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讓教室像家一樣溫暖——讀《第56號教室》有感

讀後感2.2W

用這樣的標題,是緣於我讀到書的後記中的一段話,是一個叫做珍妮的上了大學的學生寫給雷夫的信中的一段話:“每當我憶起國小時光,腦海裏浮現的就是那個可怕的環境。有不會說英語的孩子,甚至有不會說英語的老師。然而,在五年級那一年,當我走進第56號教室,一切都不同了,外面的世界消失了,吉他課、旅行,以及莎劇角色將一切取代。它成了我第二個家,而班上的同學也成爲我的家人。我的成長大多要歸功於第56號教室,這個地方把我塑造成今天的我。”

讓教室像家一樣溫暖——讀《第56號教室》有感

是的,家是溫暖的港灣,如果一間教室能如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一樣,不存在戒備,不存在威脅,更不會放任自流,取而代之的是信任關愛,是互相幫助,是懂得擔當,那麼這樣的教室即使不一定會創造奇蹟,但也一定會讓身處其中的學生終其一生都難以忘記。

讀這本書的歷程,一直是在訝異與驚喜中,在感動與敬佩中,在偶爾的會心一笑中一路走來。我感動於雷夫能有信徒般的執著去實現自己教育的理想;驚訝於他能創造出豐富多彩而又獨特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接受了教育而不覺得辛苦;更敬佩他幾乎每個科目的教學都能涉及,敬佩他能如此敬業到瘋狂的地步……於是書中內容我讀得越多,也就越發對他產生了只可仰望的敬畏——他可以爲了學生不顧一切,20多年如一日在朝向理想的路上堅定前行!這是一般的人所遠遠不及的。我一直覺得,如果只有一年或兩年的時間,我是無法讓教育得心應手,無法讓我所帶的學生跟自己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的。然而,雷夫卻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即使只有短暫的一年,他一樣可以創造教育的奇蹟。讀完全書,我不得不慨嘆,他的所作所爲是我們學不到的。

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過閱讀去走近他,瞭解他,即使我無法效仿,或效仿得類似東施效顰般可笑,但我仍然慶幸我遇到了這樣一本好書。

閱讀中,我一直在想第56號教室的奇蹟能得以誕生的原因何在?掩卷沉思,或許奇蹟的誕生首先當源自於雷夫老師能用心打造教室的文化磁場——無論是“以信任代替恐懼”“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教師自身就是榜樣”等,還是“成功無捷徑”的座右銘、“做個好孩子,行事要努力”的口號、“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追求等,這些無不薰陶感染着孩子們的心靈。教育,首先當觸及人的靈魂!耶魯大學的兒童問題權威詹姆斯·庫默認爲:“你必須要爲孩子們提供這樣一個環境,在這個環境裏,他們不是多餘的,而是有價值的,是被人接受的。只有在這種環境裏,他們纔會接受你。”是啊,也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教室纔會如家一樣溫暖,如港灣一樣安寧,如親人的肩膀一樣可以依賴……

其次,奇蹟的誕生緣於奇蹟創造者執着的信念。雷夫如堂吉訶德一般瘋狂,如信徒一般堅定,爲了孩子們,他什麼都樂意去努力,去嘗試。正如雷夫自己所言:“什麼也阻擋不了一個有創意、有奉獻精神的老師。我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裏,我不停地進出於各個圖書館爲孩子們借書看。在離開某個圖書館後的一個小時內,我會改頭換面地再次進行借同樣的書,有時會戴上眼鏡,有時會戴上帽子,有時還會戴個假鬍子。”爲了孩子們,他可以如此不顧一切,這恰恰是我所達不到的。

在閱讀完一、二章節後,我也曾寫過一篇閱讀後的體會《我們需要怎樣的學生》,我曾在那篇文章裏信心十足地表示自己將會借鑑雷夫的一些做法,力求做一個好老師,在陪伴孩子同行的日子裏,爭取能帶出一批自信、自覺、自尊自強的孩子。然而,當我近日來看到一些孩子一再表現出的散漫、無視紀律,不求進取的行爲時,我的內心居然就陷入了深深的悲哀——我開始掙扎,開始找藉口,我對自己說,雷夫是優秀的老師,他有頑強的毅力和獨特的教育創意,他是教育理想的典範,他有着信徒一樣的執着,而這一切我是學不到的,事實也證明如此,他所有的一切,我幾乎都學不到。

“即使規矩阻礙了你,假如你真是一個好老師,無論怎麼樣都會爲孩子們爭取每一個機會。當然,我們也能很明顯地看出,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優秀的教師不得不放棄的原因。如果沒有這麼多不必要的、可笑的障礙,我們的工作就容易多了。”跟雷夫相比,顯然我很容易因爲一些阻礙而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努力,而雷夫不會。他堅持了,他走對了——他在教育中準確地找到目標,不偏離跑道;他對孩子們是出自內心的關懷與真愛,所以他創造了奇蹟。

一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所言:“雷夫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蹟。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能遇到這樣的老師,該是何其幸哉!他的教室像家一樣溫暖,他的教育如明燈般閃亮,他的學生似花兒幸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