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學術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學術論文(精品多篇)

學生學術論文 篇一

時光荏苒,轉瞬半年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關懷和幫助下,自己很快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並能積極投身於跟崗學習之中,下面我將來市一小後近半年的工作、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情況總結如下:

一、工作方面

在工作中,樹立爲教育作貢獻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把到市一小作爲鍛鍊和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徑;能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合理運用教學手段,開拓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上好日常課,切實地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使學生樂學好學。今年我教四十班語文,在打造高效課堂過程中,我積極轉變教學方法,研讀教材,在高效課堂驗收活動中順利達標。跟崗學習期間不忘本職工作。學校每次組織的考試,我所教的學科都穩中求進。在“中華頌”全國萬校國小生魅力作文作文國家級大賽中榮獲國家級輔導金獎,並同時授予“全國作文教研明星教師”榮譽稱號;學術論文(成果)《淺析教學四環節中的拓展鞏固環節》在20xx—20xx年度全國基礎教育教學學術論文成果評選中,被評爲二等獎。

二、生活方面

學校的領導對我們跟崗學習的老師非常重視,給予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在生活中、工作上他們都儘可能的爲我們提供方便,使我倍感溫暖。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使我很受感動,也幫我解除了後顧之憂,使我能更好的投身於工

學術論文 篇二

(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增強學術民主管理意識

要建立完善的學術民主管理制度,是實行高校民主管理的關鍵。政府應該在《高教法》或新頒佈法律來規定學術民主管理的地位以及與行政管理的關係,明確學術民主管理與學術行政管理的職責範圍,完善決策民主化制度,充分發揮教授專家的專業知識民主決策,使廣大教職工羣衆能夠參與到重大學術問題的決策中,使他們意識到參與學術管理的權利和義務,作爲學術活動的主體之一,只有積極關注參與學術民主管理纔能有利於高層做出更科學的決策,才能更好地貫徹執行決策。

(二)加強學術性委員會的建設

高校的學術性委員會主要有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職稱評審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師資隊伍建設委員會等等,這些委員會影響着高校學術管理的諮詢、審議和決策活動。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學術性委員會的主要成員都是有校、院系主要領導組成,教授專家、普通教師的比例太小,這嚴重影響到學術管理的民主性。因此在建設學術性委員會時應使沒有學校領導職務的教授作爲委員會的領導,要保證教師的廣泛性,允許一部分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參與進來,確保教師的主體地位和獨立身份,同時要避免一名教師同時在多個委員會任職,對委員會成員實行任期制,以一至兩年爲宜,建立複議和仲裁製度,對於有異議的決策可以通過相應的複議程序由相關機構負責處理。

(三)完善學術評價制度

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是高校學術有序健康發展的保障。當前我國高校學術評價制度中還存在些許不合理因素,要改變不合理的評價制度首先要加強教學學術的地位,改變重視科研管理忽視教學管理的局面,把對教學的評價納入學術評價的體系當中,使教師意識到教學的重要性。其次在評價方式上,對於教師的科研不僅要在結果上予以評價,更要注重過程的監督,在學術管理上也就是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上要有機結合。再次在評價標準上要根據科研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內容在標準上區別對待。評價主體也要多元化,不僅要包括行政部門的評價和同行評價,也要包括教師自評和學生評價。

(四)加快高校學術管理的社會化進程,完善監督制度

隨着高校學術民主管理的深入發展,高校民主管理的參與主體也趨向多元化,不僅包括教授、老師、學生,社會用人單位也逐漸參與進來,高校與社會的關係更加緊密,社會服務職能也越來越強,高校開始走向社會的中心。因此應積極鼓勵社會學術管理結構的興建,明確它們的職責,使他們參與到高校學術管理中,同時對高校學術活動的管理以及學術評價起到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別敦榮。我國大學學術管理改革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3).

[2]林燁英。我國高校學術權力提升的方向與個案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xx(9).

[3]馬濤,丁瓊。斯坦福大學學術民主管理系統及其啓示[J].煤炭高等教育,20xx(9).

[4]章曉莉。高校行xxx力與學術權力博弈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12).

[5]王學海。學術權力概念及學術權力主體辨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3).

[6]吳麗萍。論民主管理在高校學術權力建設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11).

[7]章曉莉。我國高校學術權力問題研究[J].學術界,20xx(5).

[8]張兆芹,王妮。我國高校學術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xx(4).

[9]李月梅。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文化淵源及其運行機制初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xx(3):42-47.

[10]王恩華。大學學術權力錯位及其控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3):21.

優秀學術論文 篇三

一、現代大學的自我迷失與本體危機

隨着大學的不斷髮展,其職能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大學從最初只是一個培養人才的機構,到19世紀初柏林大學創辦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科學研究功能,再到20世紀提出的社會服務功能,從而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成爲當前被公認的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大學職能的演變,說到底是大學對時代和社會變化的迴應。隨着大學職能的發展和演變,大學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一系列的矛盾和衝突也由此展開。在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社會的期待、壓力、挑戰和誘惑,大學對其社會服務職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逐漸失去了自我,並面臨着嚴重的本體危機。其實,這是大學面對時代和社會變化作出迴應時所處的兩難困境,即大學的需要和價值追求與社會的需要和利益之間的衝突。爲此,我們需要尋求切入點,找尋大學的合理性和應對之道,爲處於迷失和危機之中的大學尋找身份認同。

大學存在的合理性,不僅建立在大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上,而且必須以大學核心價值觀的堅守爲支撐。偏離了價值追求,大學之所以爲大學就要受到質疑。因此,大學的本體危機與其說是在大學與社會之間時所產生的大學對社會的不適應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對大學的質疑和不信任,倒不如說是大學自身所產生的自我認同危機。“所謂大學自我認同的危機,乃是指大學喪失了自身賴以生存的普適性的價值觀。”作爲一個學術性組織,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是拓展知識、發展學術、追求真理以及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正是由於這一核心價值觀的動搖,造成了大學的本體危機。因此,大學要從自我迷失中走出來以及消解本體危機,就需要肩負起應有的學術責任。

二、唐納德·肯尼迪的學術責任思想

唐納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之一。他曾任斯坦福大學校長(1980-1992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AAAS)主辦的著名雜誌《科學》(Science)的主編(2000-2008年),現爲斯坦福大學名譽校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豐富的工作經歷和12年的大學校長生涯對唐納德·肯尼迪教育思想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不僅體現於他本人的工作中,更爲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著作《學術責任》(Academic Duty)中。唐納德·肯尼迪以學者和大學校長的雙重身份,面對“大學的價值觀與不斷變化着的社會之間”的衝突,從學術責任的視角闡述了大學如何恢復大學使命和忠誠的價值觀這一核心問題。

1.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是“一體兩面”

學術自由的確立是基於對知識的追求與探索,是現代大學理念的核心要素。只有保證學術自由,大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術研究的順利進行。作爲一種內部保護和外部防禦機制,學術自由看起來好像是大學教師的專業特權,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這種自由的基本理由完全是爲了公衆利益。“學術自由既要對社會進行譴責而與此同時又要對社會負責。”雖然高深學問的探索需要儘可能廣泛的學術自由,但同樣需要對社會和公衆的期望和要求做出相應的回覆。因此,學術自由和學術責任密不可分,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之間的對稱與均衡構成了利於學術發展的張力,在大談學術自由這一權利時絕不能忽視與其對等的學術責任意識。

學術責任的實現需要有學術自由的保障。大學爲了保護學術自由,就必須履行相應的學術責任,但大學教師更多地關注學術自由,而對學術責任的重視程度則遠遠不夠。人們雖然理解自由對於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必要性,並且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它,但是,與之對應和平衡的義務卻模糊不清,從而使得學術責任在象牙塔內也披着神祕外衣。正如唐納德·肯尼迪所言:“人們很少對新的教師成員提及責任,在學術文獻中也很少能找到關於教師責任的內容。這也許是學術自由傳統的一部分……但是其結果之一是,不僅學術圈中的人們對教授職位的期望是模糊的,而且公衆對此的認識尤爲如此。”可見,學術責任一直沒有得到清晰的說明,致使產生“教師擁有太多的自由,然而卻缺乏規範”的印象也就不足爲奇。這種認識與做法的直接後果是一部分教師沒有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學術責任,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將學術責任自覺承擔起來;同時,也爲部分學者片面強調學術自由對學術發展的重要性,進而逃避學術責任提供了藉口。內爾·漢密爾頓(NeilHamilton)對美國大學教授協會(the AmericanAssociation 0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的1940年學術自由宣言內容也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因爲AAUP只關注學術自由,卻沒有對擔當相應學術責任的人進行調查和檢舉。必須把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有機地統一起來纔有利於大學發展和學術繁榮。

因此,在現代大學中必須處理好學術自由和學術責任的關係,不能因爲堅持學術自由而拒絕履行學術責任。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互爲補充與相互對應的關係。正如約翰·加德納(Iohn Gardner)所認爲的:“自由和責任,權利和義務,它們是交易的關係。”大學在享用學術自由的權利時,必須意識到它對國家、社會、民衆所承擔的學術與社會責任。

2.學術使命與社會服務並行不悖

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和大學的發展。大學已經走出象牙塔進入社會的中心,大學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也必然不能完全超脫於社會現實,再也不像以前能做到完全的學術獨立。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爲重要的經濟資源,面對社會的期待和壓力,大學高度重視並積極承擔社會服務責任,日益滿足社會的需要:與此同時,大學還通過提供社會服務獲得了豐厚回饋,爲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除此之外,隨着政府投資緊縮以及大學辦學經費需求的增加,大學逐漸增加了與營利企業之間的互動,通過爭取來自企業的“橫向’’課題、承擔技術產品開發項目以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大學對經費的依賴和對實際利益的過度追求,不但會使急功近利的氛圍在大學中蔓延,而且會影響到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這正是大學在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時所處的困境,即

大學的價值追求與社會的需要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誠然。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有相當的資金,但學術與利潤不該混在一起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正如唐納德·肯尼迪向我們警示的那樣:如果教授突然變得富裕和精明起來,象牙塔和普通公衆之間融洽的社會契約就會破裂。畢竟,作爲學術組織的大學與以營利爲目的商業活動相結合是很危險的。其實,作爲美國“硅谷”搖籃的斯坦福大學,是“學、研、產一體化”的典型代表,是德國研究型大學傳統與美國實用精神的有機結合,它體現出大學學術使命與社會服務之間並行不悖、相互促進的關係。諸如,唐納德·肯尼迪不但強調原創性工作是學術研究的核心標準,而且還允許教師從事有益的社區項目,並明確把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業績作爲教師評價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只有保持大學的學術使命這一“本體”與社會服務這一“功用”的各自限度並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在學術使命和社會服務之間做出較好的平衡。

因此,面對“大學的價值觀與不斷變化着的社會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唐納德·肯尼迪認爲,大學教師不但應該向社會強烈表達(必要時捍衛)大學價值觀,而且還要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並自覺承擔,唯有如此,才能從大學自身的存在價值出發進行積極應對,真正承擔起大學的責任與使命。可見,唐納德·肯尼迪探討學術責任有兩個目的:一是向公衆明確學術責任,二是對未來的和在職的大學教師進行學術責任訓練,希冀“大學應該更主動地迎接就自身和公共責任做出解釋的挑戰”。

3.學術與人格應有機統一

隨着學術的高度專業化,在大學教師的評價上,對學術成就的要求幾乎取代了注重品德的傳統要求。一方面,導致大學教師對自身道德素質不重視;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大學教師在追求學術成果時存在學術抄襲、學術造假、學術等很多不端行爲。然而,學術本位並不意味着人格要素不重要。唐納德·肯尼迪認爲,大學教師承載着培養有思想、有教養、有知識的人才的社會使命,應該追求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的有機統一,學術與人格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對此,唐納德·肯尼迪認爲:一旦在學術的追求中伴隨着個人利益、貪婪或者虛僞,那麼就會嚴重威脅到人們對學術價值的信任,因爲“公衆對學術的信任依賴於學者對學術的令人信服的追求”。因此,“大學要獲得社會的信任,就應該讓公衆認爲大學的工作是基於誠實的行爲,這一點尤其重()要。其部分原因是社會要相信大學所創造的知識,而更深層的原因是,公衆認爲大學是接受他們的委託以培養青年一代的場所,如果負責教育學生的高級學者們對自己的工作都缺乏責任感——尤其是,如果他們把年輕人的思想和成果據爲己有——那麼,整個社會對大學的信任程度就必然會下降。在公衆眼中,教授應該是道德高尚的導師,如果他們不能熱心、細緻、大度地對待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們註定會失去人們的尊重。”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更看重的是精神生活,追求知識比獲得一個文憑、找到一個好工作重要得多。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師實際上是學生模仿與學習的對象,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常常是一、二位改變他們一生的良師益友,這正是我們傳統師道中所說的“身教”。以身作則,爲學生們樹立良好的榜樣,或許就是教授們最重要的“學術責任”。

針對當前部分大學教師學術與人格失衡的情況,唐納德·肯尼迪認爲:“我覺得我們在培養年輕的。學術接班人時偏重於他們各自的學術領域,卻忽視了那些讓他們成爲成功的負責任的學術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今後的生活對社會和個人有益顯然是學術責任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如果我們在培養博士生時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沒有盡到一個基本的義務。”鑑於此,他在卸任斯坦福大學校長職務後爲有志步入學術職業生涯的在學博士生開設以學術責任爲主題的研討課並出版《學術責任》著作。在臺灣學者_富對此書翻譯的臺灣版本《學術這一行》中,臺灣中央大學前校長劉兆漢寫了題爲“以身作則,建立榜樣”的序,呼籲學術行內人要做到學術與人格的有機統一。

三、對現代大學學術責任的思考

從學術責任的角度來解讀現代大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但可以爲處於迷失和危機之中的大學尋找身份認同的合理性、糾正當前大學發展的偏向、有效地消解大學的本體危機,而且還能更好地把握大學的實現方式。唐納德·肯尼迪的學術責任思想給了我們諸多啓示,也促使我們進一步堅守現代大學的學術使命。

1.努力堅守現代大學的學術責任使命

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要求大學走出象牙塔,融人社會。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中的“bevond,”一詞,並非僅僅只是走出、離開而已,還具有“超越”、“超出……的範圍”、“除……之外”等意思,即大學不僅僅是象牙之塔,同時還承擔着社會責任。博克面對大學如何恰當對待社會及自身傳統職責的關係時,他認爲應該從大學基本學術價值出發來積極面對社會諸多問題的挑戰,“純學術研究”作爲象牙塔的堅固基石是不能動搖的,只有基於這一點來考慮社會需求,大學才能從“傳統上向國家提供最偉大的服務”。這與唐納德·肯尼迪認爲的大學應首先堅守其學術責任具有契合性,即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其實是以大學的學術責任爲前提,只有從學術責任出發才能更好地應對社會的需要和挑戰。因此,大學首要的是堅守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履行學術責任。

中國大學是當時救亡圖存的產物,“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使其從一開始就缺乏西方大學的學術精神。面對“市場化”、“大衆化”和“全球化”的衝擊,中國大學缺少厚重的文化傳統來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是在沒有自己“象牙塔”的語境下談論“走出象牙塔”的,從而存在着拋棄其自身存在價值而以社會服務爲主的危險,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大學會出現自我迷失和本體危機的重要原因。因此,就中國大學現狀來說,必須先談“走進”象牙塔。纔有資格談“走出”。當前最重要的是,大學需要在社會服務中進行自我沉思和守望,努力重塑和堅守“象牙塔”精神而不是自我放逐。

2.在堅持學術自由的同時積極承擔學術責任

“自由不僅意味着個人擁有選擇的機會並承受選擇的重負,而且還意味着他必須承擔其行動的後果,接受對其行動的讚揚或譴責。”“學術自由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也要有限制,也要求有責任,要求學者們認清自己的研究領域,追求真理。”學術自由是一種有限度的自由,沒有學術責任的對應,所謂的學術自由只能是一個空殼。責任的缺失使得學術自由無所依附,其後果必然是社會對大學的期許與大學看待自身的方式發生錯位。

學術責任是學術自由本身所內在具有的,並非政治干預和公衆干預的結果。在大學中,之所以把學術自由作爲極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因爲我們對真理的認識需要自由探索,換言之,學術自由是爲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服務的。如果大學只強調自由,而忘記了講求學術自由 的目的,那恰好就是方向上的迷失。進行自由選擇就要敢於自我擔當。大學及大學教師履行學術責任,是大學自身價值的一種必然體現。

然而,大學履行學術責任並不代表着大學不需要社會監督。“就像戰爭意義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給將軍們決定一樣,高等教育也相當重要,不能完全留給教授們決定。”四回顧大學發展史可以發現,大學是在與社會干預這一張力中不斷髮展與演變的。大學的發展需要社會支持但又需要有度地獨立於社會。因此,從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來看,學術發展需要學術自由作爲保障,而這是社會給予大學及大學教師的一項權利,權利的獲得總是建立在責任和義務之上的,必然要爲之擔負必要的學術責任。正如唐納德-肯尼迪所言:“大學遭受批評的根源在於,大學內部不能認真承擔責任。社會慷慨地賦予大學以學術自由,而我們卻沒有注意到事物的另一面。它和我們怎樣看待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贊助人及顧客怎樣看待它有關係。如果我們能澄清對責任的認識,並獲得公衆對它的接受,我們就已經履行了對養育我們的社會的一項重要義務。這項義務構成學術責任的最高制度形式。”

3.積極培養大學教師的學術責任意識

大學核心價值觀的堅守,歸根到底是由大學教師來體現、傳承和踐行的。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培養大學教師的學術責任意識和學術品格化的價值理念。

學術化品格的職業理念是進行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大學教師職業的核心標準,它要求大學教師應當從對職業道德規範的遵守轉向對職業本質內涵的理解、領悟和內化。可見,培養大學教師的學術精神和學術品格,有利於重建大學教師的自我認同,實現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訴求。

針對當前的學術失範現象,從外在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從內在方面增強學者自律意識,成爲大家的一致共識。然而,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爲現實中的學術體制與結構設置基本健全、學者道德素養並不差,在實際行動中屢屢不能實現意味着其中有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尚未揭示。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認爲:“在當前的‘學術規範化’的討論中,似乎還僅僅停留在‘技術’或‘道德’的層面上,而沒有深入到對‘學問’本身的規範上。”爲此,學術規範亟須從道德層面迴歸學術層面,需要大學教師認同學術研究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要培養學術化的人格和品格。

爲此,我們既要從制度層面規範大學教師的職業責任,還要從道德層面教化大學教師的職業道德,更重要的則是從理念層面培育大學教師的學術化品格,使其真正承擔起學術責任。目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學術研究水平,一方面,既能強化學術力量的理性權威,有利於大學自身主體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術自信,推動學術獨立自主意識的形成。

優秀學術論文 篇四

摘要(Abstract黑體五號):本文介紹了學術論文各部分的寫作要求與寫作方法,以及學術交流會議上通用論文規範格式,初學者可按照本文所提供格式撰寫論文。(楷體五號字)

關鍵詞(Key words黑體五號):學術論文;規範格式;寫作要求(楷體五號字)

中圖分類號(CLC number黑體五號):;G558(楷體五號字)

0 引言(Introduction一級標題黑體小四號)

引言又稱前言,屬於整篇論文的引論部分。其寫作內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預期的結果及其在相關領域裏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長,內容選擇不必過於分散、瑣碎,措詞要精煉,要吸引讀者讀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並無硬性的統一規定,需視整篇論文篇幅的大小及論文內容的需要來確定,長的可達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1、題名(Title,Topic一級標題黑體小四號)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範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

主標題(Quot二級標題宋體五號字)

論文的主標題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對這兩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準確得體,簡短精煉(三級標題宋體五號)

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範圍和深度。

常見毛病是:過於籠統,題不扣文。如:“不等式的應用”過於籠統,若改爲針對研究的具體對象來命題。效果會好得多,例如“貝塞耳不等式的應用”,這樣的題名就要貼切得多。再如:“中值定理在證明一類不等式中的應用”這樣的論文題目不準確,題名中值定理是哪一個?,令人費解,何類不等式?請教不得而知,這就叫題目含混不清,解決的辦法就是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清晰地點示出論文研究的內容。假如上面的題目中,指的是微分中值定理,何類不等式可放在內文中說明,不必寫在標題中,標題中只需反映運用微分中值定理這一事實即可。可參考的修改方案爲:“巧用微分中值定理”。

關鍵問題在於題目要緊扣論文內容,或論文內容與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這是撰寫論文的基本準則。

力求題目的字數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於多少字纔算是合乎要求,並無統一的硬性規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於一味追求字數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盾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

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三級標題宋體五號)

“外延”和“內涵”屬於形式邏輯中的概念。所謂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而所謂內涵,則是指對每一個概念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

命題時,若不考慮邏輯上有關外延和內涵的恰當運用,則有可能出現謬誤,至少是不當。如:對農村合理的人、畜、機動力的組合設計這一標題即存在邏輯上的錯誤。題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壯年,也可以是指嬰兒、幼兒或老人,因爲後者也是主標題“人”,然而卻不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顯然不屬於命題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當。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豬,試問,哪裏見到過用羊和豬來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屬於外延不當的錯誤。若使用“勞力”與“畜力”,就不會分別誤解成那些不具有勞動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對象。

論文題目雖然居於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題目是否醒目的問題,因爲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的內容是否醒目,其產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

副標題(二級標題宋體五號字)

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於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爲既充實準確又不流於籠統和一般化。如?(主標題)一類幾何曲線特性--(副標題)用數學軟件模擬幾何曲線的滑移特性。

2、摘要(Abstract一級標題黑體小四號)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爲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論文摘要雖然要反映以上內容,但文字必須十分簡煉,內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數不超過論文字數的5%。例如,對於6000字的一篇論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論文摘要不要列舉例證,不講研究過程,不用圖表,不用誇張,也不要作自我評價。撰寫論文摘要的常見毛病,一是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二是內容不濃縮、不概括,文字篇幅過長。

3、關鍵詞(Key words一級標題黑體小四號)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爲可能。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係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準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係的動態性的詞或詞組。

例如:主題詞之一“微積分應用”。它具有概念的特性,說明它不是別的,而是微積分的應用,採用的是自然語言詞彙。

關鍵詞是標示文獻關建主題內容,但未經規範處理的主題詞。如,“最值”(其規範的主題詞可是“最大值”)。關鍵詞是爲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5個詞作爲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