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多篇(精品多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多篇(精品多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心思想。學習啓蒙老師的愛國品質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深入理解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感悟作者對啓蒙老師崇敬、感激和懷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啓蒙老師的優秀品質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對啓蒙老師崇敬、感激和懷念的思想感情。

教學構想:

學生自學爲主,對於一些難懂得字、詞,教師要適當講解,講解有關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理解本文。在讀、悟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圈圈、畫畫、做旁註等形式,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憶你的啓蒙老師,談談他們給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寫下了怎樣的回憶,是爲了表達什麼?

二、自學本文:

1、思考:

(1)“我”爲什麼難忘啓蒙老師?

(2)本文哪幾段是寫回憶往事?回憶了國小啓蒙老師的哪幾件事情?

(3)這些事情表現了啓蒙老師的哪些品質?

(4)從這種寬嚴之間我們這些國小生也領悟到了老師們沒有明說的道理。

A、“寬嚴之間”指什麼?(老師對各門課的要求很嚴,但對日語課特別寬鬆)

B、從“寬嚴之間”領悟到什麼道理?(對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記住自己是中國人)

2、講解:

(1)1942年,淪陷時期

(2)學校所處的位置。

3、讀文章的最後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問號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變。

4、既然我的老師們播下的種子在他們學生的身上開花結果了,我們播下的種子也一定會在自己的學生身上開花結果的。

三、聯繫自己,談談啓蒙老師的幾件事情。

1、請同學們談談。要求:有條理、有中心、重點突出、語句通順連貫。

2、把這些寫下來,並認真修改

3、教師巡視指導

4、同學之間可互相交流欣賞。

作業設計:

把你的感想寫出來,好嗎?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二

【設計理念】:

本設計着眼於在語言環境中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通過精讀、質疑、討論、感悟達成目標。做到以讀爲主、讀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懸念從讀中生,悟的結果從思中來。使學生經受語言的歷練和環保意識的薰陶。

【教學要求】

1.瞭解有關地球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自覺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2.理解關鍵詞和重點句,會用“渺小”、“至少”造句;

3.學習課文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的方法;

4.熟練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地球的未來和我們息息相關。我們不僅要了解地球,更要懂得保護好地球。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只有一個地球”(板書課題)。

1、多媒體幻燈片展現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

2、學生看圖後結合課文自由描述。教師相機點出地球的美麗壯觀。緊緊抓住:晶瑩透亮、紗衣等詞理解。

3、出示第二張幻燈片: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4、讀句,用自己的話讚美地球的外觀。比如:地球真是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地球真是可親可愛。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顆燦爛的明珠……

5、板書:美麗壯觀。

過度:爲什麼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和藹可親?課文圍繞課題概括地寫了哪幾方面?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引導歸納:一、美麗壯觀、小;二、資源有限;三、不能移居。(板書)

二、解讀探究。

(一)理解“小”。

1、自由讀1、2兩節,哪些詞突出小意。

2、分析討論。幻燈片呈現原句,抓住“只有、一葉扁舟”理解地球的體積小,面積小。加強個讀、齊讀,讀中體會小。

3、學習對比、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4、幻燈片呈現原文: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大約只佔其中的五分之一。抓住數字,分析人居陸地面積,以及人多而面積小,通過強烈的對比,感受人類活動的範圍小。

5、小結:綜合兩者深徹體會地球之小。

(二)理解“資源有限”。

1、自由讀3、4小節:從哪兩個方面說明資源有限?

2、學生讀後回答,教師板書:自然資源、再生資源。

3、理解自然資源有限。

①自由說,抓住“節制”和資源形成的年代久遠理解:不加限制的開採,使得有限的自然資源逐漸枯竭。板書:開採。

②理解“慷慨”:地球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和藹可親,無私奉獻。

4、理解再生資源有限。

①出示原文: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至少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但是因爲人們隨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齊讀一遍。

②理解“再生”。學生舉例說明。本來再生的資源爲什麼不能再生?

③總結原因:抓住“本來”一詞,除去讀,加上讀,對比感知本來的作用。從而體會遭到毀壞的資源不再再生。

④出示幻燈片:災難圖片圖景觸目驚心!學生有感發言。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講述環境受破壞的嚴重性。

⑤再讀原文。提升情感:地球的易碎性。板書:毀壞。過度:有人說,浩瀚的宇宙無窮大,人類難道不可以移居別的星球嗎?比如火星、月球。

(三)理解不能移居。不能移居的原因是什麼?

①出示原文: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爲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個讀:每句是什麼意思?

②分析討論:抓住第一句中“至少、沒有適合”;第二句中的“不能指望”理解雙重否定的含義:地球是人類生活生存的星球。突出“性”。齊讀加強共鳴。

③學生舉例加以論證。火星、月球等其他星球目前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人類不可能移居它球。

三、提升情感。

1、出示原文:“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爲什麼宇航員發出這樣的感嘆?“可愛、易碎”怎麼理解?

2、學生結合學習所得解答:地球美麗而可愛,和藹可親;資源遭受無節制開採而面臨枯竭,再生資源遭受肆意毀壞和化學藥品的侵害已不再再生,地球已經千瘡百孔,太容易破碎了!

3、個讀,比讀,讀出因爲美而愛,因爲破碎而痛惜的情感。再齊讀一遍。

4、由衷地大聲疾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強調“我們”。(幻燈片展現破碎的地球)

四、增強意識。

我們有哪些補救措施了?學生紛紛舉例。

五、回顧板書,總結板書。

板書:建設家園、珍愛地球。

六、作業設計。

以“讀《只有一個地球》有感”爲題寫一篇讀後感。評選好文章在校園網站上發表。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三

教學目標:

1、運用同桌或小組進行採訪對答,掌握對答的方法。

2、運用競賽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設計:

一、進入情境

1、導入:上課前剛結束十月份文明生和進步生的評選,王鉺平和薛超分加緊當選,請這兩位同學作好準備,其餘的同學也準備好,你將作爲小花電視臺的記錄者去採訪他倆。

2、提出要求:即席對答是指預先不清楚採訪內容,在常態下接受採訪的回答,那你應該聽明白採訪要求及內容,一般方法是邊聽邊思考,抓住自己清楚的先回答。引出採訪人的採訪目的,然後再作具體地回答。回答時要先想後說,注意說話條理,做到回答清楚明白,令人滿意。

二、分層訓練:

1、聽清問題。要正確回答,必須先把採訪人的問題聽清楚,弄明白。不明白,可採用清楚的先回答,或向採訪人作反問等方法把採訪人採訪目的弄清楚。

2、打好腹稿。聽清楚問題後,分清回答的主次先後。一般先回答簡單的問題,熟悉的問題,後回答複雜的問題,陌生的問題。在回答問題時要先打好腹稿,這就是在腦子裏列個說話的提綱,應該從哪幾方面來說,如問:“你的進步取得自己作了哪些努力時”,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打好這樣腹稿:(1)每天 uawen.c n 記日記檢查自己的行爲;(2)請要好的同學督促和幫助;(3)及時找老師徵求意見;(4)向進步大的學生請教經驗。3、進步的體會,這樣回答就清楚了。

3、回答要具體。在打好腹稿的基礎上,一般回答採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進行回答。如回答“作了哪些努力”這個問題時,講每天記日記檢查自己行爲,可先講這個方法來說明,也可用具體事例說是,再說自己記日記後,促進自己進步的具體例子,這樣給人以說服力。

4、態度要謙遜。在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自己的態度,首先要表示謙虛。接觸時可說,“我進步不大,這些進步都是老師教育和同學的幫助的結果,你要了解請問吧!”在採訪中可說:“我說得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結束時還應該說:“請多提意見,我可求得更大的進步!”其次要誠懇,有什麼說什麼,推心置腹的交談,這樣才能把意思講清楚,給採訪人留下好的印象。

三、結合實踐,同桌進行訓練。

四、小組交流,全班展示,評價優秀。

五、佈置作業:根據採訪對答,寫一篇採訪稿,向學校投稿。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瞭解課文所介紹的鶯的特性。

3、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概括段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鶯的特性。

教學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聽寫課後生字詞

鶯、陰霾、棲息、千呵萬護、恬靜、輕盈、遷徙、無憂無慮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上一單元學習《古代詩歌五首》時學過一首描寫美好春光的詩——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同學們還會背誦嗎?(學生齊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描繪了一幅動人的鶯歌燕舞圖,那麼,“鶯”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小動物呢?今天就讓我們隨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豐的生動描繪去一起認識一下鶯這種小動物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回視,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提問:課文共六段,試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教給方法找中心句或關鍵詞)

第一段:鳥類的迴歸帶來了初春的第一個信息。

第二段:鶯科小鳥最多,也最惹人喜歡。

第三段:鶯的外形特徵。

第四段:鶯的生活習性。

第五段:鶯生性膽小。

第六段:鶯的叫聲聽。

2、說說鶯的特點(篩選文中的詞語概括回答)

活躍、靈巧、輕盈、好動、富有感情;生性膽小,但無憂無慮;歌聲美妙動聽。

四、細讀賞析

1、比較閱讀。

雀形目鶲(wēng)科的1亞種。本亞科鳥類體形短小或中等;嘴形尖細,有時微有缺刻;體羽大都爲純色,僅少數非洲種彩色較多。共61屬345種,中國有19屬83種。是舊大陸的鳴禽,僅少數種類(如戴菊鶯、北極鶯)越過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賓和馬魯古羣島越冬。——《大百科全書·生物學》

這段文字與課文相比在語言上有什麼不同?

本段:典型的說明文語言嚴謹科學知識性

課文:文藝性小品文語言優美生動趣味性

既然同學們覺得本文語言優美,接下來就讓我們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2、以你喜歡的閱讀方式(速讀、精讀、選讀)找出文中你認爲語言優美的語句,並作簡要品析。

例子:早晨可以看見它採集露水,在夏季短暫的雨後,它常來到溼潤的樹葉上,搖晃樹枝洗淋浴。(第五段)

品析: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採集”、“搖晃”、“洗淋浴”這幾個詞將鶯的行爲擬人化,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鶯活躍好動、無憂無慮的特性,體現了文藝小品文的語言優美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鶯的文字,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寫了鶯的特點、習性,突出了鶯的活躍、靈巧、輕盈、好動,愛歌唱,有感情,惹人喜愛等特點。整篇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運用了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將鶯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傳神,形象地表現了鶯的特點,在使讀者獲得有關鶯的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美的享受。這種融知識性和文學性於一體的科學小品,確實是說明文中的上乘之作。

六、作業佈置

《語文同步訓練》自主學習和體驗探究部分。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五

課時教學要求

1、學習寫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領略林海的美。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按照作者剛進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場的順序理清了課文層次,並且學習了第1段。請大家回憶一下,第1段寫了什麼內容?

2、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2到第5小節,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呢?(板書:嶺、花、林)

二、學習第2小節(“嶺”)

1、指句讀第2小節,引導思考:大興安嶺的“嶺”有什麼特點?

2、在學生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嶺”的特點。(板書:多溫柔)

3、抓住重點詞語,初步體會“嶺”的特點。

師:你們是從哪裏看出“嶺”多?又從哪裏知道“嶺”溫柔的呢?

(1)學生讀寫“嶺”多的句子。

理解“疾馳”“看不完”等詞語的含義:突出嶺多,而且綿延數千裏,面積很廣,這正照應了課題中的“海”字。

(2)學生讀寫“溫柔”的句子。

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孤峯突起”“盛氣凌人”等詞語,體會嶺“柔”的特點。

4、指導朗讀,在讀中深入體會“嶺”的特點。

師:我們來讀這一段。你們看,怎樣才能把“嶺”多和溫柔的特點讀出來呢?

出示幻燈片:

“這裏的嶺的確很多,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

師:讀一讀這句話,從“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這些詞語中,你們能明白什麼?

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寫出“嶺”姿態很多,各不相同。

師:怎樣才能把“嶺”的“姿態多”讀出來暱?

(1)師生共同討論,達成共識:要讀出“姿態多”,應該通過朗讀把“嶺”的各種姿態表現出來:“高點兒的”聲音稍高一些,“矮點兒的”聲音稍低一些,“長點兒的”拉一點兒長音,“短點兒的”要讀得急促一些。這樣借語調低長短的變化來表現“嶺”的千姿百態。

(2)反覆試讀,範讀,指導學生讀出“嶺”多的特點。

師:你們再讀一讀,從“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這些詞語中,還能明白什麼?

出示幻燈片:

“這裏的嶺的確很多,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

“這裏的嶺的確很多,橫着的,順着的,高的,矮的,長的,短的……”

學生讀這兩句話,通過對比,進一步理解:“高點兒的,矮點兒的”等詞語中的“點兒”說明“嶺”與“嶺”之間差別都不大,毫無孤峯兀立之感。那裏山勢平緩,線條柔美,給人一種“柔”的感覺。

師:我們再來讀這句話,怎樣才能的把“嶺”的溫柔也讀出來呢?

指導讀好“點兒”,要讀出溫柔、親切的感受。

再讀“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一句。

師:你們試讀一下,怎樣讀纔是“溫柔”?——怎樣讀又是“那麼溫柔”呢?

5、明白作者表達的方法。

抓住“雲橫秦嶺”這一詞語,理解作者拿秦嶺的“險”來作對比,突出大興安嶺的“柔”。

6、總結學習方法。

(1)讀這一段,找出“嶺”的特點。(找特點)

(2)讀這一段,讀出“嶺”的特點。(讀特點)

(3)瞭解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明寫法)

三、學習第3、第4小節(“林”)

運用上述學習這一部分。

1、自由讀第3、第4小節,思考:“林”的什麼特點?

2、師生討論概括“林”的特點。(板書:廣綠)

3、抓住重點詞句,初步體會“林”的特點。

“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落葉松的海洋”等詞句寫出了“林”廣;“多少種綠顏色呀”“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那麼多的綠顏色呢”等語句寫了“林”綠。這些詞句突出了林的浩瀚與茂盛。

4、指導朗讀,深入體會“林”廣和綠的特點。

師:我們來讀這一段,誰能把這一大片森林讀成綠色的海洋,把大家帶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導朗讀“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麼理解?——讀這句話,把“林”的廣讀出來!——你現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興安嶺,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無邊的林海,這就是“目之所及”吧!讀!

(2)指導朗讀第4小節。

師逐一追問:林海中的浪花指什麼?——白樺的樹幹“泛着”……是什麼意思?(翻騰、涌動)——白樺樹真的是在涌動嗎?(不是)——白樺樹是靜止的,可作者爲什麼說它的樹幹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燈片:

“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着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學生聯繫上文,反覆研讀,仔細揣摩、體會,來讀懂這句話。

學生的理解有兩個層次:

①抓住關鍵詞語“在陽光下”“閃動”理解:白樺的樹幹是白色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遠遠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說它像浪花。

師:僅僅是白樺的樹幹在陽光下閃動就像浪花嗎?你們再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邊沿”,學生對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嶺上,像大海;白樺在山下,樹幹銀光閃閃。在青松的陪襯下,白樺的樹幹像泛着的浪花。

師:誰能用生動的語言把這一段寫的美景描繪出來呢?

學生組織語言,描述美景。

師: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把林海讀“活”,好嗎?

四、學習第5小節(“花”)

此段仍運用上述學法,學生自學並交流體會。

1、默讀,概括“花”的特點。(板書:多美)

2、讀課文,讀出“花”多和美的特點。

師生討論交流學習體會:

(1)抓住“河岸上”“鬆影下”等詞語理解:“河岸上”說明山下有“花”,“鬆影下”說明山上有“花”。從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來小蝴蝶”等詞語說明“花”香、“花”美。

(3)“兩山之間往往流動着清可見底的小河”這句話,是寫什麼呢?爲什麼要寫這句話?

引導聯繫上文理解:大光安嶺的“嶺”多,因此兩山之間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這句間接寫“花”多。

(4)師讀“大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爲裙,還穿着繡花鞋”一句,學生閉目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①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興安嶺比作一位美麗少女,表達了喜愛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樺。