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中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0篇《國中數學說課稿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中數學說課稿範文》相關的範文。

國中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篇1:國中數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判定是八年級教材的第二十章內容。這部分內容既是對前面所學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一個回顧和延伸,又是本章後續學習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同時它還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和圖形遷移能力,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判定的第一課時,主要探究與邊有關的三種判定方法。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國中階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判定在內的絕大多數幾何概念及定理。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已經逐步形成,學生對新鮮的知識也充滿了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條件中,又有許多頗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因此由教師組織教學,讓學生全開放自主探索平行四邊行的判定定理,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一次檢驗和再提升。

三、教學目標

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的證明、應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的過程需要經過對逆命題的猜想、圖形驗證、邏輯證明三個過程,需要讓學生體驗並逐步掌握這種發現數學結論的方法,因此判定定理的探究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習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後,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如何靈活準確的選擇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是本節的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寫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性質。

2、寫出以上性質的逆命題。、

以上逆命題是否正確呢?你會用什麼方法來說明它的正確性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究的問題:引入新課,教師板書課題。

(二)提出議題,引發思考: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積極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1、判定方法一: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判定方法二的探究過程:教師起主導作用,給出提示小組完成並交流。

圖形驗證:作一個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看是否都是平行四邊形。

邏輯證明:利用全等和平行線的判定證明。對學生來說不是難題。

歸納結論:讓學生語言歸納,作爲判定方法二。

3、類比以上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完成“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探究過程。

教師巡視,對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總結:圖形驗證過程會出現多種方法作圖:先畫兩條平行線再分別截取相等線段;或者利用格點圖作。

(三)例題引路,嘗試議練:

讓學生嘗試完成教材例題1,

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E、F分別是對邊BC、AD上的兩點,且AF=CE,求證:四邊形AECF是平行四邊形。

思路分析:已知一組對邊相等,要想證明是平行四邊形,只需證明另一組對邊相等或者是該組對邊平行,由已知條件可知能證明平行。

(四)鞏固練習:難點突破

1、點A、B、C、D在同一平面內,AB//CD,AD//BC,AB=CD,AD=BC,從這四個條件中選擇兩個,能使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選法有幾種。

目的:考察學生對所學三方法的熟練程度。

2、例題變式:如果把條件AF=CE改爲AF、CE分別是AD、BC的五分之一呢?

目的:如何根據條件正確的選擇方法。

3、求證兩線段分別平分的題目。

目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綜合運用。

六、課堂總結及作業佈置

1、由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及方法: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及探究一般數學定理的探究過程。

2、習題1、2

3、探究“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七、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突出三個特點:

1、動:判定方法的探究主要由學生參與,讓其感悟知識的發展、發生的過程。

2、變:儘量抓住時機對例題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3、引:探究和訓練中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適當給予引導,做到引而不灌。

八、教後反思

把判定定理的探究過程交給學生,這樣能把學生們的積極性,探索欲調動出來,加以老師的點撥,把本節的重點、難點個個突破,學生們的知識能力、情感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應該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國中數學說課稿範文(二)

一。說教材

《反比例函數的應用》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的課題,是在前面學習了反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基礎上的一節應用課。這一節的內容符合新課程理念,課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反比例函數的知識在生產和實際生活中經常用到,掌握這些知識對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具有實用意義。通過反比例函數的應用使學生明確函數、方程、不等式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三種重要的數學模型,它們之間有着密切聯繫,並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教學過程中,還滲透着建模思想、函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這些思想也爲後面學習二次函數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二。說目標

“反比例函數的應用”是反比例函數及其圖象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它是前面幾節課的綜合應用。由於函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根據教學大綱的明確規定並結合素質教育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反比例函數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應用十分廣泛的數學模型,使學生掌握生活中有一類兩變量的乘積爲定值的實際問題可歸結爲反比例函數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能模仿“利用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養成自己提出或構建數學模型的能力;提高綜合運用函數、方程、不等式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引例通過開放性的問題,作業中通過編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應用反比例函數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數學,進而努力學好數學的情感。

②使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辯證唯物觀。

③引例中讓學生具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獻愛心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把一類實際問題歸結爲反比例函數問題來解決,這是因爲:

1.反比例函數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數學模型,它真正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利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是通過對例題的解題過程進行歸納總結而得到的結論。它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知規律,蘊含了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對今後學習數學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注意在實際問題中函數自變量的取值範圍,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在突破難點時,我注意:

1.使學生熟練掌握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教學生學會“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它直觀、形象、好理解。

2.密切聯繫實際問題,注意觀察生活。

四。說教學方法

(一) 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例1,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反比例函數的應用,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法,降低難度。其餘,我都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問題教學法,讓一個個有階梯的問題充滿課堂教學,時時啓發學生的思維,這種教學方法符合以下教育規律:

1、遵循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體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2、創設問題情境,教師不斷啓發引導學生思考,由易到難,化繁爲簡,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二) 學法分析

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得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會自己探求知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學會尋找、發現,學會歸納總結,逐步掌握主動獲取知識的本領。

(三)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演示圖象,更好地教會學生“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同時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展示教學內容,擴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os語),是數學知識、能力發展的生長點和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去年下半年,勵才中學七年級(2)班黃晶晶同學的爸爸診斷爲肝癌,家中又突發一場大火,真是禍不單行,一下急需的10萬元款從何而來,關鍵時刻,羣衆積極響應鎮政府的號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結果,捐款總額比預期的還要理想。如果你是鎮政府領導,你除了積極做好思想動員工作之外,能不能運用反比例函數的知識對即將發動羣衆獻愛心進行策劃呢?

爲了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共同來學習以下兩道題目:

設計意圖:由學生身邊的事出發,激起學生的愛心,爲積極籌劃這個活動,帶着對數學的求知慾,進入例題的學習。

(二)範例設計

學習例1:

小明家離學校1500m,某天小明上學時,發現時間不多了,就加快了行車速度,①小明行車平均速度(υ)與所用時間(t)有怎樣的函數關係?②如果所剩時間爲15分鐘,那麼小明的平均速度至少達到多少才能按時到校?③爲了安全起見,小明的平均速度最快達到90m/min,他至少要留多長時間,才能安全到校?④畫出函數的圖象。

例1中,出現了一個常量,兩個變量;我們看,

平均速度(υ)隨所用時間(t)的變化而怎樣變化?是否爲反比例函數關係?若是可用反比例函數的有關知識去解決問題。

②、③兩問實際上就是函數的特殊情形,一是已知自變量,求函數值;一是已知函數值,求自變量。從這兩問,再引導學生探求自變量的取值範圍。 ④

問中,指導學生畫圖,分析問題(多媒體展示函數圖象)。

設計意圖:這道題是課本例1的改編,更換背景的目的是爲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後面的例2也是在課本例2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背景,目的也是如此。

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反比例函數的應用問題,我選擇教師引導法。引導學生聯繫反比例函數圖象及性質建立反比例函數模型,滲透函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在畫圖象前,已引導學生探究自變量的取值範圍,這樣就化解了教學難點。

學習例2:

小華同學的爸爸在某自來水公司上班,現該公司計劃新建一個容積爲4×104m3的長方體蓄水池,小華爸爸把這一問題帶回來與小華一起探討:

①蓄水池的底面積S(m2)與其深度h(m)有怎樣的函數關係?

②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設計爲5m,那麼蓄水池的底面積應爲多少平方米?

③由於綠化以及輔助用地的需要,經過實地測量, 蓄水池的長和寬最多隻能分別設計爲100m和60m,那麼蓄水池的深度至少達到多少才能滿足要求?

這是個幾何體積問題的應用題,我通過設置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逐步分析,最後通過建立函數這種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問題(1):這是一個幾何體積問題,問題中包含有哪些量? 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變量?

問題(2):在容積不變的情形下, 蓄水池的底面積S(m2)與其深度h(m)有怎樣的函數關係?爲什麼?寫出關係式。

問題(3): 函數關係式中自變量的取值範圍如何確定?從而決定函數值的取值範圍又是怎樣?

問題(4):能否畫出函數的圖象? (指導學生畫圖,分析問題,多媒體展示函數圖象。)

問題(5):題中②、③兩問能否利用圖象來解?如何解?

問題(6):題中②、③兩問除了利用圖象來解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方程解或不等式解?

設計意圖:對例2採用了設計問題系列,啓發學生思考,聯繫舊知識建立函數模型,解決了自變量的取值範圍從而確定了函數值的取值範圍,滲透了函數的思想,讓學生初步瞭解函數模型的建立方法。最後滲透一題多解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滲透“函數――方程――不等式”思想和“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解題後的再思考,將知識系統化。

(三)反饋練習

“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入寶山而空返”(華羅庚語),爲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會反比例函數知識的應用,我設計了例2的後續問題,讓學生練習。使課堂教學能前後連貫。

例2中的新建蓄水池工程需要運送的土石方總量爲4×104m3,某運輸公司承擔了該項工程運送土石方的任務。

①運輸公司平均每天的工程量υ(m3/天)與完成運送任務所需要的時間t(天)之間有怎樣的函數關係?

②運輸公司共派出20輛卡車,每輛卡車每天運土石方100 m3,則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該任務?

可以通過此類題反饋本節所學,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及時加強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

(四)回到引例,前後呼應

①現在大家能否利用我們剛掌握的知識來策劃發動羣衆獻愛心呢?

②如果每人平均捐款100元,那麼需要發動多少人捐獻。根據實際生活水平,每人平均捐款只能達到50元,那麼至少要發動多少人捐獻?發動人數與每人平均捐款數成怎樣的函數關係?當每人平均捐款數一定時,捐款總額與發動的人數成怎樣的函數關係?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到課堂之初的問題中,解決問題,使整個課堂教學渾然一體,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收穫

教師啓發學生思考回答下列問題,再由教師補充歸納本節所學知識內容。

(1) 通過本節反比例函數的應用的學習,我們掌握了生活中有一類兩變量的乘積爲定值的實際問題可歸結爲反比例函數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

(2) 初步學會了數學建模的方法。

(3) 樹立了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辯證唯物觀。

(六)作業佈置

根據新課程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我的作業佈置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其中選做題是一道自編題,我的目的是既鞏固所學知識,又複習了舊知,同時還能讓學生體驗一下做老師的愉悅。

(4)必做題: ①看課本例1、例2.

②做課本習題9.3

(5)選做題:

4月6日,姜堰溱湖溼地公園遊人如織,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蜂擁而至,“小數學”利用早上上學前的時間,來到公園門口,他發現……請你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編兩題,要求分別能利用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解決問題。

(七)板書設計

反比例函數的應用

數學思想 引例 ×× 例1 ×× 例2 ××

及本節新知 ×× ×× ××

×× ×× ××

收穫

結束語: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我的教學內容,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永遠處於一種亢奮狀態。

說課對我來說是新事物,今後我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節課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各位!

國中數學說課稿範文(三)

一。說教材

《反比例函數的應用》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的課題,是在前面學習了反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基礎上的一節應用課。這一節的內容符合新課程理念,課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反比例函數的知識在生產和實際生活中經常用到,掌握這些知識對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具有實用意義。通過反比例函數的應用使學生明確函數、方程、不等式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三種重要的數學模型,它們之間有着密切聯繫,並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教學過程中,還滲透着建模思想、函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這些思想也爲後面學習二次函數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二。說目標

“反比例函數的應用”是反比例函數及其圖象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它是前面幾節課的綜合應用。由於函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根據教學大綱的明確規定並結合素質教育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反比例函數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應用十分廣泛的數學模型,使學生掌握生活中有一類兩變量的乘積爲定值的實際問題可歸結爲反比例函數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能模仿“利用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養成自己提出或構建數學模型的能力;提高綜合運用函數、方程、不等式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引例通過開放性的問題,作業中通過編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應用反比例函數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數學,進而努力學好數學的情感。

②使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辯證唯物觀。

③引例中讓學生具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獻愛心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把一類實際問題歸結爲反比例函數問題來解決,這是因爲:

1.反比例函數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數學模型,它真正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利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是通過對例題的解題過程進行歸納總結而得到的結論。它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知規律,蘊含了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對今後學習數學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注意在實際問題中函數自變量的取值範圍,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在突破難點時,我注意:

1.使學生熟練掌握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教學生學會“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它直觀、形象、好理解。

2.密切聯繫實際問題,注意觀察生活。

四。說教學方法

(一) 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例1,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反比例函數的應用, ()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法,降低難度。其餘,我都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問題教學法,讓一個個有階梯的問題充滿課堂教學,時時啓發學生的思維,這種教學方法符合以下教育規律:

1、遵循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體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2、創設問題情境,教師不斷啓發引導學生思考,由易到難,化繁爲簡,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二) 學法分析

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得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會自己探求知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學會尋找、發現,學會歸納總結,逐步掌握主動獲取知識的本領。

(三)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演示圖象,更好地教會學生“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同時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展示教學內容,擴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os語),是數學知識、能力發展的生長點和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去年下半年,勵才中學七年級(2)班黃晶晶同學的爸爸診斷爲肝癌,家中又突發一場大火,真是禍不單行,一下急需的10萬元款從何而來,關鍵時刻,羣衆積極響應鎮政府的號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結果,捐款總額比預期的還要理想。如果你是鎮政府領導,你除了積極做好思想動員工作之外,能不能運用反比例函數的知識對即將發動羣衆獻愛心進行策劃呢?

爲了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共同來學習以下兩道題目:

設計意圖:由學生身邊的事出發,激起學生的愛心,爲積極籌劃這個活動,帶着對數學的求知慾,進入例題的學習。

(二)範例設計

學習例1:

小明家離學校1500m,某天小明上學時,發現時間不多了,就加快了行車速度,①小明行車平均速度(υ)與所用時間(t)有怎樣的函數關係?②如果所剩時間爲15分鐘,那麼小明的平均速度至少達到多少才能按時到校?③爲了安全起見,小明的平均速度最快達到90m/min,他至少要留多長時間,才能安全到校?④畫出函數的圖象。

例1中,出現了一個常量,兩個變量;我們看,

平均速度(υ)隨所用時間(t)的變化而怎樣變化?是否爲反比例函數關係?若是可用反比例函數的有關知識去解決問題。

②、③兩問實際上就是函數的特殊情形,一是已知自變量,求函數值;一是已知函數值,求自變量。從這兩問,再引導學生探求自變量的取值範圍。 ④

問中,指導學生畫圖,分析問題(多媒體展示函數圖象)。

設計意圖:這道題是課本例1的改編,更換背景的目的是爲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後面的例2也是在課本例2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背景,目的也是如此。

篇2:國中數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式乘法、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基礎上,由圖形的面積引出本節�n的內容。在前面一節學生已學過“平方差公式”,而這一節�n繼續探索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不僅在整式乘法運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後分解因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二次函數等有關內容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理能力。

2、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瞭解(a+b)2=a2+2ab+b2的幾何背景,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4、培養學生能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並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推導公式(a±b)2=a2±2ab+b2和對公式的正確理解是本節�n的教學重點,對完全平方公式的運用是本節�n教學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1、在知識掌握上,前面,學生已學過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運算,特別是已有推導平方差公式的基礎,再推導完全平方公式不是很困難。但是對於幾何圖形如何用代數來表示,從而表示圖形的面積,學生會有一定困難,另外,在運用公式時,對公式中a、b的理解,對“和”“差”符號的區別也會有些障礙。

2、我所教的班級的學生,對數學課有一定的興趣,愛發表見解,但是學生好動,注意力有時不集中,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圖形的直觀形象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髮表見解,培養他們有條理的思考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五、教學策略

1、學生已經有多項式乘法的基礎,前面又有了推導平方差公式的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中,採用啓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教給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的學習方法,教學中利用板書和例題向學生提供較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程序設計

㈠複習提問,引入新課。

教師首先複習提問:

1、前面我們學過了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運算,請計算:

①(2x+3)(x-2)=

②(2x+3)(2x-3)=

找學生口述,老師板演。

2、剛纔的第②小題,同學直接得出正確結果。運用了什麼公式?正確表達公式的內容(讓學生回答)。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平方差公式,符合這種類型的多項式乘法運算很簡便,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新的公式。

引出今天的課題。

㈡教師引導,推導公式。

1、教師用幻燈片演示教科書第33頁第引例,讓學生觀察圖片,並提出問題:圖片中的圖形面積可分爲幾部分?它們都是什麼圖形?每部分面積是多少?整個圖形面積如何表示?有幾種表示方法?它們的關係是什麼?讓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研究,最後在班級交流,由各組推舉代表,回答上面的問題,教師統一同學們的意見,確定正確的答案。

2、教師再用幻燈片演示教課書中的“想一想”,分別讓三個學生到黑板板書,用乘法法則計算。

①(a+b)2=(a+b)(a+b)=

②(a-b)2=(a-b)(a-b)=

③2==

其餘同學在下面練習本上計算。

同學們計算出正確結果後教師總結,今天所學的公式叫做“完全平方公式”,教師板書公式後,再讓學生練習用語言敘述公式。

㈢熟記公式,簡單運用。

1、教師根據黑板書寫的公式,請同學們觀察兩個式子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觀察項數、次數、符號、兩個公式的異同點,學生先互相討論,然後再回答。

2、師生共同完成例1。

教師先板演第⑴小題,教師板演時先講清哪一項是公式中的a、b,正確按公式書寫,最後再化簡,教師演示過後,找二個同學板書第⑵、第⑶小題,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教師巡迴檢查,糾正錯誤。

㈣歸納總結,練習反饋。

1、師生共同完成例1後。師生共同總結今天所學的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回答,回答不準確、不完整,教師給予補充。

⑴今天學習了什麼公式?如何表述?

如何用圖形表示(a+b)2,如何用乘法法則計算(a+b)2、(a-b)2

⑵完全平方公式有什麼特點?

⑶運用公式要注意什麼?

要注意公式中的a、b可代表單個數字、單個字母或代數式,要分清“兩數和”“兩數差”的公式中中間一項符號的區別。

2、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34頁隨堂練習,(補充兩小題),完成後,同桌兩人交換檢查,教師抽查,把主要錯誤寫在黑板上,表揚做得好的同學。

㈤佈置作業,課後思考。

篇3:國中數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爲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此外,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有重要意義。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過豐富的實例,讓學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並通過觀察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及已有的知識經驗,本節課的三維目標主要體現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會根據具體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數學建模的分析、思考過程,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會做數學的快樂,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要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必須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學又要從大量的實例出發。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鑑於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較弱,因此把由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方程確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因爲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關概念,所以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啓發式、類比法教學。教學中力求體現“問題情景---數學模型-----概念歸納”的模式。但是由於學生將實踐問題轉化爲數學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方程,從而突破難點。同時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經歷數學建模,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因爲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爲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微機演示課本中的實例,並應用微機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微機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把圖形的靜變成動,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學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篇4:國中數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我是說課者,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所選用的教材是經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對於本節課。我將根據去年國家教育部頒佈的,新數學課堂標準的理念,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國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 19 章第 1 節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平行四邊形 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是國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課所學內容,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進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爲 其他四邊形 的教學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在教學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及應用

難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推導過程(這點要求比較難)

我將通過問題情境的設計,課堂實驗研討,來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根據去年國家教育部頒佈的,新數學課堂標準的理念,學生學習的目標應將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融爲一體,爲了落實這幾點,我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3.教學目標

1)掌握

2)探索,由此發現充滿着探索性和挑戰性。(方法與過程)

3)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從交流中獲益。(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樣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增加他們對問題的感性認識。通過推理論證,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這包括大膽猜想、勇於探索、創新精神、頑強的學習毅力等)。

總之,我這節課更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接受式學習爲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針對這節課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情境教學法、課堂研討法

讓學生處於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適當的形象化,這就相當於爲學生提供一個場所,從多種感觀獲取信息,體驗我們的數學活動。 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得到體驗: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3)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從整體課堂來看,我們這節課很關注學生的發展,古人說:“學貴有方”

三、說學法

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一些數學的學習方法。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明白數學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指導學生通過類比、猜想、推理等思維進行教學。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會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學生的活動爲主線,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爲了落實這幾點,我按以下5個階段來,完成本課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1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將靈活運用溫故而知新,承接前後章,展示情境,結合實際生活,引入新課。

2階段:新課教學(通過合作性學習進行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合作性學習中,學生不再是學習上的競爭對手,而是共同提高的合作者,這不僅對他們的學業會有幫助,在人格的培養上也很有可取之處。)

3階段:課堂實踐

我將通過:首先和學生們一起議一議(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簡單利用)

最後再和學生們共同完成練一練(隨堂練習,基礎訓練、創新訓練)

4階段:課堂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學到什麼、收穫什麼,教師點評,以達到加深知識的理解)

5階段:佈置作業(達到複習鞏固新知識的目的)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通過課堂學習,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幫助,從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篇5:國中數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看:

⑴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應用。

⑵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單項式乘法、多項式乘法基礎上的拓展和創造性應用;

⑶是對多項式乘法中出現的較爲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種歸納、總結;是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範例。

⑷它應用十分廣泛,通過乘法公式的學習,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更是今後學習因式公解、分式運算及其它代數式變形的重要基礎。

2、從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看:

⑴ 學生剛學過多項式的乘法,已經具備學習和運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識結構;

⑵ 由於學生初次學習乘法公式,認清公式結構並不容易,因此,教學時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 學生在本節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迸發出的思維火花、情感都是本節課較好的教學資源

3、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

2、會推導平方差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2)過程與方法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中,培養符號感和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在計算過程中發現規律,並能用符號表示,從而體會數學的簡捷美、

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敢於挑戰、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觀察、大膽創新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徵,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

教學關鍵:“認清結構,找準a、b”。

二、教學程序分析

教學流程安排:

活動1:創設情境 激趣引入

活動2:自主探究 歸納發現

活動3:解釋運用 解決問題

活動4:反饋練習拓展應用

活動5:反思小結 佈置作業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透視:

(1)有利因素:

學生已經具備了導出平方差公式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有了對整式運算“快”,“準”的積極心理;

學生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的習慣正逐漸養成。

(2)不利因素:

兩個多項式相乘的形式複雜多變,學生較易被假象所迷惑;

部分學生對多項式相乘還不夠熟練和細心,學生學習能力也參差不齊。

2、學法指導:對於數與代數的學習來說,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探究模式、發現規律、而不是死記結論,死套公式和法則。[]只有經過自己的探索,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獲得知識,懂得公式的意義,掌握公式的應用。而且通過探究公式的活動,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於掌握數與代數的運算和規律。因此通過創設“速算”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自主探究:指導學生認真思考,細心觀察,大膽發現得出平方差公式,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遵循知識產生過程,從特殊→一般→特殊,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中

(2)合作交流: 有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在課堂中構建和諧,民主的氣氛。

3、教學構思:

(1)教學方法:我採用的是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利用多項式的乘法,探索歸納出平方差公式,領會a,b 的含義,從操作活動中探索公式的幾何背景,讓學生帶着原有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反思等,構建對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這樣不僅能夠理解、歸納平方差公式的特點,而且充分感受到數學演繹的過程和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學會進行有條理的表達。使教法、學法和諧統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認知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設計說明與思考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職責在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家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在教學設計時,以課標理念爲指導思想,以多媒體教學課件爲輔助手段,突出對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自主探究、舉一反三、語言敘述、推導驗證、幾何解釋、應用鞏固等活動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所學知識的特徵,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始終注意:

(1)以問題爲活動的核心。在組織活動前,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更好地使用教科書,創設問題情境。

(2)探究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在對比中學,在對比中用,在對比中再進行比較,從基本類型的題目到變化多端的題目,從單一題型到複雜題型,從式中的位置、符號、係數、指數、項數等逐一對比,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抓住公式、法則的實質,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讓學生認知內化,形成能力。

(3)促進學生髮展是活動的目的。數學教育要以獲取知識爲首要目標轉變爲首先關注人的發展,這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發點。因此,本節課組織上活動的目的,不是爲了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意讓學生在參與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導、歸納證明、解釋應用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代數推理能力、表達能力、與人合作意識、數學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我緊緊抓住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突破一個難點: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徵,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號問題;在例題教學中,讓學生深刻理解這節課的關鍵:識別完全相同的項a和互爲相反數b;精心選擇練習題,培養學生熟練運用公式能力,儘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通過這節課我認爲今後的教學還需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要深挖),設計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滲透數學想方法,把握好知識的發生過程,不是機械的記憶,簡單的疊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符合認知規律的重新構建,設計時注意要有階梯,且要適度,提高自己的點撥技巧,爲上好每一節課而不懈努力。

篇6:國中數學說課稿

國中數學說課稿範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利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類討論將電話計費問題轉化爲方程問題、解決方程問題、利用方程問題的結論解釋各個分類區間的花費變化情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方程模型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體會分類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強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電話計費問題的方程模型。

難點:建立電話計費問題的方程模型。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對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來我們繼續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對問題的初步認識

問題1:下面表格給出的是兩種移動電話的計費方式:

你瞭解表格中這些數字的含義嗎?

師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對回答的方式適當給予提示,如“月使用費的.比較”“超時費的比較”等,然後教師列舉出一兩個具體的主叫時間,讓學生通過計算回答相應的費用。

問題2:你覺得哪種計費方式更省錢呢?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適當加以引導:

若學生回答計費方式以一或計費方式二省錢,可發動其他學生通過舉例等方式加以質疑;

若學生的回答中出現分類討論的趨勢,則教師加以肯定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分類的關鍵點、分類後各區間的變化趨勢作進一步的探究。

討論後安排學生再次思考,可適當討論。

3.對問題的深入探究

問題3:通過大家的討論,你對電話計費問題有什麼新的認識?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當加以歸納引導:

若學生還沒有明確的分類,則引導學生思考“你可以確定哪一個時間區間內兩種計費的比較結果?”,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分類;

若學生已經對問題進行了分類,則追問“你爲什麼這樣分類?”以及“在每一個時間區間內你是怎麼分析的?”從而引導學生更合理地解決問題。

問題4:設一個月內用移動電話主叫爲t min(t是正整數)。當t在不同時間範圍內取值時,列表說明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計費。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並製作表格,教師巡視。

教師請學生填寫下面的表格,其他同學適當補充。

觀察你的列表,你能從中發現如何根據主叫時間選擇省錢的計費方式嗎?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教師選小組彙報討論結果。

一般學生能夠對“t小於150”“t=150”“t=350”三種情況作出準確的判斷,而對於“t大於150且小於350”的情況,教師應輔助學生加以分析。

教師追問:

(1)當“t大於150且小於350”時,是否存在某一主叫時間使兩種方式的計費相等?爲什麼?

(2)利用方程求出使兩種的方式的計費相等的主叫時間,得出270min這個時間點。

(3)當主叫時間“大於150min且小於270min”或“大於270min且小於350min”時,分別選擇哪種計費方式比較省錢?

對於“t大於350”時兩種計費方式的比較,教師可以更多地讓學生去探究方法並表述,在此基礎上加以適當地總結。

問題5: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

當?時,選擇方式一省錢;當?時,選擇方式二省錢。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並回答。

4.小結

請學生回顧電話計費問題的探究過程,回答以下問題:

(1)探究解題的過程大致可以包含哪幾個步驟?

(2)電話計費問題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3)在探究過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你又哪些收穫?

5.鞏固應用

利用我們在“電話計費問題”中學會的方法,探究下面的問題。

如何根據複印的頁數選擇複印的地點使總價比較便宜?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解答,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點評。

6.佈置作業

課本習題1,3。

四、板書設計

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

例題:

分類討論:

總結:

五、教學反思

篇7:國中數學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爲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國中數學  年級  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我認爲,本節課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我制定瞭如下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2.技能目標: 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數與防城、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情感目標: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法分析

教學方式的改變時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把過去 單純的老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爲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學法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國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生動的現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        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因此本節課我採用突出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        .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1、(1)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幫助學生複習舊知識,並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因此我用學生已學的知識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既回顧舊知,又爲後面運用知識作好了準備,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1)類比聯想,形成概念

(2)引導觀察,討論歸納

從而順利突破難點。

4、隨堂訓練,鞏固提高

P 第4題與第7題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並指兩名學生板演

設計意圖:這兩道練習的題型與例題完全相同,主要是爲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

高的目的,進一步滲透建模思想。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爲了暴露問題,二是爲了規範解題格式和結果。

5、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哪些方法?

3、在……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師生活動:學生個體小結,小組歸納,集體補充。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用集體的智慧對個人的總結查漏補缺,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6、佈置作業

課本P 8(必做)  練習冊P 10(選做)提高升華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爲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7、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提綱式的板書設計有利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總結和反思,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時還有利於學生系統性地記憶新知。

以上就是我所有的說課內容,希望各位評委對本節課提出寶貴的意見!

篇8:國中數學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爲華東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是國中數學 年級 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爲,本節課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國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 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

難點確定爲: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只是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右擊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藉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 (瞭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2. 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數與防城、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爲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並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相關文章推薦:

1.最新國中開學第一課班會教案

2.2016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精選】

3.國中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4.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精選】

5.2016高中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6.新學期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7.七年級開學班會課教案

8.國中生開學第一課教案

9.2016國小開學第一課教案

10.開學第一課八年級班會教案

篇9:國中數學經典說課稿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

方法手段

教學程序

板書設計

本節數學活動課要講授的是滬科版七年級數學課 本 第73-74頁的內容 ,它包括兩個方面問題:(1)課本中的數學活動Ⅱ,一個兩位數,將它的個位與十位上的數字對調,得到的新兩位數與原兩位數的和、差分別是11的倍數和9的倍數。(2)是閱讀與思考,它通過歸納,猜想把數學模型中蘊涵的數學規律進行總結,概括出來。這些數學規律也是相關的用代數式表示一個量,整式的加減運算等內容。

本節數學活動課是在學生學習完整式的加減之後學習的,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代數式的相關知識很有用處。它的入點低,學生具有整式及國小數學的基本知識就可以解決本節課的問題,不論成績好壞,絕大多數的同學都可以參與進來,後面的歸納推理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有利,它能促進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

教學內容

地位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發現兩位數互換位置後得到新的兩位數與原兩位數的和、差的整除性質及理由。

2、對歸納推理的理解和簡單的運用。

難點:1、怎樣用整式的加減及整除方面知識證明兩位數互換後得到的新兩位數與原兩位數的

和、差、可被 11、9整除;

2、對正方形拼圖的理解

我現在教授的七年級11班是我校的藝術班,學生基本素質不錯,學生的運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較強,大部分同學的求知慾強,思考積極,前面的一節活動課學生反映較好。

數學活動課是希望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本節課要求學生的運算能力較低,學生基本都具有。後面的歸納、推理部分,正方形的拼圖問題題目較長,要求學生們具備相當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這一點上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細緻認真閱讀題目,分析題意,相信同學也是沒有問題的。

本節課的前面學生已學習用代數式表示一個整數、整式的加減、國小中的整數的某些整除性質,這對學習第一個問題的知識儲備是充分的。從國小階段到七年級,學生對拼圖、填數問題已具有相當的經驗,也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但對第二個問題中的理解由正方形拼圖而得的規律以及完成後面的練習還是有點難度的,需要在教師的鋪墊、引導下完成。

知識準備

能力儲備

學生情況

努力創設課堂中的愉悅情境,使學生處在積極思考、大膽猜想的氛圍之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拼圖來體會、理解歸納推理的原理。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數學學習不是枯燥乏味的。深入之中,就發現它有無窮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嚴謹治學的精神。

(1)通過用代數式表示兩位數,掌握兩位數與交換其位置後的兩位數它們的和能被11整

除,差能被9整除的規律及其理由。

(2)利用正方形的拼圖,讓學生理解其中蘊涵的數學原理,逐步認識數學中的歸納推 理。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一問題由幻燈片展示兩位數的和、差及得到的整除性質,第二個問題要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正方形疊加及其中蘊涵的數學原理。得出的結論及相關練習用幻燈片展示,練習中有幾條直線的交點數問題可在黑板上通過逐步加直線得到交點數的變化規律來解決。

本節課第一個問題通過啓發引導來解決,第二個問題要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類比推理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引導來完成。

教學時對第一個問題,可把課本的例子再類似的舉幾個,通過計算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然後引導學生通過用代數式的表達、整式的加減,取得理論上的證明。對第二個問題,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體會到正方體的疊加,實際上就是一組從1開始的連續奇數的和,進而得到從1開始連續奇數和就等於奇數個數的平方這一規律,要先從直觀拼圖再到抽象概括。

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

教學手段

教學程序

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國中數學活動課說課稿

(1)首先通過上次數學活動課中研究過的六位數419419的整除性質,讓學生回憶它的理由

設計意圖:學生對這樣特殊的六位數特點本來就覺得好玩,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學生,同時也複習到用代數式怎樣表示它們,被7、11、13整除有什麼要求等,對本節課第一個問題的引入,教學都有利。

(2)用幻燈片展示一組算式, 比課本中多2

個算式,讓學生去觀察、計算,並請同學歸納出它們的規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設計意圖:逐步撥高,讓學生既夠得着又需費點力,學生在這樣的提問中會興趣盎然地積極思考下去,同時也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得到理性上的論證。

(4)幻燈展示:兩位數10a+b,交換位置後10b+a,它們的和是11a+11b=11(a+b),差是9 a-9b=9(a-b),分別是11的倍數和9的倍數。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結論,嚴密的證明,培養學生嚴謹、細緻的治學精神。

(5)爲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再給學生帶兩個問題回去研究。

①一個整數如果各位數上的數字和是3的倍數,則這個數是3倍數,數字和是9倍數,這個數是9倍數。

②一個整數,如果它的後兩位數是4倍數,則這個數是4的倍數

(3)提出問題:上述規律是否任意兩位數都有用,理由是什麼,若它們不是和而是差,還具有什麼樣的規律?理由又是什麼?

教學程序

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國中數學活動課說課稿

第二個問題

(1)用幻燈展示問題2,並作細緻的講解,由問題1過渡到問題2時注意用語言自然過渡過來。

2、同學們仔細觀察圖形,討論一下填寫上面表格。

(1)

(2)

(3)

(4)

(5)

(2)演示動畫,讓學生分析動畫中蘊涵的數學原理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理正方形拼圖中的數學原理有一定難度,學生不太好理解,通過動畫讓學生感受到正方形的層層疊加,先把1、2、3個圖形疊加,用算式表示陰影正方形個數及結果,再類比地讓學生得到4、5兩個圖形的陰影正方形個數及結果,再得到第K個圖形疊加的陰影正方形個數及結果。

3、我們把S1表示第一個圖中的陰影正方形個數,S2表示第1、2兩個圖中陰影正方形的個數和,S3表示第1、2、3三個圖中陰影正方形的個數和S4、S5、……Sk類推,請同學們想一想,填寫下表:

S1= S4=

S2= S5=

S3= ……

Sk=

設計意圖:用恰當、富有挑戰性的語言把學生自然過渡到問題2上來,讓學生在懸疑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同時問題2的題意比較繞口,容易混,要引導學生讀題,並填寫表格,在填寫第4、5兩個圖時就要讓學生分析它們陰影正方形的個數是多少,你是怎樣算出來的,你有幾種方法,鍛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最後再由特殊一般,得到第K個圖形的情形。

(3)把得到的算式及結果用幻燈展示,讓學生思考總結得到一般性規律,同時讓學生理解這樣把數學規律進行推理概括就叫歸納推理。

(4)出示幻燈片:找出規律,填數①1,2,4,8,16,32, , ;

②20,18,16,14, 12, , ;

③1,1,2,3,5,8, , ;

設計意圖:作簡單的鞏固練習

(5)出示幻燈片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仍是鞏固練習,因有難度,需通過在黑板上演示兩條直線最多有一個交點,每次加一條直線逐步變成三、四條直線相交,找出交點的規律,歸納出n條直線相交時最多的交點個數,總結出一般性結論。

平面上2條直線最多有幾個交點?當直線是3條、4條、n條時最多有多少個交點?

(6)出示幻燈片:

如圖是用五角星擺成的三角形圖案,每條邊上有n(n>1)個五角星,每個

圖案上的五角星個數用s表示.

(1)觀察圖案當n=5時,s= ;

(2)當n=100時,猜想s= ;

(3)你能得出怎樣的規律?(用n表示s)

n=5

先讓學生計算n=5時,圖形中的五角星個數,分析計算的方法,計算方法有多種,要讓學生充分地展示。

再進一步類比得到n=100時的五角星個數,並用n表示一般性規律。

設計意圖:本題也是鞏固練習,學生計算n=5的五角星個數時,會得到很多不同的計算方法,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7)出示幻燈片,小結本節課內容

(8)出示幻燈片佈置課外作業

1、說明一個四位數,如果各數位上的數字和是3的倍數則這個數是3的倍數,數字和是9的倍數,這個數是9的倍數。

2、在線段AB之間加上一個點,則原線段成3條線段,加入2個點則原線段就有6條線段,試寫出線段AB之間分別加3個點、4個點、n個點時原線段中所有的全部線段數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前面也有讓學生課下思考3和9的倍數問題,但學生對n位的整數用代數式表示有困難,對它同學們容易理解意義,但不好表達,爲了讓學生方便表示,就降低了難度,選一個四位數加以證明。四位數能完整地證明,則本節課中學習的用代數式表示數,整式的加減及整除性質就基本掌握了,在線段中加點數線段的個數與直線的交點問題同屬一類,有點難度,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本節課堂中的歸納推理。

直線相交的交點個數

正方形問題中的第4、5圖

疊加的計算算式。

K時的情形。

逐步展示正方形中的陰影正方形

陰影正方形個數以及在

及用n表示的一般性規律

n=5時的個數計算

方法

n=100計算公式

五角星問題

篇10:國中數學經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們最爲熟悉的幾何圖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極爲廣泛的應用。在國小階段學生對梯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再次將學生帶入梯形的殿堂,進一步探究梯形的相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以及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是四邊形知識螺旋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瞭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兩條對角線相等的性質。

(2)培養學生初步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質的過程。

(2)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簡單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和主動探究的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2)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並能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梯形有關計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識運用”爲主線的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數學課程標準綱要》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探索的快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證留下的紙片是是四邊形,那麼留下的四邊形是什麼圖形?學生動手操作,我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及時蒐集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學生容易發現,當所剪的邊與相對的邊平行時,得到的是平行四邊形,那麼不平行時,得到的是什麼圖形呢?由此導入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剛剛研究過的的平行四邊形入手,讓學生既複習運用了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又有利於加強對比,順利過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關概念

由剪紙的體驗,學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義,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梯形的相關概念。強調:上下底的區分是根據長度,而不是根據其位置。

緊接着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梯形的實例,學生的舉例可能會拘泥於校園,教室,家裏的物品,這時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會館的的圖片,讓學生髮現圖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爲了加深學生學生對梯形高的意義的理解,我設計了“畫一畫”:在一張有平行線條的紙上作一個梯形ABCD,使AD∥BC,並作出它的一條高。待學生畫好後,分別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義以及梯形的高有無數條。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梯形,那麼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麼異同?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後彙報,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加以強調。並進一步提出以下問題:

1、梯形是平行四邊形嗎?

2、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不相等的四邊形是梯形嗎?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屬於四邊形的兩個不同分支。

探究二:特殊梯形

爲得到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義,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剪一剪:如圖,把一張矩形紙片對摺後,用剪刀沿斜線剪開,然後將其展開,可得到一個什麼圖形?

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矩形紙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剪紙,並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麼圖形?剪下的是什麼圖形?這時我鼓勵學生由剪紙過程說說什麼樣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什麼樣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結合課件的動畫效果給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義。

(三)總結反思,納入系統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得到了哪些新知識?

2、解答關於等腰梯形的問題後,你獲得了哪些方法?

設計意圖:這是一次知識與情感的交流,培養學生自我反饋,自主發展的意識。

(四)佈置作業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多媒體展示、學生畫圖、探究,使學生在“做中學”。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經歷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既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潛能,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教師始終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現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使教學過程成爲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用轉化的思想來探索新問題。

六、板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