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多篇】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多篇】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聯網影響並改變着。網絡心理諮詢作爲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手段,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探討這一新的手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進行,從而發現問題並提出對策及發展方向,以期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網絡心理諮詢;大學生羣體;思想政治教育

作爲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網絡心理諮詢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和機遇,它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網絡心理諮詢的基本概念

1.什麼叫網絡心理諮詢。高校網絡心理諮詢就是指從事高校學生心理諮詢的人員藉助網絡資源,運用心理諮詢知識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在校大學生給予心理層面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通過線上即時或非即時的互動達到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的一種諮詢方式。

2.網絡心理諮詢在幫助來詢者中的作用。大學生羣體在高校的生活學習狀態是相對封閉的開放狀態。很多高校爲了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一般對大學生的管理實行外嚴內鬆政策,即在校園內是寬鬆自由的,但出入校園還是有規章制度的約束,例如門徑登記制度、宿舍晚歸制度等,這使得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約束感。剛入學校的新生,因爲遠離家鄉和父母,適應性問題的煩惱是必然會有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但是,現在的高校裏專職從事心理輔導的教師很少,條件和設備限制了小範圍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心理輔導的可能,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局,在網絡上發佈相關的自我緩解知識和方法,可以達到有效的心理疏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受困學生緩解負面情緒;

(2)幫助受困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並接納現實環境;

(3)幫助受困學生恢復對生活的希望;

(4)幫助受困學生用建設性方式走出困境。

3.網絡心理諮詢服務對象的特點。網絡心理諮詢的服務對象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正常化:網絡諮詢所服務的對象是沒有器質性變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學習中有各種煩惱,情緒低落有明顯的心理矛盾和衝突的學生。對於高校大學生來說,大部分新生都有類似的狀態階段,他們雖沒有明顯的神經方面的器質性病變,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苦惱,已經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人際關係等。據調查,90%左右的大學生都有過心理困擾的經歷。

(2)多樣性:諮詢的對象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爲了做心理諮詢,有的也許只是爲了瞭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或信息,他們並沒有出現心理困擾和不適應,這與傳統的面對面諮詢———來訪者有心理困擾並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衝突———的服務對象不同。

(3)隱匿化:網絡心理諮詢的對象是虛擬世界的,他們提出的諮詢問題存在真實和非真實性,需要諮詢人員辨別,並針對個別差異進行分析,針對諮詢對象個人心理現實給予幫助。

二、當前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特點

有研究者認爲,網絡心理諮詢的優勢是:

(1)匿名性;

(2)開放便捷,信息豐富;

(3)靈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於自我反省和認真思考;

(5)有助於諮詢案例整理、存儲和資料查詢。網絡心理諮詢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即時性、開放性、平等性等特點。

三、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現狀

網絡心理諮詢服務主體的隊伍構成應由網絡技術團體、“朋輩輔導”學生團體、專業心理諮詢師團體三部分組成,而且這三個團體的功能層層遞進。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很難保證三個團體同時配備,往往帶來諮詢效果不理想、諮詢隊伍不穩定的現狀。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網絡心理諮詢在我國高校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自身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和豐富的實踐運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倫理性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論證。

2.大學生對網絡心理諮詢的認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國高校中心理諮詢還是處於弱勢,對於網絡心理諮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學生們缺乏意識,不相信心理問題靠談談話就能解決,更何況網絡是虛擬的,網絡心理諮詢更無法給予自己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它期望過高,希望通過幾次交談就能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目的。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將馬上否認其效果;再則是過分依賴互聯網,長期將網絡心理諮詢作爲唯一的宣泄與求得心理幫助的途徑,甚至還會演變爲網絡依賴症。

3.高校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的網絡心理諮詢是爲了解決存在於大學生中的各種心理適應問題,並且輔助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徑。在廣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羣體數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的有效性。

在現實的運用中,網絡心理諮詢常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如網絡技術、諮詢師不夠、電腦數量等,從而使其服務遠不能滿足廣大受困學生的需要。同樣,因爲諮詢師資源的缺乏,一個諮詢師可能要同時服務於多個受困學生,諮詢師的服務質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總結

網絡心理諮詢是互聯網時代新型的一種諮詢方法,其發展尚在探索期,技術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現代大學生的信息交流習慣的,且能夠有效消除時空限制。所以說,網絡心理諮詢發展空間較大,是未來心理諮詢發展的趨勢。網絡時代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多元化,心理諮詢需要這一新諮詢方法的介入,與傳統面對面的諮詢方法並駕齊驅,爲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提升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邱芬,王翔。我國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科技廣場,2009,(10).

[2]盧愛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7.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二

摘 要:教育心理學化是基於人的自然發展規律,以契合學生內在需求開展教學,並遵從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心理學理論。通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觀念、內容、方式、途徑等方面的問題,從我國大學生現有思想問題出發,探索在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如下:教育視角實現由“功利化教學”向“需求式教學”的轉變;教育內容實現由“注重知識傳輸”向“滿足學生內需”的轉變;教育方式實現由“羣體教育”向“個體教育”的轉變;教育途徑實現由“直接灌輸”向“循序漸進”的轉變。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在經濟全球化與高校專業領域國際化的背景下,國內外思想文化交鋒愈演愈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着諸多難題,如何將有效的、科學的、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我國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植入大學生的靈魂成爲重要研究領域,探索教育心理化視角下將心理學元素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深刻的嘗試。

近年來,關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學理論應用的研究成爲重點研究領域,本研究通過對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20xx-2015”年收錄的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筆者發現:一是近十年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趨勢逐年增加,說明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二是目前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關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關於認知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關於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從理論上探討了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上述研究從不同方面已獲得一些成果,但所研究內容大都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碎片化,缺乏整體性、發展性的問題。本研究力圖從教育心理學化這一新視角着手,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心理學分析,聯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際,深刻剖析大學生思想教育在融入心理學元素方面存在的不足,探尋在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學元素髮揮作用的實現路徑和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

一、教育心理學化思想的闡釋

教育心理學化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思想淵源,它的興起和提出開啓了重要教育運動和教育思潮。早在柏拉圖、盧梭等人爲代表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已出現心理學的萌芽,但在西方教育學史上正式地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理念和主張的是裴斯泰洛齊,他在 1800 年撰寫的《方法》的報告中提出:“我正在試圖將人類的教學過程心理學化,試圖把教學與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圍環境以及我與別人的交往協調起來”,由此也引發了19世紀在歐美影響範圍廣泛的教育心理學化運動。

裴氏所探索的教育機制是基於人本性的永恆規律,使教育和教學活動心理學化。裴氏認爲人天生都具有“心、腦、手”三種天賦的能力,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注重遵循和揭示人的心理規律,才能發揮人的全部天賦和潛能,“教學才能達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貴”。 因此,從教育過程來看,教育心理學化要求教育者對於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運用都需要以符合學生心理髮展機制和學習心理規律爲前提。從教育的目的來看,教育心理學化致力於通過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元素使得人潛在的天賦和能力得到最大發掘和全面和諧發展。

二、教育心理學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

(一)理念相合:重視內在需求,強調人的主體性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主要是遵循人的內在心理髮展規律開展教學,裴斯泰洛齊主張“在順應大自然普遍要求下將教育最大限度地簡明化”,即在教學內容上要簡明化,在遵循人的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教學內容中最重要和最基礎的要素予以提煉和簡化,滿足人的內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以特定的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和思想觀念爲指導,對某一社會羣體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和影響,以使其符合特定社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爲高校必修課,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有重要意義,將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遵循大學生心理髮展路徑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其個人特質,發揮自我潛能,有助於不斷提高高校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二)本質相當:致力於人的全面發展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注重遵循學生心理髮展路徑,開發學生的潛能,他根據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教育分解爲道德、知識、身體和勞動,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心、腦、手”全面和諧發展。“心”“腦”和“手”代表人的綜合素質即“天性”抑或“能力”。其中,“心”的教育指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腦”的教育指智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手”的教育指體育教育和勞動教育等,教育心理學化注重三者的協調統一,使人的能力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也是致力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心理學相似,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和道德問題,更重要的作用是通過積極正面的思想文化引導學生個體按照正向的社會道德規範發展,從而實現個人價值。教育心理學化中所指出的遵循人的心理髮展規律、激發個體潛能的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所強調的在尊重個體的自覺能動性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從本質上來看,兩者都致力於追求人的全面發展。

(三)功能相似:強調積極的導向作用

教育心理學化認爲教育應該着眼於“完整”的人的統一,追求人自身和諧自由的發展,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作爲個體存在和發展的統一和交融,教師應該改變端坐於學術殿堂的刻板形象,迴歸學生中去,體驗學生的價值需求和心理訴求,以心理特性作爲教育正面引導的索引,啓發學生自發地正面思考,並且主動探索自身潛能,潛移默化地將教育理念傳遞到學生內心深處,從而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熱情和意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方針也是堅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通過在教育實踐中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看待事物,幫助學生在面臨問題和困境時善於展現自身優秀品質及內在潛能,從而獲得成長。因此,教育心理學化所提倡的積極教育視角對於改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啓發意義,通過遵循心理規律進行正面引導,從而挖掘大學生自身潛能與創造性,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從功能效用上看,二者的價值是相通的。

三、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分析

(一)教育觀念:缺乏對大學生心理的關注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而引起的價值多元化和功利化的影響下,部分高校教育者心態浮躁,急於向學生灌輸學科知識,而忽視大學生內在品質和人格品德的塑造培養。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都有着重智輕德、急功近利的傾向,教學準備也主要是從學科專業發展角度出發,往往忽略了學生內在訴求和興趣關注,因而導致教育教學實效性欠缺,矛盾和問題叢生。教育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人與人” “我與你”的對話和溝通,教育的成敗建立在是否對人的基本心理訴求、個人期望、興趣愛好、價值理念有深刻的瞭解和充分的尊重。而在很多現實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作爲“人”這個個體的心理需求和價值訴求,教學價值觀念的顛倒和錯位導致對教育本真的漠視和曲解。

(二)教育內容:缺乏適應大學生心理的知識結構

在當前教育環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學理念受“功效理性”的影響,教學內容往往偏重於實效性和實用性,大學生對於社會科學知識的掌握處於匱乏狀態,知識結構不夠健全,而大學生的經驗結構則是建立在這種不夠健全的知識結構基礎上的觀感性經驗,缺乏深刻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大學生羣體特有的心理特徵推動下,由於沒有形成健全積極的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大學生對於接受客體的認識往往容易偏激,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容易輕率和片面。而這種狀態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出現兩極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符合其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採用了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傳達方式,就會產生接受動力,教與學的過程就會流暢無阻力,接受度就會很高,在一定情況下,接受甚至會變成主動索取,同化效果明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沒有符合其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或不能採用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傳達方式,就會產生阻力和反抗,教與學的過程就會出現障礙,接受度就會降低,在一定情況下,會形成排斥甚至反向思考,不但不能形成接受,還會造成繼續教育的更大障礙和阻力,形成異化。

(三)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發掘不足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性較強,多爲意識形態層面的思想凝練,與受教者的個人發展目標及自我價值實現存在一定距離,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羣體性教育,並且以受教育者被動接受教育爲主,而非主動吸取知識開發自身潛能的態勢。因此,在深層次上,大學生內在訴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共鳴較弱、互動較差,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價值理念和開發自身潛能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教育途徑:教育途徑主要以“灌輸式”爲主

由於傳統的教育導向和理念,“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主導地位,在只從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的角度來進行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年代,教育者很少會考慮大學生自身需求,缺乏結合大學生心理特徵循序漸進、由簡及繁的教育途徑和方式,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淪爲一種說教。

四、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教育視角:實現由“功利化教學”向“需求式教學”的轉變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個體需求滿足和社會需求滿足,而傳統的教育視角往往以滿足社會需求爲重點,學生個人需求往往被忽視,但個體需求的滿足恰恰是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起點。在教育功利化的傾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爲社會政治、經濟服務的工具,把外在價值作爲教育的根本目的,把教育的內在價值作爲實現外在價值的工具和手段,然而大學生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和深層次溝通的統一和融合,教師應該從學生內在訴求和情感體驗出發,注重個體的價值關照,變“功利化教學”爲“需求式教學”。

(二)教育內容:實現由“注重知識傳輸”向“滿足學生內需”的轉變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的實踐飽含情感與深意,通過在知識的教與學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在充分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學生的內在興趣需求和心理髮展機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相結合,轉變傳統的單純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定位於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其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並在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以此釋放其內在潛能並獲得全面發展。

(三)教育方式:實現由“羣體教育”向“個體教育”的轉變

受教育者均以個體形式存在,心理個性不盡相同。因此,在充分了解並尊重學生性格、能力和個性差別的基礎上,將關注羣體式和諧發展教育的方式轉變爲注重學生個體成長髮展的教育模式,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點和切入點放在滿足大學生個體需求上,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在教育方式上,教師要轉變認識,樹立平等的思想,把學生看作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思想、有尊嚴、有主動性和有創造性的個體,通過不斷創新日常教學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斷挖掘每個學生個體身上的潛能與力量。

(四)教育途徑:實現由“直接灌輸”向“循序漸進”的轉變

裴氏認爲教育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教育的本質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並與之協調。教育心理學化過程如同人對於事物的認知過程:由混亂走向有序,由有序走向明白,從明白走向完全清晰。這一過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深度思考,大學生思想的形成和樹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恪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順應大學生心理髮展邏輯順序,由簡至繁,由易到難,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如裴氏所說:“自然的教學順序雖然緩慢,但人類的能力需要順乎自然,否則,他也只能表面看上去有才華。”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階段又是一個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成敗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後繼有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否能夠順利實現,培育一代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將教育心理學化理論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轉變教育視角、改進教學內容、轉變教育方式、優化教育途徑,對於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裴斯泰洛齊。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M].夏之蓮,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吳霞。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學化解讀及其實踐意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xx(3):20-22.

[3]李明德。裴斯泰洛齊與“教育心理學化”[J].教育評論,20xx(3).

[4]孫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爲本”的價值理念[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xx,14(5):78-81.

[5]江雲鳳。裴斯泰洛齊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實踐及比較[D]. 福州:福建師範大學, 20xx.

[6]陳明霞。裴斯泰洛齊論教育的人性化和心理學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xx, 6(7):44-47.

[7]丁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 20xx(7):38-39.

[8]朱小根。以心理健康教育爲抓手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教育與職業, 20xx(6):61-62.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三

摘要:針對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例不斷上升的問題,高校應從完善宣傳教育機制,完善培訓機制,規範諮詢、治療程序,建立快速反應危機干預機制等方面完善工作機制,切實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近年來,由於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出現心理康問題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實施的一調查顯示,有40%以上的大學生認爲由於就業、學習和經上的負擔而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有10.6%和6.8%的人爲心理壓力來自“人情冷漠”和“人際關係緊張”。[1]這些現象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熱點和重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校和學生認識存在偏差

心理輔導和諮詢的本源是如何測量人的個性差異,更有效地進行差異教學,發揮人的長處,使人與職業更好地匹配,輔助人的生涯規劃,讓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學校的心理輔導與諮詢工作已偏離了本源目標,成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手段,通常認爲來心理輔導和諮詢的,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心理問題就等於心理不健康,這似乎成爲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基於這種觀點,大部分學生認爲有病纔去諮詢,諮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強烈心理諮詢願望的學生由於害怕周圍同學的異樣目光,對心理諮詢機構也只能敬而遠之,他們只能獨自查找資料或向身邊的同學、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專業技能的服務人員諮詢,這極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

2、心理諮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歐美高校,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必須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我國,按照要求,從業人員至少要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在很多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的人員主要有心理學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大多爲兼職或“半路出家”,他們大都沒有經過正規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專業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學、心理諮詢學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心理諮詢所需的有關經驗,不能妥善處理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係,心理諮詢常常不能令學生滿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適應心理諮詢發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諮詢實踐中難以保證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的理解與心理學原則背道而馳,已經開展的心理諮詢偏重於教育和指導,心理活動課偏重於形式而書本化,缺乏整體構建,缺少預防性指導,師生關係很難做到相互尊重與平等。從學生的角度看,學校心理諮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來訪學生對心理諮詢效果和諮詢師的業務水平的評價偏低的問題。有些學生滿懷希望而來,卻失望而去,長此以往,學生將對學校心理諮詢失去信賴,對學校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產生極大地影響。從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師資短缺、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化程度低、隊伍不穩定仍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一大問題。按照國際標準,學校心理諮詢師與學生的比例應爲1:500。而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遠遠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經過專職心理諮詢教師資格認證的更是寥寥無幾。因此心理諮詢隊伍的建設便成爲較突出的問題,制約着心理諮詢科學化、規範化發展。

3、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宣傳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數學生對心理健康諮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諮詢工作人員要藉助報刊、黑板報、廣播、講座、特別是各學科課堂教學等多種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衛生和心理諮詢常識,使學生了解心理諮詢的意義、內容、方式和原則等,逐步認識到心理諮詢是面向所有學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學生。在信息高速發達的現今,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以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適應。

4高校心理諮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過日常與學生交流中還得出,大多數學生對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滿意。從理論角度分析,諮詢應遵循自願原則,不能採取強制手段使求詢者參與。只有當求詢者有強烈的求詢願望和動機,自願尋求諮詢,這樣纔會主動講出自己的心理問題,並積極配合,使諮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完善心理諮詢方法,例如對學生中的個性問題可採用面對面的諮詢與書信諮詢、電話諮詢及網絡諮詢結合的方式。如當一些學生面對面難以啓齒問題時,書信和電話諮詢可以減輕學生內心的緊張和壓力。並且以平等交互、虛擬隱藏性爲基本特徵的網上諮詢就特別適合有求助必要又不願走進諮詢室的學生;我們也可以對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焦點問題進行團體心理諮詢,團體諮詢因涉及面廣,範圍大,有助於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學習、生活適應,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面試等就可採用團體心理諮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佔有一席地位,是由於人們對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認識,家長和學校教育工作者關注到心理不健康的個體,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心理問題方面,所以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課,還是學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都是針對教育對象中已存在或易發生的心理問題和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進行的,這就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教育的內容、形式和途徑,還是教育的對象和實施者,都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和基本原則,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難於深入和擴展,其實效性和發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問題的癥結在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偏離了心理健康的積極心理學取向,而陷入一種心理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病態心理學取向。

二、高校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

高校應從構建長效機制、完善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諮詢、教學、宣傳、科研四管齊下,營造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效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要加大宣傳力度,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高校應在學生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等課程。同時,對不同年級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分年級分專業開設專題心理健康教課程,幫助學生緩解來自生活、學習、情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壓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心保健意識。要充分校園廣播電臺、校園網絡、櫥窗、心理教育專刊等媒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宣傳普及心健康知識。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在校園文化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月,開辦心理講座、心理知識競賽等主題教育,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轉變學生觀念,讓學明白善於求助也是一種能力,讓學生真正形成正確的心理康教育觀念。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施教育的隊伍的素質,所以,隊伍建設是關鍵。開展大學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隊伍主要包括:專業諮詢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學生幹部隊伍。專業諮詢師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核心組成部分,應重視諮詢師的培訓,提高其的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業道德,並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心理諮詢專業人員有關規和要求,每個心理諮詢師達到持證上崗要求。輔導員(班主任)是隊伍的中堅力量,通過培訓讓輔導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諮詢和精神病學知識,學會鑑別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精神疾患,這樣在心理危機干預中輔導員可以於第一時間採取有效措施。抓好學生幹部隊伍建設和培訓,在各班級設心理委員,專門負責班級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現、彙報、控制和跟蹤,併發揮朋輩心理諮詢的作用。

3、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建立快速危機反應機制

通過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採用卡特爾PF人格測驗、SCL290心理健康測驗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驗(UPI)等心理測驗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及時找到心理問題的一種快捷方式,有條件的學校,應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以心理測查爲輔助手段形成宣傳、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切實做好篩查中可能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後期支持工作。但在利用學生心理檔案進行學生心理狀況的分析研究時,既要注意收集學生心理活動的整體材料,又要結合系別專業、年級、班級和學生本人特點考慮,清楚而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把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

輔導員通過日常與學生的談話,走訪,瞭解學生情況,跟蹤學生心理髮展軌跡及時補充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不是固定不變的,應對學生心理髮展情況進行追蹤記錄,隨時報送,新近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檔案,以保證及時有效地預防或治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心理狀況。根據心理健康檔案,初步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判斷,對於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及時介紹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專職人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具體的、有深度的個別幫助,幫助他們化解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及時進行危機干預。發現存在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及時轉介到專業衛生機構進行治療。要真正建立從學生骨幹-輔導員-院部-學校的快速危機反應渠道,建立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專業精神衛生機構的快速危機干預通道。

4、加強家庭教育和朋輩教育

根據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學生在有了心理困惑時有較多選擇“朋友或同學的幫助”而較少的選擇“希望通過心理諮詢師解決”。這說明需要進一步強和改進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的同時,注意加強家庭教育和朋輩教育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學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培養身心健康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落腳點,高校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切實有效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佘海舟。試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湖北招生考試,20xx(16):59.

[2]王強,狄玉峯。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其對策[J]。職業時空,20xx(15):41.

運用積極心理學改進大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 篇四

運用積極心理學改進大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必須改變簡單機械的教育管理模式,通過調動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潛在的積極品質,形成以人爲本、富有活力的習慣養成教育機制。

3.1、引導積極的認知,建立自信的習慣養成

積極的行爲方式來自於積極的自我認知,一種被強制和缺乏自信的行爲難以內化爲受教者的理性認知和持久的行爲習慣。因此,建立積極而自信的自我認知對健康的習慣養成有着重要作用。正確的認知包括對主體意志品質、思想動機和行爲方式的評價以及目標選擇。

因此,要善於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學會積極的自我肯定、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善於採用目標激勵、榜樣激勵和成功激勵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和調整自身行爲;要有效組織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階段性目標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在活動中使學生建立理性認知、產生積極願望和激發前進動力,進而推動大學生積極的行爲習慣養成。

3.2、創設積極的情緒體驗,用快樂築牢習慣養成的根基

體驗是將道理、知識、理論內化爲人格和習慣的重要方式。創設積極的情緒體驗,

一是強化參與。要開展參與式的教育教學活動,完善和創新選修課方式,開放教室、實驗室,鼓勵學生開展多種自選性的習慣訓練活動;

二是創造和諧。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通過表揚激勵等方法喚起學生的良知和情感,激發和調動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習慣養成動機;

三是善於積累。要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建構,從“現實自我”到“理想自我”的過程中積累信心、勇氣等正向心理資本;組織挫折性的歸因訓練,引導積極的歸因方法和情緒體驗,養成把努力、方法、注意等不穩定和可控的內部因素進行歸因的習慣,保持習慣養成過程前後一致的行爲向度和心理歸因。

四是自我提升。通過調動大學生主體認識、主體體驗和主體調控,使之逐漸從“自發”變成“自爲”的主體,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這種提升反過來激發大學生的成就感,爲新的情緒體驗提供有利條件,進而促進人生價值觀的提升和自覺而快樂的習慣養成。

3.3、優化組織環境,創建自覺的習慣養成

一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網絡環境建設和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同學關係,以薰陶的方式增進學生健康的心理感受;

二是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部門堅持以人爲本,尊重學生,服務學生,體現人文關照。要特別重視課堂的育人功能,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行爲習慣以及對美的追求和享受。

三是通過實施積極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好地實現教育對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勵,爲大學生習慣養成提供更多支持;高校要把積極心理學納入教學體系,開展積極的心理干預、心理測量和學生自主評價,營造積極健康的素質養成氛圍。

四是引導大學生的學習觀念、生活觀念和自立意識,樹立有所追求的人生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朋輩羣體健康發展,形成積極的“共生效應”。

3.4、注重個體的心理關照,形成特色的習慣養成

習慣養成教育應該考慮學生個性特徵和心理傾向的差異。

一是增強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在學生德育和習慣養成教育中採取因人而異的方法,使他們在一種“心理自由”和幸福快樂的狀態下培養將來長期受用的做人做事的習慣。

二是改變千篇一律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學分制”和“分層次教學”,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設置課程種類、教學內容和考覈方式,鼓勵特長髮展、特色發展。

三是教給學生積極自信的評價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設定評價標準,自我評價努力效果,形成內在而優化的習慣養成自我生成和激勵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摘要】音樂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在你痛苦、失落時,還是在你開心、激動時,音樂都是最好的陪伴。音樂影響着人們,也改變着人們。它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着人們的性格、態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着我們的人生進程。

【關鍵詞】音樂;審美欣賞;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是最具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一個看似輕鬆卻承擔着巨大壓力的羣體。這些壓力來自學業、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業等方方面面。近年來,因大學生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現象逐步攀升,自殺、兇殺等不良事件屢見不鮮,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的警示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告急,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不良心理現狀

1.1情緒控制、抗挫能力差。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活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生活環境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基本都是一帆風順,幾乎沒有受一點委屈和苦難。這就使得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經受挫折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1]。上大學後,有的學生要遠離父母,獨自學習和生活,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一旦遇到什麼困難,他們就開始產生負面情緒,加上就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對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會出現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爲。

1.2人際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獨處時間較多,步入大學後要面對新的同學和新的環境,他們難以適應。加上在與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產生交往恐懼,對人自私、冷漠。另外,由於大學大多是開放的校園,大學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們有的開始談戀愛,但是往往會在戀愛、性方面出現心理與行爲的偏差,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問題便走向極端。

1.3自我認知能力差。所有大學生步入大學生活前都覺得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輕鬆愜意的,但現實與理想總有一定的差距[2]。進入大學後,由於學習生活、環境的轉變,加上受學業、社會經驗、人際交往、感情及就業等方面壓力的影響,導致有的大學生由於壓力過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現實,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賴互聯網等虛擬世界,通過玩樂、放縱麻痹自己的心靈,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久而久之出現消沉、頹廢、苦悶、抑鬱等不良心態,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

二、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音樂最能撥人心絃、最擅長抒發情感,並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樂是人抒發情感、寄託情感的藝術語言。音樂家在創作音樂時,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們將音樂美分爲六類,分別是:優美、壯美、歡樂美、悲劇美、崇高美和喜劇美。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能喚起內心深處的美好,並從中獲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獲得美的感受。

2.2調節不良情緒。人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音樂也是如此,有的音樂輕快歡樂,有的音樂悲傷萬分,有的音樂鼓舞人心,有的音樂催人淚下。不同的場景下創作出不同的音樂,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聽不同的音樂,這樣纔能有效的控制並調節人的不良情緒。大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及壓力的影響,難免會有不良的情緒。當憂鬱、煩悶時,可以聆聽《彩雲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樂曲;當自卑、情緒低落時,可以聆聽軍歌、進行曲等具有號召力和鼓動性的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們的鬥志,讓他們找到自信,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2.3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大學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受不良風氣及不良誘惑的影響,當代很多大學生對感情觀以及思想觀存在一定的誤區,不能理性的對待情感。通過音樂審美欣賞,學生們能在音樂家譜寫的音符及樂曲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併產生共鳴,有效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結語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樑之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係着他們的成長和祖國未來的發展。音樂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着人們的性格、態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着我們的人生進程。因此,教師在大學教學中要擅於應用音樂欣賞,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孔傑。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音樂時空,2015,08:183.

[2]朱燕聰。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J]。音樂時空,2014,0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