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詩人顧城簡介【精品多篇】

詩人顧城簡介【精品多篇】

顧城簡介 篇一

顧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東北農場,1974年回北京。 做過搬運工、鋸木工、借調編輯等。1973年開始學畫,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在《今天》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併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爲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1993年獲伯爾創作基金,並在德寫作。 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新西蘭不久。

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 版社出版)、《英兒》(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樺合著)、《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等,部分作品被譯爲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本站★√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從自然到自我》、《沒有目的的我》。小說《英兒》爲詩人於棄世前與其妻雷米(謝燁)合著。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顧城:來源詩歌】相關文章:

六一兒童節詩歌02-10

關於描寫西湖的勵志詩歌01-01

顧城作品風格與性格 篇二

很多年前就讀過顧城的詩,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更是成爲學生時代記憶的經典。

作爲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爲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作品帶有孩子般稚嫩單純、夢幻情緒,所以又被稱爲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表達方法來抒發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

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

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滿載着一個成年人的憂傷。

這憂傷雖然有時很淡,但有時又像鉛一樣的重金屬沉重。

因爲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顧城用他不被塵世間污染的思想,用象徵隱喻、抽象變形、通感、物象疊合、物人轉換、因意取象和省略跳躍等七種藝術特點,讓你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

關鍵詞:顧城;詩歌;藝術;朦朧派;語言表達;意境;童話詩人

對顧城的詩歌按不同的時間段可以大致的分爲三個時期,分別爲“前童話時期”“中童話時期”和“後童話時期”。

但在筆者看來,僅憑舒婷的一首《童話詩人》就作這樣的劃分確實有些許的牽強。

看過1992年顧城在德國波恩接受《袖珍漢學》雜誌的編輯採訪,顧城談到不斷變化的“我”的階段性及其對詩歌創作的影響,把自己詩歌創作的演變劃分爲四個階段,即自然階段、文化階段、反文化階段和無我階段。

從顧城早期詩歌來看,正如舒婷詩中所描寫的:“你的眼睛省略過,病樹、頹牆,鏽崩的鐵柵,只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向沒有被污染的遠方,出發”,童話詩人之名的確名副其實,舒婷寫於1980年的《童話詩人》也正是對詩人早期作品客觀真實的總結概括。

但從80年代開始,特別是中期以後,也就是按顧城自己劃分的“反文化的我”與“無我”狀態時期,因爲在生活中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和無奈,更多的內心情感的變化,使得詩中多了很多灰色的意象,例如“墓地”“死亡”“黑夜”“殺人”等意象開始頻繁的出現,並在後期詩歌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所以,此時的詩人已不再是那個“向沒有被污染的遠方出發”的童話詩人了。

因此,顧城一生的詩歌語言藝術就有了分顯的前後差別。

一、顧城早期詩歌的藝術風格

和北島、江河一樣,顧城是朦朧詩的代表,他的詩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運用大量的隱喻、暗喻和通感等寫作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

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顧城的詩歌,無論早期還是後期,都帶有較爲明顯的個性特徵,那就是童真和稚氣以及對沉溺於幻想和假定的沉醉。

但早期的詩歌還是有幾個明顯於後期詩歌的不同。

一、客觀實體與回憶的重合

這種寫法也可以說是現在與過去的對接。

看到眼前的實景種種,心中自然涌出《窮,有個涼涼的鼻尖》中的一句感慨:一切都沒有改變啊。

詩中另處的描寫:蓬起的草棵和田鼠落進門裏,落進灰裏,竈臺上燃着的無色的火焰,還有那走在堤壩上的穿着粉紅色衣服的婦女,這所有的景象都寫滿了貧窮和無奈。

此時,詩人對自己幼時由於貧窮帶來的最刻骨的印象的回想自然在情理之中浮現。

同樣也是因爲貧窮。

冬天裏,異常寒冷,在一起玩耍的孩子們凍得瑟瑟發抖,鼻尖涼涼的,彈玻璃球的手凍得紅紅的。

整首詩裏,此景是虛筆,是回憶,可是,它又曾經是不久以前發生過的真實。

於是,詩中的“涼涼的鼻尖”和下面一系列的熱象如“金晃晃的太陽光”“太陽風吹起的塵爆”“火焰”就有了自然的重合,重合點當然是“窮”。

二、詩歌表達的生命意識

顧城還很多次談到他小時候有過的一次經歷。

那時他還小,有一次大人都出去了,他一個人被關在一個亮着燈的屋子裏。

忽然,他從被燈關照着的牆壁上看到了一雙雙眼睛象從霧裏慢慢浮起來,這些眼睛都是空洞洞的,一種迷茫的無可奈何的感覺。

他感到害怕,而且馬上知道,人死了就要變成灰燼塗在牆上,他自己遲早也會這樣。

他說他從那一刻起,對世界的看法就形成了。

他的短短一生充滿着對生命和死亡的啓示。

只要說到詩,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亡。

畢光明和樊洛平曾說:“我們現在終於可以明白,爲什麼生命意識成爲顧城詩歌的縈繞不絕的主旋律,爲什麼他的詩勾勒的只是一條永恆生與死的軌跡,這完全爲一種生命的直覺體驗所決定。

顧城是最善於把生命融進詩歌的詩人,他的一生便是詩的一生。

對於顧城的研究目前有很多,但多數集中於他的詩歌的審美價值研究或者是津津樂道他死亡的前因後果。

對於他詩歌中最能感動讀者的根本之點及意象中表現的生命意識的研究則未涉及很多,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顧城詩歌的價值不在思想性上,也不能簡單地從藝術價值方面來品讀,而是要掠過一切通常意義上對某個作家某部作品的“一般性”品讀,跨越到參悟其詩歌中隱含的深沉生命意識。

爲靈魂而寫作的顧城自然將自己的靈魂賦給了詩歌,這就要求我們在品讀他的詩歌時要深切感受作品中體現出的“靈魂之音”深切的感悟其詩歌中的主旨。

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把握顧城詩歌的內核,從其詩歌的意象中反應出來的生命意識這個角度看,在現代詩歌創作和品讀的領域裏是應該值得一提並且有推廣的價值。

三、不同意象的聯想

“意象”即意中之象。

簡單的說,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詩歌是側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但感情並不是詩,從感情到詩,這中間有一個具體的外化的過程,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託物言志。

這裏所寫的景,所託的物,都是客觀的象,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即爲主觀的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的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

所以,我們對顧城的詩歌的閱讀鑑賞,要以意象爲突破口。

例如在《一代人》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首詩裏的意象便是組合意象,將有關的羅列發現形、色、聲、味都會體會到,確立聯想方向,發揮想象,把作者蘊涵的意象中的主觀色彩挖掘出來。

詩中從表面上看並沒有任何聯繫,也所無指,但深層卻有着無窮的意蘊。

它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組成的意象集合,都有本身的意義,又遠遠超出了詞彙本來的客觀意義,加上標題的理解,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強烈的象徵性。

“黑夜”象徵那一代人內心無法抹去的陰影,“眼睛”象徵一代中探索路道上的眼睛,渴望着光明的眼睛,“我”則是象徵着一代人。

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渴望自由、渴望陽光及充滿希望的情感。

在詩歌《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也有這樣的詩句:我想畫下遙遠的風景,畫下清晰的地平線的水波,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畫下丘陵——長滿淡淡的茸毛。

我讓他們挨的很近,讓它們相愛。

讓每一個默許,每一陣靜靜的春天的激動。

都成爲一朵小花的生日。

這首詩包含了白描的意象。

白描意象指對形象作具體描述,從而使感情具體化,當然,描述不是客觀,而是滲透了主體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的。

顧城:來源 篇三

泉水的臺階

鐵鏈上輕輕走過森林之馬

我所有的花,都從夢裏出來

我的火焰

大海的青色

晴空中最強的兵

我所有的夢,都從水裏出來

一節節陽光的鐵鏈

木盒帶來的空氣

魚和鳥的姿勢

我低聲說了聲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