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整理多篇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整理多篇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整理 篇一

崢嶸歲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風華正茂:正是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年輕有爲。

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百舸爭流:形容羣舟爭相行駛。

天倫敘樂: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樣子。

危在旦夕:形容危險即在眼前。

從諫如流:指聽從好的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一樣順暢自然,形容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洞若觀火:就像黑夜裏看火一樣,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

以退爲進:表面上退卻,其實準備進攻的一種戰略或戰術。

化險爲夷:將危險轉化爲平安。

放浪形骸:指行爲放縱,不受約束。

一去不復返:一去之後就不再回來。

圖窮匕首: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切齒拊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髮上指冠;毛髮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爲力。

變徵之聲:樂聲中的徵調變化,常作悲壯之聲。

秋毫不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勞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約法三章:比喻以語言或文字規定出幾條共同遵守的條款。劉邦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長歌當哭:長歌長聲歌詠,也指寫詩;當:當作。用長聲歌詠或寫詩文來代替痛哭,藉以抒發心中的悲憤。

目不忍視: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耳不忍聞:耳朵不忍聽知。形容消息極其悲慘。

百折不回:無論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縮,形容意志堅強。也說百折不撓。

殞身不恤:殞:犧牲;恤:顧惜。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步履穩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穩重,用在特定場合也可以指辦事一步一個腳印,很穩健。

博聞強記: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屏息以待:抑止氣息靜靜的等待。

世人矚目:全世界都在關注某事或人。

婆娑起舞:形容跳起舞來的姿態引人注目吸引人們注意。

發人深思:啓發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語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尋味。

聳入雲天:形容高山,或者參天巨樹的高大,比雲還要高。

扭轉乾坤:比喻從根本上改變整個局面。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整理 篇二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識記文學常識方法

一、穿針引線法

零散的文學常識就像是沒有穿好的一大把針,只要有一根線將它們貫串起來,這些文學常識就顯得非常系統了,這根線可以是時間、空間、風格、內容等等。例如記憶中國古代文學史,可以以內容爲線索,用這條線串起各個朝代文學現象這些針,請看下圖。

韻文類:詩經——楚辭——樂府民歌——唐詩——宋詞——元曲

散文類:尚書——先秦散文——六朝陶淵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劉基、高啓)——明中葉唐宋派(歸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劉大?)

什麼時候想記憶文學常識了,就先拉一條長線,一根針-根針地穿過去,哪根針(朝代作家作品)穿不過去了,就停下來,細細地查究竟什麼原因,該補的補上了,就可以繼續穿,這樣既快又能隨時檢查自己的記憶情況。

二、聯想法

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比如記憶屈原時,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離騷》,又因《離騷》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想到西方浪漫主義三大家:雪萊、雨果、拜倫。這樣舉一而反三觸一而發十,能較系統地記住許多知識。經常這樣記憶,也有利於聯想能力的提高。

三、積少成多法

文學常識內容多,涉及面廣,短時間內是沒有辦法全部記下來的。心理學認爲,記憶由四個環節組成: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到記憶的質量,我們記不住是因爲保持不夠,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學上有一條著名的遺忘曲線,它告訴我們,識記後最七年級段時間遺忘較快,以後遺忘逐漸減慢,穩定在一個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識記的內容就應該在識記後及時複習。積少成多法實際上是一種小循環複習法。因爲要不斷地複習,所以記憶新的內容的量不會多,我們可以將所有的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化整爲零,分配在各個時間段裏,比如用一兩個月記憶中國文學史(可以按朝代順序每天記一兩個作家或幾部作品),用一個月記憶外國文學史,再用一個月進行第二輪的複習,而在每一天的複習之中,先回憶前一天的內容,再記憶新的內容,這樣大循環套小循環,一直到大學聯考前,不怕記不住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

四、口訣法

我們平時背誦詩文時有這樣的體會:文章背起來較慢,詩詞因其節奏分明、音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就容易背誦得多。我們可以把要識記的文學常識編成“口訣”,這些口訣要講究押韻,也應該是濃縮的文學常識,記上兩句,就應該記憶了許多知識。另外,在口訣中把容易弄混的作家作品編成“固定搭配”。看下面的例子:

文學常識,並不難記,中有妙訣,幫你記清。先說國內,作家作品。

先秦諸子,孔孟荀卿。《論語》《孟子》,四書列名。老莊無爲,《道德》《逍遙》。屈子楚辭,《九》《九》《離》《天》。

漢代文賦,首推賈誼。劉向司馬,《戰》《楚》《史記》。班固《漢書》,斷代開啓。

魏晉建安,三曹領先。父有樂府,《神龜》《蒿》《觀》。曹丕《燕歌》,《典論》批評;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

《魯迅全集》,著作頗豐。小說有三,《彷徨》《吶喊》,舊事新說,《故事新編》。

中學課本,除了《祝福》,皆入《吶喊》。散文一部,《朝花夕拾》,另加《野草》,略帶詩體。雜文十六,《熱風》與《墳》,《華蓋》二集,《而已》《三閒》,再多《二心》,《南腔北調》、《僞自由書》,《準風月談》,三《且》二《集》,文學花邊。

……

這些口訣讀起來琅琅上口,記憶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燭之武退秦師》預習提示

本文所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合攻打鄭國時所發生的一場外交鬥爭。當時大國之間爭霸的鬥爭愈來愈激烈,中小國家爲了求得生存不得不依附大國。鄭國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先依附於晉國,後來晉國衰落楚國強大,又不敢不依附於楚國。晉文公返國之後,晉國又強大起來,並且在城濮之戰中擊敗了楚國,鄭國失去了依靠,是時晉國聯合秦國來攻打鄭國,在這形勢急轉直下的時刻,鄭國爲了求得生存,派大夫燭之武去遊說秦穆公。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不僅說服秦伯撤走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秦鄭由交戰國變成了盟國。最後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本文表現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爲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隻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讚揚他善於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學習這篇課文,要注意兩點:

(1)把握語言特點,理解並掌握課文中出現的文言詞語,尤其是外交辭令。

(2)體會思維邏輯。燭之武的說辭分析透闢,論證周密,具有極大的邏輯力量。認真體會,有助於提高思維能力和說話藝術。

高中語文詩詞鑑賞答題步驟

【編者按】高中頻道爲廣大朋友編輯了“高中語文詩詞鑑賞答題步驟”,希望對廣大朋友有所幫助!

1、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鑑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2、語言分析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鑑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纔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鑑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錶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鑑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1)表達方式:敘述、描述、議論、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2)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象、聯想、照應、託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4)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5)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6)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覆、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7)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想象:更開闊,別出心裁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抑揚:突出於強調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整理 篇三

高中語文把握古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基礎知識點

1.瀏覽題目

不少詩歌的題目對詩歌的類型和內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春夜別友人》中的別字,表明該詩屬於送別詩;《詠懷古蹟》中的古蹟,說明它是一首懷古詩。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作答時就有了針對性。

2.分析作者。

知人論世是鑑賞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則。由於所處時代和生活經歷的不同,每個詩人的思想觀點、政治主張、理想抱負都各有特點,比如陸游的愛國情懷,王維的田園情思,孟浩然的懷才不遇,李煜的亡國之痛等。瞭解這些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有幫助。

3.品味意象。

意象是飽含情感的物象。古詩詞中很多意象常含有特定的含義。如月亮,常寄託思念;梅,往往寓含堅貞;梧桐,常表現悽苦。平時可加強這方面知識的積累。另外還有很多詩歌意象的含義是不固定的,可以通過詩人的形容和描繪來判斷。

4.重視小注。

詩歌后面的小注,有的介紹作者與朝代,有的交代背景材料,有的解釋詞語,抓住小注對理解詩詞內容很關鍵,能幫助你解讀詩詞,甚至有的還可以暗示相關問題的答案。我們一定要重視詩歌后面的小注。

5.聯繫時代。

文章爲時而著,歌詩爲事而作。每個時代的現實總會在文學作品中留下它的痕跡。比如同是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感情大多豪邁奔放,而中唐以後的邊塞詩詞感情大多感慨深沉。

6.提取關鍵。

要抓住最能體現思想感情的詞句,這些關鍵詞句一般是抒情或議論性的,在詩詞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只要抓住了何日是歸年,就很容易得出詩人思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