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國中物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精品多篇)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一

一、開題報告內容(表格不夠可以自加頁碼。)

(一)課題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問題界定清楚、真實可信、表述嚴謹)

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們的黨和國家完成了國家的建立和整合,加強了經濟領域的建設,把一個經濟基礎薄弱一窮二白的大國變成了綜合國力得到大幅提升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也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公民素養。但其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必將影響到我國社會和諧安定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影響到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要完成國家長期的發展目標需要合格公民的社會實踐和努力奮鬥,需要加大公民教育的力度,以造就具備良好公民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歷史素養,是一個人對歷史知識閱讀的寬度和對歷史規律認識的深度,以及對歷史所秉持的態度的綜合。

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素養是一種歷史的意識和自覺,是指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並遵循歷史發展規律辦事的能力。義務教育的國小階段,是少年兒童增長知識、提高公民素養的重要時期。國小歷史教育,對培養少年兒童的修養、素質、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爲國小公民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研究國民歷史教育,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研究課題。再者,我國的歷史教育正處於一個以人爲本的新的發展時期,研究義務教育階段中的歷史教育,應該從國中生、國小生的現實狀況和發展需求出發。但到目前爲止,歷史教育現狀具體(個案)和理論結合,歷史教育如何融入社會科綜合課程的研究很少。

1、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

本課題研究從增加國小歷史教育理論研究的內容,進而增加國小社會科綜合課程理論研究內容,尋找最契合國小生接受的社會科學內容的理論研究。

2、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本課題研究主要通過具體案例(河北省魏縣國小生歷史素養現狀)的調查研究,來了解和掌握目前國小階段歷史教育狀況,並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的問題,提出在社會科綜合課程的框架下改進、加強國小歷史教育的對策和建議,對當前國小社會科綜合課程的教學實踐,和提高國小生的歷史素養及公民素養,都有着重要的實踐意義。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通過對魏縣國小生歷史素養現狀這一個案的調查研究,能爲魏縣國小及其他地區國小的社會科綜合課程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提供改進和加強歷史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可能性。

第二,引起魏縣以及其他地區的有關方面對國小歷史教育的重視;在數字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應用現代科技的便捷性即時性,加強有關歷史題材的文化作品編寫建設傳播,全面優化國小品社課程的中的歷史課堂教學;加強和完善實施歷史教育方面教師的終身學習,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增加人文建設,營造有利於國小生進行歷史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讓歷史服務於未來。

(二)課題研究目標、任務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標:調查、瞭解魏縣國小階段歷史教育及國小生歷史素養現狀,分析形成如此現狀的原因,並根據魏縣國小歷史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提高國小階段歷史教育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2、研究任務:主要調查以下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國小階段歷史教育現狀,如當前國小生獲得歷史知識的方式方法、國小生的學習歷史知識的意願、國小《品德與社會》任課教師的隊伍結構組成以及課程中有關歷史方面的教學情況等。二是當前國小生歷史素養水平,內容包括知識、能力、價值取向三個方面。

3、研究方法:本課題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爲主,以訪談、座談、查閱資料等方法爲輔進行調查。

(三)研究過程和步驟

發動同事、朋友聯繫被試學校老師和學生;根據魏縣國小所用的冀教版和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課本及教輔資料並結合當地任課的教師設計調查問卷。

課題計劃、進度 (20xx年4月-20xx年11月)

調查研究分爲4個階段:

第一階段:編制調查問卷、調查表(20xx年4月-20xx年5月)

第二階段:預測,分析考察調查問卷的信度並修改問卷(20xx年5月)

第三階段:正式施測(20xx年6月)

第四階段:整理分析調查結果(20xx年7月-20xx年11月)

收回調查問卷做數據分析,最終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

(四)預期研究成果呈現形式

時間(月)任務名稱成果類型

20xx年4-5月編制調查問卷、調查表調查問卷、調查表

20xx年5月修改問卷調查問卷

20xx年6月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問卷、調查表

20xx年7-11月收回調查問卷做數據分析調查報告、論文

二、課題開題結論(地方不夠可以附加紙張)

填寫內容:專家對開題課題論證意見及建議。

三、開題論證專家數據表

參加開題論證人員

姓 名 職稱、職務 工 作 單 位 簽名

四、縣(市、區)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市屬學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門意見

蓋章

年 月 日

注:將開題報告送交一份至各縣(市、區)教育科學規劃辦或市屬學校科研管理部門存檔

國中物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二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全面實施新課程以來,課堂教學狀況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教材的編排體系呈現多樣化,版面設計內容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興趣日漸濃厚;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意識增強,變得敢於舉手,敢於質疑,敢於發表不同見解;同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資源多元化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師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擺脫不了知識教學的概念化、系統化,“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課堂始終籠罩在傳統講授式、灌輸式的陰影下。爲使學生學得“紮實”,教師拼命地“細細講評”,學生被動地、無奈地“聽練”——在課堂上,師生做了很多的“無效勞動”。總體來說,在實施新課改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現狀制約了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提高。因此,作爲一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學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去進行研究,去探索,去實踐,真正地爲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負起責任來,爲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奉獻力量。

講效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教學的優劣也應從效益角度來衡量。在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展開的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學範例。但爲何教師學來學去學不像?爲何浮華落盡,濤聲依舊?箇中原因有很多,但關鍵是:如何應對各種新課改理念做到融會貫通,逐步形成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如何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來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的教學有效嗎?我們的教學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進而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爲此,我們需要冷靜地對待新課改,我們的學生需要在情感態度、文化知識、學習能力與習慣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我們需要思考在新課程理念下實施怎樣的有效的教與學。

據此,我們提出了“國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方案,一是課堂教改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線教師搞教育科研要降低重心,要把重心放在課堂教學上。課堂上,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素質也就能提高。二是針對本校實際並富有實用性。脫離學校的發展,脫離學校的實際而搞的課題是沒有生命力的,選題必須仔細分析學校的內外部條件。我校面臨的實際問題有兩個:即如何使課堂教學更有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怎樣才能被真正確立和調動起來?這是主要矛盾。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符合學校實際,具有實用性。三是課題研究要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將着眼於促進學生健康、長遠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生長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分析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爲爲抓手,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技術策略,從而大面積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消除偏差、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實質把握不準,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和學習水平差異性,使得新課程實驗在推進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學習方式偏差、教學方式偏差、教學組織偏差以及評價偏差等背離課改目標的行爲,教學中易出現過分誇大自主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過分誇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誇大學生作用輕視教師作用而導致教學不得法,過分誇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課堂教學中低效或不講成效的教學現象普遍存在,重複性的、機械性的、填鴨式的教學現象隨處可見,公開課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課堂愈演愈烈,面對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現實,對照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我們迫切希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創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成爲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現實問題。

2、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目標,從而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學是否有效,其判斷依據應該是教學活動的結果是否與學生個人發展需要和社會需要相適應,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更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和有較強學習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隻能獲得高分的“書呆子”。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同發展,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3、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

目前,對當前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各種現象和存在的問題需要作深入的瞭解、分析。當前,作爲一線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積極探索和改進現行課堂教學模式,認識和把握學生學習的特點、規律,有效地克服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自覺性、預見性,減少隨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藝術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課題的研究有望對改變當前課堂教學的低效和無效現象及推進今後的教學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需要

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是最核心的因素,課堂教學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師是關鍵。因此,作爲教師應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學理念,切實消除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努力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最有效的發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創新。在科學觀的指導下,通過引領教師圍繞課題學習、思考、探索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讓師生在教學改革中獲得最大的“實惠”。我們通過不懈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衝破傳統課堂的“藩籬”,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大力提升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斷鑄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師團隊,促使學校成爲一所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學校。

三、研究指導思想及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作爲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本來就是每個教師不喊口號,不唱高調的普遍希望,在教學實際中,所有的教師都在同樣地爲培養後一代默默無聞的爲黨和人民辛勤的工作。但爲什麼仍然存不同教師的教學效果卻不盡相同呢?除了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知識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存在着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因此爲提高中華民族的基本素質,改變古老的教育方法,尋找最有效的教育途徑,是我們研究本課題的初衷與指導思想。通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有利於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爲的有效性;有利於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合理配置原有的與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有利於激活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進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髮展爲本。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形成特色。

(三)本課題所涉及的主要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最優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學和“最近發展區”等經典教育教學理論是開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這些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如下:

1、建構主義理論。現代建構主義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裏表徵的過程,古寧漢(D.J. Cunningham,1991)認爲,“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爲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習要建構關於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徵,但它並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構成的。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更多地強調在具體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經驗背景的作用,即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於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教學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I)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概念;(2)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基礎;(3)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原則;(4)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程序;(5)預防和克服學生成績不良而採取的最優化措施;(6)對優秀學生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途徑。認爲: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多元智能理論。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加德納提出了關於智力的新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爲,智力是一種能力或一組能力,這種能力或這組能力可以使個體順利地解決有關問題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創造時尚產品。多元智能包括這樣七種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和個人內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納認爲可能還存在其他的智力,如靈感、直覺、幽默感、創造力、烹調能力、嗅覺以及綜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倡導教師角色、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美國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了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論爲指導的全新的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和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爲提高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學理論。該理論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四、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價值

(一)有效教學的界定

一類定義是從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關係來界定有效教學:

1、有效教學是有效率的教學。

2、有效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

3、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另一類定義是從學生的學習出發點來界定有效教學:

1、有效教學就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學好。

2、有效教學是指成功實現了教學目的—學生願意學習和在教學後能夠從事教學前所不能從事的學習的教學。

有效教學的內涵界定:

從“教學”的內涵來看,有效教學是教師教的活動即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從“有效”來看,有效教學表現爲教學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學生的學習進步與發展。

有效益—教學目標是否與特定的社會與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單位教學投入內所獲得的產出高。

(二)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通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有利於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爲的有效性;有利於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合理配置原有的與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有利於激活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進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髮展爲本。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形成特色。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重點和步驟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有效教學準備策略”研究

具體說來,一個教師在準備教學時,必須要解決下列這些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教學行爲的選擇、教學組織型式的編制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通過對有效教學準備策略的研究,使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特點及生理心理健康狀況作全面的分析,根據教材、學科特點及學情,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爲實施有效教學作好前期準備。

2、“有效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研究

通過研究有效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改善教師的管理、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總結、提煉出實現有效教學過程的方法和策略,優化課堂結構的策略,改進師生課堂交流方式的策略。

(1)改善學習方式。①自主探究要有成效。要抓好定向探究,也就是在關鍵處探究,要使自主探究與有意義接受形成互助互補,相輔相成。②合作教學不能流於形式。要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有合作的需要。合作過程要有組織有分工,還要對合作的成效進行評價。③動手實踐落到實處。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動手操作、實驗驗證和課內外實踐性作業。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應優勢互補,不能用多媒體代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體驗感悟。

(2)改善管理行爲。創設互動的交往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應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學生的參與不僅要有量,更要有質。應儘量達到深層次的參與,即思維的認知參與。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動腦思考,有思維碰撞的火花等。

(3)改善教學行爲。有效實施事先作好準備的目標和內容,機智處理無法事先作好準備的偶發事件。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生成性的資源,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多元理解,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獨立思考能力、多向思維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也要注意價值引領,加以必要的點撥、引導。

3、“有效教學評價策略”研究

教學評價策略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爲,這裏主要是指過程性評價。通過有效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使教師的課堂評價體現激勵性、導向性和科學性,呼喚真誠、個性化的評價,而不是過多是非不分的含混之語或是廉價的表揚,從而使評價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本課題的研究重點:

將從教師教學行爲和學生學習行爲兩個方面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展開。在分析影響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有效性的基礎上,通過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主體的有效性、知識建構的有效性、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學生髮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徵分析,重點探討提高課堂中學生學習活動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提出興趣激發策略,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情境創設策略,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策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養策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自主練習和實踐能力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引導體驗激勵評價策略,促進學生不斷努力學習。收集並整理課堂教學實例,剖析影響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探索和總結出適應新課改的課堂有效教學的經驗和做法,以指導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推進工作;通過實施有效教學,使學生獲得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踐的機會,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養成反思習慣,在科研和教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養。

(三)本課題研究步驟:

先進行調查分析、彙總,並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制定實施改進策略的方案;再由參與實驗的教師和課題組成員進行實驗——反饋——調整——再實驗——總結;最後形成終結性報告(研究成果)。

六、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方法、過程設計及預期研究成果

(一)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扭轉當前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爲脫節的現狀,使教師的教學在“有效教學”等科學理論指導下走出誤區,踏上坦途,真正實現“爲學而教”。

2、通過研究,努力實踐“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基本理念,探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使教學在科學、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得以優化,追求有效、高效、優質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通過研究,樹立讓每個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學觀。使課堂教學儘可能爲所有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切機會和條件,改變學生偏重於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習成爲在已有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過程,從而激發潛能,提高綜合素養。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促進“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形成。

4、通過研究,讓教師主動成爲行動研究者,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促變,在變化中提升。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爲主,兼用綜合調查法、文獻檢索法、個案研究法(包括專題研究、課題沙龍——借鑑學習經典理論、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課題實驗研究課、教學反思、課題階段性研究中的課堂教學觀摩和優質課評比、教學設計、案例分析,形成課題論文評比和結集、有效教學案例集)等。

1、文獻檢索法:綜合運用各種路徑(文件、會議、報刊、網絡、考察等) 關注影響國中教學的因素及其變化對國中課堂教學的影響;及時瞭解最新課堂教改相關成果信息;深入研究並最大限度地把握與本課題相關的教學原理和理論,提升研究的理論層次。

2、綜合調查法:綜合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問卷、座談等),有計劃、分階段地展開課堂教學效益的調查研究,全面瞭解當前學科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徵求良好的課堂教學策略。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自己主動把課題與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自我實踐,總結、使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4、個案研究法:根據學科特點,以教研組爲單位進行分項研究,分層次進行相關對比、分析,不斷矯正行動策略,不斷髮現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在總結個案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形成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基本準備策略、實施策略、評價指標體系。

5、經驗總結法:針對成功體驗與失敗教訓,及時提煉、總結,從更高的理論層面爲課題服務。

(三)研究過程

1、界定課題、開題論證階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採用文獻研究法,收集各類期刊、出版物中有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認真研讀,制定方案,提煉昇華,撰寫課題研究方案。會同市教育學會進行課題論證,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申報工作,舉行開題論證會。

2、前期實施階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成立課題組,採用調查法,對全校師生進行教學活動有效性調查問卷,分析影響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因素和行爲表徵,展開第一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完成階段研究總結。

3、中期實施階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定期進行課題研究課,立足課堂進行草根化實踐研究。要求課題組成員每月撰寫一篇教學反思或教學隨筆、每學期寫一篇課題教學論文;每學年組織兩次課題研究經驗交流。課題組成員每月進行一次課題理論學習與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策略,鼓勵教師在有效性教學指導下大膽創新,提出案例。對各子課題組進行檢查驗收,進行回顧總結,完成中期報告。及時調整改進後期研究思路,進行驗證性研究。

4、後期總結鑑定階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對本課題研究進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評價,召開成果總結會議,撰寫研究工作報告和結題報告,彙編研究論文集和優秀教案專集,出臺學校物理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優質課評定標準。

(四)預期研究成果

1、論文: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以系列論文的形式參加市級教學論文評比,將教師獲獎論文和發表論文編印論文集。

2、課例:舉行教學觀摩課,編印教學設計和案例集,並保留教學實錄的影像資料。

3、結題報告:撰寫5000字左右,通過專家評審力爭在市級獲獎或發表。

4、資料彙編:《國中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方案、結題報告,參加課題研究教師的課例、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和科研論文集。

七、課題的可行性和保障措施

(一)完成本課題的可行性

1、設計合理:本課題是在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大潮下進行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研究,主要以課堂教學實驗、反思總結等案例法爲主要研究方法,是基於課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學研究,適合於一線教師,有研究的師資條件,研究時間也能得到保證。

2、方法得當:在本課題的實驗研究中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資料數據分析法、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開展研究活動。

文獻研究法:作爲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

調查法:主要調查在該課題研究之初,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爲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行動研究法:結合課題方案定期開展專題研究、課題沙龍、撰寫教學週記、月教學反思、教學隨筆。

案例分析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形成有鮮明個性的有效教學個人案例。針對某一課例或某一教學片斷的教學有效性進行個案研究,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資料分析法:通過閱讀有關教學刊物和觀看名師名課,有目的地整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現象,分析研究師生課堂教學行爲,提煉有效教學的規律。

(二)保障措施

1、措施到位:

(1)師資保證:課題組成員都是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實踐經驗和研究興趣的新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絕大多數參與“十一五”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數人都有論文發表或獲獎。課題組人員年齡結構合理,分工明確,能夠兼顧學校各個層面。建立校長室指導、教務處具體負責、年級組、教研組爲主線的課題研究體系,能夠緊密結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課題研究。

(2)物質保證:學校爲課題組的實驗研究提供必要的時間、物力和財力保證,有計劃地安排課題組成員外出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

2、制度保證:建立課題定期活動制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根據本課題研究的三個方面的內容,組織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積極開展校本教研,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定期開展說課、聽課、評課、優質課評比活動,探討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積極反思總結,及時開展交流;每學期都對教學實踐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並相互交流,深入理論提升,認真撰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