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美”的教育讓學校德育舊貌換新顏

“美”的教育讓學校德育舊貌換新顏
“美”的教育讓學校德育舊貌換新顏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德育一直佔據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德育的過程不像一般的文化課教授過程那樣邏輯鮮明、直截了當,其最終的結果也很難在短期內以各種量化的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有很多時候作爲德育工作的踐行者根本無法親眼目睹自己的“收穫”。因此,德育工作就需要參與者付出足夠的耐心與精力,以近乎“磨洋工”的方式來遂行相關的各項工作。筆者在學校分管政教處的相關工作,作爲一個長期處在學校德育工作第一線的教師,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切身體會着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感受到了學校現行德育工作的種種不足之處。
一、明確當前德育工作的不足
當前學校的德育工作,重點圍繞着與德育相關的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展開。誠然,制度是德育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規範和保證。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爲規範,各所學校都有着相應的校紀校規(如《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等),通過對學生日常言行舉止的規範來踐行德育工作。各班也會制定相關的班級公約,通過一系列有着各自班級特色的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提升德育效果。無可否認,通過德育制度建設來踐行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但有了相關制度我們的德育工作是否就能夠一勞永逸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姑且不論德育工作的複雜性需要我們理性面對,僅僅針對制度本身的某些“短板”之處,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如何補上那塊“短板”,畢竟,決定一桶水深淺的永遠是水桶上最短的那塊板。
制度不是萬能的,而當前德育制度“短板”的最直接體現,便是我們所制定制度的“延後性”,而這一“延後性”也使得我們的德育制度與大多數學生間沒有產生預期中的“化學反應”。
教育的對象是人,而變化最大的恰恰就是人。一方面,從恢復大學聯考到現在,學校的德育體系變化並不大,除了用各種制度規範學生的行爲外,針對學生的鼓勵促進措施則略顯單調。如一以貫之的“三好學生”、“積極份子”評選活動等。
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下,現代中學生的思想狀況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言,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出現了與過去截然相反的偏差。在許多教育教學論著中我們都可依看到這樣的描述,當代中學生的價值取已經開始傾向於“個人追求”,或者說“個性追求”。許多人在人生理想的選擇上更趨於現實,甚至大多向“金錢、享受傾斜,以掙錢多少,收入高低論職業優劣,以追求實惠,安逸的工作爲奮鬥目標。至於敬業、愛業、勤業的意識追求淡化了”。出現上述現象,原因是複雜的,解決起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我們對當前的德育制度進行深入反思。
回頭反思我們的德育制度(包括評價體系),幾十年來,其制定標準沒有任何變化,始終以一種粗放型,“全天候”式的條例要求着大家。大部分多學校的規章制度裏依然充斥着如“尊老愛幼,尊敬師長”等條規,但具體如何實現卻鮮有指導。而評價體制上也依然延續着“三好學生”的模式繼續着,這“全天候”式的要求,也使絕大得大部分的學生無緣享有這一榮耀,甚至無法提升許多人對這一榮耀的認同,進而也使得這一榮耀在部分地區基本異化爲成績好的學生的“專利”。其實,上述種種現象,都是建立在當下培養“全才”式的教育方指導方針下的,顯然也與當下社會的實際需求不符,更沒有摸準當前學生的思想動向。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這種粗放型的、高高在上的制度模式下,顯然是無法與他們產生良性互動的。當一個制度無法與學生間產生很好的“化學反應”時,這隻能就說明它“滯後”了。
其實許多學校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也在對各自的規章制度進行不斷的修訂,希望使各項制度的制定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如在“三好學生”評選的基礎上增加各級項單項積極分子的評選等。但類似的評選,其覆蓋面依然有限,絕大多數學生並不能切身感受到這些制度帶來的好處,個別人甚至會在逆反心裏的驅動下,反其道而行,這樣一來,就適得其反了。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當我們的教育方針從根本上並沒有發生變化時,也就決定了我們的制度無論如何修訂都會略微滯後於當下的現實。面對一屆屆思想各異的學生,單純依靠單調而略顯滯後的德育制度進行德育工作顯然有點力不從心,已經不能夠滿足日益繁複的德育問題了。因此,在目前的狀況下,我們必然需要在繼續建設完善各項德育制度的同時,尋找一個制度之外的具體的措施,該措施必須是一個有更爲寬廣的受衆面,又能夠在師生中形成一定共識的方法,作爲學校德育制度與學生間互動的良好“催化劑”,促進身處青春期的中學生的德育工作的發展。
二、尋找德育工作瓶頸的突破口
在突破口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爲,“美”的教育不失爲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這裏要明確的是,“美”的教育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美術技能教育,而是涵蓋所有藝術種類、包括美術音樂在內的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相對於單純的德育,美育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有着自己獨特的優勢。
其一,“美”能抓住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能與學生產生互動,共鳴。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身處青春期的學生,對“美”的關注更有着特殊的意義。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特別是國中生,其心智發展剛處於一個過渡期。一方面,其智力發展獲得巨大的進步,各種感知、思維能力等得到極大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其自我意識高漲,性意識萌動,不僅關注自身的變化和感受,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而這兩種心理狀況,特別是對他人關注的在意,在具體的行爲表現上也會表現出對自身形象的注意,會在意自身給人的感覺是不是夠“美”。這種對“美”的關注,,恰恰是美育發揮自身作用的前提。
其二,較之粗放式的德育制度,美育在實施過程具有具體的針對性。美育的實施過程也更爲直觀,較之抽象的規章制度,更容易在青春期中學生這一特殊羣體中普及開來。加之相對各種評選制度,美育的評價體系更爲寬鬆靈活,不再高高在上,使得許多成績相對薄弱的學生也能直接體驗到自己的成就,也就更容易接受這一體系。而這種受衆面寬泛的特點也是“美”之於“德”最可取的地方。
三、美育如何突破瓶頸
通過美來吸引學生,進而讓他們瞭解學校的相關制度,從瞭解到理解,並自覺去遵守,進而產生“共鳴”,發揮美的效果,纔是美育工作的根本作用。
要利用好美育的長處,真正發揮其作用,首先就要認識到青春期中學生的審美特點,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青春期中學生的審美,往往是一種由自我意識引發的對“美”的追求,這就決定了他必然有着侷限性。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就是必然。
首先,要以真爲美。身處青春期的中學生,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着敏感和好奇,這也使的他們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出於虛榮心的驅使,許多孩子或多或少會用謊言粉飾自己,當謊言重複一萬遍之後,雖然不會變成真理,卻會變成習慣。我相信,所有教師或多或少都碰到過愛說謊的學生,而且一次一次的“屢教不改”。對於撒謊,我們的德育制度並不能預防,也無法制止,我們只能在制度之外的情理層面上進行教育,而這就給了以真爲美的美育觀一個契機,只要教師的教育能及時跟進,我相信,這樣的學生會越來越少的。其次,要以善爲美。當代中學生中,獨生子女佔了多數。許多學生在家裏備受呵護,家裏事事遂其心願,受不得半點委屈;到了學校,面對同爲獨生子女,同樣受不得委屈的同學,不會互相幫助,有一點小矛盾便互不理採,而好勇鬥狠,大打出手者也不乏其人。一方面,學校要以相應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的過激行爲,而另一方面,也需要用美的事物來感化學生。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筆者所在的學校時常在課間休息時段播放一些優美動聽的音樂這一措施產生的奇特效果便是學生課間打架的現象幾乎沒有,因爲播放音樂所營造的良好氛圍很好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試想,又有誰會習慣於伴着優美的樂曲打架呢?當美的薰陶已經深入到生活的點滴細節時,也是美育與德育發生良好互動之時。這也算是以美育引導學生“一心向善”的成功範例吧。
最後,要以純樸爲美。純樸是中華民族的一項重要傳統美德。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能碰到違反校規校紀,模仿明星大腕,着奇裝異服,梳怪異髮型的學生。而在日常生活中,攀比名牌,甚至攀比金錢的也屢見不鮮了。面對這些問題,單純的制度約束已經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很多時候毫無辦法。此時切不可抱着“恨鐵不成鋼”的態度,急於求成,利用相關的規章制度採取強制性的措施,如記過處分等,這些並不是最佳的選擇。只有強化日常的美育工作,多讓學生接受格調高雅的藝術,用中華民族的優秀審美思想逐步的感染學生,再結合相應的制度規範,才能更好的從深層次的解決問題。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教給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係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並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美的品質。”  “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只有充分利用美育之“長”,補德育之“短”,讓“美育”扮演好“德育催化劑”的作用,“德育”纔可能與我們的學生之間發生充分的“化學反應”,形成真正的“美”、“德”教育,而我們也可以在未來的德育工作中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1、譚好哲《美育的意義》
2、吳增強等《現代學校心理輔導》
3、王澤坤《試論高中學生的價值選擇及其引導》(《思想政治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