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企業文化 > 員工思想

我國企業價值現狀的一般分析(精選多篇)

第一篇:我國企業價值現狀的一般分析

我國企業價值現狀的一般分析(精選多篇)

文章標題:我國企業價值現狀的一般分析

我國企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處於價值虧蝕的狀態,企業獲利能力以及未來增長預期呈現下降趨勢。其表現又多種,比如國有資產獲利能力的降低、企業大面積虧損甚至破產、企業喪失基本的價值創造能力、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等。例如,在1995年第五次全國國有企業清產覈資中,共清理出國有企業資產損

失和資金掛帳爲7000多億元,佔當時國有企業全部所有則權益的29.2%。而到2014年第文章來自本站-底,上述不良資產達1.8萬億元,與1995年相比,每年遞增27.8%,佔當年國有企業全部所有者權益的31.4%,提高了2.2個百分點。

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也說明了這一問題。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狀況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14

上市公司

家數

177

287

311

514

719

825

923

1060

平均每股

收益(元)

0.35

0.32

0.25

0.23

0.27

0.19

0.20

0.203

淨資產

收益率

14.60

14.20

10.80

9.50

10.09

7.96

7.99

7.66

虧損公司

家數

0

2

17

31

41

86

85

97

虧損公司

所佔比例

0

0.68

5.26

5.85

5.5

9.16

8.23

8.7

平均虧損

額(萬元)

――

――

――

6898.00

12710.9

15950.76

11638.2

14259.9

從定量角度分析國企創造價值能力的研究,國內還很少見。劉芍佳和從樹海(2014)的研究,應以1995到2014年的公司發行a股的中國上市企業作爲研究樣本,採用的數據來自企業公開的年終財務報告。並且,爲保證數據的真實性,設置了一些條件以剔除掉具有造假嫌疑的觀測值。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上市企業目前處於一種資本與利潤並增,但創值顯著下降的狀況:在1997到2014年間,上市企業平均利潤額從每家6800萬元上升到7400萬元,增長約7%;同時,資本投入增長約37%,其中股東權益資本增長約50%。相比之下,企業的平均創造價值能力卻顯著下降,從1700萬耗值額增至2800萬。同時,企業的耗值面也在擴大,從62%上升至73%,市場總耗值額從126億升文章來自本站-至312億。企業耗值增加表明企業“圈錢買利潤”的資本經營粗放行爲的加劇惡化,企業資本規模過渡膨脹而資本效益在不斷下滑。這一現象也說明,上市公司的利潤完全靠股東資本的增長來支撐着。

再以美國思騰思特管理諮詢公司對我國上市公司2014年財富創造排名爲例,位於排行綁中前10名的情況見表。

2014年中國上市公司eva排名(萬元)

000539粵電力a105690

600019寶鋼股份83564

600018上港集箱77999

600642申能股份76914

600956中原油氣66887

000858五糧液64441

600098廣州控股51360

600001邯鄲鋼鐵49588

600104上海汽車48074

600005武鋼股份40754

中國1000多家公司中,2014年只有一家公司的mva爲負值,1999年有15家公司的mva爲負值,1998年有20家。這一比例比國外要低得多。在2014年,美國有13%得公司mva爲負值,東南亞地區爲36%,歐洲爲18%,印度爲65.2014年我國這一數字沒達到1‰,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得市場價值可能被普遍高估,與企業得內在價值相背離。

由於mva的計算價值完全以公開的財務報表信息以及股份信息爲基礎,它不能識別某些

上市公司精心設計的惡意騙局,如銀廣夏,mva達到178億元,而其絕大部分利潤來自系統的造假,因此造成股價上升。同時分析中國2014年財務信息,可以發現利潤普遍有所增加,而eva卻在減少,這表明中國上市公司效(請勿抄襲)率低下,利潤可能存在操縱。mva侷限性還體現在投入資本額這一計算基數來自公司資產負債表,可能會受到企業選用的會計方法的歪曲,企

業的一些資產價值如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往往因難於計量而被忽視,mva的準確性還受到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影響。

2014年中國上市公司mva排名(億元)

600019寶鋼股份424

600642申能股份275

000539粵電力a228

000959首鋼股份209

600008首創股份202

600663陸家嘴186

600121鄭州煤電182

000557銀廣夏178

600018上港集箱171

600832東方明珠169

我們對照2014年eva與mva的排名,可以發現兩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時進入兩項排名10位只有粵電力a,寶鋼股份和申能股份3家,且順序也存在變動。其實,eva是從基本面分析得出的企業在特定時間內創造價值,而mva是企業爲股東創造或毀壞了多少財富在資本市場的體現,是市場對企業未來獲取eva能力預期的反映。顯然,在越有效的股票市場上,企業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就越吻合,mva就越能反映企業現在和未來獲取eva的能力,即越是有效的資本市場,兩者的正相關性就越高。在美國,2014年度上市公司的eva和ema相關性爲0.81。2014年度日本的這一數字爲0.70。

造成我國企業價值虧蝕的因素很多,而且常常交織,互相牽扯。主要有內部治理機制、投資行爲、企業能力以及資本市場效率等方面的約束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

《我國企業價值現狀的一般分析》來源於本站,歡迎閱讀我國企業價值現狀的一般分析。

第二篇:我國製鞋企業的現狀分析

我國製鞋企業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製鞋企業伴隨着新中國的腳步一直艱難的前進着,我國每年生產的鞋子居於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 我國鞋業生產還是處於鞋業的初級階段,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鞋企數量也急劇增加,同時在鞋業的行業中也出現了很多領軍品牌,如奧康,康奈,李寧等等,但是對於這個龐大的市場,這樣的品牌卻是寥寥無幾,我國的鞋企數量雖然龐大但是卻沒有建立完善起來,和其他發達國家想比我們生產的都是中低檔產品,各個方面都還是有所不足,爲此,對我國鞋企的現狀作如下分析。

1.鞋企數量多,規模小。從2014年到2014年,中國的鞋廠從2萬多家猛增到3萬多家,但大部分鞋企規模偏小, 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產及傳統化管理方式, 沒 有形成高效集約的現代化生產及管理模式,也無法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2.生產技術相對滯後。我國鞋業從生產技術上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在生產線上我們很多都是人工生產。製鞋生產過程中每一處細微的浪費,乘以龐大的產量基數,都會造成巨大的浪費。而我國的衆多生產商因爲生產技術薄弱在原料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費,同時有些設計不是很合理做出的鞋子 舒適度不夠,市場接受度也不高。

3.自主創新能力弱。企業不注重產品研發和科技投入,多以oem或odm的方式生產,模仿、抄襲情況嚴重,也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搞市場調查分析,導致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信息不靈通、產品設計式樣滯後、花色品種單一、舒適性差等問題,產品檔次不高,價格賣不上去,總在中低檔市場徘徊。

4.企業管理有待提高。在企業管理上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戰略性的計劃,沒有明確的組織目標,只是一些簡單的實操性的數字計劃。沒有很好的計劃就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就不能很好地組織大家一起努力。在企業出現問題的的事後控制力度也就會比較弱了。例如 許多的晉江企業現在出現的這種利用“大線小流水”的生產方式就是證明了中國製鞋企業的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沒有做好市場的測評就盲目的被市場的虛假繁榮所誘惑,去改爲大生產線,結果市場迴應的都是小的市場容量,最終晉江鞋企們只也只能用這樣複雜又浪費的“大線小流水”的生產方式做那些只需要“小線小流水”的產品。所以說我國製鞋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製鞋企業品牌營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鞋企的品牌經營意識薄弱

我國鞋企普遍存在品牌意識薄弱,他們更多的是去追求鞋子的產量,鞋子是否能跟上外國的款式,是否可以增大銷量,而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鞋子穿的不僅僅是它的一種外觀感受如舒適度,感官度,還有就是他的品牌,它能讓人們有一種 不一樣的感覺-----穿上這個牌子的鞋子就是不一樣,甚至有一種自豪感,不是因爲款式多吸引人,不是因爲他多特別僅僅是因爲它有這樣一個標誌。

就中國女鞋之都的成都製鞋企業來看看,目前成都接近4000多家鞋企的規模,女鞋產量位居全國第三位,產品年銷售收入已達360多億元人民幣。然而據統計, 成都市制鞋企業目前擁有鞋類產品自主品牌的僅300多個,雖說 像艾民兒鞋業、卡美多鞋業、依蘭鞋業等品牌已逐步創立,但成都大部分企業還處於貼牌生產階段。他們更多的是以低廉的價格在市場上艱難的生存着。被淹沒在市場的大潮中,誰是承擔着但彼得風險。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成都製鞋企業數量衆多,但名牌企業很少,缺乏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品牌,這樣就使得成都製鞋業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很難佔領高檔市場份額,獲取高額利潤。

2品牌定位模糊不清

“最終決定產品市場地位的是品牌,而不是產品之間微不足道的差異。”廣告大師大衛?

奧格威說。因此在做一件產品的時候首先應該做的事情是對品牌的定位,先將我們的品牌做

一個精準的定位,再有針對性地作出相應的措施,做事情一定是事半功倍。

然而恰恰我國鞋企在定位這一塊卻做得很不盡如人意。很多生產商認爲要做品牌就是要

做高檔皮鞋,高檔運動鞋,只有這樣的高檔貨才能做品牌,一般生產的鞋子有人買就行了。

殊不知他們的理解是錯的,任何檔次的鞋子都是可以做品牌的,高檔鞋、中檔鞋、低檔鞋不

因爲鞋子的檔次而影響品牌的檔次。低檔鞋照樣可以做高端品牌,就好像老北京布鞋,在人

們的觀念里布鞋是極其低檔的東西,人家照樣可以做到全國各地數千家門店。就是這樣大衆

化的東西只要做好了接受度會更高,因爲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是決定一個品牌的先決

條件。在一味的高端下只會更大的增加成本,加大生產商的壓力,產品的價格給消費者過大

的期望,若有一點點不滿意不僅僅會使自己喪失客戶,也會對企業品牌造成很大的影響。

高端鞋子、低端鞋子都有人做的好,但是有的鞋企因爲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塊市場,他每

一種都有但是就是沒有能夠代表自己品牌的東西,就是完全希望能分到市場這塊大蛋糕的每

一個角落,結果也搞得自己 確實也只是分到了很多角落,最後就自己作死自己。

因此品牌定位不當,或者是定位模糊不清回事自己喪失一部分屬於自己的客戶,甚至就

將成爲市場大潮中的犧牲品。;

3商品與服務同質化高

當前鞋業行業產品的同質化日益嚴重,從整個世界鞋業市場範圍來看,中國鞋業品牌的個

性化非常不明顯,幾乎沒有中國的特色,不僅在外觀設計上不能與國際品牌相媲美,而且在功能

研發,產品技術上也沒有獨特之處。中國鞋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一系列危機,這些危機雖然離

不開經濟政策和經濟環境的影響,但從某種方面來說也是中國鞋業品牌的“個性化危機”時候。

我國的鞋企目前的同質化正是面臨的一個瓶頸。從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形勢來看,商品以及它

從出現到消失的整個過程例如,產品的外觀設計、產品功能、結構性研發、企業服務體系、產品

消費結構的細分乃至企業文化等等都可能成爲企業品牌的“個性化”標誌。但是這些個性化的的標

志,無疑都需要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調查分析、企業運營上下苦工才能讓企業整體運營能力的

提升,而我國鞋企做的最多的確是去了解國際市場上現在出現的優秀的產品,卻模仿現有的經營

模式。然後大家相互“學習”,就像盜版一樣總是不能學到最精華的東西。而自己不願意去研發,

去探索,因爲那也需要成本。這也就似的我國的鞋子產量是世界第一,然而中國的品牌卻少有能

夠立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缺少的是中國創造,創造出中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模式。

因此“特色”纔是原有思路的新出路,只有賦予品牌產品以特色,才能打破當前的同質

化競爭的格局,才能“異軍突起”, 在傳統百貨經營模式裏達到的“鶴立雞羣”效果。目前的

中國市場已經是在這個爲名牌商品而瘋狂的國度,名牌運動鞋服市場的競爭達到了前所未有

的激烈程度,只有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有了自己的競爭優勢,纔不會被市場吞噬掉。

4 品牌宣傳推廣漫無目的

中國許多鞋企都缺乏市場調研和分析,在市場定位的處理上又不清晰,他

們往往是不知道哪些是目標消費者,哪些是潛在消費者,那些不是屬於自己的客

戶,更不清楚目標消費者經常被哪些媒體所覆蓋。所以在媒體選擇上沒有清晰明

確的概念,只是單純從媒體的覆蓋率上去考慮,主觀認爲一些本來不合理的宣傳

方式是宣傳推廣渠道的最佳選擇。例如一些不合理的時間段做廣告,一些不適合

的地方廣告牌,大額的宣傳推廣成本不僅降低了項目利潤,最關鍵是達不到很好

的宣傳退關效果。

同時,宣傳與推廣的策略單一,電視廣告,廣告牌,而現在網絡營銷如此發達利

用微博、人人、郵箱等等做廣告推廣的鞋企並不多。沒有考慮對傳播工具系統化的整合。

爲了使自己的產品在同質化的市場中贏得客戶的青睞,我國的許多鞋企都喜

歡的最簡單直接的宣傳推廣就是利用是或者不是的節假日打折促銷,增加銷售

額。這樣的手段也許會有一時的效益,但是久而久之這樣的手段和方式只會使自

己的品牌越來越差,最終又打回原形從價格上去分取低端市場。在品牌推廣上一

定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始終處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營銷質態。而是必須

做好市場調研分析,在定位明確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宣傳推廣,有時候也許宣傳

費用相對較高,但是效果是可觀的。就像運動品牌競相爭奪體育賽事的各種廣告,

請各種體育明星代言。

5品牌管理能力不足

我國許多鞋企品牌基礎管理薄弱,品牌保健能力又不夠強,長期以來都是以投機行爲、

豪奪心理、貪懶作慫,於是我國鞋子在質量管理上頻頻出現問題,這樣嚴重傷害其品牌形象,

從而使得諸多鞋品牌早早夭折了。

我過許多的鞋企都是有着共同的弊病,他們只想着賺錢,卻不願意花錢,在鞋子的質量

上大做手腳,更加不會願意去做自己獨立的設計,完全去模仿款式,這樣以降低成本, 這

樣的生產商怎麼會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呢?這無異於是在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同時他們還

有一個共同的嗜好都是不願意防火,只是想着不會着火,着火了再救火。但是事實上這些着

火再救火的企業沒有能夠倖免遇難的。鞋行業很多企業規模較小,因此很少制定大方向的營

銷戰略。很多企業只是埋頭苦幹,卻不會擡頭看路找資源、做規劃。他們的目標就是今年生

產多少,銷售多少,從來不會看看市場需求是怎麼樣的。等到產品滯留下來了,或是生產上

面浪費成本了才發現,此時纔想解決辦法,這時又是走老路促銷,這樣不會未雨綢繆的最後

吃虧的還是生產商自己。受傷的還是自己的品牌。

儘管現在不少品牌廠商在不惜揮霍巨資進行品牌形象的建設推廣,以打造品牌的個性與

風格,但品牌在消費者的心目中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弱。在如今的市場大背景下,品牌建設存

在着越來越多的不定因素,品牌發展越來越受到多種外部環境的影響。

第一章

1寫作背景

我國是全世界鞋類生產和出口最大的國家,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數據,我國生產佔世界

總產量63%的鞋類產品,出口一直居於世界首位。

我國鞋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民營企業是主力軍,規模和隊伍逐漸壯大,其運作方

式也從小作坊起步,逐步向現代化生產邁進。成績雖然令人欣喜,但用國際化的眼光審視,

我國鞋業仍受制於國際跨國公司,沒有叫得響的品牌,各自爲政,分散競爭。而且生產上又

是批量小、變化快、附加值高,需要高水平的設計和差異化的營銷策略,不適宜大規模流水

線生產, 因爲我國製鞋企業規模小並且不穩定 。

生產企業數量較多而且比較缺知名企業和品牌。我國製鞋企業基本以爲跨國公司貼牌生

產爲主,在國內有影響力的鞋類品牌至今仍寥寥無幾,而生產的都是外形基本相同、質量無

明顯差異的同質化產品,趨同的營銷策略,使企業不可避免地陷入一輪接一輪的價格戰中。

現在我國的大部分鞋企面對新的挑戰, 這些鞋企業該如何表現自己的個性,如何能讓消費

者在衆多的鞋類產品中選中自己的品牌,無疑成爲衆多 鞋企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在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愈演愈烈的消費市場中,品牌無疑將是戰勝對手的重要法寶。

首先,品牌是市場競爭中鋒利的武器,在同等產品中,品牌產品可以絕對優勢的贏得客

戶的青睞,而不以價格的競爭來獲取自己的客戶。其次,品牌可以幫助企業佔領或部分佔領

資源,同時能爲企業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第三,品牌產品有一個較一般產品更大的定價空

間,從而使得企業保持較高的贏利水平。當然企業品牌的品質第一來自於產品品質,需要從

產品品牌做起,因爲它是品牌的根本和基礎。因此對於一般鞋企而言,要想打出企業的品牌

應該從一雙一雙的鞋子做起從一家一家的鞋廠做起,從而塑造出 產品的品牌,纔可能建立

企業的品牌。

2 寫作目的及意義

本文的寫作的目的在於通過品牌理論和品牌營銷理論認知和學習,同時在我國鞋企品牌

營銷的現狀和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系列關於鞋企品牌營銷的策略, 爲

我國鞋企在實施品牌營銷戰略上提出相應的意見。這對我國製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

指導意義。在從品牌管理的戰略性角度來看,品牌營銷具有指導性、系統性和長期性。因此,

鞋企們必須充分的認識到,若想要實現自己的企業或產品成爲真正名牌的願景,絕不能單看

鞋子的年產量和年銷量的業績,而是需要不斷地瞭解市場,做出相應的市場迴應,同時長

期連續向消費者提供能夠滿足需求的優質產品。因此,就需要其必須要認真地研究品牌營

銷的原理和策略,從而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品牌營銷策略和計劃。產品上面個性化的款

式設計、 舒適合腳,美觀穩重,輕盈便捷 等都是好鞋子的特徵,而品牌的內涵就更爲豐

富,諸如鞋子出售的店面的設計、鞋子本身的風格形象、 售後服務以及引導二次消費的理

由等都是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的重要環節。因此,品牌不僅僅需要建立,更需要的是營銷。

由於品牌營銷給的實施給鞋企帶來的不僅僅是鞋子的年生產量的提升,年銷售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因爲它所產生的連帶效益和一系列的附加值效益,因此,本文對我國鞋類製造

企業在今後的發展和壯大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同時,實施品牌營銷在鞋企的行業裏己

經是大勢所趨,它關係到鞋企自身甚至是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2章

1品牌概述

1.1品牌定義

品牌是一種標記,一個字符,一個圖案或一個名稱,或者是由他們中的一個或幾個組合

而成的一種形象,它是區別於同類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標誌。

從品牌的定義來看,品牌是旨在區別同類產品的一種記號,當然消費者消費的不是品牌,

而是由品牌對應的產品或者服務,而品牌正是代表着這種產品或者服務之間存在的差異。品

牌的價值也就是來源於產品的功能性價值和附加值價值。

1.2品牌的特徵

品牌是專有的品牌,是有法律程序的認定的;品牌是企業無形的資源,憑藉品牌的優勢企

業可以不斷獲取利益,同時還可以做品牌擴張;在品牌的轉化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品牌

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市場的變化,品牌可以壯大,也可以縮小,甚至退出市場;品牌具有表象性,

品牌沒有獨立的實體,不佔有空間,它是利用某一具體的產品或者服務作爲載體來表現自己,優

秀的品牌能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品牌有擴張性,品牌本身具有識別性,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市

場的擴張。

1.3品牌的作用

品牌的作用就是一方面在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氾濫的市場上,品牌賦予他們不同的屬性,給同質化產品或服務創造出差異,並提供品質和信心的保障,成爲消費者在市場中優先選購的產品或服務。另一方面,品牌作爲企業的無形資產,在品牌內形成品牌的產品價值,同時創造額外的利潤促進產品或服務的銷售,爲企業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能夠讓消費者識別到同類產品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是品牌化過程的關鍵作用,也是消費者信賴某品牌產品的品質保證。

2.品牌營銷

品牌營銷是通過市場營銷使客戶形成對企業品牌和產品的認知過程。作爲品牌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品牌營銷是指企業創建品牌及其創建後的經營發展與壯大的過程。

品牌營銷被認爲是一種新的營銷戰略,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全局性和綜合性

從企業的方面說,現在的競爭己經不單單是生產的競爭,而是企業品牌戰略規劃與實施的競爭。這時的品牌營銷戰略就是一種體現這場競爭全局性和綜合性的重要方面 。它包括了產品戰略、 營銷組合戰略、人力資源戰略和其他戰略。在戰略的統籌中起到關鍵作用。

2.2.系統性和開放性

品牌營銷包括了品牌從創立到他發展完善的全過程,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而這項工程內的各個環節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作爲一個開放的系統這項工程也是不斷的變化。同時,這種開放性也表現爲品牌營銷是一種系統的結構,各個部分相互依存,通過不斷接受外來能量與之適應、交流,進而使之不斷調整與完善。

2.3.資本積累和效益裂變性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實施品牌營銷戰略的過程中,品牌作爲一種無形的資產,它有別於一般資產的特殊性在於其廣泛使用,不僅不會使之損耗,而且有助於資木的增殖、積累和提高。這時品牌營銷的效益不是以遞增的形式來增長,而是表現出巨大的裂變性。

3品牌營銷的意義

做品牌營銷有利於促進產品的銷售,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有利於監督和保證產品的品質和價值,可以使企業因品牌不同而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從而可以提升企業的品牌資本和市場競爭力,一個成功的品牌,可以限制競爭對手。有利於保證企業不斷壯大和持續發展。

第三篇:我國企業治理現狀分析

文章標題:我國企業治理現狀分析

我國企業治理現狀分析

處於轉型期資本市場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存在着如下各種問題;

(1)大批非國有股東由於所佔股權比例太小,缺乏參與公司治理的動力。他們即使參加股東大會,對公司決策也難以產生任何影響力;即使產生了一定影響力,由此產生的收益又由每位股東分攤。這樣,他們“搭便車

”的行爲仍然十分普遍。雖然從1998年開始超常規地發展機構投資者,但由於機構投資者參與股票交易地決策依據是股票差價,其投資收益屬於不確定地信託受益人,而不是機構或機構的管理者,因而機構投資者也缺乏通過股東大會參與公司治理的動力。真正參加股東大會的只有極個別的大股東,而這些股東本身又基本上都是董事會成員單位。這樣股東大會就成爲大股東的會議。由此,大股東就控制了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的任免,而國有股權的真正所有者又存在“虛位”問題,無法形成真正有效的股東約束,造成公司治理中的組織機構形同虛設。這說明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仍然沒有實現不同股東間的股權制約關係,有限的非國有股權不可能對國有股權形成有效的制約。至於所謂獨立董事制度等外部約束也因董事選擇、薪酬制定等取決於大股東而成爲一種形式,無法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

(2)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異常複雜。一般而言,對股權結構的分類包括以下幾種方法:首先是所有權結構,即股東各自所持公司的股份比例。基本上可分爲三種類型:一是股權高度集中,公司由絕對控股股東控制;二是股權高度分散,任何大股東都無法控制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離;三是公司擁有相對較大的控股股東,同時還擁有其他大股東。其次是股權種類結構,即所謂國有股權、法人股、內部職工股、轉配股、a股、b股和h股七種類型。其中,國有股權又包括國家股、國有法人股,法人股則包括髮起人法人股和社會法人股。國有股權、法人股、轉配股不能在交易所自由流通,只能通過協議在場外轉讓,內部職工股則可以有條件流通。a股、b股和h股雖然可在交易所流通,但三種股票只能分別在彼此分割的市場上流通。可見,這種劃分表面上清晰了,實際上卻極易引起混淆,因爲a股、b股和h股是從市場分割的角度劃分,而國有股權、內部法人股和轉配股及社會公衆股卻從同一市場中股權的不同歸屬加以劃分。

除股權種類複雜外,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徵還包括: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並存,流通股佔總股本比例偏小,非流通股則佔總股本比例片大;國有股仍處於控股地位,雖有下降趨勢,但仍處於絕對控股狀態;法人股比例正逐步上升,因而形成了國有控股下的多元化股權結構。截至2014年底,上海、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195家,其中,只發行a股的有1023家,只發行b股的有24家,只發行h股的有38家;既發行a股又發行b股的又88家,既發行a股又發行h股的有22家。總股本5218.01億股,流通股股本1318.13億股,未流通股股本3404.85億股,流通股佔總股本25本站-.26%,未流通國有股和法人股未3366.35億股,在總股本佔64.5%,而內部職工股僅佔總股本的4.55%,全部上市公司中僅6%左右的公司沒有國有股。這說明國有股在上市公司分佈範圍廣,而且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上述這種股權結構存在多種缺陷,具體體現在:第一,股票的種類過多,通過區別不同的股東身份,加以區別對待,人爲造成a股、b股和h股市場被分割,並使得國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協議轉讓價格低於同一公司的a股價格,導致同一公司出現不同的交易價格,而且流通股股價被嚴重扭曲;不同類型的股東權利也不盡相同,破壞了同股同權的基本原則。第二,國有股比例過大。國有資產投資主體存在不確定性,導致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引起“所有者虛位”的現象國有股東約束軟化,造成企業的“內部人控制”,難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第三,股權集中度過高,既不利於形成小股東與大股東間的有效約束,也不利於在更大範圍內對管理層形成多元主體的監督和約束。同時,股權過於集中與股東權利分割,一方面導致通過二級市場收購流通股來獲得公司控制權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使得企業控制權市場難以形成,無法通過收購兼併和代理權爭奪來約束管理層;另一方面,在上市融資額度管制下,上市公司的”殼資源“成爲稀缺資源,助長了非國有投資者通過”借殼上市“、買殼上市”等形式的財務性資產重組進入市場的現象,既引起法人股比例上升,又導致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和編制虛假信息等現象。

(3)企業治理中的制衡機制失靈。由於股權被人分割且定價不一,國有股權缺乏真正明確的所有者行使股東權利,以及過度集

第四篇:我國民營企業質量管理現狀分析

我國民營企業質量管理現狀分析

中文摘要:我國民營企業存在管理模式不健全、管理不規範、體系不夠完善、意識薄弱,教育培訓不足等問題。民營企業若要改變現狀,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能力,可以藉助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嚴格執行全面質量管理制度,加強全員的質量意識,注重人才的培養,將質量管理與經濟效益聯繫在一起,在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下,使企業管理做到最強、產品質量做到最強,提高企業競爭力,達到讓顧客滿意和企業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的目的。

關鍵詞:民營企業,全面質量管理,問題,對策

正文:

一、中小民營企業發展概況

一系列統計數據證明民營企業的生存週期是相當短暫的, 全國每年新生民營企業15萬家,但每年“死亡”高達10萬家。近60%的民營企業只有5年壽命,而80%的企業都在10年內“死亡”。 二、中小民營企業存在的問題

1:沒有以顧客爲中心

誤解顧客意願、缺少超前爲顧客服務的意識,雖改進了一些工作但沒有給顧客增加價值,也會導致質量管理的失敗。例如,傳遞公司着迷於準時傳遞,努力把準時從42%提高到92%,然而令管理者驚訝的是公司失去了市場,原因是公司強調了時間準時卻沒有時間回答顧客的電話和解釋產品。顧客滿意是一個動態的持續變化的目標,要想質量管理成功就必須集中精力瞭解顧客的期望,開發的項目要滿足或超出顧客的需要。國外一家公司聲稱對不滿意顧客提供全部賠償,公司爲此付出了代價,但收入卻直線上升,員工的流動率也從117%降至50%。

2:缺少成本和利益分析

許多企業既不計算質量成本,也不計算改進項目的利益,即使計算質量成本的企業也經常只計算明顯看得見的成本(如擔保)和容易計算的成本(如培訓費),而完全忽視了有關的主要成本,如銷售損失和顧客離去的無形成本。有的企業沒有計算質量改進所帶來的潛在的利益。例如,不瞭解由於顧客離去而帶來的潛在銷售損失等。國外研究表明:不滿意的顧客會把不滿意告訴22個人,而滿意的顧客只將滿意告訴8個人。減少顧客離去率5%可以增加利潤25%~95%,增加5%顧客保留可以增加利潤35%~85%。

3:沒有目的的培訓

企業許多錢花費在質量管理的培訓上,然而許多企業並沒有因此得到根本的改進。因爲太多的質量管理培訓是無關緊要的。例如,員工們學習了控制圖,但不知道在那裏用,不久他們就忘記所學的了。可以說,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的培訓實際上是一種浪費,這也是質量管理失敗的一個因素。

4:組織結構不適宜

組織結構、測量和報酬在質量管理培訓、宣傳中沒有引起注意。如果企業還存在煩瑣的官僚層次和封閉職能部門,無論多少質量管理的培訓都是沒有用的。在一些企業中,管理者的角色很不清楚,質量管理的責任常常被授權給中層管理者,這導致了質量小組之間的權力爭鬥,質量小組缺少質量總體把握,結果是爭論和混亂。扁平結構、放權、跨部門工作的努力對質量管理的成功是必須的。成功的企業保持開放的溝通形式,發展了全過程的溝通,消除了部門間的障礙。研究表明:放權的跨部門的小組所取得的質量改進成果可以達到部門內的小組所取得成果的200%到600%。5:會計制度不完善

現行的會計制度對質量管理的失敗負有很大的責任。它歪曲了質量成本,沒有搞清楚其潛在的影響。例如,與不良產品有關的成本如擔保,甚至沒有被看成是質量成本;廢棄、返工被看成是企業的一般管理費。

三、有效提升民營企業的管理質量的措施

1、調整組織結構,使其合理有效

(1)用戰略性的眼光完善組織結構。第一,企業主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必須提前或者事先考慮是否有必要增設職能部門,而不是事後出了問題才考慮;第二,增設職能部門的數量必須符合企業正常運行的需要,不能設多了也不能設少了,設多了增加成本設少了影響工作效率;第三,新設立的或者已設立的職能部門涉及到的所有可能的活動都有哪些,包括該職能部門的內部活動和與其他職能部門相關聯的外部活動;第四,這些活動必須要經過怎樣的流程;第五,工作職責如何界定;第六,包括哪些具體的工作內容;第七,這些工作

又該由誰來負責;第八,需要多少人員參與最合理。

(2)使組織結構成完整統一的系統。第一,每個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和範圍要有明確的界定,並以書面的形式來規範,並且要落實到個人,包括部門經理的工作職責和範圍,下屬員工的工作職責和範圍;第二,職能部門之間的活動流程也必須有明確的界定,並以書面形式來規範。總之,要讓各職能部門的內外部活動制度化,所有參與的人按照制度嚴格執行。

(3)使組織結構流暢有序。第一,各活動流程的前後順序必須合理,從哪一個部門開始到哪一個部門終結,必須合理安排。第二,由於中小民營企業的運作性質決定了他們採用u型組織結構,但是u型組織結構的一個缺點就是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而這恰恰是影響組織結構流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業主必須意識到管理溝通的重要性,並且把溝

通的概念灌輸到每一個員工。

2、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尊重人才,留住人才

(1)企業主必須轉變封建專制的觀念,給予人才人性的尊重,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即使是

非技術型的人才只要能在崗位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就都是公司的人才。

(2)改變一人多崗的狀況,合理設置崗位人數,讓適合做“將”的人做“將”的工作,適合當“兵”的人做“兵”的工作。企業主不必擔心因爲多設置了人數而增加人工成本,實際上付出的總工資額可以不變,只是將工資分配比例做了一個調整。因爲“兵”工作崗位通常只是對熟練技能有較高的要求而對學歷要求並不高,因此只需分配少量比例付給“兵”工資。而“將”雖然分配的比例相對以前是少了,但由於工作職責的大大減少心理壓力相應也會大大減少,從心理學

的角度來說也會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

(3)把培訓作爲一種激勵對員工實行定期的培訓,培訓的內容要適用於生產活動中,做到學有所用,向員工培訓質量管理的知識,提高生產效率。

第五篇:我國企業集團公司治理現狀分析

我國企業集團公司治理現狀分析

姓名:楊秀芬班級:08級財管(2)班學號:201423070241

摘要: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我國企業通過重組、聯合、併購等資本運作形

式組建企業集團的行爲不斷增多,現已初步形成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集團,涉及各種行業和經濟類型,發揮了企業集團的資源優勢、整合效應及規模效益。然而,與此同時,在這些集團公司中,卻普遍存在着諸如規模效益不佳、重複投資、資金運營效率低等問題。而一個大型的企業集團要想長期穩定的發展下去,有一個積極有效的財務管理系統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中國企業集團治理,治理機制,董事會,經濟技術發展。

一、中國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企業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並在政府的干預和引導下,行

橫向經濟聯合,形成企業集團的雛形。在我國企業集團發展初期,我國尚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市場化纔剛剛起步,生產經營比較分散,專業化程度不高,企業橫向聯合少而鬆散,工業化和市場程度不足以自發產生企業集團,因此當時的企業集團主要是靠行政手段而組建,多數是由工業行政性公司改建。企業集團主要以行政手段和契約形式爲聯結紐帶,而較少以資產產權爲聯結紐帶,從而形成了我國企業集團具有法律地位和行政地位的雙重特性。企業集團的組建由較鬆散到較緊密; 從本地區、本部門、本系統走向跨地區、跨部門、跨系統; 從橫向的產品聯合走向縱向的工藝聯合; 從單一產品企業結合向多元化經營發展; 從政府行政推動、契約形式的聯結髮展到以資產爲紐帶的聯結。

爲規範國家與企業的利益分配關係,已經進行的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造清楚地顯現出利

益約束至契約再到主權約束的改革深化過程的軌跡。我國的企業集團在最初形成時,是以經濟技術的內在聯繫爲紐帶集結而成的,功能不可能全面。股份制改造使企業集團內部資產紐帶的關係得以加強,成員企業相互間的聯合更加緊密。股份制企業的效益優勢在發展中得以彰顯,隊市場經濟亦表現出較強的適應力。

二、中國企業集團公司治理的現狀

企業集團是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機制,以確保集團整體的

健康運作。企業集團治理與單一法人實體企業不同,除具備一般公司協調好出資者與經營者之間關係外,還要處理好多級法人實體企業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我國,企業集團和法人等概念很混亂,不僅僅認識上模糊不清,而且在實踐中企業

集團卻像企業,母子公司體制不健全,各成員企業沒有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決策權,僅相當於企業集團的一個職能部門。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集團是基於比較鬆散的生產協作基

礎、行政劃轉或行政干預等原因而組建,只存在形式上的簡單的資本關聯,內部聯結紐帶非常脆弱。企業治理行爲表現爲行政化,主要體現爲資源分配行政化、經營目標行政化、經營者人事任命行政化,即“內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內部化”,其直接後果就是企業內的非效率,產生高昂的治理成本。

同時,從股權的行使方式來看,政府對國有企業集團干預過多,產權不明晰,政府行政

機制替代了企業集團內部治理機制,造成企業集團發展面臨難以克服的體制性困難。

從股權結構來看,我國大部分公司都是國家控股或相對控股地位(國有企業集團的母公

司尤爲明顯),這些公司雖然進行了公司化改造,但誰有資格作爲國家股股權的代表,法律

卻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只是從形式上做了規定。從董事會的構成和運作來看,董事會內部機制不合理,一些董事會並沒有設立相應的投資決策委員會、審計委員會,不僅不能爲董事會的日常運作提供正常的服務,而且也使得董事會對集團的高層經理的監督職能很難得到貫徹。

作爲集團的專職監督機構,監事會的職權也沒有得到較好的行使。從目前來看,有許多企業集團的監事會成員是其集團內部人員,均有自集團的黨委、工會等部門,由於他們一般是由黨的組織部門、經理班子任命,然後再進入監事會,這樣的遴選機制所產生的監事會,其在職能的發揮上不能不令人生疑。

另外,單位企業存在的“內部人”控制、委託——代理關係不明確和激勵機制與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在企業集團中仍然存在。由於企業集團整體性功能的缺乏,企業集團普遍存在着集權過度的簡單化治理特徵,保障成員企業良性發展、實現企業集團整體優勢的集團治理機制,難以達到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治理機制呈現出典型的虛化狀態。我國企業集團的公司治理問題,已經成爲企業集團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三、我國企業集團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權不明晰,國有股一股獨大。產權明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要求。由於國有企業長期被政府控制,企業更傾向於是政府的下屬行政機構,而並非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這種行政形的企業制度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因此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其基本特徵是政企分開,產權清晰,職責明確,管理科學,基本途徑是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然而我國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幅度較小,基本上沒有改變企業的性質,雖然引入了其他投資者,但並沒有對原有的控制權造成衝擊,這雖然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但降低了改革的效應。

通過股份制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改變了國有股一統天下的尷尬局面,但又產生了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問題,廣大的中小股東很難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足夠的影響,同時國有股不能流通,中小股東“用手投票”的內部治理機制和“用腳投票”的外部治理機制失靈,這也意味着公司控制權市場的失效。隨着我國證券市場的興起,許多國有企業集團紛紛剝削優質資產上市,由於企業的經營者沒有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壓力,不用承擔經營不善控制權被剝奪的風險,上市公司更多地扮演着集團公司(母公司)提款機的形象,經營者不重視企業價值的增長,很少進行股利分配,而“增股”、“配股”等融資行爲卻時有發生,這也從客觀上增加了股民對股市的不信任感,可以說我國上市公司是靠股民的錢在鋪墊的。

(二)非理性擴大規模,盲目實行多元化。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散企業的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的整體價值,但企業如果過多涉及不熟悉的領域,也可能使企業陷入經營困境,而造成主業不突出、機構臃腫、調度失靈以及資金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反而加速了企業的衰亡。代理理論認爲,當一方將決策的權力授予給另一方,並對另一方提供相應報酬時,代理關係就產生了。股東和經理之間就是一種典型的委託代理關係,經理作爲受託者會利用信息不對稱及手中的權力,偏離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而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突出表現就是公司規模最大化和過度多元化。公司規模越大,經理可以獲得更大的權利,多元化經營可以降低經理的職業風險,加大經理在公司中地位,還可以獲得更多現金流量的支配權。在西方發達國家,由於具有較爲完備的法律體系,資本市場、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經理人市場相對發達,企業的經理層不會過度的偏離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因爲他們會到企業內部治理機制的約束以及來自股東“用腳投票”的威脅。

(三)內部人控制陰影揮之不去,企業“家長制”作風嚴重。內部人控制現象在轉軌國家進行經濟改革時容易出現,是指從前的國有企業的經理或職工在企業公司化的過程中獲得相

當大一部分控制權的現象。我國國有企業在股份制改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也面臨着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尤其是集團公司的負責人幾乎控制了整個集團的全部大權,包括公司的經營決策、資金調動以及人事安排。在集團公司的負責人的權利與責任脫節的情況下,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利己主義行爲。

事實上,我國很多企業集團的董事長或總裁在集團內保持着較爲嚴重的“家長制”作風,他們決定着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使得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作用不能正常發揮,同時利用手中的權力損害外部股東的利益,侵吞公司的財產。從最近發生的幾起案件來看,我國企業集團確實存在較爲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集團的負責人繞開董事會挪用公司資金、轉移公司財產到自己關聯企業的事件時有發生。企業“家長制”作風也會增加企業本身的經營風險,加大決策失誤的可能,從長遠看將不利於企業的健康發展。例如,接近過湖南成功集團總裁劉虹的人表示,“劉虹不放權,不相信別人,是個事業狂,把工作都抓在手裏”,正是劉虹這種家長作風,使其力排衆異而收購酒鬼酒,也註定了成功集團的“不成功”。

(四)監管環境尚不成熟,企業監督機構形同虛設。良好的監督環境是規範經理人員行爲、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基本保障。監督機制一般包括企業內部自我監督和外部來自政府及市場的監督,良好的監督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督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美國具有一系列規範公司行爲的法律法規,同時企業內部設立董事會,其超過四分之三席位的董事爲外部董事(獨立董事),這充分保障了董事會的獨立性,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對公司財務進行監督與控制,並直接對董事會負責。相較之美國,我國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上市公司退出機制,在公司監管方面還具有許多法律空白,對中小股東的法律保護普遍缺失。在機構設置方面,我國《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設立監事會與董事會平行,明確監事會要對公司財務以及公司董事、經理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履行職責的合法合規性進行監督。然而,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的作用卻難以得到充分地發揮,由於國有股一股獨大,股東代表出任的監事往往由控股集團公司任命,而確定監事名額的又是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或總裁,自己派人監督自己,監事會的實際作用可見一斑,只不過是一個應付檢查的花瓶擺設。

四、關於提高我國企業集團治理績效的思考

(一)完善以產權聯結的母子公司體制,優化股權結構。我國企業集團的組建一般都具有明顯的行政干預的烙印,集團公司與政府之間以及集團公司與下屬子公司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集團公司作爲市場主體很難在市場中獨立,而子公司也很難獨立地進行經營管理,集團公司對子公司管的太多、統的太嚴是我國企業集團治理中的突出問題,有的集團公司與其下屬子公司人事安排基本上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雖然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但不具有獨立的經營決策。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源是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單一的股權結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產生過多地來自政府的任命,而非市場選擇的結果,由於國有股一股獨大,其他中小股東要想動搖經理人員的地位,首先要撼動國有股的控股權力,從目前的形式看,對於中小股東這簡直是不可能的,由此也造成了我國股市是一個純投機性的市場。

由此看來,擺正集團內公司的位置,優化其股權結構是我國企業集團治理的根本途徑。目前,我國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股權分置改革將會對集團公司治理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如果不能合理確定對價的水平,隨着市場的迅速擴容,廣大的中小股東終究要蒙受損失。

(二)規範組織結構設計,選擇適當的公司治理模式

股份制公司成爲主流的企業形式,是適應了經濟發展要求的歷史必然,而企業組織形式從集權的直線式,到分權的事業部式以及目前流行的母子公司式,也是企業集團發展多元化經營所做出的歷史選擇。事實上,適應集團公司自身特點的組織結構有利於企業價值的提升以及公司戰略目標的實施。目前我國企業集團也普遍採用母子公司式組織結構,但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超出了應有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母公司更傾向於把子公司看成自己的分公司,

而忽視了子公司獨立的法人地位,鑑於此,完善我國企業集團的治理機制就必須先明確子公司在集團中的地位,再選擇適合集團公司發展的治理模式。

目前世界上成熟的治理模式有三種,即美英治理模式、日德治理模式和東亞家族治理模式。美英治理模式建立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上,強調外部治理機制的作用,要求有發達的資本市場,認爲在完全競爭的資本市場上,股價能夠真實的反映企業價值,經營者也會因來自控制權市場的壓力而努力工作。在日德治理模式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着重要作用,公司的股權較爲集中,股票流動性小,利益相關公司通過參股、人事交叉及契約等方式結成企業集團,股權變動及人事變化較爲穩定。由於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完善,而培育較爲完善的資本市場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美英治理模式在我國很難發揮作用,我國企業集團可以借鑑日德治理模式,通過引入包括銀行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改善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

(三)健全法律體系,強化內外部監督機制的作用

在法律層面上對企業集團治理結構做出硬性規定是提高我國集團公司治理水平的最高保障。由於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企業集團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我國的立法機制尚不完備,許多法律法規都具有事後性質,而在改革發展的前沿總是存在一些法律真空,一些企業的經營者利用法律的空白,偏離企業目標而從事機會主義行爲,侵犯股東利益。

鑑於此,我國應首先完善立法機制,提高立法效率,針對集團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專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法律層面的保障機制;其次,規範信息披露,代理成本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經營者與所有者信息的不對稱,因此規範經營者行爲,必須降低所有者獲取信息的成本,通過法律保障機制,強化公司信息披露,加大對信息舞弊的處罰力度,將會有效的遏制企業集團表外交易和關聯交易,從而有利於維護股東利益;最後,充分發揮集團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作用,作爲公司最直接的監督機構,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的作用不容忽視,而充分發揮“兩會”作用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保證其人員的獨立性,因此,健全職業董事及監事人才市場就顯得尤爲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