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2023年高中地理論文(多篇【精品多篇】

2023年高中地理論文(多篇【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新課程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倡導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也不盡如人意。下面是小編辛苦爲大家帶來的2023年高中地理論文(大全【優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並分享出去。

高中地理論文 篇一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老師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教材中所隱含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樣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單純地學習地理知識,無法通過此學科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強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地理老師應該對教學進行重新認識,深入挖掘教材中潛藏的心理健康知識,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學相結合,以此來實現精英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中地理老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麼首先老師就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老師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老師的思想觀念對其教學行爲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當老師具備了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之後,老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會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反之,老師則會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因此,老師要從自身入手,樹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老師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進行培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學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後,就能夠積極地配合老師,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對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挖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習成績,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這對學生以後的成長有着積極的意義。

比如說,當老師在課堂上爲學生講解《地球上的水》這一課內容的時候,老師就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知識講解,一方面是講解地理知識,對地球上的水資源組成進行講解,讓學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區別,之後老師可以通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一思想的引入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應該讓學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後滲透節約用水的觀念,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老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麼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地理教材進行深入挖掘,以教材爲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老師脫離教材,引用課外資料來爲學生講解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就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老師必須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懂得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學生地理知識,附帶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老師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隱藏的心理教育知識。

比如說,當老師想要爲學生講解《旅遊開發中的環境保護》這一課內容的時候,老師首先要從地理知識入手,爲學生講解在旅遊開發中爲什麼要保護環境,如何保護環境,當老師講解完地理知識,老師就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爲學生講解一下當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旅遊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等,然後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旅遊過程中對環境進行保護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在以後旅遊過程中就會自覺地不亂扔垃圾,不在景觀建築上亂寫亂畫,進行文明旅遊。

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因爲地理知識較爲抽象,所以老師在進行知識講解過程中會採用實踐活動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來習得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課外實踐是比較常見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在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理性的認識來影響學生感性的認識,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心理也能夠健康發展。結合課外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動探究課題爲基礎,老師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自主探究,然後在探究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老師將學生帶入到自然環境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切身的感受來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意義,以及如何和諧相處。同時通過野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說,當老師想要爲學生講解《環境污染與防治》這一課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對城市垃圾清理情況進行調查。當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垃圾對環境的危害之後,學生就能夠認識到自己不應該亂扔垃圾,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對環境進行保護。同時,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垃圾清理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知曉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難處,想要做好就必須克服重重困難,以此來培養學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高中地理論文 篇二

一、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中學生年齡小,文化知識的基礎比較薄弱,對家鄉的瞭解比較膚淺。在進行鄉土地理教學時應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不能太高,內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要考慮實際效果,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讀性。要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教師要抽出專門時間,安排好課外活動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走出課堂,對家鄉較爲典型的地理事物進行參觀、考察、調查、瀏覽活動,提高學生鄉土地理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把感性知識逐步深化爲理性知識,以使鄉土地理教學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本鄉本土是學生及其祖輩長期繁衍生息的地方。故鄉的乳汁哺育着學生日益成長,鄉土地理是對他們進行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教育的極其生動、具體的教材。學生愛家鄉,不僅是因爲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對家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備感親切,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了解家鄉建設成就來之不易,這些成就凝聚着數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要珍惜前輩的勞動成果。

三、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思想性很強的科學,在鄉土地理教學中,應精心設計教法和學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火花,努力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1.課堂講授。即遵照地理新課標和教育主管部門有關文件精神,較系統、較全面地講授鄉土地理知識,確定教材的重點、難點,輔之以課堂及課後練習,使學生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從整體上了解家鄉,並積極參與家鄉的建設。2.專題講座。圍繞鄉土教材的某一主題或某些內容,蒐集、補充資料,舉辦專題講座,請專業基礎紮實的專家和有較豐富經驗的教師講課,促進課本知識的深化,提高學生學習鄉土地理的積極性。3.實地考察。利用節假日、星期天或團隊活動時間、寒暑假期,從不同角度選取地理現象,進行實地考察或現場參觀。4.漫畫教學。各類漫畫生動形象,寓意深刻,易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在講解當地的氣候、水資源、森林作用等內容的時候,選用或自繪漫畫,引導學生分析回答,既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又保持了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心境。5.競賽評比。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當地自然環境、人口民族、資源利用、城市建設、生態平衡等問題作探索性研究,撰寫小文章,進行篩選評比,評出語言流暢、觀點正確、思想性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作品進行獎勵或在一定範圍內開展演講和交流。6.舉辦展覽。動員學生廣泛收集有關家鄉的資料,如拍攝照片、風光明信片、標本化石、地形模型、建設數據;反映當地名特產品的張貼畫、包裝材料以及有關歷史沿革的材料;遠景規劃、攝像、幻燈片等。將它們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或裝訂成冊,以備查閱,或佈置成牆報供師生閱覽,或籌辦不定期展覽,組織學生參觀。促使學生應用科學的觀點分析家鄉地理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充分認識家鄉經濟騰飛的優勢和特點,樹立建設家鄉的雄心壯志。總之,鄉土地理教學有利於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地理知識面,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但是,鄉土地理教學是個十分龐大的研究課題,其教學的模式和方法遠遠不止這些,還需要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不斷開拓。

高中地理論文 篇三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根據“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時刻體現地理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不僅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習到的地理知識來更好地應用和服務於生活。

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地理知識,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向學生闡述地理與生活的關係,讓學生樂於接受地理、學習地理、應用地理。

關鍵詞:地理知識生活現象分析能力生活

一、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地理教學要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用地理知識來進行解釋和說明,激發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從而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根據講授內容恰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促進了課堂教學。

如講“日界線”時,可以結合生活實例講一個故事:有個孕婦乘坐海輪由西向東航行,在接近日界線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女嬰,越過日界線後又生下了一個女嬰。

先出世的當然是姐姐,這一天正好是xx年元月1日,而後出世的妹妹是在日界線東側出世的,日期是xx年12月31日,於是妹妹的年齡就比姐姐大一歲。

在講述氣候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爲什麼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

同學們討論總結之後,一些頭腦反應較快的同學則能舉一反三地列舉其他例子: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爲什麼以白色長袍爲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

教學中以大衆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教室裏貼的課程表及一個學期變動幾次的作息時間表,其實也是很好的教材,從“月相”的講解,聯繫校歷表中的“星期”,從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內容。

例如,當學校更換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在課堂中問學生:“上個學期18點30分上晚自習,天已暗下來了,而現在爲什麼19點30分上晚自習,天仍大亮”

……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更好地瞭解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二、鼓勵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

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中國教育過於重視動腦,而比較不重視動手實踐,雖然思維活躍了,但是接受的知識都是死的,除非用於實際的運用中。

讓學生學習地理就是爲了讓他們能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運用地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闡述一些生活現象,使地理這門學科的實踐性有所增強。

因此,應結合實際,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課堂運用實例,在課堂上動手繪製學校的平面圖,以培養繪圖能力(地圖基礎知識);肯德基分佈調查(商業網點的佈局);暑期夏令營的考察方案,包括目的、路線、景點概況、預算等,以培養考察能力(旅遊活動);提供相關素材,讓學生爲不同企業佈局,培養地理評價與決策能力等。

三、結合鄉土地理資源和經濟發展策略,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觀察身邊的生活,讓學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地理就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例如,冬季北方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和哈爾冰城市中的冰雕,夏季熱帶海南三亞的度假勝地。

以此爲對比,利用鄉土地理資源,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氣候類型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進而使學生明確氣候和農業的密切關係,學會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來發展農業生產。

地理與生產的聯繫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於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贛州市各區縣的“豬-沼-果”工程,既是江南丘陵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紅壤地區的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

通過實施這一工程,贛南的山水變綠了,水土流失減少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贛南還成爲我國重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產生了全國甜柚之鄉-南康,臍橙之鄉-信豐,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把鄉土教材知識融入到社會實踐的大課堂裏,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更爲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轉爲“我要學”,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總之,讓高中地理課堂與生活接軌,使得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地理教學成績。

高中地理論文 篇四

一、活動目的

1.通過野外觀察、調查,使學生了解本地區東北部的地形、地質、氣候、土壤、植被等各個自然條件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作用,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爲以後利用這些知識創造條件。

2. 觀察、調查鄉村農民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條件從事經濟活動,培養學生愛自然、愛鄉土,建設祖國,向自然進軍的決心和信心。

二、活動範圍

本縣20公里左右範圍內的小區域(明確四至界限),可確定七個觀察點。各觀察點活動內容:

第一觀察點:認識位置,瞭解活動範圍,熟悉本區的地圖,確定方向,制定路線圖。

第二觀察點:瞭解本區內山丘的成因,描述其形狀,訪問地名的來源,認識石英岩、砂岩、頁岩等幾種岩石,採集有關標本。

第三觀察點:瞭解幾種地形形態(山頂、山坡、鞍部臺地、丘陵),觀察地形對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的影響,認識白皮松、馬尾松、洋槐、杉木等幾種樹木,採集有關標本。

第四觀察點:瞭解本區地形形成和利用,觀察本區農業的特點以及和市內的經濟聯繫。

第五觀察點:瞭解岩漿岩侵入體的形成,分析地層剖面。

第六觀察點:瞭解本區煤礦的生成,認識沉積岩的特徵,採集有關標本。

第七觀察點:認識本區土壤類型,瞭解作物的種類和分佈情況、農民利用自然與自然鬥爭的實例。

三、組織領導

由地理教師領隊,聘請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參加指導,把參加鄉土地理研究的學生分爲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在同一觀察、調查之中,分別有重點的研究一兩項內容。

四、工作安排

1.指導教師要收集有關資料,整理後印發給學生學習。並且到野外觀察點做好預習工作。

2.指導教師向學生作有關鄉土地理研究問題的業務報告。

3.每三週進行一次活動,每次三小時左右。以上七個觀察點的活動,分五次進行。必要的訪問,可在觀察、調查過程中結合進行。

4.根據實地活動的收穫,寫成鄉土地理研究書面報告。

五、成果處理

1.在全校一定範圍內,由學生作鄉土地理研究的口頭報告。

2.在講授本縣地理時,應用鄉土地理研究成果,充實關於本縣地理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