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二數學必修五知識點整理多篇

高二數學必修五知識點整理多篇

高二數學必修五知識點總結 篇一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關係: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邊關係: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關係: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別爲角、、C的對邊,R爲C的外abc2R. 接圓的半徑,則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變形公式:

①化角爲邊: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邊爲角:sin6、兩類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問題:

①已知兩角和任意一邊,求其他的兩邊及一角。

②已知兩角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其他邊角。(對於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所對的角的題型要注意解的情況(一解、兩解、三解))

7、餘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 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餘弦定理的推論:cos,cos,cosC。 2bc2ac2ab(餘弦定理主要解決的問題:1.已知兩邊和夾角,求其餘的量。2.已知三邊求角)

9、餘弦定理主要解決的問題:①已知兩邊和夾角,求其餘的量。②已知三邊求角)

10、如何判斷三角形的形狀:判定三角形形狀時,可利用正餘弦定理實現邊角轉化,統一成邊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設a、b、c是C的角、、C

的對邊,則:

①若abc,則C90;②若abc,則C90;

③若abc,則C90.

高二數學必修五知識點整理 篇二

一、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1.常見的兩變量之間的關係有兩類:一類是函數關係,另一類是相關關係;與函數關係不同,相關關係是一種非確定性關係。

2.從散點圖上看,點分佈在從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區域內,兩個變量的這種相關關係稱爲正相關,點分佈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區域內,兩個變量的相關關係爲負相關。

二、兩個變量的線性相關

從散點圖上看,如果這些點從整體上看大致分佈在通過散點圖中心的一條直線附近,稱兩個變量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係,這條直線叫回歸直線。

當r>0時,表明兩個變量正相關;

當r<0時,表明兩個變量負相關。

r的絕對值越接近於1,表明兩個變量的線性相關性越強。r的絕對值越接近於0時,表明兩個變量之間幾乎不存在線性相關關係。通常|r|大於0.75時,認爲兩個變量有很強的線性相關性。

三、解題方法

1.相關關係的判斷方法一是利用散點圖直觀判斷,二是利用相關係數作出判斷。

2.對於由散點圖作出相關性判斷時,若散點圖呈帶狀且區域較窄,說明兩個變量有一定的線性相關性,若呈曲線型也是有相關性。

3.由相關係數r判斷時|r|越趨近於1相關性越強。

二年級數學必修五知識點歸納 篇三

已知函數有零點(方程有根)求參數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據題設條件構建關於參數的不等式,再通過解不等式確定參數範圍。

2、分離參數法:

先將參數分離,轉化成求函數值域問題加以解決。

3、數形結合法:

先對解析式變形,在同一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畫出函數的圖象,然後數形結合求解。

高二數學必修五知識點整理 篇四

函數的性質:

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

單調性:注意定義是相對與某個具體的區間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義法(作差比較和作商比較)

導數法(適用於多項式函數)

複合函數法和圖像法。

應用:比較大小,證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注意區間是否關於原點對稱,比較f(x)與f(-x)的關係。

f(x)-f(-x)=0f(x)=f(-x)f(x)爲偶函數。

f(x)+f(-x)=0f(x)=-f(-x)f(x)爲奇函數。

判別方法:定義法,圖像法,複合函數法

應用:把函數值進行轉化求解。

週期性:定義:若函數f(x)對定義域內的任意x滿足:f(x+T)=f(x),則T爲函數f(x)的週期。

其他:若函數f(x)對定義域內的任意x滿足:f(x+a)=f(x-a),則2a爲函數f(x)的週期。

應用:求函數值和某個區間上的函數解析式。

高二年級數學必修五知識點歸納 篇五

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數: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輔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冪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萬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積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積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高二年級數學必修五知識點歸納 篇六

等比數列求和公式

(1)等比數列:a(n+1)/an=q(n∈N)。

(2)通項公式:an=a1×q^(n-1);推廣式:an=am×q^(n-m);

(3)求和公式:Sn=n×a1(q=1)Sn=a1(1-q^n)/(1-q)=(a1-an×q)/(1-q)(q≠1)(q爲公比,n爲項數)

(4)性質:

①若m、n、p、q∈N,且m+n=p+q,則am×an=ap×aq;

②在等比數列中,依次每k項之和仍成等比數列。

③若m、n、q∈N,且m+n=2q,則am×an=aq^2

(5)“G是a、b的等比中項”“G^2=ab(G≠0)”。

(6)在等比數列中,首項a1與公比q都不爲零。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比數列的第n項。

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推導:Sn=a1+a2+a3+。.。+an(公比爲q)q*Sn=a1*q+a2*q+a3*q+。.。+an*q=a2+a3+a4+。.。+a(n+1)Sn-q*Sn=a1-a(n+1)(1-q)Sn=a1-a1*q^nSn=(a1-a1*q^n)/(1-q)Sn=(a1-an*q)/(1-q)Sn=a1(1-q^n)/(1-q)Sn=k*(1-q^n)~y=k*(1-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