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深刻把握“四個特色”,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品多篇

深刻把握“四個特色”,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品多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篇一

①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④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當代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⑤我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⑥黨和國家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

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的奮鬥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心得體會 篇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國內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於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今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催生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就是怎樣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黨的發展的歷史性貢獻。

作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中國共產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及用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把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我們黨治國理政新境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真理,是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行動指南。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當前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增強“四個意識”,深入領會這一思想的時代背景、歷史地位、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深入領會貫穿其中的堅定信仰信念、鮮明人民立場、強烈歷史擔當、求真務實作風、勇於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論;必須發揚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必須用心學習、用心領悟,把自己擺進去,密切聯繫思想和工作實際,在學思踐悟中融會貫通,在考驗和磨礪中提高覺悟,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參考 篇三

試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夢

2012年11月8日,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定義“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而且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黨內著名理論家、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夢”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由此,“中國夢”以其清新的理念和親和的風格迅速爲整個中國社會所認同、所追捧,並日益成爲了最爲重要的主流政治話語之一。

“中國夢”這個新名詞可以說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不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中國夢”確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價值,九十餘年來的中國道路有奠定了“中國夢”堅實的實踐基礎。把“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統一起來,既對我們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又對我們在政治話語與時俱進的同時保持意識形態具有極端重要的理論價值。

每個人奮鬥都是要有目標的。正如砌磚,雖然同是在砌磚,但心裏的目標卻不盡相同。雖然物質利益是人奮鬥的原動力,但物質利益並不能成爲人奮鬥的目的與歸屬,“未富先奢”、“稍富便驕”背後是理想的缺失與價值的迷茫。相反的,爲目標而努力,爲理想而奮鬥,就算再苦再累也會心甘情願,也會義無反顧。“中國夢”就爲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確立了這樣一個目標,給我們的奮鬥賦予了意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尚未成功,仍需努力。想要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始終堅持如一,是非常可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共同理想。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人民羣衆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表述太過於抽象,而現代傳播理論與實踐都表明,意識形態的內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識形態的方式來表達,運用非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更能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中國夢”在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實質與科學價值的同時,更從話語間對其進行了創造性轉換,這個詞語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親和、更加清晰、更加具體,它給當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帶來了一個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見摸得着的目標。

改革開放的中國也是社會轉型分化的中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一個階層,每一個羣體也都有着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這些夢想往往各有所求,有的甚至大相徑庭。雖然歷史進步的合力會將這些理想與追求彙集到一起,但是其彙集的形式是十分不確定的。而通過“中國夢”把不同階層、不同羣體大大小小的夢想匯聚爲一個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在不同中尋找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護差異,這樣,就可以把十三億中國人的力量彙集到一起,使大家達成共識。有了共識,還有什麼困難是我們打不到的嗎?

夢想和現實總是有所差距的,正因爲如此,人們纔要追逐夢想。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一些現實狀態之所以有無奈的感覺,並不是因爲沒有改變現實的辦法,而是因爲沒有改變現實的勇氣,以至於把一些本不該成爲夢想的狀態當作了夢想。但是,當確立了真正的“中國夢”,其道義的正當和路徑的科學會讓我們勇於向不公平和非正義說不,讓我們用於指出投機倒把的虛幻與可憐。

“中國夢”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在十三億乃至更多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在爲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中實現大國的和平崛起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實踐。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夢”也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一個嶄新的夢想。正因爲“嶄新”所以創新是關鍵,我們要做的是社會的復興而不是復古,崛起而不是威脅。“中國夢”需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界定內涵,塑造靈魂,彰顯本質。

1776年的“美國夢”強調個人奮鬥,與“美國夢”相比,“中國夢”是建立在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基礎上的夢想,國家強盛,民族團結,人民纔會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個人的奮鬥發展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鬥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發揮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羣衆自己當家作主實現自己的發展,爲社會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共同富裕座位基本原則,注重社會經濟發展。當我們把國與家、民與族融爲國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爲“大家”時,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就會變成現實的生活狀態,“中國夢”也就在體現本質中進一步豐富了它的科學內涵。

一個民族的復興,並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的復興,更是文化文明的復興。我們要通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能彰顯五千年燦爛文化、能傳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軟實力促進世界共榮共進的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復興的中國是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中國,是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中國;復興的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破解人類發展難題。例如,在十八大上,我們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把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

“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爲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講過的一句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爲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既指向未來又屬於當下,這就爲“中國夢”同時設定了兩個時間座標。面向未來,“中國夢”承載了我們一切美好的願望,民主、法制、國富、民強,乃至人們的自由全面發展等等,都是其題中應有之義,通向這一夢想的道路沒有休止符;着眼於當下,“中國夢”要求我們一切制度安排、一切政策領導都應努力扶正驅邪,去惡向善,通過階段性的目標一步一步爲走向新社會奠基鋪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表明“中國夢”的起點就在腳下。把這兩個時間座標結合起來就是我們要在追求理想的同時要始終腳踏實地的幹好我們必須乾的事,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在投身當下實踐的過程中不忘前進方向,不能得過且過。

夢想不同,實現夢想的道路也不盡相同,實現“中國夢”一定要走中國自己的路,即中國道路。

要實現一個夢想其實有許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是方法要與夢想相匹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只有三十多年,但是中國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卻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出爲中華民族復興而創立的的誕生。經歷了九十多年的艱苦探索,我們的黨嘗過了酸甜苦辣,越過了艱難險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現在,三十多年的成功實踐又讓我們對這條道路充滿了信心。

“一個社會發展的條件不是我們自己選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這是馬克思說過的話,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發展程度都是既定的,都是不可選的,因此,不是每條道路都適用於中國,比如“美國夢”,中國學不來,也不能學。因此,中國道路只有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將“中國夢”實現。“國特色”並不只是一個口號,它是我們共產黨用鮮血和生命總結出的強國之策,“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黨的領導和支持,只有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中國夢”纔會實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心得體會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爲的意見》,中共中央組織部召開了新時代激勵幹部新擔當新作爲暨加強改進選調生工作座談會,引起了全國各地黨員幹部的熱烈討論。做合格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需要不斷提高責任意識和作爲意識。

新時代的奮鬥者要做到矢志不渝跟黨走,堅定信心爲人民。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你的眼光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在紀念馬克思誕辰x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緬懷馬克思偉大光輝的一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奮力譜寫新時代的光輝人生。

新時代的奮鬥者要保持事無鉅細的自覺感,腳踏實地的勁頭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事無小事。作爲連接黨和人名最近的橋樑,必須要彎下腰、俯下身急百姓之所急,用羣衆樂於接受的方式幹工作,不折不扣將黨的好政策落到實處,將黨的殷切關懷帶到羣衆中。

新時代奮鬥者要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有我的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海南談改革強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做基層工作最忌浮躁,遇到問題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從羣衆最關心的事情做起,敢較真,勇破難題,闖難關。

奮鬥是一切事務的始端,沒有奮鬥,就沒有今天的生活,更沒有明天的幸福。普通人最偉大,奮鬥者最幸福。每一名共產黨員都來自於羣衆,又最終都服務於羣衆,都是創造幸福的奮鬥者,又都是獲得幸福的受益者。

國中政治考點:個人與社會 篇五

怎樣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答:〈1〉親身實踐,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做人。〈2〉通過參與各類有益的社會活動(如參加社會公益宣傳、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調查活動、參觀訪問等)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3〉參與社會生活,就要正確地認識社會,辯證地分析問題。〈4〉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我們要正確認識從衆心理。〈5〉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我們要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

從衆心理的影響

積極影響: 〈1〉從衆可以使人自覺接受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2〉有利於個人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爲習慣;〈3〉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消極影響:盲目從衆的危害?

(1)不利於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很難形成自己穩定的興趣愛好。(2)不利於高雅情趣的培養,也會影響我們的個性發展。(3)直接影響身體健康。(4)使人接受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助長社會的歪風邪氣。

怎樣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怎樣克服盲目從衆?怎樣杜絕不良嗜好?(答案相同)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素養,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防止上當受騙。(2)克服獵奇和盲目從衆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3)運用法律手段同不良誘惑進行堅決的鬥爭

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爲?

答:〈1〉學會謙讓、分享、助人。〈2〉爲社會做貢獻。例如: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②關心社會發展,關注國家大事。③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⑴真、善、美的影響 ①淨化人們的心靈②促使人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覺抵制不良誘惑。③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⑵假、惡、醜的影響 ①危害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②會使一些人價值觀發生扭曲,鋌而走險,違法犯罪。③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導致少數未成年人精神空虛,行爲失範,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爲什麼要明辨是非善惡?

①只有明辨是非善惡,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實現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②只有明辨是非善惡,才能在生活中自覺用道德和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爲,過積極健康的生活。③只有做到明辨是非善惡,並積極同醜惡現象作鬥爭,才能使自己逐步成爲一個正直的人。

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

(1)明確正確的判斷標準,既包括道德標準,也包括法律標準。(2)還要不斷提高辨別能力。還要增強自控能力。(3)正確的行爲,必須堅持;錯誤的行爲,堅決摒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參考 篇六

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踐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時代特色。這三個方面的特色,是科學社會主義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吸收實踐經驗、融入民族傳統、反映時代要求的必然表現。正是因爲有這樣的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表現出獨特的魅力,體現出特有的生機。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融入民族傳統,反映時代要求,不僅解答了中國社會發展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且還體現出了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這些鮮明的特色,飽含着和中國人民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也展現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踐,它源於科學社會主義,但主要是從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由實踐來檢驗,並在實踐中獲得理論上的突破,實現制度上的創新。

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立足於實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要求。離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偏離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價值要求;離開了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失去了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科學社會主義爲思想理論基礎,但不是簡單地依據科學社會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未來社會改造的設想來進行實踐的,而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來改造社會、發展中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既體現着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遵循,也更多地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離開了具體的實踐,就不可能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也不可能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和價值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體現在把現代化的實現、民族的復興同社會主義的振興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其成爲一體化的事業。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這是百年來中國人民始終不渝的追求。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爲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爲加快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實現民族復興的進程,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明確目標;在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基礎上,社會主義在中國也得到不斷的鞏固和發展,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優越性。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人民已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富裕,國家在日益繁榮富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體現在把社會發展的過程性與奮鬥目標的階段性統一在一起,使奮鬥目標貼近現實,貼近人民羣衆的願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髮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必然包含着發展的階段性和奮鬥目標的連續性。在科學社會主義關於社會發展階段性理論的基礎上,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把初級階段視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始階段。在這個判斷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階段性奮鬥目標,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樣的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貼近了社會發展的現實,更深入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更直接惠及了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更能增強人民羣衆的信念,更能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體現在把實現和維護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事業的發展與人民利益的實現結合在一起。利益關係人心,人心決定成敗。社會主義事業要得到人民羣衆的支持和擁護,就要從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出發,着眼於滿足人民羣衆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尤其要切實解決好人民羣衆的實際問題,使人民羣衆能夠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人民羣衆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深厚的力量來自於人民羣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能夠贏得人民羣衆擁護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越來越充分地順應着人民的願望,滿足着人民的需要,維護着人民的利益,讓人民羣衆得到了實惠,得到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體現在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不斷總結和提升人民羣衆的實踐經驗。尊重人民羣衆的首創精神,不斷激發人民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從人民羣衆實踐經驗中獲取智慧,這是我們黨所堅持的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歷史經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我們碰到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從書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到羣衆的實踐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很多成功做法都是羣衆首先創造出來的,無論是農村的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專業合作社,還是城鎮的個體、民營等經濟組織形式,都是人民羣衆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人民羣衆的實踐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形成的重要基礎。及時發現和掌握羣衆實踐中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把羣衆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上升爲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髮展並充滿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特徵上是民族的,它在實現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也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與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貫通,表現出民族的氣派和風格。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都願意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和風格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可以說,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總是滲透着不同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體現着民族的特色。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也留下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追求團結統一、和諧相處、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這是我們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奮進崛起的精神源泉。這些文化精神,也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着思想底蘊和精神營養。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不斷吸納着傳統文化的精華,也不斷體現着對民族精神的弘揚。民族精神已經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內容,傳統文化中有利於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地被吸收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不僅反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也反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體現在把愛國主義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融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使其成爲推進事業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愛國主義作爲一種體現人們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維護民族獨立、關心社稷民生、爲國獻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國歷史上愛國主義的主要表現,已經深深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實現了有機的統一。愛國主義強化着人們對強國富民的追求,並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爲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支撐。獻身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獻身於促進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事業,獻身於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事業,都是愛國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不僅同愛國主義聯繫在一起,也是同艱苦創業精神聯繫在一起的。艱苦創業是人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爲世人傳頌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艱苦創業精神的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這種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艱苦創業的精神激勵着人們發憤圖強、埋頭苦幹,開拓出新的事業,創造出美好的生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體現在把傳統文化的精華思想與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融爲一體,使其成爲社會的基本信念和行爲準則。重和諧,講信修睦,主張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天人合一、協和萬邦,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長期受到人們的崇尚。這些思想精華,深深影響着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爲特徵,在歷史上起到了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這些思想精華,也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可供吸納和利用的厚重思想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的精神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繼承和弘揚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並使這些思想精華與現代文明相承接,與社會進步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統一,走和平發展道路等,都包含着對這些思想精華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體現在語言表述上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使其能夠爲人們所喜聞樂見,益於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它的表現形式必然要帶有濃郁的民族特點、民族風格。例如,我們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來概括黨的思想路線的精髓;用建設“小康社會”來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用“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來表述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思想;用“三個代表”來體現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這兩大工程的一體化;用“社會和諧”來引導社會建設和社會進步,等等,都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現出的民族特色。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時代的產物,它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同時,也順應着時代的潮流,體現着時代主題的要求,提升着時代精神,從而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形勢在動盪中發生了重大變化,爭取和平,謀求合作,促進發展,成爲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對外思和,對內圖變,成爲越來越多的國家內外戰略和政策的中心內容。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擴大,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改革也成爲一個世界性的潮流。時代主題的變化,深深地影響着世界歷史的進程,也在影響着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各種社會制度、各種發展道路的比較優勢,已經更多地取決於發展的成效,取決於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的是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但不是一條孤立的道路。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同時代主題和世界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連的,也表現出了對時代主題和世界潮流的積極迴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體現在始終是把改革開放作爲強大動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伴隨着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也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壯大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顯著的時代特色。通過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聯繫在一起,爲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進着社會主義制度和體制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通過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聯繫在一起,爲借鑑和學習一切國家的先進經驗、文明成果創造了條件,也爲人們的觀念更新和思想飛躍提供了一種橫向比較和外部動力。正是因爲有了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纔有了與時代同進步、與世界共繁榮的動力和生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體現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和平中發展自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追求發展的社會主義,也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同時又以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當今世界提供的一個重要理念。千百年來,人類盼望和平,追求進步,而又總是遭受戰爭帶來的災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國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強盛,往往是通過武力擴張、暴力掠奪來實現的,這種爲了自己的發展而損害他國利益的做法,嚴重危害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阻礙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近代以來,中國曾經長期遭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壓迫和欺凌,飽嘗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造成的苦難,更深知和平的寶貴、發展的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順應天下大勢,既實現着自己的發展,也承擔着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中國發展起來了,決不會把這種痛苦再加之於人,也決不會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去侵略壓迫別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代表着世界和平力量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壯大,體現着維護和平力量的壯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體現在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與世界各種文明、各種社會制度和各種發展模式,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世界是由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組成的,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價值觀念、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相互之間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每個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長處,沒有絕對的高低優劣之分,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種文明、多種社會制度、多種發展模式的共生共存,是世界多樣化的生動體現,也是世界充滿活力的重要原因。人類社會的進步,正是通過不同的文明共同促進的;各個國家的社會理想,也是可以通過不同的發展道路來實現的。尊重和維護世界的多樣性,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道路才能和諧相處,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得益彰。在承認世界多樣性現實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提倡各種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包容而不歧視,交流而不排斥,協商而不對抗,共處而不衝突,尤其是要放棄同化別人的企圖,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積極作用,促進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

國中政治考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 篇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重要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需;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實現社會公正與公平,保持社會穩定團結的需要;是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需要等等。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①減免農業稅、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②搞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④堅持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⑤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⑥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等。

“四位一體”體現更加全面、協調、均衡的戰略謀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意味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表明,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這個“四位一體”的佈局,反映出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謀劃更加全面、協調、均衡,從而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