資300萬元編制了南磯溼地景區總體規劃,以及投資4億元的西山特色小鎮旅遊度假區項目建設等。但是,許多建成運營的景區景點,也往往存在着投資大,建設週期過長,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4、旅遊發展模式單一,缺乏進一步開發和創新的能力。目前,我區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多依賴政府投資,缺乏多元化投資渠道,致使經營體制不活,難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旅遊發展,激活旅遊資源效益。各旅遊景區受限於自身資金、渠道和建設能力的限制,在開發和經營的過程中缺乏發掘潛力和創新產品的動力和意識。景區缺乏專業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在景區中普遍存在。比較典型的有汪山土庫、夢山風景區等。

5、整體營銷力度不夠,系統性較差。好的產品只有通過積極營銷才能佔有市場。雖然我區積極通過旅遊文化節、新聞媒體宣傳、推介會、旅遊中介等渠道開展官方的推廣營銷,但是大部分景區並沒有主動開展營銷活動,未形成系統的營銷模式。雖然我區文化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由原來的1000萬增加到現在的3000萬,但其中用於旅遊宣傳的資金僅有100萬,這使得我區的營銷力度嚴重不足。營銷不繫統、力度不夠使得中遠距離遊客對新建的旅遊資源知之甚少,嚴重影響了新建旅遊業的發展。

6、旅遊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從全區的旅遊隊伍素質來看,特別是專業管理、策劃、營銷和導遊等人才極度缺乏,業務水平較低,旅遊人才隊伍亟待引進、培訓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區旅遊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我們可以看到,新建區雖然擁有很多優勢和機遇,但同時面臨諸多不利因素。面對當前旅遊發展的形勢,如何創新發展模式,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是擺在新建區全區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從孤立的景區景點跳出來,以線路爲紐帶,形成涵蓋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的綜合服務產品,重點從規劃、機制、品牌、基礎設施等方面下工夫。

1、加大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旅遊大發展,基礎設施是重要一環。加強旅遊交通體系建設。同時,推動通往主要旅遊區、旅遊度假區、旅遊集散地、鄉村旅遊地的交通體系建設,提高旅遊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加強旅遊食宿設施建設。針對高標準旅遊飯店緊缺的狀況,應加快星級賓館的建設,引進國際旅遊連鎖酒店品牌。針對自助遊、度假休閒遊的特點,加強旅遊景區的配套建設,推進以旅遊諮詢中心、旅遊廁所、旅遊標識、旅遊環境整治爲主的旅遊公益設施建設,增強旅遊功能;推進旅遊購物街建設,集中展銷地方特色旅遊商品;創辦旅遊文化娛樂公司、旅遊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藝節目,發展晚間娛樂項目。

2、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做大做強旅遊產業。加強區文化旅遊局與區旅投公司的溝通,明確責任分工,始終保持既分工、又協作的良好關係。加強區文廣旅遊局與其他區直單位的工作配合,特別是在一些大型田園綜合體、文化特色小鎮的項目建設上,積極參與文化旅遊規劃指導,整合各方力量,不斷提升項目品質,積極做大做強旅遊產業規模。加強區文化旅遊局與各鄉鎮的業務配合,積極參與當地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推廣我區優秀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3、合理規劃佈局,積極培育旅遊產業增長極。一是要請專業團隊編制《新建區全域旅遊規劃》,在產品體系上實現主題化,除滿足“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養、學、閒、情、奇”旅遊要素中有所側重;在項目開發上,應實現由點到區的轉型,把產業布開,向全社會、多領域、綜合性的方向邁進,讓旅遊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編制《新建區道路交通規劃》,通過加強“快進慢遊”的旅遊交通網絡建設,更加方便遊客出行,更加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二是單個景區規劃的提檔升級,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佈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真正把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爲市場和產品優勢,推進旅遊景區提檔升級。

4、創新管理機制,優化配置旅遊資源。要創新旅遊管理體制和運營體制:一是發揮旅遊投資公司作用,改變政府包、政府投、政府辦的做法,實現從“政府主導型”向“政府引導調控,市場主導型”的轉變。二是整合資源,收購、併購投資乏力、後勁不足、產品不活的旅遊企業,積極主動走出去招商推介,引來大旅遊財團進駐或是探索一條採取同知名旅遊企業合作或委託管理的路徑,徹底激發旅遊新活力。三是全域旅遊需要多部門的綜合監管、齊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條精品旅遊線路的旅遊資源,走產業集團化、經營規模化、管理專業化的發展路子,引導景區景點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經營。

5、創新“旅遊+”理念,培育旅遊新業態。如推進旅遊+農業,以溪霞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爲契機,促進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我區“田園綜合體”建設,形成以一產(即農業)帶動三產(旅遊業),三產旅遊反哺一產農業的良性互動。推進旅遊+文化,深度挖掘景區文化內涵,賦予旅遊景區景點於文化的靈魂,形成旅遊產品,讓遊客進行浸入式體驗,如汪山土庫,基於自身深厚的人文內涵,舉辦踏春學家風旅遊文化活動,積極開拓鄉村民俗文化旅遊市場,便是很好的例子。推進旅遊+交通,以編制《新建區道路交通規劃》、第三屆環鄱陽湖國際騎遊大賽爲契機,促進旅遊風景道建設,加強旅遊與交通的雙贏合作等。推進旅遊+民宿,結合各鄉鎮特色旅遊,讓古村落重新煥發文化的活力,留得住鄉愁,大力發展我區民宿業,積極爲農民創收增收。如溪霞鎮忘憂村民宿遊,讓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放鬆心情,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如象山鎮的“荷花節”,不僅讓人可以賞花遊船,還可以採摘捕魚、吃農家飯,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推進旅遊+黨建,積極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不斷拓展景區景點內涵,使遊客在遊玩中自覺提高愛黨護黨的思想認識,增加農民收入,如溪霞鎮店前村的鄉村遊+黨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體宣傳,打造新建區旅遊品牌。酒香也要會吆喝,着力加強宣傳,做好輿論引導,樹立新建旅遊新形象,這就要求我們主動策劃,借力外腦,立足全區旅遊資源,主動策劃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依託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如組織全區重點旅遊景點赴外省、市進行專題推介,同時在高鐵、地鐵、機場等地投放我區旅遊宣傳廣告,進一步樹立五彩新建旅遊新形象。要邀請旅遊市場營銷專家實地考察旅遊線路,策劃新建區旅遊整體形象,把沿線主要旅遊景區景點作爲一個整體來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大手筆宣傳和推廣。加強對主要客源地的宣傳推廣,邀請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聞記者來考察,引導他們宣傳新建區。創新宣傳促銷形式,在主要客源地舉辦新建區旅遊交易會,與主要客源地的媒體互換節目和廣告,形成旅遊宣傳聯動機制,有效拓展新建區旅遊宣傳推廣的覆蓋面。

7、加大培養力度,建設高素質旅遊人才隊伍。一方面,加大對旅遊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培訓教育,不斷提高其政策法規水平和專業管理素質,始終保持以時俱進;一方面對現有的旅遊從業人員通過委託培訓或者去發達地區學習的方式,加強他們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社會招聘、跨行業引進等方式,吸引、激勵更多優秀人才立志旅遊工作,儘快構建一批懂經營、會管理、視野開闊的旅遊管理人才隊伍。

今後,新建區將進一步挖掘資源,依託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豐富的山水資源優勢、深厚的歷史人文優勢,緊緊圍繞“文化大區、旅遊強區”的目標,致力變山水資源亮點爲產業發展熱點,變旅遊資源大區爲旅遊產業強區,使新建區成爲南昌旅遊的目的地、江西旅遊的集散地,使旅遊業成爲該區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全面構建大旅遊、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的生動格局。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篇3

一、星子縣旅遊概況

星子縣地處江西北部,東與都昌縣隔湖相望,南毗永修縣,西臨九江、德安,北接九江市廬山區。東西寬35公里,南北長52公里。介於東經115°48′--116°10′,北緯29°8′--29°36′之間,總面積894平方公里。

星子縣集名山、名湖、名泉、名人於一身,湖光山色,相映生輝;自然文化,相得益彰。整個廬山南面都在縣境內,歷來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之美在山南”之說,移步換景,美不勝收。江西五大水系贛江、撫河、饒河、信河、修河都在縣境南部歸宗東流入鄱陽湖,後注入長江,古稱“江湖之會”。這裏還是世界溼地重點保護區、著名珍禽候鳥棲息地,每到冬季萬鶴雲集,蔚爲壯觀。

名山大湖靈氣的浸潤,讓星子成爲一塊文化芳香的土地。歷史上被吸引到星子的鴻儒大師更是不計其數,他們在這裏留下了故跡芳蹤,留下了詩文和傳奇:周瑜的“點將臺”,董奉的“杏林”,王羲之的“鵝池”,陶淵明的“醉石”,陸修靜的“簡寂觀”,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陸羽品評的“天下第一泉”,周敦頤開鑿的“愛蓮池”,蘇東坡譽爲廬山二絕的“漱玉亭”和“三峽橋”,朱熹重修的“白鹿洞書院”和朱熹倡修的“紫陽堤”,許文龍的《五百羅漢圖》等等,還有白居易、米芾、黃庭堅、徐霞客、李夢陽、康有爲、李四光······都留下了名篇佳作和行蹤故跡。

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優勢。星子縣委、縣政府確立“旅遊興縣”戰略,已經建成溫泉度假旅遊休閒中心、秀峯、觀音橋、太乙村、桃花源、鄱陽湖候鳥觀賞區等八大景區、80多處景點、400多個景觀、景物,有兩個四a級景區,一家美國假日酒店,衆多星級賓館。星子縣已成爲江西省重要旅遊目的地,特別是溫泉更成爲遠近聞名的休閒旅遊中心。

二、如何打造星子縣綠色旅遊網絡

1、旅遊網絡現狀

爲了瞭解星子縣綠色旅遊網絡的現狀,我們走訪了星子縣旅遊局。找到了旅遊局辦公室主任,他爲我們詳細的介紹了星子縣的旅遊產業現狀。

歷年來,星子縣一直就非常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從“大辦旅遊”到“旅遊興縣”,從“旅遊興縣”到“構建百里休閒旅遊”走廊,旅遊發展思路更寬,措施更具體。20xx年,星子縣委在總體工作思路中把旅遊確定爲全縣“一箇中心,三個重點”之一,旅遊的發展在全縣工作中佔據了三分之一的地位。經過近五年的發展,星子縣旅遊的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明顯成效。20xx年共接待遊客128.6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1.4萬人次,實現歷史性突破。旅遊綜合收入9億元,外匯收入367萬美元,旅遊業產生稅收126.8萬元,佔財政收入的9.8%今年1---5月份,全縣共接待國內遊客199.3萬人次,同比增長32.1%,接待入境遊客1.72萬人次,同比增長33.3%,門票收入13452.8萬元,同比增長30.4%。

2、旅遊項目建設時旅遊發展的根本

年初,星子縣旅遊局對東林大佛、廬湖島、旅遊大廈、楊家港、歸宗項目、簡寂觀等每個項目都做好項目跟蹤服務,做好協調調度工作。縣旅遊局還重點做好鄱陽湖國際生態經濟區中心客運港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正在有序的開展。該項目的詳細性規劃方案初稿已出臺。星子縣旅遊局還加大了旅遊項目招商力度。創新思路,拓寬旅遊發展新方向。

3、旅遊宣傳力度不斷加強

通過舉辦和參加各項有聲有色的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星子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今年4月1日,由九江市人民政府主辦,星子縣人民政府承辦、星子縣旅遊局等單位協辦的“親近田園,感悟山水”九江鄉村旅遊月活動在三石生態園舉辦,多家旅行社總經理、飯店總經理、車友代表、新聞媒體都參加了這次活動。成功舉辦了“魅力星子—第二屆全國網絡媒體江西遊啓動儀式暨風采活動”來自全國46家中央網絡媒體重點新聞網絡站及知名商業網絡媒體記者聚集星子,對星子各旅遊景區景點開展了風采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大力提升了星子旅遊強縣的優勢姿態.

4、以創品牌特色爲目標

星子縣政府不斷優化旅遊企業服務質量,引導旅遊企業加大硬件設施投入,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強化品牌意識,樹立星子旅遊形象。充分利用星子縣得天獨厚的資源區位,交通優勢。努力打造以天沐、龍灣、。陽光、天地溫泉等旅遊度假區爲代表的現代休閒旅遊產業。

藉助各類旅交會、推薦平臺,充分展示星子縣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旅遊資源,進一步打響“中國最具魅力的旅遊大縣”、“江西旅遊強縣”、“中國最具潛力的旅遊大縣”等品牌。繼續舉辦溫泉旅遊節活動。

5、以旅遊安全綜合治理爲重點

星子縣旅遊局爲了落實旅遊安全的原則,全面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和各旅遊企業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狀。清明節期間,要高度重視秀峯、桃花源、觀音橋等林區的防火安全工作,針對今年雨水較多的現狀,還要預防景區發生山體滑坡等情況。加強對安全工作的指導,加大旅遊安全生產檢查力度。

三、如何打造文化旅遊網絡

1、文化旅遊的概念

通過旅遊實現感知、瞭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爲過程。泛指以鑑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爲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爲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這就是文化旅遊的定義,有了這個定義我們就能深刻的體會到文化旅遊的內涵,就能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方案來。那麼接下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星子縣的文化旅遊的現狀進行客觀的定位和評估。

2、星子縣發展文化旅遊的優勢和不足

優勢:前面說到的星子縣概況裏已經提到了星子縣的文化方面的旅遊優勢。總結出來就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稱爲“真儒過化”,自然景觀優美——被稱爲“百里畫廊”其它的我就不再提了。

不足:一是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由於星子縣經濟實力不強,財政收支僅維持低水平的平衡,導致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因而使文化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設施的配套完善、旅遊客源的宣傳招睞都相對滯後,只能維持低效益的動轉、緩速度的增長。二是文化旅遊品牌尚未樹立。一直以來,星子縣發展旅遊都是打山南文化品牌,但沒有具體化,未通過看得見、摸得着的文化旅遊載體來體現,遊客對山南文化印象模糊。而作爲山南文化,其內容非常豐富,如名人文化,田園詩鼻祖陶淵明、理學家朱熹、周敦頤;宗教文化,五大叢林名播海內外;山水文化,文人騷客在星子寄情山水,留下大量詩文畫,還有正在興起的溫泉文化等等。三是文化旅遊配套產品開發是軟肋。星子縣文化旅遊產品資源豐富,發展前途廣闊,但沒有一個產品做大做強。

3、發展文化旅遊的對策與措施

整合資源,增強化星子文化旅遊整體合力。

根據星子旅遊發展現狀,要突出廬山溫泉—泉文化、廬山山南風景文化、鄱陽湖生態文化,通過引導、培育、發展,逐步形成組成山南旅遊文化三大體系,共塑溫泉—廬山山南—鄱陽湖星子概念。其次要加大文化旅遊產品開發力度。通過對民俗風情、民俗文化進行有效挖掘、開發,向廣大旅客展示星子人民古樸的民俗風情。

拓寬投資渠道,激發星子文化旅遊發展活力。

鑑於星子縣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限制,要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必需走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一起上的路子。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逐步加大財政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積極利用國外、省外資金開發文化旅遊客源,投資文化旅遊設施建設。

加強協調配合,構建星子文化旅遊共建局面。

文化旅遊是一個綜合性經濟產業,涉及衆多行業和部門,縣委、縣政府要把文化旅遊爲作重要工作來抓,旗幟鮮明地突出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地位,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形成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推進機制,協調相關部門統一行動。轉變文化旅遊管理部門職能,變微觀管理爲宏觀管理,着力於規範企業行爲和市場秩序,協調內外各方關係,爲企業服務。開展文化旅遊資源普查工作,進行系統科學的規劃,並監督實施情況。

做好後勤保障,構建和諧投資環境

旅遊人力資源是星子縣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星子縣旅遊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適應當前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形成較爲完備的旅遊人力資源體系。精心培育人才並有效使用,爭取旅遊人力資源的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形成人才成長的競爭機制。造就一支高素質隊伍,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實施提供保障。

旅遊安全,是旅遊者順利完成整個旅遊活動歷程的重要保障,是旅遊業順利發展的前提條件;旅遊安全體系是否完善,將直接影響旅遊業的發展進程。山林植被資源較爲豐富,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工作極爲重要。各級政府部門、各旅遊企業應加強對當地居民及遊客的防火意識教育,在林區及各種禁止用火地帶設置明顯的禁火標誌,嚴防火災的發生。

科技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旅遊業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託性產業,也是跨地域合作和跨空間運作的典型產業。信息載量巨大,實時暢達,廣域連通的互聯網絡信息手段在旅遊業中能發揮突出的作用,必將引導旅遊產業產生深刻的變革,推動着現代旅遊業的發展。

加強與其它地區的合作也是發展星子縣文化旅遊的有效手段。

四、總結

四五天的調研時間一晃就過了,在這期間我們小組成員去了星子縣旅遊局瞭解有關情況、去了各個景區景點實地考察、走訪了相關部門並且獲得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對贛北星子縣的綠色文化旅遊網絡進行了調研,並取得了許多相關信息,深入瞭解了星子縣綠色文化旅遊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所取得的進步。

我們可以深切的體會到星子縣綠色文化旅遊網絡在星子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爲契機,通過制定的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全縣的綠色文化旅遊網絡正在逐步的趨於成熟,全縣旅遊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五、致謝

在完成這篇調研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在此我要向各位給予我們支持的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篇4

文化旅遊產業是新形勢下的朝陽產業,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點和產業xx縣的強大引擎。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已成爲實現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爲深入瞭解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狀況,近期,縣政協組織調研組深入旅遊景點和文化經營場所,通過現場查看、走訪瞭解、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建設特色文化縣、發展旅遊重點縣爲目標,以提高城鄉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強文化旅遊產業整體實力爲落腳點,根據省、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要求,結合全縣文化資源稟賦,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態等方面的優勢,着力加強“一區兩園”(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努力構建具有臨澤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傾力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旅遊名片,全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至目前,全縣共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93家。省級文化產業園——丹霞文化產業園按照“三大板塊兩環五區”(即:核心地質遊覽板塊、絲路文化體驗板塊、民俗風情板塊,丹霞地質遊覽環、絲路文化體驗環,丹霞地質觀光區、入口門景區、文化體驗區、運動娛樂區、民俗體驗區)的總體格局,各項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依託昭武古城、西遊傳說遺蹟、丹霞山、丹霞廣場和紅西路軍梨園口戰役紀念館,以保護生態環境、塑造城市景觀、培育特色文化產業爲目標,以紅色聖地、田園風光、生態休閒、健身娛樂、國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風情於一體的縣級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各項基礎設施已全面啓動。同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發展氛圍進一步濃厚。自2010年以來,成功舉辦“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臨澤篇”演出;連續三年舉辦“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組織開展了“紅旗飄飄”紅歌傳唱、“親近大沙河,感受生態美”萬人休閒健身跑步活動、“棗鄉情”民族交響音樂會、“生態臨澤”書畫攝影展等文化藝術活動,在繁榮城鄉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了臨澤的文化軟實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2012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780萬元,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1.05%。建成大沙河生態旅遊景區、七彩丹霞旅遊景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雙泉湖景區、香古寺景區等一批省內外知名旅遊景區,其中,丹霞景區被命名爲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被批准爲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雙泉湖、香古寺景區被命名爲國家2a級旅遊景區,雙泉湖、黑河煙林被命名爲國家水利風景區;建成星級旅遊飯店4家,發展特色“農家樂”85家。2012年,全縣接待遊客7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8.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7億元,比上年增長88.5%。

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旅遊規劃相對滯後。近年來,全縣文化旅遊產業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還缺少一個統一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融合度不高,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發展機制還未形成,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目標、結構框架還不甚清晰,文化旅遊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沒有顯現出來。

2.規模偏小缺乏項目支持。文化企業數量、規模、經營呈現“小、散、亂”的狀態,經濟效益不夠理想;文化產業在招商引資、基礎建設方面還沒有大的項目和資金支撐,發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鬧”上。旅遊資源開發遲、開發程度低,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旅遊產業開發仍處於起步開發、夯實基礎、加強培育的階段。

3.市場主體不強要素不健全。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健全,以個體經營居多,傳統項目比重大,上檔次的綜合性經營場所少, 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旅遊資源分屬於條塊多頭管理,主管部門、鄉鎮自身投資能力弱,融資渠道相對較窄,一些旅遊資源開發建設進展緩慢;旅遊六大產業要素還不夠匹配,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滿足旅遊發展的需求,“過境遊”與“過夜遊”比例失調,旅遊對相關行業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

4.文化旅遊骨幹人才嚴重短缺。全縣文化旅遊從業人員數量少,業務素質較低,全縣最大的文化經營企業丹霞旅遊公司,經營管理人才嚴重不足;文化旅遊產業高端人才如文化創意、市場營銷、投融資、企業管理等人才嚴重缺乏,制約了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三、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緊緊抓住全省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機遇,突出宜居宜遊首位產業,着力建設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和知名旅遊景區,培育一批骨幹文化旅遊企業,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遊產品品牌,加快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使文化旅遊產業成爲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科學編制規劃,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依據

立足現有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人文景觀,堅持前瞻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科學編制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全縣未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實政府批准的《張掖丹霞地質公園七彩丹霞景區規劃》的基礎上,精心做好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並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複建設,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需要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項目作爲示範和支撐。要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託地方獨有或特有資源,以“蘭洽會”、深圳“文博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爲平臺,積極實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實施重點招商,精確招商,吸引具實力、有品牌的企業投資文化產業。要放寬旅遊市場準入,按照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採取旅遊資源入股、轉讓、租賃、承包等多種經營方式,構建多元化旅遊開發投入機制,加大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的擔保力度,鼓勵引導國家、集體、個人、外商等多種經濟成份投資開發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服務配套設施和經營性旅遊項目。加快啓動xx縣丹霞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市場化運營,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搭建投融資平臺。爭取實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創新國家級綜合示範區項目,精心做好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縣文化館擴建、xx縣數字放映廳等項目建設,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搭建平臺。開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區旅遊快速通道,建設丹霞旅遊小鎮,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區、黑河溼地爲支撐,精心培育丹霞奇觀、綠洲風貌、生態景觀、紅色聖地爲主的精品旅遊線,完善xx縣城遊客集散中心服務功能,開發雙泉湖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完善旅遊服務要素市場,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培育臨澤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深入挖掘資源,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發掘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深入研究“塞上江南”、“絲路明珠”中國第三階梯才能看到的南國景觀、七彩丹霞、綠洲、溼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態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中國棗鄉品牌文化,並加以挖掘運用,着力打造以“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四月八”廟會爲主的節會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遊遺蹟、峽谷奇觀爲主的旅遊文化品牌;以戈壁水鄉、黑河溼地爲主的生態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種、現代設施農業爲主的農耕文化品牌;以梨園口戰役紀念館、汪家墩戰鬥遺址爲主的紅色文化品牌。實施“棗鄉·丹霞”宜居宜遊宣傳文化工程,積極組織開展新聞採訪交流、文藝創作採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促進“中國棗鄉”文化品牌形象的傳播,使旅遊者充分體驗和感受臨澤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亮的文化形象,充分體驗多彩的民俗風情,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康體養生和驚險快樂之美。

(四)強化宣傳營銷,以旅遊業推進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四張名片、提升臨澤整體旅遊形象爲目標,採取“政企聯手、部門聯合、區域聯動”的手段,整合資源和資金,加大旅遊宣傳營銷力度。一是強化主流媒體宣傳。運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大、影響力高的特點,加大在央視、甘肅衛視、旅遊專業網站的廣告宣傳力度;做好臨澤旅遊網及a級景區和星級賓館旅遊網與旅遊專業網站聯網對接,積極開展聯網營銷。二是強化戶外宣傳。繼續做好國內重點城市機場、車站及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張掖丹霞及臨澤旅遊宣傳廣告,積極協調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及國道、省道xx縣鄉公路沿線設置完善旅遊景區交通導覽指示牌;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等處設置遊客諮詢服務檯,旅遊旺季免費發放《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三是強化節會宣傳。精心設計製作一本《臨澤風光》畫冊、一張《臨澤自駕遊地圖》和一張《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參加國內“旅交會”、經貿洽談會等宣傳推介活動,努力拓展對外宣傳空間;堅持每2-3年承辦一次高規格、有一定影響力的旅遊文化節會或重大活動,提升臨澤整體形象,擴大對外知名度。四是加強區域合作。組織重點旅遊經營單位主動到周邊及重點客源地搞宣傳促銷、搞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區市和市內外旅行社的聯繫溝通,聯手宣傳促銷、聯合開發市場,構建資源共享、市場共推、優勢互補的旅遊發展新格局,實現區域旅遊發展合作共贏。

(五)重視人才培養,提高文化旅遊隊伍整體素質

加強文化旅遊經營人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養造就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文化旅遊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通過“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方式,提升現有文化旅遊產業管理和經營人員的素質,依託全國知名高校委託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文化旅遊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穩定和加強基層文化管理隊伍,壯大民間文化演藝隊伍,培育一支文化資源研究隊伍。實行靈活寬鬆的引進政策,重點引進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鼓勵社會人才投身文化旅遊建設,深化職稱評審改革,實現非公有制文化旅遊企業人員在評定職稱、參與培訓、申報項目、表彰獎勵等方面同等對待。

(六)建立互動機制,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跨越發展

圍繞省、市建設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範基地“核心區”的目標,建立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機制,推進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 “規劃上統籌編制、政策上統一扶持、項目開發上統一打造、市場開拓上統一推介、人才培養上統一培訓”的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良性循環。圍繞絲綢之路文化和臨澤鮮明的地域文化資源,把文化元素貫穿到旅遊景區項目設計、建設、管理、營銷、服務的各個環節,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裝旅遊項目,增強旅遊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遊的內涵和核心競爭力;發揮旅遊傳播、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爲實現文化產品價值創造消費市場。編排地方特色演藝劇目,搭建演藝平臺;扶持開發刺繡、烙畫、剪紙、麪塑、葫蘆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遊商品及小包裝便攜式地方土特產品,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旅遊與體育、農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豐富旅遊內容,增加旅遊產品,延伸旅遊產業鏈條。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篇5

近年來,桃江縣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資源優勢,搶抓國家旅遊產業發展機遇,用全域旅遊發展新理念,引領交通、園區、城鎮、產業建設和改善民生新發展,打造全景桃江新名片,積極探索加快縣域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新模式。

一、資源稟賦與優勢

桃江,地處湘中偏北、洞庭尾閭,因境內桃花江得名。總面積2068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人口89萬,素有“美人窩”、“屈原第二故鄉”、“楠竹之鄉”和“茶葉之鄉”等美譽。桃江交通便捷。距省會長沙僅1小時車程,洛湛、石長兩條鐵路穿境而過,二廣、益馬、益婁衡、益陽南線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輻射八方。桃江景色宜人。有桃花江竹海、羅溪瀑布、桃花湖、浮邱山、鳳凰山、羞女峯等風景名勝20多處,境內有桃花江國家森林公園、羞女湖國家溼地公園和腰子侖春秋古越墓羣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十佳最具投資潛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桃花江核電站目前爲我國內陸第一核電站,將其打造成我省工業旅遊景點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核電站建設將帶動新一輪工業旅遊熱潮,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將助推我縣經濟快速增長,可大幅度提高我縣財政收入。反之,財政加大對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的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我縣就業崗位,提高人均收入,促進人均消費。我縣將努力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示範性的以核電爲主題的生態旅遊景區,力促我縣全域旅遊的發展。

二、發展現狀與特色

目前,全縣共有休閒農莊和鄉村旅遊景區(點)400個,擁有牀位7168個,國際品牌連鎖酒店1家,旅遊星級賓館6家,五星級休閒農莊3家,湖南省工農業旅遊示範點2家,有國內旅行社3家,旅行社門市部4家,旅遊商品生產廠點10多家,休閒旅遊接待人數達300萬人次,休閒旅遊接待收入約8億元,旅遊從業人員11000餘人,休閒旅遊發展成爲我縣一道獨特的風景,鄉村旅遊業促進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已經成爲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一是政府強力推動。縣委、縣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關於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推進一批重點項目促進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投入近500萬元,完成了《桃江縣旅遊發展規劃》、《桃江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總體規劃》、《桃花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桃花江竹海風景區規劃》、《黃金塘景區總體規劃及項目策劃》和美人文化主題公園、鳳凰山景區等一系列旅遊策劃,20xx年起縣旅遊產業引導資金提高到200萬元/年。

二是加大市場投入。一是加強星級酒店建設。全縣共有星級酒店6家,其中三星級酒店1家,大漢華美達美人窩文化主題酒店爲全益陽市第一家國際品牌旅遊飯店;二是加大休閒農莊投入力度。爲進一步提升休閒旅遊服務質量,切實加大了對休閒農莊的規範和改造,投入資金5000萬元,改造了10家休閒農莊和10家示範性竹鄉農家樂建設,其中新桃緣生態農莊和漁鄉源生態農莊爲湖南省五星級休閒農莊,休閒旅遊品牌佔據了全省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地位。三是加快項目建設。桃花江竹海景區投入資金近億元,完成了核心景區建設和基礎配套設施等項目建設,已對外開放;浮邱山景區完成了景區道路提質升級,啓動了遊客服務中心和生態停車場建設,完善了浮邱寺部分設施建設,啓動了浮邱寺修繕改造計劃;羅溪瀑布旅遊區完成了遊步道、河道清理、停車場修整、30個垃圾箱等設施建設,啓動了觀瀑臺建設工作;桃花湖景區完成了景區環湖公路建設;桃益公路生態景觀工程完成竹文化生態景觀帶、生態文化走廊等建設,成爲具有桃江特色的綠色景觀帶。

從目前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要做實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的品牌,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夠成熟、配套措施不夠健全、宣傳營銷缺乏整體形象、文化內涵不夠豐富和旅遊要素不夠健全等問題,急需在以後工作中加以解決。

三、發展思路與舉措

按照全域融合、文化引領、創新驅動、市場導向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鄉村文化旅遊建設,把桃江休閒旅遊產業培育成爲轉型升級的優勢產業、生態文明的先導產業、惠民富民的民生產業。

一、堅持規劃先行,引領全域發展。依據國家旅遊局旅遊產業發展部署,結合桃江實際,注重旅遊產品的互補性,繼續編制完善好各項規劃。要嚴格執行規劃,確保實現旅遊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資源有效整合,產品開發的佈局合理。要切實加強旅遊規劃管理,以全縣旅遊總體規劃統攬景區景點建設、城鎮建設和產業佈局等各類規劃。

二、堅持政府推動,完善工作措施。強化政府推動作用,在旅遊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責。強化部門聯動配合,推進文化、農業、養生等產業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整合部門項目資金,支持全縣旅遊發展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在項目建設、景區管理、節會舉辦中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提高產業化水平。形成領導有力、部門支持、社會參與、企業發展的良好發展局面,切實推動全縣全域旅遊的發展。一是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全域旅遊發展的信心,儘快把各地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成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將旅遊業培育成旅遊產業的支柱產業,把發展旅遊作爲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二是要根據我縣《關於推進一批重點項目促進鄉村文化旅遊加快發展》的文件精神,重點建設好鄉村旅遊項目建設,按照“開發、利用、控制和保護”的原則,把拓展旅遊業發展空間與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把建設休閒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整合提升現有農業生態旅遊和鄉村體驗旅遊資源,以具有觀光價值的果園、花園、菜園及畜禽漁養殖場等爲載體,培育發展具有觀光、採摘品嚐、參觀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園;三是要不斷挖掘和豐富鄉村旅遊的文化底蘊,加大傳統民俗文化發掘、整理和保護。對鄉村自然、人文、民俗風情資源進行開發和包裝,將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生態文化融入到鄉村旅遊之中,舉辦紅色之旅、農事參與、農家娛樂以及田園風光休閒度假等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遊客。着力打造以農耕文化、民間工藝、鄉村民俗爲特色的鄉村旅遊經營聚集區,推動鄉村旅遊從對資源的簡單利用到綜合利用與深度開發過渡,從單一休閒型向集文化、風景、娛樂、養生、養老等爲一體的複合型轉變,提升品味和檔次,不斷增強競爭力。

三、堅持聯動發展,實現產業融合。加強交通與旅遊的融合。切實完善通往各景區道路的可進入性,重點建設好主要景區的交通道路桃;加強園區與旅遊的融合。以桃花江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桃江現代竹產業園爲平臺,打造竹產業加工、生產、展示、銷售等一條龍發展鏈條,切實做大竹產業發展,以口味王檳榔知名品牌,打造成桃江地方特色旅遊食品;加強城鎮與旅遊的融合。以桃花江美人窩品牌資源,建設美人窩文化主題公園,打造成全省唯一的旅遊特色,以屈原文化爲背景,建設鳳凰山公園,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產業與旅遊的融合。以現有的黑茶、雪峯毛尖系列茶做好茶文化,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把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閒旅遊建設有機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旅遊品牌;加強扶貧與旅遊的'融合。根據國家精準扶貧有關政策,切實做好旅遊扶貧工作,切實帶動人民羣衆脫貧致富。

四、堅持宣傳營銷,擴大輿論造勢。加大全域旅遊發展的宣傳促銷力度,充分利用各級各類新聞媒體、互聯網絡,整體推介全縣旅遊資源和鄉村旅遊產品。設計製作畫冊、明信片、光盤、書籍、廣告牌等旅遊宣傳品及農家樂食品、農家服飾,結合“假日旅遊”、“週末休閒”,在長三角主要大中城市進行重點宣傳促銷。積極籌辦鄉村文化旅遊系列節目,組織開展農家樂特色菜餚大賽、鄉村旅遊攝影比賽、鄉村旅遊舞臺戲創作等活動,通過宣傳推介,切實提升鄉村旅遊示範點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在鄉村旅遊經營中涌現出來的示範鄉、村、帶頭戶、帶頭人進行大力宣傳,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實現全縣旅遊產業全域快速發展。

五、堅持服務管理,提升旅遊品質。強化項目服務。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落地旅遊項目服務水平,着力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強化旅遊服務。不斷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管理及培訓,提升旅遊接待服務水平。強化行業管理。確保旅遊市場規範有序,保障遊客安全舒心。

甘南旅遊調研報告篇6

根據縣委、政府《關於開展重大課題調研的通知》(永通〔20xx〕 11號)文件要求,由縣人大副主任李茂春同志任組長,縣旅遊局局長楊希會、文體局支部書記畢金華、宣傳部文產辦主任劉景明、民宗局副局長範桂英等組成的調研組一行6人於9月13日至15日曆時3天先後深入德黨忙海湖aa景區、勐汞觀音洞、永康鎮仙根風景區、班卡的石洞寺、樹包塔、烏木龍的桑沼哩和金廠壩水庫等10大景區(點),對我縣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在實地踏看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4場,廣泛聽取了有關鄉鎮和景區管理人員的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據統計:20xx年9月底我縣旅遊總人數爲9.16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8人,一日遊4.82萬人,佔總人數的52%。旅遊總收入達2138萬元。這些遊客多數是前來參加節慶、會議、商務和探親訪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觀光旅遊者並不多。

由於我縣基礎設施滯後、旅遊業起步晚,且發展緩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表現爲:

(一)規劃不完善,實施缺乏恆性。雖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發展規劃,但是發展思路、發展重點和發展定位沒有很好地與實際結合,沒有與全局的發展有效對接,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特色不突出,發展措施空泛,建設資金難於籌措,導致規劃難於實施。如忙海水庫、勐汞觀音洞等景區景點未制定詳細規劃,影響了深度開發。

(二)投入不足,發展乏力。由於長期以來文化旅遊投資主體單一,多依賴各級財政投入,招商引資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機制,在具體運作中土地、稅收、項目審批、融資等方面難以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間資本進入文化旅遊產業領域。

(三)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由於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還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還不夠緊密,缺乏對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統一挖掘、整理、研究、開發的`專門機構,形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三張皮現象。景點開發除靠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外,自身缺乏能力進行景點改造和服務功能的完善,缺乏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五)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人才。目前我縣文化產業從創意、策劃,文化產品的生產、包裝和營銷各個環節都缺乏相應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需要。

(六)宣傳促銷經費不足,宣傳工作得不到深層次開展。由於我縣自身經濟基礎薄弱,各級給予發展旅遊業的資金不足,沒有專項資金對旅遊景區(點)投入開發,致使豐富的旅遊資源得不到深層次開發利用。爲此出現旅遊收入對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特別是在文化旅遊項目和產品的包裝、打造、宣傳、炒作、營銷方面,文化底蘊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娛樂性、競技性、趣味性、參與性的文化旅遊項目不多,民族建築、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節慶在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中融入不深,開發利用程度不夠。在宣傳促銷方面,沒有系統的宣傳促銷計劃,缺乏足夠的宣傳促銷經費和健全、長久、高效、新穎、密集的宣傳機制,未能把全縣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產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縣文化旅遊業整體知名度不高,輻射範圍狹窄。

二、重點開發的旅遊線路

旅遊開發的重點是以開發預期的效益爲基準,根據景區資源特色與開發價值,交通區位與景區開發建設依託的城鎮綜合服務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確定。從景區價值看,大雪山、aa級忙海湖景區、萬畝芒果園、仙根、觀音洞等景區(點)各有特點,可以形成優勢互補。

1、大雪山觀光、探險與科考旅遊地

開發條件:大雪山探險考古區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爲核心,包括周圍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麗的山區水資源。大雪山距縣城德黨約170公里,距市府臨滄90公里,景區內有成片的常綠闊葉林、奼紫嫣紅的杜鵑花海、氣勢壯觀的瀑布、險峻造型的地貌景觀,冬春季銀裝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萬千、變幻莫測的氣候等,共有高科研價值的珍稀動物466種,植物1639種,其中有豚鹿、黑冠長臂猿(滇西亞種)、綠色孔雀等爲代表的5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云南紅豆杉、長蕊木蘭、桫欏、千果欖仁、水青樹等爲代表的1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是觀光、探險、考察的旅遊勝地。

開放方向:在嚴格保護大自然和當地少數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發展以探險、科考、觀光休閒爲主的旅遊。

2、永德萬畝芒果園農業生態觀光旅(含仙根景區)遊區

按生態旅遊、商貿城鎮的要求,充分發揮永康自然、地理、區位諸多優勢,在對萬畝芒果園農業生態的開發中,結合對仙根景區的開發,建設營造萬畝芒果園生態觀光旅遊地,突出亞熱帶風情。隨着景區的進一步開發,逐步將萬畝芒果園生態旅遊、仙根景區、班卡樹包塔、石洞寺等景點連接成一條旅遊專線。

4、忙海湖、勐汞觀音洞休閒度假區

以勐汞觀音洞爲中心,將忙海水庫、觀音洞、溫泉連成一線,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風情、溫泉康體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藝精品等綜合一體發展目標的旅遊景區。

5、棠梨山森林公園。棠梨山屬縣級自然保護區,面積7333公頃,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積原始狀態的亞熱帶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及季風常綠闊葉林等生態系統。動植物類型繁多,植被豐富,可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團隊和馴化繁育野生動物等活動。目前,已有電視轉播塔,人行便道暢通,是旅遊、科考、居家休閒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園建設項目的提出主要是解決縣城居民日常休閒娛樂的一個場所,可結合松山公園的開發,在棠梨山鋪設遊路、建休閒亭等,適當時候引進一家二星級賓館,集住宿、娛樂、餐飲爲一體,填補縣城無休閒娛樂場所的空白。

三、要採取的措施

文化旅遊產業具有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增長速度快等優勢,在國家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內一些地區掀起了新一輪文化旅遊發展高潮,爲進一步促進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我們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一)統一思想,堅定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信心不動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發展的過程。高度認識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就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爲產品,旅遊市場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建設的寬廣平臺,抓住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旅遊經濟強省戰略的實施、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高度,正視差距,堅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奮力推進文化旅遊產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二)明確思路,協調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認識文化也是生產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要始終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主要由政府來投資、管理,重點是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羣衆的基本文化權益,爲發展文化產業提供前提和基礎;經營性文化產業要按照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按市場規律辦事,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滿足人民羣衆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覆蓋全縣的較爲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對文化旅遊產業要加大政府的引導性投入。要根據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對外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增加文化旅遊產業專項經費,用於規劃編制、項目包裝、宣傳促銷等。

(六)立足項目,拓寬投融資渠道。要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羣衆參與的發展模式,做好文化旅遊產業重點項目的篩選、論證、儲備和規劃包裝,強化招商意識、健全招商機制、落實招商責任、培植招商主體,按照市場規律多輪驅動,大膽進行資本運作,放大資本乘數效應,千方百計拓寬投融資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盤活各文化單位和旅遊景點的土地、品牌等潛在優勢資源,做大、做活、做優、做強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有實力、講信譽的民營企業進入文化旅遊產業領域;三是強化政府引導作用,用好縣政府的錢,集中財力實施重點突破,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社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七)務實創新,穩妥推進體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行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開,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府的政策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二是要分類指導,推進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企業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三是要積極推進旅遊景區景點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改革,以優勢資源引資金、以優勢產權引資金、以優勢項目引資金,將景區景點的經營權依法有償出讓給國內外企業、組織或個人,按照統一規劃進行旅遊開發、建設和經營。

(八)營造環境,培養和引進一批人才。人才資源是文化旅遊資源中最活躍的核心因素,文化旅遊人才隊伍的整體質量決定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質量。要想方設法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來永德創業,通過培養和引進建設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場運行規律的複合型文化旅遊產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意識,能夠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藝術創作人才隊伍;建設一支基本功紮實、德藝雙馨的藝術表演人才隊伍;建設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間文化人才隊伍。

(九)加大外宣,營造和諧的發展氛圍。一是要創新文化旅遊宣傳促銷機制,找準宣傳載體。立足縣情,突出永德民族文化特點,打造文化藝術精品,如永德民歌精選、永德民間故事集、宣傳畫冊、景點專題宣傳片等,進一步物化宣傳工作。二是創新文化旅遊節會組織方式。充分發揮節會的宣傳促銷作用,突出特色,重點舉辦好以桑沼哩節、芒果節勐汞觀音洞廟會等爲代表的文化旅遊節會,不斷創造新的熱點和亮點,聚集人氣。

四、效益分析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生態和社會效益兼備,經濟效益良好。一是以農業爲主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二是培育後續財源增長點;三是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起明顯的拉動作用;四是增加社會積累,把資源開發引入良性軌道;五是爲當地富餘勞力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六是滿足城鄉居民的旅遊慾望,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七是提升永德知名度和吸引力,對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