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棉花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

1、多類型棉花新品種培育

棉花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

針對當前全省棉花生產管理輕簡化、機械化發展趨勢,以及紡織業轉型升級對高品質原棉的迫切需求,承接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在省體系棉花創新團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常規育種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重點開展易管高效棉花新品種(系)、強優勢雜交棉新品種、節本高效短季棉新品種選育、優質專用及抗旱耐鹽鹼等棉花新品種選育研究;開展相應棉花遺傳育種理論與技術研究;創新和挖掘一批棉花特異種質材料。

(1)高產易管高效棉花新品種(系)選育

選育高產易管高效適宜輕簡化種植或機械採收的棉花新品種(系),要求株型較緊湊, 第一果枝節位較高,抗倒伏,早熟性好,吐絮快而集中,含絮適中,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5%以上,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 mm,比強度30 cN/tex,馬克隆值4.2~5.2,高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枯萎病病指10以下,黃萎病病指30以下。

(2)強優勢雜交棉新品種選育

選育強優勢雜交棉新品種,皮棉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品種增產5%以上(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10%以上),上半部平均長度29 mm,比強度29 cN/tex,馬克隆值4.2~5.2,高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枯萎病病指10以下,黃萎病病指30以下。重點加強優良胞質雄性不育系、恢復系創新研究,深入研究胞質不育系、恢復系的形成機制,創新花葯敗育徹底、配合力好的不育系和恢復度高、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的恢復系,實現“三系”配套,大幅度降低制種成本,育成三系雜交棉新組合2~3個,推薦區試。

(3)節本高效短季棉新品種選育

選育生育期短、開花結鈴集中的短季棉新品種,纖維品質優良,適於魯西南兩熟棉區蒜後直播或濱海鹽鹼地晚春播簡化栽培的節本高效短季棉新品種。要求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易管理,開花結鈴集中,霜前花率90%以上,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8%,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8 mm,比強度28 cN/tex,馬克隆值4.2~5.2,高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枯萎病病指10以下,黃萎病病指30以下。

(4)優質專用與抗旱耐鹽鹼棉花新品種(系)選育

選育優質專用棉新品種(系)1~2個,推薦參加區試,產量與現有大面積推廣品種相當,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1mm、斷裂比強度≥32cN/tex、馬克隆值3.7~5.0,或產量比現有大面積推廣品種減產5%以內,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2mm、斷裂比強度≥32cN/tex、馬克隆值3.7~4.5,適宜紡高檔紗的優質專用棉花新品種(系);創新和挖掘抗旱、耐鹽鹼棉花特異種質資源,選育具有抗旱耐鹽鹼特性的棉花新品系。

2、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

針對我省棉花生產用工多、機械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重點開展棉花輕簡化栽培的關鍵技術和新型緩控釋肥及簡化施用技術的研究。

(1)棉花專用緩控釋肥及施用技術研究

探究棉花需肥規律和緩控釋肥養分釋放規律;在此基礎上,從肥料(緩/控釋肥、穩定性肥料和普通肥料)養分釋放、土壤養分供應和棉花養分吸收的動態變化規律入手,研製適於一次性施用的棉花專用緩控釋肥料或穩定性肥料,制定相應的輕簡高效施用技術。

(2)一熟制棉區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

在魯北(東)、魯西北棉區,突破並完善棉花精量播種減免間定苗、簡化整枝、一次施肥、輕簡植保、集中成鈴和一次性收花等單項關鍵技術,集成建立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建立機採棉農藝技術體系;與農業推广部門、專業合作社合作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和高產示範,促進技術的推廣普及。

(3)兩熟制棉區短季棉蒜後直播簡化栽培技術探索

在魯西南蒜棉兩熟制棉區,研究突破搶茬精量播種、密植簡化整枝、一次施肥、化學封頂、脫葉催熟等單項關鍵技術,集成建立短季棉蒜後直播簡化栽培技術體系。

3. 棉花主要病蟲草害發生、監測與防控技術研究

針對棉田用藥量大,用藥次數多,防治成本高等問題,以控制棉花整個生育期的病蟲草害爲目標,實現棉田農藥的減量增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重點研究棉花輕簡化和棉蒜兩熟制栽培模式下棉花主要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棉田農藥的減量增效技術。

(1)棉花苗期病蟲害及後期鈴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調查我省不同棉區、不同種植模式棉田苗期病蟲害發生的主要類型、防治現狀等;研究應用植物免疫劑、微生物混合菌劑等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技術;研製病蟲兼治的新型高效種衣劑。調查我省主要棉區鈴病發生情況,明確不同氣候條件與鈴病發生情況的關係,建立鈴病預測的相關數據模型;篩選高效低毒的防治鈴病的藥劑。

(2)棉鈴蟲對不同品種Bt棉花的抗性動態監測

監測我省主要棉區棉鈴蟲的抗性發展動態,研究棉鈴蟲抗性相關基因鈣粘蛋白的變異情況,測定不同棉區棉鈴蟲種羣的抗性基因頻率。

(3)主要害蟲的種羣動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監測輕簡化和棉蒜兩熟制模式下,綠盲蝽、煙粉蝨的種羣動態,研究其綜合防治技術,篩選有針對性的新型高效低毒藥劑。

(4)棉花枯黃萎病生防菌的篩選及防病促生作用研究

從不同生境中篩選對棉花枯黃萎病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室內外評價不同生防菌的防治效果,研究不同生防菌的防病促生機制。

(5)棉田天敵的篩選利用與釋放技術研究

研究天敵對棉花主要害蟲的控制效果;篩選1~3種適合棉田釋放的天敵,研究棉田天敵的有效釋放方法。

(6)棉田農藥減量增效綜合技術研究

通過研究、引進國內外相關的新技術,集成棉田農藥減量增效綜合技術,主要包括:棉花苗期病蟲害和後期鈴病綜合防治技術,新型除草劑的篩選與應用技術,棉田天敵利用與釋放技術,性信息素、頻振式殺蟲燈、棉花食誘劑等應用技術。在病蟲草害防治效果提高5%的基礎上,實現減少農藥使用量、簡化防治措施和減少防治用工的目標。

4、輕型植棉機械的研製與應用

針對我省目前棉花種植規模地塊小、分散、不規則及全程機械化生產程度低等問題,重點開展輕型植棉深鬆機械、播種覆膜聯合作業機械、施肥機械、棉田管理機械及其配套技術的研究。

(1)自走式高地隙多功能棉田管理機械研製

在前期探索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自走式高地隙多功能棉田管理機的技術參數,實現基於風幕脅迫的農藥、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低量噴施和機械化打頂等作業功能,進行技術鑑定並形成批量生產規模,擴大示範與推廣面積,撰寫自走式高地隙多功能棉田管理機使用操作規程。

(2)輕型播種施肥覆膜聯合作業機械研製

針對我省地處黃河流域棉區地塊面積較小,棉花生產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低、大型植棉機械作業受到一定的侷限性等問題,根據棉花生產特點,研製適合區域特點的集播種、施肥、覆膜、噴施除草機爲一體的輕型植棉聯合作業機,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機械作業規範與技術標準。

(3)棉花播種機直線行走技術探索性研究

由於目前棉花播種施肥覆膜機播行寬窄不一致,對後期機械化中耕、施肥、除草及機械化採棉機帶來一系列困難,對農機直線行走技術和精量播種技術開展研究,採用陀螺儀技術和移動互聯技術研究棉花播種直線行走技術,開發一套具有人機交互界面和語音提示功能,安裝於拖拉機上用以播種機直線行走。

5. 技術集成創新與示範推廣

與省專家顧問團合作、與國家體系對接,和各級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和專業合作社密切聯合。在省專家顧問團的指導下和國家產業體系專家的顧問下,集成創新團隊各研究崗位的技術成果;依託創新團隊的綜合試驗站,並在基層農業主管部門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的支持下,在我省主要棉區建立多個高標準示範基地,對一熟制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短季棉蒜後直播簡化栽培技術體系以及機採棉生產技術體系進行示範、輻射,帶動棉花簡化栽培技術在我省主要棉區的推廣普及,提高我省棉花的管理水平、種植效益和棉花競爭能力。

(1)綜合試驗站建設

根據我省棉花優勢產區分佈,建立菏澤、濟寧、東營、濱州、聊城5個區域綜合試驗站和1個省綜合試驗站,菏澤、濟寧、東營、濱州、聊城綜合試驗站負責配合首席和崗位專家對創新團隊研發關鍵技術的展示和綜合技術的集成創新,並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進行區域性的試驗研究和數據採集;省綜合試驗站負責配合首席和崗位專家開展全省棉花生產情況調研、定期發佈調研報告,並協助首席專家協調技術示範工作,組織開展全省性的形勢調研和技術培訓。

(2)技術集成與創新

每試驗站遴選1~2個縣作爲重點示範縣,並建設1~2個相對穩定的高標準百畝試驗示範基地,爲崗位專家的研究成果和成熟技術提供展示窗口和技術示範樣板。崗位專家將研發的單項技術,如新品種、新技術和物質裝備(新型肥料、新型農藥和新機械設備),集中組裝應用至示範基地,建成高標準綜合技術示範樣板田,並對綜合技術作進一步的驗證修改、完善提高,集成創新棉花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爲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可靠有力的技術支撐。

(3)技術示範與推廣

以種棉大戶、農民合作社和涉棉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爲服務對象,聯合縣、鄉級農技部門技術人員,通過樣板示範、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形成“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新型經營主體”的科技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主渠道的作用,加快創新團隊研發成果的推廣應用。

(4)技術帶動科技扶貧

每試驗站選定1個貧困縣的一個鄉鎮作爲服務對象,通過與崗位專家和試驗站長對接,進行全鄉鎮技術試驗示範,通過輕簡化植棉技術的培訓和指導,提高植棉水平,減少植棉用工,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植棉效益,達到科技扶貧的目的。

6、棉花產業經濟研究與分析

針對我省棉花生產成本高、效益低、質量差、競爭力下降、棉花生產連年萎縮的現狀,爲驗證體系運行期間取得的成果對我省棉花產業的推動成效,重點開展以下研究:

(1) 山東棉花生產成本、價格、收益調查研究:實地調查研究我省棉花生產的成本、價格、收益及市場競爭力情況,爲山東棉花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2) 山東棉花種子產業化和纖維質量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山東省棉花種子產業化現狀,包括企業數量與經營狀況,品種數量、類型和遺傳品質狀況,種子生產與經營,棉花質量狀況,揭示種子產業化與棉花品質的關係。

(3)山東棉花產業組織結構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山東棉花產業內部組織關係,分析棉花產業組織結構對棉花產業發展績效的影響。

(4)山東棉花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結合山東棉花產業發展實際,對比國內外棉花產業發展趨勢,明確山東棉花產業的發展戰略。具體包括戰略方向、戰略重點、戰略措施等等。

7、應急性研究工作

(1)山東棉花產業動態信息和市場異常變化的監測及對策研究:調研棉花產業動態信息,及時跟蹤、監測和調研我省棉花生產、市場、流通和貿易等各個環節,對可能或即將出現的棉花市場中的異常變化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並給出相應問題的解決對策。

(2)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應急對策:對我省突發性雹災、澇災、乾旱、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提供專家諮詢與技術指導,提出應急對策方案。

(3)完成上級部門安排的臨時性應急任務:組織本團隊技術力量,完成上級部門交辦的臨時性應急任務,積極爲全省棉花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六、我省棉花產業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棉花生產急劇下滑,將對我省傳統棉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帶來極大的影響。鑑於棉花在我省農業生產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植棉面積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的產業特點,必須採取科技創新降低植棉成本、提高纖維品質及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來增加棉農收入的措施來減緩植棉面積的減少速度,穩定現有棉花面積。通過“十三五”期間的不斷科技創新及示範推廣,扭轉我省傳統的植棉觀念,使我省植棉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種植”轉向“輕簡節約型種植”、由“提高棉花產量”轉向“優化棉花質量”、由“一家一戶分散種植”轉向“產業化規模種植”,提高山東棉花的整體競爭力。

(一)輕簡化栽培是我省棉花發展的必然要求

由於用工多,近幾年勞動力價格上漲後,棉花生產失去了規模效益,規模越大、僱工越多、效益越低,致使魯北棉區的植棉大戶減少了植棉規模或放棄植棉;由於管理環節多,即使種上3~5畝棉花也要被纏在家裏,不能像種小麥、玉米那樣可以外出打工,而3~5畝棉花的收入還不如外出打工1個月的收入。因此,不解決棉花生產管理環節多、用工多的問題,棉花生產無論是規模大還是規模小,都將失去吸引力,整個棉花生產就會繼續萎縮;只有實現棉花生產輕簡化才能解決未來“誰來植棉”的問題,才能促進我省棉花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二)穩步推進機採棉發展

實現棉花機械採收是現代化植棉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棉花輕簡栽培最後的關鍵環節。儘管山東省自2012年已開始着手棉花機械化採收的嘗試,且當年的實際機採面積僅20畝;截至2015年已擴大到10萬畝左右。近幾年來的試驗和示範說明在我省開展棉花機採是完全可行的,但同時也顯露出我省在開展棉花機械採收中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棉農對機採模式下等行距種植以及高密度棉田管理不適應,機採棉產量和品級下降,機械、品種、種管技術不配套,機械採收成本高等,均影響我省機採棉的下一步發展。因此,我省的機採棉發展應穩步推進,切勿盲目追寵。

(三)濱海鹽鹼地發展棉糧生產應因地制宜

受棉花比較效益降低和糧食生產激勵政策等的影響,濱海鹽鹼地棉區呈現出“棉改糧”的趨勢。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決定黃河三角洲地區鹽鹼地棉改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鹽鹼程度和水分供應。鹽鹼棉田改種糧食後易出現衆多低產田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改種糧食的棉田含鹽量在0.2%以上,由於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耐鹽性大大低於棉花,土壤中較高的鹽分含量影響了作物產量形成;二是受該區淡水資源和水澆條件的限制,在小麥或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遇旱澆不上水。因此,在鹽鹼地進行“棉改糧”要因地制宜,不要盲從。對於耕層(0~20釐米)含鹽量在0.2%以下的輕度鹽鹼地,可適當的改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在保證灌溉及時的條件下,種糧效益要高於植棉收益。但對於耕層(0~20釐米)含鹽量在0.2%以上的中、重度鹽鹼地,可利用棉花具有較強耐鹽鹼、耐旱的特點種植棉花。

(四)加強宏觀調控,制定惠棉政策

穩定和提高籽棉價格是保障植棉面積穩定的重要前提。基於我省棉花產業現狀,借鑑國外經驗,加大政府對棉花生產的支持力度,完善棉花生產環節和國內流通環節的補貼標準、補貼對象、補貼方式等棉花補貼政策,直接對棉農實行高標準目標價格補貼,建立包括棉花統計信息體系、棉花補貼政策執行監督機制、棉花信息反饋機制等棉花補貼政策保障機制,以保障補貼政策順利實施,使棉農真正得到實惠,保護棉農利益。政府部門及時準確的向棉農、企業提供客觀、真實的供求價格及信息,引導穩定棉花生產,幫助棉農規避市場風險,引導企業及時調整投資和經營活動,規範交易市場。

標籤:展望 棉花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