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論文(精品多篇)

應用型模式 篇一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衆教育階段。在大衆化教育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爲迫切。

應用人才,是指培養人才不以學術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爲取向,而以適應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大衆化教育爲取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強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既注重智育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創新型人材,是指培養的人才比技能型應用人才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能力。致力於培養出既具有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又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在行政、教育、新聞出版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領域從事編輯評論、文祕及文化宣傳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創新型應用人才,是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首要任務。

市場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通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在人文素養的教學中,培養薰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美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溝通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另外,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是上承學科研究成果,下接職業技能訓練的中間環節,肩負着吸收學術成果、拓展能力、指導具體實踐、形成職業技能的任務。概言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既要有理論的修養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職業技能的培養,這纔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基本定位。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爲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設計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改變教學手段,配置相關教學資源。本專業課程體系將以文學類課程爲主,語言類、寫作類、實踐類課程具體落實本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目標。具體操作方式是:

(一)文學類:着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根據新的時代要求,改變觀念,以提升人文素質、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人品爲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使學生對文學的把握從側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會歷史轉變爲側重理解生動形象的人。課程設置也作相應的調整。

(二)語言類:着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更注重交際溝通能力。

(三)寫作類:着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筆桿子”,而能說會寫也是畢業生就業最好的標籤。寫作課將以培養學生實踐寫作能力爲主,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的課程,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祕書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於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

(四)實踐類:着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一是專業工作能力層,通過學期論文、課程論文和各類實習讓學生掌握綜合能力;二是創新能力層,通過課外職業實踐活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應採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和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鑑定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在完善和改革教學的基礎上,形成較爲清晰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面向社會、重視基礎、強化實踐,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說、能寫、能辦事的高素質應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應立足於傳統中文基礎與現代實用中文基礎的有機結合,立足於課堂的拓展和實踐教學的深入展開,立足於立體開放型師資結構的建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體現人文精神,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體悟的最直接的載體,它擔當着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該專業的主幹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知識系統,更是一種價值譜系,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的,需要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應力、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需要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心在於學生的人文素養,它的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它作用於人的精神層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着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價值不在於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於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與“高素質”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不能僅強調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動手能力,而更應該注重與人的素質相關的專業素養。動手能力的強化,可以使學生快速適應自己的工作,但能否勝任或者是否有發展前景,則要看他的內功和修養。

大學的類型、層次不同,對 社會的功能自然有所差異,漢 語言 文學專業在不同大學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實現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

傳統型模式 篇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爲適應計劃經濟時代對漢語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較切合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發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場需求的實際。

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開設課程有:文學概論、寫作、文學作品導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邏輯學、語言學概論、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美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學術思想通史、西方哲學概論、高等數學、英美文選、科學概論、史學專題、科研論文閱讀與寫作,共19門。

課程的設置基於培養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目標極不明確的專業,它培養的學生所從事的職業,涉及新聞、廣告、出版、廣播、影視、戲劇、文祕、教育、行政(文化宣傳、各級政府)等部門,專業的設置較爲寬泛,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對象無法做到精確的定位,課程的安排沒有一個明確的導向。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課程觀念上,重語言文學輕文章。第二,在課程結構上,重學術輕實踐。第三,在課程內容上,重學科專業輕文化基礎。

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爲教學和考試考查主要內容。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相當嚴重。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本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普遍困難。

學生專業不專,特色不突出,就業競爭能力較差,出現了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不相適應,學生知識結構、能力與素質不相適應,教師素質能力與人才培養定位不相適應等系列問題。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顯得尤爲必要,優化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迫在眉睫,我們應該探索出一種既能有效解決目前的各種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培養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養模式。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三

談勝任力導向下漢語言文學教改方法摘要:勝任力是基於學習動機、自我概念、角色、特質、知識、技能等方面反映人的綜合素養。

將勝任力理論應用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實踐中,主要是發揮勝任力理論的導向功能,提升漢語言人才的語言能力和素質。

文章從勝任力理論探析入手,審視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中的發展困惑,並從優化教學改革方向上,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地位,強調知識教育、能力培養並重的教改目標,促進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

關鍵詞:勝任力;漢語言文學;教改模式;應用研究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關注知識分子培養目標的大學教育,迫切需要從人才目標、培養理念、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以滿足新時代語境下的改革訴求。

1任力理論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

斯賓塞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論”將人的素質比作一個冰山模型[1],爲勝任力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基點。

知識、技能作爲“基準勝任力”,可以通過學習、培訓來獲得。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文科類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傾向於文化修養與人文素養,注重品德修養、文人情趣的積累。

面對社會文化轉型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需要從自身學科定位上,突出中文人才與社會需求的關聯度,特別是文化知識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中文人才要養成良好的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要讓學生願意讀書、會說話、能寫作。

爲此,立足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從倡導學生實踐能力養成上,注重知識創新、強調溝通合作、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講究知識傳承與獲取的辯證統一,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2任力導向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改模式構建

勝任力模型將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作爲課程設計的基礎,打破傳統片面追求“教”而忽視學生“學”的教育格局,立足於教學過程,從對文學經典知識的學習與傳承中,優化教學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從知識體驗中來接受和內化。

2.1注重人文性、應用性學科導向,優化課程建設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順應社會人才發展需求上,要突出人文應用型培養特色。

當然,不能爲了強調“應用性”而削弱課時,而是以核心課程爲主,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寫作、外國文學等爲主體課程,同時,再延伸和增加其他學科課程,如民間文學、中國思想史、電影賞析等,構建出極富人文精神的新課程體系。

另外,在漢語言專業特色教育上,要強調方向分流,對於追求學術性的學生,可以強調對專業知識理論的學習與訓練,如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等;對於傾向於漢語言應用方向的,可以增加普通話、演講與口才訓練、人際溝通學、商業策劃等課程[2]。

多種課程的分流,有助於學生結合自身需求來選擇。

2.2拓寬教學途徑,強調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

在教學改革中,要立足當前教學體系,深化和拓寬實踐教學渠道。

(1)引入“知能攀登工程”所謂“知能攀登工程”,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強化自身綜合能力。

一是對學科課程的學習,結合學科教學計劃,通過分期學習、成績目標對照來修完相應學科課程;二是對學科知識的拓展,主要從制定讀書計劃,明確閱讀書目,引入必讀書、專業拓展類圖書種類,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愛好、方向來拓深專業素養,

爲高年級的學科分流創造條件;三是對基本能力的提升,主要從漢語言文學專業職業技能訓練上,突出學生的自學能力、專業能力、語言溝通能力、交際能力、組織協同能力等,並從能力提升計劃與對照中來漸進養成;四是對自我素質的培養,每一個學生依據本系所制定的“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綱要”要求,

結合自身實際來突出綜合職業素質,並滲透到日常學習、生活中。

(2)深化國學誦讀教育國學課程是增強人文精神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營造良好學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有效途徑。

在國學課程教育實踐中,一方面突出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如開展各類國學系列課,讓學生從國學誦讀與講解中,熟悉和了解國學文化,突出古文化素養;另一方面組織觀看國學主題影視作品,如《孔子》、《墨攻》、《趙氏孤兒》、《孫子》等影片,從國學影視評論中來深諳其真諦。

另外,邀約省內國學學者專家來校開講座,組織學生排練國學話劇、情景劇,詩歌朗誦會、詩詞交流會等,讓學生從古人、古詩、古文化中深刻體會其中的人文意蘊。

讀書可以知禮,爲營造讀書環境,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利用每學期假期開展讀書系列活動,並將之納入到閱讀制度建設中。

每個學生每年要閱讀五本書,包括人文類書籍3本,其他專業書籍2本。

鼓勵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並細化讀書筆記內容,如讀書概要,名句經典文摘,讀後感等;平時開展讀書交流會,特別是在年度讀書交流、班內讀書研討會中,幫助學生總結讀書心得。

(3)注重“四項能力”訓練,突出人才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特色培養,要注重“四項能力”教育,即寫字能力、寫作能力、說話能力、現代辦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