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道德議論文

道德議論文

道德議論文1

隨着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特殊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作爲特殊教育事業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而當前,我國並沒有對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規範。結合特教工作實際,對當代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無歧視性、客觀準確、保護隱私、注重合作、提高專業水平、與時俱進、爲人師表等規範性建議。

教師職業道德(以下簡稱師德)是一般社會道德或職業道德在教師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它在教師的職業實踐中形成,反過來又指導着教師正確地處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種關係,成爲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必須遵循的行爲準則。

20xx年,教育部修訂頒佈了新版《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提出了在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等新形勢下中國小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爲的基本要求。然而,截止當前,我國對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並沒有出臺具體的法律法規。各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求不一,標準不一。因而出現了諸多師德問題。隨着時代和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對特殊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給予了重點關注。如何建立和完善當代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標準,筆者結合特教工作實踐,認爲特教教師職業道德應當具備以下幾點。

一、無歧視性,以人爲本

特殊教育的對象是特殊兒童,他們或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爲上存在差異性和特殊性。這就對特教教師提出了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無歧視性、公平公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在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不以種族、膚色、信仰、性別、國籍、年齡、政治活動、家庭、社會背景、性傾向或異常方面的不同而歧視特殊人羣;(2)在測量和評價過程中,以人爲本,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兒童,而非因人而異,隨性而爲。

二、尊重人格,維護兒童自尊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有尊重的基本需要。每個人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其中當然包括特殊兒童。作爲社會的弱勢羣體,可以說特殊兒童對於自尊和尊重有更加明顯的需求。在教育實踐中,特殊教育教師應該更加關注特殊兒童的尊重需要和心理需求,保障他的人格和尊嚴,切忌簡單粗暴對待、諷刺挖苦、冷漠、無耐心、管教過嚴等行爲。

三、客觀準確,實事求是

特殊教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對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和評價具有重要影響。這要求教師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客觀準確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在教育訓練、管理和諮詢過程中,必須做到以事實資料、準確數據爲依據,客觀準確地對特殊兒童進行評價,向行政部門、同仁和家長提供資料。

四、保護隱私,堅持原則

我國法律規定,個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祕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權利。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特殊兒童的個人隱私更應得到應有的保護。因此,特殊教育教師的一個重要操守是保護特殊兒童的隱私,對特殊兒童的各項資料進行嚴格保密,絕不向任何商業機構、非法團體或個人泄露特殊兒童的隱私信息,或以非道德的方式以特殊兒童的隱私來獲利,而是在尊重彼此隱私的基礎上,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

五、注重合作,暢通渠道

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特教事業的發展,服務特殊兒童和特殊羣體。特教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也離不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此,特教教師應和其他專職者、相關人士、特殊兒童家長和社會機構等,相互合作,相互鼓勵,共同努力,不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暢通特殊教育服務渠道,促進特教事業發展。

六、提高專業,激發潛能

特殊教育教師是一個專門化的職業,也是一個隨着時代發展不斷變化,要求不斷提高的職業崗位。特殊教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術,營造合適的環境,採用恰當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向特殊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生活和學習的潛能。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適應和促進特殊學生的發展。

七、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爲保證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特殊教育教師應通過參加專業培訓、研討會、專業會議等繼續教育計劃,參加專業學術團體的活動等來保持對特殊教育和相關教育領域先行研究和文獻學術動態的瞭解,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八、爲人師表,愛崗敬業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教師的道德水平集中體現在對待特教事業的態度上,這既是黨和國家對教師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師德要求。因此,熱愛教育事業是特教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也是搞好特教工作的前提和動力。特殊教育教師應該時刻牢記自己的職業操守,用行動踐行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絕不容忍、也不做違紀違法違規、有損職業操守的事。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區別於其他行業,究其原因是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特殊學生作爲參與主體,其自身的特點直接決定了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性質和要求。如何更好地促進特殊學生的發展,規範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和思考,才能不斷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道德議論文2

老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是人類開發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沒有老師,人類難以擺脫愚昧無知的狀態、渾渾噩噩的境地。老師的職業是神聖的,擔負着培養、教育下一代人的艱鉅繁重的任務,他們用知識的力量去激勵學生求知的慾望,以嚴愛之心架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樑。人們常把老師比喻爲“紅燭“、“人梯“、“春蠶“、“鋪路石“,意在表達教育這一職業的無私和偉大。由此可見,老師的地位舉足輕重,提高老師的素質,重視師德修養,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從教三載,我品嚐了甜酸苦辣,各種的味兒,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愛生”,只有真正的熱愛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把教書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

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陽光、雨露、麪包和開水就能完成的。他們需要一樣與植物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東西――這就是火熱而真誠的心。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爲對老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老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老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爲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老師熱愛學生有助於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利於創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利於……而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贊可夫說:“當老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英國教育家羅素指出:“凡是老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可見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如果我們深層次地思考一下,老師勞動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熱愛學生是老師的天職。老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造就新一代。老師的勞動對象是人,而且是人羣中最年輕、最有朝氣,最喜歡學習,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豐富情感、個性獨特的羣體――少年兒童;老師的任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憑着自身的個性、知識、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見,老師的勞動就是教育人、塑造人,老師才因此獲得“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譽。老師這種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老師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熱愛學生。同時,老師勞動的特殊性也規定了師生關係是學校裏最主要的人際關係的特殊性,由於老師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的地位,這就決定了在師生關係中,老師對學生的愛是主導方面,熱愛學生成爲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爲調整師生關係的老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如果我們再深層次的思考一下,老師勞動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熱愛學生是全部教學活動的基礎。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感情交流的過程,由於教的主體是老師,客體是學生,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老師,只有主客體感情和諧一致的時候,教與學的任務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課堂上的教與學的良好的互動佳境。由於老師熱愛學生,就容易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這時,老師就能深入準確地瞭解學生,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就會把老師的表揚看作鼓勵,把批評當作愛護,表揚和批評就會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成爲積極向上的動力。如果師生關係不好,學生就會把表揚看成是“哄人”,把批評看成“與人過不去”。在這種關係中,批評和表揚都會成爲教育的障礙。所以,只有老師熱愛學生,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也只有健全在和諧師生關係上的教育,才能增強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書是師德的關鍵。

老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爲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這就要求老師要具有淵博知識。在知識的海洋裏,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老師如同一葉扁舟,常年累月航行於其中,將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達理想的彼岸,風雨無阻,無怨無悔。

選擇了老師職業就選擇了艱辛和挑戰。有這樣一個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讓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我一時間啞口無言。在教學《貓》這課時,學生非常喜歡,十分感興趣,學生學起來愉快,我教起來也很輕鬆,在教學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也參與到朗讀當中,範讀課文,正當我讀到“枝折花落”這個詞語時,一隻胖胖的小手高高地舉起來,我停下來,問道:“有什麼疑問?”那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你剛纔的詞語讀錯了,“枝折花落”中的“折”應讀“shé”,不是讀“zhé”,我一時間啞口無言,停頓了一會後,問那學生:“你有什麼根據?查過字典了嗎?”那學生點了點頭,說道:“我昨晚查過字典的!”我馬上請有字典的學生查閱了一下,結果這個“折”字是一個多音字,裏面有三個讀音,shé的讀音是“斷了”的意思,與課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釋相符,頓時,我臉上紅了,對他們說:“同學們,對不起,也許老師的知識還不夠全面,你們還可以去查閱其他的字典進一步覈實,也可以通過網絡查找有關信息。以後,也要象這個同學那樣,遇到疑問要多查字典,多查閱資料。”這樣,他的臉上才略顯滿意的神情。

課堂上這個小小的插曲給了我不小的感觸。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時常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使老師無所適從。這使我想到“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在如今課改大環境中,要求學生主體地位的迴歸,這給我們老師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的“一桶水”應該是新鮮的活水源。老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還要閱讀與本學科有關的專業和科普知識,捕捉新的科學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做一位與時俱進的新型老師。

老師還應具備多方面的愛好和才能。因爲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從遠古時代到未來世界他們什麼都知道,並認爲老師什麼都知道。這種好奇心加求知慾是發展智力的動力,老師應珍惜它,而不能扼殺。這就要求老師要多才多藝,和學生打成一片,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所以,老師要終身不斷學習,不斷開拓,更新自己的知識。正如加裏寧所概括出的辯證過程:老師一方面要奉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優良的東西,然後把這些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

三、走進學生的心靈是師德的昇華。

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講過:老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發牢騷、嘆息,而應該在這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採摘,流連忘返。

與學生以心換心是作爲一位老師能得到學生信任的關鍵。老師不能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更不能滿口教訓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義去規勸學生,用親人的情懷去關愛學生,用老師的嚴厲去要求學生,這樣才能走向學生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是廣闊而迷人的,遠離這個心靈世界你會覺得離學生很遠,工作茫然;走進這個心靈世界,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找到答案。例如,我剛接手一個新班時,班上有個學生從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爲,以至班上經常發生失竊事件,經過幾次觀察後,我確定了是該生所爲,此時,我把該學生帶到一個無人的角落裏,握住他的小手,親切地說:“我現在是你的朋友,特意來聆聽你的心裏話,你的內心一定有很多話語想說出來,那就敞開你的心扉,盡情地向我傾訴說吧。”孩子聽到這裏時,忍不住內心的痛苦,說道:“不要告訴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時,我把孩子摟在懷裏,終於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東西,家長不給予,孩子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把手伸到了同學之中,而家長長期以打罵爲教育途徑,從來沒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結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轍,屢犯不改。經過一番教育後,孩子平靜了,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孩子很喜歡找我聊天,把心裏的想法告訴我,而我在私下與其家長溝通,爲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經過這件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學生必須深入瞭解學生,走訪家庭,從大量的“接觸點”瞭解學生的心靈。如學生生活中有什麼困難,有什麼要求,有什麼願望,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老師的愛接觸到這些“點子”上就會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就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新的學生觀和人才觀,讓班級工作從過去的約束型向疏導型轉變,不再站在學生的對立面進行訓教,而是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說教,而是體貼入微的關懷和真誠的教誨。曾有人這樣給教育下定義:教育主是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微的念頭帶來自信。這不正是師德昇華的體現嗎?的確,如果老師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那麼各項工作一定會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老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範的總和。所以,每個老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

道德議論文3

人世間就是因爲有了道德,纔有了和諧社會。一份道德可以照亮一條路,道德越多,那光明之路就可以越走越寬。

——題記

當今我國的公民都生活在一個公平、和諧、文明經濟發展中的國家,但是有深度道德修養的人是少數的,大部分人都能相互理解、遵從社會的道德觀和平相處。

今天我遇見的就是個典型例子,大家聽我慢慢敘述。

星期六下午我和往常一樣坐公交車去輔導班,待我坐下的那一刻,映入眼前的一個手提行李包,鼻樑下方架着一副金色邊框的眼鏡,儀表非凡。一看就是個文質彬彬、品質優秀的人……他坐在了我的前面。

給……五元,這時賣票阿姨傻眼了,額這……一問才知道,原來賣票阿姨包包裏沒有零錢了,沒有辦法把錢找給顧客。這時阿姨不知所措的說:“對不起,先生,由於我身上暫時沒有零錢了,請稍等會,一有零錢我第一個先找還與你,真的是很抱歉!”

這時那個顧客毫不留情張口罵道:“你怎麼那麼窮,連一元錢都沒有,趕緊辭職吧!信不信我明天就舉報你,說你不找我錢。

我看得出阿姨白中微黃的臉憋的通紅,但見她的嘴吧反覆地張了幾張,勉強微笑地說,先生不、不、不是的,我暫時沒有零錢了,並不是說我不想找您錢,阿姨用評理般的語氣說道。

接下來,這個挑事兒的人開始挑撥司機了,說什麼你們公司真窮,可憐呀!!!這輛破車最起碼開了十幾年了吧,我坐這車都害怕影響我自己的名譽和臉面,哎,還是我自家的小汽車好。這次算我倒黴,看下次還有幾個人坐你這車,哼!趕緊辭職吧,看見你們都噁心。

我看不下去了,他憑什麼有資格說司機叔叔呀!司機雖然是個平凡而在普通不過的職位了,但是你也不能用自己的身份去貶低別人呀!你這種行爲是不對的。你不但不應該貶低他們,而且更應該關心他們,而不是誹謗。

看着“戰爭之火”的火花愈燃愈激烈,我連忙給那位顧客解釋道:叔叔,您誤會了,阿姨可不是那個意思啦!那個人用一臉瞧不起的樣子久久的盯着我說你,一個小屁孩兒,瞎摻和這事兒幹嘛呀!在惹我,信不信我給你點顏色看看啊——

直到那位顧客下車時,這場“戰爭”的硝煙才消失了,等那個人的身影漸漸變成黑點時,大家都紛紛議論,這個人也太沒有道德了吧……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常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道德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道德之花永遠絢麗,綻放!

道德議論文4

規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因有規則,社會才更加穩定和諧。但萬事終不得十全十美,規則與道德人情的衝突不可避免。三百年前哈佛圖書館遇火藏書盡毀,學生歸還違規帶出,已成無價孤本的書卻遭開除一事百年來仍有人爲其憤憤不平,我卻認爲哈佛的做法更爲妥當。

叫屈者的不平主要集中在其勇敢面對錯誤,堅守道德卻遭受重罰上。誠然,做出這個勇敢的選擇並不容易,堅守道德坦白還書的舉動也確實值得稱讚,但這並不能成爲開脫懲罰的理由。這種觀點是在主觀環境下建立的,太容易受到環境背景的影響,若是把背景去掉,一個普通學生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違紀帶書出館,幾天後還書認錯,這種行爲還會被這樣多人誇讚嗎?

直視錯誤,勇敢認錯,這本就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品質,只是它在特定環境下顯得彌足珍貴,但它的本質仍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若是該學生選擇了藏書不還,隱匿事實,他可能一輩子將受到良心的譴責,還書只是盡了本分內之事,只能證明學生道德良好,僅憑這點本分的道德操守以抗衡全校之規,我想是遠遠不及的。

再者,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一條合理的一校之規既已確立,就應當履行它的使命。法律規則應當對每一個人鐵面無私,才能維護規則的尊嚴與大衆的公平正義。若是今天對該還書事件網開一面,明天又必然出現新的兩難局面來挑釁規則的執行。借這次還書而被開除一事,損失了一個敢做敢當的誠實學生,承受了無數申訴唏噓與憤憤不平,卻使哈佛的嚴明紀律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道德的發展與規則實質上並不衝突,規則正是基於道德制定的,遵守規則,亦是堅守道德。哈佛該學生正是打破規則在先,從而也違反了公共道德,將珍貴的公有物圈入自己的領地。遇火還書只是一個機緣巧合。試想,倘若沒有這場大火,學生的行爲是不是本身就已面臨開除的結局了呢?大火只能作爲道德的檢測天秤,而審判權始終掌握在規則手裏。通過這次事件,既使該學生深刻地吸取教訓,又樹立起了哈佛規則的威嚴,哈佛的做法,可謂明智之深矣。

無可非議的哈佛小事,更是關乎人人的規則大事。避免規則與道德的不和諧首先要求循規蹈矩。堅守人生的規則,以助力培養高尚的道德。

道德議論文5

或許有人會問,道德是什麼?

在這裏,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你說:在公共汽車上爲老奶奶的一次讓座是道德:在馬路邊讓橫衝直撞的易拉罐回到垃圾桶是道德;在路邊輕輕扶起一顆折斷的小樹是道德;在銀行中一米線外的耐心等待是道德。

總之,道德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它就如海灘上的一粒沙子,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洶涌的海浪捲入海底,這就是要看你選擇的位置是否合適,因爲隨時都會有可能進入兩種境地。

我曾經在不同地方看到兩種不同性質的人。那是在春節前昔,一個尋常寒冷的日子,人流正是高峯時期,馬路上的人來來往往,繹繹不絕。在一個公共汽車站,乘車的人們排着一眼望不到邊的長龍,是那樣的井然有序。即使是寒風刺骨,即使是漫長的等待,卻沒有一個人擁擠,沒有一個人吵鬧,我敢說這就是道德。

同樣,也是在春節期間,也是乘公共汽車,而人們做出的反應卻是截然不同。當汽車來臨時,所有的人一下子蜂擁而上,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安危,指只是搶着自己可以坐上車。更有甚者,看着車內的混亂,而不投幣。在其中,有小朋友摔倒的,也有人喊着東西擠壞了。其實,這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爲造成的。

同樣的一件事,爲什麼兩地的人們所作卻大不相同。這值得我們去慎重思考!

個人需要道德,社會需要道德,國家需要道德,它是個人的精彩,社會的支柱,國家的棟樑。

讓我們共同攜手,去創造一個更加和諧道德的社會吧!

道德議論文6

習習涼風撩起我的衣領,眼前充斥着一片綠色,白雲依偎在藍天懷裏,鳥兒嬉戲在綠樹叢裏?

蝸居小屋久了,發黴的心情需要適時去自然中曬曬。去親近自然,去感受綠色,去呼吸新鮮空氣,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似乎都在歡呼雀躍。以相機爲伴,奔向大自然。路邊的花草,飛舞的蝴蝶,林間的山果,水裏的魚兒都在爭先恐後地闖入我的鏡頭之中。花兒朝着你笑,蝴蝶對你害羞,魚蝦兒活潑調皮。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無一不在向你顯現出它蓬勃的生命力,使你在一片賞心悅目的綠色之中忘記塵世的煩惱,獲得新鮮與活力。

遠處的山,桀驁不馴地盯着我,不知是嫌雲兒給它帶上的帽子太白,還是遇上了什麼煩心事,攪得它心煩意亂。我望着它,它多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騎士,騎着他心愛的戰馬,準備遠赴沙場,爲他的國家而戰,爲他的國家而亡呀。

有山,必有水,一條小溪蜿蜒地從山上流下,涓涓地流着。人們常說“流水不腐”,這條小溪好像從來沒有斷過流,它總是這樣流着,流着,好像從來沒感到過累。水中有許多鵝卵石,圓圓的,光光的。我俯下身子,拾起一顆鵝卵石。啊,好光滑呀。這顆鵝卵石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出金色的亮光,真好似一顆寶石,熠熠生輝。我又輕輕地將手伸進水裏,水在我指間滑過,那麼細膩,那麼溫柔,那麼清澈。陽光將我的影子投進水中,而水又將影子捧回水面,一切都是那麼嫺靜,那麼閒適,我甚至都不敢接回我的影子,生怕弄疼了它,打斷了它前進的步伐呀。

不遠處是一片綠地,長着各樣草兒,不知名的花兒,空氣裏瀰漫着熟透的草籽兒的氣息。我走進齊腰高的草叢,踏着隱祕在草叢中的小道,欣賞着遠處的風景,>傾聽着天籟之音,草叢中蟈蟈、蟋蟀拿出了他們各自的樂器,奏響了完美的協奏曲。我蹲下身,草剛好沒過我的頭頂。小甲蟲們一點也不害怕,盡情地在草間玩耍;飛蛾們在我面前挑起了歡快的舞蹈;小蜘蛛們吊着一根亮晶晶的絲線,在向我招手?

夕陽西下,微風拂煦。我在草叢裏站起身,望向遠方,蓊鬱的草叢一直延伸到地平線。大自然是慷慨的,它讓人們盡情享受它的魅力和樂趣,卻不向人們討要任何報酬。

自然之美是開放之美,罅隙之美,寬容之美!讓我們都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吧!

野菊花(三)

道德議論文7

做爲一名新教師,師德是一門務必課,要明白師德是教師必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和職業要求,是一種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種自覺內化的高尚情感。自古以來,師以德爲本,育師先育德。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師,既是一名合格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所以我總在摸索中成長,在老教師的帶領下漸漸學習她們身上所在的亮點。

幼兒教師是人生的第一位啓蒙老師,是第一開智者,是教幼兒如何做人的先行者。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我們是幼兒效仿的榜樣,所以,我們幼兒教師務必正人先正己,加強自身世界觀的改造,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

幼兒園的幼兒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回對他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能說,幼兒教師的道德水平,決定着幼兒的道德水平。因此,我們做幼兒教師的必須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給幼兒以楷模之影響。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的修養,做到禮貌、禮貌,善於與人合作,待人真誠,有耐心、不急躁,談吐文雅,樸素,活波大方,端莊、整潔,誠實有自信,表裏如一,動之以情,以情育人,曉之以理,以理塑人。

從學習幼兒園的綱要的同時也有必須感觸。對待孩子不體罰,不變相體罰等。變相體罰包內含罰站、辱罵孩子、威脅孩子等等。相對而言,罰站是教師普遍採用的一種體罰方式。從學生習以爲常的表情來看,罰站絕不是一種偶然現象。有教師認爲:我既不打學生耳光,又不拉學生頭髮,更不毆打學生,罰站學生,根本不算體罰。罰站這種教育方法,學生雖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而羞辱孩子,不僅僅傷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更容易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學校產生害怕的感覺,甚至是排斥來園上學等。而威脅孩子的行爲更是讓孩子產生了反感心理,表面上學生感到無所謂,內心卻是十分痛苦的,勢必會造成學生各種反抗心理的產生,給學校教育帶來負面的影響。體罰和變相體罰不是師德問題,是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夠修煉高尚師德。

愛崗敬業、獻身幼教事業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熱愛幼兒,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

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用於開拓,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

道德議論文8

恪守職業道德,才能實現小我價值。老子曰:“人之立身,所貴者在德。”也就是說,恪守職業道德的人,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無非分之想,無名利之爭,堅守科研人員務實求真、淡泊名利的職業道德,最終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向全世界證明了自身的價值,爲世人所敬仰。

恪守職業道德,還能成就大我功業。古人云:“道乃盛德至善。”我則要說:“君子有道亦有德也,而小人無德,亦無道,故小人不足以成君子也。”同樣身爲人臣,曹操和諸葛亮得到的評價卻大不相同。曹操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奠定了強大魏國的基礎。然而他拋棄了一個人臣的職業道德,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下犯上,故成爲後世白臉奸臣的象徵。而諸葛亮一生恪守爲臣之道,嚴格遵守人臣之德,竭忠盡智輔助兩代君王,即便有劉備“若其無才,君可取而代之”的託孤之言,即便是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孔明先生也始終沒有非分之想,用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苦苦支撐着蜀國危局。自然,孔明先生成爲後世忠臣良相之楷模。

恪守職業道德,還能彰顯人性光輝。只有恪守職業道德,才能讓我們擺脫自我與自私的束縛,跨越金錢與名利的柵欄,走出道德淪喪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溝壑,能使道德之花絢爛,能使人性熠熠生輝。白求恩,一個外國人,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堅守醫道醫德,以人道主人援助爲己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雖然以身殉職,但他那人性的光輝和職業操守永遠讓世人景仰。同樣,中國女排的女排精神、任長霞的秉公執法、吳斌的捨己爲人、張麗莉的挺身而出……他們的職業精神早已化作無限的精神力量,不斷激勵着我們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

無論你在多麼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只要你恪守你的職業道德,就能讓你的職業放出光輝,你也會因此而不平凡。

道德議論文9

人以天地爲生,萬物皆自然,世間輪迴乃天道,世間萬物存於天地之間,天乃衆生之道,人、畜、物、於六道之中,萬物不可無,天地不可少,日月乃養生之道。

萬物以天地爲開,日月以衆生之存,時間輪迴在於天,生死在於世間一切,天命不可違,德以衆人之常,落葉歸根,逝世歸塵,人生以道德觀念,惡給予罪,善爲道,時間因果在於心,心不正,惡果終有報,善於心,天意定,因因果果只在於一個空子。

天地爲道,衆生爲然,修真以爲修心,修心以爲修身,小修修於廟,大修以身修天下,老子於道德經說過:打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爲;六親不好,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人與萬物離不開天地,天地不可少日月,大道爲,取心報天下,爲天地憐憫,以身修天下有,以爲大道也,爲己棄衆生,不可爲道也,道以德爲重。

人以大義治天下,不孝之間見真情,大義之間見小人,人善在於內,修心於修道,道於天地註定,大義之仁以爲衆,萬物以生靈於生。

若修天地道,懷有菩提心,修得道法以求傳天下,道可謂正法,萬物爲自然。世間善惡因果終有報,修得其法,道德其正,天地爲開,日月爲名。

正得樂,惡則驚;善得敬仰,惡得恨辱;國有昏君必有忠臣,道得扶正,德以棄暗;善人得天堂,惡人得地獄;以此爲勸書,回頭皆是岸;道以觀天下,德以歸萬物;道可修心,修得其身,修以於天下,得既是道法,修得其法,扶正天下。

修既成,得其正;道歸自然也,天地之道,萬物之福;修成其因,必得其果;天之道:萬物雖有靈,道德謂其名;衆生有性,得以其成,心不可隨惡,隨善而行也。不可作惡也,不可貪圖也;不可違正道也,名雖好,不可強求也;利雖好,不可邪心起意爲然;不求功名利揚,只求於道德正法,修得其法,得成其仙;修仙成名,扶正於衆生,造福於百姓,得道,有德,以身治萬物,依法求公正。

道德議論文10

今年的全國大學聯考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的大意是,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風雪,正當他尋求自救之時,卻碰到了一個凍僵的人,他的心靈經過“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後”,選擇將這個凍僵的人救醒,最後兩人雙雙脫險。作文提示中說,“也許人人不一定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爲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請以‘心靈的選擇’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我不知道,如果考生在作文中說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遇到這種情況他會選擇保全自我,或者考生講述現實生活中“觸動心靈”的選擇時,並沒有表達出捨己爲人的高尚情操,這樣的作文會不會被判爲“跑題”或中心思想錯誤?

估計沒有多少考生敢這樣寫,實際上他們別無選擇,不管內心是怎樣想的,他們都只能乖乖地就範於命題者預設的主題和思路,用崇高、正義、勇敢、無私等冠冕堂皇的辭藻去抒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動人篇章。

實際上,即使是成年人面對這樣生與死、爲己與爲人的非此即彼的道德考險,也很難作出果敢的選擇,何況是18歲上下的高中畢業生?他們中間有多少人切身體驗過“觸動心靈”的選擇?又有多少考生能寫出真情實感來?我真的很同情考生們,本來大學聯考的壓力就非常大,現在又要他們在悶熱的考場裏,在短短的時間裏化解道德難題,消除道德焦慮,作出“心靈的選擇”,這簡直是一種近乎殘忍的苛求。

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們惟一可選擇的,就是編造虛假的道德故事,抒發虛泛的道德情感,表達虛誇的道德理想。我不能說考生們選擇捨身取義是錯誤的,更不能說所有考生說的都是假話,但至少大多數考生是不敢寫出自己真實想法的。

回憶一下,近兩年的大學聯考作文(全國卷)試題,都和倫理道德有關,無論是今年的“心靈的選擇”還是去年的選擇“誠信”,都是極其艱難的選擇,都象是在借大學聯考作文“考驗”學生的道德水準,讓考生陷入虛擬的道德困境之中。實際上,作文考試就是作文考試,它首要的任務是考察考生的文字組織能力,作文考試不是政治考試,更不是道德測驗。即使政治考試和道德考試,也只能考察一名考生對於書本上的政治知識和道德知識掌握得如何,沒有任何一種考試能準確測量一個人實際道德水準的高低。

明明知道考生們的真實想法及實際道德水準與預設的作文主題有差距,卻爲何硬要“拔苗助長”地設置一些連成年人都回答不了的道德試題?但願今後的大學聯考作文能回覆“言爲心聲”的本來面目,讓考生們真正有話可說,讓他們的心靈真正能夠自由地選擇。

道德議論文11

論文關鍵詞:網絡社會道德修養道德意識

論文摘要: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社會是一個更趨於自律型的社會,因而道德在維持網絡秩序中將發揮更爲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在網絡社會裏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培養基本的道德意識,並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

被譽爲“數字經濟之父”的美國著名數字未來學家唐·泰普斯科特曾把1977年以後出生的人稱爲“網絡世代”(簡稱N時代)。在他看來,“網絡世代”與網絡技術一起誕生,一起進化,使用電腦網絡就好像呼吸一樣自然。泰普斯科特描述的雖然是美國的情況,但基本上反映了世界網絡發展的狀況。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歷次調查結果都顯示,我國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最多,遠遠高於其它年齡段的網民而佔據絕對優勢。20xx年1月《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佈的數字爲37.3%,而高校則是使用互聯網較爲集中的地區。網絡爲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了機遇,同時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觀念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併產生了一些網絡道德問題。因此,探討大學生在網絡社會的道德修養問題是規範網絡社會秩序,保證網絡健康發展,培養大學生高尚道德人格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網絡社會裏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客觀基礎和前提條件,網絡正因爲有了人的參與和活動,成爲了人的網絡,成爲了各種社會關係的網絡,也就被賦予了社會的意義。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相比是一個更趨於自律型的社會,道德在維持社會秩序方面將扮演着主導角色,因而加強個體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

1.加強道德修養是網絡社會對大學生的客觀要求

現實社會中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社會風俗和習慣等發揮作用的,是靠顯性而強大的道德壓力來制約人們的行爲。而在網絡社會裏,人的形象、身份、特性等自然和非自然的特徵都已數字化、符號化,呈現出虛擬性。大學生的網上活動更表現出隱蔽性和不確定性,難以感受到直面的道德輿論監督。在主體性、創造性得到張揚,感情得到渲瀉的同時,極端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思想也容易滋長,甚至在匿名性面具的背後可能做出一些粗俗不堪、違法犯罪的事情。這就要求大學生的網絡行爲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具有真正的道德自由和自律品格,即自我主宰、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

2.網絡社會發展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是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現實需要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的主要功能在於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網絡道德問題。集中表現在:一是道德觀念的紊亂。網絡社會裏,道德衝突加劇,現實社會佔主流的道德觀念被淹沒在海量化的信息中,使大學生真假難辨、善惡難分,主要表現在道德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個人主義在網絡社會中的流行與氾濫。二是道德情感的冷漠。虛擬交往有助於大學生敞開心扉、坦誠交流,但也容易產生一些不文明的行爲,如謾罵他人、欺騙他人感情等。同時,長期與機器相伴,也會造成對現實生活中的他人及社會幸福漠不關心。三是道德意志的薄弱。網上衝浪讓人隨時體驗到新鮮刺激和興奮衝動,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往往因此對網絡過分眷戀和依賴,嚴重地沉溺於虛擬的網絡社會中無法自拔。四是道德人格的缺失。人格的形成是個體社會化發展的過程,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有些大學生在網絡社會裏經常變換角色,處於矛盾的、相互衝突的道德選擇和轉換之中,給道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嚴重者導致人格的異化、虛擬人格與現實人格的分裂。總之,網絡發展中帶來的道德問題迫切要求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實現道德自律。

3.加強道德修養是網絡社會中大學生道德實踐的重要環節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是道德實踐活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而其中道德教育則是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外在途徑。因此如何對作爲互聯網主力軍的大學生開展卓有成效的網絡道德教育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20xx年,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強調“進一步增強用馬克思主義佔領高校思想文化陣地的政治意識,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指出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和利用網絡爲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工作。由於道德教育必須通過主體內在的道德修養過程才能發揮作用,因而在我國,道德教育貫穿於一個人的整個一生,在校讀書期間更是集中接受着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階段。因爲從幼年到青年時期,道德教育的作用隨着主體意識和獨立行爲能力的增強反而呈弱化趨勢,而道德修養的作用日益增強。特別是網絡社會更倡導個性自由的獨立發展,而個體在網絡上的行爲又很難得到有效監控。因此,高校在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同時,其最終效果的落實還是要依靠大學生的自我道德修養。

二、網絡社會裏大學生應具備的道德意識

在談到網絡道德時,有些大學生苦惱地說到:不是不想講道德,而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做纔是道德的。確實如此。一方面由於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創新都會給人類帶來新的道德問題,而網絡超時空的特性更使道德衝突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人們在複雜的新情況面前往往會出現道德認識和選擇上的困難,顯得無所適從。另一方面,網絡道德規範的健全也明顯落後於網絡的發展速度。實際上就人類發展的現階段而言,由於存在國家、民族、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等差異,雖然尚不可能建立統一的網絡道德規範,但起碼的網絡道德品格則應當具備。因此大學生在網絡社會首先應該通過道德修養培養一些基本的道德意識,以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爲。

1.社會主義意識。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往往具有單一性、一元性。即在某一特定的時空階段,一般只能有一種道德佔主導地位,其他道德則處於從屬或者被支配的地位。網絡打破了物理空間上的疆域限制,在信息疆域上實現了全球一體化,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道德、風俗習慣在相互交流中必然發生激烈碰撞,因此,在網絡社會裏道德應該具有兼容性,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然而事實又並非如此。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始於美國,至今美國仍佔壟斷地位。從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無論是CPU芯片、視窗操作系統、TCP/IP協議,還是域名體系、技術標準、電子商務等都體現出美國網絡文化帝國主義的足跡。再加上目前互聯網發達的國家一般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英語信息在互聯網上佔90%左右,並且是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絡的標準語言。這樣就使互聯網實際上成爲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推行其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的新平臺。同時一些惡意的政治信息也打破了過去的自然屏障在網絡社會中恣意橫行。這些對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有極強的滲透和輻射影響。因此,在目前還存在對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情況下,大學生首先要對網絡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競爭態勢和文化環境有清醒的認識。既不因噎廢食,棄網絡而不用,又要認清國情,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意識,興利除弊。在充實利用網絡積極方面的同時又要注意抑制其消極的一面。

2.社會責任意識。個人的道德修養是與國家、社會緊密聯繫的。在網絡社會裏,一些人高呼着“自由是網絡社會的天性”,力圖以此逃避社會責任,爲自己的恣意妄爲作辯護。其實,數字化的網絡本來是由冰冷的數字電路組成,只是由於人的介入,網絡才作爲新一代的大規模信息載體,成爲一種獨立於自然環境以外的社會環境。但網絡社會終究是人的社會,是作爲“社會關係總和”的人與作爲“機器生態”的網絡的有機融合體,離開了人,就沒有網絡的發展,也不可能形成虛擬社會化的網絡社會。因此,理解網絡社會時,首先應理解人,理解人的需要、願望、價值追求等人的本質屬性,才能區分道德之善惡。同時,理解人也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意義關聯。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社會而孤立存在。而網絡社會裏人們之間的互聯共存尤其需要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否則網絡就不能發展。正如“數字化時代的女先知”埃瑟·戴森談到的:網絡“在賦予個人強大權力的同時,也要求個人爲他們自己的行動以及他們所創造的世界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3.互敬互助意識。網絡社會的全球性、超地域性,使得不同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不同情感、個性的人的交流變得輕而易舉,彼此尊重也就成爲網絡社會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大學生在上網時要時刻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爲,加強自律,尊重他人。同時,網絡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互通有無、互相幫助的社會。從網絡的存在來看,它是科學家基於信息共享的基礎上產生的;從網絡的發展來看,互聯網發展僅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其影響卻超過了任何一種媒體,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次產業革命,這也是人“社會化”行動的結果。因此,爲了網絡的存在價值與未來發展,爲了維護網絡社會的秩序和平安,盡己所能、助人爲樂、扶正怯邪是網絡社會裏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自然而然的責任。

4.誠實守信意識。現實社會中誠實守信是指言行一致、不虛假、不僞裝、說話辦事實事求是,講信用,表裏如一等。它是維繫人際合作、從而保障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紐帶。因此,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除了要保持真誠不撒謊,做到“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外,還要謹慎認清消息來源的渠道和準確性,共同維護和提高網絡信息的可信度。

三、網絡社會裏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方法

網絡社會中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就是一個從理性認知到產生道德評價再到網絡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實現他律轉化爲自律、自發向自覺轉變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過程。而現實社會中許多道德修養的方法值得大學生加強網絡道德修養所借鑑。

1.學習以提高網絡道德的認知水平

要進行道德修養,首先要通過學習提高道德認識,瞭解在網絡社會中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最基本的是認真絡道德規範。網絡道德規範從廣義上講,由淺入深有三個層次。首先是網絡禮儀。它是網絡道德規範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如平時見面點頭微笑、互相問候一樣平常。其次是狹義上的網絡道德規範。是指大學生通過信息網絡發生道德行爲時應遵循的具體化標準。再次是帶有強制性的網絡法律規範。目前,我國已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國互聯網域名註冊暫行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網絡法律規範,都應認真學習。當然,學習的方式是很多的,既要通過理論學習,更要在實踐中學習。筆者以爲由於網絡道德幾乎涉及到大學生生活的每一具體方面,因而以上三個層面僅僅是網絡道德規範的基本要求。而其關鍵是在學習中培養網絡道德意識,提高網絡道德素質,共同遵守和維護網絡的正常秩序。

2.內省以規範網絡道德的行爲

內省是我國傳統道德修養中的精華。即通過這種方法,反思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我評價,從而達到調控自己的行爲,提升自我的社會價值,使自我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網絡社會裏的“無人監管”使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只見律人、不見律己”、“律人嚴、律己寬”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對盜版嚴重怨聲載道的同時也隨意下載軟件;強烈譴責他人侵犯知識產權的同時也大量使用未經授權的文件和數據,從網絡上獲得有用信息和他人的無私幫助的同時卻不願爲他人提供幫助,以及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時候卻隨意攻擊、謾罵他人等等。因此,大學生在網絡社會裏應時常對道德品行進行自我反省、矯正、昇華就顯得尤爲重要。與傳統社會的'“依賴型”道德相比,網絡社會的“自主型”道德更體現出一種自覺自我反省的精神,通過內省做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爲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

3.積善以加強網絡道德意志的培養

從網絡道德認識到規範網絡道德行爲之間有一箇中間環節,就是網絡道德的心理調適。而其重點又在於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磨礪。當個體在正確的網絡道德認識的指導下能夠互相交流各種真實的信息,真誠地表達各種觀點時,其情感體驗是愉悅的。在此基礎上,自覺進行意志鍛鍊,從小事做起,通過積善的方式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培養心中開始出現的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品質的幼芽,並使其不斷積累和壯大。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質的形成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積善成德,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只要個體能堅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就能形成網絡道德的堅強意志,就能做到網上虛擬人格和現實人格的協調一致和有機整合。

4.慎獨以形成高尚的網絡道德人格

早期的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中都提出了“君子慎其獨”的思想。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要謹慎自己的內心和行爲,防止有違背道德的思想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爲。簡而言之,就是自己獨處而他人不在場時的道德實踐。慎獨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而網絡社會裏由於主體行爲表現出時間上的瞬間性、空間上的變動性、交流方式的符號性和匿名性,這些特徵也對慎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與不做、怎麼做都發生在隱和微的狀態下,只在於個人的“一念之差”。如果在網絡社會裏能夠很好地實踐慎獨的修養方法,就能有助於真正鍛煉出大學生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使道德修養成爲爲我的而不是爲人的,從而形成高尚的網絡道德人格。

參考文獻:

[1]埃瑟·戴森.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嚴耕,陸俊,孫偉平.網絡倫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泰普斯科特.數字化成長——網絡時代的崛起[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4]劉雲章等著.網絡倫理學[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xx.

[5]張震.網絡時代倫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xx.

道德議論文12

隨着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學模式已由單純的生物模式轉化爲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院的服務理念也從以疾病爲中心向以患者爲中心“轉變”。現就護士職業素質與職業道德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談幾點體會。

1 良好的職業素質

一名護士的儀表、言語、眼神、動作、表情及服裝、打扮都會涉及到風度的雅俗,都會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產生不同的效果。當一個護士一進入病房,首先患者看到的是護士的儀表。可能有的人會說,護士的儀表如何關係不大,只要技術作風過硬就可以了,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我們知道患者住進醫院的心情是不愉快的,任何不良的刺激都會給患者的心情造成不好的影響,患者見到穿不潔的衣服或咯咯作響的高跟鞋的護士,會有害怕與厭惡之感,同時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所以,當進入護士角色後,必須穿着整潔,使人感到和諧、優雅、大方,要具有端莊、含蓄的舉止,自然的表情姿勢,這可使人有悅目的美感,對患者坦率熱情、態度和藹,這可使人感到穩健、親切、可信。護理人員的責任是給患者以人性的溫暖,護士的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恰當的問候,一個溫柔的操作,一個適時的提醒,一次傾心交談,都能體現出護士對患者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使患者深切感受到被關注、被關懷、被理解的幸福,在人文護理的良好氛圍中,患者的不良情緒就會化解,對疾病康復起到了促進作用。

2 心理素質和政治素質

一個護士的素質是塑造心靈的途徑,也是顯示心靈的表現,一心一意爲患者服務的內在思想感情是通過行爲表現出來的。護士要有良好的情志和意志修養,在工作中必須保持穩定、振作和愉快的情緒,見到患者應熱情而嚴肅、親切而穩重,工作緊張但井然有序,以良好的情緒去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護士要注意自己的行爲,不要把不良的行爲表現在患者面前,這樣一方面對患者有不良的反應,另一方面有損於護士的形象。如護理工作常常是一個獨立進行,特別是單獨值夜班的情況下,面對的是不能申述自己意見的神態不清的患者或嬰幼兒,對於病情的觀察和處置是否準確及時、恰當嚴密,往往缺乏監督,這全憑護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人道主義信念去履行她的職責。

3 科學素質

一個護士要更好地完成她的任務,就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及較高的技術水平,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是現代護理工作的需要。護士在工作中應有良好的科學素質、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鑽研業務的科學精神、熟練精湛的操作技術、紮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牀經驗。護理工作決不是單純的技術護理,不是機械地執行醫囑和完成一般的護理技術工作,而是有理論指導的腦力勞動。護士要有良好的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善於從患者的言談行爲特點去發現他們的內心活動。護士運用視、觸、嗅、聽等感官去得到患者的病情資料,幫助醫生診斷以及預計可能發生的問題。因此,要求護士不僅要有護理學知識,還要有醫學心理、倫理、社會和管理學的知識,在臨牀上要求充分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善於發現病情變化,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以充沛的精力完成本職工作。

由於現代護理學的發展以疾病爲中心的護理模式已轉化爲新型的以患者爲中心的護理模式,要求護士必須具備嫺熟、精湛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並掌握一定的社會學、健康教育學、醫學倫理、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對護理業務掌握得更深、更好、更多,以解決護理中的疑難問題。

在護理工作中應用醫學心理分析觀察患者,消除患者的緊張、急躁、憂慮等消極不良情緒,從而保持精神輕鬆,促進健康的恢復,糾正患者的不正確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醫療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護士的素質對患者的治療和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爲此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具有獻身於護理事業的崇高理想和良好的醫德品質,自覺執行醫德醫風原則和規範,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更好地爲人民服務。②對工作認真負責、盡職盡則,滿腔熱忱,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具備穩重、振作、愉快的情緒,從自我身上發出生命的光輝,喚起患者對生命的熱愛。③作風正派,堅持醫療原則,對患者一視同仁,團結互助,助人爲樂。④身體健康、儀表端莊、服裝整潔、舉止穩重、步履輕捷。⑤尊重科學、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在技術上精益求精。⑥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發現問題,處理病情變化宜沉着鎮靜、機智靈活、迅速果斷。⑦禮貌待人、真誠坦率、態度和諧、語言親切、講話有語言藝術。

隨着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將“以患者爲中心”的服務理念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融入到護理工作中,是我們的護理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在提高護理技術,技能水平的同時,拓展內涵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加強護理人員的修養,普及心理護理,貼近患者,貼近臨牀,貼近社會,提高護士的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努力爲患者提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的護理服務。

道德議論文13

道德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提升了國家的形象,道德提升了個人的素養,道德賦予了社會正能量。知識應是利用於生活中的一種技巧和思想,道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的真正內容。道德是知識的母親,道德哺育着知識。

失去了道德知識就像沒了孃的孩子。我們都知道有雄厚知識的人才會有機會進入到復旦大學。但復旦的學生做出的行爲不等同於他的高等知識。某同學和另一同學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同學是在咽不下這口氣,就往另一同學喝的飲料投下了致命的毒藥,不知情的那位同學喝下有毒的飲料,最後搶救無效而導致死亡。

不知道投毒的那位同學是否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他是否想過他的行爲是一種愚蠢的行爲。投毒的那位同學如果心存道德,在今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的,令人寒心的事情。擁有高等的知識,而沒有有心存道德的人同樣污染了社會風氣。他雖然擁有高等的知識,但他這樣的人像沒有靈魂的軀殼。

有一個流浪漢,他一個人流浪30多年。在這30多年裏,他幫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撿到貴重的東西,會有及時的還給失主,他幫助過殘疾的人走上夢想道路。這個流浪漢從小就沒有受到過教育,但他知道做人要心存到道德。雖然他沒有高等知識,但他身上似乎散發着一種神聖的光芒。我覺得這個流浪漢更勝過前者那樣沒有驅殼的人。道德先於知識。

擁有高等知識而沒有心存道德的人,他們的腦袋,思想,身體都是一種腐爛的形態,他們這些人擁有最高等的知識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插在人民胸口上。如果他們心存道德,這些高等的知識就會有意於社會,就不會再睡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沒有心存道德的人就沒有資格去受教育。把道德當成知識的母親,知識才會變成有意義的知識。道德更重要於知識。道德哺育着知識。

道德議論文14

經過數據統計,如果有老人摔倒在地,55.6%的人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會選擇找到證人之後再扶;12。6%的人則選擇撥打110;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的主動扶起老人。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原來是因爲現在的“碰瓷”事件太多,弄得人們不得不防,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如果扶了,那麼對方訛詐自己怎麼辦?如果不扶,道德與心靈上又會受到譴責。那麼,對於這種事件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呢?

在我個人看來,對於“老人摔倒扶不扶”這個問題,其中心點在於人們對於這種“碰瓷”事件的處理方法,當然,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和道德有關。

爲了塑造一個和諧而道德的社會,對於摔倒的老人我們也不可以不管不顧,而且“碰瓷”事件也不是百分百會發生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個來解決此類事情的好方法:

一、老人摔倒,我們不應該馬上去扶,應該迅速上前詢問傷勢,觀察老人的狀態。因爲很多患有疾病的病人跌倒是不可以隨便攙扶的,會導致病人的二次受傷,如果老人當時發生了骨折等情況,你的好心攙扶就有可能導致病情的惡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絕不能輕易移動。

二、我們應該迅速觀察老人的傷勢之後再決定下一步應該如何進行。如果老人傷勢並無大礙,他不需要攙扶也能夠站起來;如果老人傷勢較重,那麼,你就應該聯繫老人的家屬並及時聯繫警察和救護車,讓他得到更專業的救護。

在這一過程中,你可以不攙扶老人,但是你完全可以選擇守護在老人身旁,替他遮陽擋雨,遞上水,保護老人的安全,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簡單的攙扶,這纔是正確的選擇。

要知道,對於摔倒的老人,要“敢扶”也要“會扶,”對於此類事件我們要按情況處理,不應拘泥於老的處事方法,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纔可以造就美好社會。

以上是我的論點,謝謝!

道德議論文15

關於道德修養的議論文

行遠,必先修其近;登高,必先修其低。近不修,無以行遠路;低

不修,無以登高山。

修養是指一個人的品質,道德、氣質,對生命的領悟等,經過鍛鍊和培養達到的水平。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僅有志氣,而且能拼搏,不僅熱愛事業,而且熱愛生活積極上進,不僅有着高尚的道德和情趣,豐富的閱歷,而且有着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奮鬥開拓的精神。有修養的人,一定是有愛心且知識淵博的人。一定是愛學習善於理論聯繫實際,從而使自己的修養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的人。品德包含在修養之內,身不修則德不立,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正心以爲本,修身以爲基,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身,

外正其容。

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說過“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可見,真正的品德是一個人思想和行爲的全部。 良好的修養乃是人在其神經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播種一個思想,你會收穫一個行動;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道德,一個最

高尚的人也可以因習慣而變得愚昧無知和粗野無禮。

孔子以“仁”爲核心的修養學,並非簡單的道德修養學,而是在道德修養學基礎上的審美修養學。孔子以“貧而樂”、“仁者無憂”、“樂而忘憂”的悅樂情懷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德的審美的

性質。這種建立在道德修養基礎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種獨特的、內在的、個人的審美體驗,是一種具備大衆性和可觀性的精神創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過藝術形象再現出來,但它遠遠高於藝術境界,用悅樂的情懷和審美的體驗去成就個人道德,去實現個人修養與個人理想的境

界,這就是孔子美學的精華和魅力所在。

蘇拭有言:“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碎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的,以修養對待修養,還不是真正的修養、以修養對待無修養纔是真正的修養。 在生活中,從未遭人毀謗的人恐怕並不大多。面對毀謗如何辦呢?清人申涵光在《荊園進語》中所言:“何以止謗,曰無辯,辯愈力,

則謗者愈巧。”或許能夠給予我們某種啓示。

修養,不是說不會發脾氣,而是說不會輕易發脾氣。不會發脾氣的人不一定是有修養的人,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則是缺乏修養的人。 修養之所以重要,其中一點,是因爲良好的修養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人際關係中的緊張與摩擦。難道非要把生命耗費在人際摩擦中嗎?

一個在人生中欲有所成的人,必得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 一個在人生中欲有所成的人,必得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 談到個人修養,我就想起培根在《論美》這篇文章中指出,形體之美勝於容顏之美,而氣質之美是最高境界的美,而人的這種氣質跟一個人的修養分不開的。所以,古人特別講究修身,覺得修身是一切成

功的基點。但是,現在社會裏,修養被許多人忽視。

一個在人生中欲有所成的人,必得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

有文化氣息的人,在談吐舉止之間,自然地流露出一種高雅,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古人形容一個世代文人之家爲書香門第,事實上,門是絕不可能透露出書香之氣的,即使在屋裏堆再多的書。真正能透出書香,能夠讓人一眼,一交談就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書香氣息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在那種舉首投足之間就閃現出修養這兩個字。當然,修養也包括了舉止,儀態,談吐等。但文化氣息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