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道士塔》有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93W

讀《道士塔》有感(精品多篇)

道士塔讀後感 篇一

你看到西邊的日落了嗎?這是一個古人流血的傷口……

當爲數不多的車輛、幾十個箱子、數百卷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時,誰知道,那是我們中國不斷受到的創傷。

愚笨的道士自認爲很聰明,當他把山洞壁畫畫成他認爲很漂亮的樣子時,他並不知道他在破壞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當他把那些優美的雕塑砸到心滿意足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拋棄了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當他貪圖小利,把洞裏的東西都送出去的時候,他不知道,他已經成爲一個罪人了……

我們應該批判一個無情地送出我們古老文明的道士的愚蠢,還是批判當時統治者的短視?一個無價的石窟怎麼能由一個道士看守呢?而那些文人其實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爲什麼不捨得當時的一點運費呢?

正如作者所說,“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與那些冒着生命危險前來收集的外國學者相比,這是多麼悲哀啊!

當我看到我們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我的感覺不僅僅是憤怒,而是憤怒和仇恨。

一位日本學者說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是的,敦煌在中國,敦煌研究在中國,但是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己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裏的時候,當研究自己的東西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並且要用膠片來研究,這只是用悲傷就可以總結的嗎?

傷口總會癒合,但傷疤,卻擦不掉。

讀《道士塔》有感 篇二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隨處可以見到的一箇中國平民。”這就是那個令我悲憤的道士王圓篆!

在餘秋雨的《道士塔》這篇文章中,我深刻地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竟然丟失得如此不容分說。王道士偶然發現藏經洞後,被斯坦因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所俘虜,最後竟然將飽含着中國文化的經卷賣給斯坦因。這是一個多麼愚昧無知的農民道士!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我好恨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出現在那個地點,或許,我還可以去阻止,去盡我的綿薄之力。當然,連作者餘秋雨都說:“幾輛裝載古代經卷的車,怎樣才能通過?怎樣才能到達?”我又有何本領。去完成這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民族大業呢?

但是,我的內心告訴我說:“我好恨,我好恨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如果當時的清政府依舊可以像他們的祖先一樣,也許,普通百姓也不會這樣無知,也不會去做這樣喪盡天良的事情。

也許,會有人問:“你爲什麼不痛恨王道士呢?”我也很好奇,我告訴我說:“王道士,不應該被我所痛恨。”在網上查了查,他的確不應該爲我所痛恨。因爲,王道士曾經數次爲了保護這些經卷,做出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包括涉險送這些古籍到地方政府,最後冒死寫奏章給慈禧太后。.。.。.

所以,恨,我只能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那些趁虛而入的外國人我也不應去恨,因爲如果清政府還存在一絲正氣,這些外國人就不會得逞,王圓篆王道士,我只能以悲憤相待。

讀《道士塔》有感 篇三

在昏黃的燈光中我又一次翻開了<<文化苦旅>>,不慎又翻到了<<道士塔>>一文,爲之一顫,眼前彷彿浮現出了莫高窟,王圓錄、浮現出了外國商人一車車運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開我心頭的傷痛。

確實,我承認我不但沒有去過敦煌,而且沒有看見過王圓錄,更沒有看見過外國商人運走文物的情景。可是,不知是爲什麼,我總覺得似曾相識,併爲其深深的傷痛。.。.。.也許這就是愛國之心吧!

餘秋雨先生“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其實,哪一個中國人忍心看着自己國家幾千年來積累的文物幾乎無代價的被一車車運走而舒心嗎?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國商人也不怪王圓錄。如果中國人知道別的國家有“免費”換文物的事,哪一個國家會沒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費”送手機,你會不去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對於王圓錄,事情其實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錘子將完美的雕塑砸了。那麼到底應該怪誰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們拿出那麼一些運費,敦煌的這麼多文物會落到外國商人們手裏嗎?難道中國的正符和官員們真的`窮到聯合起來都酬不夠運文物的費用嗎?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爲官員們沒有赤腸下決心好好地將中國遺產保護好。誰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國商人,因爲“無商不奸”。文物的損失,怪不得誰是國人自己毀了自己!

讓我們一起努力多做爲國爭光的事吧!團結萬歲!

自己毀了自己。

道士塔讀後感 篇四

看到了嗎,那西邊悽豔的晚霞?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現在的傷口。 那愚笨的道士總是自作聰明,當他把洞窯壁畫塗成自己覺得漂亮的樣子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明古蹟;當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滿意爲止時,他不知道,他丟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古物;當他以貪圖小利送出洞窯裏所有東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一個道士,就毫不吝嗇地把我國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們是該批判他的愚蠢,還是該批評當時統治者的短淺目光?一個金光閃耀的石窟,怎會讓一個道士看管?還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又爲什麼單單吝嗇於那點運費?就像作者說的“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相比較外國的那些學者冒着生命危險前來徵集的精神,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當看到我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時,我的感情不單單可以用憤怒來形容,那種是感情高於怒與恨的。

當日本學者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時,中國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對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可那些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己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裏,自己研究時還需經過別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來的膠片去研究。這可謂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傷口總會被撫平的,可那個疤痕,卻無法抹去……

道士塔讀後感 篇五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麼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爲道士的無知嗎?設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捨命保護它們。可他什麼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畫在他手下變爲白牆,優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爲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低於許多發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麼能強大得起來?怎麼能與外界競爭?當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爲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幹什麼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麼多閒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區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麼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作慘痛的教訓,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道士塔讀後感 篇六

她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零散的記憶如昨,她把每一個他們曾一起去過的地方都不由自主地走了一遍,每一步,都是那麼踏實,又那麼心酸,像是要花盡了自己全部的氣力,才能小小填補那份空缺,卻又只是一點點的空缺!現實和浪漫哪個更重要。另一位則顯得非常焦急,不時捶捏長者的後背,看樣子,輪椅上的老人怕是坐不住了。

是啊,侵略者的車輪已深深的勒進了中華民族的脈搏,他也在雕刻歷史的恥辱與悲愴。

王道士啊!您這是愚昧還是無知啊?墩煌多少燦爛都丟在您的手裏。您望着遠去的客人,難道就不怕呼嘯的黃沙捲走了您的美夢嗎?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侵略者,他們做好了捨棄生命的準備,爲的就是這價值連城的經卷。我們憤恨他們,憎惡他們,就如同那個青年面對已成灰燼的圓明園: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

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我好恨!

攔住的車隊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嗎?任憑狂風的肆虐嗎?

淚也流出了我的雙眼,那就用我的淚水暫且凝固鬆散的黃沙,讓這可憐的經卷先安寧一會,等待我們這些後來者去保管他們吧!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七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蹟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籙。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那麼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着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籙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着膠捲,用着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本站★)麼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籙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並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爲什麼清廷就那麼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爲什麼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麼?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裏有憤怒也有悲傷。爲王圓籙的行爲而憤怒,爲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