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欣賞論文新版多篇

漢語言文學欣賞論文新版多篇

複合型模式 篇一

高校是人才的培養基地,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的質量直接決定着就業的質量,也決定着學校的社會聲譽。因此,爲實現學生的充分就業,高校必須始終堅持從源頭抓起,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爲學生充分就業的根本來抓;必須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來適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全面實施素質 教育,強化大學生的 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培養,努力打造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 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得以不斷提高,並以此來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水平和質量。

當代社會是一個知識 經濟初現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時代。爲了更快地適應這一時代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我國政府及時地調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擴大招生規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進高等教育的大衆化進程,同時在人才使用上採取就業渠道多元化的市場化人才調配方式,這給大學教育理念及人才培養規格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對高等教育改革帶來了深刻影響。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當代社會現實和高等教育理念的這些變化無疑對人才培養規格及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當代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複合型漢語人才。隨着就業渠道的多元化,一種 職業定終身的現象恐怕再也不會重新出現了。人才的培養教育必須從傳統的“專才型”向一專多能“複合型”方向 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上進行深入研究和調整。在保證學習好本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視類似於講演辯論、新聞 寫作、公文寫作、節目主持、書法 藝術、廣告設計、篆刻剪紙、編輯採訪等與本專業比較接近課程的開設與學習,也要重視其他跨類較大的學科如法律、經濟、旅遊、計算機、外語等知識的學習,同時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還要鼓勵他們攻讀第二學位。

(二)當代社會需要精通雙語的高素質應用型漢語人才。在漢語言文學方面基礎深厚又精通兩門以上外語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睞,這就爲我們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 計劃時提出了開設類似於“雙語教學”這方面課程的現實要求。

(三)當代社會需要富於創新精神的開拓型漢語人才。當代社會需要個性特色鮮明的人文精神來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這就要求作爲人文學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爲我們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開拓型人才,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這種創新還包括對 文化載體及傳播媒介的重新認識,因爲單一以語言爲載體的文化正在被以視像和 網絡文化爲主的多媒體文化所分割,這就需要我們培養的漢語人才具有整合跨類藝術的才能,它不僅需要創新,而且還需要開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種在文學、影視和網絡媒體多棲的創新型人才一定會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養計劃必須增加類似於“影視創作與欣賞”、“博客教程”等方面課程的比重。

(四)當代社會需要文化底蘊深厚純正的風範型漢語人才。隨着21世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養深厚、道德品質高尚的風範型人才來引領社會健康發展,這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語言文學爲研究對象,是一個傳統的基礎性專業,其本身肩負着兩個責任:一是對本民族語言、文學和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承,這方面側重於理論研究;二是使人們能在實際 工作中更好地駕馭語言文字、更好地宣傳民族文化等,這方面則側重於實際應用。隨着社會的發展,隨着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功能逐漸傾向於實際應用方面。高校應充分根據自身的實際和社會市場需要,靈活地制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方式、考覈評價體系等,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內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時,必須有所改變,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與經濟、科學教育相配合,從而使學生成爲既有謀生能力,又有人文素養,講究責任與道德的新型複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調整自己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規格,爲社會提供大量學生和家長認可、企業需要、就業前景良好、創業意識強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已經成爲判斷一所高校是否有社會責任意識的標誌。加強高等院校辦學的社會責任意識,重視對具備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將是各級相關高校貫徹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教學 篇二

摘要:大學課程教學已經逐漸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發展,教師們都在試圖從傳統的以老師爲主體的講授式教學轉向以學生爲主體的實踐性教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課程雖然不是技術操作類的應用性課程,但是在教學中同樣可以設計出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爲主要方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其主要包含在自學教材和參考資料並完成習題中掌握知識、在擴展討論中學會思考、在寫作彙報中鍛鍊綜合能力、在精心的設計和準備與紮實的實踐與考覈中得到保障等等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環節,這些環節如果做到實處,就能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理論課程;實踐教學;識記;應用

漢語言文學專業雖然不是技能應用型專業,所開課程所學知識不是生產、操作類技術性課程與知識,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總該本着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在學到有什麼是什麼的時候,還能提高思考與運用的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具有其自身的應用性[1],教學中本當重視其實踐效果。理論性課程的教學也只有加強其實踐的環節,才能達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最佳效果。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到知識和能力,理論性課程的教學一要讓學生學到理論的內容及其形成和發展,二要讓學生學會判斷這些理論是否合理正確並能論述其原委,三要讓學生能運用這些理論分析實際現象或進行實踐。理論性課程的教學的目標一解決的是學到知識的問題,目標二解決的是批判性思考的問題,目標三解決的是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的問題。三者當中,學到知識是基礎,學會思考是關鍵和核心,學會應用是目的。思考其實已經介入應用的範疇,雖然是一種意識層次、精神層次的範疇,但它恰恰是理論性專業和課程本身的應用性所在。[1]理論的教學必以思考和應用爲目的,只學到了有什麼而不會判斷不會評價,當然就不會應用,不會思考不會應用的教學是沒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學。探討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其實是探討通過實踐教學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的問題。因爲只有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探索而實現的學習纔是最有效的學習,所以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也就是探討如何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學到理論、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的問題。筆者試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自我學習、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識、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在完成習題中掌握知識

一門課程的內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範疇,怎麼產生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每一發展階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觀點、代表人物在該學科發展中處於什麼地位……這些是學生學習該課程時必須掌握的知識,屬於識記的範圍。這部分內容的最佳學習方法就是學生自學,並完成有針對性的練習。自學即自己學習教材、參考資料,完成習題,完成習題即自學完教材、參考資料後,自己做完每章節配套的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等,老師上課的時候再一一加以檢驗,由此達到學生在自學中掌握基本知識、培養自學能力與自學習慣的目的與效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基本上都是理論課程,文學史、文學理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學等,無一不是基礎理論性課程。要說它們的應用性就只能是課程本身內容的理解、批評、辨析和運用的應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課程所對應的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性。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即是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在學習的實踐中獲得知識、鍛鍊並習得能力。獲得知識往往是邊學邊完成習題的方式較爲有效。比如文學史課程之中國古典文學史,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麼具體文體、各文體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學的大體特點是什麼、各期與各期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哪兒、各家與各家的聯繫和區別在哪兒……[2]這些是學古典文學史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只有將這些牢牢地刻在腦子裏,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樣的,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的學習也是如此。又如文學理論課程,中外文學理論的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各發展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色、各發展階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觀點、前後階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間的繼承發展與革新創造等[3],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最基本內容,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性的知識和理論,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又如寫作學中關於寫作主體的建構理論、寫作過程的思維理論、寫作行文的操作理論與策略理論以及文本規範理論等,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基礎性知識與理論,只有把這些知識和理論深刻在腦子裏,才能進一步思考、辨析理論的正確合理與否,才能進一步指導寫作實踐。再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關於漢語的語音、語法、句法、發展演變等方面的內容,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最基本的知識與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和理論,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規範語言表達、寫作實踐。所有這些課程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的獲得都是讓學生在自學的實踐中學得最爲有效。它需要教師在課前設計並下發給學生在預習自學時必須完成的習題,在預習自學中有針對性地掌握會的,存疑不會的,在課堂上老師的檢測、反饋中鞏固會的,解決不會的。

二、在擴展討論中學會思考

學生在自學教材和參考材料的時候,在自己完成習題的時候,總會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會產生一些疑問,因此需要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把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到課上或網上教學互動平臺上向老師或同學提問,跟老師或同學或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即訓練了學生的思考、辨析、判斷能力。學生自學的時候把不懂和疑問寫下來,則又訓練了學生的辨析、思考和表達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麼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問的是什麼問題,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經理解和沒有理解的問題並要用語言表達出來,不是簡單的事,這個過程如果實實在在地做了,對訓練學生的大腦思維和寫作表達是非常有效的。所有這一切又都是在學生的自我實踐中完成,所以可以說是文科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自學時會因理解能力、自學能力的高低而導致發現問題的廣度與深度的差異,所以討論交流環節,老師作爲主導也得設計、佈置一些討論的話題、課題或項目給學生在自學時加以準備,這樣才能對所學章節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收到更加專業的實踐教學效果。老師的設計話題、課題或項目及其思考、準備的要求都可跟知識掌握類習題一起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習某一章節的時候就有明確的要完成的任務,能讓學生更爲有效地利用時間完成任務,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文學史自學預習中,可能會遇到對某些作家的作品讀不懂更不能歸納概括其風格特色的問題,也可能會遇到無法辨析流派、作家間區別、聯繫的問題,還會遇到張冠李戴、記憶混亂的問題,這些就需要老師在設計的課前預習自學題目中提醒、引導學生碰到此類問題時如何解決,或如何帶着這些疑問和難題到課堂上來或網上互動平臺來交流討論解答。又如自學預習文學理論課程時,會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現、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結構、解構、後結構、現代、後現代、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詩言之、詩緣情、物感、原道、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以貫道等等概念和理論的含義及其相關與區別的問題,尤其是無法將這些理論與作品分析的已有結論聯繫起來的難題;在自學預習寫作學課程時,會遇到辨析不清賦形思維、路徑思維、策略思維、文本思維等理論的內涵與作品中的實際體現、寫作中實際運用如何等難題;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自學預習中會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節、仄聲、入聲等概念與實際體現的問題。這些課程的基本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自學中不只需要識記的能力,更需要學習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綜合、聯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師在設計的預習題目或指導手冊中有提示有引導,這樣學生便能在自學預習時檢驗自己的預習自學效果,帶着針對性強、目標明確的疑問來課堂或互動平臺交流討論,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自學實踐中加深對已理解問題的印象,也加深對未理解問題的印象,在交流討論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

三、在寫作彙報中鍛鍊應用

人類發展到當下的時代,已經進入一個幾乎“全民寫作”的時代,寫作成爲人們最好的交流、溝通、推銷自我、健康心靈、疏導情感、表述革新、傳達創意的最佳方式,也成爲學習的最佳方式,人們越來越認識並實踐着“學習通過寫作”“生存通過寫作”“發展通過寫作”的理念與思想。[4]通過寫作學習已經成爲人們普遍認同的最爲有效的學習方式。美國的國小教育就常常讓很小的孩子們到圖書館查資料、寫報告,即是“通過寫作學習”教學方式的極好經驗。所以通過寫作學習可以說是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模式中的最高階段,也是其最見成效的方式。學生在前面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討論、交流、釋疑、拓展的基礎上,在某一章節內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最有體會或最想弄明白的問題寫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對某一章節的全部內容寫一個帶有自己心得體會、梳理概括的學習報告,當然是訓練學生廓清知識和觀點、理順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準確表達等綜合能力的極好方式。寫作是一種實踐性教學方式,沒有人能代替他人寫出自己內心真正的學習感受、思路的,只有學生自己的寫作纔是他真正的學習實踐過程。而寫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識、理清觀點、查找資料、加工整理、概括凝鍊、構思運作等都是學習者本人的實踐活動,在學習者這些絲絲入扣、環環不離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其實實在在的學習效果。比如讓學生學完《詩經》的時候,寫一篇關於《詩經》的小論文,學完《毛詩序》的時候,寫一篇關於詩的功用或價值的文章,學完寫作主體心理動力建構章節時寫一篇關於某個作家的寫作興趣、寫作意志培養與提升的習作……如果每一章節都有相應的研究性小課題和要求,並讓學生選擇或自擬課題去查閱資料、分析整理、書寫成文,學生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會得到更加深廣、更加清晰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思辨、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與提升。無論是識記知識,還是學會思辨學會分析與綜合,還是學會寫作,都是以學生自學爲主、在學生的自學實踐中實現的,其方式大大不同於傳統課堂上老師一言堂式的講授,效果也會大大高於傳統的講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設計和紮實的實踐與考覈中得到保障

好的設想與方式需要紮實的執行和操作才能見出成效,好的設想與方式一入實踐就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障礙與阻力,有客觀的,有主觀的。客觀的如各科課程的學時非常有限,在課堂上要完成對每個學生的檢驗、討論、交流、彙報、評講、考覈等,基本上做不到。主觀的,如果課堂上做不到檢驗、討論、交流、彙報、評講,就難以約束學生自覺地按要求完成自學、完成整理、完成寫作。因此,老師的精心設計與準備、嚴格監督與考覈是課程實踐教學有效實施的有力保障。老師需要準備一整套涵蓋各章節知識點的習題集,需要準備一整套涵蓋各章節重難點問題的自學引導思路,需要準備各章節的供學生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小課題,需要準備有質量的針對性強的短小的淺顯易懂的各章節的參考資料並配合教材相應章節下發給學生自學閱讀。老師可以將知識識記題的檢查考覈放在課前完成,將學生存疑的討論放在網絡互動平臺完成,寫作及對寫作成品即文本的評閱也放在課下完成,課上主要講授和討論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學生疏忽又必須掌握的內容,彙報、評講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觀點,至於各人寫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在文本批註中在互動平臺交流中反饋給學生。老師可以將個人全部檢查與考覈及分組個別輪流彙報、討論發言檢查與考覈結合起來。比如知識識記類考覈、互動平臺討論回饋、文章評閱及反饋必須是全部的,但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彙報發言則可以是分組代表、代表輪流式。在知識識記類考覈和文章評閱工作中,也可採用分組互查互評、老師統一把關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互查互評中實現交流與啓發。甚至還可以以幾章精學(知識識記、思考討論、寫作綜合提高三環節環環從嚴、紮實實踐)幾章粗學(知識識記從嚴、思考討論、寫作綜合從簡)、兩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十幾章的課程,紮紮實實從嚴過程從高要求的教學五章左右,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寫作能力就都訓練出來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分析綜合習慣、寫作習慣也就培養和訓練成了。再加上各門課程都採用這樣的實踐教學模式的話,學生受到的訓練和培養,其見效會更快更強!歸納起來,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閱讀、梳理、識記,讓學生提問、思考、討論、解決問題,讓學生寫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達,既學到有什麼是什麼怎麼來的,又學會分辨對錯是非合理與否,還學會運用、研究和創新。這是一個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實現最佳的過程,老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檢驗者而存在,教學活動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構成了主要的教學活動,這是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核心內涵。

註釋:

[1]李承輝:《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解析》,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4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慶炳:《新編文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

[4]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 篇三

摘要:本文將會對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有效的應對對策進行分析,以更好的推動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高校;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問題;措施

一、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引入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還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應的引導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鑑賞,並向其講解相關的寫作手法和寫作理念,從而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到作者的審美能力。自古以來,藝術是美的結晶,藝術的美需要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學習和感受,從而更好的體會其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方式比較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選擇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下,往往是教師佔據着主導的地位,而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只能對課堂教學內容一味的灌輸,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無法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瞭解和掌握,從而無法確保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比如說在進行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的美學觀念進行講解時,許多教師往往都會選擇“黛玉葬花”或者是其它一些經典的場景來進行介紹,對於其中所體現的美學觀念加以解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並沒有讓學生自己進行解讀和思考,所以學生所獲得的也只是教師的審美觀點而已。

(二)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中審美教育缺乏準確的理解

通過對我國悠久的歷史進行分析發現,漢語言文學不僅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價值,而且還具有較強的審美教育意義,其可以通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來更好的反饋社會,塑造學生的人格魅力,以更好的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對審美教育缺乏準確的理解,很多學生未準確的意識到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性,只是爲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從而無法使審美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措施

(一)儘量挖掘漢語言文學中的審美因素

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其中的審美因素進行深入的挖掘,把其中的藝術境界更好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引導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欣賞,該過程還可以引導學生情感的滲透,使學生更好的感受到漢語言文學的意境美,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漢語言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審美功能,此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挖掘作品自身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品位。比如說在對於《桃花源記》進行解讀時,其中就有許多的語言描寫十分優美,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提煉,並且讓學生對於其中的文學審美要素加以解讀,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審美因素,從而更加有效地進行審美教育。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學生的性格特點,然後在課堂教學開始前爲他們講解感興趣的內容,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將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因素傳授給學生,使他們更好的體會到內在的美感,隨後教師還需要採取措施對學生的審美觀念進行鞏固,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教學能力,而且還能更好的挖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審美教育的質量。

(三)加強漢語言文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

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創作屬於對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和物化過程,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漢語言文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可以藉助一定的事物情境,來加深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課堂審美教育的效果。例如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課文場景和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爲他們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想更好地進行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自然還離不開將理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想聯繫,比如說可以讓學生對於自己周邊生活的所見所感進行描繪,並且將美學元素用於自己的描寫之中,從而更好地對於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四)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實際上,漢語言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外化與物化過程,因此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內在進行深入的研究,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分清假、惡、醜,感受真、善、美,把握其思想實質,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以得到藝術美的享受,提高對現實生活中更高層次美的追求。在進行高校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等優勢,適當的突出各篇作品的風格特點,這樣可以爲學生構建與之適應的審美心理結構,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品位。鑑賞能力是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基礎,所以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有效的對比來讓學生的鑑賞能力得以提高,使得學生能夠分辨語言的美與醜。在進行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過程中,爲了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要適應的與審美教育相結合,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保證感情材料和理論經典的均衡,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到人文思想與審美教育的聯繫,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和審美能力,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能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心暢.談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07.

[2]王業嘉.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審美教育[J].讀書文摘,2016,09.

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思考 篇四

摘要:隨着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越來越多的課程開始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漢語言文學教學也不例外。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問題;策略

一、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的重要性

(一)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漢語言文學屬於基礎性人文學科,其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藉助多媒體教學,可以將一些書本上的內容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也可以藉助音頻、視頻等資源,來將書本內容更加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全,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比如說在利用傳統的手段進行漢語文文學教育時,往往就只能夠讓學生通過書籍來進行學習,而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教學之中,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將一些漢語言文學作品以多媒體的形式加以呈現,比如說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古代的書籍,這樣往往就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韻味.

(二)調動學生多重感官,爲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加強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多重感官,併爲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對於書本上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內容,也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瞭解和掌握。例如在進行《桃花源記》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爲學生播放關於桃花源的一些視頻,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以及想象力,從而更加有利於漢語言文學的教學。

(三)爲學生提供交流平臺

目前,我國的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爲主體,而且高等院校的學生步入成年,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多媒體教學可以爲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與溝通平臺,便於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使他們能夠在師生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瞭解和掌握。

(四)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運用多媒體技術爲學生提供的的教學平臺並非對傳統教學平臺的簡單轉變,其同樣可以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包括了文學、語言學、文學理論等多方面的課程,而且各個課程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學科體系。因此,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從而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

二、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問題

(一)過分追求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過多的追求多媒體技術的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優勢,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的消化吸收,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比較低。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如果多媒體輔助教學肆意的向學生傳播大量學習內容,會使學生產生眼花繚亂的感覺,使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根本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從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注重實效

在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認爲課件越漂亮,就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種過多追求課件的觀賞性,會導致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反而起到了喧賓奪主的效果。同時,在進行多媒體課件製作過程中,部分材料不太理想,但是教師認爲精美的課件效果可以掩蓋教學內容的不足,導致漢語言文學教學時實效性比較差。

(三)機械的教學過程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由於漢語言文學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規律性不強,而且課堂教學方式是千變萬化的,導致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會使教師在課件製作過程中將教學內容的板書、分析、問題及答案提前設計好,並在課堂上循序漸進的進行,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不利於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提高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要把握“度”

雖然多媒體技術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但是其畢竟僅是一種教學手段,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把握好“度”。對於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如語音知識、語言的派系與分佈等,憑藉單一的教師講解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此時就可以藉助多媒體教學來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說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一味地依賴於PPT、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它們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師應該將其作爲向學生傳達思想的媒介,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漢語言文學教育。

(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學習與創新意識,不斷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學習和研究,對課程有宏觀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將多媒體技術與漢語言文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對任何問題都能夠從容應對,以確保課堂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三)盡最大努力避免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的不足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在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如何避免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的不足,以更好的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所以教師和學生都必須要避免這些不足之處,一方面,教師不能夠將考試的核心內容放在多媒體資料之中,這樣就會加大學生對於這些多媒體資料的依賴,而是應該注重學生自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也應該樹立起正確的意識,對於多媒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關注和老師的互動與交流。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課堂教學需求,因此需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而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丁國文.對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6.

文學欣賞論文 篇五

論類比聯想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作用

摘 要: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有着豐富的思想內涵,需要讀者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體驗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閱讀文學作品中,要注重類比聯想的學習,提高文學作品賞析力,以便於更好地解讀作品。

關鍵詞:文學作品;類比聯想;周易

類比聯想思維是通過直觀可感的物象,憑着人們的聯想與想象,用來闡發事物更深層的意趣、意旨和事理。

語言文學的賞析,重要的是讀者會欣賞文學作品。

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學的必要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語言文學作品。

其中類比聯想就是比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賞古代詩文方面。

一、《周易》:類比聯想的起源

從被漢史家司馬遷列爲“羣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開始,就非常重視取象思維,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蘊涵的“神聖明之得”。

它也開創了類比聯想思維的研究方式。

而我們所說的“言外之意”“畫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維所產生的妙不可言的“驚人”效果。

類比聯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腦中與他有某種類似的另一事物的聯想。

它主要是從具有相似特點的同類形象、性質、內容等進行的聯想。

如枯木逢春,這種自然現象和人事有許多聯想我們可以推導出沒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煥發了生機。

《周易・大過》有兩爻,一是“枯楊生�,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二是“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前者是枯萎楊樹發芽了,老頭娶到一個年輕妻子,自然現象與人間世情聯繫起來。

而後者是枯萎楊樹開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給了一個年輕小夥子。

這兩種情況,在今天我們看似正常,古今思維方式卻不一樣,“無不利”與“無咎無譽”體現了社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當時的婚姻主要是爲了傳宗接代,從生育的角度來看,老頭娶年輕妻子不影響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給了年輕小夥子可能就影響生育。

這就是《周易》從天象推導人事,再推導一個吉凶的判斷。

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類比聯想的範例。

後世文學詩詞大都受到它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借鑑了這種方式。

二、類比聯想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興,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等等,都與《周易》的類比聯想有淵源關係。

類比聯想可啓發人的想象和創新,增強審美情趣。

它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爲具體主體的形象表現出來,獲得含蓄蘊藉的效果。

如“浮雲遊於意,落日故人情”。

浮雲,遊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疊加;“落日”,在農業文化背景中,黃昏意義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刻,漂泊異土他鄉的遊子每至黃昏倍思親,“最難消遣是黃昏”。

“落日”與“故人情”因相關而情景交融。

《詩經・采薇》中有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別漸成一種習俗。

因發音相似,“柳”可聯想爲“留”;又因“柳”生命力極強,插根柳枝就能活,於是就可聯想到美好的祝願。

又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天象與他的離愁別恨相關聯,表達了他的傷情。

類比聯想思維模式在詩歌鑑賞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將詩歌中有限的時空巧妙地擴展。

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說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開聯想,作品蘊藉不止在此,李龜年是唐時樂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輝煌的藝術,當年出入將相王府唱盡大唐王朝繁華與昌盛,而安史之亂後,這位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滄桑之聲唱出晚年境遇。

當年之歌與今日之歌聲對比,無限滄桑盡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個逝去王朝的悲涼。

幼兒園漢語言文學教育研究 篇六

摘要:促進幼兒園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提供豐富多樣的語言樣本,另一種則是爲幼兒提供各種使用語言的機會。而漢語言文學教育就是兩種學習方式的綜合,基於漢語言文學文本所開展的語言教育,既可以爲幼兒提供語言學習的參照物,又能爲幼兒提供充分的說話機會。本文從語言文學教育的角度,探討了幼兒園如何開展語言課程以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漢語言文學;語言能力;思維能力

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兒期是世界觀、自然觀、生命觀的萌發時期,也是一個更多的依賴情感而不是依賴理智的時期,幼兒對生命的認識受到他們經驗的限制,但是他們的情感易受感染,行爲習慣容易養成。那麼幼兒的生命意識啓蒙教育如何來進行呢?

一、開展語言文學教育,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在幼兒園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具體來說,幼兒園教師在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實施教學:首先,教師應該利用盡可能豐富多樣的語言文學文本,向幼兒展示成熟、規範的語言。通過引導幼兒學習簡單易懂的語言文學作品,讓幼兒接觸到更爲豐富和規範化的文學語言,從而爲其樹立一種行之有效的模仿範例。爲了加深幼兒對形象化語言的學習和記憶,教師甚至可以從這些文學作品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詞彙和語句等,讓這些語言材料爲幼兒清晰地認識周圍的世界提供一個範本。當然,學習這些詞彙還能起到拓展幼兒詞彙量的目的。尤其是在一些故事性的文學作品中,幼兒能夠通過上下文語境獲得理解新詞的機會。例如,在給大班幼兒開展語言文學教育時,以《三個和尚》的故事爲例,通過多媒體課件上的圖片展示和教師朗讀故事的方式,幼兒可以結合上文及圖片內容認真揣測“挑”、“擡”這些動詞的意思。其次,在學習語言文學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閱讀童話故事和兒歌的機會,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一種語言結構文的暗示。最後,教師也可以讓幼兒接觸多種風格的語言文本,讓幼兒在學習不同國家、民族和歷史時期的語言表達方式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提高自身的語言適應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大班幼兒的語言文學教育爲例,爲培養幼兒接觸多種文學文本的能力,教師可以選取英國大衛盧卡斯的《害羞的小哈利》,散文詩《花園裏有什麼》和故事《三隻想生病的小狗》進行對比教學,一個是圖文結合的自主閱讀,一個是詩歌朗誦,另一個則是採取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在聽、說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

二、開展語言文學教育,培養幼兒的智力思維

幼兒園的語言文學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還能有效開發幼兒的智力思維,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論、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等。隨着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其對抽象概念的認知能力也有了循序漸進的發展。尤其是在認識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語言將自己的感性認識表達出來,或者銘記在頭腦中,從而形成對事物概念的形象認識。而語言文學作品的學習也一樣,幼兒通過反覆閱讀和聽教師的朗讀,能夠間接獲得一些無法直接感知的經驗,並且在認識這些經驗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概括分類,這樣也能培養幼兒的智力思維。例如,在教會小班幼兒學習兒歌《如果我能飛》的時候,教師可以採用語言學習和動作表演相結合的方式,讓幼兒理解並表演出閃爍的小星星、舞蹈的浪花和歌唱的小鳥,從而體驗到唱兒歌的快樂,也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當然,在實施幼兒園的語言文學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意爲幼兒創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機會。同樣是以經典的文學作品爲例,在講解故事情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故事中所沒有提及的事情,通過假設故事中的人物遇上什麼事情,而鼓勵幼兒思考其結局會怎樣,以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例如,在組織小班幼兒學習《小松鼠的傘》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們自己猜測一下“松樹媽媽看到小松鼠全身都淋溼了會怎麼樣?”“媽媽爲什麼生氣?”這樣不僅可以開發幼兒的想象力,還能鍛鍊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說話能力。

三、開展語言文學教育,保障幼兒的道德發展

在幼兒園的語言文學教育活動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加強幼兒的社會道德教育。讓幼兒在學習語言文學文本時,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爲幫助掌握相應的社會性行爲,或者鼓勵幼兒對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行爲進行探討,提高幼兒的思想道德水平。尤其是在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童話故事中,經常蘊含了許多人生哲理和教會幼兒如何做人的知識。教師在講解這些故事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故事情節的複述上,還應該指導幼兒探討故事中的人物行爲是否合理,以及激發幼兒思考:“如果換作是你,你會如何做呢?”通過這些德育教學環節,可以有效培養幼兒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讓他們認識和掌握正確的社會性行爲。同時,也能讓幼兒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習主人公那種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四、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文學文本更爲形象化

在開展幼兒語言文學教育活動時,針對幼兒普遍傾向於接受故事性比較強、圖文結合的教學內容的特點,爲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教師不妨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書本上那些原本靜止不動的文學作品採用圖像或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幫助幼兒直觀感受更加形象生動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在給小班幼兒傳授語言文學知識時,這種教學方式顯得尤爲重要。畢竟小班幼兒的識字能力較差,而對圖畫和動畫視頻充滿了興趣,教師如果能夠將文學文本轉化爲圖畫視頻,必將大大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以小班幼兒學習《大蘋果》這一課內容爲例,教師在呈現文本內容時便可以採取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方式,將綠油油的草地和又紅又大的蘋果呈現出來。並且將小老鼠用力推蘋果的過程製作成簡單的動畫視頻,引導幼兒觀察小老鼠的表情和動作等。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小老鼠與烏龜伯伯的對話製作成幼兒模仿對話的形式,讓幼兒現場爲小老鼠和烏龜伯伯配音,以激發幼兒模仿對話的興趣。綜上所述,幼兒園的語言文學教育,對於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開發幼兒的智力思維和保障幼兒的社會道德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幼兒園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習語言文學讀本時,應該從以上三個角度充分挖掘文本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鄭荔。教育視野中的幼兒文學[M]。江蘇出版社,2005.

[2]瞿亞紅。論幼兒文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