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原文(精品多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原文(精品多篇)

原文閱讀: 篇一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全詩翻譯賞析 篇二

“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詩意:一下雨,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牀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牀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譯文

八月裏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裏。

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脣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着柺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牀溼,怎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爲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賞析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全篇可分爲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羣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爲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翻譯 篇三

(1)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2)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3)掛罥(juàn):掛着,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4)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5)忍能對面爲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爲,做。

(6)入竹去:進入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9)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10)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11)嬌兒惡臥踏裏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12)牀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牀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13)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14)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15)沾溼:潮溼不幹。何由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徹,徹曉。

(16)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17)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17)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於“唉”。

(18)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唐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賞析 篇四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1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2。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3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4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5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7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8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註釋:

1、罥:掛結。

2、塘坳:低凹的小水坑。

3、俄頃:不久,一會兒。

4、惡臥:小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亂踢。

5、喪亂:指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

6、何由徹:怎樣才能捱到天亮啊!

7、庇:覆蓋,遮蔽。

8、突兀:高聳的樣子。

賞析:

此詩寫於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杜甫在成都近郊所造的浣花溪畔草堂。詩人辛辛苦苦建造的草屋被大風吹破,夜晚大雨漏進屋子,牀前沒有一處是乾的。詩人一夜無眠,他想,何時能夠有千千萬萬間寬廣的房屋出現在眼前,讓天下所有的窮士住進去,我的房屋就是破了,自己凍死也心甘。其起句,即如飄風之筆,疾捲了當。之後描述了這種不幸,但更使他憂慮的是戰亂以來和他遭受同樣苦難的人民。於是以浪漫主義的情懷,幻想眼前出現千萬間廣廈,“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結句仍一筆兜轉,又復飄忽如風,表現其“己飢己溺”的仁者情懷。這種崇高的精神,在當時難能可貴,對後世影響深遠。白居易《新制布裘》、王安石《杜甫畫像》,都體現了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

註釋 篇五

整體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九,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爲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不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着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羣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爲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羣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所以,“脣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裏的話說,這正是“不爲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羣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爲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溼”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溼”,難以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牀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因爲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讀者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名句賞析 篇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表達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廣夏”,都能安居樂業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

唐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賞析 篇七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鑑賞關鍵點】

①敘事與抒情相結合。敘寫了大風破屋,羣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表露出詩人寧願“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詩人推己及人,捨己爲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②語言通俗平易,靈活多變,兼用長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縛,使詩人的感情自然傾泄出來。

③蓄勢與陡轉:在藝術構思上,詩人先以鋪陳敘述的筆法逐層推進,極寫個人的不幸;蓄勢既足,陡然轉筆,以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內心的願望。全詩共四段,前三段逐層推進,每段內部又逐層推進。

【思想內容】

本文敘寫了大風破屋,羣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願“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捨己爲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名句賞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表達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廣夏”,都能安居樂業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

【會考鏈接】

一、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①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②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③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7、解釋詩中加點詞:(2分)

俄頃: 何由徹:

18、將詩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壬俱歡顏”一句譯成現代漢語。(2分)

19、填空:段③中的畫線句在詩裏具有兩種作用:一是實寫自然環境,交代了事件發展的具體 並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詩人 的心境,爲下文寫詩人 的偉大胸襟蓄勢。(4分)

20、就主題思想而言,讀了這首詩歌后,我們會自然聯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蹟或經典名言?請任意舉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3分)

參考答案:

17、一會兒;通(徹夜、通宵)(答出其中一點即可) 18.哪裏能得到千萬間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讀書人。 19.時間;氛圍、氣氛;暗淡愁慘(悲涼、悲哀、淒涼);憂國憂民(關心人民疾苦)

二、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分別回答問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習題:

3、這首詩的作者是 (朝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2分)

4、學習詩歌應該從朗讀入手,如果有你朗讀第一詩節中的劃線句,你認爲最應該重讀的是哪一個詞語,請說說你的理由。(2分)

5、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對“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3、唐代 杜甫

4、示例1:我認爲最應該重讀的是“怒號”,這兒子把秋風擬人化了,讀之如聞秋風咆哮,風勢極猛,聲音極大。示例2:我認爲最應該重讀的詞語是“卷”,“卷”有席捲、裹挾之意,突出了風力大而猛烈,極有氣勢。

示例3:我認爲最應該重讀的詞語是“三重”,狂風捲起層層茅草,“三重”一詞突出了被捲走的茅草之多,反襯出秋風的大和猛烈。評分意見:本題共2分。詞語的含義佔1{}分,表達效果佔1分。

5、詩人希望眼前能突現這樣的房屋,來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受茅屋,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表達了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評分意見:本題共3分。詩句大意佔1分,詩人的思想感情佔2分。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篇八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作品鑑賞 篇九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八月。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今湖南嶽陽)。乾元三年(760)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