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調研農業生產報告多篇

調研農業生產報告多篇

【第1篇】重慶市黔江區農業生產資料經營狀況調研報告

重慶市黔江區農業生產資料經營狀況調研報告

一個時期以來,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營銷觀念和營銷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國農資流通渠道進一步放開,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活動已不是傳統的“採購加供應”,農資市場出現了經營渠道紛雜,以農村供銷社爲主渠道獨家主宰農資市場的局面,已成爲歷史,現已變成農業服務部門、生產企業、個體等多頭經營的格局,其中尤以個體經營佔據了市場的大壁河山。在經營中,爲了各自的利益,他們採取多種辦法和措施積極佔領農資市場這塊陣地,在農資貨源上早做準備、擴大品種、增加數量,在價格上採取薄利多銷策略,在服務中沒有官商作風,將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直接送到農村、田頭,農民在農資市場競爭的新格局中,真正得到了實惠。

一、農業生產資料經營基本情況

近年來,國家對農資經營主體資格的限制減少,經營主體多元化。隨着農村供銷社和農資部門的深化改革,農資經營渠道進一步放寬,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002年以來,我區加大了對農資經營市場的管理,多次開展清理、整頓,保證了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全區農資貨源充足,價格趨向平穩。

2002年,我區農業生產資料經營銷售總額達到10503萬元。在我區的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企業有17家,全區農業生產資料經營門點數達386個:

2、全區化肥銷售總額7056萬元,其中包括:(尿素、磷肥、25%複合肥、碳酸氫銨)尿素銷售額要佔總額的三分之一,有門點178個,其中有個體批發24個,其它以零售經營模式進行交易,進貨渠道都是從在彭水的廠商處批發購進,暫無連鎖經營企業進入。

4、全區飼料及添加劑銷售總額1650萬元,其中:(育肥豬料、蛋雞飼料)佔大部分,有經營門點159個,其中有個體批發37個,暫無連鎖經營企業進入,大都以批發、零售經營模式進行交易,一般在重慶、成都、榮昌進貨。

5、全區獸藥銷售總額124萬元,有經營企業3個,經營門點118個,其中有個體批發3個,暫無連鎖經營企業進入,大都以批發、零售經營模式進行交易,一般在重慶、成都、榮昌進貨。

6、全區漁機漁具銷售總額3萬元,有經營門點7個,都以個體零售方式進行交易,暫無連鎖經營企業進入,一般在重慶、湖南交易市場進貨。

(注:經營門點中,有的是同時經營種子、農藥或種子、農藥、化肥或種子、飼料或種子、化肥或農藥、化肥等)

【第2篇】當前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情況調研報告

當前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情況調研報告

爲紮實推進人大機關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按照學習實踐活動領題調研工作方案安排,縣人大常委會部分組成人員組成調研組,於4月4日至6日就我縣當前農業生產及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調研基本情況

調研組主要圍繞種植業生產及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先後深入通州鎮、卡羅鄉、甘寨鄉、平湖鎮等鄉鎮開展調研。在聽取有關鄉鎮工作情況彙報的基礎上,先後查看了通州鎮平裏河村的大棚蔬菜種植、金橋村的烤煙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種植、新星村的有機高梁育苗種植,卡羅鄉卡羅村曾家寨田煙示範點等。調研中還與鄉鎮幹部及羣衆座談、交流,瞭解當前我縣農業生產的現狀、困難和問題,認真收集來自基層的意見和建議。

從調研情況看,各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今年的各項農業農村工作,認真貫徹縣委十屆六次全委(擴大)會和全州春耕生產等會議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備耕工作做到“動手早、抓得實、形勢好”,主要體現在:一是目標任務明確。各鄉鎮在穩定常規農業生產的同時,大興產業結構調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點。如通州今年春耕生產重點是抓好烤煙、早熟蔬菜和糧食生產,明確了今年烤煙面積4300畝,試種1000畝有機高梁,4000畝優質水稻,並將目標任務及時分解落實到各村。二是技術培訓到位,羣衆生產技術得到提高。各鄉鎮始終把提高農民種植水平作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力求科技備耕,農民的生產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認真惠農政策,羣衆春耕生產的積極性高漲。受惠農補貼政策及糧食價格的影響,使農業生產比較效益提高,羣衆生產積極較高。四是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儲備到位、量足,各鄉鎮農用物資貨源充足,農民選擇餘地大,完全能夠滿足春耕生產的需要。五是強化現代農業示範點建設,農技推廣力度加大。各鄉鎮主要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範,新技術示範,生態家園循環農業示範,農業產業化經營示範,產業強村示範和建立培訓基地等,使現代農業示範有新的特色。

在調研中,各鄉鎮反映了不少困難和問題,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

種植業生產方面:長期以來,我縣的種植業產業化水平始終難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煙之外就沒有其他產品可以成規模地進入市場,而烤煙的產量質量由於受政策、投入和市場制約,要將其做大做強的空間小和難度大。近年來,全縣各級各部門都在積極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進行了許多實踐,涌現出了大戶承包、公司帶動、科技示範、引進外資開發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機制,推動了果蔬、苗木、中藥材、蠶桑、茶、仔豬繁殖、土雞生產等產業的發展。但是這些產業由於沒有真正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在發展中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所選項目沒有很好地體現比較優勢,特色不突出,許多項目都是跟着別人的尾巴走;二是規模小,基地建設滯後,由於規模小,產品在市場上根本佔不了份額,沒有規模效益,基地建設也就跟不上,由於沒有規模,形不成專業市場,就更談不上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場開拓力度不大、信息不靈,目前發展的項目,大多數都把眼睛盯住縣內市場,大家都在談市場,但就是沒有專人去闖縣外市場,開拓市場,一些項目只要市場出現供大於求或價位走低,項目就更換門庭,而當市場需求量增加,價位回升時,又出現了無基地、無產品;四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運行機制仍然在封閉保守的個體經營中徘徊,在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佈局,資金籌措,市場開拓、產品開發、基地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契約關係不牢固,誠信原則堅持得不好,抵抗風險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產業規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務不到位,現階段在貧困地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全依靠市場配置各種資源難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龍頭企業搞好各種服務也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務力度,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扶持政策不具體,有的政策落實難度大,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行業的服務也不到位;六是產品加工升值滯後,由於我縣交通路況很差、距中心城市較遠,農產品運輸成本較高,而大多數農產品都是原料型產品,由於加工環節薄弱,農產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後利潤空間很小,調動不了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七是農用物資價格漲浮過大,大大超過羣衆的購買力,給春耕生產的科技推廣造成嚴重影響;八是由於縣內煤礦生產滯後,煙煤調運較困難;九是資金投入不足,致使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力度和技術跟蹤服務力度不夠,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術力量缺乏,鄉鎮農技中心人員多,但專業人員少。

結構調整上: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缺乏一定的穩定性,經常出現“一年幹一樣”的情況;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缺乏遠景規劃,發展的措施不夠具體有力;三是缺乏項目啓動資金,使規模產業難以組織實施;四是缺乏產業在全縣 的統籌發展,鄉鎮各自爲戰的狀況未根本改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是鄉鎮缺乏對水利工程的管護能力,水利設施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能;二是職能部門因受資金、技術的制約,對水利設施的管護力度不夠,對病險水庫、水渠的除險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損壞的山塘水庫及溝渠短期內不能得到及時修復,羣衆意見較大。

畜牧產業方面:一是缺乏技術指導,羣衆養殖科技含量不高,產業成效不明顯。二是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各種貼息政策落實難,羣衆缺乏擴大規模的啓動資金,規模養殖難以做大。三是缺乏技術人員,防疫工作服務難以到位,疫病風險大於市場風險。

二、對策和建議

我縣的農業發展面臨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村合作組織作用發揮不夠、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瓶頸制約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強化等方面的問題。爲加快推進我縣特色農業發展,切實發揮其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調研組認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立足科學發展充分發揮我縣農業資源和區位優勢,以擴張生產基地規模爲基礎,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爲載體,以龍頭企業帶動完善利益聯接機制爲紐帶,以培育品牌開拓市場爲手段,儘快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規劃佈局,明確特色農業發展的任務目標。着眼推進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圍繞山養、茶葉、蔬菜、林果、優質專用糧油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在明確全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規劃佈局、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特色農業生產區的規劃佈局和發展目標。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持體系。一是財政扶持政策。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的基礎上,制定縣級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銀企對接平臺,積極引導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

(三)抓示範引導,培育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進典型。爲引導和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加大示範基地和園區建設力度,並將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類型的特色農業先進典型,通過新聞媒介、現場會議、農業產業化簡報、新農村建設簡報等多種方式不斷進行總結和宣傳推廣。

(四)抓配套服務,構築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圍繞影響和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從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一是產前信息服務。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戶延伸,及時向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傳遞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產中技術服務。圍繞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特別是圍繞種養業基地項目建設。三是產後營銷服務。充分發揮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市場開拓方面的獨特優勢,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大力發展合同訂單農業和產業化經營,有效解決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五)抓督導考覈,完善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機制。圍繞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在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季節,加強對各地特色農業發展的督促、指導;實行特色農業發展調度制度,定期調度通報各地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和進度;實行嚴格考覈獎懲制度,把特色農業發展納入農村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考覈內容,年終按照考覈結果兌現獎懲。

在注重“五抓”的基礎上,着力從“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特色農業聚集度和規模化程度。繼續深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圍繞縣六大農業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加快膨脹生產基地規模,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迅速提升特色農業產業聚集度和規模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二是突出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業附加值和檔次水平。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爲載體,圍繞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經營,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普及,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檔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農業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圍繞特色農業發展,積極開展農業“三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和地方名優品牌申報認證,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爲載體,搞好品牌開發培育和宣傳推介,提高特色農業在市場的知名度、佔有率。

四是突出龍頭企業建設,提高特色農業發展帶動能力。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爲載體,實行領導包保責任制,建成一批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着力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農業發展激勵機制。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斷強化對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對特色農業規模基地、農業龍頭企業重點項目、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普及、農產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補助和考覈獎勵力度,建立健全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和激勵機制,落實政府扶優扶強政策,促進特色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第3篇】縣前三季度農業生產調研報告範文

今年以來,全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農民增收致富,狠抓各項政策落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拓寬農業生產空間,確保農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一、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運行情況

(一)農業生產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9億元,比上年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8億元,比上年增長5.2%。

【第4篇】農業生產調研報告

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實施調研報告

中央財政整合支農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是財政部門轉變投資機制調整投資方式的一項創舉,其目的是優化配置資源,支持優勢產業發展,推動規模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條,夯實產業基礎,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利用財政引導資金,帶動部門和社會資金向農業產業投。2022-2022年,我縣實施了現代農業建設項目,推動我縣農業支柱產業——柑橘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爲進一步搞好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投資效應,加強項目的科學管理。近段時間以來,我們對前幾年我縣現代農業建設實踐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評估了我縣項目實施的成果與得失,

一、我縣現代農業項目建設基本情況

1、縣域農業產業基本情況

石門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享有“橘城”、“茶鄉”、“生態菜園”美譽。2022年,全縣gdp爲76.6746億元,財政總收入68079億元,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2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38元。農作物播種面積142.4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葉、蔬菜等,其中柑橘是第一大支柱產業,產業收益爲縣內30萬人的主要增收來源,現有種植面積44.05萬畝,2022年產值4.51億元,佔農業總產值9.54%,綜合產值6

億元左右,具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中國柑橘之鄉”、“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中國柑橘產業20強”縣之稱。爲此,我縣選擇集中支持柑橘產業,符合我縣產業實際,符合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建設基本要求。

2、我縣現代農業建設項目概況

2022年-2022年,我縣連續3年實施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建設項目,按照財政部和省財政廳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我縣重點支持優勢產業、集中區域、集中支持環節,確定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爲支農資金整合柑橘產業建設,先後建設8個鄉鎮35個村,受益農民68529人,中央財政引導資金,集中支持柑橘無病毒種苗推廣和採後商品化處理生產線與包裝。共計投資16426 .26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引導資金1400萬元,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5758 .798萬元,引導社會融資和農民自籌資金9277.47萬元。取得直接經濟效益1618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36.1元,新增就業人口3350人,通過項目建設,區域內產業基礎得到夯實,產業水平得到提升,道路、灌溉、飲水、供電、文化教育等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人居環境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優化。

二、現代農業建設成果

1、夯實了產業基礎。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建設的主旨是:充分發揮中央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作用,優化配置資源,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集中財力,集中投入,支持優勢產業、重點區域的農業產業發展,增強農業綜

合生產能力,提升產業水平,提高投資效率,形成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在現代農業建設中,我們堅持規劃統籌發展,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重點進行項目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年來,共新建硬化鄉村道路56.573km,建設公路橋2座,建設田間道路18. 4km,襯砌砼化灌溉渠道31898m,排水溝渠500m,整修加固水庫3座,整修攔河壩3處,整修骨幹山塘128口,建設人畜飲水工程7處,鋪設供水輸水管道41.87km,興建農民素質教育中心3處,建設面積1800m,支持30個農戶進行了改水改廁等鄉村清潔工程建設,建設了一處土壤農化化驗室,添置配備了化驗室儀器設備,綠化美化村落1500 m,綠化村道1.2km,新建沼氣池100口,增加農業機械設備1320臺(套),增加定性耕地500畝,加強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產業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農業抗風險能力,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

2、增強了產業發展後勁。現代農業項目建設注重生產基地建設和產業改造升級,不僅能取得直接經濟效益,而且對產業後續發展可以產生後繼支撐作用。在項目建設中,我們利用中央財政引導資金、重點發展柑橘生產基地5500畝,實施老園改造和品種改良1880畝,栽植無病毒種苗44.75萬株,爲提高柑橘綜合生產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提升柑橘生產水平

三年來,我縣支農資金整合柑橘產業建設項目的都把推動標準化生產、提高柑橘採後商品化處理水平列爲重要建設內2,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5篇】縣前四季度農業生產調研報告

今年以來,全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農民增收致富,狠抓各項政策落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拓寬農業生產空間,確保農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一、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運行情況

(一)農業生產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9億元,比上年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8億元,比上年增長5.2%。

(二)夏糧豐收,秋糧略減。據統計,今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爲98.5萬畝,增加0.4萬畝,總產量預計達到34.7萬噸,比去年增加0.5萬噸,增長1.6%;畝產預計352.2公斤,比去年增加4.1公斤,增長1.2%。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6.7萬畝,總產達15.1萬噸,比去年增產0.7萬噸,增長4.8%;平均畝產323.1公斤,比去年增產10.8公斤,增長3.5%;全縣秋糧播種面積51.8萬畝,比去年減少0.2萬畝;預計總產19.6萬噸,比去年減0.1萬噸,減0.7%;平均畝產378.4公斤,比去年略減。

(三)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到三季度末,全縣存養奶牛3.3萬頭,同比增長5.6%;生豬存欄33.8萬頭,同比增長1.8%;羊存欄23.3萬隻,同比增長0.4%;家禽存欄1290.6萬隻,同比增長0.2%。出欄生豬34.3萬頭、羊19.7萬隻、家禽5596萬隻,同比分別增長1.2%、-3.9%、-1%。實現肉類總產量達11.6萬噸,同比增長3%;禽蛋產量3.5萬噸,同比增長1%;奶類產量7.9萬噸,同比增長5.6%。

(四)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前三季度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10601.8元,同比增加1976.1元,增長22.9%。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家庭經營收入大幅度回升,這是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人均4725元,同比增加827元,增長21.2%。二是工資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這是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4874.7元,增加647元,增長15.3%。其中:農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勞務收入人均2436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增長32.3%。三是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人均1002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長100.4%。

二、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較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有限,“靠天吃飯”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善,糧食生產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受今年8月3日的10號“達維”颱風的影響,縣山區遭受特大鳳災和水災,致使山區羣衆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損失,生產、生活受到了影響。部分糧食作物倒伏、受淹,影響了糧食的豐收。

(二)畜牧業規模戶所佔比重偏低。一是全縣畜牧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後,散養仍然佔有很大比重,全市生豬存出欄中規模戶(生豬存欄40頭以上的戶)佔的比例在80%左右,而全縣僅在40%。二是由於受到冶源水庫水資源保護地限養、禁養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業發展。

(三)農村市場價格不穩定。雖然農產品整體價格平穩,但是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將會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不確定因素。例如,今年的山楂生產,雖然山楂豐收了,但是價格的不穩定,造成了農民豐收不增收。

【第6篇】鄉鎮發展高效農業生產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鎮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着力發展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努力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全鎮初步形成了以點帶面輻射全鎮,以企帶農增加效益的新格局。但是,我鎮的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與鎮委鎮政府的要求和先進地區的成效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深入剖析原因,對症下藥求突破。

針對我鎮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方面滯後的狀況,鎮黨委、政府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剖析原因,着力尋找突破口。經過分析研究,我們認爲造成我鎮目前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農民思想觀念比較保守,仍抱住傳統農業不放,對高效農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接受能力差,心中沒底,顧慮重重,不願也不敢走高效農業之路。二是對農民引導不力,缺乏有力的政策、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扶持,沒有建立有規模、有特色的示範點,未能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農民羣衆對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觀望的多,實際介入的少,議論的多,行動的少。三是未能充分理順眼前利益和長遠收益的關係。在省政府加大對種植水稻、小麥的補貼,以及稻麥價格上漲後,農民不願意在發展經濟作物上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認爲種植稻麥兩季不但不賠錢了,還能稍有積餘,就已經滿足了,捨不得再多花農本搞高效農業和產業化經營,生怕搞不好會血本無歸。我們認識到,宣傳發動不到位,造成羣衆觀念保守,是我鎮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工作滯後的重要原因。我們決心以宣傳發動爲突破口,不斷加大投入,快速推進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工作,逐步在全鎮形成規模產業帶、特色農業區,促進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

二、加強組織領導,引導農民轉變生產方式。

一是在領導力量上進行重點傾斜。切實把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做到黨政一把手親自過問,並督促各個項目的有效實施;分管領導專職跟蹤,確保項目按時保質建設到位;抽調農業技術人員分村定點提供技術支撐,進行對口支持,力爭在今年下半年建成一個1000畝連片的高效農業示範區,完成1個5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二是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種養觀念。通過走出去觀摩的方法,帶領規劃區內的幹部羣衆到周邊先進地區觀摩學習,促使他們走出傳統種植的思維定勢,自覺進行高效規模種養嘗試。同時,強化引導,讓全鎮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發展高效農業的行列之中。三是不失時機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摸準市場行情,找準產業定位,發揮資源優勢,鼓勵村組幹部和種養能手大膽引進新品種,學習新技術,確保高效益。四是制訂激勵措施。在省、市、縣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我鎮將從鎮有資金中拿出10萬元,扶持農民發展高效農業。五是搞活流通。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保證農民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賣出好價錢。

三、發揮資源優勢,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我鎮將充分挖掘本鎮的特色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各種特經作物。一是依託鄰近縣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重點在趙市村、汪羣村、薛垛村發展500畝連片的大棚蔬菜種植,做到時令蔬菜和反季節蔬菜一起上,確保大棚不空茬,實現效益最大化,力爭畝收益年均達到1萬元以上。同時要不斷擴大規模,增加品種,形成特色,確保在供應本地市場的基礎上,逐步打入上海、南京、蘇州等大中城市。二是依託龍頭企業優勢,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規模農業。整合稻米加工企業,提高稻米加工的品位和檔次,創名牌、搶市場、進超市,推動綠色農業快速發展。組織農戶形成種養聯合體,積極掛靠外地龍頭企業,實行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使農戶不愁出路,安心發展。三是依託流通優勢,拓展高效農業發展空間。我鎮將克服交通不便捷的困難,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對鎮內的農民經紀人進行培訓,組建農民經紀人協會,在無錫、上海等地設立銷售窗口,構建銷售網絡,拓寬銷售渠道,爲發展高效農業搭建平臺。

四、建立考覈機制,加快高效農業發展進程。

一是對全鎮的農業產業化工作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落實到村組、農戶,並明確各村黨組織書記爲第一責任人,鎮成立督查考覈小組,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二是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農技農經人員服務到田頭農戶,幫助農民進行算帳對比,向農民提供技術、信息、金融服務,保證高效農產品產得出、長得好、銷路暢,真正爲農民增收發揮“高效”作用。認真抓好現有政策的落實,使優惠政策進村入戶,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三是對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進行量化考覈積分,納入到全年的農業農村工作考覈之中,實行一票否決。對工作不力,完不成目標任務的,予以經濟處罰;對超額完成任務的,給予獎勵,並作爲評優的重要依據。從而在全鎮上下形成關心、支持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強烈氛圍,通過強有力的措施,推進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工作快速發展。

【第7篇】縣前三季度農業生產調研報告

今年以來,全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農民增收致富,狠抓各項政策落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拓寬農業生產空間,確保農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一、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運行情況

(一)農業生產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9億元,比上年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8億元,比上年增長5.2%。

(二)夏糧豐收,秋糧略減。據統計,今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爲98.5萬畝,增加0.4萬畝,總產量預計達到34.7萬噸,比去年增加0.5萬噸,增長1.6%;畝產預計352.2公斤,比去年增加4.1公斤,增長1.2%。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6.7萬畝,總產達15.1萬噸,比去年增產0.7萬噸,增長4.8%;平均畝產323.1公斤,比去年增產10.8公斤,增長3.5%;全縣秋糧播種面積51.8萬畝,比去年減少0.2萬畝;預計總產19.6萬噸,比去年減0.1萬噸,減0.7%;平均畝產378.4公斤,比去年略減。

(三)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到三季度末,全縣存養奶牛3.3萬頭,同比增長5.6%;生豬存欄33.8萬頭,同比增長1.8%;羊存欄23.3萬隻,同比增長0.4%;家禽存欄1290.6萬隻,同比增長0.2%。出欄生豬34.3萬頭、羊19.7萬隻、家禽5596萬隻,同比分別增長1.2%、-3.9%、-1%。實現肉類總產量達11.6萬噸,同比增長3%;禽蛋產量3.5萬噸,同比增長1%;奶類產量7.9萬噸,同比增長5.6%。

(四)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前三季度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10601.8元,同比增加1976.1元,增長22.9%。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家庭經營收入大幅度回升,這是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人均4725元,同比增加827元,增長21.2%。二是工資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這是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4874.7元,增加647元,增長15.3%。其中:農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勞務收入人均2436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增長32.3%。三是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人均1002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長100.4%。

二、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較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有限,“靠天吃飯”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善,糧食生產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受今年8月3日的10號“達維”颱風的影響,縣山區遭受特大鳳災和水災,致使山區羣衆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損失,生產、生活受到了影響。部分糧食作物倒伏、受淹,影響了糧食的豐收。

(二)畜牧業規模戶所佔比重偏低。一是全縣畜牧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後,散養仍然佔有很大比重,全市生豬存出欄中規模戶(生豬存欄40頭以上的戶)佔的比例在80%左右,而全縣僅在40%。二是由於受到冶源水庫水資源保護地限養、禁養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業發展。

(三)農村市場價格不穩定。雖然農產品整體價格平穩,但是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將會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不確定因素。例如,今年的山楂生產,雖然山楂豐收了,但是價格的不穩定,造成了農民豐收不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