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歸去來兮辭原文(通用多篇)

歸去來兮辭原文(通用多篇)

文章題旨 篇一

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 陶淵明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這篇賦就是其在迴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關於辭的體裁特點 篇二

辭是戰國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稱楚辭。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爲一小節,兩句爲一組;以六字句爲主,間有長短句,好用語氣詞“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內),虛詞置於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

《歸去來兮辭》賞析 篇三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歸去來兮辭》這篇抒情小賦以平易樸素、優美流暢的語言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毫無雕琢痕跡。文中駢散相間,將雙聲與疊韻巧妙結合,讀來琅琅上口,音節鏗鏘,具有和諧感。更令人百讀不厭的是平淡質樸的語言中所蘊蓄的雋永深摯的情感。

陶淵明善於以平淡質樸的語言描寫自然景物,從中寄託自己的個性和情操。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就是以物移情,語意雙關的妙句。“無心出岫”的雲象徵着自己的誤落塵網,“倦飛知還”的鳥則比喻作者的終於歸隱。這兩句既是寫實境,也是寫心境。託意深遠,表現又極爲自然。其佳處正如葉夢得所說:“此陶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爲此言也。”(《避暑錄話》捲上)又如“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兩句,描寫自己在夕陽下撫摸孤鬆流連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夕陽西下,樹林陰翳,似乎是當時政治黑暗的象徵;而作者以孤鬆相比照,則表明自己在遲暮之年仍將保持高尚的節操。清陶澍集註《靖節先生集》說這兩句是“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爲,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後凋之節也。”由此,也可見出陶淵明的身世之痛。

陶淵明也善於以平淡質樸的語言抒發人生體驗,酣暢淋漓地表達自我的人生理想。如“悟已往之不可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四句,表達了他對自己過去十三年來誤入仕途的悔恨、自責與自省。他把當官視爲“迷途”,而認爲辭官歸田纔是正確的道路。這既是對自己“以心爲形役”的追悔,也是對封建制度的批判。這表明作者具有與世俗讀書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又如“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己想斷絕與上層社會的聯繫,只和自己的親戚、鄰居的農民共樂田園的生活,可見其高潔志趣。還有“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等句吐露了他對生命短暫的感喟,對自己生不逢時的嗟嘆,對於樂享餘生的寬慰。再如“富貴非我願,帝鄉不可期”兩句表達了他既不追求富貴,也不期待尋訪仙境,而只希望過着逍遙自在的平常生活的願望。而末二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雖然流露了苟安避世的老莊思想,但從中也可看出他已不再猶豫,下決心歸老田園的堅定態度。

總之,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的過程和思想變化,反映了他對仕宦生涯的厭棄和擺脫官場束縛的喜悅,可以說這是陶淵明最後告別上層社會的宣言書。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他不肯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貴精神,也表現了他超凡脫俗的情懷與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作者以平淡質樸的語言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深摯雋永。

說教材: 篇四

1、自讀法。《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自讀課文,相對於本單元其他篇目,它的詞句理解難度較低。因此,這堂課可以學生爲主,由學生自己完成疏通課文的任務,然後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文句,學生之間相互解答,然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本課的文言常識。

2、研討法。對於文章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學生大多能得到陶淵明是個高風亮節的文人,作者樂於田園的隱居生活等結論,針對其複雜情感的流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點撥提示,促使學生往深一層想。

3、誦讀法。古文,必須通過誦讀才能培養出一種古文的語感,尤其是這篇文章是講求音韻的辭賦。只有通過反覆的吟誦,學生才能愈來愈深刻的瞭解文章的內涵。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會使用到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在介紹文體,歸納重點文學常識時,直接的投影展示,便於學生迅速掌握知識點。

《歸去來兮辭》賞析 篇五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豪邁宣言,陶淵明以詩心慧眼來透視生活,用生花妙筆來點化景物,通過無拘無束的鄉間生活的再現和雲淡風清、明淨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也反映出詩人厭惡官場、遠離世俗的孤傲之態。人們談論《歸去來兮辭》習慣於稱道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和隱逸之歡,而忽視了潛藏在字裏行間的人生悲涼。我在研讀文本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詩人抒寫歡快喜樂的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發人們聯想到他的酸心隱痛的詞句,揣摩、品味這些詞句的深層內涵,我覺得,《歸去來兮辭》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篇吐露隱痛,舒展苦悶的心靈悲歌。下面結合文章內容對此稍作分析。

(一)、心爲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詩人歸隱的原因和決心。陶淵明是晉安帝義熙元年歸隱的。關於歸隱的原因,《宋書?陶潛傳》說是“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這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陶淵明自己說的,則與此略有不同。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 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在親友勸告下,“脫然有懷”,入於仕途,求得彭澤縣令一職。但未過多久,便“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斂裳宵逝”。恰恰這時,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職”,寫了這篇《歸去來兮辭》。不管是他傳還是自序,都不難看出,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真正原因是“心爲形役”,即心志被形體役使,做了許多違心悖情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卻不能做,不想做的卻又不能不做。結合《宋書》和小序來分析,“心爲形役”含義有二:一是詩人爲口腹之計,羈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籬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視,深感屈辱和厭倦。二是詩人質性自然,與俗相違,矯厲不得,不容於世。逆情悖性,違心違己,在詩人看來是玷污心性,扭曲靈魂,因而深感慚愧,惆悵悲傷。一旦醒悟,便覺得“往者不可諫”而“來者猶可追”;覺得“迷途未遠”,“今是而昨非”,因而決計棄官歸田。這中間固然有亡羊補牢、爲時未晚的慶幸,更有陷身官場、鑄成大錯的沉痛。大夢初醒、瞭然徹悟的“歸田”宣言中更有痛徹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責自悔。

(二)、居家涉園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寫自己想象中的歸途情景和歸隱後閒適自在的家園生活,這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焦急迫切,也有終於衝破“塵網”、掙脫“樊籬”的歡欣鼓舞;有久別重逢、安享天倫的歡暢喜悅,也有閒庭信步、觸目成趣的'寧靜安逸;有飲酒寄傲、與世隔絕的孤高自許,也有策杖流憩、矯首遐觀的自然情趣。總之,一句話,寧靜淡泊的日常生活,溫馨樸實的家鄉親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令詩人留連忘返,沉醉不醒。我們品讀文章,也會感同身受,靈犀相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自然段中也出現了一些刺人眼目、動人心魄的詞句,逼人沉思,耐人尋味。“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寫藍天白雲,高蹈塵外,任意東西,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無心”喻指白雲飄浮不定,了無心機,自自然然,順順當當。寫山林飛鳥,朝出暮歸,遠近覓食,行於當行,止於所止。“厭倦”暗示飛鳥奔波勞碌,歸林投巢,安於靜謐,自得其樂。無論是白雲還是歸鳥,它們都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逍遙閒適,生意盎然,這實際上反襯出詩人淪落塵網,陷身官場,與世沉浮,受人羈絆的不自由不自在,這份扭曲心靈,壓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無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覺察罷了。詩人在另一首詩《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中寫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也表達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寫夕陽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涼情懷;寫蒼松兀立,孤獨無靠,更隱喻詩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愴。一個人孤獨到象李白看山一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其內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謂“知音世所稀,撫松獨徘徊”啊!“引壺觴以自酌”流露出詩人自酌自斟,無以爲伴的孤獨和苦悶。“倚南窗以寄傲”頗有幾分出塵傲世,孤憤不平之意。“門雖設而常關”更是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詩人與世隔絕,獨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這些文句,貌似逍遙閒談,實則憂憤滿懷,我們讀到了陶淵明隱隱作痛的心。

說學法: 篇六

(一)導入:(約3分鐘)

以箏曲《漁舟唱晚》引入課堂。

提問:聽這首古箏曲,你認爲它講述了一種怎樣的生活?

引導學生回答到安逸閒適,沒有世俗紛擾的生活。

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渴望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我們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記》、詩歌《歸園田居》都是這一題材的文作,今天,我們再一起學一篇他的辭賦《歸去來兮辭》。

(二)介紹文體:(約2分鐘)

找一位預習充分的同學,描述辭的文體特徵。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爲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爲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三)通讀文章,疏通詞句,總結重點字詞句式:(約15分鐘)

由於預習充分,在課堂上可給學生少許時間(2分鐘左右),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難以理解的詞句,學生之間相互答疑,老師從旁予以糾正。

總結:

1、重要實詞:

役(役使)、諫(諫正、勸止)、觴(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陽)、盤桓(徘徊、留戀不去)、疇(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樣子)、行(將要)、期(至、及)、聊(姑且)。

2、重要虛詞:

①五個疑問代詞

田園將蕪胡不歸(爲什麼)奚惆悵而獨悲(爲什麼)

復駕言兮焉求(幹什麼)曷不任去留(何)胡爲乎遑遑欲何之(爲什麼)

②來:來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

兮:語氣詞,多用於詩賦中,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或“呀”。

以:介詞(讓;用;把;因爲;按照;帶着)

連詞(同“而”,表修飾;同“而”,表並列;表目的,來;才;因爲)

而:代詞(通“爾”,你的)

連詞(表假設,如果;錶轉析;表並列;表修飾;表承接)

之:代詞(他們;我;這、此;這樣的人,這類人)

結構助詞(定語中心詞之間,的;主謂間取消獨立性;賓語提前標誌;中心詞與補語間,得;定語後置標誌;無實義)

3、古今異義詞:是、非、親戚。

4、詞類活用:幼(形-名)、怡(使動)、傲(形-名)、日(名-狀)、策(名-動)、時(名-狀)、悅(意動)、樂(意動)、琴(名-動)、書(名-動)、棹(名-動)、善(形-動)。

5、通假字:曷。

6、特殊句式:

①既自以心爲形役(被動句)②問征夫以前路(狀語後置)

③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

④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狀語後置)

⑤胡爲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⑥樂乎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

(四)涵詠體味文章思想感情:(約20分鐘)

1、學生自由誦讀一遍文章,老師檢查學生誦讀情況。

2、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畫出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學生活動)

3、能體現作者思想情感的語句:(學生品讀思考,老師予以點撥)

①歸去來兮!②三徑就荒,鬆菊猶存。③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④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⑤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要點: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作者卓然不羣,厭倦了黑暗腐敗的官場,強烈的渴望鄉園田居的生活。對於他來說,物質的享受並非他的追求,精神的愉悅纔是他最終的歸宿。)

①乃瞻衡宇,載欣載奔。②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③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長關。④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⑤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要點:樂於田園生活,詩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所以他才能生活的如此愜意自得。)

①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②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③或命巾車,或棹孤舟。④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⑤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要點:人的情感是複雜的,這些語句就是作者在文中樂的背後隱現出的憂。有出世的逍遙,也有誤入歧途的痛悔;有得養天年的安樂,也有人生苦短的感嘆;有家人親友相伴之樂,又有曲高和寡,知音難尋的傷感;有離開官場的決絕,也有對國事的一絲牽掛。全文可說是樂憂相生。)

(五)小結:

《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訣別官場的宣言書。通過這節課的品讀分析,我們發現作者的情感世界極爲豐富,樂憂互現,決絕與猶疑並存,但有一個信念卻是不變的,那就是與官場徹底決裂。因爲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懷天下,“大濟蒼生”的抱負在那黑暗的官場是無法實現的,因而他更樂於歸隱田園,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他的高潔與堅定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六)再次朗讀課文。

(七)作業:

1、將本文改爲一篇敘事抒情相結合的散文,500字以上。

2、背誦課文。

正文 篇七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爲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爲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爲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一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稍作停頓;六字句爲主,都按三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