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趙州橋課文內容 趙州橋課文內容用,世界聞名,雄偉,創舉,美觀,堅國50字精品多篇

趙州橋課文內容 趙州橋課文內容用,世界聞名,雄偉,創舉,美觀,堅國50字精品多篇

有關趙州橋課文 篇一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爲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爲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爲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爲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爲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爲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爲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爲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爲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爲“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爲“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爲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爲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爲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爲官後要爲郡人修橋,爲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爲官,爲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爲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爲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啓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爲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爲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 ——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爲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爲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爲 “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爲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爲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爲“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爲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有關趙州橋課文 篇二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趙縣來,光臨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導遊員自我介紹),很高興能爲大家作導遊服務,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現在我們所處的地方是以趙州橋爲中心而建的趙州橋公園。這是公園的大門正門口,門楣上這塊“瞻奇仰異”橫匾是清朝順治年間趙州知事孔興訓所書,此匾題字已被《中華名匾》一書所收錄。等大家參觀完以後,是否也會產生同感,認同趙州橋確是一處偉大而奇異的景觀呢?再看眼前的這塊影壁正面上,選刻前我國當代已故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國石拱橋》的文章。茅老的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原文較長,以下節錄的這一段主要總結了趙州橋的情況。茅老在文章中說“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該文選自作者後入載的國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茅老以非常科學、準確的語言分析了趙州橋的幾個特點,闡述了趙州橋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它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突出貢獻和重要地位。這些接下來還要爲大家做詳細講解。

請大家隨我一同來欣賞影壁背面的漢白玉浮雕羣。趙州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歷史,是現存於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典範。在這一千多年間裏,就流傳着許許多多關於趙州橋的各種神話傳說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這段動人故事:相傳趙州橋是由魯班爺在一個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橋,驚動天下。就連仙境裏的神仙也聞名而至,張果老身騎着小毛驢,柴王爺手推獨輪車,他們要考驗趙州橋的承載能力,走到了大橋中央,只見張果老手中拂塵一擺,接來日月星辰,柴王爺運用法術,拘來五嶽名山。剎那間,只見毛驢奮力揚蹄,落地踏然有聲;柴王爺猛力推車,車聲隆隆。趙州橋在超常負荷下,被壓得搖搖欲墜。就在這千鈞一髮之刻,只見魯班縱身躍入橋下,單手向上一舉,就穩穩地托住了大橋。神仙順利過橋後,神仙順利過橋後,趙州橋依舊安然無恙。而在橋面上從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驢蹄子印、車轍印和膝蓋印等幾處仙蹟,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絕唱:“趙州橋來魯班爺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五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表達了老百姓對趙州橋的讚頌和對建橋者的崇拜。橋面上這些仙蹟至今歷歷在目,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叫“八仙大道”,兩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塗黑。一眼望去,不免覺得增加了幾分神祕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很廣,尤其是“八仙過海”一節,稱得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傳說王母娘娘當年在瑤池設宴,款待八仙。衆八仙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謝過王母后,來到東海之上,乘着酒興,各自賣弄本事。只見鐵柺李以鐵柺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漢鍾離以拂塵,張果老用紙驢,呂洞賓以洞簫,韓湘子用花藍,何仙姑用竹罩,藍采和用拍板,曹國舅用玉片分別投入水中乘風而渡。東海龍王之子見寶後起了貪心,搶了藍采和的拍板,並將他擄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斬了龍王大太子,傷了龍王二太子。而後四海龍王齊來參戰,並請了天兵天將助陣,雙方打得不亦樂乎。最後,經太上老君、如來佛祖,觀音菩薩三位的調解說和,纔算了結之事。團結纔是力量!並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句成語,顯示了八仙的超羣本領和團結致勝的精神。

實際上,我們目前腳下所踏的這條道路在歷史上就有,過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時經由趙州橋的這條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達東都洛陽,向北則貫穿涿郡,通入現在的北京,所以說這條道路就相當於現在的107國道。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三次所走的陸路,都是從趙州橋上經過而南下的。到了1920xx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到了西安,後來在回京的時候,也是從趙州橋上路過。一直到1984年建公園以前,趙州橋仍作爲一個正常的交通運輸橋樑發揮着作用。所以說,趙州橋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因此,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請隨我右手觀看,那裏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銅塑像,就是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該銅像由中央美術學院紹武教授設計督造)。可惜的是,歷史上有關李春的記載很少,但有一句卻是非常確鑿有力的,即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中書令張嘉貞曾在《唐文粹》一書中寫道:“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一錘定音地指明瞭趙州橋的建造者是誰。請大家仔細看看這位傑出的建築設計師形象:目光深遂,顯示出超羣的智慧;腳踏磐石,體現了實幹家的精神。整體造型神態莊重,宏大深遠,令人肅然起敬。

請大家向這邊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趙州橋。它是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遺產後備名錄,並且是世界上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下面先請大家看這塊銅牌的標誌牌,它也是趙州橋在國際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標誌之一。下面的落款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敬立”。該學會是代行國際性土木工程的權威組織,它一直在全世界範圍內精選歷史土木工程上的傑作載入史冊,並頒發銅製紀念牌作紀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子是複製品,原件已經珍藏入庫。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熱烈歡迎美國貴賓之意)的歡迎標語下和儀仗隊的鼓樂聲中,該學會名譽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親臨現場,進行了頒發儀式,(當時紅底白字會標上的中英文寫的是: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紀念碑揭幕儀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國際上與之並列的還有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國倫敦的蘇伊士運河等。當時我國申報的幾處工程還有都江堰、長城等,但惟有趙州橋一處當選,成爲當時世界上第十二塊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紀念銅牌,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塊。(鑲銅牌所用的石頭選自嶂石巖)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到橋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當地老百姓都把趙州橋叫做“神橋”,傳說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應到上天和神的靈驗,一切都會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這座千年古橋之上,會有何感而發?橋面的寬度是9米,在當今基本上相當於國家二級公路標準。當年橋上也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橋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一派繁華景象,滾滾東流的洨河水,帶着百姓的歡聲笑語,匯入大海。請看,這就是周世宗柴榮——柴王爺推車軋的那道溝,那兒還有張果老騎驢橋上走留下的兩個驢蹄子印。宋朝有詩讚曰:“隋人選石駕虹橋,天下聞名歲月遙。仙子騎驢何處去,至今足跡尚昭昭”。可見這個典故在宋朝時就廣爲流傳,但這些仙蹟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也無人能說得十分明白,成爲一個千古不解之謎,爲趙州橋增添了一份神祕與夢幻般的彩色。

請大家看看南橋頭下的這塊漢白玉文物標誌牌,“安濟橋”是趙州橋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時哲宗皇帝趙煦北巡時,途經這裏所賜的名稱,所以趙州橋的正名叫安濟橋。“大石橋”是當地老百姓對趙州橋的俗稱,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該橋所處的村落亦稱“大石橋村”。下面請大家到橋下,在這裏可以仔細觀賞到趙州橋的神韻,感受到趙州橋的宏偉與博大。趙州橋單孔跨度爲37.02米,在世界上當時佔第一位,在石拱橋的單孔跨度上達到了極限。所以說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並被世人公認爲“天下第一橋”。那麼,我要問一問大家:爲什麼世界上許多的古代建築大都塌毀損壞了,而惟獨趙州橋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歸功於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請大家注意看橋拱的背面,我們可以發現,順着橋的縱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們人的手指一樣並在一起,這叫做縱向並列砌築法。20世紀30年代(1933年11月)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專家樑思成先生(梁啓超之子)曾到趙州橋進行過實地考察,當他看到這種造橋方法時說“出我意料”。因爲從古至今,人們大都採用橫向並列法建造橋拱,李春爲什麼會採用縱向法造橋呢?這是因爲縱向造橋,可以化整爲零,節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後這道拱圈就可獨立站穩,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並且由於每道拱圈獨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發生損壞時,對其他拱圈和整體橋身沒有直接影響,便於單獨對它進行維修。就是說這種造橋法,當初建造時節就方便實用,今後維修時也很方便。爲了加強石料之間的橫向聯繫,古代匠師們還創造性地採用了腰鐵、勾石、鐵拉桿、收分等一系列科學措施和技術,起到了現代鋼筋、水泥、粘合劑之類相同的作用,使整個橋體結構渾然一體,穩定牢固。千百年來,趙州橋受住了十多次規模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嚴峻考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臺發生了7.2級大地震,當時震中距離趙州橋還不到40公里,而趙州橋卻安然無恙。同時,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衝擊下,趙州橋又多次向當今驗證了古人關於敞肩拱溢洪作用設計的遠見卓識。

也許有朋友要問:“趙州橋爲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這就要從它的下部基礎說起了,千百年來,關於趙州橋的基礎如何一直是個謎,並存有種種假設性的疑說。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學史研究小組對趙州橋橋臺基礎進行了鑽探勘察,其發現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趙州橋橋臺之短,地基之淺,出人意料。橋臺僅由五層排石壘成,高1.549米,長約5米,橋臺面積約爲100平方米。橋臺下的土質由第四紀沖積層的亞粘土和輕亞土構成,和我們腳下的土質沒什麼兩樣,除此這外,沒有絲毫的人工夯築基礎。概括化驗分析,這種土層穩定性強,土質均勻,基本承載力爲34噸/平方米,並且粘土層壓縮性小,地震時不會產生砂土液化,屬良好天然地基。由於科學利用了土壤結構,進行了合理設計,所以橋基兩側受力均衡,遇震時能克服不均勻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災奈何不了趙州橋。在這樣的天然地基和這樣小的橋臺上,卻能建造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這在中外建橋史上確是十分罕見的。

聽到這裏,朋友們也許明白了趙州橋千年不墜的兩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和對天然地基的科學測算和利用。然而,趙州橋千年不墜的最重要原因當是李春劃時代的創舉——即敞肩圓弧拱式橋型就是指以趙州橋爲代表首創的這種橋型,即在中央主拱兩側的橋肩上分別挖開了兩兩對稱的四個拱,做成“空撞券”,這就是敞肩拱結構,國際上稱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稱空腔式)。它到底有什麼優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個小拱可增大過水麪積達16.5%,減輕了對橋的水平衝擊力,增強了保護橋身的作用,歷次對洪水抗擊的實踐均證明了這一點;另外,空撞券的建築形式敞開了肩部,又節省了石料,不但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橋身自重,分散了橋身對橋臺地基的垂直壓力,所以趙州橋的橋臺纔可以造得那麼輕巧實用,並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這種設計,並在敞肩的四個小拱拱石外圍,還鋪設了一層16—30mm的拱頂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學彈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彈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紀才形成於文字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國的李春已經成功地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世界奇蹟。通俗地講,運用材料力學的彈性拱原理造橋,這種結構就可以將受力點的力分散到橋的每一個橫截面上,趙州橋之所以千年不墜,正是緣於李春這種敞肩拱式橋型設計的高度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是趙州橋學派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我們完全可以說,是趙州橋首開了敞肩拱式橋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現這種橋型是在1883年,當時法國在亞哥河上建造了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還有盧森堡建造的大石橋(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們至少已經比趙州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難怪英國的李約瑟博士總結說:“李春以及他所創造的敞肩式拱橋比歐洲同種類型橋的出現,確實優先達千年以上”。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趙州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出現雖早於隋代,但趙州橋卻具有創新特點和重大技術成就。它以石塊砌築,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爲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設小拱,開創了‘敞肩’型式的結構設計。而一千多年來的使用實踐證明,趙州橋傳統,不但爲中外石拱橋普遍繼續,也爲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所廣泛應用,並出現了各種新的發展。”確實,敞肩拱的應用,不但使橋形變得更加優美,最重要的是它有節省材料、減輕自重、簡化橋基、渲泄洪水的幾個作用和功能,它的設計和建築結構科學合理、穩定性強。千百年來,趙州橋的結構技巧、藝術風格被廣泛的借鑑運用,對世界橋樑建築有着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橋樑之祖!

趙州橋——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也見證了世界文明古國曆史文化的燦爛輝煌,同時還見證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力量。朋友們,面對趙州橋,我們能不爲祖國和人民感到驕傲嗎!多少年來,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稱頌,今天,它更應該激勵着我們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建設偉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朋友們,我的講解基本上就要結束了,趙州橋公園還設有陳列室和展覽室(及碑林),裏面是和趙州橋有關的實物和圖片展覽等,如果大家還有時間、感想的話,不妨到那裏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對趙州橋文化的進一步瞭解。另外,我們趙縣的歷史悠久、文物衆多,除趙州橋並稱“姊妹橋”的永通橋及大觀聖作之碑(共四處國保),以及重現生機的千年古剎柏林禪寺等迷人景點,也希望大家到那裏一遊,以盡餘興,我願意再次爲大家導遊服務。

各位朋友如果對我的講解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敬請指出,幫助我改進工作,我將很樂意傾聽,因爲我知道這是大家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最後,我要說:“趙州橋橫跨亞、非、拉,趙州橋也連結着你、我、他”。我們將再次歡迎朋友們的光臨,祝大家一路順風,收穫一份好心情!謝謝大家,再見!

有關趙州橋課文 篇三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且不乏生動,它從建築藝術這個側面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經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瞭解趙州橋的構造特點,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研究教材時,我發現這樣一篇說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備學生髮察覺。教師要適時撥動文章之情,引領學生之情,經過教師的情感,在學生情感和教材情感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樑。與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把握關鍵詞句概括課文主要資料相聯繫,文中所寫的“趙州橋十分雄偉”,“趙州橋不但堅固,並且美觀”等語句是十分好的切入點。而雄偉、堅固、美觀這些特點又都是它得以世界聞名的原因。所以,我設計了簡單的教學程序,在教學中以教師之情去撥動學生之情,並用多媒體突破難點,從而使課堂洋溢着語文課獨有的氛圍和人性魅力,使學生對趙州橋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深入淺出設計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專家提出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一觀點。課堂中的“簡單”是教師對文本深入解讀後的深入淺出,是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教師自身要把教材讀“厚”,而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讀“薄”。我們的“簡單”應當讓學生學得更簡便、更歡樂些,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些。爲了這個“簡單”,我背後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深入地解讀文本,收集很多關於趙州橋的資料,例如以前的、此刻的趙州橋的圖片,同類橋樑與趙州橋的差異,橋樑專家對其在建橋史上的價值進行的評議等等。解讀完課文,趙州橋的形象、特點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中展現的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從它的美觀感嘆能工巧匠們的心靈手巧,藝術才幹。整堂課我便是以趙州橋的這三方面特點“雄偉、堅固、美觀”爲核心,再根據這三個詞去學句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用多媒體突破難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適時運用多媒體突破難點,效果顯著。例如出示趙州橋的全景圖,它雄偉,堅固的特點“躍然圖上”,學生理解起來容易多了。

在理解“美觀”這一特點時,出示趙州橋欄板上精美的圖案,學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語句所描述的龍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讀文,看作者是用怎樣的文字描述的,讓學生帶着自我的想象、感受再次朗讀。學生體會出趙州橋上的圖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語言描繪也是優美的,體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心中自然產生一種自豪的情感。之後採取指名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進行朗讀指導。最終,藉助圖片爲線索,記憶背誦課文語句,對於學生內化這一段落的描述方法有很好的輔助作用。隨後再利用媒體出示盧溝橋各式石獅像的圖片,請學生進行想象寫話,更是有效地檢驗了學生對於句型的把握。

最突出的亮點在於對文中“創舉”一次的理解上。關於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尤其是這樣設計的好處,爲何會被稱爲創舉,其意義又何在,很難講清楚。我就利用多媒體,展示了發大水時,河水怎樣經過4個小橋洞來減輕大水對橋身的衝擊力,同學們看了多媒體的演示之後,便一目瞭然,再聯繫“既……又……”句型體會這種設計的一舉兩得。最終經過聯繫上下文理解創舉的意思讓學生感受到趙州橋的設計深深蘊含着祖先的智慧。並適時引進法國的塞雷橋的相關資料,加深學生對趙州橋堅固的特點的體會,併爲之產生濃濃的自豪之感。這一環節的教學到達了預期效果------學生理解了趙州橋設計的特點,併爲自我的祖國有這樣的趙州橋,爲自我擁有如此充滿智慧和才幹的祖先感到驕傲。

能夠說整堂課上下來,我的教學目標基本已經完成。但不足之處依然存在。比如開頭揭題導入部分,我採用的是新舊橋樑比較的方式,卻忽略了學生對於1300多年前古代人民的工程建造水平的認識並不充分。這一番比較之下,他們並不能看到歷史的發展,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當初隋朝石匠的創舉,也使得他們對趙州橋的雄偉理解並不充分。這使我認識到需注重發展性的人文薰陶,將新舊比較這一環節置於整個課堂教學環節的最終位置,改爲採用介紹隋朝以前古代橋樑的大概資料,會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經過感知歷史的發展進程,發展他們的歷史人文認知,才能讓學生對文本有真正深入的把握與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