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角的認識心得【精品多篇】

角的認識心得【精品多篇】

角的認識心得 篇一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四冊p64—66試一試想想做做

教材簡析: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初步認識角。例題1是在具體事物上抽象出角,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例題2通過鐘面感受到角的大小,並探索比較角大小的方法。最後通過想想做做鞏固提高。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做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學生知道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重點:認識角及角各部分的名稱

難點: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會憑觀察或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準備:三角尺、小棒、紙、扇子、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學過哪些平面圖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平面圖形——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認識角

1、發現角出示例題圖,談話:許多物體的面都有角,你能在圖上找到這些角嗎?學生髮言

課件出示,揭示它們都是角

2、感知角拿出三角尺,你能指出上面的角嗎?(引導正確的指法)

摸摸頂點,問:有什麼感覺?尖尖的,指出: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頂點。板書

摸摸兩條邊,問:有什麼感覺?直直的,指出:這就是角的邊。板書

那麼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呢?

板書: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3、找角大家認識了角,那在我們的課堂上能找到角嗎?先找一找,再交流

4、練習想想做做1:下面的平面圖形是角嗎?爲什麼?想想做做2:一組:圖形各有幾個角?並指出來,二組:是什麼圖形?幾個角?

拓展:你有什麼發現?

5、小結:大家閉起眼睛想一想,角是什麼樣的?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6、畫角大家能畫一個角出來嗎?教師先示範,學生再畫角。並展示

三、角的比較大小

1、感受角的大小觀察大家畫的角,你有什麼發現?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2、探索角的大小請兩個同學上來,分別拿着一個活動角,提問:誰的角大,誰的角大?你是怎麼知道的?(角的兩邊張開的大,角就大)觀察法

操作;使角大的變小,操作:使角小的變大。兩個角很接近時,問:哪個角大?你是怎麼知道的?重疊法

3、出示例題圖四個鐘面時針和分針所形成的角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去掉最大的和最小的角,剩下的兩個角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指名講講

如果把鐘面去掉,只留下角,那怎麼比較大小呢?

總結:觀察和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4、遊戲利用活動角比角的大小。漸大,漸小

5、拓展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呢?

觀察動畫,揭示:角的大小與邊張開的角度有關係。

四、總結

今天學習了認識角,大家有什麼收穫?

教《角的認識》一課的反思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初步認識角。例題1是在具體事物上抽象出角,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例題2通過鐘面感受到角的大小,並探索比較角大小的方法。最後通過想想做做鞏固提高。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做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2.使學生知道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角及角各部分的名稱,難點是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一、在導入新課時,我注重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通過複習學過的平面圖形導入新課。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之上,學生感到熟悉、親切,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慾望。

二、在教學認識角時,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現在實物上找角,在學生直觀認識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屏幕,利用多媒體逐步擺脫實物,抓住角的本質屬性,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體現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生初步認識角的本質屬性的基礎上,讓學生再回歸生活,從周圍實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識,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在教學角的大小時,通過學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爲單位做角、展示角,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初步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以上是我教學後的一些反思,有不足之處請大家不另指出。

角的認識心得 篇二

按新課標的理念,數學教學要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爲指導,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數學學習環境。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和情緒體驗,使學生投入到豐富多采、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去,使學生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促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下面結合我在《角的初步認識》(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八冊)新課教學,談談本人的體會:

一、教學片斷:(新授)

1、看角。

(1)媒體展示角。先向學生呈現一幅校園情境圖,讓學生從圖中找出自己喜歡的物體,從而自然地引出剪刀、三角板、足球門架;再出示有角的實物,讓學生感受;然後在屏幕上出示紅領巾、國旗、鍾、扇面的實物圖,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2)教師問:角是怎樣的?您能舉例說說周圍物體表面中哪裏有角嗎?

2、摸角。

(1)拿出三角尺或課本,找找角。

(2)摸一摸角並交流感受。師:摸角時有什麼感覺?生:頭尖尖的,很刺人。生:兩邊很平、很直。……

3、做角。

(1)用師生提供的材料做出儘可能多的角。如讓學生用角操作器做一個和數學書上的角一樣大的角;或讓學生用方形的紙折角;或由同桌合作用線做成角。……

(2)交流作品,讓學生互相評價做的情況。

(3)在課件中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說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爲什麼?

4、識角。先讓學生帶着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問題分小組自主學習。

(1)用課件動態演示角的形成;

(2)讓學生說說角各部分的特點,在小組內說說角的組成;

(3)標出頂點和兩條邊。

5、畫角。讓學生畫角,並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

(1)讓學生先嚐試板演;

(2)再用多媒體示範畫角;

(3)展示學生作品。

6、比角。

(1)讓學生比較課件上的兩個角的大小:短邊角小、短邊角大、邊相同但角不相等、邊不同但角相等等幾種不同情況。

(2)用動畫演示驗證。

(3)引導小結:角的大小與兩條邊x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隨後,出示一些填空、判斷題,讓學生辨析比較;最後讓學生數一數一些組合圖形中各有幾個角;或思考一張圓形紙可以折出多少個角等問題。

教學反思

(一)“活”就是要求教法要靈活、教材要用活、學生要教活。

教法要靈活。我堅持啓發式教學,一是我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當我讓學生舉例說明周圍物體表面中哪裏有角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想發言,爲了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我讓學生把想說的說給同桌聽,爲每一個學生提供了發言的機會,表現的機會,鍛鍊的機會,使人人體會到了課堂學習的樂趣。二是注重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意了知識結構的建構,促進了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一堂課安排情境創設、探究新知、知識應用等幾個教學層次,都體現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做到環環緊扣。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貫穿了一條訓練線——觀察、操作、表達、解決等思維訓練。

教材要用活,新大綱提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本課例一是體現教材內容生活化。在課堂伊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在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後,如何感知角的特徵並提高到理性認知成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課堂上,我讓學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使學生的感官參與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促成他們豐富了對角的認識。這樣,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出發點,把數學知識的傳授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生活”的原則,學生在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形成強烈的成就動機,並藉此內驅力開始探究,從而創造成功的心理體驗。二是學習方式個性化。教師擺正了自己的位置,爲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學中教師是以一名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引而不發;學生難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組織動手操作;學生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小組合作學習等,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意識。如有學生指出扇子圖中弧線與線段組成的圖形是角時,我沒有否定,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折、摸、畫、自學課本等辦法,自己去辨別、理解角,領悟角。學生畫角時,又爲學生提供了自由嘗試的空間,學生想怎樣畫就怎樣畫,使他們擺脫了來自教師和教材的束縛,對教師和教材的依賴,自己去實踐,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盡情表達、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問題的解決。三是課堂訓練紮實。即體現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做到練有目的,練有重點,練有層次,形式多樣,針對性強,並注意反饋及時、準確、高效。

學生要教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中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二)用好現代教學手段,增強信息強度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顯現方式應豐富多彩。”現代教育技術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強信息強度的功能,本課例依據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採用多媒體技術中圖形的移動、定格、閃爍、同步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表達教學內容,圖文聲像並茂,多角度激發學生興趣。如動態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較角的大小等,這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而動態的畫面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相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發揮,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得到發展。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學得實在。

(三)思維拓展題的設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思維拓展題的教學,不僅是知識獲得的過程,更是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思維得到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多處設計思維拓展題,如用所給的材料做角,“在一些組合圖形中你能找到幾個角?”“思考一張圓形紙可以折出多少個角?”等問題。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拓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讓一些同學個性飛揚,同時也體現課標所要實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四)教學行爲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數學課堂是學生髮展的天地,正如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爲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我總覺得,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有牽着學生按照課前制定的程序進行教學的弊端。因此,我認爲這節課完全可以設計得更開放些,讓學生課前先尋找需要實驗的素材,自行確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實現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說明我雖有了新的教學理念,但理論與實踐仍有差距。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創造還給學生,使課堂煥發生命力,才能讓教育成爲充滿智慧的事業,纔能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

角的認識心得 篇三

董老師講的《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

1、課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童趣,形式新穎。比如,在新課的導入時,播放學生熟悉的入隊儀式音樂畫面,引入探究紅領巾有幾個角,這樣利用學生感興趣、親身經歷的素材,很自然的就吸引了學生對角的探究的興趣。課中還有幾處,是利用學生播報的形式,我認爲這種形式學生很喜歡,活躍了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係,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2、董老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很有方法。比如,老師在板書課題是說:“我板書”,學生就接:“我數空。”再比如,學生上完課離開時,學生邊說兒歌:“椅子歸位、桌子拉齊。彎腰撿紙,有序出入。”邊按照兒歌的要求去做。幾句朗朗上口的兒歌,就能感受到董老師在培養學生習慣是那麼用心,有智慧,令人佩服。

3、課件、教具的製作頗具匠心。比如,再講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時,董老師製作那麼大的一個角,很誇張,很醒目,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觀察的格外認真、仔細。老師再問誰變了,誰沒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學生很快就能判斷出來。再比如:最後一道練習題的設計,不但要求學生能說出圖中有幾個角,還進一步啓發學生怎樣改能變成3個角、4個角,這樣通過對比,使學生對角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4、本節課從新課到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環環相扣。董老師課上的錯落有致、輕重緩急恰到好處。董老師的語言乾脆利索,很有激情。在她的感染下,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學習達到了紮實有效的目的。

最後,我有一個疑惑:兩個角比較大小,課件演示時,學生很快發現兩個角重合,兩個角同樣大。只有一個學生,認爲邊長的角大,老師引導孩子角的大小與角張開的口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學生明白了。我在想,是否學生對於角張開的口在哪兒,學生不太明白,如果課件上標上角符號,然後老師指着角的符號重合的地方,用手指着告訴學生這個地方就是角張開的大小,學生是否就更清楚了。

角的認識心得 篇四

1、以一個相關的遊戲或活動導入新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角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雖然學生沒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夠初步辯認出現實生活中很多的角,對角有一些朦朧的認識。本節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切實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

3、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觀察、比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學習。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擺一擺、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動,充分感知角的形狀、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4、教學環節的次序不能顛倒,否則不能達到欲期效果。本節課,按照“擺角、拼角——演角——折角——觀察感受角——畫角——角名稱”的順序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步步深化,效果較好。

5、課堂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活而不亂”,教師要掌握好“度”,適時“放”、適時“收”,不能一味地“放”。

6、一節課,至少要有一處創新,否則會聽之無味。不足:總有一部分學生誤將角畫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擺的活動中加一項:用四根小棒可以擺出什麼圖形?三根呢?(三角形)兩根呢?(什麼也不能擺)教師可指出:這樣擺成的圖形叫——角。這樣,學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於出現這樣的錯誤吧。

角的認識心得 篇五

一直覺得聽公開課就像在看一場“秀”,表演者傾情投入——完美演繹自己的意圖和主題,欣賞者專注羨慕——夢想也能如此風姿綽約亮麗迷人。儘管有許多的華美霓裳或許不適合我們,但卻能展示給我們最新的時尚信息。聽了兩天的“南湖之春”數學專場,精彩的課堂傳遞給我的理念和元素有:

一、強調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二、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四、靈活處理學習材料;

五、突出數學的思考和內涵。

印象最深的是特級教師汪老師的《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非常生動、聽起來輕鬆、學起來愉快的數學課。教學設計新穎,層層深入,過渡自然,一氣呵成,非常的完美,體現了特級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智慧。聽汪老師的課,如沐春風細雨。教師引領孩子們進入一個一個環節的學習,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問題、一個環節,卻處處顯露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和駕御課堂的睿智。摘錄幾個教學片段和環節:

一、教學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時,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教師提了四個問題:

1、你認識三角形嗎?

2、你會畫三角形嗎?學生書空,說說畫時要注意什麼?

3、看一看老師畫的是三角形嗎?爲什麼?

4、什麼是三角形?用一句話說一說。

[分析:這一環節中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問題、知識、思考、見解多向交流與碰撞。面對課堂中的生成,教師及時地捕捉有價值的信息,讓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越來越飽滿,概念的理解越來越清晰。]

二、學習三角形的底和高時,設計了兩個環節:

1、看書,學習書本中關於介紹三角形的內容;

2、指名嘗試畫出三角形的高。

畫三角形的高是一個難點,很巧的是這個學生畫的不直,教師並不急於指出問題所在,而是問:你有意見嗎?

生:他畫的不太直

師:爲什麼會不直?

生:沒有用直角

師:那請你們用直角畫一畫三角形的高(強調要用直角畫高)

[分析:聽到這裏我想起了一句話:正確可能是一種模仿,錯誤卻大凡是一種經歷。這一環節中教師較好地利用了學生的錯誤資源,讓錯誤的資源成爲學習的材料,“發動羣衆鬥羣衆”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通過爭辯討論,明確掌握畫高的`方法。看似無痕卻深刻而巧妙!]

一節課聽下來,領略了汪老師的教學風采,真實、大氣、智慧。折服於汪老師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感動於汪老師對課堂的真情投入、感受着汪老師對細節的精確把握。這樣的課堂真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