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物理說課稿大綱

[說明]物理說課稿共含5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物理說課稿大綱

第1篇:物理說課稿

給你一篇物理說課稿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着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

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爲一個較爲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爲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

"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討論實例、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最後,用"STS"欄目呈現《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內容又是國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瞭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係,掌握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繫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啓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並思考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㈡講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複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並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

(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麼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啓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啓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爲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㈢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㈣佈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㈤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

第九節 壓力和壓強

一、壓力

1、定義:垂直作用於物體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於物體表面。

3、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二、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2、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3、單位:牛/米(帕)1牛/米=1帕

第2篇:物理說課稿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物理說課稿範文。

一、教材分析

曲線運動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節曲線運動。從本節內容安排來講是安排在必修一第四章牛頓運動力學的直線運動之後,又在平拋、圓周、天體等更復雜曲線運動之前。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後面研究學習複雜曲線運動的基礎,也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是對運動和力的關係的進一步理解和完善。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剛把必修一牛頓運動力學直線運動,學完,對於用牛頓運動力學處理直線運動應該沒太大問題。但曲線運動還從未接觸過,不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許多曲線運動,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麼是曲線運動。關鍵是曲線運動方向和做曲線運動的條件他們難以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列舉各種生活實例及實驗探究,讓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這節內容。由於高一學生基本還保留了對直觀現象的興趣,所以我精心設計了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l. 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2.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的合外力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

(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蠟塊運動的探究過程,體會研究平面運動的方法.

2.通過實驗歸納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瞭解研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探求知識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領略曲線運動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2.讓學生認真體會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思維方法:“觀察--推理—假設、猜想—實驗驗證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2.蠟塊運動的探究過程.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1.蠟塊運動的探究過程

2. 物體微曲線運動的條件.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爲基礎的,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簡單的演示實驗,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探究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前面學習了很多直線運動知識,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真正直線運動的例子,會發現很難舉出,反而生活中軌跡是曲線的例子較多,再利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視頻片段即各種運動情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學生探究曲線運動的熱情,明確學習目的。

2、 推進新課

一、探究曲線運動的位移

師生互動教師引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併爲下一節研究平拋運動作出鋪墊。

二、探究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先理論探究:結合直線運動中的瞬時速度,確定曲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

實驗探究驗證:演示砂輪工作視頻,雨傘旋轉視頻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砂輪切割鋼材產生的火花、轉動的小雨傘甩出的水滴方向,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猜想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得出速度的方向沿這一點的切線方向,突出重點;觀察演示實驗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進一步探究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進而突破了難點,同時使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增強了探索新知的慾望。

三、運動描述的實例----蠟塊的運動

學生觀看視頻後教師逐步提問,師生互動,逐步解決下列問題

1.如何確定蠟塊的位置?

2.如何確定蠟塊的速度?

3.如何確定蠟塊運動的軌跡?

【設計意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也使學生對平面內的運動描述有深刻的印象;使課堂氣

氛掀起高潮,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學的探究美

四、探究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實驗與探究]先理論探究後實驗探究

[設計意圖:學生認真體會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思維方法:“觀察--推理—假設、猜想—實驗驗證,也使學生順利突破重點和難點並獲得成就感。]

五、針對練習

[設計意圖:針對性的訓練用來鞏固本節課所講的重、難點知識,同時也用來檢驗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

六、板書設計

6.1 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

定義: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曲線運動的性質

曲線運動過程中速度方向始終在變化,因此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4、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物體所受的合力方向跟它的速度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七、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課一改過去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同時以觀察實驗、分析、歸納、討論及信息技術的演示來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培養,信心得到增強,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不足:如果能在實驗室由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得出曲線運動條件和速度方向,效果會更好。

第3篇:物理說課稿

這篇物理說課稿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一、說教材分析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直線運動第六節,本節內容是運動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礎之上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總結,又是以後學習動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剛剛學習過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含義有一定的瞭解;已經有了採用觀察、歸納、討論、公式、圖象等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學生對物理新內容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發展不夠均衡。

三、說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的設計克服以往“重知能、輕情感”的缺點,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所有目標都較爲具體,這樣做是爲了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也利於將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學習目標,體現以學生學習爲主的思想。

四、 說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策略

本節教學重點是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建立速度和位移公式。突出策略: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探究使學生對兩個公式的建立過程有深刻的認識;通過例題訓練使學生知道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本節教學難點是平均速度公式,突破策略:運用具體實例,使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有較多的感性認識,Flash課件輔助,使學生理解可以由v-t圖象導出位移公式,再回頭印證前面的感性認識是正確的。

五、 說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教學設計以學生髮展爲本,強調讓學生先認識再探究進而掌握運動的規律;勤動手、善用腦進行再創造,使能力獲得全面培養。

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製作Flash課件,動畫展示v-t圖象推導位移過程中2等分時面積差異大,4等分較小、8等分更小、16等分比8等分更小、推到無窮時沒分別,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方法,突破學生思維障礙。學案的設計體現以學生學習爲主的思想,探究規律部分有提示,給學生以引導作用;課堂練習部分選用了與課本例題相似的題目,在題目之前有特別提醒,提醒學生解答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課後練習選用課本上的例題,題目之後有提示,提醒學生完成後與課本例題對比,尋找不足,規範解答,充分利用課本例題的示範作用。最後的閱讀題利用課本閱讀材料上一個小小的印刷錯誤設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示中用到一些語氣詞,目的是爲了給學生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板書體現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及方法,層次分明,對學生歸納總結起到示範作用。

六、 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爲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實例引入讓學生觀看“神六”起飛、汽車剎車體會什麼樣的運動可以看成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豐富感性認識。第二環節由汽車加速實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兩種推導方法,讓學生體會數學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環節用同樣的實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這裏方法一因爲平均速度是難點,所以教師要用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公式,再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和剛剛所學的速度公式就可以推導出位移公式。對於方法二用v-t圖象推位移公式,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出關鍵詞組提示學生,在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的基礎生,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變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思想,理解可以用v-t圖象上圖線下方圍成的面積計算位移的數值,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位移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再次體會數學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環節由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與方法,教師點評。第五環節課堂練習本環節給出兩個例題(例題2爲備用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再點評,提醒學生解答這類題必須先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選擇公式求解;解答過程的書寫格式必須規範;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4篇:物理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爲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爲以後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後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並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着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後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說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麼關係?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註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爲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於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爲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說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說目標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進行初步的探究。

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

(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四、說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爲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爲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於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爲目標和路線都明擺着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係,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第5篇:物理說課稿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爲你提供物理說課稿的寫法。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節內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當中的第二節,教材在之前已經安排了有關於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說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於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內容:本節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②理解什麼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實驗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實例認識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 / W總 進行計算。

難點:會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二、 說學情

學生通過對第一節內容的學習,已經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也瞭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礎上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們的思維還明顯依賴於直觀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所以應該儘量爲他們創設直接簡單的問題情境,啓發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 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實驗法、創設情境法、分析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四、 說教學過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鐘時間)

演示實驗:通過讓學生思考前後兩次拉同樣重的勾碼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爲什麼不相同?學生猜想之後揭開謎底:一個是用手做功,而另一個是用機械(動滑輪)做功。通過用機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設疑:用機械做功的效率怎麼樣?從而引入今天學習的課題。

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顧了機械可以省力、功的計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爲這節課的新課內容教學奠定基礎。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 新課教學(約30分鐘)

1、分析比較演示實驗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動滑輪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2、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課本圖片,讓學生在已經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基礎上,說出三種方法的有用功、額外功分別是對哪些物體做功,並計算這些功及總功的大小。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並在後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分析三種辦法中有用功在總功中佔的百分比,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並指出η總是小於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這樣設計體現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

4、鞏固知識,規範計算格式,講解課本109頁例題。

例題: 起重機把質量爲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例題鞏固知識、強調本節課的重點之外,也爲後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5、引導學生討論例題的結果,並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結合生產生活實例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

通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5、爲了突出、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也爲了規範解題的計算格式,接下來對課本109頁例題進行講解。

6、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

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設疑:利用哪塊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機械效率是否最高?

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設計—實驗—歸納—交流”的探究過程。

這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實驗開始前通過設疑——猜想,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爲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不僅完成了實驗目的,又對機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應和強化了前面重難點的學習。

(三) 課堂交流與練習(4分鐘)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裏,從井裏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裏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2、計算:用一動滑輪將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過討論和計算,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課堂小結、佈置作業(2分鐘)

1、 11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2、 利用網絡瞭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通過什麼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有用功:爲達到目的必須要做的功

2. 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用+W額外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η=W有用/W總(常用百分數表示,η<1)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5篇物理說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物理說課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