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河道整治工作彙報(通用多篇)

河道整治工作彙報(通用多篇)

生態一生物方法 篇一

生態一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氣復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復法、土地處理法、水生植物淨化法等。

①河道曝氣法人工曝氣復氧是指向處於缺氧(或厭氧)狀態的河道進行人工充氧以增強河道的自淨能力,改善水質、改善或恢復河道的生態環境。河道曝氣復氧一般採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動式充氧平臺兩種形式。該工藝具有設備簡單、機動靈活、安全可靠、投資省、見效快、操作便利、適應性廣、對水生生態不產生任何危害等優點,適合於城市景觀河道和微污染源水的治理。但是固定充氧曝氣每個曝氣點的服務面積小,尤其對相對封閉、基本不流動的水體,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移動式則避免了兩者的缺點。

②生物膜技術

生物膜技術是指使微生物羣體附着於某些載體的表面上呈膜狀,通過與污水接觸,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攝取污水中的有機物作爲營養吸收並加以同化,從而使污水得到淨化。目前,常用於淨化河流的生物膜技術主要有礫間接觸氧化法、排水溝(渠)的接觸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淨化法、薄層流法和伏流淨化法,用得比較多是接觸氧化法。該方法多使用天然材料爲接觸材料,花費少,淨化效果好。

③生物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技術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將水體或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質現場降解爲CO和水,或轉化爲無毒無害物質的工程技術系統。用於污染水體治理的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體投加經過培養篩選的一種或多種微生物菌種,試驗證明COD去除率可達%以上。

另一類是向污染河道水體投加微生物促生劑(營養物質),促進“土著”微生物的生長。投放藥劑後,通過促生作用,促進污染物降解微生物的生長,河道中微生物由厭氧向好氧演替,生物由低等向高等演替,生物的多樣性不斷增加,使污染水體的BOD, COD迅速下降,溶解氧明顯上升,黑臭消除。這種方法對於消除水體黑臭、增加水體溶解氧作用明顯。

④土地處理技術

土地處理技術是一種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水處理技術。它是以土地爲處理設施,利用土壤、植物系統的吸附、過濾及淨化作用和自我調控功能,達到某種程度對水的淨化的目的。國外的實踐經驗表明,土地處理系統對於有機化合物尤其是有機氯和氨氮等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⑤水生植物淨化法

該方法是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淨化機能的污水淨化方法。例如採用浮萍、溼地中的蘆葦等在一定的水域範圍進行淨化處理。但是生活污水的排入會產生臭氣、害蟲和景觀影響等問題,因此選用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問題,如選擇在春夏季下風口的位置種植蘆葦等。

新工藝

隨着人們的對河道處理的`不斷深入研究和實踐,國內外出現了不少新工藝,這些方法有個共同點就是朝着組合工藝的方向發展。組合工藝即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優點相結合,改良成的多功能工藝。

①懸()浮填料移動牀

懸浮填料移動牀是以比重接近於水的懸浮填料直接投加到曝氣池中作爲微生物的活動載體,依靠曝氣池內的曝氣和水流的提升作用處於流化狀態,它是懸浮生長的活性污泥法與附着生長的生物膜法相結合的一種工藝。這種工藝水力停留時間較短,COD和BOD去除率較高,且具有較好地氨氮去除效果。

②生物懸浮牀技術

生物浮牀技術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規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陸生植物種植到富營養化水域水面上,通過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種競爭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同時又可營造水上景觀。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生物浮牀技術尚處於試驗階段,它用於河湖水體修復,效果較好。

③曝氣生態淨化系統

曝氣生態淨化系統是以水生生物爲主體,輔以適當的人工曝氣,建立的人工模擬生態處理系統,以高效降解水體中的污染負荷、改善或淨化水質,恢復水生態的一種污水處理工藝,是人工淨化與天然生態淨化相結合的工藝。它是在曝氣生物塘和人工溼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污水淨化與資源化相結合的技術。

④組合生物修復技術

它是採用曝氣復氧、投加高效微生物菌劑及生物促生液、放養水生植物等構建的組合生物修復技術。這種工藝對嚴重污染的水體治理效果比較好,黑臭消除,水體COD平均下降%以上,DO平均升高mg/L左右、透明度平均增加cm以上;單一工程措施的修復效果不及組合技術。

⑤底泥生物氧化

底泥耗氧是河涌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投放微生物雖然能解決部分問題,但由於外源微生物很難進入自然生態系中,其作用也十分有限。只有激活土著微生物,改善河涌微生物區系,提高其生物多樣性,建立良性生態平衡,並在河涌養護過程中不斷強化土著微生物活性,保持其生態平衡,提高自淨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河涌黑臭的污染問題。

化學方法 篇二

化學方法如混凝沉澱、加入化學藥劑殺藻、加入鐵鹽促進磷的沉澱、加入石灰脫氮等方法。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對濁度、COD、SS、TP去除效果較好,對TN、重金屬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藥劑用量少。但該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

物理方法 篇三

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機械除藻、引水衝淤和調水等。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將污染物從(河道)系統中清除出去,可以較大程度地削減底泥對上覆水體的污染貢獻率,從而改善水質。調水的目的是通過水利設施(如閘門、泵站)的調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潔水源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質。此類方法往往治標不治本。

河道污染成因與分析 篇四

城市河道水體的污染通常是有機污染物的超標以及截污不徹底造成的。

城市河道水污染主要狀況

點源污染主要來自於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及道邊第三產業污水排放;面源污染主要來自於地面流。由於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城市車輛廢氣、垃圾、大氣降物形成的污染物也較多,這些污染物被暴雨徑流沖刷進入河道。各種點源、面源污染源侵入河道後,造成河水溶解氧過低,缺少水生動、植物生存的環境,使水體逐漸失去自淨能力,外源污染是導致河道水質惡化的根本原因。

內源污染也是城市河道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河水滯流,河道淤積,大量含有有機物、氮、磷、重金屬等污染物質的底泥沉積造成了內源污染。水體底泥污染是世界範圍內的一個重要環境問題,其污染主要通過大氣沉降、廢水排放、水土流失、雨水沾染與沖刷進入水體,最後沉積到底泥中並逐漸富集,使底泥受到嚴重污染。沉積在底泥中的氮、磷營養元素,易形成營養物質的內負荷。當外源排入河流水系的氮、磷營養元素負荷量減少後,沉積物中的營養元素會逐步釋放,成爲河流水系富營養化的主導因子。河道底泥釋放的污染物量取決於河道的淤積程度、河道流速、水溫等多方面因素,沉寂的大量淤泥使得河水污濁。同時,當氣溫升高時,淤泥中的有機物迅速分解出氮、磷等物質,使得水體極富營養化,並且發酵釋放惡臭氣味,影響周邊環境。

城市河道的特點 篇五

城市河道是城市防洪規劃確定的城市防洪治澇規劃總面積內的河道,它界於天然河道和人工渠之間,具有其獨特的水力特性。城市河道普遍較淺,河道順直,水量小,流速慢,枯水季節甚至斷流,河道兩岸甚至河底多采用混凝土襯砌,兩岸植物少,水中生物少。這些特性決定了城市河流環境容量小,生態系統脆弱的特點。從功能而言,城市河道一般不具有農田水利設施的灌溉功能。同時,城市河道作爲城市景觀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廊道,還具有生態資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