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有關心理健康小知識【多篇】

有關心理健康小知識【多篇】

有關心理健康知識 篇一

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1.智力正常:這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2.情緒穩定與愉快: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着肌體功能的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行爲協調統一,其行爲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爲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爲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節。

3.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爲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適應能力: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裏,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變化,都將能夠適應。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

5、內省能力:人生本複雜,只有一個平靜的心,不斷內省自己的心態、行爲,不斷改進自身缺點,以無塵之雨洗滌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於世。

有關心理健康小知識 篇二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

心理健康小常識大全

1,培養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2.認識自我,健全人格

3.勇於實踐,提高人際交往技能

二、心理健康小知識

1、瞭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誘-惑,活在現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鬱、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8、注意鍛鍊身體,展現朝氣活力。

9、學會思考,養成積極進取的學習生活態度。

10、淨化自己的心靈,追求平和的心境。

三、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際交往的自我調適,是人生的一個必然和重要行爲。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

1、要學會有利他奉獻的人生觀的培養。

2、學會角色扮演的心理調適

3、對競爭與合作要有正確的認識

4|、接受自己,悅納他人。

5、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三個度情、理、法。

6、消除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四. 如何區別正常的情緒低落和抑鬱症

抑鬱時的心境與人們所熟知的悲傷相似,但較持久,病人情緒低落,整日憂心忡忡,愁眉不展,唉聲嘆氣。重則憂鬱沮喪,悲觀絕望,總覺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患者自我評價甚低,以致生趣漠然,常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他們越是自責自罪,越產生消極的想法,美好的世界在他們眼裏竟變成一片灰色。

具體說來,抑鬱症症狀與正常的情緒低落的區別在於:

(1)前者在程度和性質上超越了正常變異的界限,常有強烈的自殺意向;

(2)可具有植物神經或軀體性伴隨症狀,如早醒、便祕、厭食、消瘦、性機能減退、精神萎靡等,此外,往往還伴有精神病症狀或神經症的表現。

五、心理健康又稱心理衛生,包括兩方面含義:

(1)指心理健康狀態,個體處於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情況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2

)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爲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心理健康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於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爲問題;

廣義的心理健康,則是以促進人們心理調節、發展更大的效能爲目標,使人們在環境中健康生活,保持並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更有效地爲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

六、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誌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爲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爲;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兒童標準 篇三

一、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佔優勢。儘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係。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爲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爲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心理健康知識內容 篇四

1、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自己的友伴,樂於與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常表現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幫助和諒解等。他不僅能悅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

2、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獻身於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3、健康的情緒體驗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緒體驗。他的情緒狀態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反應的強度於引起它的情景相稱,情緒持續的時間隨客觀情景而轉移。他既有愉快、喜悅、歡欣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有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但積極的情緒體驗常多於消極的情緒體驗,經常能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

4、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5、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客觀地反映現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他既能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又能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妥善地解決;對於挫折也能採用成熟的、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決不企圖逃避。

6、行爲正常,人格完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行爲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前後行爲是一貫的、統一的;行爲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相一致。心理活動和行爲方式和諧統一的人,被稱之爲“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7、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

人的心理和行爲表現總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髮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具有一些年齡階段性。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和行爲表現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於同年齡大多數人相符的心理行爲特徵。

心理健康標準 篇五

1.智力標準。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爲正常,上不封頂,<70爲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纔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準: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係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爲15分鐘;7~10歲爲20分鐘;10~12歲爲25分鐘;12歲以上爲30分鐘,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爲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爲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名詞解釋 篇六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爲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爲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爲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爲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爲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諮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髮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爲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爲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