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教學的七大方法【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的七大方法【多篇】

預設客觀情境,進行自評教育 篇一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全面瞭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教師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而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已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觀察,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判斷與分折的過程,是一種自我審視的行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主要釆用以下形式。

1、在發問後自評。在課堂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因爲學生的發問是思考了的結果,而教師的提問只是爲了使學生思考。學生的發問比答問更值得教師和同學們的鼓勵評價。發問後還應讓學生分析比較,及時反思,從而對學習方法和心態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完善,減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擾。如教學“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課時,課前筆者讓學生觀察多媒體大屏幕上的中國國旗(尺寸大小不一樣的三面),這時大多學生髮問:“老師,雖然這三面國旗的大小不一,但看上去比例很協調、很美麗的。”有個別學生質問:這三面大小不一樣的五星紅旗究竟哪裏相同呀?筆者抓住這一極好的時機對學生的發問予以積極的評價,同時也讓大家進行自我客觀的評價。接着,筆者用方格把這三面國旗全覆蓋,讓學生分別數一數三面國旗的長邊與短邊各是幾格?長邊與短邊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識。

2、在創新後自評。創造性是課堂教學的精髓。我們不但要提倡創造性地教,更要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創造教育指出:要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可採取激勵辦法來促使學生思維靈活地從各種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認識客觀事物,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最佳的獨創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學習“百分數應用”後,筆者用“李大媽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錢,到期共取回了3877.5元,李大媽這筆款存了幾年?”這道題來測試學生的解題策略。筆者把學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書並及時地給予評價,接着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這樣讓學生在相互評價與自我評價中獲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心態,有利於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採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實施學生的自我檢測 篇二

在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時代下,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不同方面都有着廣泛的運用,其中的一個普遍運用即是多媒體設備可以開展有趣的課堂練習。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中,大都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單一的講解,而學生則是坐在位置上聆聽課堂內容。傳統式的教學課堂缺乏一定的學習氛圍,而且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因此,在現代化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優勢,改變傳統式的教學模式,認識到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設置有趣的課堂練習,其中讓學生上講臺當一次“小老師”就是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具備充分的認識,同時也要提升學生對多媒體技術運用的掌握程度,使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優越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活躍了教學課堂,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綜上所述,在國小數學難點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爲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並結合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實現創新型的教學環境,使國小數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篇三

1、教師對於教學有效性觀念較差。很多時候,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會利用課餘時間來解決。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課堂上學不會、做不完的,課後老師會補,產生了惰性。2.教學手段單一。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灌輸式或者填鴨式教學不絕於耳。尤其是學期考試之前,讓學生大量做題目,重視當前的成績,而不顧學生以後的培養和發展。3.教師必須參加的活動太多,打亂了教學計劃。爲了教學任務,教師可能會利用學生活動的時間進行“補課”,對於國小生來說很不情願,可能會使他們產生反感和厭學的情緒。而且這樣的教學效率很低,教師只管教,卻不管學生的學。4.教師教學的形式大於內容。包括提問都是事先設計好的,不能隨機應變,讓數學從思考變成欣賞,從“做”變成了“聽”,卻忽略了數學本身就需要想象和邏輯,需要動腦動手。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 篇四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明白裏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chángduǎn

板書:長、短

[設計說明:經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樣明白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

[經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一樣,會得出不一樣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本事。]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此刻,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能夠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我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經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先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我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六、全課小結

(略)

國小數學教學方案 篇五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練習是教師瞭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自己教學效果及時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對學校的實際,學生學習的科目多,開展的各項活動多,在校,數學老師根本找不到額外的時間,也根本“抓不着”學生。怎樣解決提高質量又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這一矛盾問題呢?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讓課堂練習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當前國小數學課堂練習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盲目的多練。

2、側重書面練習。

3、侷限於封閉性的練習。

4、多是“一刀切”的練習,

5、側重技能訓練,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於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擬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二、研究的意義

課堂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國小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着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複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複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力爭使課堂練習有效、高效,爲促進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據和內容。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理論認爲,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爲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認爲,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必須要經過自己親身探索、體驗、認知,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知,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才能完全轉化爲自己的知識,並形成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創設靈活多樣、富有激情的課堂練習,誘發學生自己主動進行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巧妙地啓發學生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識,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創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爲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爲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四、課題的實施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課堂練習設計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兩方面的實際出發。首先,就是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其次,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後獲得成功的快樂的、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課堂練習的設計追求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可以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靈活。題型可以有口算練習、應用練習、操作練習等,在練習時既可以讓學生集體練習,還可以有獨立練習,當然也可以是小組合作練習,既能減輕學生練習的心理負擔,又能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使學生興趣盎然,提高練習的效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拓展性習題,思考容量大,使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學有餘力的學生就會在解題過程中出現強烈的表現慾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通過練習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勢所禁錮、所束縛。 共3頁,當前第1頁123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但一節課時間有限,因此我們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少而精,這就要求我們設計的練習具備典型性: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設計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培養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實驗的目的及內容

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主要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六、研究方法及對象

主要依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採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閱法、調查法等。

實驗的對象:一年級的八個班

七、實驗的具體策略

1.支持性練習策略

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着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練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思維方向、思維結果不順應教師的預設時,教師應採用支持性策略調節學生的思維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設計時,就要估計練習時學生思維可能出現的障礙,準備一些支持性教學策略,給學生的思維“搭腳手架”。我們應用的支持性練習策略有:畫龍點睛的語言點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與學生進行數學對話、傾聽、資料鏈接,情境再現等。

2.提供足夠的練習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爲了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往往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引入練習之中。比如學習圓柱的特徵後,爲了鞏固圓柱的側面長等於底面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向學生出示一道操作練習題,要求學生動手做一個筆筒。學生在做筆筒的過程中,學生要經過多次嘗試,反覆計算、剪和粘才能做成功。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師的指導外,更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以儘可能大的興趣和熱情,自己大膽去操作和實踐,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克服被動學習的局面,讓學生體會探索學習掌握知識的快樂,較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3、改變作業批改方式。

課堂練習的批改要及時,最好是當面批改,趁學生的大腦還沒有忘記練習的思維過程的痕跡時,就知道自己思路是否正確,如果不對,錯在什麼地方,及時糾正,練習結果很有效。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對學生的作業不只給學生一個等級,而在批改後,給每個學生有針對性的寫一句話,有鼓勵的,有提出要求的,有指出努力方向的,把作業當作學生與老師平等交流的一個平臺,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期待。

4、錯題收集。

每個學生的錯題都具有個性特徵,這要求教師要儘可能面對面地輔導。輔導後要求學生把錯題收集在一起,分別寫出錯誤原因和訂正過程。學生堅持這一做法,既避免了犯同類的錯誤,減少了不必要的失誤,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練習活動

心算能力訓練。

課題實施近二年時間裏,教師利用早讀和每節數學課課前時間進行心算題訓練。訓練形式有聽算、視算、比賽算、定時算、“開火車”算、同學出題大家算等。心算訓練在較短的時間內比學生的反應速度和正確率,具有挑戰性。同時心算題容易,能產生成就感,學生對心算訓練樂此不疲。

速算比賽。

每月全年級開展一次速算比賽。每次出口算題80道,共80分;簡算題16道,共80分;總分160分;在30分鐘內完成。140分以上的爲優勝者,向優勝者發獎。

開展作業本評比活動。

要求學生把自己的作業本編上頁碼。每天都要先改錯,然後再完成當天作業。書寫要工整乾淨、美觀大方。本子寫完後要不缺頁數、不破損。優的個數達到12個以上就被評爲優秀作業本。優秀作業本在全班展覽,併發獎品。通過作業本的評比,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每次作業,養成做事認真和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組織好“綜合實踐”課。

除運用好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外,還要研究、開發其他的“綜合實踐活動”。如、、、等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八、備課與觀課議課研討

在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中要體現有效練習,着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麼效果?在備課中要事先預設好。 共3頁,當前第2頁123

教師在上公開課時要把這一課題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其他教師在聽課時着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並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

課後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起到什麼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對此進行反思,寫出心得體會

九、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爲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通過實驗,探索適用於我校國小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國小數學教學方案 篇六

教學內容: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99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

2、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複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城鄉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鄉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與鄉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複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複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

4、彙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複式統計表獨立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方案 篇七

知識目標:

理解並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準備:

小黑板、幻燈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學校圖書室新進200本書,需要擺放到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大家幫幫忙好嗎?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平均每層放了多少本”這個問題。

3、試着列式解決。

4、估計商是多少。

5、在小組中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應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連一連。

48 × 2 32 × 5 前一題的得數是後一題

160 ÷ 2 240 ÷ 5 的第一個數!

96 ÷ 3 80 × 3

3、小軍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內遊了2個來回,共遊了1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

四、小結:你學會了什麼?

作業:

直接寫得數

1、40÷2=650÷3=980÷4=680÷4=

2、720÷4=800÷6=720÷4=230÷6=

3、600÷3=160÷40=23×3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