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八年級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譯文 篇一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爲生。(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 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

(那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 (來款待他)。村裏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臨別時)村裏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桃花源記》賞析 篇二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爲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爲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爲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僞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爲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爲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爲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文言知識 篇三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漢語中,附在描寫聲容情態的詞語之後,作爲構詞的輔助成分,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豁然開朗”中的“豁然”,是“開闊、敞亮的樣子”的意思。

“屋舍儼然”中的“儼然”,是“整齊的樣子”的意思(“儼然”在現代漢語中還有另一義爲“十分象……的樣子”,如“儼然一個正人君子”)。

“怡然自樂”中的“怡然”,是“悠閒、安詳的樣子”的意思。

“欣然規往”中的“欣然”,是“高興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現爲主語、賓語的省略。

(1)省略主語。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彷彿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人)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2)省略賓語。例如:

①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②此人一一爲(之)具言所聞。

③餘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

在古漢語中,省略掉主語賓語,並不會導致語意含混、引起誤解,反顯出語言的簡練、緊湊。但在譯成現代漢語時,卻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補出來。

3.古今詞義的異同

在本文中,重點是理解與區別那些同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義不同的詞組。

例如:

在古漢語中,這類雙音詞的每一個詞素都有獨立的意義,翻譯時都必須準確地譯出。古今義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須瞭解其不同之處,否則容易“以今釋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