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教學活動中如何設計有效的提問》

第一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有效提問的設計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教學活動中如何設計有效的提問》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有效提問的設計

提問在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有效的提問應能起到“關鍵之處點撥,問題之間銜接、重點之處強調、阻塞之處疏通”的作用。

一、緊扣目標點——“準”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最終目的是爲了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我們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抓住其中的關鍵設計問題。比如在大班美術活動《花傘》中,針對目標一“掌握花傘的基本畫法,複習各種線條,並找出規律”,我們設計了層層遞進的兩個問題:“請小朋友們看一看,花傘的線條、圖案排列有什麼規律?”“你們覺得畫花傘的時候,先畫哪部分,再畫哪部分?”針對目標二“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鼓勵幼兒繪畫出各種形狀的花傘”,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除了這種樣式的花傘,你還能設計出什麼樣式的花傘呢?”針對目標三“添畫一些與畫面有關的東西”,我們設計的問題是:“除了畫上花傘還可以畫上什麼呢?”

二、找準連接點——“巧”

在設計問題時,要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教學環節的銜接過渡處提問。我們知道,大多數的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延伸和發展的,而對於教學環節而言,應該是環環相扣的。因此在提問上就要體現由此及彼,承上啓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小花籽找快樂》的第二環節中,教師邊演示課件邊提問,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尋找答案:(1)小花籽在找快樂的路上都遇到了誰?(2)太陽、小鳥、蜜蜂、青蛙它們快樂嗎?爲什麼?以這些問題來幫助幼兒尋找快樂的原因,引導幼兒感悟蘊涵其中的哲理,並自然過渡到下面的問題:“小花籽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小朋友們有自己快樂的事情嗎?把你遇到的快樂事情告訴大家好嗎?”

三、突出疑難點——“精”

提問並不在於“多”,而在於“精”。爲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解讀教材,圍繞教學目標找準教學中的重難點,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精心設計問題。如大班歌唱活動《吹泡泡》是一首三拍子節奏歌曲,休止符較多,幼兒學習起來難度較大。爲了解決這一疑難,在教學活動一開始我通過談話的方式提問:“你吹的泡泡是什麼樣子的?怎樣才能吹出大泡泡?”幫助幼兒提取生活中吹泡泡的相關經驗。接着,我設計並出示了“吹泡泡節奏圖”,提出第一個與新歌曲學習相關的“難點”問題:“看到這幅圖。你發現什麼問題?”幼兒發現了大泡泡、小泡泡以及炸掉的泡泡。由於教師將歌曲中的難點“休止符”的唱法,用炸掉的泡泡表示,使幼兒很快就掌握了它的唱法,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抓住發散點——“活”

教師要善於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兒發散思維的發散點來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給不同層次、不同能力、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以更多的思維空間。這對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尤爲重要。如在中班詩歌創編活動《風和雲彩》中,教師問:“爲什麼雲會動?”幼兒a舉手說:“這是動畫,所以動。”幼兒b說:“我動,所以雲也動。”幼兒c說:“風吹得雲在動。”??正是由於教師的提問比較開放,幼兒纔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回答問題。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則開啓了幼兒發散性思維之門,激發了幼兒思考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二篇:《幼兒教師如何在活動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幼兒教師如何在活動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一、什麼是有效提問?

●有效性提問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有效性提問主要研究教師提問的有效性

二、有效提問的意義何在?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啓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三、你認爲要使活動提問有效要注意哪些問題?

●有效提問的意義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從幼兒方面看,能促進其思考,激發起求知慾望,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等。二是從教師方面看,能促進幼有效互動,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有效提問的特徵有: △要把握所提問題的難度水平 △要提出不同認知水平或類型的問題 △要面向全體幼兒提出問題 △要學會控制

等待時間 △要對幼兒的回答給予適當反饋 △ 要鼓勵幼兒自己提出問題

四、幼兒園活動中提問的現狀。

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環節,西方有些教育理論家甚至認爲是集體教學的核心。然而目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作用遠遠發揮不夠,影響着幼兒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從幼兒實際出發的提問。有些教師不瞭解本班幼兒知識水平,不瞭解幼兒回答問題的能力等。在教學中出現教師與幼兒配合不好的現象。

2、準備不夠充分的提問。一些教師在備課或教學過程中,由於問題的提出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資料,常常被孩子們的回答、反問弄得十分尷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課教師再回答你”,“長大就會了”等來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課中經常有許許多多的不滿足,調動不了積極性。孩子們希望是新鮮的問題,是吸引人的問題,是能夠答出來的問題,最好是啓發性的問題。在提問上只是一個方式,或僅侷限在幾個提問詞上,這樣,很多孩子都不願回答問題。

3、不會引導和控制的提問。教學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幼兒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不讓說也說;一是幼兒不會回答問題的方法,不會思考問題的方法.

五、 幼兒教師如何在活動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一、)提問的類型

一個有效的“好問題”可以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從而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的提問是技術,更是藝術。教師的提問可以分爲:

1·描述性提問:即指示幼兒細緻的去觀察並描述事物的基本特徵。如:大象的鼻子長的是什麼樣子的?

2·比較性的提問:即啓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相同與不同。如:西瓜和冬瓜有什麼不同?

3·分類性的提問:即啓發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如:說說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4·假設性的提問:即啓發幼兒想像的提問,可提高幼兒想像力及擴散思維性。如:如果地球上沒有水,人們會怎麼辦?

5·選擇性的提問:即對幾種結論進行取捨的提問,可提高幼兒辨別事物的能力。如:你認爲這幾個辦法當中哪個辦法最好?

6·反詰提問:即對幼兒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斷進行反問,可以促使幼兒進一步精確、仔細的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如:你怎麼知道小寶是個愛幫助人的好孩子呢?

(二、)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問時常出現的問題

作爲一名幼教工作者在實踐教育工作中曾出現過以及發現教師的提問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教師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只是把提問當作一種教學的必備手段,而不知道爲什麼提問,從而形成了無效提問,最常見的是是非類提問,如:“好不好”“對不對”“行不行”,這種提問起不到激勵和引導幼兒的作用。

2·教師接不住幼兒拋過來的“球”,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迴應,教師提出問題後,幼兒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幼兒亂說,有的教師不能適時的進行引導,因此致使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課堂教學無法正常的開展下去。

3·教師情緒不穩定的提問。教師喜怒哀樂在教學課堂上有比較明顯的表現,尤其是公開課或家長開放活動中,如果孩子在回答教師的提問中回答得妙,對答如流,教師則非常高興,情緒也很高,下課後高興的不知怎麼樣表揚孩子纔好,如“小朋友真聽話”“真給老師長臉”,反之,教師就會大發雷霆,訓斥幼兒。

4·教師過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有的老師迫不及待想從幼兒口中得出標準答案,將幼兒向標準答案上引導,有的老師只針對部分能力強,發展好的幼兒進行提問,幼兒應答機會分佈不均勻,能力強的幼兒一節課多的能被提問十多次,而能力弱的幼兒也許一次機會也沒有。

(三)提高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

1·讓提問引發提問

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反問,簡單的可以說是教師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意識的重新拋給幼兒。教師的反問能保持談話主題的活力。在師幼互動中,類似於“教師問,幼兒答 ”這樣的形式,是一個缺乏活力的封閉系統,教師的反問無疑是進一步生成主題的催化劑,由於有力教師的反問,主題的開展不再是淺性,而是隨時可以調整強化的,這樣的談話自然就更有意義。

情境:天陰了,好像要下雨了,教師故意沒開教室的燈,孩子們起牀後發現教室很暗。

幼:怎麼這麼黑?

師:是啊,怎麼這麼黑?(教師裝作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樣子,以反問的形式給出反饋)

幼:電燈壞了嗎?(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出的答案)師:是不是電燈壞了?(教師進一步反問)

幼:是不是要下雨了?

幼:下雨怎麼辦?(生成主題充滿了活力)

幼兒的自我尚未分化,教師的反問恰能促使幼兒反思的萌芽,這正是促進幼兒知識生長的良好機制。

2·提問的過程中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幼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問題,有助於發展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問題是爲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坐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於能力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如“我們看到的輪子是什麼形狀的?輪子爲什麼是圓形的?我們用其他的形狀做輪子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既面向全體,有注意到了個體差異。

3·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要有究因性與假設性,任何一個問題中不能有問題的答案,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及思維價值。幼兒階段,讓幼兒通過信息的分析,綜合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比擴充知識更重要。如:在“你認

爲兔子吃胡蘿蔔嗎?”和“兔子吃什麼?”的兩個問題當中,我們會毫無考慮的選擇後者“兔子吃什麼?”因爲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可以給幼兒更多的發揮空間,給更多幼兒參與的機會,也會引導幼兒與教師之間具有交流性意義的協商。因此,教師應多問一些開放性及有思維價值的問題。

4·提高教師迴應能力

教師面對着的是一羣多變的孩子,他們回答問題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隨時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從而生成各種不確定的問題,這時教師的及時調整能力顯得尤爲重要,既要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又要保護幼兒的問題意識,還要幼兒的進一步討論,不一樣的問題採用不一樣的應對策略。

(1)有時需要教師及時迴應

(2)有時需要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3)有時需要教師鼓勵幼兒繼續探索

一個有效的好問題,可以使幼兒的學習高效,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而什麼問題是好問題,卻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與標準,教師要根據特定的課堂教學情況,從整體上去把握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過程真正成爲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與幼兒纔有可能真正對話。

第三篇:淺談幼兒數學活動中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實施策略

淺談幼兒數學活動中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實施策略

幼兒數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是極具普遍性的現象,既是數學課堂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啓發式教學的重要工具。但是,同樣是進行數學課堂提問,甚至同樣的一個課題,由於教師的不同,提問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提問的效果會陳設個很大的差異,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欠佳,而有的根本無效,還會產生“負效果”,那麼,怎樣的提問才能達到有效性呢?近幾年,筆者就幼兒數學活動中教師提問有效性實施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的存在,就沒有數學活動的開始,有了問題,思維纔能有方向”。在幼兒數學活動,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數學活動中,問題的提出需要情境,給問題創設一個良好有趣的情境,讓幼兒在親歷感知中、認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問題情境創設得好,就可以吸引幼兒積極地參與和主動地學習,給幼兒造成一種躍躍欲試和基於求職的緊迫情境,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生活實際與幼兒求知心理之間所產生的認識衝突把幼兒引入一種參與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中。

例如:在進行大班幼兒數學等分教學活動中,老師創設了 “分點心”的問題情境,告訴幼兒:今天有許多客人要到我們班來做客,老師帶來了許多點心,每一種點心都有12個,有蛋糕,有水果,有餅乾,有糖果,每一次分的時候,要分一樣多,教師問幼兒“如果把這些點心分別分給2個客人、3個客人、4個客人或6個客人,他們分別可以分到幾個呢?”,由於問題情境的創設生活化,幼兒在進行等分操作活動中就主動積極的參與進來,在操作中發現,分給2個客人,每個人可以得到6個,分給3個客人,每個人可以分到4個;分給4個客人,每個人可以分到3個,分給6個客人,每個人可以分到12個,根據這一問題情境,使幼兒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提高了數學學習的效率。

又如:中班幼兒學習“1-6的序數”時,我創設了故事情境,我先講述故事《猴子郵遞員》。由於情境中的猴子喚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講到猴子忙碌送信這一幕時,我問小朋友:“要給房子編號?怎麼編呢?編好後又如何送信?”,他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我看是不是在每座房子前貼上動物標記?”有的說:“設立一個大信箱,分成許多小格,小動物自己取信。”可見,創設不同的問題故事能爲幼兒學數學激發其興趣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引起幼兒的積極情緒體驗,具體而生動的場景能促使幼兒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使幼兒在有情、有境、有趣的環境中汲取數學知識的養分,達到有效學習數學的目的。

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的方法有:體驗性情境、生活化情境、故事情境、爭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遷移情境。

策略二: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問題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問題所要求的只是與幼兒已有的經驗沒有聯繫時,這個問題就太難了,幼兒很難回答;當問題所要求的知識與幼兒已有知識有聯繫時,對幼兒那麼他對幼兒集中注意力、激發幼兒積極思考最爲有效,因爲,這樣的問題,幼兒通過學習就能回答。

清楚了知識的內涵與外延,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時要從幼兒“最近發展區”入手,提出有利於幼兒積極思維、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如:在大班“體積守恆”的教學中,有一位教師出示兩個體積一樣大的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玻璃缸,讓幼兒判斷其體積是否一樣大。這位教師是這樣提問的:“你們看一看這兩個物體是不是一樣大?”事實上幼兒僅憑目測是難以回答的,他們只好瞎猜。而另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問題過程的,她出示兩個玻璃缸後提問:“你們想知道這兩個物體是不是一樣大嗎?要想知道,請大家先看個小魔術。”這時,教師又拿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長方體玻璃缸(體積一樣大),說:“咱們一起看一看這兩個物體裝的水是不是一樣多?”教師用一個小瓶裝滿水,分別往圓柱體和長方體的玻璃缸中倒水,幼兒邊看老師倒水,邊數所倒水地瓶數,結果發現兩個玻璃缸中裝的水一樣多。此時,教師又提問:“兩個玻璃缸中裝的水一樣多,這兩個玻璃缸是不是一樣大呢?”讓幼兒重複以上的操作過程,得出結論。接着,教師不失時機地再次出示正方體和長方體玻璃缸問:“要知道它們是否一樣大,該怎麼辦?”由於有了之前的經驗,幼兒知道了“形狀不同地物體是有可能一樣大的”地結論。由於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掌握幼兒的學習心理規律,對問題進行了恰當的控制,因此教學效果好。

可見,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繫,循序漸進,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在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問題時,要把握分寸,一是要關注只是的本身,既要表現出對教材內容的認識、理解很英勇,又要體現數學活動中的數學味;二是要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數學活動中的任何時段內,不同的幼兒會有不一樣的條件需求,教師應發揮問題的功能,最大限度西發揮幼兒學習的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問題進行適度控制,即對問題的深度、廣度、難度進行控制,避免幼兒產生“受不了”或“吃不飽”的情況。

策略三:提問要把握時機並給予幼兒適度的思考時間

古希臘的一位學者說:“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點燃幼兒思維的火把,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正是

這種星星之火。因此,教師的提問要能夠可以幫助幼兒數學內容學習的理解,激勵幼兒的參與,能促進孩子的思考,並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思維活動。

數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能夠把握好時機並在提問後給予適度的思考時間,這實際上是一種教學智慧。

如:數學活動《數數有多少》,目的是讓大班幼兒學習數數的方法。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滿滿的四筐金桔,孩子們發出了“哇!那麼多”的的喊聲,我告訴幼兒,今天大家一起數金桔,看看每一框的金桔是多少。看到這些金桔,孩子們的興致可高了,還沒等老師開口,有的幼兒就開始數了,由於他們太急於得到結果了,並沒有過多考慮,蹲下就各自數開了。他們撿最大的往自己跟前拿,一邊拿一邊大聲地數:1個,2個,3個````````,數着數着相互之間就有了干擾:楠楠數到7的時候,正涵一個勁說9,楠楠生氣地說:“你小聲點,我都數不了了。”濤濤着急地叫着曹洛菲:“等會兒,這幾個我都數過了。你怎麼還數啊?”曹洛菲說:“我不知道,我們的都混一起了。”

我見時機已到,是引導孩子們想辦法解決互相干擾問題的時候了。於是我大聲問孩子們:“怎麼樣,數清楚了嗎?金桔到底有多少啊?”

幼兒在與物的接觸和人的交往中,獲得了一些關於數學的感性經驗,同時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經驗,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但是,這些經驗往往是零散的、片段的、有時侯甚至是表面的數學經驗,並不能使幼兒感受到有關數概念的本質屬性。所以孩子們不能運用正確的方法來數數,當然會數不清金桔的總數量,要使幼兒建構一些初步的數概念,這時候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案例中我是這樣問的:“怎麼樣,數清楚了嗎?金桔到底有多少啊?”引導孩子們想辦法解決互相干擾問題,“那怎樣才能數得清楚呢?大家都想一想,誰有好辦法把金桔給數清楚?”用這樣的提問引發幼兒更深層次的思考。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讓幼兒操作,發現和明確問題,展示操作結果,最後概括並形成概念,案例中我運用有效的提問和引導,使幼兒最初的隨意擺弄到有序操作,從不斷失誤到獲得數學經驗,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索,獲取了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時機以及提問後給予幼兒適度思考時間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引領幼兒活學活用的需要,也是幫助幼兒進一步深化認知的需要。

可見,提問要選擇恰當時機,這就是要與幼兒學習內容和和實際情況相一致,努力抓住幼兒處於興奮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提問的時機:一是幼兒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候;二是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受阻的時候;三是促進幼兒自我評價的時候。

此外,在提問後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幼兒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有的教師在提問後,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幼兒能對答如流,如果幼兒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複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幼兒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幼兒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後能給幼兒一定的思考時間,那麼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幼兒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準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總之,提問是教師在幼兒數學活動中的一種常用的手段,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提問能優化幼兒數學活動的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幼兒之間不斷地處於和諧的信息交流中,從而提高數學活動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深入研究幼兒數學活動中提問藝術的方法,在教學活動中靈活、自然地實施提問。提問是教師教學活動運用最多的教學技能之一,它是聯繫教師和幼兒的紐帶,是激發幼兒學習數學興趣,啓發幼兒思考,檢驗幼兒學習數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第四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的概念,並將之界定爲:“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內涵。

應該說.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爲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爲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過於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爲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通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遊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說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脫身,纔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通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纔可以不急於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纔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悅、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纔會是飽滿、充實的,並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爲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第五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記錄了她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名家長、作爲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活生生的記錄她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這都讓我們覺得他是那麼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呀。

走進《玫瑰與教育》,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則是感受到竇老師的獨立思考、獨家發現和獨特表達等個性特徵的彰顯。這本書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詞語就是“讀書”二字。“讀書-思考-實踐”是這個時代的老師應當靜下心來要做的一件事,這也是要成爲一個有專業尊重的教師的必由之路,作爲學生要讀書,作爲教師更要讀書,我理解學生讀書貴在培養興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即可。教師多讀專業書籍固然是應當的,但更應當多讀一些名著、專著等等,“修身養性、淨化心靈”不敢說!但多多少少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愛好。從竇老師的這本書中我理解,教師應當是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的。

從《玫瑰與教育》中我體會到讀書的重要,作爲教師更應做好“讀書-思考-實踐”。竇老師是一名語文教師,書中寫的都是她教學生活中的隨筆和感想,從書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樸、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滿陽光,懷着一顆感恩心爲人處事的竇老師。這本書中,竇桂梅並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羅列出許多原則和規律,而是選擇了一個新的視角:從研究教學活動中的“細節”入手,從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規律”。

讀了《玫瑰與教育》後,我想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勤奮地閱讀成就了她的美麗和深刻。請看她是怎樣看待閱讀的:

“讀書,使精神高貴而豐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闊遠;讀書,讓我在有限的從教時間內,實現自身的無限。”

“讀書,是我心靈的振翅;讀書,是我精神的呼吸。”

“讀書雖不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

“外在的形貌基於遺傳,是難於改變的,但人的精神卻可因讀書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

“讀書是最高檔的營養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一個人,只有在讀書中才能體驗生命的滋味。在讀書中身體自然得到運動,大腦自然得到運轉,心靈自然被酬勞。”

讀書讓我們有專業的知識,思考讓我們有了獨立的思維,實踐是將我們的思考實施於課堂教學之中,這樣的實踐我想一定是具有教師獨立特色的教學活動,竇老師強調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個性,教學活動應當有自己的特色,反思自己在每次外出聽課之時,所獲得的那些老師們表揚、鼓勵的技巧,調動情緒的方法。回來以後便照葫蘆畫瓢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現在想起來在課堂我們反而失去了自己。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常常爲自己語文課堂缺乏生動、靈性、激情、思想……而苦惱、煩憂、慚愧、自責。或許這就是我不斷買書讀書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 “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長“高”啊!人,讀書與不讀書肯定是不同的。身爲教師,讀書與不讀書,就更不一樣了,這可以在你的學生那裏得到驗證。就讓我們在這讀書的季節裏,來開始我們自己的閱讀吧,相信在閱讀中,我們也一定會變得美麗、優雅。教師的一生或許就是一個不斷翻閱書籍,行走於學生中間以及文字之間的生命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