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

第1篇: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

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

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

作爲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章第節(板書題目)。下面我將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說明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是我們怎樣聽見聲音,主要讓學生瞭解聲音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並瞭解骨傳聲和雙耳效應,增加學生對人類的瞭解。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傳播的基礎上學習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是學習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瞭解骨傳導。知道什麼是“雙耳效應”

方法與過程: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蒐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通過貝多芬耳聾後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3、重點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理論聯繫實際,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運用直觀法、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八年級學生處於中學期間的過度階段,自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等學習方法,着力開發學生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表現空間。

四、教學過程

爲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複習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通過複習前面知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鞏固,併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活動一: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人耳的構造圖,向學生講解人聽到聲音的原理,並引導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活動二: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中“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後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討論:在這幾種情況下,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學生分小組談論,教師巡視查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只能感覺人體可以傳聲,但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因此教師應給予適當的引導。並讓小組派出代表公佈討論結論,最終師生共同總結出,骨頭能傳聲

這樣設計通過自己試驗探究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活動三: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哪些問題?你獲得了什麼知識?

通過問題式的小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外作業是課內作業的延續,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效地進行第二次學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佈置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1題

選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2題

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個層次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學生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獲得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五、板書設計

爲了使板書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以上板書。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第2篇: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

這篇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2.2《我們怎樣聽見聲音》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五個段標組成,即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條件、聲音的傳播有多快和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是按照“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後經過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安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物體振動發聲的實例,結合國小已有的知識,說明物體發聲的條件。通過與水波、彈簧上的疏密波的對比,引入聲波;再通過實驗,說明聲音傳播要有介質,且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依照國中生物課上已經知道的人耳結構圖,回憶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2、三維教學目標: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並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瞭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難點:聲音的傳播條件。

二、說教法、學法

聲音與我們息息相關,學習本節內容要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並通過探究、實驗,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要注意將學到的知識及時服務於社會,解釋生活實際中的聲現象。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動畫、圖片及文字展示聲現象奇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在國小有關聲現象的學習,同時聲現象與人類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生的直觀感覺知識豐富,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基本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着濃厚的興趣。國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他們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慾望,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着積極的作用。但他們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因爲在做實驗和觀察實驗時不夠仔細,教師要在實驗時,注意提醒學生讓他們觀察什麼,怎樣觀察。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⑴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 ⑵演示:敲擊一下鼓,我們聽到了聲音。

⑶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呢? ㈡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⑴實驗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①將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頭兩側後說話、唱歌; ②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③用手攪動水;

④用錘子敲鑼,再用手按住鑼面;

⑤捉幾隻能夠發出清脆叫聲的昆蟲,觀察發聲時的現象; ⑥風吹樹葉嘩嘩響??

⑦做課本第25頁圖2-12所示的實驗,振動的音叉彈起塑料小球,爲後面的聲波做好鋪墊。

⑵實驗結論:振動可以發聲,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爲聲源。

⑶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新的發現,我在此設計了一個“想一想、議一議”:蟋蟀、蜜蜂、蚊子、樂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樣發聲的?

2、聲音的傳播——聲波

⑴用多媒體演示水滴滴入平靜的水面,指導學生觀察水的振動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體演示彈簧一端振動時,振動在彈簧上形成疏密相間的波。

⑶演示敲擊音叉時,人耳能聽到音叉振動發聲的現象,這時教師用多媒體模擬音叉振動形成疏密相間的聲波向四周傳播的過程。

⑷由學生根據水波、彈簧波的形成及傳播,總結出結論: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3、聲音的傳播條件 ⑴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猜想和假說:聲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麼東西來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麼東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傳播。

進行實驗:

①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學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魚缸中盛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上沿,金魚立即受驚;

③用空氣、木杆、金屬棒、塑料棒、書本等物體傳遞振動的音叉聲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聲音能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效果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的效果比在氣體中好。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探討:當宇航員到達月球后,他們是怎樣進行相互間的交談的?

4、聲音的傳播有多快

①讓學生閱讀課本,瞭解什麼是聲速?

②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質中,聲速跟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速爲340m/s。

④討論:a、百米賽跑中,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爲什麼? b、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

⑤這一部分內容學生的感性認識相對較少,可在課後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做一個測定聲音速度的探究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5、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⑴通過“當喇叭發聲時,肥皂液膜會發聲振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是振動形式的傳播。

⑵用多媒體介紹人耳的構造,根據人耳的構造,討論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此時教師進行適當點撥,並用多媒體圖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聲源→聲波→外耳道→鼓膜→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耳蝸→聽覺神經。

㈢小結

根據黑板上簡單的板書內容,讓學生對這節課進行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複述有關內容,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利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認識,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