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漢語言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有關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語文以及漢語言文學關係 篇一

摘要:在進行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學對接的過程中,需要堅持語文終身教育的觀念,這樣才能確保兩者之間實現合理對接。

關鍵詞:語文;{}漢語言文學

引言

語文教育是弘揚我國漢語言文學精髓的主要途徑,漢語言文學屬於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應試教育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更多的是爲考試而學習而不是爲文學而學習,語文教育沒有滿足新時代漢語言文學的教育要求。漢語言文學要實現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性教育,就要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在教學理念越來越開放的情況下,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正確理解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問題。

1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的作用很大,而且不是僅僅侷限在某一方面。漢語言文學在反映我國曆史和文化語言傳統的同時,也可以將一個民族的氣質風貌展現出來,並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文化。語言文學是人類的財富,漢語言文學更是中華民族的財富,作爲中華兒女,我們應該將其繼承和發揚起來。漢語言本身就是一門我國特有的專業,這門專業的目標就是培養人文素質、培養專業的從事漢語言文學的人才。在現如今的社會中,衡量教育是否合格的標準是看其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漢語言文學教育過程中並沒有直接體現出實用性,而是通過人文觀念等展現的,不能用經濟指標進行衡量。

2語文以及漢語言文學之間的關係

2.1教學目標相同:

語文以及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其最終目的都是爲了給社會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同時保證學生可以更快的適應社會生活;語文教育的一部分就是漢語言文學,兩者在理論以及教學內容上存在一致的地方,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各自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各項興趣愛好。

2.2表達形式不同:

漢語言文學在教學過程中強調,通過語言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對事物的看法分析,讀者通過閱讀文字來了解作者的情感波動。漢語言文學的生動性則主要體現在可以用語言進行靈活表達。雖說兩者表達形式上存在差異,但語文教育是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基礎,兩者之間存在着相互影響。

2.3專業性的差異:

漢語言文學教學要比語文教學更加專業,一般情況下,在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漢語言文學都會涉及到很多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探究。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不斷加深自身的文學知識,發自內心的原因學習,和漢語之間培養深厚的感情;語文教學相比就簡單的多,只需要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說兩者專業性之間存在着差異。

3語文和漢語言文學教學銜接的問題

3.1實踐能力銜接薄弱:

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語文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卻有些忽視,這造成的現實情況就是很多學生有着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但實踐上的經驗卻幾乎是空白的;有些漢語言文學老師的教育理念並沒有隨着時代的發展而進步,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對於漢語言文學實踐的重要性卻幾乎不談,這就造成課堂上只進行枯燥的理論知識灌輸,學生長此以往,對課堂學習會逐漸失去興趣。這也是現如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

3.2教學缺乏針對性:

漢語言文學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但是卻沒有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於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也沒有完全領會,這就造成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制定的教育目標和方法與現實情況脫節,無法滿足學生髮展以及課改的需求。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時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課程和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階段的變化,結合教學情況,在瞭解學生掌握程度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和技巧進行更新。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漢語言文學教學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4促進語文以及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銜接的措施

4.1做好人文素養培養:

在進行漢語言文學以及語文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做好人文素養的教育,促使專業學生身上具備人文色彩。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從兩方面入手:老師除了正常教學之外,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關心和關懷,瞭解學生的思想處境以及情感波動,從這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素養和人格;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和維護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教學計劃及任務;與此同時,完善漢語言體系可以做好文化傳承。

4.2注重實踐能力對接:

要想更好的將語文和漢語言文學教育進行融合,就必須和現如今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分析已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做好兩者融合的工作。要想將兩者完美的融合起來,就需要找到兩者的相同點,漢語言文學和語文教育都是圍繞漢語言文學展開的,在教學過程中若想融入實踐知識,就必須瞭解兩者共有的知識和理論,最終實現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目的;在進行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教學模式和方式進行創新,讓學生在瞭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實踐潛力。

4.3加強技術指導:

隨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在有很多高校採取了遠程教學的方式,這樣把現代科學技術和課程完美的結合起來。語文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擁有敢於實踐、敢於創新的精神。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品嚐創作帶來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最終讓學生具備較強的文學鑑賞分析能力。

結束語

在進行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學對接的過程中,需要堅持語文終身教育的觀念,這樣才能確保兩者之間實現合理對接。語文以及漢語言文學的關係是相互聯繫卻相互獨立的,漢語言文學作爲語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本身在教育目標上就是一致的,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實際情況,不生搬硬套,切實做好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以就業爲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邵之茜;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6-1515

2、高素質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問題王彩萍;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05-1514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標準 篇二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標準

1、引言

1.1制定本標準的目的是爲了統一規範我省電大本科漢語言文學類畢業論文的格式,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1.2畢業論文應採用最新頒佈的漢語簡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由作者在計算機上輸入、編排與打印完成。論文主體部分字數6000~8000。

1.3畢業論文作者應在選題前後閱讀大量有關文獻,文獻閱讀量不少於10篇。並將其列入參考文獻表,並在正文中引用內容處註明參考文獻編號(按出現先後順序編)。

2、編寫要求

2.1頁面要求:畢業論文須用a4(210×297mm)標準、70克以上白紙,一律採用單面打印;畢業論文頁邊距按以下標準設置:上邊距(天頭)爲:30 mm;下邊距(地腳)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爲:25mm;裝訂線: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2頁眉:頁眉從摘要頁開始到論文最後一頁,均需設置。頁眉內容: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類本科畢業論文,居中,打印字號爲5號宋體,頁眉之下有一條下劃線。

2.3頁腳:從論文主體部分(引言或緒論)開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頁碼編寫方法爲:第x頁共x頁,居中,打印字號爲小5號宋體。

2.4前置部分從中文題名頁起單獨編頁。

2.5字體與間距:畢業論文字體爲小四號宋體,字間距設置爲標準字間距,行間距設置爲固定值20磅。

3、編寫格式

3.1畢業論文章、節的編號:按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

3.2畢業論文的構成(按畢業論文中先後順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題名頁

中文摘要,關鍵詞

英文摘要,關鍵詞(申請學位者必須有)

目次頁(必要時)

主體部分:

引言(或緒論)

正文

結論

致謝(必要時)

參考文獻

附錄(必要時)

4、前置部分

4.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封面統一格式要求。封面內容各項必須如實填寫完整。

4.2題名: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題名所用每一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題名一般不宜超過30字。題名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題名語意未盡,可用副題名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題名頁置於封面後,依次列示如下內容(見附件6):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小二號黑體,居中)

論文題名:(二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三號黑體)

學號:(××××××××三號黑體)

指導教師:(××××××××三號黑體)

專業:(××××××××三號黑體)

年級:(××××××××三號黑體)

(××××××三號黑體)分校(學院) (××××××三號黑體)工作站

4.3摘要:摘要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以第三人稱陳述。它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論文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獻採用。

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一般不用圖、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術語和非法定的計量單位。摘要頁置於題名頁後。

中文摘要一般爲300漢字左右,用5號宋體,摘要應包括關鍵詞。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譯文,英文摘要頁置於中文摘要頁之後。申請學位者必須有,不申請學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4.4關鍵詞:關鍵詞是爲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每篇論文應選取3~5個詞作爲關鍵詞。關鍵詞間用逗號分隔,最後一個詞後不打標點符號。以顯著的字符排在同種語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儘量用《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範詞。

4.5目次頁:目次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另起一頁排在摘要頁之後,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2等數字依次標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頁

5、主體部分

5.1格式:主體部分的編寫格式由引言(緒論)開始,以結論結束。主體部分必須另頁開始。

5.2序號

畢業論文各章應有序號,序號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層次格式爲:

1××××(三號黑體,居中)

×××××××××××××××××××××× (內容用小四號宋體)。

1.1××××(小三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四號宋體)。

1.1.1××××(四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四號宋體)。

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1)××××(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5.3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導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註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分別爲:圖2.1、表3.2式(3.5)等

5.4注:論文中對某一問題、概念、觀點等的簡單解釋、說明、評價、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現,可採用加註的形式。

注應編排序號,注的序號以同一頁內出現的先後次序單獨排序,用①、②、③??依次

標示在需加註處,以上標形式表示。

注的說明文字以序號開頭。注的具體說明文字列於同一頁內的下端,與正文之間用一左對齊、佔頁面1/4寬長度的橫線分隔。

論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資料,均須標出引用出處。

5.5結論: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複,結論應該準確、完整、明確、精煉。

5.6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應是學位論文作者親自考察過的對畢業論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參考文獻應具有權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獻。

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形式統一排序、依次列出。

參考文獻的表示格式爲: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 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 。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研究 篇三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學科,是瞭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歷史古國,所傳承與積澱的文化精髓是我國重要的財富,對促進我國的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對漢語言文學研究的過程中,語言與意境是重要的研究內容,語言是本質,意境是一種思想上的昇華,是對漢語言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徑。

通過對語言與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瞭解漢語言文化的精髓,更加精確地管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對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對提高漢語言文學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古代讀書人在語言應用中,通常會深思熟慮以探求語言的意境,在此基礎上組合出來的語言往往會給人一種觸類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

漢語言文學中語言意境主要源於生活,通過對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描述,融入作者對生活與時代背景的感悟,從而表現出不同的語言藝術效果,呈現出不同的意境。

一、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研究的意義

漢語言文學研究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而我國的文化經歷了歷史長河的洗禮與積澱,融合了更多精華。

其中對語言與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瞭解漢語言文化的重要手段。

語言是瞭解漢語言的基礎,也是深入學習的重要門戶,語言所包含的內容及形式千變萬化,在研究語言時對象及內容也更加廣泛。

漢語言的意境是一種比較微妙的感覺,這是一種情與景的融合,是一種思想與靈魂的昇華。

我國的漢語言文化包羅萬象,同樣的事物,通過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語言組織形式就會闡述出不同的意境。

意境的來源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在對客觀事物描述的過程中,就會融入作者的個人情感,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化成人生感悟,然後通過語言的形態表現出來,通過文學作品抒發自己的情感。

欣賞者在品味其作品時,就會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懷,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文化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作者的理想與抱負。

語言與意境的研究是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深入瞭解的重要方式,也是領悟漢語言文學內涵的重要手段。

二、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研究的作用

語言與意境是研究漢語言文學的重要內容,語言與意境的研究不僅能提高漢語言文學的理論素質,同時還能對中國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在靈魂上得到淨化。

語言與意境的研究是進入漢語言文學的門戶,是提升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下面對語言與意境研究的作用進行闡述。

(一)可以提升文學素養

語言是瞭解和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重要基礎,語言是漢語言文學的基礎元素,也是後期對意境研究的一個載體。

語言和意境相輔相成,語言的形式比較靈活,但萬變不離其宗,所以語言的運用與掌握是研究意境的前提條件。

通過不同形式的語言描述,能展現不同的語言意境,從而會提高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能力,在漢語言文學的理論素養方面也會更加豐富,爲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與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有助於提高文章鑑賞能力

我國的文學書籍中,文學作品不僅語言優美,且意境幽深,都是通過語言和意境體現出來的。

所以,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要想更加深入,就需要提升在賞析語言與意境方面的能力。

通過文學作品中作者語言藝術的應用進行分析與研究,然後結合作者所在的時代背景,就能品味出作品中所蘊含的意境,能從作者的角度去感悟作品中的內涵。

意境的研究是一種境界上的昇華,是對文學作品內在價值進行挖掘的重要途徑。

意境是文學作品中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是文學作品真正的價值所在,所以只有通過對意境的體會,才能真正理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意義。

(三)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特有的一項學科,是對我國國學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通過語言與意境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國的文化。

我國的歷史文化久遠,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每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都能展現出當時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色彩。

在對語言與意境研究的過程中,能透過作品,折射出當時的時代特色,能通過作者的表述感受到當時的大環境,並從不同層面去更加深入地瞭解當時的社會現狀,更加客觀而全面地瞭解我國的歷史文化。

三、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的應用

(一)增加閱讀量

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積累大量的文學知識。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流傳下來的經典名篇衆多,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本質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駕馭語言意境,還需要增加閱讀量,熟練掌握文學作品的內涵及作品創造的時代背景。

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要通過創作的時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情境,從而能更好地運用語言意境。

(二)掌握語言規律

由於我國的人口較多,地域分佈廣泛,少數民族及各個地方的方言都獨具特色。

在衆多語言中,普通話是最通用的,但並不是所有地區都在使用普通話,因爲不同地區的人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不同。

如南方人很難分清捲舌,會不自覺地將一些讀音弄混,而北方人對捲舌的敏感度較低。

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北方人來說也很不容易。

在學習漢語言文學時,就是爲了在實際應用語言的過程中,分析出語言的規律,正確運用語言,進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語言規律。

(三)意境源於生活,並不斷創新

我國的詩文中,一般是通過一些詩句或一些詞語來營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於想要表達的感情不同,就會採取不同的方法來營造意境,這往往是因人而異的。

而意境往往源於生活,是詩人通過日常的生活進行觀察,運用普通的事物來營造詩歌氛圍,通過自己的感悟,體驗詩歌的美感,進入作者創造的藝術境界。

而營造意境,不僅能使美感體驗更加深刻,還會使詩歌中描繪的實物更加真實,甚至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詩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四、結語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象徵,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表現。

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瞭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從而促進我國文化發展的步伐。

語言與意境是漢語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意境的研究是深入學習和了解漢語言文學的重要途徑。

語言運用方式靈活多變,語言是意境表現的載體,不同的語言描述可以展現不同的意境層次,語言意境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通過對語言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瞭解文學作品的內涵,能提升文學素質與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所以對語言意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 篇四

一、現代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對於漢語言文學教育不夠重視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爲了能夠與飛速發展的經濟相適應,人們對應用型科學越來越重視,大力鼓勵和倡導應用型科學的發展,卻忽視了對人文科學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重理輕文”的理念被許多人崇尚,在教學中重視數理化的教育,而對於文科類的教學卻一直不太重視。這種對漢語言文學的輕視態度,不僅使得教師不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法,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忽視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性,也採用一種應付的態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才情,造成了這一學科教學的失敗。

2、教學理念過於陳舊

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從古代的私塾、書院到現在的高校,教學形式不斷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然而,作爲一門古老的學問,其教育如若不能隨着經濟文化和現代的行事方式而適當變革,那麼它就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就現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過於陳舊,與中學乃至國小的語文教學內容和目標並無實質性差別,基本上都是對文章的閱讀、背誦,對文言文、詩詞的閱讀背誦這類的強制性知識灌輸。這種強調被動接受的教學理念,不利於學生才情能力培養,而且教學目標設定的滯後,對於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沒有太多益處。所以革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目標,是發展漢語言文學的重要任務。

3、教學方式過於單一

這種教學方式方法的單一,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對漢語言文學的不重視。隨着教育改革的推進,國小、國中的語文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爲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卻依然顯得單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教學時,採取傳統的、如同以往教書先生般的單一講授和背誦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注重課堂的互動、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而在人才培養上,對於學生實踐能力和才情的培養也不是很重視。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對於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展以及學生才情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

二、現代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發展及才情培養的建議

1、提高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重視程度

提高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重視程度,關乎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優良品德的培養,關乎祖國下一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是不容忽視的。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重視,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講。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傾斜和重視。以政策和規範的形式將信息化發展和學生才情培養融入漢語言文學教育當中。比如,可以提高各個教學階段中漢語言文學在整體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以提高學生才情爲教學的重要任務,積極鼓勵各大高校進行教學創新,對有助於學生才情發展的教學創新予以獎勵和推廣,並在各類考試中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作爲重要的考覈標準。其次,在資金上,對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發展予以支持。相關部門可以爲漢語言文學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努力構建有利於漢語言文學發展和傳播的媒介。通過對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調研和發展,開拓出符合當前主流意識的漢語言文學之路。

2、更新教學理念,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不適合當前文化經濟發展的節奏,亟須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強調對各類文章和古文學的背誦以及“模式化”的賞析,以應付考試。這種模式化的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不相符的,是亟須改變的。對於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的革新,筆者認爲,主要應該集中在以提高學生才情、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其實踐能力、豐富漢語言文學應用這幾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我國語言文化、文學內涵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其文學素養和以後應對就業所具備的實踐能力的培養。

3、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方法

要想促進現代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的發展和學生才情的培養,就要做好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創新。首先,應當積極促進信息化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應用。這一點體現在對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的運用上,以互聯網和計算機爲依託的多媒體教學能夠使漢語言文學教學變得更加立體、形象、引人入勝。同時,還應強化對學生的辦公自動化、企業信息自動化的教學和訓練,有助於其就業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保證課堂任務完成的基礎上,適當對教學內容予以拓展。比如在對某些古代文學進行學習時,可以採用意境再現等方式進行教學,有條件的還可以輔以琴棋書畫等富有漢語言古韻的教學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才情。現代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發展和學生才情的培養對於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學生能力的增強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現在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缺乏公衆和教育者的重視、教學目標內容滯後、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理念陳舊等,都影響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和學生才情的培養。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加強對其發展的重視,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等途徑來加以應對,使得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發展和學生才情的培養得到落實。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要求 篇五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要求

一、統一使用a4紙打印、裝訂。畢業論文題目爲三號黑體,正文小標題爲四號黑體字,正文爲五號宋體

字。學生應當將畢業論文製作成word電子文檔(要求提供電子稿)。

二、畢業論文形式要完整,應當包括封面、目錄、論文摘要(100-300字)、關鍵詞(3到5個)、正文、

註釋、參考文獻等。

1、封面:省校統一印製。

2、目錄:“目錄”四號黑體。標註正文小標題的所在頁碼爲五號黑體。

3、論文題目:應簡短明確。有概括性,不宜太大,字數要適當,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可以用正副標題的

形式。

4、論文摘要(中文):100-300字,不編頁碼。

5、關鍵詞:是表達論文主題內容信息的常用單詞或術語,關鍵詞數量一般不超過5個。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佔1頁。

6、正文:正文小標題爲四號黑體字,正文爲五號宋體字。段首空2格。有頁碼。

7、註釋:採用尾註或腳註形式,全文的註釋不得少於3個,形式如下:

(1)汪暉:《死活復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

(2)錢理羣:《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20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8、參考文獻:不得少於3個,形式如下:

(1)陳敢:《論散文題材的現代性》,《理論與創作》2014年第4期。

(2)汪増祺:《汪曾祺文集》,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附:範文一篇

1、因封面由省校統一印製,此範文僅從“目錄”開始。

2、正文需單獨編輯頁碼。

3、可根據論文實際要求編輯格式(如頁邊距、行距、段間距等),力求文章脈絡清晰,閱讀方便。

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應用與實踐 篇六

一、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寫作課程的有效途徑

1、爲學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學生在寫作個性和共性之間的問題

爲了明確和規範公文的寫作,在公文寫作中,結合每個文種講解的特殊情況,要爲學生提供一個公文總體形式與內容的撰寫策略模式,才能使學生在寫作個性中反省共性,在寫作共性中思考個性。如:爲了解決應用文體中的標題撰擬個性和共性之間的關鍵問題,要根據教師的寫作教學經驗,爲學生提供一個規範的標題模式。公文的標題主要有發文機關、事由、文種等三個部分組成。而這三個部分中是由介詞來連接的,如:“XX市人民政府關於號召全體公務員向XX同志學習的通知”中“關於”是介詞,而“的”是助詞,再加上主謂結構就組成了事由連接文種。如:“XX市人民政府關於待遇調整的統治”中,連接文種是動賓結構和介詞“關於”組成的。這樣從連接詞、語法等方面,進一步的規範了公文標題的寫作。同時,在這三個部分的內容解讀中,標題是告訴讀者,“XX市人民政府”是發文的機關單位,是高級別的發文單位,同時也是有權利發文的單位,其次告訴了讀者這篇公文負責人。

2、展開主體,按照主體要求、期望相輔相成,實現應用文體的寫作目的

爲了實現應用文體的寫作目的,要根據應用文體的各個文種,統治內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敘述,展開主體,按照主體要求、期望相輔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單位具體行政過程中管理視野的體現,是前提、原因、條件,在行政工作中,要關注全面工作從大局出發,爲規範自身的行政行爲提供標準與參考。其次,發文事由中,關注上級相關活動、要求體現了一種行政歸屬。上級單位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是對於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寫作中,行文的原則就是在安排過程中上級相關活動、精神,也是行文權利的保障。另外,公文寫作中行政事業單位行政行爲的連續性決定了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具體、明確。因此,針對此次工作之前所召開的相關會議,發文要確立相關精神。由此可見,按照國家宏觀層面(專業、行業背景)、上級工作、活動(本級工作、活動)、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羣體(個體)等順序來考慮安排寫作內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項、背景、意義等組織安排、希望、要求,可以爲應用文體的寫作內容實踐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徑,可以作爲具體的行文方向。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寫作課程實踐的有效途徑

1、採用工作過程中系列文種實踐模式,設置課程設計環節

根據課時設置與專業特點,應用寫作課程採用工作過程中系列文種實踐模式,設計課程設計環節,如:在年中總結活動中,單位會依次產生XXX關於年度先進個人、集體選拔的實施意見、XXX關於召開XX年度先進個人、集體表彰大會的通知等四個文種。根據課程設計的要求,爲學生設置一次活動,選擇一個獨立虛擬的工作環境,以下級單位的名義迴文,以上級單位的名義行文,從而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課程設計的內容。並且爲了給學生提供專業角度的意見,要選擇相關課程教師參與評判這類課程設計,從各個專業角度進行考覈。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並進入其實踐環節

重點訓練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會進入到行政事業單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級別區分熟練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寫作內容必須要進入其實踐環節,重點訓練公文的寫作,如:根據設置主題下文,把學生分成小組,第一組爲上級,重點訓練行文的語氣、要求、內容的組織安排等。根據上級來文選擇文種,第二組爲下級進行迴文,重點訓練迴文的語氣、目的等,接着兩組互換位置進行第二次寫作時間訓練。

3、根據學生實際需求進行寫作實踐與訓練,突出日常實用性的寫作實踐與訓練

大一的學生保留着高中寫作思維慣性,因此,要重點掌握理解基礎寫作知識,設置是敘述性、說明性較強的工作計劃、總結、報告等文種的訓練。大二、大三的學生具備了基礎知識,因此採取各類專業文書的實踐訓練,結合其他專業知識,與其他課程的學習形成知識的應用和互補。而大四的學生重點是學習就業單位急需實操性文書,因此,要滿足學生的實際就業需求,吸引學生更好的進行寫作實踐訓練。另外,在家庭生活、學習的過程中,要及時瞭解學生的需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寫作實踐,突出應用寫作課程的實用性,推廣到整個班級,從而實現寫作實踐訓練的目的,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七

論文摘 要: 當下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誦讀法運用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源於外部環境的制約,以及師生自身的素質缺陷和認識偏差。誦讀的顯著價值在於?因聲而見情?和?傳情發於聲?,誦讀教學法的宗旨在於體認到聲情統一的神妙。強化古代文學中誦讀法的教學,要從改善客觀環境和改造主觀認識着手,在具體運用層面,誦讀教學法應與注意培養、文意理解、寫作訓練、考試測評等手段相結合。

凡是出聲念讀,廣義上都可以稱爲誦讀。對於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來說,誦讀方法很多,但朗讀和吟誦是其中最基本的兩類。在國學熱方興未艾的今天,大規模經典作品誦讀活動在全社會漸成熱潮,這當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識之士深切認識到,經典誦讀必須從基礎抓起。因此他們有意識地將誦讀活動推廣到幼兒園和中國小校園,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效。與經典誦讀活動相呼應,在中國小語文教學的主戰場,大多數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能積極運用誦讀法。?稚兒勤誦讀,音節更琅琅?(孫枝蔚,《無酒》詩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讀書氛圍正在幼兒和少年段的人羣中復興。

令人遺憾的是,大學卻並沒有很好地保持這種氛圍。朗朗書聲陡然變得微弱,滿校園除了聽到些許誦讀英語的聲音外,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傳統經典都快成?絕響?了。經典誦讀的這種一頭熱、一頭冷的非正常現象,必須得到有效糾正。承擔經典特別是文學經典教學任務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理應恢復誦讀法的基礎地位。時不我待,適逢其時,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強化誦讀法毋庸臵疑。因爲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領大學校園乃至社會文化氛圍的推手。

造成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上絕少書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概括起來,無非是外部環境的制約,以及師生自身素質和認識上的問題所導致的。

從客觀的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當今浮躁實用的社會心態影響下,重要性與日俱降,邊緣化速度之快正考驗着人們的想象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本是中文系的主幹課程,在一些學校的關聯文科專業也有開設。該課程一般由?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兩部分構成。在市場化和功利化專業設臵的影響下,包括古代文學在內的許多基礎理論課程在大多數大學裏突然變得很不吃香。它們不得不讓出部分教學時間,以保證那些市場反應靈敏、應用性強的時興課程的開設。在這種大背景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普遍受到嚴重削弱。由於課時的大幅壓縮,這就不得不迫使授課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做出調整。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有限的時量內,會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史知識的系統傳授,相應的文學作品部分的教學時間就要大幅減少。作品講得不多,自然誦讀法也就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老師也就只知道講課,而對誦讀一事就選擇性遺忘了。

從主觀因素來看,誦讀法運用不多跟師生的素質和認識有很大關係。現在不少古代文學教師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幾乎沒有受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教育。他們都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對舊式的誦讀法已經相當陌生。這直接導致了他們素質上的致命缺陷。不少老師自己朗讀功底不行,由於缺乏自信,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忽略這種方法的運用。就吟誦而言,現在除了老一輩的霍松林、葉嘉瑩、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還深諳此道外,能繼承者實屬鳳毛麟角,真擔心過不了多久,吟誦又要變成真正的文化遺產。既然如此,吟誦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又怎麼不成爲絕響?在對教學方法的認知上,許多老師也出現了偏差。他們認爲,誦讀屬於搖頭晃腦的舊式先生,這種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課堂了。他們甚至將誦讀看成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乾脆視之爲封建糟粕加以拋棄。由於普遍地採用?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整個大學課堂都是出奇安靜。有些古代文學老師還擔心,叫學生誦讀產生的聲響未免會影響鄰近的課堂,因而認爲這種方法不合時宜。

從學生方面看來,很大一部分已經對文言形式陌生到令人驚訝的程度。他們在新式標點

下讀好一篇古文都覺得費勁,指望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同情和共鳴無異於緣木求魚。在這種沒有興趣的狀態下,要他們主動去誦讀顯然是不現實的。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誦讀有種厭倦和反感,這是中學過於功利化教育的後遺症。爲了大學聯考,將誦讀與分數目的直接掛起鉤來,被動重複,死記硬背,物極必反,到大學以後必然產生對誦讀的?仇恨?感。再加上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人類已經走進了圖像時代。圖畫的直觀性和音頻的立體性,使很大一部分同學產生了依賴性和惰性。經典的詩文誦讀在圖像的包裝下,已經包辦一切了。學生若有興趣,則只要帶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親自開腔顯得多餘,而且沒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經很高的校園,人們已經習慣於聽到英文誦讀,若偶然聽到有人高聲誦讀古詩文,一定會驚詫莫名。整個氛圍的喪失,乃是文學誦讀無法展開的根本原因。學生的種種情緒,有意無意間影響到老師,一旦師生有所?共鳴?,古代文學課堂上誦讀展開不充分、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

開口發聲在古代文學課堂竟然成爲奢侈,這在古人看來真是咄咄怪事。誦讀法不但是過去啓蒙教育的第一方法,而且在各級學校的教學中,它的基礎地位從未曾動搖過。史載教育家胡瑗辦學時的盛況:?掌儀率諸生會於肯善堂,合雅樂歌詩,至夜乃散。諸齋亦自歌詩奏樂,琴瑟之聲徹於外。?[1]朗朗書聲和着悅耳琴聲,響徹課堂內外,像這樣的動人場景,在古代是十分常見的。

一篇優秀的古典詩文,人們常用?聲情並茂?這樣的詞語來形容,這是恰如其分的形象描述。誦讀法的好處有很多,但我以爲,其最顯著者當在?因聲而見情?和?傳情發於聲?上。?聲?與?情?一而二,二而一,互爲表裏,彼此生髮,其妙處非反覆誦讀不能體會。這種關係正如曾國藩在《處事金針〃學問之道》中所描述的那樣:?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聲,聲亦足以引文,循環互發,油然不能自已,庶可漸入佳境。?

一方面,誦讀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久之便能披音入情,從而體會到不可言傳的巨大愉悅感,這就是所謂的?因聲而見情?。因聲韻而產生押韻和平仄,這是中國古典詩文格律美的重要體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聲音之美如同五色相映,其抑揚頓挫的轉折變化正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循着聲音一路探美,情懷隨之次第展開,境界自然也別開生面,讀者往往因爲這文學的美景激動而陶醉。四聲之說明確提出雖說是在南朝,但注意音韻美在《詩》、《騷》中就成爲高度自覺。《離騷》鴻篇,若默讀不足以體會其波瀾壯闊的情懷。唯有高聲誦讀,其自信、激越、悲憤、悱惻、堅定、深沉、流連等百般滋味,萬種情感才能娓娓展開,聲促情漲,到高潮處已難辨讀者和屈原之別。我每次在課堂誦讀《離騷》,情感就要受到新的洗禮,心靈無不受到震撼。這也更讓我深刻地理解了?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2]這句話,與其說這話是讚美名士風度,不如說是傾倒於《離騷》的聲韻之美。能在酒精的作用下,自由解放自己,旁若無人誦讀美文,聽着自己的聲音,感受到君心我心原爲一心,這纔是真正的名士境界。另一方面,誦讀有利於還原文學場景,將古人之情傳達於讀者之心。古今人同心會意後發之於口,這份激盪的情感便有如平上去入四聲調,拍打於心岸,帶來審美的別樣衝擊波,這就是所謂的?傳情發於聲?。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論述?情?之所託時,都不是對應?文?,而是?音?或?聲?。?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劉大櫆,《論文偶記》)由此可見,音聲之重要性高於字句。因此古人進一步明確說:?詩有比興不能盡者,故被之聲歌,使抑揚以畢其意。?(李調元,《雨村詩話》捲上)又云:?性情,詩之體;音節,詩之用。?(喬億,《劍溪說詩》)這都直接說明了?聲?和?情?之間的一體兩面關係。明乎此,我們在誦讀之前,不妨先默讀精思,用心捕捉和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識得其酸甜苦辣之後,在深得我心的狀態下脫口而出,即能收聲情一致之妙,這也就是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

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3]葉先生的這段話,精闢地點出了情由聲出的道理,對誦讀在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溝通作用作了特別的強調。

?聲?與?情?之間的關係是如此親密,缺少了誦讀這個環節,關係怎麼能得到體現?因此,誦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揣摩和理解的過程,簡單地認爲誦讀是死記硬背的一種手段,實在是過於膚淺。

要在古代文學課堂上強化誦讀法的運用,必須改善客觀環境和改變主觀認識。從客觀條件來看,改善古代文學的生存環境,提高該課程的尊嚴和地位,從而創造出一個詩意蔥鬱的氛圍是迫在眉睫的任務。絃歌諷誦滿校園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飽滿之時,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只有憧憬。從主觀改造來看,師生必須提升自身的素質,提高對誦讀教學法的認識,盡其所能創造出課堂改革的良好氣氛。

在具體實施誦讀教學法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發揮好引導作用。不能單純爲誦讀而誦讀,而應當將誦讀與其他教學任務結合起來,在適度壓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況下,追求審美和功利的統一,是誦讀教學法的現實可行之路。

第一,誦讀教學與注意培養相結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條件,誦讀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說得好:?凡讀書須虛心定氣,緩聲以誦之,則可以密察其意。若心雜氣粗,急聲以誦,真村學小兒讀誦鬥高聲,又豈能識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讀書錄》卷五)朱熹認爲,讀書必須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因此,教師在實施誦讀法的時候,千萬告誡學生聚集精氣神,細看文字響亮讀,以不讀錯一字作爲檢驗標準。注意力一旦成爲習慣,便能心平氣和,有如此好的心態作保障,阻礙誦讀教學的其他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誦讀教學與文意理解相結合。?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能生巧,溫故知新,對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時候是和誦讀的頻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師不只是在古代文學課堂上要求學生誦讀,更要鼓勵學生在課後繼續。誦讀和精思要同步進行,要仔細揣摩作品奧義,以及作者境況和情志,將心比心,成爲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黃子云《野鴻詩韻》雲:?當於吟詠時,先揣知作者當日所處境遇,然後以我之心,求無象於窅冥惚恍之間,或得或喪,若有若亡,始也茫焉無所遇,終焉元珠垂曜,灼然畢現我目中矣。?達到知己境界,則作者之言彷彿出於我之口,作者之意彷彿凝於我之聲,誦讀境界至此,方爲有得。

第三,誦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相結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詩句所揭示的道理廣爲人知。寫作時語感非常重要,而語感的獲得顯然需要大量閱讀的積累。誦讀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語感,肖其神氣,而且能獲取文聲的語感,合其音節。相對於默讀,誦讀在語感訓練方面的優勢是明顯的。有了很好的語感,就會產生模仿創作的衝動。正如曾國藩在《家訓》中所言:?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字覺琅琅可誦矣。?若能臻於此境界,誦讀教學法的效果就會有所增強。因此,教師要將誦讀與學寫古典詩文聯繫起來。提醒學生在創作時注意音感,完成作品後,在節奏、平仄、押韻等方面與誦讀的原作比較。培養學生通過唸誦來修改文章的習慣,使他們體認到?遇到念來不順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3]

第四,誦讀教學與考試測評相結合。沒有壓力便沒有動力,適當採用一些功利手段來促進教學是必要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經典作品來進行普通話訓練,並將這視作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的一步驟來實施。加強對誦讀作品的考覈,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要求。一些特別經典的作品可要求學生背誦,並在試卷上明確考覈內容。除書面考覈後,平時課堂上也

可隨機抽查,期末甚至可以集中時段當面考查誦讀情況,將其結果列入平時成績。教師還可以採用激勵機制,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各種誦讀活動和比賽。比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誦讀作品做成音頻文件上傳網絡與同好分享,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經典詩文朗讀大賽,邀請高水平專家爲學生舉辦朗讀、吟誦等講座,併爲他們與專家的交流搭好平臺等。

世上之事看起來難,但只要努力去做,難事就會變得容易。相信通過全體古代文學教師和愛好者的共同奮鬥,誦讀之風一定會蔚起校園,廣及社會。當誦讀經典成爲一種大衆自覺時,人們隨處可以聽到吐珠納玉之聲。和着鏗鏘悅耳的聲調,精神爲之軒昂,境界爲之高尚,人生因爲這樣的詩意而無限美好。

參考文獻:

[1]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補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8.[2][南宋]劉義慶撰。柳士鎮等譯。世說新語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637.

[3]智仁勇等。葉聖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71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八

《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斷髮生變化。傳統教育注重應試教育的漢語言文學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理論知識比較豐富。如今的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越來越看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不再適用。本文針對教育領域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素質教育;教學質量

1、漢語言文學教學意義

時代在發展,急需高素質人才的同時競爭日益加劇,所以人才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漢語言文化的學習關係到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發揚,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輕視的力量。只有我國的下一代學好漢語言文學,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纔不至於流失在歷史長河裏。漢語言文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讓當代學生學好漢語言文學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2、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分析

2.1教師轉變教學角色

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多是採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很少把學生主體性當做教學活動的主要標準,對學生的具體需求不明確,所以教學活動對學生教育的針對性不是很強。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沒有自主學習的激情,自然對學生學好漢語言文學有一定弊端。而且學生參與的互動機會比較少,學生在理論課堂中逐漸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爲了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漢語言文學有更好的幫助,老師需要先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再以自己爲主導,而且真正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到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以前那種老師就是權威的教學思想應該摒棄。

2.2制定教學目標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制定教學目標或者是制定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只是根據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刻板的理論講解,教學內容大多比較散亂,沒有邏輯。這樣散亂的教學內容沒有明確目標,對學生系統學習漢語言文學具有負面影響。想要強化漢語言文學教學效果,老師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都要圍繞制定的教學目標展開。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應該就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要解決大問題,就可以將其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來解決。學習漢語言文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學好漢語言文學,老師應該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把複雜的漢語言文學學習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都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老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認真分析研究,找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每個階段及時調整重新評價教學目標,直到最終培養出具有漢語言文學素養和應用能力的人才。老師在制定目標時不能僅考慮課程要求,也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不同,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每個人的差異性決定了人才培養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材施教是一個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要注意觀察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對跟不上老師教學腳步的同學及時給予幫助,爲他們制定更加簡單詳細的教學目標。

2.3組織學生有效學習

漢語文學學習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老師的教學目標能否高效實現,學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師教授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爲了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熱情,老師可以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漢語言文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都蘊含一個歷史典故,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多向同學講述一些相關歷史故事,講解其中典故、詩詞的由來。在講解文章的時候多介紹一些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寫作背景。現如今是信息化時代,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優勢,採用影視資料、網絡課件、圖片配音等方式給同學們創設情境,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同學們對漢語言文學課堂的參與度。老師除了要在課堂上創新教學方法之外,還要引導同學們在課堂之外進行自主學習,主要是培養同學們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在上課之前進行預習,在網絡上查閱課堂上要學習內容的背景知識,先自己大致瞭解。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對所學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老師加以及時指導,解決問題。

3、結語

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在教育事業中受到了很大重視,因爲漢語言文學關係到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當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視是理所當然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一定要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改革創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素質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薛梅。論背誦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學習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8)。

[2]曲文軍。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10(02)。

[3]周文偉。新歷史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08)。

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二: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 篇九

內容摘要:後現代教育思想作爲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思想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文中將對後現代教育思想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影響予以探究,分析這一思想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應用意義與途徑。

關鍵詞:後現代教育思想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

漢語言文學專業獨具我國傳統文化特色,開展這一專業課程有利於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在以往的教學模式當中,漢語言文學課程的展開以教師爲主導,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方式極大的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應當將轉變教育思想作爲課程改革與建設中的重點內容。

一。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

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意義後現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觀念對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展開有着重要的意義與作用。首先,後現代教育提倡教育的人性化與個性化,即關注人的生存環境與個性發展,使人能夠主動對自身以及身邊環境進行改善。漢語言文學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個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並使漢語言文學的特徵顯露出來。其次,後現代教育提倡提問式與對話式教育,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同時在一問一答中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引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進一步思考。再次,後現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發展,這種觀念有利於形成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爲漢語言文學研究的深入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後,後現代教育提倡創新觀念,創新是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後現代教育思想中將對創造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放在了突出位置,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於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弘揚與發展。總的來說,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應當以後現代教育思想作爲指導,從而促進高校教育的發展,促進人才能力與思維的全面發展,促進漢語言文學以及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二。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途徑

1、調整教學計劃。

傳統教學活動完全依照教學計劃執行,缺乏靈活性與實用性,課堂節奏完全由教師掌控,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以被動的形式接受知識,教學效果較差。漢語言文學內容繁多複雜,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因此爲了將其特點充分的展示出來,教師應當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對教學計劃予以調整。教學計劃應當具有靈活性,應當讓計劃適應實際教學活動,而不是讓教學活動迎合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制定要從專業特徵、學生、教師三個方面出發,進行綜合性的考慮。

2、轉變教學模式。

漢語言文學專業涵蓋內容豐富,包括詩詞、小說、曲賦、散文等,單憑直白的講述,學生是很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的,因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模式,將單向的輸出模式轉化爲雙向互動模式,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與探究,通過交流學生能夠主動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漢語言文學有着更爲深入的體會與瞭解,使看似枯燥的文學課變的生動活潑。另外,通過面對面交流與探究能夠增進師生間的關係,加深彼此的瞭解,爲教學工作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

3、明確教材意義。

教材是教學活動展開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雖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全面的解讀,但是卻並沒有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其內容大多爲詩詞、曲賦、小說、散文等,學生往往意識不到這些文學作品與自身的相關性以及與生活實際的相關性,因此學生的實際能力與素質並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後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在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教學中應當對教材進行研究,明確教材內容設置的實際意義並將學生的思想意識、實際生活以及教材內容聯繫一起,使之成爲統一的整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意識到漢語言文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在專業學習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4、有效利用知識。

教育教學開展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讓學生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對知識予以利用,提高學生的實際素質與能力。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知識,學生要對知識予以深入探究,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養成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可以主動投身到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當中。漢語言文學涵蓋的內容豐富,僅憑課堂教學難以將讓學生完全瞭解該專業知識,因此學生需對課堂知識予以有效利用,並將課堂延伸到課下。

三。結語

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育、學生、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都離不開這一思想的指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當創新教育思維,調整教學計劃、改變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都要對教材的含義進行深入探究並可以對知識予以有效的利用。

參考文獻

[1]石慧。論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

[2]趙瑩。探析後現代教育思想下如何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1(22)。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 篇十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

李白詩風淺析

姓名:學校:學號:指導教師:日期:

李白詩風淺析

李二營

摘要:“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詩聖杜甫的這首詩,寥寥數語,將詩仙太白的詩風表露無遺。提起太白,緊隨而來的想必就是人人都熟稔於心的那一首首飄逸不羣,狂放不羈的詩篇!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從“將進酒,杯莫停”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太白的詩,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見證了盛唐的繁榮與千古詩仙的成長,縱橫馳騁、騰挪變幻,展現出一往無前的吸收與創造。詩中的理想主義、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現和進一步的發展,浪漫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統一,並且詩人將浪漫主義精神滲透於各種題材,基調奮發向上,以他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無可比擬的手筆極大地開拓了中國詩歌的藝術境界,豐富了詩歌的表現視野。可以說李白的詩歌是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千古,永彪史冊。 關鍵詞: 李白詩風飄逸浪漫

在中國,李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白的詩歌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峯,是中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李白就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他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是成就其浪漫主義詩風的源泉。可以說,李白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用古人之言,飄逸就是“落筆生雲煙”(歐陽修),“萬象奔走於筆端”(範傳正);就是“飄飄有凌雲馭風之意”(李調元);就是雄偉瑰麗,奔放豪邁,清新俊朗,自然率直,無拘無束,變化萬千。讀者得到的美感則是鼓舞振奮,輕鬆舒暢,超脫開闊,浮想聯翩。他生活的時代,既有《詩經》《楚辭》、三曹二謝、陶潛、陳子昂等詩作可以直接借鑑,又有諸子百家、《史記》等文化的滋養,特別是儒、佛、道世界觀的廣泛傳播,加上唐王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一百多年來的穩定發展,造就了富於創新、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盛唐氣象,等等。因此說,李白飄逸浪漫主義詩風的形成並非偶然所得。

一、李白飄逸詩風的構成

話說回來,到底什麼是飄逸呢?李白流傳至今的詩作,無非是一些文字材料,所謂飄逸,也就是讀者讀了這些文字材料之後產生的一種美感了。飄逸這種美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古人有不少論述,稍加綜合、分析,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範傳正、晁公武、歐陽修、徐積等感覺到李白詩歌“萬象奔走於筆端”;“手下忽然片雲飛,眼前劃見孤峯出”;“李白筆下生雲煙”;“蓋自有詩人以來,我未嘗見大澤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變萬化,雷轟電掣,花葩玉潔,青天白雲,秋江曉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詩”;“筆鋒縹緲生雲煙,墨騎縱橫飛霹靂”;“往往風雨爭飛,魚龍百變,又如大江無風,波浪自涌,白雲從空,隨風變滅”。古人敘述的這些感覺,在美學上可以歸之爲壯美,豐富多彩,變化萬千,雄偉瑰麗,奔放豪邁。李維楨、李調元、李綱等則感到讀李白的詩“如餐霞飲露,欲脫骨衝舉”,“使人飄揚欲仙”,“遺篇凜凜有生氣”,“飄飄有凌雲馭風之意”,“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他們得到的美感則是鼓舞、輕鬆、振奮、超脫、舒暢、開闊、浮想聯翩。從美學角度說,這些感覺既具有壯美的特點,又具有優美的特徵,可以說是壯美與優美的完美結合。任華、元稹等,還感到李白的詩“多不拘常律。振擺超騰,既俊且逸”、“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若飛將軍,用兵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他們感到的則是詩歌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的無拘無束,活潑、自然。 前人的這些論述,道出了讀李白詩歌的共同感受:好像被一陣清風吹進了蓬萊仙境,鋪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見的雄奇景色,到處是壯美,遍地是奇麗,你頓時會覺得自己就像已經被“超度”了一樣的愉悅,一身是正氣,五內是舒暢,胸襟開闊,思路開朗,超脫解放,振奮堅強。這種美感,概括起來就是前人所說的“飄逸”。

這種飄逸,分開來講,應當分爲以下幾個部分:

(一)其詩平易自然又多奇想

細看會發現,李白詩很少生僻字,所用典故大部爲人熟知,組句口語化,思路清晰,使大家容易理解。不刻意雕琢,不隨意扭曲,語不牽強,韻不險怪,情真意切,真如“出水芙蓉”,天然可愛。完全是直抒胸臆,無所隱避。那些句子的組合,給人毫不費力的感覺,那些話就該那樣說,那種感情,就應那樣表達。就連押韻也不肯汲汲以求,怎麼合適便怎麼押。這就使得讀者讀李白詩,就好比和一個胸懷坦蕩、率真質樸又遠見卓識、文采飛揚的老朋友談天,無拘無束,如坐春風,不覺壯思飛動,飄飄欲仙。

同時,自然之中穿插奇特的想象,使人讀李白詩就彷彿進入了神山仙境,處處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聯翩,產生“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雲”的感覺。其感情可以打破任何界限,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空間千里萬里,擋不住詩人的深情。“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太白與我語,爲我開天關”,時代不同,仙凡遠隔,李白都能精誠所至,招之而來。其奇想,無論用於佈局謀篇,還是用於寫景、抒情、記人、敘事,都能異想天開,涉筆成趣,使人讀來妙思泉涌,意興盎然。

(二)誇張與對比巧妙運用

如“飛流直下三千尺”、“海水直下萬里深”、“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昔時紅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等等,讀來給人以強烈的感情衝擊,讓人感覺或酣暢淋漓,痛快無比,或悲憤交加,觸目驚心!不可一世的氣勢,躍然紙上!

(三)構思上超凡脫俗

比如,《蜀道難》中用“難於上青天”“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來寫蜀道行路之難,《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用“虎鼓瑟”、“鸞回車”來寫夢境之瑰奇都是非凡構思的好例子。 又比如,李白和杜甫寫過同一個場面:親人送子弟遠征。杜甫的《兵車行》寫的是“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是實寫,而李白卻是這樣寫的“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開始是“長號”,比杜甫的“哭”,更加激烈,後來是泣盡以血,嗓子已經“號”啞了,哭不出聲來了,比杜甫的人物更慘烈。這樣一比,不能不說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四)文學修飾豐富多彩

比如其活用對偶,“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上有無花之 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不避重字,不管平仄格律,合適就用,讀來活潑順口,又有巨大的氣勢,等等。

綜上所述,可以把李白的飄逸詩風的構成歸納爲率真豪放的情志,平易自然的句子,巧妙的誇張與對比,超凡脫俗的構思,鮮明強烈的修辭等。

二、李白飄逸詩風的成因

對李白詩風的認識,要本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因爲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必然的因素。也只有對形成的原因有所瞭解,才能更好地感受李白詩風的精神內涵。本人認爲李白的創作風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重要因素:

(一) 唐朝政治、經濟的繁榮和繁榮景象是李白詩風形成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切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認爲物質決定於意識,存在決定於精神。研究作爲意識形態的文學及文學現象,首先就要考察其依賴的物質基礎,因爲任何文學流派的產生、發展,都歸根於一定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

唐朝是我國封建時代最強盛和統治時期最長的王朝,前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甚至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特定的時代孕育着特定的風氣。政治上的開明、文化上的兼容幷包性,使得大唐帝國逐步的形成並孕育着一種樂觀、自信與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

人們富有生氣、胸襟開闊。而這種驕傲自豪、樂觀奮發、繼往開來的精神無疑是時代的主旋律,也是歷史的表達。

李白生活在一個文化交流與繁榮的時代。作爲被這個時代孕育的詩人,李白像一顆巨星從大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視天下。他在盛唐時期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正所謂 “時世造英雄”,當時的文化氛圍,也正是他得以成長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權貴、爭求自由的精神,便形成張揚的個性,高亢的性格,飄逸的詩風。特別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豪邁氣勢。無疑就是唐朝政治、經濟全面繁榮昌盛在文化精神領域的真實反映和淋漓的寫照。

特定的時代必會有特定的文化,風格是時代的產物。李白乘時代之風,翱翔於詩壇,因而他的詩風完全打破了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的格式,沒有依傍,筆法不定,便達到了隨心所欲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境地,也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積極向上的所富有的時代精神。可以說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正是盛唐氣息的反應,更重要的是當時詩歌是在南北、中外文化交流下所形成的新產物,而李白也正是在這種文化影響下步入了巔峯,成爲這種新詩歌的傑出代表。

(二)李白積極浪漫主義詩風善於總結時代的營養

李白詩風的形成不僅靠唐朝經濟的繁榮沃土,也有經濟因素的影響,不然也結不出如此豐碩的成果。李白飄逸詩風的形成與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就有着必然的深刻聯繫。

初唐的輝煌帶來了文學的繁榮,而作爲封建正統的文學的主要形式的詩歌更是迅猛的發展着,並且呈現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景象,也造就了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唐詩的繁榮不但表現在數量上,三百年間詩作近五萬首,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間遺存總和還多出兩三倍。這一時期的詩人更如璀璨羣星,這使得詩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均達到較高的境界,詩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唐朝詩歌思想傾向的表現、不同題材的發展、聲律的運用、語言風格的創造以及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盛唐文化以中國本土文化爲載體,廣納域外精華而蔚爲大觀,這種廣闊的文化空間和自由的文化氣氛對盛唐詩人的心理和氣質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也促使了盛唐詩人對新生事物、氣象的追求不斷進步。而李白正是在這種時代風氣的薰陶和浸潤下,很快成爲這個時代的典型代表。

李白懷着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創作詩歌的態度,繼承了以往詩人浪漫主義的創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時代的進取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社會秩序的潛在力量,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描寫手法。同時他尊重傳統,學習前人,又大膽創新,善於從多方面學習並汲取精華,這不僅對他詩歌思想內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響,並且對他詩歌的語言風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陳子昂掃蕩齊樑詩風的文學改革對李白影響極大,李白在《贈僧行融》中曾讚揚陳子昂“峨眉史懷一,獨映陳公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文學主張正是陳子昂文學革新的深化。所有這些已有的文學成就李白都是兼收並容、廣爲接納,也一一加以批判地繼承,並轉化爲自身積極浪漫主義詩風的營養。因而他便形成脫口而出的詩歌情懷,他的詩裏有一股與雲天比高、與歷史等量的豪邁氣概,也呈現出透明純傑而絢麗的光彩,從而反映出他自身不肯苟同於世俗的高潔品格,這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人格魅力。

(三)李白受儒、道、俠思想的影響,便使他獨特風格的最終形成,還使他成爲積極浪漫主義詩風的偉大代表

李白出身於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商人家庭。他從小“誦六甲,觀百家”,喜歡擊劍、遊俠。他少年時代生長於道教氣氛濃郁的蜀中,環境對他的儒道信仰影響極大,後來他又學習縱橫術。也就是因爲他少年時代受到的各種影響,使他具有了狂傲、飄逸、灑脫的氣質,也使他的詩中有了那種奔瀉而出的感情和奮發昂揚的氣勢。

從26歲起,李白就踏上游歷的生活,並多次希求薦用,但屢遭失敗。天寶元年,李白奉召入京,這一時期是就他一生中最爲輝煌的時刻。但好景不長,沒多久就被權貴們詆譭,仕途再受打擊,使他對朝廷充滿憤懣和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並無減退。

安史之亂起,李白以爲報國時機已到,入永王幕,慷慨從軍,後卻被定爲反叛罪,被迫離開長安。雖然他覺得極端痛苦,總是在那裏掙扎、抗議、奮鬥,但仍然表現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傲骨!在這一時期他揭露現實的作品越來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遠大抱負。

這種理想成爲他一生追求目標的基石。但“窮則獨善其身”思想不免與道家厭世的思想合流,遊俠的思想又使他重諾輕物,輕視傳統,追求一種個性的張揚,養成狂傲不拘、飄逸灑脫的氣質和豪邁曠達的作風。

李白深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老子的“無爲”,莊子 “無用” 的思想,厭世、孤傲的風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這種道家思想影響又有着雙重作用。積極的一面是狂放不羈、大膽追求、熱切的尋求個性自由與灑脫。森嚴的封建禮節和庸俗的社會關係使他窒息,黑暗的社會中找不到出路,所以便採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急切地追求着個人自由與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消極影響是表現頹廢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訪道、飲酒作樂、脫離現實,將道家那種人生如夢及其行樂的消極因素帶到了他的詩中,無形中削弱了他的浪漫主義表現力和感染力。 獨特的經歷也造就了他獨特的思想,而獨特思想又造就了詩人獨特的性格。他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在李白身上以不同程度地體現着。這就導致李白思想的積極與消極、入世與出世、求仕與隱居思想行爲的交織與融合。天地之道,得之於心,然而吐之於文章,這就是李白的詩歌特有的特點。儒、道、俠三種思想奇妙地統一於李白思想性格和氣質中,這種獨特的思想使他在詩歌創作中表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極大地批判現實主意力量。

總而言之,李白積極浪漫主義詩風是詩人一生思想經歷的真切表現,也是盛唐時代社會現實和精神風貌的必然反映,這就是李白積極浪漫主義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白的壯麗詩篇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典範,它把藝術家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完美的結合起來,達到渾然一體,並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無上的創造力!因此李白的詩風影響也極爲深遠,他的詩也便廣爲傳頌,其他各種流派的的詩人也極爲仰慕。

韓愈稱:“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杜甫評價李白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陸游、李

賀、辛棄疾、龔自珍乃至郭沫若等大家無不是從李白那裏汲取了養料、豐富了自己,從而使浪漫、豪放、飄逸的詩風不斷形成、發展,最終成爲李白詩風的典範,李白積極浪漫主義詩風及精神不愧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蕭本雄。《詩壇奇才李白》。吉林: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年01月。

[2] 程韜光。《大唐詩人三部曲·太白醉劍》。河南:河南文藝出版社,2014年01月。

[3] 李白。《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李太白全集(上中下)(新)》。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04月。

[4] 王運熙。《李白精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07月。

[5] 周勳初 ,匡亞明。《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李白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04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