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探討物業管理企業文化與社區文化的適度融合(精選多篇)

第一篇:探討物業管理企業文化與社區文化的適度融合

探討物業管理企業文化與社區文化的適度融合(精選多篇)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羣衆利益無小事”。實現人民羣衆的願望、滿足人民羣衆的需要、維護人民羣衆的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於爲礦區居民提供服務的我們來說,更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時刻把羣衆利益放在心上,站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大力加強社區建設,確保礦區的發展和穩定。

我們***單位服務區域**平方公里,轄區內有**個物業小區,共有**萬餘戶,**萬餘人。公司服務區域廣、小區多且分散,周邊單位多,這給我們工作帶來諸多困難。然而社區作爲礦區人們生活的共同體,其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如何着力加強社區建設,確保礦區的穩定發展?工作方式和途徑也許有很多,本文僅從物業管理企業文化和社區文化建設相結合的角度,談一點學習認識。

社區是指一定地域內城市居民的自治組織,物業管理是爲居民提供與房地產有關的全方位服務的企業。對於社區建設,目前礦區採取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三結合共同管理的方式,其中物業公司在礦區建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礦區與物業公司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社區文化建設更離不開物業公司的組織和參與,並越來越成爲物業公司提高物業管理水平美譽度的重要途徑,探索物業管理企業文化建設與社區文化建設適度融合,不僅有利於樹立物業公司的品牌和形象,還有利於加強社區居民思想建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企業文化是規範物業管理、推動物業市場發展的關鍵

1、企業文化是規範物業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業文化是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管理理論。作爲一種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論,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其意義在於通過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共同價值觀來培育塑造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企業人,制定有利於企業價值觀形成的規章制度、行爲規範,使企業的產品、服務、管理經營行爲、物質環境、員工形象等都一致傳達企業價值觀,在社會上樹立可供識別的企業品牌形象,實現企業的差別化市場發展戰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就公司內部管理而言,企業文化通過塑造價值觀推行價值觀來實現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德治”。企業文化以其特有的管理功能,對提高物業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規範物業管理人員的服務行爲作用巨大,物業管理人員可以因此提高管理服務的主動性,不斷改進管理服務程序、流程、方法、技能,完善物業管理服務。

另外,就物業管理規範化的對象而言,物業管理法規不僅僅要規範物業公司的行爲,還包括業主的行爲。如果我們小區業主對物業管理制度的認知能力與認同程度十分有限,那物業管理的規範化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制約。物業管理制度建設本身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這由物業公司根據國家的法規來自我建設、自我完善;業主對物業管理制度的認知能力與認同程度則需要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文化建設活動來培養提高,這也主要靠我們物業公司來做,其實質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在社區的宣化、延伸、滲透。換句話說,只有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宣傳各項法規,弘揚社會公德,促進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質,纔能有效增進社區認同度,從而,爲物業管理的規範化奠定良好的社會文化基礎。

2、企業文化建設是物業市場競爭的需要。

當前,物業的市場競爭已經從人才、技術、管理水平、服務程序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全面鋪開。從深層次分析,要全面提升物業公司的競爭力要靠企業管理制度、企業的服務經營理念、職工的綜合素質來支撐並實現,因此,現代企業間的競爭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物業品牌化是物業公司市場發展的需要。品牌是凝聚企業形象的重要載體,沒有品牌支撐,企業的影響力就受到制約。物業公司要想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建設自己的知名品牌。

品牌競爭從根本上來說是文化的競爭。可以說,沒有文化的環境不是文明,沒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沒有文化的服務不是享受,沒有文化的競爭不能取勝。品牌所蘊涵的功能價值、品質含量、服務質量、企業倫理,歸根到底是企業文化外化的結果。品牌的差異,說道底是文化的差異,是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差異。差異識別度越高,品牌競爭力越強。樹立品牌,我們要運用文化眼光對待物業管理,創造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形成獨特的管理風格,使物業管理具有鮮明的生命力。

第三,物業的品牌形象的根基,最終落在物業基礎管理的服務上,而物業管理服務質量,不只是體現在服務的技術水平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服務的態度與行爲上。員工的服務態度與行爲怎樣,取決於員工對公司、對業主的認識,這正是價值觀範疇,也就是企業文化所傾注的領域。企業文化對提高企業管理服務質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社區文化建設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的旋轉舞臺

1、社區文化建設是物業公司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社區文化,從廣義上看,它是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介於社會文化和家庭文化之間的一種文化。一方面,物業公司作爲社區內的一個獨立行爲主體,也就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一個自然主體。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內一切主體的社會責任,物業公司不能例外。因此,社區文化建設是物業管理公司的一項自然責任。另一方面,物業管理公司與業主簽訂契約,爲業主提供優質專業的安全、維修、綠化、保潔,這是物業管理的物質層面,屬於廣義的社區文化建設範疇。因而,社區文化建設又是物業管理公司的契約責任。物業管理公司注重社區文化建設,既是物業公司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社區文化建設又是物業公司的責任,對自身發展負責,同時,對社區發展負責,而且重在精神層次的文化發展。這也是我們物業公司必須主動將社區文化建設納入企業文化建設規劃範圍內的根本原因。

2、物業公司關注社區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因是市場需求。

幾年來,隨着油田幾個新區的建設,物業公司和物業管理開始貼近石油工人,走進油田職工的生活,環境的變化,生活的便利使居民對物業管理由不接受到認可,現在職工生活已經離不開物業公司。但隨着社會發展,職工生活水平提高,業主住戶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物業公司在社區服務中的角色和地位,讓業主住戶對物業公司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抱有極高的期望。致力於社區文化建設是物業公司應對市場需求、完善物業管理環節的必然選擇。實踐也已經證明,那些重視社區文化建設的物業公司,更能爲市場所接受。

3、物業公司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是能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物業公司畢竟不是政府機構,而是一個有自身利益的經濟實體。物業公司爲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必須發揮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企業文化和社區文化互動,並起到示範和主導作用,在兼蓄個性化的家庭文化同時,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共建小區美好環境的主流文化,將物業公司企業文化在社區的伸張與社區文化的個性需求有機結合。從物業管理市場的發展來看,不着眼於滿足社區文化的個性化需求的企業文化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根據這一規律所建立的企業文化,其在社區的延伸、擴張、滲透,與社區文化建設是相統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由物業公司組織主導的社區文化建設,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在社區的延伸與外化,也就是說,這樣的誘發性社區文化實質上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的載體與表現形式,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在社區交往行爲上的表現。因此,誘發性社區文化建設,本質上是物業管理公司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物業管理企業文化與社區文化的適度融合

油田社區建設的特殊性,決定着物業公司要將社區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爲物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油區的角度看,發展社區文化,是維護礦區穩定、增進理解和加強油區發展的重要舉措,物業公司在社區文化和社區居民思想建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物業管理企業文化與社區文化的適度融合指的是兩者在內涵上的“適度融合”,使之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物業公司在具體操作中,不必分別打出企業文化和社區文化建設的旗號,以避免重複操作和互相抵消力量。物業公司作爲一個文化建設主體,與分散的家庭比,有着無可比擬的組織能力和協調優勢,顯然是一個十分重要文化建設主體。從物業公司自身的發展需求來看,物業公司應業主對社區文化的需要而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對市場的積極主動反應;物業公司加強企業文化在社區中的滲透力、輻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公司的經營發展策略;如果我們將由物業公司組織主導的社區文化界定爲誘發性社區文化,那麼,這樣的誘發性社區文化實質上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在社區的延伸與外化,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在社區交往行爲上的表現,是物業公司企業文化的載體與表現形式。

基於以上認識,物業公司是社區文化的能動建設者;企業文化是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業公司品牌的深厚底蘊;社區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載體,誘發性社區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這樣,我們物業公司準確把握自己的定位,就可以較好地處理好企業文化建設與社區文化建設的關係,更好地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企業文化建設也好,社區文化建設也好,它們的適度融合都是提高企業社區職工和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新型的社區人際關係和有利於油區發展的穩定社區環境。

第二篇:職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策略探討

職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策略探討

[摘要]創新職校學校文化,應加強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文章通過對當前職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指出了加強職校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的意義,探索實現職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途徑,從而使培養的職校學生更加符合企業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職校;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融合

校園文化是每個學校在辦學實踐中逐漸孕育和形成的獨特辦學理念、道德規範、組織制度,體現全校師生價值取(請關注)向的學風、教風、校風、師生的精神風貌以及學校所具有的獨特校容校貌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態環境。不同的校園文化鍛造出不同的學生品格和不同類型的人才,而特定的師生羣體又固化着特殊的校園文化特色。建設什麼樣的校園文化,怎樣建設校園文化決定着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如何建設有職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促進中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保障中等職業教育健康協調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嚴峻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隨着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就業爲導向已成爲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時代特徵。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要適應就業要求,實現與企業文化的交融和對接,勢必要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企業需要新型技術人才,中職學校如果繼續封閉守舊則無法勝任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任務,而“校企合作,共謀發展”爲兩種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能。

一、當前職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個性不足,缺乏中職特色

當前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脫離職業學校培養目標,沒有體現職業學校的特色。當今職業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基本上照抄普 1

通高中的校園文化建設。沒有體現出自己作爲職業學校的特點。由於職業學校發展建設時間不長,校園文化建設大多仿效普通中學,沒有自己的特色。以校訓爲例:隨處可見“勤奮、求實、團結、拼搏、刻苦”等字樣,而能鮮明體現職業學校專業個性特色的內容則明顯不足。由此可見,作爲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重要補充的校園文化建設沒有及時跟上發展步伐。

(二)因循守舊,缺乏現代氣息

我們的校園文化慣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治學格言、立身之道等,一些“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能補拙”等耳熟能詳的內容充斥板報、櫥窗和宣傳欄,而現代科學的學習方法、成才途徑以及本專業發展的動態等現代信息則少而又少。這與改革年代“時間就是金錢,質量就是生命”、“外樹形象、內強素質”、“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業文化相比,現代氣息實在不足。

(三)封閉辦學,缺乏職業特色

綜觀目前的中職校園文化現狀,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辦學開放程度不夠,脫離市場主體,缺乏“職業” 特色,忽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結合。中職教育是定向教育,其人才培養目標十分明確,即爲社會尤其是企業培養一線合格技術人才。中職學校的辦學宗旨是“以市場爲導向,以就業爲目的”,像中職教育的教學過程離不開企業一樣,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也不應該閉門造車式地疏遠企業。目前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未能體現中職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未能把培養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職業性人才的目標融入到校園文化的發展規劃之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脫節,學術氣氛與職業氛圍缺失。這就必然會導致人才培養上的尷尬局面。

因此,在中職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加快與企業文化的融合,這樣的中職校園文化纔是完整的、有特色的、系統的。

二、加強職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意義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爲導向改革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順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着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能力。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應儘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職業特徵、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

(一)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的需要

職校只有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畢業生才能適應整個社會特別是企業的需求。企業要求每個員工具有事業心、責任感和協作共識的團隊精神並遵章守紀,而現在很多畢業生剛上崗,不適應企業管理環境或者被企業淘汰,並不一定沒有勝任職業崗位的知識和能力,而是由於缺乏適應企業管理和人際關係的能力素質,無法在企業的環境裏找準自己的位臵,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因此,中職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必要專業操作技能,還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企業,並在社會、企業中生存、發展的能力。學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與企業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別很大,學生沒辦法通過學校的管理行爲領會到企業管理。比如企業員工的紀律性要求和工作態度的嚴謹,對於職業學校的學生,如果沒有長期的養成教育,很難適應企業的這種制度文化。這些差異與限制導致了畢業生不能順利地從學生角色轉變爲企業員工的角色,從而達不到零距離就業的需要。這就要求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吸收企業文化的成分,從先進企業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價值的元素,使之成爲新的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逐漸縮小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距離,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入學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並認同企業文化。

(二)培養職校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需要

校園文化是一種以育人爲核心教育文化,而企業文化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這種校企文化的互補性對中職的學生成才尤爲

重要。現代企業和市場選擇人才看中的不僅僅是學生擁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他們更看重是其職業素養,即個人基本素質、基本職業技能及職業精神。企業認爲學生除了應具備必要的專業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質外,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是否具有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職業意識;嚴謹負責、一絲不苟的職業紀律;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現在很多學生缺乏對所投身職業的基本素養的瞭解,還不懂得學歷與職業之間經常不對稱的關係。當你的職業素養不能適合用人單位的要求時,就業難的問題就難以避免。一方面不少職業學校的學生感嘆就業難,另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也在四處尋覓、抱怨找一個合適的新員工難。良好的職業素養將大大促進就業進程與成效。這種職業素養僅僅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無法形成的,而是要通過一定的職業的文化氛圍來陶冶學生,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生活中逐漸感受和了解,潛移默化地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爲,並接受這種職業素養要求。

(三)推進職業學校特色內涵建設的需要

職業學校引入企業文化,凸現學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利於凝聚師生,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向心力。通過引入企業文化可以強化師生員工的集體榮譽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有利於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促進招生、就業工作。職業教育是以招生爲龍頭,以就業爲導向的教育,越來越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通過引入企業文化,樹立良好形象,有助於家長對學校產生信賴感,也有助於企業對學校的認同,有利於學生順利就業,而廣泛就業,又如同無聲的廣告,對招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產生聯動效應。同時有利於塑造學校形象,推動學校文化建設。職業學校要引入企業文化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必須依靠學校文化建設的直接成果,而學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動學校文化建設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效融合的途徑

職校校園文化的立足點是以就業爲導向,在建設職校園園文化的過程中,要凸顯職業性特點,突出行業性特徵,融入優秀的企業文化,着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使職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成功地實現對接。具體實現途徑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尋求兩種文化的對接口,注重職業素養培養。

以就業爲導向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就要求職業學校校園文化體現職教特色,就要使師生員工把“以就業爲導向”辦學認同爲學校的羣體價值觀念,並以此爲核心豐富、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企業要求每個員工具有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並遵章守紀,而現在職業學校學生普遍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爲中心,缺少和人溝通共事的能力,企業要求職工應有全局意識,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不少學生由於年齡小,獨生子女多,閱歷見識淺,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難的鍛鍊機會,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思考和先人後己的精神,這就要求學校要強化對學生的職業定向教育。

一要通過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正確的職業觀,重視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提供良好的校內外環境對其進行職業性格塑造。突出“職”的特點和企業文化的氛圍。二要通過創設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環境,培養學生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其就業的需要,同時重視職業訓練活動。三要提升學校的職業氛圍,把學校的實訓教室包裝成企業“車間”,按照企業生產標準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等。把學生包裝成企業“工人”。統一穿上實訓服、帶上工具包、憑胸卡進車間上崗。同時加強對“員工”組織紀律性教育,強調時間觀念,不得遲到早退,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和操作流程上崗生產,營造一個完整的企業文化氛圍,從而促進學生職業認同感。

(二)尋找職業文化的滲透處,注重活動宣傳策劃。

職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吸收、滲透更多的企業文化,要將職業教育與企業文化內容融入校園教育教學中,注重宣傳活動內容

的策劃,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教育。

一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課堂教學是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的基本途徑。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於企業文化的宣傳和講授,學生可以直接獲得有關於企業文化的概念、內涵和精神。學校要把一些優秀企業文化以公共選修課程的形式納入學校正規的教學系統中來,強化學生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和接納。二要引導學生利用實習、實訓的機會把握和理解企業文化。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過程中,教師要加以引導,讓學生作爲企業的一員,真切、客觀地去體會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三要邀請企業文化學者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這種講座可分爲面對全體學生的廣義企業文化內容的講座和麪對具體專業甚至某一具體企業狹義企業文化的講座。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將企業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引入,也使學生通過這種引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瞭解和掌握企業文化的內容。四要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優秀企業文化內容的展示。這種展示分爲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進入企業,通過企業的廠景、廠貌、文化宣傳、人員介紹等現身說法與企業文化進行零距離接觸;另一種是將某一個企業的文化作爲專題在校內進行展示,或將幾個或許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成果進行綜合的展示,實實在在地把企業的文化引入校園。

(三)搭建認識企業的大平臺,注重校企聯姻合作。

職校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引進企業文化的元素,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以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爲載體,搭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平臺,努力爭取校企零距離的對接,真正地實現校企文化互融互動,實現培養目標同社會需求的統一,專業教學同社會實踐的統一,學生學習同就業的統一,找出了對新世紀中職人才培養的最佳途徑。

具體的講,一是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動手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等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把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爲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

接獲得實際經驗、能力爲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於培養學生的過程之中,使學校與社會、教師與社會、學生與社會建立起廣泛的聯繫,並在交流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質。二是做好學生畢業實習工作。學生的實習經驗也是企業選擇人才的重要指標,學生們只有深入到企業中去,深刻地體驗到企業文化,在企業生活中鍛鍊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地適應企業的選擇。三是加強校企的全方位合作,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更好地相通相融。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文化活動,企業也可以參與學校的文化活動,在相互參與中彼此借鑑,共同發展成爲一個相互包容的整體。可嘗試按照企業的架構組建班集體,在一些訂單培養班,學校可嘗試以企業的名稱來命名班級,以企業的組織模式設臵班幹部,按照企業的制度制定班級制度、公約,結合企業和專業的特點規劃班級活動。如此按照企業的架構構建班集體,可以讓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體會到企業的存在,感受到職業文化氣息。

參考文獻:

[1]陳林青.職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的幾點思考[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6):13-15

[2]彭建勝,王宗凡.以職業文化傳播爲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j].當代教育論壇,2014(4):107-108

[3]劉汝.企業文化在中職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滲透與主動導入[j].廣西輕工業,2014(2):142-144

[4]張旭曦.職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實證研究[j].職教論壇,20147(7):25-27

[5]吳強.淺析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4(7):182-183

第三篇:關於民航高職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路探討-林筠山

關於民航高職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路探討

林筠山*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飛機維修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3) 摘要:本文從民航高職院校如何開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課程入手,探討了如何強化本校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聯繫;並從教學定位、教學主體、教學目標、教學文化等各個層面展開,分析了民航高職院校如何與企業文化進行深度融合,並研究瞭如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新理念。

關鍵詞:高職教育文化;校園文化;深度融合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校企文化的深度合作已經成爲高職教育發展的重點。但是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和管理方式改革等層面,對於學校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重視不夠。校企文化的合作是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的重要基礎。民航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深度融通,可以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從而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最終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從民航高校自身的特點出發,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課程

爲了更好的開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課程,民航職業學校需要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德育課程的開展,以下從三個方面出發,探討了如何在民航高職教育中進行德育課程的開展。

1.以民航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爲基礎,開拓德育教學的新途徑

民航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除了需要學習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外,也離不開德育課程的幫助。因此,民航高職院校要真正的做到與企業文化融合就必須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全方位的開展德育課程。民航高職院校必須將優秀的行業文化引進校園,並以自身校園文化爲基礎對企業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建立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紐帶,並進一步促進民航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交融和互動。最終促使民航高職學生能有一個正確的自身定位,並樹立職業自信,從而養成正確的人才觀和職業觀。

2.加強民航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在辦學中促進德育課程的開展

民航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中應當樹立合理化的辦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民航職業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應當充分體現民航高職院校和民航企業的特點,在開展自身管理的同時把民航企業需要的各項職業精神貫徹到其中。民航職業學校應當把教學管理與德育課程的開展相結合,構建自身的德育文化,把開展民航高職教學工作所需要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效率觀念、質量觀念、服務至上理念深入到民航職業學生的理念中。

3.德育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民航高職院校應當在社會實踐方面,增加社會實踐在教學內容的比重。同時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體驗企業文化。通過分類調研、實地考察、崗位實踐、企業座談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基金項目: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教科研項目“關於建設民航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園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林筠山(1983.9—),女,廣東省廣州市人,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飛機維修工程學院素質導師,助教,碩士研究生,(電子郵件)。1

二、強化校園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聯繫,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對於強化校園文化建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學校如何開展德育活動。

1.開創民航高職院校在班級管理的新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將班級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模式進行融合,從班幹部的任命、班級團隊精神的培養、班級事務的處理方法、班級文化的營造等方面進行嘗試。在培養班級文化的同時,注重將企業文化融入到其中,通過日常的班級管理,促進學生對企業更好的瞭解。通過班級的管理將企業文化帶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從而使學生能夠提前接觸到社會,最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企業適應能力。

2.在民航高職院校的第二課堂中促進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是德育課程的重要環節。第二課堂的開展,不僅是民航高職院校教學理論改革的體現,並且是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和重視職業能力的體現,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對學校的教學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有着重要作用。在第二課堂活動中發展教育文化的同時注重引入企業文化,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參與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並且培養學生良好的崗位適應力,讓學生在第二課堂的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到學校的文化,加深對企業的瞭解。

三、從教學定位、教學主體、教學目標、教學文化等各個層面,與企業文化進行深度融合。

在對民航高職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入融合的思路探討中,從教學定位、教學主體、教學目標、教學文化、教學能力、教學信息反饋等各個層面展開,討論如何進行校企合作。

1.教學定位

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應以面向社會、立足行業、培養高素質的民航人才爲自身的教學定位,對融合企業文化採取分類、重質的融合原則。首先按該校所設專業, 在加強本專業建設的同時對企業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而不是不加區別、不重質量的進行融合,從而能夠形成本專業教學的高效性;其次在融合的企業文化的類別和內容設計上,該校應注意將所開設專業和教育教學方向有效地進行相互對應和銜接,從而形成所有專業的整體受益。

2.教學主體

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在教學主體方面,一方面應大力聘請相關教學專家來校開展民航專業和學術方面的講座或報告;另一方面極力推進聘任民航專家對於實踐性強的課程進行實際教學、演示、指導和輔導,並提倡將學校專業教師與專業人員共同編寫出版企業文化教材納入課程共同實施教學。除此之外,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應注重實施學院教師深入企業進行掛職鍛鍊,這樣既能促進學校爭優達標能力,又能服務於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創新。

3.教學目標

民航高職院校應當在教學目標的的概念、內容、形式上進行全面的改革。在這一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需求的滿足,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個人能力全面協調的發展。民航高職教育學院在教學目標中應當強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教學目標。這對民航學校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爲民航專業的特殊性,對於學生的安全意識要求極高。

4.教學文化

民航高職院校在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的同時應當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開拓精神的培養,在瞭解學生能力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學校的教學文化進行改革。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在教學中應注重建立起具有自身特點的教育文化,經過辦學以來的長期集思廣益和教學實踐,建立良好的教學文化。

5.教學能力

民航高職院校教學能力的改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的課本知識、實踐能力、專業技能進行綜合性的提升。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將培養高素質的民航人才作爲自身的歷史使

命,從而促進學院學生職業素養。

6.教學信息反饋

民航高職院校在與企業文化進行融合時應當建立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持續改善。例如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問卷調查,或者設立意見箱等方式,來促進教學信息的合理反饋,從而促進與企業文化更好的融合。民航高職院校應當對教學信息反饋渠道不斷的進行改善,從而在民航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產生更好的教學成果。

四、建設與優秀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園文化新理念。

高職教育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浪潮中崛起的一個新的教育類型,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在進行高職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時,應注重從校園景觀、校園建築設計、校園綠化美化等物質方面來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當從學校的教學傳統、學風、校風、規章制度和行爲準則等方面對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的提升。學校教學環境氛圍的提升,可對學生的成長過程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作用;並將校園文化蘊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實施真正的文化融合,從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良好融合對於教育活動的開展發揮着基礎性的作用,在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優秀的民航人才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意義。

五、結語

民航高職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並不是一個相互孤立、機械分割的過程,而是一個相互依存、相輔相承的過程。從民航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上來看,民航高職學校的德育教育必須從吸收優秀的企業文化入手,並加大學校對德育教育的力度,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符合時代潮流的民航專業人才。民航專業人才反過來可促使校企合作能夠良好的進行,從而實現民航高職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吳衛鋒.根植於民航行業文化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略論[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02):14

[2]餘興國.企業文化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3(03):42-44

[3]胡海員.基於企業文化的高職食品類專業教育[j].職教論壇.2014,9(29):11-12

[4]陳文海.論高職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及策略[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03):54

[5]張冬梅.略論廣東省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走向[j].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4,5(10):27-28

第四篇:h教學管理類-李秀坤-《中職教育中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探討》

中職教育中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探討

鶴壁市淇縣職業中專 李秀坤

電子郵箱:聯繫電話:15939297316

【摘要】:企業文化是在企業核心價值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行爲方式。中職教育培養的是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把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相融合,是當前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的首要任務之一。通過對校企合作、創新融合企業文化的途徑、融合校企文化的作用,闡述了優秀企業文化進入校園文化的必要性。這樣進一步實現校企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關健詞:中職教育校企合作企業文化 融合校園文化 中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性、技術性、應用性特點決定了其培養的學生必須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不僅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更要能夠主動適應企業文化。這就決定了中職校園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實現對接和融合,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就業和創業。職業學校要依託與企業的關係,充分發揮“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辦學優勢,將優秀的企業文化融於辦學實踐的全過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力地促進優秀企業員工的培養。

一、加強校企合作,促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自然環境影響下,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併爲企業所認可所遵循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羣體思想意識、價值取向、行爲方式,是增強員工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動力,是價值觀念、道德規範、理想信仰等精神支柱的集中體現。中職教育具有的職業性、技術性、應用性特點,決定了學生一畢業就要上崗、工作,但從目前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畢業生中相當部分因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最終離開企業。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不僅僅是就知識技能而言,更多的是不適應企業文化導致的心理差異、文化差異、習慣差異、經驗不足等帶來的“不適應”。產生這種不適應的主要原因是校園文化是以育人爲核心的教育文化,而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企業規章制度和物質現象爲載體的管理文化和經濟文化,兩種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在校學習時的情景與進入企業後的情景形成巨大的反差。 爲了有效應對這種普遍存在於中職畢業生當中的“不適應”現象,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要牢牢把握“依託企業,面向企業基層,培養實用人才”的辦學定位,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力度,圍繞中職學生成才的內在需求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1

將企業的人文素質等因素融入校園文化中,實行開放式辦學,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引入到校園中,逐步確立以“誠信文化”與“企業文化”爲基本座標的校園文化建設格局。學生通過校園文化的薰陶,在畢業後能迅速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認同企業文化精神,自然地融入到企業當中,較快地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

二、注重實踐探索,創新融合企業文化的途徑

中職院校融人優秀企業文化,汲取企業文化的精華,是全方位、深層次地推進工學結合的重要舉措,是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其途徑是多方面的。

在物質文化層面,融入企業文化要素。在探索中職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要大力宣傳和引進企業文化的元素,展示企業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興建一批融合企業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景點。利用室內空間如教室、走廊、黑板報等,將企業的文化作爲專題進行展示,或將幾個或許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成果進行綜合展示。將學生直接帶入企業,通過廠景、廠貌、文化宣傳、創業史介紹等現身說法與企業文化進行“零距離”接觸。通過環境營造與企業文化接軌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的企業文化意識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具有“潤物細無聲”重要意義。

不斷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在精神層面的融合。企業的需求決定了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專業知識的講解,專業技能的傳授,同時要堅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崇高的職業理想,強烈的職業責任。學校在工作實際中,將優秀企業制度引入中職學生行爲規範的制訂中,注重汲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強化諸如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等與企業文化有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注重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爲規範;在校企文化實際的互動和融合中,通過舉辦講座、專題報告會、企業文化論壇等多種形式,對全體學生進行企業價值理念、品牌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相關內容的教育,定期邀請企業相關人員到學校作專題講座。在全校師生中形成以積極、開放、理性的態度去對待金融文化,樹立起開放的校園文化觀念,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在精神層面的融合。

對學生進行企業化教育與管理,在制度文化層面實現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爲了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的實際要求,學校把優秀的企業文化管理制度運用到學校管理之中,如“5s”企業管理方式,即通過“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等操作流程,使學校形成一個既清潔、整齊的工作環境,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習慣,並把企業文化管理融合到了學校的管理制度之中,實現了人才培養制度上的創新。

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在智力層

面的融合。爲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學校根據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師資力量以企業爲主,企業選派業務能手和業務骨幹負責專業課程的教學,學校教師負責學生學習組織和課後輔導等工作,用人單位和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學生根據不同企業的要求,在學校和企業工學交替進行學習,教、學、做合一,教學空間延伸到企業生產一線,形成一種“大課堂”的教學模式。同時注重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突出培養職業技能的實踐教學,學生在進行技能訓練的過程中,通過感受、模擬、維護、製作等多項活動,養成良好嚴謹的職業習慣,同時深化對職業崗位的感情。通過以上途徑,學生系統地掌握企業崗位業務技能,提高了崗位工作操作能力,瞭解並接受了企業文化,從而實現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在智力層面的融合。

不斷加強職業道德和世界觀教育,實現校園文化與金融文化在精神層面的融合。金融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專業知識的講解,專業技能的傳授,同時要堅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金融職業道德,崇高的金融職業理想,強烈的金融職業責任。學院在工作實際中,將優秀金融企業制度引入高職學生行爲規範的制訂中,注重汲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強化諸如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等與金融文化有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注重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爲規範;在校企文化實際的互動和融合中,通過舉辦講座、專題報告會、企業文化論壇等多種形式,對全體學生進行金融企業價值理念、品牌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相關內容的教育,定期邀請企業相關人員到學校作專題講座。在全校師生中形成了以積極、開放、理性的態度去對待金融文化,樹立起了開放的校園文化觀念,實現了校園文化與金融文化在精神層面的融合。

三、融合企業文化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作用

有利於學生職業技能和素質的培養。企業文化是一種職業型文化,強調“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中職校園文化則是典型的教育型文化。學校通過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學生直接融人企業及企業文化,親身體驗企業與企業、人才與人才之間激烈競爭的現實,切身感受到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樹立危機意識和時不待我的緊迫感,激發其學習專業知識的內在動力;可以逐步培養中職學生作爲未來“現代職業人”的團隊協作、科學高效的職業能力,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同時能引導學生嘗試對不同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認識、理解和認同,爲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需要,更好地服務企業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體現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中職學校通過融合企業文化實施訂單培養,把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作爲首要和根本的工作任務,使學生在企業中較早地接受企業文化的薰陶,幫助學生學到與企業無縫對接的專業知識。上課即上崗,上課即能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畢業後即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

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縮短了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培訓、磨合、適應期。同時,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根據用人單位的特殊需求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使學校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圍繞融合企業文化的以職業能力爲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學生的職業素質、動手能力、企業業文化適用性得到了明顯地提高。學校的教學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強、技能素質高,人才培養極具實用性,實現了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用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贏。首先,從學校角度而言,實現了學生零過度就業。中職教育的根本特徵決定了就業工作在整個學校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就業就是中職學校的立校之本。學校訂單班級的學生在畢業以後都在企業一線工作,畢業生不僅技能素質高,而且能較快適應企業文化,造就堅實的發展基礎,實現了學生零過度就業。其次,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可以穩定、有計劃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剛出校門的中職學生在缺乏對企業文化足夠理解和認同的背景下,往往難以迅速適應企業化的管理,找不準自己的定位,跳槽頻繁。通過融合企業文化的訂單式培養,企業不僅可以提前向學校就自身的人才需求狀況進行量定身打造,穩定、有計劃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省卻崗前對新員工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

參考文獻:

[1]李紅梅.《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探討》

[2]黃南永.《中職院校校園文化銜接企業文化的路徑》

[3]黃浩伶.《引入企業文化 構建新型的校園文化》

第五篇:民族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建設融合

2014年 4月 大衆商務

no. 4,2014 (總第 112期)popular business (cumulatively,no. 112)

中國民族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相互融合之我見

彭紅

(四川華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

【摘要】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並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儘管理論界對企業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中國歷史傳統、人文特徵,但更多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過程中僅沿襲西方企業文化理論,沒有根據企業及所處環境特點來塑造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企業文化,因而使文化不能有效地融入企業經營管理中。而企業文化作爲一種亞文化,它根植於企業經營管理特定時空內的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因此其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必然的。所以說,將我國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去,建立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和企業特點,有效促進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顯得尤爲重要。

【關鍵詞】中國民族文化企業文化融合借鑑發展

中圖分類號 :c2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8283 (2014)04-0269-01

1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文化的積澱之深厚是其他很多國家不

可比擬的。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

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

想。”無疑,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

觀和人生觀。張岱年在《中國文化論爭》中指出,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的主體內容是 :“天人合一 ”、“以人爲本 ”、“剛健有爲 ”、“貴和尚中 ”。

1. 1“天人合一 ”的和諧精神

“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色,也是中華民族文

化的根本觀點天人合一的觀點包括 3方面內涵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統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第二點,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要服從這一普遍規律 ;再次,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調諧。中國人強調人要與天地合德,天地人三位一體,追求人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人生理想境界。

1. 2“以人爲本 ”的“仁”的體現

包含有以人爲本的人本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華

民族文化的又的一大特色,企業文化的構建要求以人爲中心,以人爲本

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管理的關鍵是得人,管理的方式則

是人治,即一切都離不開人。

1. 3“剛健有爲 ”的進取精神

“剛健有爲 ”作爲一種影響廣泛的民族精神,所包涵的內容十分豐富,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強調健動,是剛健有爲思想的基礎和根據。其次,崇尚 “日新 ”、“革命 ”,所體現

的是積極有爲的態度。再次,推崇高尚節操和抗爭精神,這是剛健有爲所體現的道德品格。

1. 4“貴和尚中 ”的和合精神

這種以和爲貴的和合精神,肯定了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因而主張以廣闊的胸懷,海納百川的氣概,容納不同的東西。不偏不倚謂之 “中”,不“狂”不“捐”謂之 “中庸 ”。這種 “無爲無不爲 ”、“不爭之德 ”的觀點造就了中國人平和的性格。

2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對建立現代企業文化的啓示與建議

2. 1現階段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總體情況來看 :一方面,我國自進入企業文化以來,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另一方面,我國儘管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和千年一脈的文化繼承,但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沒能 “中國化 ”,即:中國的企業文化未能和中華民族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現爲四個方面 :第一,企業文化建設對員工個人價值認識和發揮不足。第二,企業文化建設缺乏個性與創新性。第三,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第四,企業文化中可持續發展意識缺失。

2. 2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的幾點建議

建設有中國特色企業文化的基本要求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必須體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徵,纔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首先,奉行 “貴和尚中 ”,與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

儒家文化注重和諧統一,不僅重視自然的和諧,還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不僅重視人與社會的和諧,還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諧。以和爲貴的企業倫理道德,是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以科學發展觀確立企業文化的建設目標,突破把企業文化單純等同於經濟文化、效益文化等傳統思維,以科學發展觀關注弱勢羣體,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共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其次,.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正確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要完美結合構建現代企業文化,必須走出誤區,特別是崇洋的誤區。爲此,特提出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的問題,以供借鑑。

第一,整合傳統 “天人合一 ”觀和 ”和諧 ”觀的現代企業價值觀 ;第二,作爲矯正 “人治 ”傳統弊端的制度權威的確立牢固樹立制度規範的權威,是傳統管理與現代管理融合意義上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第三,“修己安人 ”傳統下管理者個人的身體力行,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最後,建立 “剛健有爲 ”的企業精神,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寶貴箴言,《詩經》中也有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的精彩格言,道家也有 :“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的主張,至於法家,順應時代不斷變化進取革新的精神更是非常突出。

對現代企業而言,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型員工是企業發展的靈魂,也是創新文化的主體。管理大師彼得 ·德魯克曾說,培訓與教育是使員工不斷成長的動力與源泉。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培訓與教育也是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條件。這就需要一種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文化氛圍,因而企業不再是一個僱傭的組織,而是一個 “學習的組織”。企業應將教育與培訓貫穿於員工的整個職業生涯,使員工能夠在工作中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保持與企業同步發展。

作者簡介

:彭紅,女,四川華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張岱年,程宜山 .中國文化論爭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10

[2]蘇勇 .中國企業文化的系統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 . 1996

[3]強以華 .企業 :文化與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4

[4][美]彼得 .德魯克 .管理的實踐 ———德魯克管理經典 .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14 [5]彼得 ·聖吉 .第五項修煉 —學習性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上海三聯出版社 . 1998

269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