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答司馬諫議書》譯文【精品多篇】

《答司馬諫議書》譯文【精品多篇】

《答司馬諫議書》譯文 篇一

第一部分:

1.《周公誡子》選自   ,《答司馬諫議書》選自   ,作者   ,  著名文學家。(2分)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3分)

⑴無以魯國驕土(驕:  )

⑵守之以恭者,榮(恭:  )

⑶富有四海,由此德也(由:   )

⑷重念蒙君實視遇厚(厚:  )

⑸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舉:  )

⑹以膏澤斯民(膏澤:  )

3.譯句:(6分)

⑴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

⑵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

⑶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也。

4.作者寫《答司馬諫議書》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5.《答司馬諫議書》一文的主旨是什麼?(3分)

6.王安石駁斥“徵利”的觀點時,所持的理論依據是( )(2分)

a、受命於人主 b、舉先王之政

c、爲天下理財 d、度義而後動

7.憑你的記憶,說出文中的六種謙德是什麼?(各用一個字概括)(3分)

8.《周公誡子》最後一句採用反問句形式有何效果?(3分)

第二部分:

(一)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衆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爲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9、文中哪句話交代了周公誡子的背景?(3分)

10、周公誡子是圍繞哪句話來論述的?(3分)

11、“夫貴爲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中“此德”包含的具體內容是什麼?(3分)

12、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與文中哪句話有關?(3分)

13、文中哪句話屬於反面論證?(3分)

14、請寫出由本文衍生的兩個成語。(2分)

15、你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了什麼?(3分)

(二)

劉頗推甕

澠池道中,有車載瓦瓷①,塞於隘路②,屬天寒冰雪峻滑③,進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鈴鐸④數千,羅⑤擁在後,無可奈何。有客劉頗者揚鞭而至,問曰:“車中瓷直⑥幾錢?”曰:“七、八千。”頗遂開囊取縑⑦,立償之,命僮僕登車,斷其結絡⑧,系⑨推瓷於崖下。須臾,車輕得進,羣噪⑩而前。

[註釋]①饔:同甕,瓦罐,瓷瓶。②隘:關隘,這裏指狹窄的路。③屬:逢,碰上。峻:險、陡。④鈴鐸:指被阻的車馬。⑤羅:織,集結。⑥直:通“值”。⑦縑:細絹,這裏指錢。⑧結絡:指系在車上的繩索。⑨系:將。⑩噪:吆喝。

1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3分)

(1)日向暮。 向:

(2)頗遂開囊取縑。 遂:

(3)須臾,車輕得進。 須臾:

1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辭手法。(3分)

(1)鈴鐸數千。(  )

(2)且遷我如振落葉耳。(  )

(3)我濟陰之巨室也。(  )

18.將下列語句譯成現代漢語。(3分)

(1)屬天寒冰雪峻滑。

(2)車中瓷直幾錢。

(3)系推瓷於崖下。

19.澠池道上當時爲什麼“塞車”?(3分)

20.劉頗當時做了幾件事,他這樣做有道理嗎?表現了劉頗什麼樣的品質?(4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學校運動會100米決賽中,最有希望奪冠的張強同學爲避免撞倒一位橫穿跑道的觀衆,摔了一跤,失去了獲冠軍的機會,但仍堅持跑到了終點。看了這個材料,你有什麼想法?請寫一個片斷,200字左右。

《答司馬諫議書》譯文 篇二

本文選自《王臨川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爲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諡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爲文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爲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

第二項文體知識。

本文是書信體駁論文。全文主要駁斥以司馬諫議爲代表的保守派對新法的指責,所以屬駁論文。王安石的說理文見識高超、論辯犀利。

第三項主旨。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爲新法“侵官、生事、徵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馬司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爲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分爲四段。

第一段即開頭一句和第一自然段。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爲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第二段即第二個自然段。是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爲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段即第三個自然段,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爲,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個自然段,結束全文,說一些禮儀性的客套話。

現在再就第二段駁斥的幾個重點進行分析。

關於侵官,依據名實相符的原則,王安石闡明制定和貫徹變法的規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員大臣討論確定,有具體官吏執行,步步有據可查,不是侵官。

關於生事,新法實行,影響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們不滿,司馬光把這說成擾民生事,王安石闡明變法是舉先王之政,興利除弊,可造福於人民大衆,加強國家的統治,不是生事。

關於徵利,司馬光等保守派攻擊王安石變法是與民徵利,王安石駁斥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目的在於理通財政,有利整個國家,表現出政治家的宏偉的韜略。

關於拒諫,司馬光等人認爲王安石不理會保守派意見就是拒諫,王安石義正辭嚴,指出自己抨擊不正之理,駁斥不懷好意的人,證實自己光明磊落,堅持自己變法應有的態度。

所謂天下怨誹的問題,王安石舉出歷史事實,並分析說明保守派這些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乃是他們因循守舊的腐敗作風。王安石堅持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對司馬光的說法則非某之所敢知。

第五項寫作特點。

第一個特點,作爲書信體議論文首要特點是行爲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它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其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個特點,論證方法多樣。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第一直接反駁,如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第二個舉出根據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這裏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說明不是自己獨出新裁,而是受命於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爲,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裏以歷史上曾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爲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強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

第三個特點,是氣勢磅礴,寓剛於柔。全文所以有壓倒論敵的浩然正氣有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立足於理,理足則氣勢。二,擅於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則勢如破竹,無可阻擋。第三,擅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爲而不洶洶然?氣盛言怡,鏗鏘有力,雖則全文傲岸之氣,憤然涌出,強調堅持改革的決心不可逆轉,但語氣相當委婉,柔中有剛,如比如說詳細的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您或許能原諒我,結尾又說您批評未能幫皇上大有作爲,那我知罪了,但讓我什麼也不要做,墨守常規就行,那我是不敢領教的。這樣做一方面照顧多年交往的友誼,一方面堅持原則,寸步不讓,全力維護變法的正義立場。

第六項疑難詞句。

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竊,猶“私”自的意見,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每,是往往經常,術:方法,此處指政治主張。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重念:又考慮的意思。視遇,是看待,反覆,指書信往來,具道:詳細的說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闢是批駁,抨擊,難是責難,壬人是小人,是*濘之人。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與,相與之意,又“皆”義。非特:不僅僅。

第七項古文今譯。

安石啓:

昨日承蒙賜教,我私下以爲跟君實您相處,彼此相好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而議論問題常常看法不一致,這是因爲我們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即使我強做解釋,最終也一定不會被您所諒解,所以只簡略的給您回封信,不再一一加以辯解了。可是又想到您以厚遇待我,在書信往來時不宜草率失禮,所以今天我詳細地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原諒我。

大凡讀書人所爭論的,最主要的是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的問題。如果名和實的關係明確了,那麼天下的道理也就可以認識清楚了。現在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說侵奪官利職權,無端惹事生非,與民爭奪財利,拒絕旁人勸告,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責。我卻認爲接受皇帝的命令,議定法律制度而在朝廷上討論修正,再交給有關部門去執行,不能算是侵奪官吏的職權;實行先王的政治主張,用以興利除弊,不能算是惹事生非;替國家整理財政,不能算是與民爭奪財利;清除荒謬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小人,不能算是拒絕進諫。至於埋怨和指責的人很多,那是我本來就預料到會這樣的。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的生活已經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們多已不關心國家大事,附合流俗,討衆人的歡心爲好,皇上卻要改變這種情況,而沒有考慮敵人之衆多,想出力幫助皇上跟他們相對抗,那他們怎麼會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怨恨反對的是百姓,不僅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因爲怨恨就改變他的計劃,這是由於他考慮這樣做適宜,然後採取行動,認定做的對,看不出有什麼可後悔的緣故。

假如您責備我在位的時間長了,卻未能幫助皇上大有作爲,以造福於百姓,那麼我知罪了;假如要說今天應當什麼事也不做,只要默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見面,內心不勝仰慕,仰慕您到了極點。

《答司馬諫議書》譯文 篇三

答司馬諫議書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安石啓:昨日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意以爲跟您友好相處的日子很久了,但討論國事往往意見不同,這是由於所採取的政治主張和方法不同的緣故。我雖然想硬在你耳邊羅嗦(強作辯解),恐怕結果一定不會得到您的諒解。後來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對於書信往來是不應簡慢無禮的,因而我在詳細地說出我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諒解我。

某啓:昨日蒙教,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我們讀書人所要爭論的,特別是在“名稱”(概念、理論)與“實際”是否符合上。“名稱”與“實際”的關係明確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確的認識了。現在您所用來教誨我的,是以爲我“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誹謗我。我卻認爲接受皇上的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交給主管官署卻執行,不算是“侵官”。發揚(恢復)前代賢君的治國原則,以便興利除弊,這不算是“生事”。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算“拒諫”。排除不正確的言論,批駁巧言諂媚的壞人,這不算“拒諫”。至於怨恨毀謗的很多,那是本來早就該料到會這樣的。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爲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馬諫議書》

答司馬諫議書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的守舊之風已經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爲國家大事操心,以附和舊俗之見來討好衆人爲美德。皇上卻想改變這種現狀,而我又不顧政敵的多少,想盡力去幫助皇上抵制他們,那麼,衆人怎麼會不大吵大鬧呢?過去商王盤庚遷都,羣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並不因爲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他的計劃;他考慮理由正當,然後做去,他認爲正確,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責備我執政很久了,沒有能夠幫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業,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說今天應當什麼事也不必幹,只是守着老規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爲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爲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沒有會面的機會,不勝(實在)誠心仰慕得很。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答司馬諫議書》

《答司馬諫議書》譯文 篇四

王安石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能順暢朗讀課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點難點】

1.重點: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課文提示】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爲“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答司馬諫議書》文題意思是: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當政時,推行變法。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爲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爲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鬥爭。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脣槍舌劍的滾滾硝煙。

【正音正字】怨謗(bàng) 難壬人(nàn) 胥怨(xū) 盤庚(gēng) 會晤(wù)

【閱讀課文】

1. 從文中看,王安石爲什麼要進行這場變法?

人“習於苟且”;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上“欲變此”。

2. 實施變法時,出現了什麼情形?司馬光認爲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麼?

實施變法時,天下“怨謗”;衆人“洶洶然”。

司馬光認爲,這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徵利、拒諫”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什麼事?

“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爲天下理財”; “辟邪說,難壬人”。

【課文簡析】

王安石任宰相時,爲了抑制豪強勢力的膨脹,增強國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變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司馬光是其代表,三次寫信給王安石,攻擊變法,要求恢復舊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給司馬光及其同黨的答覆。

本文是以書信形式寫成的駁論。文章列舉司馬光的種種責難,然後針對司馬光“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責難,作者先逐點駁斥“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這樣,有理有據有節,而“侵官,生事,徵利,拒諫”,成爲無中生有,司馬光的論點失去了成立的基礎。王安石進一步批駁,他沒有否認“天下怨謗”。他認爲“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順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變此”;再列舉“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這樣,王安石從現實和歷史兩個方面說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謗”不足爲奇。本文不僅嚴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受命於人主”,還藉此機會重申自己“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的決心,矢志不悔。

【課外作業】

1. 完成“學習建議”;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2. 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王安石、司馬光以及王安石變法。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某啓:昨日蒙教,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翻譯:我說:昨天承蒙(您來信)賜教。我認爲和您交遊相處友好的日子很長久了,但是議論政事常常合不來,這是因爲我們採取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

原文: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翻譯:如果硬要辨解,最後一定不會被理解,所以簡單地寫回信給你,不再一一爲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對我的重視厚遇,對(書信)往來不應草率莽撞,所以現在詳細說明情況,希望您也許能諒解我。

原文: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譯:讀書人爭論的問題,主要在於名稱和實際的關係,名稱和實際關係明白了,那麼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爲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翻譯:現在您用來教訓我的是認爲我超越權限、惹事生非、搜刮錢財、拒絕批評,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原文:某則以爲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

翻譯:我卻認爲受皇上的委託,擬訂法令制度並在朝廷上修改,然後交給專職的官吏去執行,不能叫作越權;推行先王實行過的政事,興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爲國家清理財政,不能叫作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問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絕批評。

原文: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譯:至於怨恨和誹謗那麼多,那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原文: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爲而不洶洶然?

翻譯: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已經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數以不憂慮國家大事、隨波逐流、討好衆人爲上。皇帝纔想改變這種狀況,而我就不考慮反對派的多少,要出力幫助皇帝對抗這些人,那麼大家怎麼能不大吵大鬧呢?

原文: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翻譯:盤庚遷都的時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盤庚沒有因爲有人怨恨而改變他的計劃,因爲計劃合理才行動的,這事看不出可以後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爲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翻譯:如果您責備我任職很久,沒有能幫助皇帝大有作爲,以造福於人民,那麼我承認有罪過;如果說現在應當什麼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規而已,那我就不敢領教了。

原文: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翻譯:沒有機會見面,我不勝仰慕到極點。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 解釋劃線的詞語:

①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原因 ) ②終必不蒙見察。( 被,表示被動 )

③故今具道所以。( 說 ) ④辟邪說,難壬人。( 批駁 )

⑤非某之所敢知。( 領教 )

2. 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未能助上大有爲( 作爲 )

爲天下理財。( 替 )

不爲徵利。( 是 )

②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關係,而且 )

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表示轉折關係,然而 )

3. 下列對“人習於苟且非一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b )

a,人們學習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c,人們對得過且過的學習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d,人們對苟且之事反對不是一天了。

4. 下列對“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c )

a,如果說應當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說現在應該一切不把事當事做。

c,如果說現在應該什麼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說,現在應該一切事情都不做。

5. 文中“ 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與司馬光的爭論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政見不一。

6. 文中追述“盤庚之遷”的用意是什麼?

以確鑿的史實鍼砭當時士大夫的流俗,說明反對的人多就一定錯了。證明自己的境況,與“盤庚之遷”時一樣,因此決“不爲怨者故改其度”,表達了改革的決心不變。

7. 文章最後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是否向司馬光認錯?爲什麼?

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不是向司馬光認錯。

王安石認爲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沒有因改革“認錯”,反而認爲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 )

8. 本文是駁論。作者旨在批駁什麼觀點?

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9. 作者是如何駁論的?

針對司馬光“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責難,作者先逐點駁斥“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這樣,有理有據有節,而“侵官,生事,徵利,拒諫”,成爲無中生有,司馬光的論點失去了成立的基礎。王安石進一步批駁,他沒有否認“天下怨謗”。他認爲“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順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變此”;再列舉“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這樣,王安石從現實和歷史兩個方面說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謗”不足爲奇。

10,在嚴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麼態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度?

王安石堅持變法,義無反顧。 “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爲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語句集中體現了王安石的態度。

11. 天下“怨謗”、衆人“洶洶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天下“怨謗”、衆人“洶洶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課外作業】

1. 整理課堂筆記。

2. 預習《出師表》。

3. 瞭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