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擴大內轉外輸力度加快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勞動力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第一篇:擴大內轉外輸力度加快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勞動力經驗材料

擴大內轉外輸力度加快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勞動力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我們裏木店鎮現有9個行政村,43個自然屯,耕地面積10.8萬畝,總戶數5650戶,人口2.2萬人,其中農業戶數5520戶,農業人口2.1萬人, 農村勞動力1.2萬人。近年來,我鎮從轉變觀念入手,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上升爲鎮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產業來抓。堅持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面向全國打造連鎖平臺,實行政府領辦,羣衆主辦,內轉外輸,結合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截止到2014年6月末, 我鎮共轉移農村勞動力8750人,佔勞動力總資源的71%, 其中內轉4230人,外輸4520人,創收4.8億元,比上年增長167%,農民人均增收810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優化產業結構,千方百計挖掘內部就業潛力。通過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及流通業,拉長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一是壯大畜牧業。近兩年來由於深入堅持實施市委主副換位戰略,建小區、打會戰、抓普養,推進了畜牧業快速高效發展。全鎮新增奶牛、肉牛、生豬、肉蛋雞等養殖專業村屯11個,養殖大戶430戶,引導2200多富餘勞力轉向了養殖業。二是做強民營企業。通過營造氛圍,放寬政策,優化服務,大打民營經濟發展會戰,迅速掀起新一輪民營經濟發展熱潮。一年多來全鎮新發展個體工商戶52戶,私營企業5戶,新上了投資4200萬元的絹花廠,500萬元的鐵鋁鑄造廠,600萬元的黑龍江北方龍信辣椒加工廠,共計安置就業人員1200人。三是調整種植業。按照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特色、林果業和大棚溫室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採取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消化一批。其中僅長江小辣椒一項就吸納社會富餘人員1200多人。四是搞活販運業。充分發揮交通便利、臨近哈大兩市的優勢,抓住農副產品銷售旺季的有利時機,組織農民羣衆大搞經商販運,做到倒起來、運起來、轟轟烈烈轉起來。僅濱洲鐵路一條線每日就有近千人往返省內各大城市經商販運。

二、多路牽線搭橋,努力拓寬外部市場就業空間。我們在實踐中把建立外埠就業基地作爲推進農村勞務輸出的主要途徑,加速扭轉農民自發式轉移局面,多領域、多層次、多途徑搭建通向外埠的輸出橋樑。一是通過政府牽線搭橋。發揮政府、部門、鄉村等各級組織的作用,利用人緣、地緣、親緣關係,廣泛聯繫勞務項目,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異地轉移。鎮勞務服務站多次到全國各地爲農民尋找創業門路,提供致富信息,先後同全國多家勞務市場、中介機構、大商場建立了廣泛的用工合作關係,共組織3000人外出務工經商,年約創收3800萬元。金山村一個村150多名富餘勞動力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集體到福州打工,專門爲福州市賣小商品,幾年中幾乎跑遍了全中國,成爲遠近有名的專業村。去年福州市的幾個大老闆聯合起來專程到金山村開了一次全村慶功宴。二是通過中介組織牽線搭橋。發揮各類協會及經紀人在城鄉勞動力開發中的橋樑紐帶作用,加速擴張經紀人羣體,積極挖掘本地成功的創業能人,扶持其不斷髮展壯大。四方村民賀海在瀋陽成立房屋拆遷有限公司,鎮政府與其聯繫,向其輸出勞動力350人。目前,我鎮已成立以各類能人爲核心的勞務協會11個,輸出農村勞動力1200人。三是通過能人牽線搭橋。發揮在外埠有一定根基、成就、信譽度和影響力的能人作用,帶動更大的就業羣體走出去求發展。全鎮在全國15個大中城市等地建立了穩固的發展基地,吸納轉移農民工近1000人。四是通過勞動力市場牽線搭橋。積極建設和發展勞動力市場,通過勞動力市場定期發佈信息,達到相互間信息共享,爲城鄉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

三、搞好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勞動力的就業本領。培訓農民工,提高他們的就業技能,這是促進農民外出就業、穩定就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是多元性培訓。充分發揮現有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的作用,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培訓。二是實用性培訓。針對用人單位所需,提前掌握信息,主動與各類培訓機構聯繫,實行定向培訓,定向輸出。年前我們輸送到北京王府井王朝海鮮大世界的100名海鮮銷售員,專門組織到煙臺培訓一個月,上崗後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三是靈活性培訓。每次向外輸出勞動力都採取按需培訓、定向培訓、委託培訓和聯合培訓等形式,多渠道開展職業培訓,大大增加勞動者的上崗機會。裏木店鎮絹花廠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擴大了生產規模,需招200多女工,我們利用勞動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對這些女工進行了專門培訓,現已全部上崗,每名女工月收入可達400元以上。

四、強化扶持服務,積極爲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在鼓勵、組織農民外出打工的同時,我們積極爲農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種服務。一是給予政策扶持。在土地流轉上,規定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的土地不收回,經村委會批准可自行轉包;已轉讓出承包土地的農戶,在沒有農轉非的前提下,繼續享有本村村民的各種政治、民主權利和其它有關方面的待遇。在稅費上,工商、稅務、城管、公安等相關部門,對進城經商的農民工實行稅費減免,對受災戶、特困戶全免。公安、計生、勞動等部門優先爲外出務工人員辦理身份證、流動人口證、務工證、計生證等證件。二是給予資金扶持。對於農民工創業需要資金支持的,政府全力支持,並主動與金融部門協調,在其擔保手續齊全的情況下,優先提供貸款。對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子女學雜費予以減免。三是給予維權扶持。進一步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亂收費,維護和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各項合法權益。協調用人單位之間的關係,及時處理各類用工糾紛案件,切實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促使我鎮勞動力轉移工作形成了一個了良好的工作態勢。

第二篇:擴大內轉外輸力度加快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勞動力經驗材料

擴大內轉外輸力度加快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勞動力經驗材料

我們裏木店鎮現有9個行政村,43個自然屯,耕地面積10.8萬畝,總戶數5650戶,人口2.2萬人,其中農業戶數5520戶,農業人口2.1萬人,農村勞動力1.2萬人。近年來,我鎮從轉變觀念入手,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上升爲鎮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產業來抓。堅

持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面向全國打造連鎖平臺,實行政府領辦,羣衆主辦,內轉外輸,結合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截止到2014年6月末,我鎮共轉移農村勞動力8750人,佔勞動力總資源的71%,其中內轉4230人,外輸4520人,創收4.8億元,比上年增長167,農民人均增收810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優化產業結構,千方百計挖掘內部就業潛力。通過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及流通業,拉長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一是壯大畜牧業。近兩年來由於深入堅持實施市委主副換位戰略,建小區、打會戰、抓普養,推進了畜牧業快速高效發展。全鎮新增奶牛、肉牛、生豬、肉蛋雞等養殖專業村屯11個,養殖大戶430戶,引導2200多富餘勞力轉向了養殖業。二是做強民營企業。通過營造氛圍,放寬政策,優化服務,大打民營經濟發展會戰,迅速掀起新一輪民營經濟發展熱潮。一年多來全鎮新發展個體工商戶52戶,私營企業5戶,新上了投資4200萬元的絹花廠,500萬元的鐵鋁鑄造廠,600萬元的黑龍江北方龍信辣椒加工廠,共計安置就業人員1200人。三是調整種植業。按照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特色、林果業和大棚溫室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採取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消化一批。其中僅長江小辣椒一項就吸納社會富餘人員1200多人。四是搞活販運業。充分發揮交通便利、臨近哈大兩市的優勢,抓住農副產品銷售旺季的有利時機,組織農民羣衆大搞經商販運,做到倒起來、運起來、轟轟烈烈轉起來。僅濱洲鐵路一條線每日就有近千人往返省內各大城市經商販運。

二、多路牽線搭橋,努力拓寬外部市場就業空間。我們在實踐中把建立外埠就業基地作爲推進農村勞務輸出的主要途徑,加速扭轉農民自發式轉移局面,多領域、多層次、多途徑搭建通向外埠的輸出橋樑。一是通過政府牽線搭橋。發揮政府、部門、鄉村等各級組織的作用,利用人緣、地緣、親緣關係,廣泛聯繫勞務項目,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異地轉移。鎮勞務服務站多次到全國各地爲農民尋找創業門路,提供致富信息,先後同全國多家勞務市場、中介機構、大商場建立了廣泛的用工合作關係,共組織3000人外出務工經商,年約創收3800萬元。金山村一個村150多名富餘勞動力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集體到福州打工,專門爲福州市賣小商品,幾年中幾乎跑遍了全中國,成爲遠近有名的專業村。去年福州市的幾個大老闆聯合起來專程到金山村開了一次全村慶功宴。二是通過中介組織牽線搭橋。發揮各類協會及經紀人在城鄉勞動力開發中的橋樑紐帶作用,加速擴張經紀人羣體,積極挖掘本地成功的創業能人,扶持其不斷髮展壯大。四方村民賀海在瀋陽成立房屋拆遷有限公司,鎮政府與其聯繫,向其輸出勞動力350人。目前,我鎮已成立以各類能人爲核心的勞務協會11個,輸出農村勞動力1200人。三是通過能人牽線搭橋。發揮在外埠有一定根基、成就、信譽度和影響力的能人作用,帶動更大的就業羣體走出去求發展。全鎮在全國15個大中城市等地建立了穩固的發展基地,吸納轉移農民工近1000人。四是通過勞動力市場牽線搭橋。積極建設和發展勞動力市場,通過勞動力市場定期發佈信息,達到相互間信息共享,爲城鄉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

三、搞好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勞動力的就業本領。培訓農民工,提高他們的就業技能,這是促進農民外出就業、穩定就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是多元性培訓。充分發揮現有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的作用,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培訓。二是實用性培訓。針對用人單位所需,提前掌握信息,主動與各類培訓機構聯繫,實行定向培訓,定向輸出。年前我們輸送到北京王府井王朝海鮮大世界的100名海鮮銷售員,專門組織到煙臺培訓一個月,上崗後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三是靈活性培訓。每次向外輸出勞動力都採取按需培訓、定向培訓、委託培訓和聯合培訓等形式,多渠道開展職業培訓,大大增加勞動者的上崗機會。裏木店鎮絹花廠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擴大了生產規模,需招200多女工,我們利用勞動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對這些女工進行了專門培訓,現已全部上崗,每名女工月收入可達400元以上。

四、強化扶持服務,積極爲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在鼓勵、組織農民外出打工的同時,我們積極爲農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種服務。一是給予政策扶持。在土地流轉上,規定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的土地不收回,經村委會批准

可自行轉包;已轉讓出承包土地的農戶,在沒有農轉非的前提下,繼續享有本村村民的各種政治、民主權利和其它有關方面的待遇。在稅費上,工商、稅務、城管、公安等相關部門,對進城經商的農民工實行稅費減免,對受災戶、特困戶全免。公安、計生、勞動等部門優先爲外出務工人員辦理身份證、流動人口證、務工證、計生證等證件。二是給予資金扶持。對於農民工創業

需要資金支持的,政府全力支持,並主動與金融部門協調,在其擔保手續齊全的情況下,優先提供貸款。對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子女學雜費予以減免。三是給予維權扶持。進一步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亂收費,維護和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各項合法權益。協調用人單位之間的關係,及時處理各類用工糾紛案件,切實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促使我鎮勞動力轉移工作形成了一個了良好的工作態勢。

第三篇: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做法與經驗

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情況

榮成市市農業局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農村人口52(39.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20.7萬個。現有農村勞動力中,從事家庭經營的15.2萬個,其中,第一產業1.06萬個,佔現有勞動力總數的5.1%。外出務工勞動力5.4萬個,其中常年外出務工1.8萬個,佔現有勞動力總數的8.6%。按行業分,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10.5萬人,其中,種植業8.63萬人,牧業0.32萬人,漁業及水產加工業1.55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7.5萬人,其中工業5.04萬人,建築業2.46萬人。按從業時間分,常年從事第一產業的14.72萬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5.2萬人,季節性外出務工人員2.38萬人。按年齡分,35歲以下的7.89萬人,36—50歲的10.46萬人,51—59歲的3.95萬人。全市現有農村剩餘勞動力8.9萬人,其中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37萬人,佔剩餘勞動力的26.6%。鎮辦企業223個,村辦企業519個,其中,鎮辦企業勞動力3.6萬個,聯辦漁業公司勞動力1.7萬個;勞動力*個。(2014.3.28)三年來,全市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8000多人,截止2014年底,全市通過二、三產業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已達11.8萬人,佔從業人數的44%。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通過外派勞務輸出加快勞動力轉移情況

近年來,我市累計對外輸出勞務人數在5000人以上,年期末在外人數爲1000人左右,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每年以技術培訓的形式派出人員約200人。主要做法:一是主動出擊。市領導在對外交往中,通過各 1

種渠道,利用平行和交叉的關係主動與外方用工企業客商和組合(中小企業聯合會協會)取得聯繫,加強溝通,促進外派勞務輸出。二是突出服務。一方面抓好對在榮投資外商的服務。通過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加大外商投資榮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抓好勞務輸出服務。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部門,在日韓等主要外派勞務輸出國設立專門辦事機構,擴大業務往來。此外,爲提高本地外派人員素質,提高研修生整體知名度,在外派人員出境前,由指定勞務輸出公司對其外派出國人員集中進行3個月的語言強化培訓,以高素質、高質量的勞務輸出隊伍滿足外方勞務市場需要。近年來,我市外派勞務輸出領域已涵蓋到水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加工、電子、建築等行業,輸出國家和地區已擴展到新加坡、中東、歐洲、北美及太平洋島國,遍佈五大洲。外派研修生平均在外工作時間爲1年半,年純收入在1萬美元以上,僅勞務輸出一項年可爲我市增加外匯收入1500萬美元。

(二)通過外商投資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情況

近年來我市每年審批外商投資企業120多家,每年實際開工企業60餘家,按每個開工企業吸收勞動力200人計算,全市每年可新增就業崗位1萬餘個。主要做法:一是加快骨幹企業培植。通過重點培植一批外商投資骨幹龍頭企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變爲產業工人,拓寬農村現有富餘人員就業渠道。如位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雙太電子、裕羅電器、飛爾可等外商企業,每個企業平均用工人數在200人左右,這樣一來不但有效緩解了我市農業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就業壓力,而且還吸引了大批河南、山西和我省西部地區的外來民工就業。二是加快現有企業轉型。隨着近海捕撈資源的日益衰竭,加快漁業企業轉型轉軌成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大勢所趨。市裏明確提出了

“大、名、深”海洋漁業戰略,力促漁業經濟由傳統捕撈型向近海養殖加工型轉軌。並抓住我市石材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發展石材加工業,目前我市以水產品加工業、石材加工和韓資電子產業爲主導的三大產業投資比重爲4:2:4,並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三是提速行政效能。市裏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爲推動經濟發展的重點,在國家上級政策允許範圍內制訂和出臺鼓勵招商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爲外商提供優質高效的行政服務。如在外商投資開發區實行“三通一平”及時配齊配套硬件設施,設立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推行一個窗口辦理、一站式服務,爲外商投資打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在勞動力轉移方面港西鎮做的較爲成功。該鎮現有外商投資企業34家,其中韓商獨資企業32家,投資領域以電子和食品加工爲主,是遠近聞名的外商獨資鎮。在吸引外商投資工作中,該鎮委、鎮政府充當主角多方聯絡親情招商,以商招商,政府各部門樹立超前服務意識,爲外商投資置業配齊水、電等基礎設施,爲企業產品出口提供一切便利。該鎮外資企業80%以上爲以電子爲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吸收從業人員6000多人,其中本地勞動力所佔比例爲三分之一。

(三)通過落實政策加快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情況

一是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勞動力轉移。我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通過嚴格落實城鄉統籌發展政策,取消農村外出務工就業戶口限制,及時爲農民工辦理招工就業手續及相關就業保險,加大就業崗前培訓力度,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地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每年通過勞動就業部門辦理就業手續等正常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爲2014多人,佔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的26.2%。二是土地流轉帶動勞動力轉移。近年來,以社會各界和工商資本爲主體參與農村土地流轉

投資開發農業,已成爲加快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推動力量。農戶自發流轉是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土地租賃方式流轉呈上升勢頭,農戶通過有組織地成方成片地租賃承包地,從事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截止2014年底,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爲1.8萬畝,佔農戶承包耕地面積的3.1%。其中,農戶自發流轉土地面積11485畝,佔流轉總面積的64%;村集體組織流轉土地面積6342畝,佔流轉總面積的36%。在投資主體方面,國內工商企業租賃土地4809畝,城鎮居民租賃土地4789畝,外商租賃農村土地從事種養經營530畝,其餘爲農戶間分散流轉。全市因出讓土地經營權轉而外出務工或者變爲產業工人的農戶近1.1萬人。

例如:夏莊鎮江林莊村31戶農民於2014年春將58畝承包地出租,承租人與農戶簽訂了20年的租賃合同,每畝租金400元。租地者建了21個蔬菜大棚,吸納該村常年勞動力20多個,並季節性地使用該村閒散勞動力。據調查,僅此一項該村的男女勞力每年可獲得8—10萬元勞務收入,人均增收4000多元;並由此帶動本村5戶農民新建6個大棚,從事蔬菜和蘑菇種養。大棚蔬菜每年畝收入4000—5000元,養蘑菇每年畝收入8000—10000元。

泰祥食品有限公司在崖頭鎮寧家村爲中心的3個村,一期工程租賃土地500畝,由市農業局協助進行土地規劃,實行標準化種植,並由此帶動周邊農戶3000多人成爲產業工人,年可增加農戶收入500元。

二○○四年六月十六日

第四篇:實施技術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而且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性措施,對於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各級各單位、全體農村黨員都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通過強化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一、社會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農民工就業技能競爭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非常艱鉅。xx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有1.5億富餘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600萬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影響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在9000多萬跨地區進城務工的農民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員沒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1%。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農民工素質亟待提高。從我鄉的實際看。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不斷拓展農民致富渠道的過程中,結合本地實際,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勞務輸出這一產業,到目前爲止,我鄉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到1.5萬人以上,佔全鄉勞動力的43%,其中有組織、成建制輸出的務工人員達11000人,萬餘名勞務大軍跳出貧困偏遠封閉的山鄉,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受了鍛鍊。爲我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十年來,匯入我鄉的勞務資金已達7億多元,成爲我鄉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勞務輸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勞務經濟。今年以來,我鄉勞務輸出模式受到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勞動·就業》、《金土地》、山東電視臺《鄉村季風》和《南方週末》、《山東內參》等分別作了採訪報道,外來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是對全縣勞務輸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給鶴山鄉以極大地鼓舞與鞭策。《南方週末》將我鄉勞務輸出的做法稱爲“鶴山模式”。在勞務輸出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未經過培訓、無技術的崗位明顯比(來源說明好範 文網)有技術的崗位工資低,且工種多爲勞動強度大,環境差的行業,到工廠後再實行培訓的人員,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實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術問題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業返鄉。農民工技術技能差、整體素質低成爲我鄉勞務輸出快速發展的障礙。因就業技能差的原因,我鄉輸出人員的就業能力和發展空間都受到影響,對我鄉勞務產業產生較大沖擊。從我鄉勞務輸出的實際看,技術含量低的就業崗位城市需求量逐年減少,而農村低素質勞動力當前狀況下供給充分,城鄉就業崗位的稀缺和就業技能貧乏的現實導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受阻。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xx辦公廳轉發農業部等部門2014—2014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通知)。因此,強化農民工的技術技能培訓是增強輸出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只有全面推進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才能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二、強化技術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能力我們國家正積極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穩定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陽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受訓農民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爲目標,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職業技能示範性培訓項目。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目標任務是:2014-2014年,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短期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培訓工作機制,爲大規模開展培訓奠定基礎。2014-2014年,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制,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 2014年以後,按照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層次,使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總體上與我國現代化發展水平相適應。從國家實施陽光工程來看,爲加強農民的技術技能培訓已列入各級重要日程,成爲當前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針對崗前培訓這一環節較弱的實際,自2014年以來,我們鶴山鄉逐步加強了對輸出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強化農技校這個主陣地作用,採取了“先培訓,後上崗,帶着技術進工廠”的辦法,增強了勞務輸出人員的競爭力。進一步發展推進了勞務輸出產業。可以說,加強技能培訓是形成我鄉勞務輸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鄉運作情況和外地一些先進經驗,推動勞動力技術培訓促進轉移應着力強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鄉首先成立領導小組,具體抓好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具體組織好本村勞動力參加各類培訓。形成了以用工單位需求爲導向,以勞務輸出企業爲紐帶,以農技校爲主陣地,政府統籌,整體聯動的技術技能培訓格局。二是明確技術技能培訓的原則和目標。原則即:以富民強鄉爲目標,按照“以實用技術促農業結構調整,以崗前培訓促勞動力轉移”的原則,以農技校爲主線,涉農部門共同參與,加強對農民的勞動技術技能培訓,轉變農民的生產和創業觀念,促進勞動力從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業,推進有條件的勞動力轉移,努力提高轉移的質量和水平。圍繞上述原則,我們提出的規劃目標爲:以50歲以下初、高中畢業生及其它青壯年農民爲主要培訓對象,分層次、分類別,分期分批逐年培訓,用3至5年的時間,力爭經培訓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佔總數的70%以上,每人至少掌握2至3門農村實用技術,最終達到全員培訓,經培訓外出勞動力佔外出總勞動力的比重達到80%以上,每人至少能熟練掌握1至2門務工技術,逐步達到“先培訓、後上崗,帶着技術進工廠”的目標。三是廣泛宣傳發動。通過廣播、宣傳欄、散發宣

第五篇:實施技術技能培訓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而且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性措施,對於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各級各單位、全體農村黨員都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通過強化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一、社會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農民工就業技能競爭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非常艱鉅。國務院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有1.5億富餘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600萬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影響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在9000多萬跨地區進城務工的農民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員沒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1%。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農民工素質亟待提高。從我鄉的實際看。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不斷拓展農民致富渠道的過程中,結合本地實際,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勞務輸出這一產業,到目前爲止,我鄉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到1.5萬人以上,佔全鄉勞動力的43%,其中有組織、成建制輸出的務工人員達11000人,萬餘名勞務大軍跳出貧困偏遠封閉的山鄉,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受了鍛鍊。爲我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十年來,匯入我鄉的勞務資金已達7億多元,成爲我鄉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勞務輸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勞務經濟。今年以來,我鄉勞務輸出模式受到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勞動·就業》、《金土地》、山東電視臺《鄉村季風》和《南方週末》、《山東內參》等分別作了採訪報道,外來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是對全縣勞務輸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給鶴山鄉以極大地鼓舞與鞭策。《南方週末》將我鄉勞務輸出的做法稱爲“鶴山模式”。在勞務輸出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未經過培訓、無技術的崗位明顯比有技術的崗位工資低,且工種多爲勞動強度大,環境差的行業,到工廠後再實行培訓的人員,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實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術問題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業返鄉。農民工技術技能差、整體素質低成爲我鄉勞務輸出快速發展的障礙。因就業技能差的原因,我鄉輸出人員的就業能力和發展空間都受到影響,對我鄉勞務產業產生較大沖擊。從我鄉勞務輸出的實際看,技術含量低的就業崗位城市需求量逐年減少,而農村低素質勞動力當前狀況下供給充分,城鄉就業崗位的稀缺和就業技能貧乏的現實導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受阻。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等部門2014—2014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通知)。因此,強化農民工的技術技能培訓是增強輸出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只有全面推進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才能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二、強化技術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能力我們國家正積極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穩定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陽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受訓農民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爲目標,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職業技能示範性培訓項目。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目標任務是:2014-2014年,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短期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培訓工作機制,爲大規模開展培訓奠定基礎。2014-2014年,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制,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 2014年以後,按照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層次,使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總體上與我國現代化發展水平相適應。從國家實施陽光工程來看,爲加強農民的技術技能培訓已列入各級重要日程,成爲當前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針對崗前培訓這一環節較弱的實際,自2014年以來,我們鶴山鄉逐步加強了對輸出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強化農技校這個主陣地作用,採取了“先培訓,後上崗,帶着技術進工廠”的辦法,增強了勞務輸出人員的競爭力。進一步發展推進了勞務輸出產業。可以說,加強技能培訓是形成我鄉勞務輸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鄉運作情況和外地一些先進經驗,推動勞動力技術培訓促進轉移應着力強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鄉首先成立領導小組,具體抓好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具體組織好本村勞動力參加各類培訓。形成了以用工單位需求爲導向,以勞務輸出企業爲紐帶,以農技校爲主陣地,政府統籌,整體聯動的技術技能培訓格局。二是明確技術技能培訓的原則和目標。原則即:以富民強鄉爲目標,按照“以實用技術促農業結構調整,以崗前培訓促勞動力轉移”的原則,以農技校爲主線,涉農部門共同參與,加強對農民的勞動技術技能培訓,轉變農民的生產和創業觀念,促進勞動力從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業,推進有條件的勞動力轉移,努力提高轉移的質量和水平。圍繞上述原則,我們提出的規劃目標爲:以50歲以下初、高中畢業生及其它青壯年農民爲主要培訓對象,分層次、分類別,分期分批逐年培訓,用3至5年的時間,力爭經培訓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佔總數的70%以上,每人至少掌握2至3門農村實用技術,最

終達到全員培訓,經培訓外出勞動力佔外出總勞動力的比重達到80%以上,每人至少能熟練掌握1至2門務工技術,逐步達到“先培訓、後上崗,帶着技術進工廠”的目標。三是廣泛宣傳發動。通過廣播、宣傳欄、散發宣傳資料、張貼標語等形式,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宣傳活動,進行廣泛宣傳發動,鼓勵廣大農民通過技能培訓,身懷一技之長闖天下。全體黨員都要充分認識到搞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營造出了一個 “ 依靠技術闖天下 ” 的濃厚輿論氛圍。積極宣傳報道農民工培訓的方針、政策、渠道、信息和各地開展農民工轉移培訓的經驗及做法,宣傳先進典型。各培訓機構也要認識到,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是抓住機遇、提升形象、促進自身發展壯大的重大舉措,充分利用農民羣衆易於接受的各種方式調動、吸引和激發農村勞動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能力的積極性。四是強化培訓。鄉農民技術技能培訓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勞務輸出網絡優勢,根據主要輸出的企業及有關工種,制訂針對性強的外出務工培訓方案,實行定向、定單技能培訓。鄉農技校要充分發揮技能培訓主陣地作用,自己可以開展的培訓自行組織開展,有些技能培訓能力達不到的,與縣職介中心或企業聯合辦學。自2014年開始,我鄉舉辦服裝中專班,聘請了勝芳服裝企業技術人員教授專業知識。首批學員已被集體送入江蘇吳江勝華製衣有限公司工作。他們在實習期間每人每天收入高的達到30元以上。農技校依據市場要求,採用長班、短班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長班學制2年,短班學制3至6個月,培訓學員全部由學校推薦安置,並負責學員的長期管理,走出了一條培訓輸出一體化的路子,2年來共培訓人員1800人,全部得到安置。五是多元化辦校推進崗前培訓。在實施輸出農民工崗前培訓的過程中,要積極實行校企聯合的辦法,走“訂單”培訓的路子,確保農民工培訓後的就業安置。如勝芳服裝有限公司是我鄉的一家合資企業,與鄉農技校合作後,所培養的學員不僅爲勝芳服裝所用,很多學員也輸送到了南方企業。有的學員不等培訓結束,工廠就急着要人,農技校成了企業的“香餑餑”。我們在辦好鄉農技校的同時,放開了辦學市場,鼓勵企業來我鄉舉辦崗前培訓班。先後成立了勝芳服裝技校、汶河服裝技校、申洲服裝技校三家技能培訓學校,長期從事紡織和服裝加工人員的培訓,年培訓技術工人達上千人。技能培訓造就了大批“藍領”工人,也受到了用工企業的好評。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崗位培訓,使他們適應崗位快,業務能力強,整體素質高,最大限度地滿足勞動力市場對各種技術工種的要求。過去,我們輸出的工人進廠後,前3個月爲學習階段,只發生活費,領不到工資,而現在輸出的工人,持職業技術資格證書進廠後,就能享受到與技術工人同樣的待遇。同時,各種速成技能培訓班的成立,大大提高了外出務工者的競爭力。持證人員在選擇企業時,月工資低於800元的均不予考慮。在行業分佈上,前些年全鄉農民工一半以上從事建築業,而現在已有70%以上進入紡織、服裝、電子、機械製造等10餘個對技能要求相對較高的行業。三、構建全員培訓強大聲勢,加快農村勞動力在鄉內實現轉型在面向勞務輸出需要開展培訓的同時,要注重加強面向農業結構調整需要開展培訓,並把農業技術的培訓、推廣、服務融爲一體,努力提高技術技能培訓的實效,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實現農民由粗放型種養向技術型發展成功轉型。一是以農技校爲主陣地,抓好農民科技培訓。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對象是農民,他們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既要組織農民參加學習,又要顧及他們自家的生產,學習時間和精力都有較大的限制,不可能安下心來長時間做板凳學習。農技校在發揮農民技術技能培訓主陣地作用的過程中,要結合農民培訓的特點,在教學流程上,實行目標、培訓、實踐、考覈四個程序,按照農民特點短平快進行培訓。在專業設置上,要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爲中心,以廣大農民需求爲重點,按照實用高效的原則,積極實施針對性強的培訓。在教學形式上,要力求務實多樣。一是長短班結合,農閒時辦長班,農忙時結合生產技術環節辦短班。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是講課與觀看相結合。四是講解與專業戶介紹相結合。五是學習與生產相結合。如與農民生產密切相關的畜牧養殖、種植業等農業技術,要長時間、滾動式辦班,組織農民輪流學習技術。對於涉及範圍小,針對性強的技術,則以短班的形式組織學習,專人講解,並上門做技術指導。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營造科技推廣強大氛圍。 農口部門負責實施一項主導產業,推廣一項主導實用技術,培植一個科技示範點的三個一工程,按照農業結構調整實施區域化佈局,對於各項產業的發展,成立專門的工作組,以業務相關聯的部門爲基礎,抽調精幹力量共同組成,抓好項目的運作實施,特別是技術的推廣應用,保持每個項目旺盛的生命力。要加強與科技部門合作,聘請專家、教授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聘請技術員住在鄉村現場指導,解除農民因技術因素不敢調整的後顧之憂。廣大農村黨員要自覺學習農業種養技術,不斷提高奔康致富的本領,爲農業技術技能推廣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總之,加大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一項促進農民增收,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社會系統工程,是切實落實“三上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任重而道遠。廣大黨員要大力探索拓寬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新路,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把鶴山鄉的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00四年八月

實施技術技能培訓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第3頁)一文由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