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原文通用多篇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原文通用多篇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篇一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8-10題。(共9分)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承宮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爲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④執苦⑤,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據《後漢書》改寫)

註釋

①承宮:東漢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③門下生:指學舍裏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執苦:幹苦活。

8.解釋加點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獲有所聞( )

(3)因忘其豬而聽經( ) (4)見而欲笞之( )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2)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10.甲乙兩文都說明了什麼道理? 結合實際談談(3分)

答案:

(一)閱讀下面選文,完成8-10題。(共9分)

9.(1)曾經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2分)

(2)豬的主人對他不回來感到奇怪,去尋找他。(注意“怪”的意動用法)(2分)

10、圍繞“勤奮能使人有所作爲”來談感受。(聯繫實際1分,感受2分)

譯文

承宮,琅琊姑幕人。年少時喪父,在他八歲的時候,幫別人放豬。鄉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書,傳授的學生有上百人。承宮從他房前經過,看見那些學生在朗誦,感到很喜歡,便忘記了他的豬,聽徐子盛講經書。豬的主人對他還未回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宮索要(他的豬)。看見他在聽講經書,就想用竹鞭打他。學社內的學生一起阻止,豬的主人才沒有打他。承宮於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習。承宮在那幹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後,最終精通了《春秋》這本經書。

作者介紹 篇二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後遷居金華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爲“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爲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爲“五經”師,爲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爲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爲“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爲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爲《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鑑賞 篇三

劉基曾評價宋濂的。,送東的前五個自然段,從不同側面,用多種表述手法,充分敘述和闡明瞭勤奮好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秉持的精神、態度。最後一個自然段,才簡要說及題意:因爲馬生進見,又因爲馬生年輕善學,所以著文勉勵馬生。

這種別具一格的文章結構佈局,可以說是先“賓”後“主”。“賓”,着力敘事說理、筆墨酣暢,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過渡到“主”——惜墨如金地點明題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緊湊嚴密,前兩部分是從對比中闡發主旨,後一部分扣緊贈序文體,說明寫作意圖。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談,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敘述自己的求學時期,如何不辭勞苦,不避艱險,不計客觀條件,虛心求學的學生之首”,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爲“太史公”。他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爲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爲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爲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陽馬生序》可謂其散文中的佳作,體現了其長者之風、大家之範,其中之美值得細細品味。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翻譯 篇四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爲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爲恭敬,禮貌更爲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 都穿着錦繡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着白玉環,左邊佩戴着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着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爲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着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穫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爲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譭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瞭解我嗎!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註釋

1、東陽:今浙江東陽縣,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爲贈序。

2、致:得到。

3、餘: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4、假借:借。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6、走:跑,這裏意爲“趕快”。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既:已經,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9、聖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碩(shuò朔)師:學問淵博的老師。遊:交遊。

11、嘗:曾。趨:奔赴。

12、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裏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經叩問:攜帶經書去請教。

13、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14、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15、叱(chì赤)(咄duō奪):訓斥,呵責。

16、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17、卒:終於。

18、篋(qiè竊):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着鞋子。

19、窮冬:隆冬。

20、皸(jūn軍)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21、僵勁:僵硬。

22、媵人:陪嫁的女子。這裏指女僕。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23、衾(qīn欽):被子。

24、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25、日再食:每日兩餐。

26、被(pī披)綺繡:穿着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27、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28、腰白玉之環:腰間懸着白玉圈。

29、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裏指香氣。

30、燁(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31、縕(yùn)袍:粗麻絮製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2、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33、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

34、綴:這裏意爲“跟隨”。

35、謬稱:不恰當地讚許。這是作者的謙詞。

36、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37、縣官:這裏指朝廷。廩(lǐn凜)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38、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位):贈,這裏指接濟。

39、司業、博士:分別爲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40、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41、流輩:同輩。

42、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43、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謁(yè夜):拜見。

44、撰(zhuàn賺):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至):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45、夷:平易。

46、“謂餘”二句:認爲我是在勉勵同鄉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47、詆: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人:對同鄉驕傲。

48、歸見:回家探望。

參考譯文: 篇五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着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裏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着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着身子側着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多教益。

當我去求師的時候,揹着書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颳着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在旅館裏,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着華美的衣服戴着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左邊佩着刀,右邊掛着香袋,閃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卻穿着破棉祆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因爲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原文 篇六

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宋濂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爲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選自《四部備要》本《宋文憲公全集》

〔明〕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篇七

閱讀下面甲、乙兩篇選文,完成6-7題(8分)

(甲)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乙)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袍蔽衣處其間,略無慕豔蓋。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6.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2)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時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樂者中的樂分別具體指什麼?結合選文,就如何在生活中獲得樂趣談談你得到的啓示(回答兩點即可)。(4分)

【答案】

6、(4分)

(1)(我)擡頭看它們(或蚊子),脖子因此(變得)僵硬了。

(2)(我)揹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7、(4分)第1問示例:趣:①把叫聲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飛舞的羣鶴(或: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②把衝煙飛鳴的蚊子看作青雲白鶴的景象(或: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1分)樂指讀書(或從師求學)。(1分)

第2問示例:①學會觀察,在生活中發現樂趣。②保持一顆好奇心,善於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③展開聯想、想象,讓平凡的事物變得神奇、有趣。④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樂觀的心態對待艱苦的生活。

送東陽馬生序比較閱讀及答案 篇八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節選),完成問題。

【甲】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祖瑩字元珍,范陽遒①人也。父季真,位中書侍郎,鉅鹿太守。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爲中書②學生,耽書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於灰中藏火,驅逐僮僕,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爲家人所覺。由是聲譽甚盛,內外親屬呼爲聖小兒。尤好屬文,中書監高允每嘆曰:“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時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爲都講④。生徒悉集,瑩夜讀勞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捲上座。博士嚴毅,不敢復還,乃置《禮》於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以才名拜太學博士。(選自《北史》)

【注】①范陽遒(qiú):范陽郡道縣。②中書:即中書省,官署名。③耽書:酷愛讀書。耽,迷戀、沉溺。④都講:主講。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

(1)益慕聖賢之道( )

(2)或遇其叱咄( )

(3)同舍生皆被綺繡( )

(4)生徒悉集(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祖瑩偷讀”作爲上聯,結合【甲】文相關內容對出下聯,並說說【甲】【乙】兩文所寫人物宋濂和祖瑩在讀書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體會【甲】【乙】兩文畫線句子的人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從宋濂求師的經歷中,你受到哪些啓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更;(2)有時;(3)同“披”,穿;(4)全、都。

2.因此人家大多數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讀到各種各樣的書籍。(意對即可)

3.示例:宋濂借閱他們都想方設法刻苦讀書。

4.【甲】通過對比表現宋濂讀書的清苦(以讀書爲樂)。【乙】通過側面(烘托)表現了祖瑩的文章之妙(好)。

5.示例:“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表明求師的艱苦;“餘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表明虛心、尊師;“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表明要善於質疑。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篇九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1)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1.解釋下列各項加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 )

(2)門人弟子填其室( )

(3)持湯沃灌( )

(4)腰白玉之環( )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具體從哪些方面敘述了作者求學的艱難?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越的條件有何用意?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收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致——取得、買到(2)填——擠滿(3)湯——熱水(4)腰——掛在腰間

2.(1)(我)拿着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2)因爲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讀書難(要借書,抄書)、拜師難(冒嚴寒頂風雪,到外地尋師)、求教難(常遭“叱咄”)、生活難(“日再食,”穿“縕袍敝衣”)。(或四個方面:家境貧寒,無書可讀;無師求教難;遠道求學,備受艱苦;艱苦的求學生活。)(或幼時求學的艱難;成年後求師的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4.用意: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並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爲樂。

收穫要點:(1)不求物質享受;(2)刻苦學習;(3)專心向學。(4)物質上不羨慕,更不攀比。(答對其中二點即可)

《送東陽馬生序》註釋 篇十

東陽:今浙江東陽縣,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爲贈序。

致:得到。

餘:我。嗜(shì是)學:愛好讀書。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這裏意爲“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聖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碩(shuò朔)師:學問淵博的老師。遊:交遊。

嘗:曾。趨:奔赴。

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裏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經叩問:攜帶經書去請教。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chì赤)(咄duō奪):訓斥,呵責。

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卒:終於。

篋(qiè竊):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着鞋子。

窮冬:隆冬。

皸(jūn軍)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僵勁: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這裏指女僕。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衾(qīn欽):被子。

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日再食:每日兩餐。

被(pī披)綺繡:穿着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腰白玉之環:腰間懸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裏指香氣。

燁(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縕(yùn)袍:粗麻絮製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帽)老:年老。八十、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

綴:這裏意爲“跟隨”。

謬稱:不恰當地讚許。這是作者的謙詞。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縣官:這裏指朝廷。廩(lǐn凜)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位):贈,這裏指接濟。

司業、博士:分別爲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流輩:同輩。

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謁(yè夜):拜見。

撰(zhuàn賺):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至):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夷:平易。

“謂餘”二句:認爲我是在勉勵同鄉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詆: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人:對同鄉驕傲。

歸見:回家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