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道德經》給我的人生啓示

《道德經》的人生啓示

《道德經》給我的人生啓示

說文解字這樣解釋道“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道的本意就是道路,道德經爲我們指引一條道路去探索生命的本源,去尋找人生的意義。而德道解釋爲“升也,從行。”通過讀道德經淨化自己的心靈,拂去心中的塵埃,達到人生的昇華,把生活過的美好從容。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分爲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共八十一張。總體來說,可以大致的劃分。第一章到第十章描述一般教義特徵,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闡發了無爲教義,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八章講到了道的模式,是最具神祕主義的章節,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一章對於使用武力發出了有力的警告,第三十二章到第三十七章講到了生活的節奏,第三十八章到第四十九章強調柔弱,簡樸和寧靜,第五十章到第五十六章和養生有關,從第五十七章主題更爲具體,第五十七章到第六十七章明確勸告對人類事件的控制和管理,第六十八章到第六十九章又涉及戰爭和隱逸,第七十二章到第七十五章有關老子罪與罰的名言。最後六章即第七十六章到第八十一章,又給出了一些關於弱的長處的一些原則。第七十章是有關和解的一些建議。這就是道德經的基本內容。

老子認爲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充斥於天地之間,天地萬物的發生,發展,消弱,消亡都與道有關。老子在開篇第一章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爲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爲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認爲道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一切事物的運行都遵循着道。春生夏長,秋消冬亡,這些都是因爲道,所以老子提出了無爲的概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他所強調的“無爲”,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爲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爲而無不爲”的基礎涵義。遵循自然的規律,不妄加干涉,讓天地萬物自我運行,自我療傷,達到良好的平衡,實現事物的和諧發展,這就是最好的治理之道。西漢初年運用黃老之學 ,薄賦斂,輕徭役。通過各種政策,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然而這種無爲思想也有侷限性,一方面我們要承認自然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循守舊,碌碌無爲。我們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所謂“天行有常,人道有爲,制天命而用之”無爲是不妄爲,而不是碌碌無爲。

老子道德經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相對論,我們經常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相倚 並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道德經中所傳達出的相對論的思想。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在本章裏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爲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所以我們要辯證的去看待問題,不應該浮於事物的表面,而應該去挖掘事物的本質,不應該靜止的看待問題,而應該在運動中看待問題,不應該孤立的看待問題,而應該聯繫事物發生,發展的條件,全面的看待問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益於老子的思想,我們的人生纔可以幸福快樂。

老子還推崇水的哲學,老子崇尚“柔”“弱”“虛”“靜”而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老子曾經說過“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爲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爲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爲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爲最微。善居道者,爲其微,不爲其著;處衆之後,而常德衆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無常形,可以隨時隨地的變化,可以化爲氣上下蒸騰,可以變換成江河湖海,可以凝冰化雪存在於天地之間。這也體現出水不爭的個性,你要我這樣我就這樣,從不和你爭辯。但是水從來都不是逆來順受的,柔弱只是它的外表,本質卻是生命的強大。老子說“守弱曰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柔弱勝剛強”當水發起怒來,可以劈山裂石,顛倒天地。這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從甘爲小溪,到奔流入海,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原因何在,這就是老子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江河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 “善下”“不爭”與“處衆人之所惡”都是水身上良好的品質,靜水深流,虛懷若谷,雖有大美而不言,唯其不爭,故無尤。

當然,老子的思想也有侷限性。老子作爲周朝的守藏吏,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老子希望社會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之老死不相往來”這種狀態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夠推動社會的轉型和升級。另外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是愚民政策的體現。這種思想爲後世統治者廣泛使用,用來作爲麻痹農民鬥爭意識的毒藥,讓農民變得愚昧無知,長期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生活悽慘。此外老子過於強調順其自然,無爲而治。忽視了人的意識的作用,長此以往,會變得因循守舊,碌碌無爲。老子的思想還有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往往會讓人變得消極沉淪。總而言之,老子的思想與其生活的歷史條件,代表的階級立場,生活經歷息息相關,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

在當今社會,對於老子的思想我們要批判繼承,古爲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我們應該遵循道,不對事物的發展妄加干涉,只是在其出現問題時進行指導和糾正,另外學習水的哲學,善下,不爭,守中,虛靜,不驕傲,不狂妄自大,於自然萬物和諧相處,這就是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意義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