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道士塔》有感【多篇】

讀後感1.79W

讀《道士塔》有感【多篇】

讀《道士塔》有感 篇一

數學題要多動腦,多思考,成績保持在95分左右?450字作文最後還應交評估費爲房屋總價的0.42%:1200000&tims。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十月,是十三億人民共同歡慶的日子!本人寬宏大量不與他們計較。你飄盡滄桑,飄走歷史,飄出輝煌,讓我們虔誠的向你宣誓:爲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爲了祖國——母親而奮發圖強。。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這本書記錄了餘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勝古蹟以及他的感受。

讀這篇文章時,會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爲身爲一個炎黃子孫,當你看到因爲王道士和那些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敦煌石窟內的敦煌文物被外國人以一點點的錢纔買走時,我相信,你也會感到十分難過。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員中的其中一方能夠重視那些文物,也許,這些文物現在就不會在外國的博物館裏,而在我國的博物館裏;也許,我國科學家現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錢財購買拍攝敦煌文物的膠捲,而我國科學家就能用實物進行研究。可惜,這一切,只是如果。

爲什麼?爲什麼那些人不重視敦煌文物?爲什麼?爲什麼他們那樣的愚昧無知?雖然外國學者買走了敦煌文物,但他們能保護好,而王道士卻用石灰刷白了畫滿精美的壁畫的牆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爛,做成了粗糙的天師、靈官菩薩。

文章中說過:“當外國人運着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的敦煌文物時,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驚世界的文物,本應該是屬於我們的啊!而現在,卻被那些外國人拿走並令他們受世人矚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們十分想念你呢?願你能早日迴歸祖**親的懷抱,讓我們一睹你的風采。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二

王道士和我一樣也姓王,但讀了餘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後,我不知是該爲他辯還是該罵他,或者說既不辯也不罵。作爲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個農民,他大概小時候因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或者說是沒有接受過系統而規範的教育,以至於不太明白眼前這些敦煌文物的價值。一個沒有學過什麼知識的農民又能對他苛求多少呢?對於一個貧困的農民來說,眼前這些文物是不能餵飽肚子的,遠沒有那些洋大爺們口袋裏沉甸甸的銀元來得實惠。至少那些銀元可以換來糧食和土地,甚至這一輩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與孩子。

一個農民又能想得多遠呢?無非是一家人的溫飽或者是一個人的溫飽罷了,而洋大爺們呢?用幾個小錢就能騙取人家的國寶,當然是非常之樂意與這樣一位中國傳統的農民老道做一筆有賺無賠的划算買賣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說敦煌文物大面積遺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國人能夠如此輕而易舉的從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極少的銀元購走大批敦煌莫高窟裏價值連城的文物,這與當時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漠然視之,有直接的關係。一個農民有如此的膽量與權利出賣世界級文物,晚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輕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餘老先生認爲不喊一聲“我好恨!”不足以解心頭之恨的話,那麼我覺得,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該恨,即使他是筆者的“家門”,筆者我也絕不會對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簽署喪權辱國條約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爲有這樣無能的政府,纔會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因爲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才最終導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這些都不是單個的事件,這是晚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三

第一次聽到“餘秋雨”是在七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瀰漫着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後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七年級的小朋友又怎麼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在的我也只是憑着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於先前已經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後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貪官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爲什麼不把密室得再隱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鑽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於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捲。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爲優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着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悽豔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羣爲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該反思。

讀《道士塔》有感 篇四

在昏黃的燈光中我又一次翻開了<<文化苦旅>>,不慎又翻到了<<道士塔>>一文,爲之一顫,眼前彷彿浮現出了莫高窟,王圓錄、浮現出了外國商人一車車運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開我心頭的傷痛。

確實,我承認我不但沒有去過敦煌,而且沒有看見過王圓錄,更沒有看見過外國商人運走文物的情景。可是,不知是爲什麼,我總覺得似曾相識,併爲其深深的傷痛。.。.。.也許這就是愛國之心吧!

餘秋雨先生“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其實,哪一個中國人忍心看着自己國家幾千年來積累的文物幾乎無代價的被一車車運走而舒心嗎?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國商人也不怪王圓錄。如果中國人知道別的國家有“免費”換文物的事,哪一個國家會沒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費”送手機,你會不去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對於王圓錄,事情其實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錘子將完美的雕塑砸了。那麼到底應該怪誰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們拿出那麼一些運費,敦煌的這麼多文物會落到外國商人們手裏嗎?難道中國的正符和官員們真的`窮到聯合起來都酬不夠運文物的費用嗎?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爲官員們沒有赤腸下決心好好地將中國遺產保護好。誰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國商人,因爲“無商不奸”。文物的損失,怪不得誰是國人自己毀了自己!

讓我們一起努力多做爲國爭光的事吧!團結萬歲!

自己毀了自己。

讀《道士塔》有感 篇五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經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當各國藝術家都在創作他們的舉世傑作時,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淵。

他,一個道士,因爲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塗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王道士發現的,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留下來,外國人的一點錢、商品就能換回幾大卷在現在可以算得上無價之寶的經書。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是在文中寫到的,令人驚訝的不僅是用那樣低廉的價錢換走了一大批的經卷,更讓人絕望的是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摺中竟沒有提“墩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六

我並沒有忘記,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個青年,初讀本文時的恨,和難以控制的'想決鬥的衝動。

一個愚昧的土道士掌管着敦煌數千年文明寶藏的洞門。他在壁畫上刷白石灰,把壁上婀娜柔美的雕塑改成他的天師泥菩薩,把那洞窟中一大箱一大箱的文書經卷、畫卷和雕塑,換成了幾疊子銀元和少許外國商品。他滿足了,他想不到會得到那麼多錢。

一個諾大的國家,竟然無處存放一個洞窟的古物,道士爲了孝敬官員拿出來的一些零星的字畫,在官場上把玩、傳遞,流失、毀損。他們知道這些古物的價值和意義,卻藉口長途運費難籌集而置之不顧。

封存千年的文化寶藏,就這樣被挖掘毀損,散失異國他鄉了。這不是民族的悲劇嗎?文明最後變成空洞和廢墟,這難道是歷史的必然嗎?

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個事件其實是很倉促的,就像盜賊踩好了點、瞬間完成了盜竊。儘管盜賊找出了各種理由,來掩蓋其偷盜行徑,掩蓋其骯髒的慾望,但是終究掩蓋不了醜惡的真相。

今天讀此文,我依然是衝動的。就像文中的那位當代青年詩人,要與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決鬥單挑一樣。我更欽佩秋雨教授的豪邁,要與盜賊他們國家的學者對立沙漠,比比學問!此刻,似乎只有這源自內心的衝動才能解恨!

今天,我依然恨着,卻不只是恨愚昧的王道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也不僅只是恨奸詐的竊取者和貪婪的掠奪者。我更恨,人性的自私、罪惡的慾望,和因此對文明的踐踏。

尋寶、掠奪和侵略戰爭,都是爲了將財富佔爲己有。他們的目標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從價值的角度來看,物品越稀缺價值就越高,故稱物以稀爲貴。何況是更優秀和稀缺的中華文化遺產,堪稱絕品,價值無法估量。所以,敦煌、圓明園、和那時的中國,自然就成了瘋狂追逐利益的掠奪者的耀眼的目標。他們的生存理念和價值觀,就是佔有,且不論用何種方式實現佔有。

他們得逞了。一大箱又一大箱、一大車又一大車的文物,都裝好了,運到倫敦,運到巴黎,運到聖彼得堡,運到東京。莫高窟空了,圓明園燒了。中華文明遭受了劫難。

可是,他們卻不知道,文物,是文化的實物遺產,但不是全部。文化遺產更重要的內容,不是實物,而是精神和思想的成就與傳承!

掠奪,只能解當時之渴,而不可以補虛空。武力,只能呈一時之強,遠不足以撼歷史。掠奪了文物,卻搶不走文化,廢墟上依然記載了文化的繁榮!

如今,被盜賊掠奪的文物已經陳列在世界各地。我覺得,他們只是供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神明。

是哪裏的文化,終究會在哪裏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