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語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語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一

隨着網絡的不斷普及,知識網站爲學校的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遨遊的廣闊天地。語文課網絡教學,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活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善於利用網上資源,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挑選網上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近期我校一位老師上了一節語文課網絡教學研究課《秦兵馬俑》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課堂回顧】

一、激趣導入

1、播放秦兵馬俑錄象片斷,激發興趣。

2、指名談談觀錄像後的感受。

二、學習第三段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⑴ 讀讀第三段:

找找課文介紹了哪幾類兵馬俑。

⑵ 選擇感興趣的一類俑,看看圖片,瀏覽資料,品讀課文描寫。

2、學生利用網頁自學。

3、學生集體交流,相機點擊“友情鏈接”,瀏覽“將軍俑圖”、“武士俑圖”、“騎兵俑圖”、“馬俑圖”和“羣兵馬俑圖”,說說它們的個性特點並試着讀出它們的這種個性特點。

4、完成“做一做”中的練習,說出各圖片的名稱。

5、討論:

你是根據什麼來作出準確的判斷的。

6、播放視頻:

再次感受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細細體會各自的個性特點。

三、課外延伸

1、師提問:

學了課文後你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對於秦兵馬俑你還想了解些什麼?讓我們進入“網站鏈接”找找答案。

2、進入“BBS論壇”或“聊天室”,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或收穫。

3、電話連線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先生,現場解答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疑惑之處。

四、課後作業

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一項完成,進行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

1、關於秦兵馬俑還有許多知識,你想了解什麼,從網上搜索一下,把找到的有關圖片和資料告訴大家。

2、類似於秦兵馬俑的文化和藝術很多,從網上搜索有關中華民族文化和藝術遺產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加以整理,出一份小報。

3、從網上搜索你感興趣的資料,模仿課文“總分總”的結構及第三自然段的過渡形式,寫一篇短文。

【理性思考】

初次品嚐新鮮的語文課網絡教學課讓我從中感受到網絡語文教學的幾點優勢:

一、網絡語文教學爲互動式學習創造了可能,它是創造人格的保證

網絡語文教學在真正意義上爲一種互動式學習創造了新的可能,而這種可能又正是塑造學生,創造人格的重要保證。在網絡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人際交往以計算機及網絡爲界面,採用人機對話的方式,學生的年齡、性別、成績好壞、長相美醜、家庭背景,甚至品行優劣等影響教師期望的固定因素,都有機會“隱藏”起來,只有虛擬存在是唯一的真實。教師只能按學生的學習狀況施教,這有利於教師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儘可能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更重要的是,網絡空間和網絡中的這種虛擬性,不僅使得學生從中獲得經驗和體驗,而且它可以使學生擺脫現實世界的束縛,拋棄自卑、畏懼、厭惡和輕視,以及被沒視、被恥笑,充分激活和發揮創造性思維與創造力,在無限的想象和創設空間中遨遊,自由而健康地發展。教學實踐表明,網絡語文教學作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重要學科活動,確實能夠滿足並促成創新人格這些心理特徵的形成,它是塑造學生創新人格的重要載體。

二、網絡語文教學促進了生生、師生間的交流

在新課程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課堂並非孤立於真實的世界之外的學習空間,要把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語文與生活的關係是最爲密切的,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是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卻常常進行架空的技巧訓練,學生缺少表達和交流的慾望。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學生必須通過語言來表達、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語言運用中去學習語文,這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最重要的意義。“BBS論壇”和“聊天室”的設計,爲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達到“人──機──人”交互的設計目的,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其他學習者或教師(人)進行互相交流,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交流中迸發了思維的火花,這種實時的交流方式使每個人都處在一種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

三、網絡語文教學給學生主動獲取,展示信息提供舞臺

心理學認爲: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表現的慾望,把自己的戰績、智慧展示於衆人面前,贏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滿足,這是人類事業取得成功的內在機制。在這堂課中,老師着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接受爲主動獲取。如:在“自學第三段“中,學生在網站上收集材料、理解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交流自學成果時,學生們一邊展示,一邊各抒己見;“質疑、解疑”時學生由困惑到興奮不已……電腦展示收集的資料,啓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創新成果及時得到反饋。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變“死學”爲“活學”,學生的勞動成果贏得同學們的尊重,同學間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增添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勁頭,更積極的擁有自我表現的慾望。

這一節網絡語文教學課也讓我感受到網絡教學中也有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如:老師既要上課,又要操作電腦,還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常常會顧此失彼,弄得手忙腳亂;學生對到網絡教室上語文課感到新奇,電腦吸引了他們的一部分注意力,學生髮言不如教室裏積極,上課的實際效果應一分爲二來看;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因爲有了電腦的阻隔而感覺有些疏遠。教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困難,學生的自主權大了,課堂生成性增強了,要求老師有更強的教學應變能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二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知、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倡導多角度、創造性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本課程的重點是接觸文本材料,體驗兵馬俑的衆多類型和生動形象。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秦始皇兵馬俑時,我嘗試了以下方法。默讀幫助學生不受外界干擾,冥想並與課文進行充分對話。咬字是學習漢語的重要方法。在品嚐語言的過程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選詞造句的微妙之處,增強語感,豐富語言積累。從長遠來看,這有利於提高漢語技能。合作學習是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這樣每個人在小組交流時都有發言權,合作學習得以實施。傾聽他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指導和培訓,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非常明顯。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有效地把握課堂生成,不留痕跡,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我認爲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震驚了世界,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我認爲僅僅依靠書中的介紹和幾張圖片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不夠的。還應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多地瞭解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三

最遺憾的事好幾次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經過西安,卻沒有好好下去感受華清池的溫潤,感受白馬寺的滄桑,感受兵馬俑的雄壯。至今最念念不忘的,最想去的就是西安,那個地方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總覺得身爲中國人,不去看兵馬俑,枉爲炎黃子孫的感覺。因此,每次上這一課的時候,總是注入較多的情感。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縱觀這堂課,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體現在下面幾點:

一、看一看,讓眼睛活起來

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電子教材把與課文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信息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

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在電子教材中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紹,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二、說一說,讓嘴巴活起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有問題是積極思維活動的表現,是創新的開始。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通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有的,”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動口說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做一做,讓小手活起來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能力。只有知識內化了,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課標指出,語文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自覺地探索知識的奧祕,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瀏覽拓展閱讀中的文字及圖片等,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兵馬俑進行深入研究,說說他們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網絡課的互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遺憾的是,我沒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合計算機課上所學的知識,並動手製作成演示文稿,然後在向同學們彙報時,用演示文稿展示學習收穫,這樣可以使同學們用眼、用耳分享其學習成果。

課堂上,電子教材的介入,改變了以往語文課單一的聽、說、讀、寫模式,爲學生創造了做的機會,使學生的手“動”了起來。

四、想一想,讓腦子活起來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善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奇思妙想”、“別出心裁”,這樣就能給學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語文教學中,教學生從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節描寫,去求異,使思維縱橫擴散;去求佳,使思維聚合收斂,以引發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產生突破性的飛躍和敏銳的頓悟,即突發奇想,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當然也有遺憾的地方,這一堂課下來,因爲時間的緣故,沒有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仿寫,丟失了一次較好的練筆機會。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內容的安排,還是時間的利用上還要引起注意。

語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四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反覆地閱讀課文,懂得全文是圍繞“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這句話來寫的。緊接着能抓住這句話展開自讀探究。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瞭解到文章是用詳實的數據來說明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以及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衆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但對於介紹秦兵馬俑類型和個性特點這一部分內容,在彙報學習成果時我只讓個別的學生說,教學完本課我認爲這種形式並不能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我想在這個環節上如果讓學生以填表格的形式來學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教學本課時,因爲缺少秦兵馬俑的各類圖片,學生單單通過讀課文,還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秦兵馬俑的藝術價值,以及我們國家能擁有這樣的意思珍品是多麼的了不起。因此在暢談閱讀感受這個環節中,當問到學生:“領略了這麼壯觀的場面,又欣賞了這麼鮮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對兵馬俑涌起怎樣的情感?”時,有個別學生回答:“沒有”。我只能建議學生有機會要親自到西安的秦兵馬俑去走一走,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番。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些相關的圖片對教學效果一定大有幫助。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五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點以及根據實際情況,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上做了一點嘗試: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採用多種方式對“神態自若”“擎着利劍”“惟妙惟肖”等詞語進行深敲細酌,逐一品味,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課文的第二段,這一段分三方面來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宏大:一是介紹了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的總面積19120平方米和坑內兵馬俑總數近8000個;二是介紹了一號坑的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620平方米以及坑內兵馬俑總數6000個左右;三是介紹了一號坑上面的主要設施和作者的觀後感。因爲條件所限而無法讓學生欣賞到相關的錄像片段,所以僅讓學生通過這些數字去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着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10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6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新課程軟化了學科的界限,強調課程的綜合化。我在這一節語文課堂上有機融合了數學內容,使學生的技能交叉遷移,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六

執教了《秦兵馬俑》一課,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

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信息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通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

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讓學生動手動筆畫一畫,圈一圈,演一演,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七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狀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資料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光,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樣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之後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我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但是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八

《秦兵馬俑》的公開課在緊緊張張、匆匆忙忙中結束,有壓力的課堂收穫也就越多。

反思一:教學內容取捨上出現偏差。本節課的自學重點有兩點,而我着重想要孩子們學會的是如何仿寫過渡句,預設第一項自學結束的時間是20分鐘,最後剩下20分鐘是讓孩子學會仿寫過渡句,可是我的ppt內容太過累贅,我的語言不精簡,導致預設時間不夠,孩子沒能完全掌握過渡句,所以想要寫好也是不容易的。備課的過程中我就想過描寫兵馬俑的類型句子太多,如果全都彙報,顯然時間是不夠的,若是不出示又怕孩子掌握不了,語文課堂上沒了朗讀聲,最後我選擇了出示各種兵馬俑類型的段落。評課的過程中徐老師就說這段的內容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簡練,而且時間也會充裕很多。個人反思這主要還是自己預設的不夠,另外上的課還太少,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要有重點。

反思二:資源選取不嚴謹。首先,學習單的內容太過於狹窄,內容指向不明確,導致孩子沒辦法準確的判斷,再加上時間的關係,仿寫的過渡句就更不能寫好了;其次,仿說排比句的內容死板、壓力,缺少活力,可以選擇一些美好的、開心的教學資源,這樣也能活躍課堂氣氛。另外,今後的ppt製作也要關注細節。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九

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感觸頗多,收穫良多。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自己以前也教過,也曾經聽許多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教過,但對課文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只記得這篇文章條理十分清楚,是指導習作的好範文。備課組活動之前,我細細地品讀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在字裏行間流連,在不同的兵馬俑之間徜徉,我似乎真的聽到了他們細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熱的心。我讀到以前未曾讀到的很多東西。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讀進去,忘掉自己;走出來,揣摩寫法。

以前備課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問題提出去,不知道學生會有怎樣的答案。往往不知道下面該如何設計引導的語言,因而感到無比的爲難。上本課之前教研組裏有很多其他老師已經體驗了教學過程,他們毫不吝嗇自己的教學感悟,我是最後一個上課的應該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我已經心中有數。再歸結到文本上,哪部分內容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到什麼程度,我也瞭然於胸。這種在不斷地教研中,揣摩課堂教學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課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拋開了原先設計的引導語言,我順着學生的回答引導,一步一步把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提升,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得了感動和激動。

但我今天教學本文的有一大遺憾。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又是一課時完成教學內容,我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在一節課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力求精練緊湊,連自己的教學語言也顯得比以往要乾脆很多。所以在重點部分,特別是課文的第十自然段,讓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很少,所以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廣,只是一些平時語感很好的同學能夠瞬間跟上我的思路。

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更深入的研讀教材,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關鍵,注重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讓學生從多角度得到發展。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十

今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爲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纔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爲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蘇教版五下第四單元是由三篇課文、一篇習作和練習4構成,三篇課文分別是狀物類散文《秦兵馬傭》,說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樂之都維也納》;習作要求學生模仿例文《龜山漢墓參觀記》寫一篇參觀記或遊記。整組教材的共同點,從內容上來說,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蹟、民族文化,展現勞動者的勤勞與智慧,從表現形式上來說,都抓住它們的特徵,圍繞中心詞、中心句來寫,綱目分明,條理清晰。《秦兵馬俑》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

本節課展示的是“引導自學”課型。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同時,通過兩篇課文的對比閱讀,瞭解文章結構及過渡句、中心句、說明方法的使用。個人認爲這節課的目標明確,從課堂效果看,這兩個目標也基本達到。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也嘗試了創新:對比閱讀《秦兵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這兩篇課文,總結這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共同點。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失誤。

首先,在總結兩篇課文寫法共同點的時候,很多同學由於對《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不太熟悉,在找說明方法和中心句、過渡句的時候,模棱兩可,不能確定。《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我僅僅讓孩子讀過幾遍,並沒有深入的講解。可能部分學生沒有熟讀,對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還不是很明確。

其次,個人感覺在圍繞第一個重點討論的時候,學生專注於朗讀精彩段落,而耽誤了一些時間,顯得學習後面的第二個自學內容時間有些倉促。其實,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已充分朗讀了課文,在第一個討論提示中這點可以忽略,節省時間爲後面的自學內容。

最後,“引導自學”型課堂歸根結底是學生的課堂,學生纔是整節課的主體,教師僅僅起着引導的作用。綜合來看,我班級的小組訓練仍需加強,特別是討論的時候,部分組員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其他意見也是符合或跟隨,並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訓練在平時,只有發揮好小組的力量,“引導自學”的課堂纔會更加精彩!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

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着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

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