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

第一篇:走進新課程讀書心得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

教育改革是永恆的主題,社會在不斷的變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斷變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觀念,也對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戰。教師想在這場滾滾而來的課程改革中佔據主動地位,就應與時俱進,以飽滿的熱情,開放的心態投入課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課程所帶來的全新挑戰。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文章,對我觸動很大。其一就是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要學會與他人合作。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我們自己也要學會與其他老師合作。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獄》。據說,有一個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獄爲何物,便去請教一位哲學家。哲學家把孩子領到一個很深很深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羣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們用很長很長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湯喝,從湯中吸取營養以維持生命。哲學家告訴孩子:這便是地獄。緊接着,孩子又跟隨哲學家來到另一個地方。同樣的池子,同樣的肉湯,同樣是人,但天堂與地獄有天壤之別,差異何在呢?原來,地獄裏的人老死不相往來,自己舀湯自己喝,費時費力,營養不足,精神疲憊。天堂則相反,你舀湯給我喝,我舀湯給你喝,省時又省力,營養充分,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際關係使人精神愉悅。故事分明告訴我們:地獄充滿自私,天堂充滿友愛。惡性的嫉妒源於極端化的自私,而極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獄之門,要想擺脫惡性的嫉妒,走出地獄,就要擁有“合作”這張通往天堂的“綠卡”。應當看到,當今社會不僅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更是一個合作的社會,單打獨鬥已經難於在社會上立足,強調團結協作是21世紀對每一個人的要求。有專家指出:21世紀的成功者將是全面發展的人,富有開拓精神的人,善於與他人合作的人。我們要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學會與人合作。因爲“交換一個蘋果,各得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各得兩種思想。”

第二篇:走進新課程讀書感悟

讀《走進新課程》有感

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已是熟客了,從前多次翻閱它,純粹因爲它是新課程理念的必考內容。這次與它約會除了完成讀後感外,還有另外的涵義。《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應該學無止境。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水源”。這說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於是我想再一次讀讀這本《走進新課程》,爲了更好地指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儘自己的所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

我遊刃於書中的字裏行間,感悟教育的真諦。《走進新課程》指導性很強,它給我們指明瞭行動指南,讓我們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課程改革的深遠意義。從《走進新課程》這本書中,我領悟到教育的本質是引導,而不是講和練,教育要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他們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走進新課程》給我的另一個震撼是教師的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新的認識。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行爲與傳統的截然不同:教師教學要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形成的規律上,從而

使學生在教學進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以探究、研討爲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於創新,形成教學特色。同時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由單一的聽教師傳授知識轉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然而理想與現實的映照,卻使人陷入矛盾之中。當前教育,新課程的改革正進行地如火如荼,普教工作者在反思傳統教育的同時,把改革的着眼點放在新課程理念的研究方面,無不希望通過新課程改革,培養出更多適應新時期發展的新型人才。於是,課改後的課堂結構讓聽者耳目一新,課改後的理論總結讓讀者回味無窮,同行們的多次探討,領導們的高度重視,把新課程改革推進到一個高潮中。分數從“促進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一種強有力手段”異化爲“控制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一種極可怕的魔杖”。教師和學生在分數面前頂禮膜拜,成爲分數的奴隸。學校管理和評價盛行分數主義,結果見分不見人,重分不重人。分數主義、分數管理嚴重扭曲了教學的價值取向,教學工作被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驅動代替了事業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謂的教學改革,也會被異化爲追求高分的“遮羞布”。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說到底就是怎樣做到教學很愉悅,學生老師都很愉悅,而且分數也很好。

從這本《走進新課程》裏走出來,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這句明言,至真至理。平日裏,也許我們沒有在意,有一個常常在我們耳畔響起,或者在我們的嘴裏自然而又習慣地吐出的聲音。上課了,它是“同學們

好!”;提問時,它是“同學們,請想一想”;質疑時,它是“同學們還有疑問嗎?”一聲“同學們”,多麼親切的字眼,它閃耀着教育者的智慧與仁愛,擯棄師生間的尊卑差異,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因爲是“同學”,所以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夥伴”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尊重生命得以張揚的權利,讚賞每一個“夥伴”的獨特性、興趣、愛好、特長,讚賞每一個“夥伴”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讚賞每一個“夥伴”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讚賞每一個“夥伴”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

陶行知先生還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因爲是“同學”,所以教師應具備“兒童特性”――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興趣去愛好??儘可能做到跟學生相似,理解學生,才能與學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做孩子們的“同學”,“教”融入到夥伴的“學”中,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纔能有效地實現師生生命的互動,師生才能共同奏響新課程改革的生命交響曲,我們的新課程也才能真正成爲師生心靈溝通的舞臺。

第三篇:新課程讀書筆記

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生的學習開始趨向於主動合作探究和創新教師的教學表現則要求更加民主靈活.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小班化教學的推進小組合作學習被廣泛應用於中國小教學實踐現已成爲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爲"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它的產生主要是出於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一言堂"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然而由於一些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義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下面的這些鏡頭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見到:老師一發布合作交流的指令後學生匆忙分組每個人都在說話可誰也聽不清其他人在說什麼;有的是學優生在唱獨角戲一個勁地嚷嚷而學困生只有充當聽衆的份了;有的學生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一些紀律較差的學生乾脆在自顧自玩耍……幾分鐘後甚至更短的時間老師一聲令下"停"全體學生立即安靜下來.討論完畢被老師點名的學生一張嘴就是"我認爲……"而有的學生則一問三不知.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合作有效嗎表面上熱熱鬧鬧而實際的教學效果到底怎樣呢顯然這樣的小組討論其所以不能產生合作學習的效果是因爲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合作學習並沒有真正發生.

從目前課堂教學實踐來看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分組不科學;時機不當;時間不足;教師指導不到位;評價不全面.深究其原因關鍵在於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理論和策略的掌握不到位以致出現合作學習僅僅成爲一種時尚.但從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實施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的現象.有的老師甚至把合作學習當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開課必用有的則機械地把它作爲好課的評價標準之一.

的確與傳統教學相比它能有效地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18世紀初蘭凱斯特和貝爾兩人在英國首創因團體施教採用合作學習方法.後該模式傳入美國得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讚賞.合作學習的真正興起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由於它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課堂心理氣氛促進學生非智力品質的發展在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進教學質量等諸多方面實效顯著因此很快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逐漸成爲目前國際上採用的一種主流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在美國有衆多專門研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機構並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促成了合作學習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蓬勃發展.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爲主體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一種依據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它通過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換爲小組之間的競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合作學習把班級看作是由幾個組組成的"個體"無論什麼形式的學習都以組爲單位因此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儘可能減少兩極分化現象.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着積極作用.教師應針對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研究和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1合理分組優化組合.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存在着智力能力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爲了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互補學習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老師在分組時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力量均衡"的原則人數以4——6人爲宜兼顧男女比例.當然小組組成也可以是動態的.

2選擇適當的內容和時機.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於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內容.此外還應當選擇恰當的時機如方法多樣時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不統一時.選擇的關鍵在於提出的問題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機是不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如果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討論將變成一種形式.在一節課中也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次數和時間防止隨意性與形式化.

3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沒有一定的時間量作保證合作學習將會流於形式.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都得到發揮.在合作學習之前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爲只有當學生在解決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纔有成效.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討論之中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教師要對成功討論的小組進行表揚並注意對討論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5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

xx年8月19日

第四篇:《走進新課改》的讀書筆記

《走進新課改》的讀書筆記

讀了《走進新課改》(數學教師必讀)後對數學新課程的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特別是對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結合、融合的印象深刻,特對此的一些想法與我的做法書寫如下:

《走進新課改》(數學教師必讀)指出在傳統教學觀念下,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以教爲中心,學圍繞教轉,以教爲基礎,先教後學,學習氣氛變成了,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教學方式由“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從而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雖然我們在不斷完善、探索,整理。但若想盡早改變現在教育模式中呆板、枯燥,事倍功半因素,這就要求我們當代教育工作者去積極探索、開發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技術。

1、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體現數學學習的發現、探索教學過程的原則。它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對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給學生以展示,強調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強調對數學知識應用;強調對數學知識的遷移。

2、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原則。任何教學改革,教師都是最初的創造者和最終的執行者,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應根據中學數學教學本身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從數學課堂教學和數學實踐教學中尋找切入點,創設具有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的教學環境。

3、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體現知識學習和創新精神相結合的原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支持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相同的數學知識,對已有的知識從多角度去思考與再認識,從而產生新的認識。這便是數學創新思維的產生源頭。

4、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體現信息技術作爲數學學習的基本工具的原則。信息技術的教育已經不再侷限於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擬教育者,或是練習機器這樣一個相對被動的角色。在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應讓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爲獲取數學知識所需信息、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身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5、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體現現實學習服務於終身學習的原則。數學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數學的學習不應也不可能侷限於數學知識本身。

最主要的作用對學生來說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處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種能力。基於網絡的中學數學課程教學,所選擇的直接學習素材,既可以是數學問題,而且這些學習素材都附帶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學生通過網絡收集提取有關素材,對相關素材進行分析、研究和比對,通過實驗、觀察、類比、聯想、交流和討論,最後歸納、綜合,實現意義建構。教師的角色和行爲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學活動中的導航者,設計者和幫助者。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索者。自主學習成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組織、學會協作、學會思考和交流。

第五篇:走進新課程

走進新課程

——教師的轉變

現代教育的特點是: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媒體,教材是客體。在教育行動中,學習者的學習是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圍繞的中心,一切教育上的努力無非是爲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作爲媒體的教師應該是活動的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的媒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除弱智外),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的確,我就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只要功夫深,每一位學生都將得到良好的發展,當然一定會存在個性和特長方面的差異。

素質教育的提出,指出教育就以學生的道德教育爲中心,同時穩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每一位學生在知識和教師的陶冶下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得到良好發展,而不是隻講智育,這樣培養出來的的學生是隻會做卷子卻沒有生活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學生。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不但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更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擁護素質教育的實施。讓傳統的單一的接受式教育變爲現代的合作式、交流式、互動式教育,這就要求最根本的、最先捷的改變應是教師的觀念和行爲的轉變:

一、 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

新課程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強調學生各

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使大多數學生都

能達到要求,獲得成功;三是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發展;四是

課程教學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

要、興趣、追求、體驗、經驗、感覺、困惑等。這些理念只有通過教

師在實踐中的全面貫徹,才能得以落實。

新的章程標準所規定的應該是都能達到的基本要求。即全面提高

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強調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強調環保意識和可持

續發展觀念,強調口語交際等。

新課程強調關照學生心理,不過分強調學科自身和邏輯體系和概

念、規律的嚴密性,因此,教師教學中就不要一味的追求講完講透,

一竿子到底。

二、新課程強調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繫

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本校、本地、

本班資源,開展本土化化教學和校本班本教學。

新課程特別強調聯繫學生日常生活、聯繫社會實際和科技進展。

另外,新課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引出新內容的學習,

強調培養學生把社會生活實際情境中的具體問題抽象成理論問題和

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初步的數學建模能力。

再就是強調知識的動用強調各項知識在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應

用範圍和應用實例,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的生活意義

和社會意義。從觀念上,教師也要注意拋棄學科中心的思想。

三、新課程在內容上大爲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新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現代社會中的科技新成就與新問題。語文教材的選文更新力度極大,五分之四的選文是新的,不僅強調文質兼美,強調名家名篇,而且進一步加強了時文的比例。政治、地理等教材的更新力度也很大,教材中大量新內容的出現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巨大的挑戰,要求教師平時要注意通過報刊雜誌、互聯網、電視媒體、進修等渠道不斷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四、 教材強調各科之間溝通與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拓展自己的各方面素養,變化自己的學科角色,同時把學生視爲接受教育的一個完整的人。

新教材強調課程的綜合化。就是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繫和一致性,避免過早的或過分地強調各個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複或脫節的隔離狀的一種課程設計思想和原則。

在課程綜合化的思想指導下,各科新教材十分注意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綜合。

五、 新課程強調展示出知識產生、形成、創新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注意結合新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展開闡述。

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制的新教材強調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使他們獲得對知識本質的準確理解,使學生理解到現存知識的可靠性的同時又看到它的侷限性。

六、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探究式學習的比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係,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情境、合適的階段、開展非指導性教學。

對於教學中的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不要越俎代庖,代爲探究,更不要以“講授探究”代替“親歷探究”。

當然,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並不忽視教師的指導。應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穫,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探究素質的不斷提高。

七、 新教材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要爲學生髮展個性留出充分的發展空間。

語文新教材特別對把課文解析從外部強加給學生,強調學生自主解讀課文,並與他人交流和研討。

歷史新教材的動腦筋,活動與探究及欄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供學生探究。

面對新教材中的這樣設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與感悟。

八、 新課程強調要求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備課方式,多研究學生,上課時多傾聽學生,多關注學生的即時反應,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學內容的講解。

如果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學,課前教師的備課不能像講解式教學那樣規定的那麼具體明確。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傾聽學生的思考。

九、 新教材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便於自學方面下苦功,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後,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電視媒體等創造式的應用教材,正確的引導學生使教學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

鐘山鄉拖黑完小浩宇希望國小

毛衛明

2014年6月15日

繼續教育校本培訓論文

走向新課程

——教師的轉變

姓名:毛衛明

准考證號:2606cb01116

工作單位:鐘山鄉拖黑完小浩宇希望國小

聯繫方式:1592478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