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原文 譯文 創作背景(多篇)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原文 譯文 創作背景(多篇)

寫作背景 篇一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爲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爲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爲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爲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賞析 篇二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小品文。全文僅84字,卻描繪出了一幅清靜皎潔的月夜美景,傳達出作者當時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一句,直點時間,並用“夜”字扣題,導引題旨。“元豐六年”不僅是個時間年限,還點示出寫作此文的背景:元豐二年(宋神宗年號),蘇軾因文字獄(“烏臺詩案”)幾遭殺身之禍,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備受監視,近於流發,自然心情憂鬱。事隔四年,時至今日,其爲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點出具體時間。古時以農曆記事,“十月十二日夜”當是時值初冬,有圓月升掛,而又寒意初襲的。這樣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戶”。“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幾日的夜晚天氣,因爲俗語有云:“初七初八,月際更發”,今日已爲“十二”,當是朗月升掛;抑或作者對前幾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際的融融月色。特別是句中“入”之一字,脫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來慰藉遷客騷人的心靈。“月色入戶”更入“心”,“欣然”一詞,使作者喜悅興奮之情狀躍然紙上。

“念無與爲樂者”“念”承前句“行”而來,是作者瞬間的心理活動。作者形單影孤,面對如此朗月良宵,又身處貶居的寂寥之中,一個人行之無味,不禁嘆問:誰能與吾爲樂呢?“樂”爲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閃念之間,人、地跳躍而出,快得幾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尋張懷民!此句也暗顯出兩人的感情篤厚。張懷民何許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兩人同病相憐,感同身受,從中也可見出兩人心有靈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題一次。“尋”字寫出急切訪友的心情,寫出急於尋人共賞月景的心情。同時,又傳達出不知懷民是否在“家”的隱憂。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大喜過望,懷民不僅在寺,且還未寢。於是兩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點明瞭“夜遊”的具體地點,三點文題。“夜遊”,常時一般以爲暗黑,但因前文已點出“月色”,頓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與作者此時心境吻合,怎會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顯出作者兩人情態閒適、攜手而遊的景況。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是爲文增色的寫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傳達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爲自己筆下文字的註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着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瀰漫着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此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不都在寫“月”。“無月”,自不能明瞭夜間“庭下如積水空明”;“無月”,而竹柏亦不會投影交橫。這是明顯的側面襯托,曲筆寫照。寥寥數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一連兩問,含義極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問“月”、問“竹柏”,實則是問“自心”、問“世人”、問“世間”。作者客觀而問,主觀而答:“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淡淡的感嘆聲中讓人們分明地聽出詩人內心的絲絲憂楚和些些放達。“閒”之一語,是爲“文眼”,包含不盡意味:那賞月的欣喜、漫步的閒適,那貶謫的悲苦、人生的喟嘆……種種微妙複雜的思想情感,盡在其中。雖口言“閒”而心難“閒”,作者當時心潮起伏的思緒,又怎是一個“閒”字了得!

綜觀全文,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深刻哲理。通過多種表達方式的有層次的運用,將月下美景、心中閒愁和盤托出。敘事,則依據實情一一道來,將自己所見、所念、所行平鋪直敘,曉明通暢,同時,又于思慮的變化之中凸顯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寫景,則通用比喻,以水中景緻寫庭下月影,使筆下的景物尤顯空靈,更顯出月色的皎潔和內心的清澄。抒情,則委婉曲致,欲吐還休,似閒還愁,作者僅只點出物景隨人事而變遷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層層人生感悟,都留待讀者去深深體味。

參考譯文 篇三

調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在梁山泊氾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城牆將要被浸壞,富裕的百姓爭着出城躲避水災。蘇軾說:“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動不安,我和誰守城?我在這裏,洪水決不會浸壞城牆。”又把富人重新趕進城去。蘇軾到武衛營,喊來卒長,說:“河水將要衝壞城牆,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替我出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當效命。”就率領兵卒拿着畚箕鐵鍬出去,築起東南長堤,從戲馬臺開始,一直連接到城牆。蘇軾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他又請求調發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築舊城牆,用樹木築起防護堤,以防水再來。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寫作技巧 篇四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4、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記承天寺①夜遊 篇五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②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④,水中藻荇交橫⑤,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⑥如吾兩人者耳。

賞析 篇六

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第四冊有一篇古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80餘字: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讀後,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悟。

這“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爲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着,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切合當時的情境,蘇軾其時遭排擠打擊,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無事可做的閒職,張懷民也正謫居黃州,豈不是兩個閒人?但作者是懷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憤之情也不難想見。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靜物畫中,平添兩個人物的剪影,這是多麼有意境,這樣的結尾,稱的上“如撞金鐘”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爲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篇七

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作者簡介 篇八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作者心境 篇九

雖然自己有欣賞美景的樂趣,但是並不得意。將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間,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體現二人友情的句子: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懷民亦未寢(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與步於中庭(兩人親密無間);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閒人:蘇軾這時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有名無實,所以自稱“閒人”。

寫月突出其明,寫境突出其靜,寫影突出其形,寫人突出其閒,寫情突出其空。

翻譯 篇十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裏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