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中數學說課稿新版多篇

國中數學說課稿新版多篇

國中數學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作用: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這部分內容有關聯的是後面列方程解應用題,學好這一節課,將爲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義。

2.掌握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瞭解解分式方程時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並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驗根方法。

4.在學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驗根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三、說重難點

本節重點是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轉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設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爲整式方程,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關鍵,因此轉化過程中主要是找方程兩邊的最簡公分母。難點分析:解分式方程學生容易出錯,關鍵不能理解在方程變形的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對於七年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亦可以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方程兩邊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爲零不能滿足方程同解變換的原則,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四、說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而再加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採用了啓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精講多練",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上知識點複習課時採用了啓發、引導式的同時,而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在做練習時,這除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上黑板以外,自己還在下面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則全班講評,個別小問題,個別解決。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複習什麼叫分式方程?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區分整式方程與分式方程的區別,能夠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下面環節的學習。

(2)解分式方程

①學生回憶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講解例題:

解:原方程可化爲:

方程兩邊同乘 ,約去分母,得

(x+3)-8x=x2-9-x(x+3)

解這個整式方程,得

檢驗:把x=3代入最簡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無解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同學們親自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鞏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教師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②學習例題交流討論,找兩組同學到黑板上嘗試解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合作研究,使每個學生對分式方程的解法進一步的認識,在此環節,鼓勵同學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聆聽。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問題要做出適當的評價,給同學以鼓勵和引導。

③我還設計了幾個小題讓同學們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況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師小結:

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大顯身手

設計意圖:鞏固

六、課內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提一個問題

國中數學說課稿 篇二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去括號是中學數學代數部分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以後化簡代數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識點當中的重要環節,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接受該知識點存在一個思維上的轉換過程,所以又是一個難點,由此不難看出,該知識點在國中數學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1、知識目標:1)學生經過觀察、合作交流、討論總結出去括號的法則,並較爲牢固地掌握。

2)能正確且較爲熟練地運用去括號法則化簡代數式。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2)鍛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分解、知識整合能力。

3、情感目標:1)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過程,培養其勇於探索的精神。

2)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

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應如何處理。

爲充分體現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同時鑑於七年紀學生的思維所呈現出的具體、直觀、形象之特點,爲突破難點,選用“情境——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通過直觀教學,藉助多媒體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參與、勇於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學法爲主,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緊扣教學重點,力求突破教學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置爲以下幾個環節:

複習舊知

承前啓後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探究學習

歸納總結

動畫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應用

拓展昇華

反饋調控

評價激勵

問題備份

全面考慮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回顧舊知,承前啓後 1、什麼叫做同類項? 2、敘述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3、若a、b、c均爲有理數,請指出以下代數式中的同類項及其係數,並進行合併。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於有括號學生暫時無法正確指出各項係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問題:第三問第二小題你會進行合併嗎?

回答 (意圖:對舊知識進行進一步加深和鞏固)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一: 週三下午,校圖書館起初有a名同學,後來某年級組織同學來閱讀,第一批來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來了c位同學,則館內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① a+(b+c) ② a+b+c 1、聯繫: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達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達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三)探究學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麼?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麼?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意圖: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四)創設情景,繼續新課 問題二: 若圖書館內原有a位同學,後來有些同學因上課要離開,第一批走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學,則館內還剩下多少位同學? ①a-(b+c) ②a-b-c 1、聯繫: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達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達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五)探究學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麼?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麼?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意圖: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六)理解應用,拓展昇華 解釋以下三個問題(理解部分) 1、法則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現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號前是“+”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②括號前是“-”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2、法則中關鍵詞語的理解“連同”指括號及括號前的符號,所以去括號不僅要去括號還包括它前面的符號。 3、隱性的一個條件要求:括號內第一項爲“+”號時,這個“+”號一般是不寫的,但你要把它顯現出來。

教師點評指導。 特別是第三個問題 要予以特別說明。

學生概括總結法則。 (意圖:使學生領悟到剖析數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鞏固應用(應用部分) 例1:去括號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號,再合併同類項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閱讀:當x=-2,y=-1時求多項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當x=-2,y=-1時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題的處理:教師啓發、引導、矯正,並從學生角度提出問題。例2③在解題步驟上要引導學生,保證解題的正確性、高效性。

教師請不同數學素養的學生就閱讀部分給以說明,進行點評。

學生自己探究思考後回答相應結果,並簡述理由。

(意圖:體現彈性,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層教學)

(七)反饋調控,評價激勵 1、練習教科書p110練習1、2、3題

2、課堂小結 (以問答形式,讓學生參與小結,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明確學習目標的效果)。 1、教師就學生練習分別給以指導。 2、及時表揚鼓勵。 3、強調書寫格式。

問題: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你有什麼收穫?

認真完成,適時加以討論。 (意圖:及時給予分層強化訓練,強調重點、糾正錯誤點、緊扣關鍵點。)

國中數學說課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概念》。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是函數概念。函數內容是國中數學學習的一條主線,它貫穿整個國中數學學習中。又是溝通代數、方程、、不等式、數列、三角函數、解析幾何、導數等內容的橋樑,同時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高等數學的基礎。函數學習過程經歷了直觀感知、觀察分析、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通過學習可以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主體,所以要成爲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函數概念,能對具體函數指出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能夠正確使用“區間”符號表示某些函數的定義域、值域。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例,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係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進一步加深集合與對應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爲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數的模型化思想,函數的三要素。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符號“y=f(x)”的含義,函數定義域、值域的區間表示,從具體實例中抽象出函數概念。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認知規律以問題爲主線,我採用啓發法、講授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提問:關於函數你知道什麼?在國中階段對函數是如何下定義的?你能否舉一個例子。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函數概念》。

利用國中的函數概念進行導入,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框架行程知識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講解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實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與氣溫的變化關係;

(2)汽車勻速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變化關係;

(3)沸點和氣壓的變化關係。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上三個實例,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並根據國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判斷各個實例中的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是否爲函數關係。

預設:①都有兩個非空數集A、B;②兩個數集之間都有一種確定的對應關係;③對於數集A中的每一個x,按照某種對應關係f,在數集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y值和它對應。

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對上述實例的共同點並結合課本歸納函數的概念。組織學生閱讀課本,在閱讀過程中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1:函數的概念是什麼?國中與國中對函數概念的定義的異同點是什麼?符號“ ”的含義是什麼?

問題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是什麼?

問題3:區間的概念是什麼?區間與集合的關係是什麼?在數軸上如何表示區間?

十分鐘過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預設:函數的概念:給定兩個非空數集A和B,如果按照某個對應關係f,對於集合A中任何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確定的數f(x)與之對應,那麼就把這對應關係f叫作定義在幾何A上的函數,記作f:A→B,或y=f(x),x∈A。此時,x叫做自變量,集合A叫做函數的定義域,集合{f(x)▏x∈A}叫作函數的值域。

函數的三要素包括: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

區間:

爲了使得學生對函數概念的本質瞭解的更加深入此時進行追問

追問1:國中的函數概念與國中的函數概念有什麼異同點?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函數的本質爲兩個數集之間都有一種確定的對應關係,而且是一對一,或者多對一,不能一對多。

追問2:符號“y=f(x)”的含義是什麼?“y=g(x)”可以表示函數嗎?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符號“y=f(x)”是函數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值,一個數不是f與x相乘。

追問3:對應關係f可以是什麼形式?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對應關係f可以是解析式、圖象、表格

追問4:函數的三要素可以缺失嗎?指出三個實例中的三要素分別是什麼。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函數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追問5:用區間表示三個實例的定義域和值域。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運用啓發性的原則,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動手操作,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和同學之間討論,加強了學生們之間的交流,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自己列舉幾個生活中有關函數的例子,並用定義加以描述,指出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並用區間表示。

這樣的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對知識進一步鞏固,讓學生逐漸熟練掌握。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函數的概念、函數的三要素、區間的表示。

國中數學說課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有機會能參加這次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倍感榮幸。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一節分式的基本性質。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流程這六部分來說: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是繼整式之後對代數式的進一步研究。與整式一樣,分式也是表示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的一種工具,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常用模型之一。

分式的基本性質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一節分式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國小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分式變形的依據,也是進一步學習分式的約分、通分以及分式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學生掌握本節內容是學好本章及以後學習方程、函數的問題的關鍵,所以本節內容要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小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們採用類比的方法由數到式的轉化(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本教材的要求及自身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理解並熟練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靈活運用“性質”進行分式的變形。

3、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培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強合作交流的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從教學目標出發理解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是學習整個分式運算的關鍵,從學情分析出發,學生在化簡分式時容易忽略了分母的存在,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及應用。

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的化簡、變形。

五、教法與學法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1、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對教材和目標分析,本節內容主要採用問題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環境裏,經歷從數的基本性質到分式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觀察、類比、猜想、嘗試的思維活動中,發現性質、理解性質,並通過應用此性質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得到更深刻的體會,實現教學目標。逐步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 。

2、學法

不同的教法,就有與之對應的不同學法。採用問題引導探究的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經過小組討論分析、解決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經歷觀察,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數學思維的過程。

六、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從遊戲導入、問題探究、初試一把、緊緊相接、緊緊相擁、齊花開放、迸出火花。

國中數學說課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1課時,本節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從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開始,從整體的角度認識軸對稱的特徵;同時與圖形的三種運動(平移、翻折、旋轉)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圖形的三種基本運動中“翻折”在幾何知識中的作用,又爲學生後繼學習對稱變換、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等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這一節也是聯繫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實例理解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能夠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對稱軸;知道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繫。

2、經歷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探索它們的共同特徵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之美時,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它的豐富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是: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概念的區別與簡單運用。 難點是: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四、教法、學法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合作、大膽表述,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下面我具體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探究活動(一):軸對稱圖形

1、激趣導入、感受生活(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有關畫面) 圖片欣賞(課件):考考你的觀察力,這一醒目的標題,激起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這些圖片有什麼共同特徵?這一設計遵循教學要貼近生活實際的原則,學生仔細觀察後,能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然後,教師適時提出問題:這些圖形是如何對稱?怎樣才能使對稱的部分重合呢?讓學生觀察、猜想、探究、討論,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讓學生髮現:把一個圖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條直線翻折180度後能與這個圖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活動探究形成概念:實驗探究:把一張紙對摺剪出一個圖案(摺痕處不要完全剪斷),再打開這張對摺的紙,剪出一個美麗的圖案,請同學模仿老師的方法試一試。在欣賞、感知軸對稱的基礎上,學生肯定急於瞭解這些圖形到底美在哪裏。因此我設置了剪紙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創造美,在操作中感知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而後再對比上一活動中部分圖案,互相交流發現它們的共同的特徵“存在直線——將其摺疊——互相重合”。從而合作歸納得出概念,教師板書概念。

3、聯繫實際舉出幾個軸對稱圖形實例,並說出對稱軸(附課件)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符合條件的圖形,讓學生體會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生活中的許多軸對稱圖形,他們不但體現了一種對稱美,還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你們知道嗎?①錶盤的對稱保證了走時的均勻性②飛機的對稱使飛機能夠在空中保持平衡;③人眼睛的對稱使人觀看物體能夠更加準確全面;④雙耳的對稱能使聽到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4、綜合練習,發散思維: 這組習題的設計有圖形、數學……挖掘了生活右多種圖案,加強了學科間的滲透與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尋找知識的答案,體會學習的樂趣。

探究活動(二):軸對稱

1、動手操作,引入新知

將一張紙對摺後,用針尖在紙上扎出如圖所示的圖案,觀察所得圖案。位於摺痕兩側的部分有什麼關係?再觀察教材119頁圖14.1-3,看看每對圖形有什麼共同特徵?每一個圖案是由幾個圖形構成的?因爲學生已經瞭解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爲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都是對稱,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先運用動手實踐,進行剪紙,藉助人的各種感官認識,突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是指“兩個圖形重合”這一特點。按照“存在直線——將其摺疊——兩圖形重合”這條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得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對稱點的概念。教師板書概念。

2、鞏固練習,應用提高(課件)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理解和鞏固

3、列舉實例,展示才華 舉出生活中成軸對稱的例子,加深對軸對稱的理解。

活動(三):歸納總結 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說說你的發現。 對比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軸對稱 軸對稱 軸對稱 軸對稱圖形 是兩個 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 是一個 一個圖形形本身具有的特性 對摺後 兩個圖形完全重合 翻折後 與圖形的另一半完全重合 區別:軸對稱指的是“兩個”圖形之間的對稱關係,而軸對稱圖形是指“一個”圖形具有的對稱性質。

聯繫:①都是用對摺、翻折180°圖形重合來定義的;

②兩者可相互轉化,如果把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看成是一體的,那麼這“一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反過來,如果把一個軸對稱圖形互相對稱的兩部分看成是兩個圖形,那麼這“兩個”圖形是軸對稱的。這裏滲透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係,進一步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活動(四):識別圖形、感受對稱美

(1)、欣賞圖片,體會軸對稱所營造的對稱美。

(2)、在計算器顯示的數字0至9中,有哪些是軸對稱的?許多漢字都是軸對稱圖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各公司、企業的商標中有許多軸對稱實例和軸對稱圖形,如聯想,聯合證券,湘財證券,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各品牌汽車的車標中有許多都是軸對稱圖形,如奧迪,韓國現代,本田,富康,歐寶,寶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都是軸對稱圖形;線段也是軸對稱圖形,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強調:圖形的對稱軸是直線,不是線段、射線,而是線段、射線所在的直線。比如學生容易認爲角平分線是角的對稱軸,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是它的對稱軸,可以很好達到糾正錯誤的功效。其次掌握角、等腰三角形各有一條對稱軸,長方形有兩條,等邊三角形有三條,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而圓形是最特殊的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所以它的對稱性應用最廣泛。這樣可以使學生運用圖形的對稱性解決今後一些相關問題。

活動(五):動手操作、積極實踐、創造圖形

(1)、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對稱軸的另一邊畫出另一半,成爲一個完整的軸對稱圖形。由簡到難,層層第進。

(2)、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這個部分的設計,具有開放性,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動手能力、使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六):課堂小結

(1)、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定義;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我們所學的多邊形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的應用。)

(2)、談談你對本節課學習的體會與困惑。

(七):作業設計

發揮你們的想象,利用本節所學的知識,爲我們班設計一個班徽,要求設計的圖案是軸對稱圖形或成軸對稱,並有一定寓意。這是一道富有開放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作業題,給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平臺,使學生的活動由課內走向生活。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 謝謝!

國中數學說課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數的減法》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五節的內容。

“數的運算”是“數與代數”學習領域的重要內容,減法是其中的一種基本運算。本課的學習遠接國小階段關於整數、分數(包括小數)的減法運算,近承第四節有理數的加法運算。通過對有理數的減法運算的學習,學生將對減法運算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爲後繼諸如實數、複數的減法運算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鑑於以上對教學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認識和理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經歷探索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的過程,理解有理數的減法法則,並能熟練運用法則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2、能力目標:

經歷由特例歸納出一般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達能力;通過減法到加法的轉化,讓學生初步體會轉化、化歸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

在歸納有理數減法法則的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同伴間的合作學習。

爲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的理解和運用。教學難點是: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減法運算的意義並利用有理數的減法法則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已具備一定知識儲備和一定認知能力的個性鮮明的學生,而不是一張“白紙”,因此關注學生的情況對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學生經常會進行同類量之間的比較,因此學生對減法運算並不陌生,但這種認識常常流於經驗的層面;在國小階段學生進一步學習了作爲“數的運算”的減法運算,但這種減法運算的學習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種技能性的強化訓練,學生對此缺乏理性的認識,很多時候減法僅作爲加法的逆運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利用這些既有的知識儲備作爲知識生長的“最近發展區”來促進新課的學習,另一方面要通過具體情境中減法運算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減法的意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齡段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探索慾望強烈,但數學活動的經驗較少,探索效率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調控。

三、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結合本節課內容及學生情況,教學設計中採用“引導——發現法”組織教學。其基本程序設計爲:創設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驗證——總結歸納——反饋運用。

上述教學程序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學生的學習,因此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本節課應鼓勵和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親歷從列舉特例到歸納(不完全歸納)出一般的減法法則的全過程,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

四、過程分析:

教學環節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設 計 說 明

創設情境

自然引入

1、首先與學生互動談論合肥本地今日的氣溫,瞭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